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虎

梦到丢东西(梦到丢东西了什么意思)

时间:2023-10-13 05:35:26 作者:旧人陌兮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商铺被盗,为啥丢的都是盲盒这些东西?

7月25日,本溪一商场内

一家卖小商品的商户发现

前天晚上自家刚理完的货

第二天就对不上了

于是商户赶紧查看了监控录像

没想到这一看就发现了问题

商家开店后发现,前天晚上刚刚摆放好的货架,突然空了一块儿。意识到可能遭贼了,商家赶紧报警。警方调取监控发现,6名犯罪嫌疑人潜入店中进行,他们年纪并不大。

监控视频显示,在7月23日凌晨商场关闭后,有几个人突然出现在店内,随后就开始拿东西,而更让民警震惊的是,这并不是几个人第一次到店内,15天之内他们竟然来了6次。他们还有规律,都是选择在半夜。在蹲点10个小时之后,在7月26日凌晨,警方成功将嫌疑人抓捕归案。

犯罪嫌疑人一共6人,3男3女,年龄最大的只有17岁,其他人都在16周岁以下。经过审讯,警方了解到,他们最开始进入商场是抱着游戏的态度,因为当时商场已经关门了,商场有一个门是用链锁锁住的,他们就把门嵌了一条缝。由于他们都比较瘦弱矮小,就从缝隙钻了进去,在里面玩耍,玩着玩着就看见里面有一家店铺,由于是消防通道没有关门,他们就进入店内。那家店正好是卖小商品的,他们就开始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拿,由于第一次第二次都没有被发现,所以他们就继续,而且拿的东西都不是很贵重,都是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拿。

警方统计,这几个人通过消防通道潜入店内,肆无忌惮地“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化妆品、盲盒、小饰品等商品,累计达到396件,价值20000余元。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办理中,部分赃物已经被追缴返还。警方对17岁的违法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取保候审。对另外5名未满16岁的犯罪嫌疑人,采取了行政拘留的行政处罚,并对其进行了引导教育。

警方提醒,商户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商场要加强安保和巡逻。另一方面,由于犯罪嫌疑人的年龄都很小,作案时间又都是在凌晨,警方也提醒家长,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的看管和教育,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记者:李天明

来源: 新北方

这些东西先别扔!上海嘉定4个小区开始试点啦!

如何让可回收物实现最大利用价值?日前,嘉定工业区试点推行“沪尚回收”智能垃圾回收箱,通过可回收物有偿回收的形式,有效回收废旧物资,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

昨天(9月4日)下午,记者在嘉定工业区秋竹坊小区看到,垃圾投放点边上多了个蓝色的“大家伙”。这个分组式大回收箱共有5个投放口,可以分别投放废木材、废塑料、废金属、废旧纺织物和废旧纸箱五类可回收物,并配套设置了玻璃回收容器及有害垃圾细分类收集容器。

据了解,智能回收箱采用微信小程序架构,每次投放实时结算,累计满10元就可以提现。拿出手机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后,就会显示不同类别的回收选项,居民可以清楚地了解有偿回收的价格计算方式:木材每公斤0.1元,塑料每公斤0.5元,金属每公斤0.6元,纺织物每公斤0.3元,纸张每公斤0.5元。

居民张女士带着一袋快递盒前来投放。只见张女士熟练地使用回收箱旁的美工刀将快递盒拆分,扫码点击纸张回收物后,最右侧的仓门自动打开。投放完成后,张女士点击关闭仓门,回收箱就开始拍照、称重、计算价格。“这个回收箱是24小时开放的,投放时间很随意,所以用起来很方便,我已经用了十几次。”张女士说,24小时的投放时间让自己家中不再有废品堆积,使用智能回收箱还能增加收益,一举两得。

“原本的回收模式是定时定点和预约收运,每个小区每周最多2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的回收服务,无法满足所有居民,尤其是上班族的投放需求。”嘉定工业区分类办工作人员范书健表示,智能回收箱不仅智能在投放,在运维方面也有新招——箱体设置了满溢传感器,到达警戒值后仓门不再打开,且会在后台提醒清运单位及时到场清运。“一般是每天下午4点统一进行清运,但如果平时收到了满溢的信号,我们也会专门过来清运,保证居民的投放不受影响。”范书健介绍,智能回收箱还配备了监控设施,当发现不文明投放行为后,可以通过照片抓拍将用户加入黑名单。

“沪尚回收”智能垃圾回收箱于今年8月1日起投入使用,分别设置在嘉定工业区秋竹坊、天居玲珑湾、怡景花园和清水颐园4个小区。截至8月31日,累计注册用户316人,投放次数1017次,日均回收76.3公斤。“希望能够通过智能便捷、有偿兑换的回收方式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使居民轻轻松松实现变废为宝,为绿色生活贡献一份力量。”范书健说。

撰稿:李蓝玉

摄像:彭晓妍(见习)

来源: 上海嘉定

失窃案连年频发,大英博物馆为何三番五次丢东西?

