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马

梦见买米(梦见买米是什么预兆周公解梦)

时间:2023-10-05 06:20:38 作者:追梦抓梦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卖米 作者:飞花(张培祥)

卖米 (飞花)

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把我叫起来了:

“琼宝,今天是这里的场,我们担点米到场上卖了,好弄点钱给你爹买药。”

我迷迷糊糊睁开双眼,看看窗外,日头还没出来呢。

我实在太困,又在床上赖了一会儿。

隔壁传来父亲的咳嗽声,母亲在厨房忙活着,饭菜的香气混合着淡淡的油烟味飘过来,慢慢驱散了我的睡意。

我坐起来,穿好衣服,开始铺床。

“姐,我也跟你们一起去赶场好不好?你买冰棍给我吃!”

弟弟顶着一头睡得乱蓬蓬的头发跑到我房里来。

“毅宝,你不能去,你留在家里放水。”

隔壁传来父亲的声音,夹杂着几声咳嗽。

弟弟有些不情愿地冲隔壁说:

“爹,天气这么热,你自己昨天才中了暑,今天又叫我去,就不怕我也中暑!”

“人怕热,庄稼不怕?”

“都不去放水,地都干了,禾苗都死了,一家人喝西北风去?”

父亲一动气,咳嗽得越发厉害了。

弟弟冲我吐吐舌头,扮了个鬼脸,就到父亲房里去了。

只听见父亲开始叮嘱他怎么放水,去哪个塘里引水,先放哪丘田,哪几个地方要格外留神别人来截水,等等。

吃过饭,弟弟就找着父亲常用的那把锄头出去了。

我和母亲开始往谷箩里装米,装完后先称了一下,一担八十多斤,一担六十多斤。

我说:“妈,我挑重的那担吧。”

“你学生妹子,肩膀嫩,还是我来。”

母亲说着,一弯腰,把那担重的挑起来了。

我挑起那担轻的,跟着母亲出了门。

“路上小心点!咱们家的米好,别便宜卖了!”父亲披着衣服站在门口嘱咐道。

“知道了。你快回床上躺着吧。”

母亲艰难地把头从扁担旁边扭过来,吩咐道,“饭菜在锅里,中午你叫毅宝热一下吃!”

赶场的地方离我家大约有四里路,我和母亲挑着米,在窄窄的田间小路上走走停停,足足走了一个钟头才到。

场上的人已经不少了,我们赶紧找了一块空地,把担子放下来,把扁担放在地上,两个人坐在扁担上,拿草帽扇着。

一大早就这么热,中午就更不得了,我不由得替弟弟担心起来。

他去放水,是要在外头晒上一整天的。

我往四周看了看,发现场上有许多人卖米,莫非他们都等着用钱?

场上的人大都眼熟,都是附近十里八里的乡亲,人家也是种田的,谁会来买米呢?

我问母亲,母亲说:“有专门的米贩子会来收米的。他们开了车到乡下来赶场,收了米,拉到城里去卖,能挣好些哩。”

我说:“凭什么都给他们挣?我们也拉到城里去卖好了!”其实自己也知道不过是气话。

果然,母亲说:“咱们这么一点米,又没车,真弄到城里去卖,挣的钱还不够路费呢!早先你爹身体好的时候,自己挑着一百来斤米进城去卖,隔几天去一趟,倒比较划算一点。”

我不由心里一紧,心疼起父亲来。

从家里到城里足足有三十多里山路呢,他挑着那么重的担子走着去,该多么辛苦!就为了多挣那几个钱,把人累成这样,多不值啊!

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家里除了种地,也没别的收入,不卖米,拿什么钱供我和弟弟上学?

我想着这些,心里一阵阵难过起来。

看看旁边的母亲,头发有些斑白了,黑黝黝的脸上爬上了好多皱纹,脑门上密密麻麻都是汗珠,眼睛有些红肿。

“妈,你喝点水。”

我把水壶递过去,拿草帽替她扇着。

米贩子们终于开着车来了。

他们四处看着卖米的人,走过去仔细看米的成色,还把手米里,抓上一把米细看。

“一块零五。”

米贩子开价了。

卖米的似乎嫌太低,想讨价还价。

“不还价,一口价,爱卖不卖!”

米贩子态度很强硬,毕竟,满场都是卖米的人,只有他们是买家,不趁机压价,更待何时?

