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住宅风水

上元节(上元节 中元节 下元节)

时间:2023-10-04 22:32:02 作者:君心似我心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正月十五“上元节”,4个习俗要了解,寓意祥和安康,不忘老传统

“千门万户开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过半,我们也迎来春节过后的元宵节。然而在古时候,正月十五也被人们称为“上元节”,以观灯习俗为主,家家户户都会燃灯拜佛,以祈祷国泰民安,家人平安顺遂。

关于上元节,除了吃汤圆、猜灯谜这些常见的习俗之外,还有许多热闹的老传统,如今虽不普遍传承,却也是老一辈人所坚持遵守的,既能让节日的氛围更加浓厚,而且还寓意祥和更安康。今天我们不妨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1、送花灯

上元节在古时候也有“灯节”的说法,在正月十五这天,官员百姓们都会燃起自家门前的花灯。若有女儿已进入孕期,通常也会送上一大一小两个花灯,保佑母女平安。

此外,家中有刚结亲的儿女,娘家人会送上一两盏小花灯,意为“添丁”,同时也有愿小两口婚后福运连连、吉祥如意的含义。

2、舞狮子

在我国的各个传统节日中,经常会出现舞龙舞狮的活动,上元节这天也是如此。古时候人们认为狮子是祥瑞之兽。

而舞狮的热闹景象不仅能渲染节日的喜庆氛围,更是象征着消灾除害,给人们带来吉祥福运,而这一习俗流传至今,仍然有很多城市会在元宵节时举办舞狮活动,成为中国人过节的代表性习俗之一。

3、祭门户

上元节这天,古时候人们会有祭门户的习俗,将杨树枝插在门框上面,门口放上一碗豆粥或是酒肉伙食插上筷子,给来往的神仙提供饭食以表诚意。

如今很多老一辈人仍会在元宵节有上香祈福的习惯,既是纪念先祖,也是为家里人祈愿求福,保一家人平安健康。

4、散百病

祭拜过神仙先祖,人们在上元节也会有出游活动,姑娘们通常会穿着节日盛装,人多的时候也会结伴而行,步行至各个地方,以散步的形式消灾除难,为家人做祈祷,俗称“散百病”。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姑娘们在散步途中见到桥一定要走过去,意为去除病痛,保佑家中老人平平安安。

此外,上元节这天也常有吃糕的习俗,寓意“步步高升”,小编也为大家带来2种南北方朋友们都爱吃的糕,老少皆宜,好吃寓意佳!

1、枣糕

在众多糕点之中,枣糕的历史算是比较悠久的,因为大枣本身就有吉祥如意的象征,而且营养丰富还自带甜香味,所以松软的枣糕从古至今都是人们较为喜爱的糕点,好吃不上火,也有来年平安顺利的好兆头。

现如今枣糕也有不同做法,七度方益颜糕就是较为新颖的一种,比起传统的枣糕来说更倾向于轻便的零食包装,小颗粒状的形态一口一个吃起来更方便,而且还有枸杞、玫瑰等成分添加,味道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在成分配料上,七度方益颜糕同时也很注重甜度的控制,用木糖醇来代替蜂蜜帮助调味,相比来说甜味要更淡一些,而且热量更低,对身材有严格管理的朋友也能放心吃,滋养更解馋。

2、年糕

和松软的枣糕相比,年糕的绵糯口感更受年轻人的喜欢,而且它的做法非常多样,除直接用年糕条蘸蜂蜜吃之外,还可以和芝麻、桂花等配料相搭配,做出不同风味,各具特色,但都软糯清甜,美味十足又饱腹。像正月十五我们可以用年糕和排骨一起炖,还有“步步高升”的寓意。

近些年很多朋友会直接吃点七度方五黑糕来代替,它便是以食用价值较高的黑芝麻作为主成分,经过九蒸九晒的加工方法与黑米、桑葚和黑枸杞相融合,构成新奇独特的清新美味,入口甜而不腻,刚好符合大众普遍的口味需求。

当然七度方五黑糕依然是用糯米粉来保留年糕的软糯口感,此外也并没有额外添加任何成分,做成的小糕点吃起来绵密清爽,不管是当作主食还是饭后甜点都很不错,适合和家里人一起分享来吃,更是趣味多多!

