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八字命理

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

时间:2024-02-07 10:59:33 作者:凉话刺骨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赫章县举办“七月七”苗族花山节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近日,赫章2023“七月七”苗族花山节在可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可乐、辅处、铁匠、河镇等乡及周边省市的2万余名苗族同胞和各族群众参加花山节活动。

远道而来的贵宾细品苗家美酒。

苗家小伙用吹芦笙的方式迎接八方来客。

苗族花山节又称为“踩花山”,是各地苗族同胞的重大节日。每年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同胞,来到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集体狂欢。“踩花山”这天,苗族小伙子们个个穿着苗族服装,肩扛芦笙,裤包里还装着心爱的竹箫;苗族姑娘们则身穿自己亲手绣的花衣衫和蜡花百褶裙,唱着山歌汇聚到一起。2014年,苗族花山节作为一种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家姑娘们表演舞蹈《丽阿娜苗家儿女欢乐舞》。

花山节现场,人头攒动、芦笙悠悠、美酒飘香。活动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中拉开帷幕,苗族同胞及各族嘉宾表演了《苗族大千徒舞》《丽阿娜苗家儿女欢乐舞》《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们的名字叫苗族》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赢得现场嘉宾及观众的阵阵掌声。

8月21日,来自省内外的30多名参赛者正在射弩。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苗族传统射弩比赛及联欢晚会。

8月21日,2023年赫章县“七月七”苗族花山节联欢晚会在可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

据悉,此次活动由赫章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主办,该县苗学会、县苗族文化旅游协会、可乐乡人民政府、辅处乡人民政府承办。(图/文 林萍、杨乐然、张雪)

七月初七,传统“七夕祭”!记住4大习俗,2大禁忌,日子越过越顺.

来源:简食记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在我国古老的传统佳节中,七夕节熠熠生辉,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时间的珍奇项链上。这一节日,诉说着千百年来的神话传说和深厚情感,将中国文化的绚烂与人们的心灵共振融合。

七夕节,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灵魂,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为日,也因此别名“乞巧节”。此节传承了悠久的民间传说,如织女与牛郎的凄美爱情故事,让这一日子在古人的心中充满着祈福和浪漫。在这天,人们仿佛走进一个传说的舞台,仰望银河,感受牛郎织女的相会,犹如天上的星辰在人间闪耀。

乞巧节,传统与现代相交融。民间习俗中,女子会在这一天乞求巧艺、美满姻缘,以织女的手巧和美貌为榜样。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七夕节也融入了现代人的独特情感。人们不再仅仅追求巧艺,更是借助这一日表达爱意,赋予爱情更加丰富的内涵。

七夕节,是文化传承的绚丽画卷。七夕的故事与诗歌、音乐交织,演绎出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传说。而这些传说,早已融入民间,成为人们心头不可磨灭的记忆,将一代代人串联在一起,延续着华夏的历史。七月初七七夕节,也是传统“七夕祭”!记住4大习俗,2大禁忌,日子越过越顺。

“4大习俗”

1:吃巧果,在七夕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享用一种被称为“巧果”的美食。这项传统食俗源自农历七月,当时新鲜的小麦已经成熟,人们会将这新鲜的小麦磨成面粉,然后加入白糖、芝麻、食用油和鸡蛋,调成较为坚实的面团。接着,这些面团会被放入特制的巧果模子中,制成形态各异的小糕点,然后进行烘烤或油炸。

巧果不仅是美味的食物,更蕴含着寓意。人们会给孩子们吃这种糕点,寄托着对孩子们茁壮成长的期望,也象征着他们将来能够具备聪明才智。尽管如今很少有人亲手制作巧果,但在七夕节这一天,家长们会买一些小动物造型的糕点,与孩子们一同分享这份特殊的美味。

七夕节的巧果,不仅是一种传统食品,更承载着对未来的祝愿和希望。它在口味的同时,也传递出情感的交流与美好的祝愿,将这个节日的温馨与浪漫凝结在其中。就如这美味的小糕点,在每一口之间,透露出无限的爱意与深远的祝愿。

2:纳凉听声,根据神话传说,在这个特殊的夜晚,牛郎和织女有着一年的分离要言表,他们之间自然有着许多话语要倾诉。或许,七夕这一夜会轻柔地洒下几滴雨珠,而这在老人的传统观念中,是他们相聚时流下的眼泪,化作了一份感人的情愫。

七夕节的夜晚,尽管炎炎夏日依然残留,但人们倾向于在室外寻求一片凉爽。他们坐在葡萄架下,轻轻晃动着手中的蒲扇,细细聆听着长辈们述说的传奇故事。

这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也是对美好回忆的怀念。而那片星光璀璨的天空,似乎在诉说着牛郎织女的传奇,勾勒出一幅温馨的画卷,将大人和孩子的心灵连接在了一起。在这个闷热的夜晚,纳凉听声成为了一种愉悦的仪式,将情感与传统相融,将夜晚的宁静与温暖传递给每一个人。