母亲注意着那边的情形说:“一块零五?也太便宜了。上场还卖到一块一呢。”

正说着,有个米贩子朝我们这边走过来了。

他把手大米里,抓了一把出来,迎着阳光细看着。

“这米好咧!又白又匀净,又筛得干净,一点沙子也没有!”母亲堆着笑,语气里有几分自豪。

的确,我家的米比场上哪个人卖的米都要好。

那人点了点头,说:“米是好米,不过这几天城里跌价,再好的米也卖不出好价钱来。一块零五,卖不卖?”

母亲摇摇头:“这也太便宜了吧?上场还卖一块一呢。再说,你是识货的,一分钱一分货,我这米肯定好过别家的!”

那人又看了看米,犹豫了一下,说:“本来都是一口价,不许还的,看你们家米好,我加点,一块零八,怎么样?”

母亲还是摇头:“不行,我们家这米,少说也要卖到一块一。你再加点?”

那人冷笑一声,说:“今天肯定卖不出一块一的行情,我出一块零八你不卖,等会散场的时候你一块零五都卖不出去!”

“卖不出去,我们再担回家!”那人的态度激恼了母亲。

“那你就等着担回家吧。”那人冷笑着,丢下这句话走了。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算着:一块零八到一块一,每斤才差两分钱。

这里一共150斤米,总共也就三块钱的事情,路这么远,何必再挑回去呢?我的肩膀还在痛呢。

我轻轻对母亲说:“妈,一块零八就一块零八吧,反正也就三块钱的事。再说,还等着钱给爹买药呢。”

“那哪行?”母亲似乎有些生气了,“三块钱不是钱?再说了,也不光是几块钱的事,做生意也得讲点良心,咱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米,质量也好,哪能这么贱卖了?”

我不敢再说话。

我知道种田有多么累。

光说夏天放水,不就把爹累得病倒了?

弟弟也才十一二岁的毛孩子,还不得找着锄头去放水。

毕竟,这是一家人的生计啊!

又有几个米贩子过来了,他们也都只出一块零五。

有一两个出到一块零八,也不肯再加。

母亲仍然不肯卖。

看看人渐渐少了,我有些着急了。

母亲一定也很心急吧,我想。

“妈,你去那边树下凉快一下吧!”我说。

母亲一边擦汗,一边摇头:“不行。我走开了,来人买米怎么办?你又不会还价!”

我有些惭愧,“百无一用是书生”,虽然在学校里功课好,但这些事情上就比母亲差远了。

又有好些人来买米,因为我家的米实在是好,大家都过来看,但谁也不肯出到一块一。

看看日头到头顶上了,我觉得肚子饿了,便拿出带来的饭菜和母亲一起吃起来。

母亲吃了两口就不吃了,我知道她是担心米卖不出去,心里着急。

母亲叹了口气:“还不知道卖得掉卖不掉呢。”

我趁机说:“不然就便宜点卖好了。”

母亲说:“我心里有数。”

下午人更少了,日头又毒,谁愿意在场上晒着呢。

看看母亲,衣服都粘在背上了,黝黑的脸上也透出晒红的印迹来。

“妈,我替你看着,你去溪里泡泡去。”

母亲还是摇头:“不行,我有风湿,不能在凉水里泡。你怕热,去那边树底下躲躲好了。”

“不用,我不怕晒。”

“那你去买根冰棍吃好了。”

母亲说着,从兜里掏出两毛钱零钱来。

我最喜欢吃冰棍了,尤其是那种叫“葡萄冰”的最好吃,也不贵,两毛钱一根。

但我今天突然不想吃了:“妈,我不吃,喝水就行。”

最热的时候也过去了,转眼快散场了。

卖杂货的小贩开始降价甩卖,卖菜,卖西瓜的也都吆喝着:“散场了,便宜卖了!”

我四处看看,场上已经没有几个卖米的了,大部分人已经卖完回去了。

母亲也着急起来,一着急,汗就出得越多了。

终于有个米贩子过来了:“这米卖不卖?一块零五,不讲价!”

母亲说:“你看我这米,多好!上场还卖一块一呢……”

不等母亲说完,那人就不耐烦地说:“行情不同了!想卖一块一,你就等着往回担吧!”

奇怪的是,母亲没有生气,反而堆着笑说:“那,一块零八,你要不要?”

那人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你这个价钱,不是开场的时候也难得卖出去,现在都散场了,谁买?做梦吧!”

母亲的脸一下子白了,动着嘴唇,但什么也没说。

一旁的我忍不住插嘴了:“不买就不买,谁稀罕?不买你就别站在这里挡道!”