小贴士:上元佳节,圆月高挂,在这个举家团圆的日子,各种习俗的传承不仅是为了文化的弘扬,同时也是保留中国年的喜庆氛围,大家忙碌之余,也不要忘记在这天尽量陪伴家人,来年也能更加顺遂安定。

上元节 中元节 下元节分别指什么节?三元的日期和关系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也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有祭祀祖先的传统习俗。除了中元节之外,还有上元节和下元节,被统称为“三元”。那么三元的具体日期是什么时候?三元之间有什么关系?本篇文章就一起了解一下。

1、上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元宵节民间习俗。

2、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亦称“鬼节”。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

3、下元节

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祭祀祖先。下元节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

三元的日期和关系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诞辰, 唐代以一、 七、 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 中元 、 下元: 上元祭天官, 中元祭地官, 下元祭水官, 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

道教有三官,正月十五天官赐福,农历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农历十月十五水官解厄。(综合媒体报道)

来源:中国小康网

下元节到了,有哪些传统习俗呢?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五,被称为“下元日”“下元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除了下元节之外,还有上元节和中元节,统称为“三元”。那么“三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元节有哪些民俗活动呢?

文史作家侯印国告诉记者,上元节是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民间习俗。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在南方,也被称为“鬼节”;传说地府在该日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同样要进行重大的纪念活动。

据侯印国介绍,“三元”的来历与道教有关。根据道教的说法:这三个日子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的生日。对天、地、水的崇拜,在道教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并在先秦时就形成相应的祭祀制度。《仪礼》中说“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意思就是:祭天用焚烧薪柴的方法;祭山和丘陵,是到山上悬挂祭物或埋藏祭物;祭河流是把祭物投到水中,任其或浮或沉;祭地,就是祭后把祭物掩埋起来。道教产生后,形成了“三官信仰”,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太上三官经》中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有各自的执掌,天官主管赐福,地官主管赦罪,水官主管解厄。早期道教中有治病禳灾的仪式就叫“三官手书”,也就是把信众的姓名以及祈祷诉求一式三份,写在纸上或刻在金属片上,分别投入山上、地下以及水中,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天、地、水的祈祷。

《三官出巡图》 宋代马麟绘

北魏时期的道士寇谦之,提出了“三元”的概念,把三官祭祀的时间固定下来,也就是上元(农历正月十五)、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下元(农历十月十五),这三天被认为分别是天、地、水三官的生辰。在下元节,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在这一天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代时,下元节还有三天官方假期。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后代。全国各地在具体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习俗。

古人在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清心示诚,称为斋戒。以前,人们会在空旷的原野放孔明灯,在河面上放河灯;或者焚烧“金银包”、纸钱等,来祭拜祖先亡灵;同时,也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让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祛除水患、农作物平安过冬。也愿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古代民间也有将水官视为“道德天君”,也就是“太上老君”的说法。民间故事中,“老君”最有代表性的法宝是炼丹炉,因此也被视为“炉神”,与炉相关的行业,比如铁匠等,也将太上老君尊为祖师爷,并在下元节这一天祭祀炉神。

《三官出巡图》局部(水官)

现在,人们可在家中纪念祖先,向下元水官诉说生活的苦厄与烦恼,求祈生命之路更加安详顺意。在这一天,对一些身患疾病或者遭受不幸的亲朋好友,大家可以一起为其祷告、解厄,希望其缓解病苦、放松身心,早日康复。

作为节日,自然都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身影。最后,我们来欣赏一首苏轼在下元节所作的诗《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农历十月十五,又逢一个月圆之夜,苏轼与同僚好友一起登上徐州黄楼。黄楼,是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楼成之时,苏轼心情极为畅快,作此诗以记之。

比起中秋时节的好天气,下元日的天气也并没什么不同;无需用红纱灯照着座位的旁边。“不用红纱”是反衬“明月皎洁”。远远望去,高山之下,白云冉冉,就像横铺的一条白色丝绢;俯瞰楼下,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就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这是写“下元之佳景”。

扁舟短棹尚未备妥,归去三峡尚待时日;然泛舟五湖之上,已经有约。这是写“下元之志趣”,有李商隐“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高洁志向。值得一提的是,这句并不是虚写。不久,秦少游也来徐州,同登黄楼,并写下《黄楼赋》,且与苏轼相约一同前往江浙游玩。

借问诸位,今日登临风景绝佳;可是,明年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位太守呢?这是写“下元之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谁能预料明年今日会怎样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编辑: 姚依依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元宵节传统习俗你知道吗?

