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巨蟹座

七夕是什么时候(七夕是什么时候2023)

时间:2023-10-03 04:40:31 作者:及時行樂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七夕”作为京剧题材是什么时候出现在舞台上的?

本文刊载于《北京纪事》9月刊

原标题:趣说七夕应节戏《天河配》

过去农历七月七日称七夕节、乞巧节、双星节、妇女节等,当下我们最时髦的说法,是把这一天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昔日,除唐代和五代,以七月六日为七夕节外,历代均以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南北朝人撰写的介绍自元旦至除夕24个节令故事的《荆楚岁时记》,是这样介绍七夕节的: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傅玄《天问》云:“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此则其事也。张骞巡河源,所得榰机石示东方朔,朔曰:此石是织女榰机石,何于此?为东方朔所识,并其证焉。”一千七八百年前,牛郎织女故事文字记载首见于此。

牛郎和织女的名字还有出现更早的。牛郎和织女本来是两个星辰,商朝时在出土的木棺上面已经有了记录。现在天文学家认为牛郎星属天鹰座,织女星属天琴座。据宋代人写的《太平御览·汉武帝故事》记载,汉武帝先后与西王母相会五次,均在七月七日,而西王母正是以银簪划河为界,分开牛郎织女的神仙。到东汉以后,牛郎织女传说已经定型,如天帝为媒,牛郎织女结为夫妇,后玉帝命西王母下凡,划银河为界,两人隔河相望,每年七夕有喜鹊搭桥才能相会。

从此以后,反映这个故事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一是把牛郎织女作为神;二是根据人类社会的模式,又把牛郎织女作为两个人,作为一对恩爱却不幸的夫妻,于是这个凄美的神话故事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不衰。同时还留下了许多民俗,如最著名的乞巧,也就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姑娘都要向天孙织女祈求自己更加心灵手巧,表达了妇女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大连京剧院演出的京剧《牛郎织女》

而作为京剧是什么时候出现在舞台上的?清朝末年,这出戏作为七夕应节戏,就在京、津、沪各京剧大码头上演了。一进入农历七月,各大京剧班社都会争先演出此剧,以飨观众,北京以当时青年名旦王瑶卿等编演的此剧,命名为《天河配》的最有上座率。所有上演的不管叫《牛郎织女》还是叫《天河配》的,情节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小商人张有才在自私透顶的妻子的撺掇和逼迫下,无奈和自己的弟弟牛郎分家。牛郎虽只分得老牛一头,却是天上的金牛星下界。老牛教牛郎去天河,窃取正在洗澡的也下界了的天孙织女的衣服,并且牛郎和织女结成幸福的夫妻,男耕女织,生下一儿一女,过着幸福的生活。数年后王母强制织女返回天宫。

耕田回来的牛郎不见了织女,这时老牛告诉他原委,三个人分别是天庭的神仙,如今织女已回,自己也要返回天上。他让牛郎披上自己的牛皮,携带自己的子女,便会腾云而起,在后面紧紧追赶,眼看就要追上,这时王母用银簪划出一道天河阻挡,并只允许二人每年七夕相会,届时,用飞来的众喜鹊为二人搭桥相聚。该戏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情节跌宕曲折,并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很能吸引观众。成为过去每年七月初七各大班社、剧团必演的应节戏。

四大名旦之首,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10岁时首次登台,演的就是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他当时还是个孩子,是由他的师傅吴菱仙把他抱到椅子上,站在鹊桥上的布景(椅子)上唱了一段昆曲。后来梅大师成了角儿了,他没忘这出开蒙戏,重新排演了京剧《天河配》。

他扮演织女,不但在唱、做、舞上颇有特点,而且在织女的服装和头饰上,均有很大的创新。并邀请小生大家姜妙香扮演牛郎,唱做繁重,姜先生还留下牛郎的一张“娃娃调”唱段的唱片。此外最为人称道的是,李万春领衔主演的永春社在庆乐戏院每年七月初演出的《天河配》。李万春扮演牛郎,不但文武并重,还在报纸上大肆宣传:加演电影,天上人间一览无余。这个神话故事很能够吸引观众,一演就是半个月,天天满座,一票难求。我因为年纪小,没有能够赶上看这部戏,但是几年以后,我却每年都要看新兴京剧团同样在庆乐戏院演出的、以机关布景取胜的应节戏《天河配》。原来家父的寿辰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我家又住在东珠市口,距离庆乐戏院也就是一箭之地。

