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射手座

高氏起源(高氏起源地在哪里)

时间:2023-10-05 19:16:54 作者:舍我其谁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高氏的起源

高氏的起源

整理 王文超

中国姓氏的起源,应始于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姓字从女从生,就是指一个人来源于某一特定的女性氏族。这是基于区分族群、血缘的需要而产生的。姓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统,是源于同一母系的血缘关系的符号,即同姓的成员都出自同一个母系祖先。中国最古老的姓氏都与母系氏族有关,如:姬、姜、嬴、姚、妫、姒、姞、妘等。随着氏族的不断壮大,氏族中开始分化为更多的族群,各个族群为了相互区分,于是产生了氏。氏是指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标记,同一母系祖先的后代散居各地,分为若干分支,每一分支都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高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黄时代,距今约有五千年了。起源庞杂的高氏,是后世多源合流而成的庞大群体。按夏商周的宗法制度,诸侯家族只包括近亲三代可享受特权,即诸侯、公子(诸侯之子)、公孙(诸侯之孙)。公孙之子就不再算是公室,而须另外立氏。公孙之子立氏可采多种办法,有以祖公之名为氏、以封国为氏、以居所为氏等。高氏一族,源出有二:

其一、出自姜姓,以封邑为氏。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在宝鸡扶风境内),故族人以姜为姓。姜氏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辅佐尧掌管四岳。大禹时期,姜氏先祖协助治水有功,为大禹心腹重臣,故因功封侯,称为吕侯。到西周初年,吕尚(姜尚)辅周有功,周武王把他封在营丘(今山东省临淄北),建立齐国,后人尊称为太公望、姜子牙、姜太公、齐太公。其后,子孙以国为氏,迁徙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姓正宗,伯夷则被列为吕姓始祖。春秋时,姜太公六世孙齐文公吕赤之子受封于高邑(在今河南省禹县),称为公子高。其孙傒以祖封邑为氏,称高傒,其后有高氏。另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吕元之子为公子祁,字子高。其子孙也以王父字高为氏。这是高氏的正源。

据《吕氏春秋·勿躬》篇“高元作室”,即高元发明了建造屋子的方法。高元为人类走出穴居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人认为高元是现在所知的历史上第一个以高为氏的人。高元以后,西周时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弥。他们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高奔戎是周穆王的卫士。穆王去郑圃打猎,沼泽芦苇中有虎。高奔戎自告奋勇把老虎擒了回来。穆王大喜,命人打造一个牢笼囚虎,放在东虢饲养,於是东虢就有了虎牢名称。春秋初郑庄公时,力排众议,任高渠弥为卿。庄公逝世后,昭公继位。高渠弥担心昭公加害自己,就在陪昭公出猎时杀了昭公,另立国君。第二年,高渠弥陪新国君到卫国去见齐侯,齐侯借机杀了他和新国君。

齐国传至太公八世孙齐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七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九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十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其二、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也为高氏,也为山东高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十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

三、源于改姓。在夏、商的鲁、豫大地,曾活跃着一支以白天鹅为图腾的高夷氏族。他们的先祖传说为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后来演变成东北地区的多个少数民族。因最早居住在今山东莒县一带,随东夷族入主中原而向西、向南迁移,到商朝进入河南北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高夷成为周的属国,位于周朝的东部,遂以国命氏,史称高句骊。春秋以后,高夷的高句骊氏逐渐向冀北至辽东一带迁移,形成后来的高句丽。他们以单字高为姓。这支高姓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到唐朝以后,高句丽之高姓的主要一部向西北迁移,演变为北方汉族高姓一系。另一部向东北,再进入朝鲜,成为当今朝鲜族高姓的始祖。

北周时期,大将军高琳的祖先是高句丽人,因战功显赫,他的一个儿子被别封为许昌县公。高琳的后代就在山东巨野和河南许昌一带发展起来。唐朝大将高仙芝也是高句丽人,在他父亲舍鸡时在唐朝任军职,他也随父亲到安西,后成为唐朝的著名军事将领。其后代也就定居于北京市密云县一带。清朝光绪年间到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这一时期,鲜卑族中有楼氏改姓高氏。还有后燕皇帝慕容云,本为鲜卑族,自称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高阳氏颛顼后代,改姓高。北齐重臣高隆之的父亲,本姓徐,被姑婿高氏收养,因随其姓,叫高干,是北魏时的白水郡守,高隆之随其父改姓高。高隆之因故被杀后,北齐皇帝高殷下令由他的兄子高子远承袭了阳夏王的爵位,高子远的后代就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

四、源于赐姓。高氏建立北齐后,高姓贵为北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姓,以示恩宠。据《北齐书》载,北齐皇帝高洋因鲜卑人元景安、元文遥有功,被赐姓高。另外,唐朝宦官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本姓冯,后被高延福收养,所以改高氏。