来源:【西咸新区融媒体中心】

“元宵”:寓意团圆和美;灯谜: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文字游戏,也叫打灯虎;龙灯:龙是中华的图腾,舞龙灯,载歌载舞,氛围喜庆;狮:象征吉祥如意,寄托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送花灯”即“送孩儿灯”

2.“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本文来自【西咸新区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欢欢喜喜闹元宵,过完十五过完年

公众科普 科学传播!点击上方蓝字一键关注

本文专家:邵林,古代民俗文学科普作者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元宵节。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元夜,其英文名字则叫Lantern Festival(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春节庆典的最后高潮。民间多有“过了十五就是过完年了”的说法。

节日起源

元宵节在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历史记载,汉明帝夜梦金人自西而来,醒来派人到西域求取佛法经文,在洛阳兴建寺庙,自此佛教传入我国。他还令人们在正月十五“烧灯”,用以庆贺佛教在中国的昌盛。

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时候每年正月上辛——也就是正月第一个干支含有辛的一天,通常并不是正月十五——在甘泉宫祭祀太乙。仪式通宵达旦,于是演变为后人于正月十五夜游观灯。

习俗

闹花灯

闹花灯始于汉代,此后朝代多有遵循。花灯不止有民间自制,官府也常常参与。不同于除夕的阖家团聚,元夕放灯更加强调普天同庆,官府与民同乐。

唐元盛世时,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晚唐的张议潮记载元宵花灯盛况道:“灯笼火树,争燃九陌;舞席歌筵,大启千灯之夜”。

宋代词人辛弃疾则写:“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吃元宵

元宵节正是吃元宵的时候,元宵于古代有圆子、浮圆子等名。颇有一些传说吃元宵始自春秋战国,并附会出各种传说故事,然而并不可靠。通常北方称为元宵,南方称为汤圆。做法和口感略有不同。

学者邓云乡说:“江南用糯米水粉包汤团,是把一小团湿糯米面放在手中,掐成酒杯形,然后放入馅子包起”,有的还是肉馅;而在北方地区,则是“打元宵”,“先把糖熬稀,加玫瑰、山楂、核桃仁、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和在一起,或团成龙眼大的小团,或切成小方块,冷却待用。

用大柳条笸箩,放上干糯米面,北京叫江米面,把糖块样的馅子倒入面中,一边洒水,一边滚,使糯米面在糖块身上滚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是件很吃力的工作,一次可滚百八十个。”煮出来后,元宵表面粗糙,而汤圆更光滑。

近年来有传言说袁世凯得势时候,因为元宵谐音“袁消”而强令民间将元宵更名为汤圆。其实汤圆这个名字在清代就有很多记录了,袁世凯出于避忌元宵之名抑或有之,但是更名一事则属妄谈。

打灯谜

打灯谜也叫猜灯谜。谜语古称“隐语”,“廋辞”。于元宵节写在花灯上的谜语则被称作灯谜。元宵放灯的时候,人们将写有谜语的彩条系在花灯上,看到的人皆可参与猜谜,是古人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

猜灯谜与猜谜语一样,有很多种类别:字谜、儿童谜语、动物谜语、经典谜语、成语谜语等。最为常见的是字谜。一般谜面文字要求简介明了,通俗易懂。

如《三国演义》中的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就可以当作一个很好的谜语。千里草、十日卜是拆字,谜底是董、卓二字。

“情人节”