3:穿针引线,七夕节,织女作为神话传说中的代表之一,以其娴熟的裁剪和缝补技巧,被形容为一位心灵手巧的仙女。在古代,裁剪、缝补衣物和绣花等手工艺技能是妇女们必备的技艺之一。因此,七夕节这一天,穿针引线成为了一种别具寓意的活动,寄托着人们对心灵手巧的美好祈愿。

尽管如今裁剪、缝补和绣花的技能在现代生活中不再如古时般重要,然而七夕节这一传统,仍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下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家里的女孩们被鼓励尝试穿针引线,以表达对古老传统的尊重和继承。这也是一种教育孩子认识自己文化根源的方式,使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这一传统在七夕节的日子里,以一种微妙而独特的方式,将传统与现代交织在一起。无论技能如何演变,穿针引线乞巧都蕴含着对古老智慧和文化的崇敬,同时也将这份崇敬传递给了新一代。

4:露水擦眼,在农历七月,被人们戏称为“鬼月”的时期,存在着许多忌讳和传统。这个月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定在七月的月中,因此人们会遵守一系列规定,以避免不祥之事。比如,有着“七月初一地门开”的说法,人们会避免晚归和光顾阴暗不吉祥的地方。

早晨,还有一项独特的习俗,即用树叶上的露水来擦拭眼睛。虽然现在这个习俗已经相对较少,但从传说中可见其意义。传说中,七夕的露水是牛郎和织女相会后滴下的眼泪。虽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发生改变,但在炎热的三伏天里,用凉水来清洁眼睛也成为一种惬意的方式,使眼睛保持清凉舒适。

“2大禁忌”

1:忌结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七月初七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也被称为七夕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然而,出于一些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七月初七也被认为是不适宜结婚的日子。

一方面,七月初七在农历七月,也是所谓的“鬼月”,这个月中间还有重要的鬼节——中元节。在这个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阴气较重,有很多忌讳,因此不宜举办婚礼,以免招来不祥之事。

另一方面,七夕节本身是一个浪漫的节日,牛郎织女的故事中蕴含着爱情的情感。由于七夕节是女性心灵手巧的象征,因此人们更倾向于将这个节日视为向情侣表达爱意的日子,而不是结婚的日子。

2:忌搬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是一个充满浪漫和祝福的日子。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七月初七也被认为是不宜搬家的日子。

一方面,七月初七位于农历七月,也是所谓的“鬼月”,这个时期人们认为阴气较重,很多忌讳都与此有关,搬家可能被视为是触犯鬼神,招来不祥之事。特别是在中元节等重要节日附近,人们更加小心避免在这个时候进行重大的生活变动。

另一方面,七夕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被赋予了浪漫和情感的含义。因此,人们更倾向于将七夕节用来表达爱意、祈愿幸福,而不是用来进行搬家等繁重的事务。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

七夕佳期结连理

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

视频加载中...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史港泽)2023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七夕节”。南昌市红谷滩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迎来了办理结婚登记的小高峰,不少新人选择在这一天登记结婚,让这个美好的日子见证他们甜蜜的爱情。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姻幸福美满。

编辑:周蓓

复审:罗彩华

审签:邵平

本文来自【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今日处暑!作物成熟,候鸟南迁,天气还在争秋夺暑……这些美食你都爱吃吗?

每年的公历8月23日前后,会迎来一年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长江以南地区多数也逐渐开始挣脱35℃以上“酷暑天气”的束缚。

沉甸甸的谷穗迎风摇曳

古时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时,老鹰开始大量的捕猎,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黍、稷、稻、粱类等传统粮食作物开始成熟。

对古代的劳动人民而言,处暑时节庄稼收获在即,又伴在“七夕”佳节左右,正是心中充满希望又气温舒适的日子。对现代的我们而言,处暑时节有哪些怒放的生命让我们敬畏,又有哪些自然的馈赠值得我们品尝?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

01 鸟儿们的南下大迁徙开始了

处暑过,秋天到。在北方繁殖的候鸟们,新生一代的羽翼已经丰满,又到了南下大迁徙的季节。

据估计,全球现生1万多种鸟类中约1/5有迁徙习性。它们中的有些种类,可以穿越喜马拉雅山脉南下北上;有些种类可以短时间内跨越大洋。曾经有斑尾塍(chéng)鹬在秋季迁徙时,从阿拉斯加“一口气”飞出11800公里南下新西兰的记录。当然,大部分长距离迁徙鸟类,需要在南下途中找个合适的地方补充能量,中国东部沿海很多地方就成为了它们的补给站。