20世纪50年代初,以郝派名净王永昌为团长的新兴京剧团久占大栅栏的庆乐戏院,以演出连台本戏为特点。虽然他没有永春社的加演电影,但他们的花样也是非常多的,在报纸上是这样写的:本团所演的《天河配》,真牛上台,织女沐浴,鹊鸟搭桥,大转舞台。这对于我这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是太有吸引力了。所以每年七月十五家父寿辰吃完饭后都要去看这个戏,一连看了好几年。

我清楚记得,名花旦杜丽珠反串牛郎,王派青衣名旦张贯珠演织女,名老生安舒元演哥哥张有才,彩旦端曼云演嫂子,名净周益瑞演金牛星,名武生常长生和米玉文都扮演过喜鹊王,而郝派花脸艺术家王永昌,这次扮演了一个素脸的牛郎舅舅。我那时年纪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几位演员:杜丽珠反串的牛郎,揣摩小青年的语气、语式,非常形象,蹦蹦跳跳,指手画脚,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心地善良的牛郎形象。

张贯珠扮演的织女,规规矩矩,不苟言笑,像一个大家闺秀出身的大姐姐,唱得也很好,得到好几次掌声。王永昌扮演的舅舅,能说会道热心肠,很有正义感,偏向二外甥牛郎,其中弟兄分家一场,请舅舅来主持,有两段“数板”,说得非常风趣幽默,又嗓音洪亮,节奏鲜明,我还记得其中有这样的词句:“大外甥,不公道,二外甥,要分家,那个唰唰唰,唰唰唰”!说的特流畅自然,作为小孩的我,也不断地给他鼓掌!再有引起所有观众兴趣的,就是报纸上宣传的那些也可说是噱头吧。头一桩,真牛上台——牛郎分家后,拉着一头皮毛干净明亮的小黄牛,而且非常听话。

上下场似乎都听得懂牛郎的指挥,观众都很赞叹是如何调教的?但也不是万无一失,我因为每年都看此戏,有一次小牛在舞台上拉屎了,弄得扮演牛郎的杜丽珠非常尴尬,这时舞台工作队的师傅赶紧上来,用扫帚、簸箕急急把牛屎扫走了,引得全场哄堂大笑。再一个所谓仙女沐浴,是织女和她天上的姐妹们,到人间的河中洗浴,都穿着肉色的紧衣裤,外面披着薄纱,织女还要把数丈长的绸子,在自己前后左右耍起来,实际上是一套很有技巧的长绸舞。第三个是所谓的鹊鸟搭桥,剧团里的武生和武行们分别扮演喜鹊王和众喜鹊,他们手里拿的似乎是七巧板的东西,在拼凑各种造型,还有翻跟头、叠罗汉,最后拼凑成一座桥,这就是鹊桥了,牛郎和织女要在这座桥上相会。

这时最后的一个节目,也就是大转舞台开始了。舞台的中间又出现了一个小舞台,小舞台上分别坐着7个幼童,手里拿着荷花灯,不知一个什么指令后,小舞台便轰隆轰隆地转起来。大概要转三分钟吧。这就是所谓的大转舞台,那时观众没有见过舞台能转,觉得新鲜奇特,故此也纷纷鼓掌。最后大家带着满足的心情,告别了剧场。以上就是我在庆乐戏院看牛郎织女的情况。想不到10来年后,我参加了新燕京剧团,工作的地点就是庆乐戏院。小时看戏那些剧场的工作人员,还有大半是原班人马,我和他们说起当年看戏的情况,惹得大家一起哄堂大笑。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戏曲学校在每年的七夕节前后,周日白天也要在大众剧场演出《天河配》。我看过两次他们的演出,一次是刘秀荣、张春孝主演的,一次是由武旦许湘生反串牛郎、由大师姐李开屏扮演织女。戏校的这出戏,没有什么真牛上台、大转舞台等噱头,但引起我们当时那一帮年轻学生观众兴趣的是要看他们的鹊鸟搭桥。当时戏校许多武技特棒的小武生、小武丑都纷纷扮演鹊鸟。两次扮演喜鹊王的演员也不相同。分别由郝派花脸学员杨启顺和武生学员钱浩樑扮演。观众们饶有兴趣的是看众鹊鸟的出场,因为他们是要翻各种不同的跟头才能出台的。