熟悉中国神话的朋友们都知道,每年七夕“鹊桥相会”的异地情侣牛郎织女早已成婚,且育有二子。相比之下,可能元宵节更适合称为古代的“情人节”。

封建时代对妇女束缚颇多,轻易不得外出,而元宵节时候不止政府取消宵禁,百姓得以夜间娱乐,妇女也能够出门赏灯。这就多了很多邂逅的机会。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便是一则描写正月十五男女幽会的诗词。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讲的则是诗人在灯市偶遇佳人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丰富,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近两千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支持我们请评论点赞☟☟☟

公众号ID:Science_China

公众科普 科学传播

中国科协官方微信 国家科普平台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元节?元宵节?这是独属东方人的浪漫

“上元灯节”这个名字,比“元宵节”更能体现东方人的浪漫。

古时这天破宵禁,放夜观灯,街市如鼎沸、花灯不夜时。

穿戴奇装异服,戴着面具的西式狂欢,早在隋唐,百姓就已经在上元灯节玩得溜了。

曾有大臣向隋炀帝抱怨:“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

锣鼓喧天,灯火璀璨,人声鼎沸,面具巡游。

这不就是《大明宫词》里,在上元灯节女扮男装偷溜出宫的太平公主,揭开的那张昆仑奴面具么?

《大明宫词》剧照

少年太平那张带着泪痕、灵动的、情窦初开的脸,第一次融进了长安生动的夜色中。

她一次次掀开面具,一次次失望后,直到掀开了最后一张。

一见薛绍误终身。

一、少女情怀总是诗

《大明宫词》大概是第一部把少女心事如此直白地剖析在众人眼前的古装剧。

它用华丽的诗意定义着无数人关于爱与哀愁的知觉,人们数次提起那个太平缓缓揭开薛绍面具的瞬间,那个足以让全天下所有初恋少女失去全部理性的瞬间,也定义了无数古装剧描摹爱情的模板。

《仙剑奇侠传三》中,紫萱和顾留芳便相识于上元节。

女娲后人紫萱顽皮想逃开圣姑的管束,却不料撞上年轻男子顾留芳,顾留芳面具下那张极为俊美的脸让紫萱一见倾心,由此开启三生三世的刻骨爱恋。

《仙剑奇侠传三》剧照

《步步惊心》里,自由洒脱的十三阿哥在上元节邂逅了绿芜,那个知他懂他的姑娘。十年看尽人间冷暖,回首时,那个上元节相遇的姑娘依旧在等他……

今宵好月,灯火通明,天上人间好景,“邂逅”成了上元灯节里被想象得最多的主题。

在古代,只有在上元灯节这一天,夜市才会开放,家家举火户户点灯,花灯、春灯、兔子灯、元宝灯、蛤蟆灯、荷花灯、鲤鱼灯……城市、乡野一片光明。

在春节的团圆收尾与上巳的春风来临之际,暂时摆脱礼教约束的闺中男女,怀着对春天的美好向往,走入了闹市。

他们将春日欢愉寄托在一场灯宴之中,彼时幽深寂静的长夜,因为花灯的照耀而迸发出无限的活力。

弦管千家沸此宵,花灯十里正迢迢。节日的氛围,是故事发展的最佳推手。

《清平乐》剧照

灯火阑珊下,每个人都自带滤镜,看不到脸上的瑕疵,朦胧产生美、产生诗意。

人物在灯前月下出场,用光晕渲染曲折婉转的情节和暗流涌动的情愫,恰如其分。

上元灯节寄寓未来、及时行乐的娱乐意蕴,将民众带进了一种人神同乐的狂欢状态和普天同庆的热闹印象之中。

所以在这一天,发生的一切都是合理的。

二、“盛世美学”