“哟,大妹子,你别这么大火气。”

那人冷笑着说,“留着点气力等会把米担回去吧!”

等那人走了,我忍不住埋怨母亲:“开场的时候人家出一块零八你不卖,这会好了,人家还不愿意买了!”

母亲似乎有些惭愧,但并不肯认错:“本来嘛,一分钱一分货,米是好米,哪能贱卖了?出门的时候你爹不还叮嘱叫卖个好价钱?”

“你还说爹呢!他病在家里,指着这米换钱买药治病!人要紧还是钱要紧?”

母亲似乎没有话说了,等了一会儿,低声说:“一会儿人家出一块零五也卖了吧。”

可是再没有人来买米了,米贩子把买来的米装上车,开走了。

散场了,我和母亲晒了一天,一粒米也没卖出去。

“妈,走吧,回去吧,别愣在那儿了。”

我收拾好毛巾、水壶、饭盒,催促道。

母亲迟疑着,终于起了身。

“妈,我来挑重的。”

“你学生妹子,肩膀嫩……”

不等母亲说完,我已经把那担重的挑起来了。

母亲也没有再说什么,挑起那担轻的跟在我后面,踏上了回家的路。

肩上的担子好沉,我只觉得压着一座山似的。

突然脚下一滑,我差点摔倒。

我赶紧把剩下的力气都用到腿上,好容易站稳了,但肩上的担子还是倾斜了一下,洒了好多米出来。

“啊,怎么搞的?”母亲也放下担子走过来,嘴里说,“我叫你不要挑这么重的,你偏不听,这不是洒了。多可惜!真是败家精!”

败家精是母亲的口头禅,我和弟弟干了什么坏事她总是这么数落我们。

但今天我觉得格外委屈,也不知道为什么。

“你在这等会儿,我回家去拿个簸箕来把地上的米扫进去。浪费了多可惜!拿回去可以喂鸡呢!”母亲也不问我扭伤没有,只顾心疼洒了的米。

我知道母亲的脾气,她向来是“刀子嘴,豆腐心”的,虽然也心疼我,嘴里却非要骂我几句。

想到这些,我也不委屈了。

“妈,你回去还要来回走个六七里路呢,时候也不早了。”我说。

“那地上的米怎么办?”

我灵机一动,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装在这里面好了。”

母亲笑了:“还是你脑子活,学生妹子,机灵。”

说着,我们便蹲下身子,用手把洒落在地上的米捧起来,放在草帽里,然后把草帽顶朝下放在谷箩里,便挑着米继续往家赶。

回到家里,弟弟已经回来了,母亲便忙着做晚饭,我跟父亲报告卖米的经过。

父亲听了,也没抱怨母亲,只说:“那些米贩子也太黑了,城里都卖一块五呢,把价压这么低!这么挣庄稼人的血汗钱,太没良心了!”

我说:“爹,也没给你买药,怎么办?”

父亲说:“我本来就说不必买药的嘛,过两天就好了,花那个冤枉钱做什么!”

晚上,父亲咳嗽得更厉害了。

母亲对我说:“琼宝,明天是转步的场,咱们辛苦一点,把米挑到那边场上去卖了,好给你爹买药。”

“转步?那多远,十几里路呢!”我想到那漫长的山路,不由有些发怵。

“明天你们少担点米去。每人担50斤就够了。”父亲说。

“那明天可不要再卖不掉担回来哦!”我说,“十几里山路走个来回,还挑着担子,可不是说着玩的!”

“不会了不会了。”母亲说,“明天一块零八也好,一块零五也好,总之都卖了!”

母亲的话里有许多辛酸和无奈的意思,我听得出来,但不知道怎么安慰她。

我自己心里也很难过,有点想哭。

我想,别让母亲看见了,要哭就躲到被子里哭去吧。

可我实在太累啦,头刚刚挨到枕头就睡着了,睡得又香又甜。

注释:   1、这不是小说,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  2、里面有不少方言,相信大部分人应该看得懂的。  3、“宝”是湖南那边对小孩子的爱称,所以父母叫我“琼宝”,叫我弟弟“毅宝”。  4、“赶场”就是赶集的意思,我们那里把集市叫“场”。  5、“放水”指把池塘里的水通过沟渠引到稻田里去。

纪实文学《卖米》创作于2000年(也有说创作于2001年或2003年),曾获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见有关报道。也是作者仙游后获得),首次公开发表是在2004年第6期的《当代》杂志上。