那真是技巧出众,五花八门。每一个喜鹊鸟翻跟头出场以后,都会赢得热烈的掌声。而人们最关注的还是最后出场的喜鹊王要翻什么花样的跟头。头一个杨启顺,不愧是文武双全。虽然他是唱花脸的,他的跟头翻得又轻又快又稳,观众叫好鼓励。而那个扮鹊王的钱浩樑,几乎是头一次担任主角,他人高马大,翻出来的跟头又高又冲又惊险,同样赢得现场观众满堂彩。

再说一个和我有直接关系的事:2007年,我受旅日京剧艺术家吴汝俊邀请,创作了京剧《七夕情缘》。虽然这出戏和老的《天河配》在情节上没有大的颠覆,但在主题的开掘上还是有一些新意。主要是确定织女星和牵牛星,厌烦天庭无烟火气的修炼,而倾情人间的有情有义的平凡生活,故此以“不羡天庭羡人间”的主旨贯穿全剧。而在艺术上处处创新。无论是吴汝俊扮演的织女星,还是文武老生艺术家王平扮演的牵牛星,在唱腔,念白、做表,各方面都体现了守正创新。吴汝俊织女的唱腔,新颖流畅,遵古而不滞;王平牛郎的身段,干净漂亮,虚拟性极强。

老艺术家寇春华、刘学钦、张丽雯分别扮演的嫂子、哥哥和王母,也都可圏可点。此剧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在角色的服装、头饰、造型、音乐上都突出一个“新”字,特别是最后的鹊鸟搭桥,没有采用鹊鸟传统的以武戏演员扮演,而改用男女芭蕾舞蹈演员,以优美的舞蹈技巧造型来表现这一情境。由于演员技巧过硬,处处给人以审美享受,同样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给予“新京剧”的美誉。《七夕情缘》排练成功后,立即在北京、上海等地隆重推出,稍后该剧又到日本东京等各大城市去展演,我们的“应节戏”也受到异国观众的欢迎,有一万多日本观众观看了演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作者✎张永和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9月刊】

七夕情人节是哪一天 七夕节的由来传统风俗习惯介绍

七夕情人节是哪一天:七夕情人节是在农历的七月初七。2023年七夕节是8月22日。中国民间传说农历的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鹊桥相会歌颂了中国劳动人民忠贞不渝的爱情。

七夕情人节是哪一天

七夕情人节是在农历的七月初七。2023年七夕情人节是8月22日。因为公历纪年与农历纪年的不同,每一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对应的公历日期也不同。

关于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的风俗习惯

1、拜织女

“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事情,需要提前约好亲朋好友联合举办。提前斋戒后在月光下摆桌,一起聊天吃果子,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们祈求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玩到半夜始散,而现在情侣们也可以一起赏月游玩,增进感情。

2、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种下粟米的生出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嫩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南方也称为“泡巧”。

3、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而在现在的七夕节,男生们送女生一瓶指甲油,并为她染指甲,也算是参与了七夕传统。

4、妇女洗头

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5、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来源:闽南网

【网络中国节·七夕】原来,这才是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

2023年8月22日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节起源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从很早开始就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

七夕节起源01

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七夕节起源02

王母娘娘给牛郎和七仙女立下必须经历一万年间每年只能相见一次,才能永远在一起的考验。即使每年一次的相见,让两个相爱的人都特别的难舍难分,思念成海。但想到一万年后便能永远在一起,牛郎和七仙女便一直努力的克服这些困难和考验。

七夕节习俗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从很早开始就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

接露水

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游七姐水

民间传说七夕节天上的七位仙女会下凡到河流中洗澡,这时的河水因沾了仙气,人们洗了不但会带来桃花运,还可以预防疾病。

七夕节

END

来源:搜狐网

七夕,为何成为中国情人节?