鸻鹬类

很多鸻鹬类,例如: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等,在每年的八月底至十月中旬途径以崇明东滩、南汇东滩等为代表的中国东部沿海停歇觅食,然后继续南飞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越冬。

去年7月底,南迁的大滨鹬就已经在南汇东滩露面。它们在沿海浅水或淡水沼泽地内,以虾、蟹、蛤等小型动物为食,在南迁途中停歇一下进行能量补给。

猛禽

很多猛禽,也遵循着各自的路线在秋季到来之后,开始南迁。例如,红脚隼(Falco amurensis),这些在俄罗斯或者我国东北、华东等地区繁殖的较小型鹰类,在结束自己的繁殖期后,要一路旅经上海、浙江、贵州等地,飞越东亚、南亚、东非,最后到非洲南部过冬。

它们主要以蝗虫、蚱蜢、蜻蜓等昆虫为食,但也捕食小型鸟类、蜥蜴、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8月底开始,南下的红脚隼会在上海出现零星记录,一直持续到11月份。

苍鹰(Accipiter gentilis)同样在我国东北地区繁殖,是较大型鹰类,有时也会在8月份就出现在上海的高空,它们体格强健、飞行迅速,捕食中小型鸟类和小型兽类。

上海自然博物馆B2M(地下二夹层)的上海故事展区,有专门介绍东滩一年四季鸟儿们的展项,大家可以来找一张上海沿海滩涂上都有哪些南来北往的鸟儿们。

02 甜甜糯糯的“处暑红”上市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或者锥栗(Castanea henryi)等,属于壳斗科栗属的落叶乔木,树高10-30米,木材坚实,花蜜和花粉丰富,是我国传统的特色坚果和木本粮食树种,也是重要的蜜源植物。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两千多年前已经成书的《诗经》中,有多篇关于栗的记载,可见板栗在我国的种植历史非常悠久。板栗适应性强,在我国除去新疆、海南等极少数省份外,都有板栗的分布。

“江南季秋天,栗熟大如拳”,唐代诗人的描写,写出了板栗成熟的季节和它们那大大的成熟壳斗。每到秋后,带有长短、疏密不一的锐刺的壳斗包裹着板栗果实,由青变黄,像一个个的小小刺猬挂在枝头,所以板栗也叫“毛栗子”。

果实成熟时,带着毛刺的壳斗会裂开,露出红褐色的果皮。通常,壳斗带着成熟的果实一同掉落地上。红褐色的果皮包裹着白白嫩嫩的种子,正是我们食用的部分。

栗子的营养丰富。据测,栗子中维生素C含量比西红柿还高,还含有钾、锌、铁等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尤其是含钾量比苹果都高出3倍。《本草纲目》载:“栗实:益气,浓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栗内薄皮:去皱纹……栗壳:反胃消渴……栗毛球:煮汁,洗火丹毒肿……栗根:偏肾气……”,可见栗子全身是宝,可以药食同用。

栗子焖排骨

栗树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由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气候和栽培习惯等差异,使各地的栗子形成了风味明显不同的品种群。加上各种栗子的杂交后代,我国已经有300多栽培品种。

在众多的栽培品种中,一种名为“处暑红”的品种,因其果大、早熟且果肉细腻,植株抗逆性和适应性强等优势,在江浙和福建等地广泛栽培。

8月下旬,新鲜的毛栗子就早早上市。正是暑热渐退、秋风渐起的时节,来一份甜甜糯糯的栗子饭或糖炒栗子,既可以满足口福享受,又健体养脾。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除去各种谷、栗等粮食作物,大量的水果蔬菜也到了成熟期:正当季的葡萄、马上“笑开口”的石榴、美味多汁的梨子、即将进入采收期的猕猴桃……逐渐充盈着千家万户的餐桌。

03七夕与处暑碰撞中的袅袅秋意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七夕、处暑附近的日子是大自然争秋夺暑的时候,北方的秋爽立竿见影,但南方很多地区依旧炎热,好在天气还是在凉与热的碰撞中升起了袅袅秋意。

处暑节气后的季节版图

七夕、中元节都与处暑相差不远。每年的七月初七就是七夕节,又被称为乞巧节。传说中在这一天,天上牛郎织女会通过鹊桥相会,人间“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浪漫星空下的人们会拜七姐、穿针乞巧、祈福许愿、祈祷姻缘。

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又称“鬼节”、“孝义节”,故事里这一天地狱之门大开,过世的亲人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中元之夜,人们祭祖、祀亡魂、沿河放灯,河灯中尤其以“荷花灯”为多,让它们带着对先人的思念远去,让厄运也一起随水流走、一去不返。