作者简介

飞花(网名flyingflower),北大才女,原名张培祥,1979年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山区农户,自小于贫寒中刻苦学习,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2001年攻读法学硕士。2003年期间患急性白血病,三个月后,2003年8月27日年仅24岁的张培祥仙游。张培祥生前曾有翻译和编写作品出版,并有小说、散文发表。

马龙:厚积薄发铸传奇

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队友一起夺得乒乓球男团桂冠的马龙第一次有了奥运会冠军的头衔。4年后的里约奥运会,马龙收获了男单、男团两枚金牌,成为大满贯得主。而在33岁这年,马龙在东京奥运会上再次登顶男单、男团最高领奖台。荣膺奥运会“五金王”的马龙书写了属于他的传奇。他成为奥运会乒乓球男单首个成功卫冕、首个实现乒乓球男单“双满贯”的运动员,同时凭借25个世界冠军头衔成为手握国际乒坛最多世界冠军的运动员。展望未来,马龙说他还要继续热爱的乒乓球事业:“我还是想继续打,继续享受乒乓球的乐趣。如果有一天真的不打了,我还是会从事和乒乓球有关的事情,因为我的全部都是乒乓球赋予的。我希望能够影响和激励更多人,也能让更多人喜欢上乒乓球。”

自律是他成功的底色

说起马龙,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他是自律的典范。马龙一年四季的生活轨迹主要是宿舍和训练馆的两点一线,每天的训练他来得最早、走得最晚。训练、洗澡、治疗、粘球拍、换海绵,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他都有着严格的计划安排。这样十年如一日单调的重复正是马龙热爱、专注、坚守的证明。

对于他的自律,主管教练秦志戬、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都有着深刻的感触。2012年多特蒙德团体世乒赛前,马龙已经创造了56场连胜的纪录。尽管如此,男团决赛前秦志戬和马龙都还是很紧张。前一天晚上,秦志戬循环播放着马龙喜欢的周杰伦的歌《超人不会飞》,这首歌他听到落泪,因为他觉得歌词写得有点像马龙——背负着很多人的期待,也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刘国梁曾在2019年发过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微信朋友圈:“今天周日上午我去乒乓馆突击检查,想看看有多少人利用周日在补课。男一队只有一人在训练,30个冲下旋击中29个。这就是传说中的天才不可怕、可怕的是天才比你更努力。”刘国梁口中这个“可怕的天才”便是马龙。即使已经是大满贯得主,马龙依旧放平自己的心态和位置,周末加练在他看来不过是职业运动员该有的样子。“现在大家都越来越职业化了,到了一定年纪,训练是不需要教练盯着,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马龙便是把这种习惯一以贯之的人。从东京奥运会回来的隔离期间,马龙依旧保持着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以及运动习惯,弹力带、哑铃这样的小物件也在隔离期间派上了大用场,每天练上一两个小时让马龙感到“出出汗更舒服”。难得的闲暇时间,也让马龙有了静下心来思考和规划的时间。像往常每次大赛后一样,马龙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次奥运会的总结,还调侃说:“以后老了回头看看,应该也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

自信是他的英雄本色

还记得在2019年布达佩斯世乒赛收获男单三连冠的马龙在赛后激动地喊出“I’m made in China!(我是中国制造!)”时的情景吗?这句引发全场、全网沸腾的话语简单却坚定,“中国龙”把中国健儿为国争光的赤子之心表露无遗,更是引起了全国亿万青年的共鸣。

赛场上这段昂扬的瞬间背后,是三天没怎么睡、满脑子都是球的马龙,赛前他压力大到干呕却呕不出。不过想要守住国乒荣耀的心给了马龙力量。“这场比赛我不仅代表我自己,更重要的是代表球队、代表中国!”正是这份爱国情怀给了“中国龙”无限动力。

马龙是国乒男队的队长,更在国乒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他曾告诉记者:“体育强则中国强,坚定文化自信,特别是体育文化自信对我们体育人来说尤为重要。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不惧怕挑战,未来在更多的国际赛场上勇于喊出‘我是中国制造’。”

这一次是在东京,“中国龙”再次做到了。他依旧坚定着信心和对胜利的渴望,依旧做到了永不放弃、坚持到底。马龙最终在东京奥运会男单决赛中战胜樊振东,蝉联了冠军。夺冠之后他再次形容说就像“做梦”一样,甚至比之前在国际乒决赛上夺冠还梦得更深。“这一路走来,我们都不容易,疫情没有让这届奥运会失去颜色,反而很多场比赛,比如半决赛和铜牌争夺赛、决赛,都是精彩的。”