2021年8月14日, 阴历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七夕节,俗称“巧节”,又称“乞巧节”“双七节”。七夕节起于乞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它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如今中国的情人节的呢?这就要翻翻历史了。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戚夫人提倡夫妻之间要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将夫妻之间的“情”字抬上了理论高度。随着牛郎织女这一爱情故事的广泛传播,经过历史的沉淀,慢慢的,七夕节一步步变成了情人节。

旧时,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历史上的乞巧节。

旧时的乞巧活动是七夕节最重要的习俗活动。其中穿针乞巧分量最重,实际就是比赛谁的针线活好,寓意将来婚姻幸福美满,能嫁个好婆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乞巧这一古老的民俗节庆活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很多年轻人已不知道乞巧为何物。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女性已经没有那么多女红要做,既不需要缝缝补补,也可以不去做饭洗衣,何必要乞巧呢?

乞巧图,局部

众所周知,七夕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一对久别的情侣在天河边上之夜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浪漫而又凄美。今天的人们推崇爱情至上,对牛郎织女的浪漫相会更加推崇备至。既然乞巧也不再重要,于是,七夕不再是女孩子祈求心灵手巧的节日,而渐渐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情人节。

我认为,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七夕节也不应该仅仅是爱情节、情人节,还应该是乞巧节。这是对传统节日的一种传承,心灵手巧不仅仅是女性的事情,乞巧的活动也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培养细心、耐心。同时,针线活也可以成为一种才艺,由此而产生的各种 DIY,也可以增加生活的乐趣。

汉服爱好者过七夕,图源网络

随着改革开放后,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带动了乡村振兴。如今,每到七夕,很多乡村都会举办相关的传统活动。我曾经参与北京怀柔圣泉山景区的几届七夕文化节民俗活动的策划。这个活动不但让游客免费游览景区,还可以品尝具有民俗特色的“乞巧饭”。并设计了“穿针乞巧”“投壶赛巧”“浮币验巧”等互动游戏,还安排了“千里姻缘一线牵”“为牛庆生”“鸳鸯树下祈福”等极具民俗特色的七夕活动。这样的活动,让人们在乐游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古风、古韵,以及传统文化之美。

在圣泉山鹊桥之上,景区为游客(情侣)准备汉服,盛装相约,体验牛郎织女那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景区的“鸳鸯树”装扮成“月老树”,鸳鸯树下喜结缘,把你心中美好的祝福,编制成祈福花环送给心爱的人;“千米瓜棚”之下,月夜倾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祈盼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妙趣横生很受北京城区尤其年轻情侣的欢迎和参与。把七夕这个传统的节日与现代生活有机的结合。

文丨李石

【北京纪事公号:beijingjishi 欢迎搜索+关注】

「网络中国节·七夕」七夕节的由来和传说

一、七夕节为何又叫“女儿节”?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

这个节日还有许多名字。古代,它的一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由于节日的历史十分悠久,形成了种生求子等各种习俗。还衍生出许多好玩的谜语,比如有一道谜语题目是“金簪划银河,隔岸对相望。不忍两分离,喜鹊把忙帮。”,其谜底就是“七夕节”。

二、它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何关系?

关于七夕,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搜神记》中,则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演绎成汉代孝子董永夫妇的故事。

不过,这个传说发生在农历七月初七,也跟古代人们观察织女星与牛郎星(牵牛星)的行动有关,古人借此可以了解秋天到来。

据古籍记载,在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此外,织女星旁两颗较暗的星星位置,形似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朝东方望去,则可见“牛郎星”。

所以,综合种种资料来看,有人认为,七夕时会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也与时令与天文景象的观测有关系。

三、为何会有晒书、晒衣服习俗?

种种传说外,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供稿:苟丹

总监制:唐红彬监 制:王廷斌 邱晶晶责 编:李迪娜编 辑:赵翔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