其实,古装剧里的上元节还是一出“盛世美学”。

作为一年中为数不多的可以“越夜越嗨”的节日,它几乎成了古时“国际大都市”所有能整的活儿的总和。

《大明宫词》就透过少年太平第一次探索长安的眼睛,勾勒出人们想象中的盛唐。

养在深闺的公主在上元节偷跑出宫,必有奇遇。那是大唐公主第一次亲眼看到盛世长安的夜晚,如织人流,花街灯如昼。

《大明宫词》剧照

街边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可以是盛唐,几文碎银的昆仑奴面具可以是盛唐。

街道上拥挤的百姓,有的衣服花纹精致繁复,有的简素古朴,大家戴的面具也不一样,但都干干净净欢欢喜喜地出来逛。

后来武则天要责罚偷跑出宫的太平时,太平反问武则天:“母亲为什么不问问我今天的收获是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母亲可知道女儿今天有多么快活,如果今天没有韦姐姐冒死带我出去,我怎么会真正体会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多么伟大富足的国家,意识到自己拥有多么良善聪丽的人民,难道母亲以为我聪明到仅从那些象牙塔中的故纸堆,圣人们晦涩干瘪的教诲中就能获得这些发自内心的骄傲吗?”

古装剧里的上元灯节,仿佛像一个时代的大众点评+百度百科,把当时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来到天竺国金平府,赶上了一场上元灯会。神话世界里的灯会尤为瑰丽独特,灯映月,月照灯,光辉灿烂无比。

《长安十二时辰》也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唐代生活图景,它讲述了发生在唐天宝三年元宵节时都城长安(今西安)的一次刺杀行动——

当时,官员站在高高的城楼上,宣布上元节西市开市,长安城暂停宵禁。

百姓们欢呼雀跃,路两边华灯大放,来自各地的客商纷纷拿出自己的商品兜售,热闹非凡。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吃的,有招牌硬菜水盆羊肉。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穿的,有圆领袍和翻领胡服,中外结合,任君挑选。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还能追星。

人气歌姬许鹤子,全场大合唱《短歌行》,“顶流”诗人李白亲自作词。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古装剧《女医明妃传》呈现了热热闹闹的上元节场景:吃、赏、猜、约,即阖家相聚吃元宵、漫步上街赏花灯、彩灯之下猜灯谜、不见不散约恋人。

这四字大抵能概括所有影视剧中有关上元节的片段,从古至今,这些风俗雅趣代代相传。

三、女性主义之美

在这场全方位的夜间狂欢中,情爱不过是其中之一的点缀。

上元之夜,欢乐的人们完全消弭了等级、地位、身份、性别的界线,所有游人“内外共观,曾不相避”,倾家而出的男女老少,一概混迹于人群,无论官民、贵贱、贫富、男女、僧俗,无序杂处,一体同欢。

也因此,《大明宫词》的转折由此展开。

身为女子的太平,在此中获得极大的身心自由,平日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束缚,行为收敛,此时却可借上元灯节之俗,乔装打扮,走出家门,与男子一样肆意尽欢。

从偷跑的上元夜开始,太平的自我意识就在不断觉醒。

上元之夜成了决定太平命运、决定太平同母亲武则天旷日持久的战争的关键夜晚。

“一见薛绍误终身”的太平是为感情活着的人,武则天则会因为权力而牺牲情感,她们形成强烈的矛盾。

《大明宫词》剧照

这对母女在一生的纠缠与承受中失去亲情,失去爱情,得到权力却最终趋于虚无,委身情欲又发现情欲的虚伪。

太平一直是这个故事的自述者,当她在各种情欲的考验中发现男人不过是利用自己的权力身份时,果断地斩断了情愫,结局太平对权力的拒绝也对作品进行了升华。

《大明宫词》浓烈的女性主义色彩,与女性可以尽情表达“本我”的上元节不谋而合。

在传统社会中,道德的制约和伦理的束缚,让女性过多地压抑自我欲望。

但上元节的黑夜似乎给了妇女们巨大的勇气和力量,让她们敢于正视自己的欲望,以一个独立的人格追求自己的理想,表达自己深藏内心的情感,在正统文化的挤压中,为女性创造出一个平等、自由、欢乐、开放的真实而又虚幻的自我世界。

这一天或许是一种抽离现实的幻想。

但在幻想中,大明宫祥和安宁,长安街头熙熙攘攘,少年太平可以永远无忧无虑地奔跑,在古代女子漫长永寂的一生面前,拥有这样一份幻想,总算一件不太糟糕的事情。

来源: 央视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