他在赛后“比心”的手势被网友们做成了表情包。马龙说这个心送给所有支持中国乒乓球的人,也送给给予他巨大帮助的中国乒乓球队——“中国乒乓球队之所以强,不是因为某一个运动员强,而是因为我们背后有强有力的团队和国家。中国乒乓球强是因为我们从上世纪五六十年始就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是几代乒乓球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的底蕴、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坚定造就了现在的中国乒乓球。”

自强是他奋勇拼搏的最强音

如此成功的马龙一路走来就是那般顺风顺水吗?当然不是!金句频出的马龙曾感慨地说:“当你身处深渊、退无可退的时候,只有向上的一条路。”马龙在职业生涯中曾经历了两个“坎”。

5岁开始练球的马龙在2004年摘得世界青年锦标赛单打冠军。同年的全国锦标赛中,他一路挑落名将闯入决赛,决赛上惜负王励勤,而此时他才16岁。随后他又在全运会上获得铜牌,表现优异的他渐渐进入教练员的培养名单,也逐渐跻身主力层。2006年,18岁的马龙随队出征不莱梅世乒赛,并摘得团体冠军,首次获得世界冠军的他此后成为国乒重点培养的对象。

然而马龙的成长故事并没有想象中一帆风顺,也许这正是“天将降大任”前的考验。头顶世界冠军光环的年轻的马龙被寄予了厚望,他渴望拿到世界大赛的单项冠军来证明自己。然而,2007年第一次出征世乒赛的他止步16强,接下来的2009年、2011年、2013年他都成功闯入四强,却被挡在决赛之外,这样的屡屡受挫是他始料未及的。重要转折出现在2014年。当时国乒男队主力“二王一马”退役,男队进入了“改朝换代”。当年年底的男乒世界杯上,马龙决赛3比4不敌张继科。这场惨痛失利甚至成为压垮马龙的“最后一根稻草”,内心十分痛苦的马龙甚至一度想要放弃乒乓球。然而此时刘国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建议马龙换掉用了多年的反手胶皮。在26岁这一年更换“兵器”是件风险与挑战并存的事情,不过这成就了第五次征战世乒赛的马龙在2015年苏州世乒赛上斩获男单冠军,实现了心中多年的夙愿。那一年马龙还拿下世界杯、国际乒决赛男单冠军,成为一年内连夺这三项桂冠的历史第一人,就这样2015年也被称为“马龙年”。

如今回想起那段经历,马龙坦言:“2015年世乒赛夺冠给了我自信,对我之后各方面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从一出道,外界和教练组以及我本人都期待能够早日成为大满贯选手,但在没有达到的时候会觉得痛苦和纠结。”他还说“有人(成功)是爆发式的,有人是细水长流”,很显然,他属于后者。好在厚积薄发的马龙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更创造了书写了标记为“马龙”的传奇故事。

就在大家都盼望着马龙续写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时候,2018年他因伤暂离赛场,2019年他接受了手腕和膝关节手术。当时赴美进行手术前,马龙剃了个光头,寓意“从头开始”。手术后的康复是最漫长的。“做完手术腿动不了,康复动作也挺枯燥,可是心里急也没办法。不过总体感觉没有那么痛苦,因为每天都有进步的时候心态也越来越好。”马龙不喜欢说这个过程有多艰难,他总是轻描淡写地用一句“我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来描述那段记忆。

“做手术不单纯为了一届奥运会,是想再多打几年,我愿意用几个月换取3年的时间。手术是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值得冒险的。”在回归赛场的一年多里,马龙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冠军荒”的寂寥滋味。一直到2020年底的国际乒决赛,他才再次体会到了站上最高领奖台的畅快,也让他成为史无前例的总决赛单打“六冠王”。

这次登顶赛后,马龙再次说到了他“不问终点,全力以赴”的初心。谦虚谨慎、追求完美的他即使在东京奥运会夺得两冠后还在“挑剔”:“成绩肯定可以打10分了,但发挥不是每一场都很完美,不过关键场次都打得不错,所以对自己还是比较满意。”

也许刘国梁更懂他的自强与坚守——“没有什么过多的语言去评价马龙,如果大家形容为追求完美,也不过如此。他不仅仅做到了对自己的要求,也做到了所有人对他的要求,他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马龙真的很辛苦。他在各个方面都是所有人的榜样,也是体育界的财富。他不仅仅是夺得了金牌,更多的是感染了这支球队,非常不容易。”

本报记者 李雪颖

来源: 中国体育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