莲花灯

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的人们会在处暑左右,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千帆竞发、欢送渔民出海,迎接渔业丰收。2023年,经过三个月的伏季休渔期,南海已于8月16日开渔,当天几千艘渔船分别从广东东莞、海南临高、福建连江等地出港开航,去往南海海域捕捞。

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很多地区处暑有吃鸭子的习俗。“处暑送鸭,无病各家”,江苏地区的人们,会在处暑这天做好一份鸭子菜,端一碗送给邻居一起分享。鸭肉味美、营养丰富,又可入药用于清补祛病。

扁尖老鸭汤

温州等地,有处暑喝酸梅汤的习俗,煮酸梅汤时可以加入桂花,增加香气、安心提神。为了防秋乏,大家可以吃点虾充分补充蛋白质,适当增加银耳、百合、莲子等清热安神、滋阴润燥的食物。

烤鸭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愿大家在秋日的天高云淡、五谷丰登、任鸟南飞中,安康顺遂!

栏目支持: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特约撰稿:高艳(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昆虫学博士)

科学审核:王金虎(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何鑫(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制图:韩筠婷、朱骏悦

来源: 上海发布

我们的节日丨七夕

来源:【云南日报】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今天,农历七月初七

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

七夕节

起源于上古

普及于西汉

在宋代达到鼎盛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

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

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斯人若彩虹

遇上方知有

也许

我们在茫茫人海里并不起眼

却是彼此心中

最独特的存在

也许

我们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也要以爱之名

创造生命的奇迹

有人说

一生两人三餐四季

岁月静好你知我心

有人说

爱情是坚定的承诺

是互相扶持的成长

七夕

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何止七夕

更在朝夕

本文来自【云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今天农历七月初五,你知道是什么日子吗?老祖宗的谚语怎么说的

#暑期创作大赛#

导读:今天农历七月初五,你知道是什么日子吗?老祖宗的谚语是怎么说的?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今天农历七月初五,三伏后第一天,谓之“初伏”。

按照古人的说法,“出伏”便意味着炎热的三伏天已经结束,秋凉正式开始登场。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出不出伏什么的,也只是每天感觉到气温的高低不同而已。

但是对于以种地为生的庄户人家来说,“出伏”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因为这天的天气情况,关系着接下来天气走势,以及庄稼的收成情况。

那么,你知道这天除了“出伏”外,还是什么日子吗?老祖宗又留下来了哪些个的谚语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农历七月初五”的那些事!

农历七月初五是什么日子?

老话说:“初五、十四、二十三,门外有金也不担”。农历的初五、十四、二十三三天是传统文化中“五黄入中”的日子,古人称这三天为“忍日”,也就是说这三天不管想做什么事都需要忍着。

旧时,人们在办事或远行时,都会想办法推迟一下,以避开这三天。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老祖宗又留下来了哪些个的谚语呢?一起来看看,如今还准确不准确!

谚语:初五落雨满池塘,绵绵细雨到秋凉

“秋”,这里的秋指的不是立秋,而是秋分。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农历七月初五这天有雨水落满池塘的话,那么接下来下雨的日子就会比较多,要持续到秋分节气前后才会停止。预兆接下来雨水较多,需注意提防发生“秋涝”,从而影响到粮食最终的产量。

正如谚语:“七月初五雨,日日雨不歇”所说,七月初五下雨,预兆接下来下雨的日子会比较多。

谚语:出伏响雷,立冬落雪

出伏打雷,说明冷暖空气在空中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很快就会有雨水落下。预兆当年冬天会冷得早不说,雨雪也会比较多一些。

谚语说:“出伏雨涟涟,立冬要盖棉”。出伏之后,雨水连绵不断的话,气温会快速的下降下来,刚到立冬节气晚上就要盖起棉被了。预兆接下来气温会下降的比较快,天气会快速变凉。

那么,万一要是这天既没有下雨,也没有打雷,反而是个大晴天又会怎样呢?别急,我们接着往下说!

谚语:七月初五晴,八月天要干

“干”,指的就是干旱。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七月初五这天是个艳阳高照的大晴天的话,那么接下来将会晴天多,雨水少。等到了农历八月的时候,若是还不下雨的话,旱情会有近一步加重的可能。

正如谚语:“出伏艳阳高高照,今秋少雨秋虎闹”所说,初伏晴天大热,说明伏暑未消,秋老虎驾到,秋热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小结

“出伏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出伏之后,昼夜温差加大,早晚开始变凉,中午炎热,需注意及时增减衣物,以免着凉。

今天农历七月初五,“出伏”第一天,你那里天气如何呢?你更希望是晴天?还是雨天呢?你还有哪些不同的见解呢?欢迎评论分享!

看到这,你有没有发现,新的知识又增加了一点儿呢?不妨,给小编点个赞,留言鼓励一下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