起源庞杂的高氏,是后世多源合流而成的庞大群体。公子高有个孙子叫。是公子高之孙,於是以公子高之名为氏,称“高 ”。后世庞大高姓的主源宣告诞生。

二、历史上高姓的分布和迁移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后,经吴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高姓大约有8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安徽为高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高姓总人口的15.6%,占安徽总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四川五省,这五省高姓占高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西、湖北、浙江,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全国以皖豫陕冀为中心,向东北、西北、东南呈放射形分布。

  明朝时期,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4万。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高姓人口的1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浙江,这三省高姓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全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陕晋三个高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高姓的人口已达1 452万,居全国第十五,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万激增到1450余万,达15倍之多。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江苏三省,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广东,这五省又集中了31%。山东居住了高姓总人口的14.6%,为高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3%。全国形成了渤海湾、东部沿海地区高比率的高姓区域。在近600年间,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动流。

三、当代高姓的分布

  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北部、湖北东部、甘肃西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每平方公里的高姓人口达到2.7人以上,尤其在山东中部的地区高达6.4人。高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高姓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2%以上,尤其在甘肃河西走廊、山东中部、陕晋北部、黑龙江东北,在1.8%以上,有的达到3.6%以上,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9.2%;在四川、湖北大部、湖南北部、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东东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高姓频率在0.6%-1.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0.5%;其他广大地区,高姓频率不足0.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0.3%。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州)。此支高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以渔水之阳得名。 高隐、之后。

广陵郡:汉时置,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之后。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高氏,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

辽东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治所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之后。

2、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相当于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辞海》:愚,纯朴也。由是,高姓后代以“厚余”作为高姓的堂号。

渤海堂: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

此外,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渔阳堂”、“辽东堂”、“广陵堂”、“河南堂”、“有继堂”、“供侯堂”、“双玉堂”、“后余堂”、“报本堂”、“守愚堂”等。

为何姓高的在河北人口那么多?

高姓,是我国人口排名第20位的姓氏,在国内约有1500万人左右。在河北,高姓人口排名第7位,比常见的陈姓还多一些。为何河北会成为高姓的聚集地之一呢?

高姓最早出现在黄帝时期,发源地在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高姓主要源于姜姓,后来分成几个派系,姜姓高氏的始祖为高傒,,也有奉高渠弥、高克为得姓始祖的。山东高氏则以齐惠公的儿子公子祁,字子高为姓。

春秋时期,高姓就活动于华北地区,即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秦汉时期则遍布北方各地。

宋朝时期,高姓主要集中在皖冀陕豫川等省。现在的高姓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北、鄂东等地区。

如今河北的高姓人口已经分布在河北大部分地区,高姓渔阳郡就是起源于如今的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郡与河北关系也比较密切。

高姓常见的郡望有:渤海郡、渔阳郡、广陵郡、河南郡等。

高姓常见的堂号有:广陵堂、江阳堂、扬州堂、辽东堂、渤海堂、扶余堂、辽阳堂、厚余堂等。

河北高姓的历史名人有:高渐离(定兴县人)、高览、高洋(景县)、高长恭(景县)、高颎(景县)、高昙晟(逐鹿县)、高士廉(景县)、高季辅(景县)、高适(景县)等。

你认识的朋友中有没有姓高的呢?欢迎留言说说你姓氏的由来吧。

耗时2年修缮 福州高应松祠堂重焕光彩

台海网7月8日讯 据福州日报报道 福州长乐古槐镇洋布村的高应松祠堂,也称“锦屿高氏忠烈祠”,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省级文保单位。经过两年多的修缮,古祠堂重焕光彩。

记者近日看到,修缮后的古祠古韵依旧,保留了原有的整体风貌。殿内大梁被重新修整,还有一些精美的木雕、牌匾,透过岁月的尘埃,依稀可见曾经的辉煌。

高应松的后裔高宇彤告诉记者,祠堂占地800多平方米,建于明洪武14年,也就是公元1381年,是为纪念民族英雄高应松所建。公元1276年,绍兴被元军攻破,南宋皇帝被俘,高应松不避生死,随驾护从,大元帝国要任命其为左丞相,他坚决拒绝,不言不语,绝食7天,在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以身殉国。后人敬仰他的气节,在其故乡建“锦屿高氏忠烈祠”以志纪念,还修复了故居“枢密第”,保存至今。

“记录前人的故事,追寻他们的脚步,但又绝不只是记录和学习,更是一种力量的传承和精神的洗礼,我们将把这里建设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宇彤说。

村党支部书记蒋春萍告诉记者,洋布村借助“美丽长乐”大行动的契机,启动新一轮古祠保护提升,投入20多万元,修缮祠堂内柱子、牌匾等,升级消防系统,目前修缮工作已完成。

(来源:福州日报 记者 余少林 通讯员 陈佳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