去年,社交媒体上有一个提问:“博物馆中让你感到最震惊的一件文物是什么?”高赞答案:“大英博物馆一个角落里的一个石枕,上面写着‘家国永安’。‘家国永安’这四个字放在枕头上的含义,可能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懂。”

“没有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世界上最大也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近期却被曝出有约2000件馆藏珍品不翼而飞,其中一部分甚至被挂到网上低价出售。

这起失窃丑闻被英国《泰晤士报》形容为“国家耻辱”。

与此同时,文物原籍国对流失文物的追索也加紧了步伐。

“史诗级的丑闻”

当地时间8月25日,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宣布引咎辞职。3个小时后,副馆长乔纳森·威廉姆斯自愿辞职。

《纽约时报》称,在最需要领导的时候,两位“掌门人”在同日宣布辞职,让深陷丑闻的大英博物馆群龙无首。

该博物馆理事会主席奥斯本直言“这是一个我们需要清理的烂摊子”。

国际艺术品追回组织创始人 马里涅罗:像这样的安全漏洞非常令人震惊,是非常令人尴尬的,可谓是史诗级的丑闻。

事情还要从半个月前说起。当地时间8月16日,大英博物馆发布一则公告,称有藏品“丢失、被盗或损坏”。

它们大多是存放在同一个储藏室内的小物品,包括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黄金首饰、宝石和玻璃制品,近期全都没有被公开展览过。

荷兰艺术品犯罪调查员 布兰德:如果你偷了罗塞塔石碑或者梵高的画会非常难以出售,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作品。所以如果一个人有犯罪念头,最好就是偷小件物品、金银制品、珠宝首饰,因为可以熔化它们。拆掉首饰取下钻石,这些东西在市面上不易追踪。

8月26日,大英博物馆理事会主席奥斯本证实,该博物馆“失踪”的藏品数量约为2000件,引爆国际舆论。

被解雇的员工

《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推测,内部人员作案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大英博物馆发布有关藏品失踪的公告之前,一名员工被馆方解雇,他的身份很快被媒体挖了出来。

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56岁,古希腊和古罗马文物专家,资深策展人,已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了30多年。据《泰晤士报》报道,策展人有权独自进入博物馆的私人画廊和大型储藏室,并在离开时不受检查。

大英博物馆没有透露解雇希格斯的原因,而一名丹麦古董经销商格拉德尔(Ittai Gradel)向媒体公开了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格拉德尔十几岁时从丹麦搬到伦敦,热爱考古学的他是大英博物馆的“铁杆粉丝”。成为古董经销商后,格拉德尔时常从线上拍卖及购物网站eBay上购买艺术品。2014年以来他已经从一个网名叫“苏丹1966”(sultan1966)的卖家手里买了70多件艺术品,大多数单价不到200英镑。

入手的第一件商品是一件美杜莎浮雕,“苏丹1966”在eBay上将其描述为19世纪的复制品,售价仅15英镑。但到手之后格拉德尔发现这其实是一件公元二世纪的罗马珠宝。

起初,格拉德尔只是认为“苏丹1966”看走了眼。但这种“看走眼”后来竟一再发生。

一次,格拉德尔花150英镑购买了一枚被“苏丹1966”描述为古埃及文物复制品的戒指,到手后却发现这是一件货真价实的托勒密王朝时期的文物。由于价值太高,格拉德尔提出要么将戒指退回,要么额外再支付500英镑,“苏丹1966”选择了后者。

格拉德尔曾好奇询问,这些商品来自哪里,“苏丹1966”解释称自己的祖父在约克郡曾开了一家古董店。

直到2020年,格拉德尔在浏览大英博物馆网站时,看到目录中列出的一块浮雕碎片,终于产生了怀疑。他清晰记得同一块浮雕碎片曾在2016年被“苏丹1966”挂到eBay上,还声称是从祖父那里继承的传家宝。

“我意识到这个卖家一直在对我撒谎,他所说的出处一定是假的。”——格拉德尔

据法国《世界报》报道,2006年eBay专门成立了一个团队,监控线上交易,防止文物在英国被非法出售。“苏丹1966”“以真乱假”或许是为了避免引起关注。那么这个“贱卖”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苏丹1966”究竟是谁?

“苏丹1966”自称名叫保罗·希金斯(Paul Higgins),但格拉德尔发现,他的银行账户名却是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和大英博物馆的资深策展人同名,而且这位策展人在社交媒体上用的网名就是“苏丹1966”。当他询问“苏丹1966”是否就是希格斯时,对方矢口否认。

2021年2月,格拉德尔给大英博物馆的副馆长乔纳森·威廉姆斯发邮件,提醒博物馆可能存在“监守自盗”现象。

邮件发出后有如石沉大海。

格拉德尔曾咨询法律界人士的意见,得到的回复是如果要提出指控,必须由被害方提出,但作为被害方的大英博物馆不承认“失窃”,事态陷入一种无解困境。

大英博物馆理事会主席奥斯本:大英博物馆当时的领导层存在一种潜在的集体意识,他们不相信员工会偷东西。

而在格拉德尔看来,大英博物馆只想避免丑闻曝光,试图将此事掩盖起来。

从博物馆偷东西比你想象的更容易

无论“黑手”是谁,此事暴露出的安全漏洞已经让大英博物馆自诩的“文物保管人”角色受到更多质疑。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首个国家博物馆。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大英博物馆就曾发生过一系列钱币和奖章失窃案件。

1993年,窃贼从屋顶闯入,偷走了价值25万英镑的罗马硬币和珠宝。

1997年,几本波斯书籍被盗。

2002年,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估价约2.5万英镑的希腊雕像被盗。

2004年,十多件中国铜镜、盔甲和宝石被盗。

2017年,一枚价值75万英镑的卡地亚钻石被曝出在2011年就已经失窃。

《泰晤士报》认为,藏品屡屡被盗和馆方“管理混乱”有很大关系。

2002年12月,该报记者艾雷代尔(Will Iredale)以实习生身份进入大英博物馆卧底调查了三个星期。

他在后来的报道中写道:“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陶罐和玻璃制品被不小心打碎,工作人员悄悄将碎片重新粘在一起,以免被馆方发现。”“大多数策展人都会随身携带一小管胶水。”

为了测试安保情况,艾雷代尔进入大英博物馆深处的一间储藏室,将一件公元前3世纪、价值2万英镑的希腊大理石足装进背包,然后从博物馆正门离开,整个过程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在附近一家咖啡馆喝了杯咖啡后,他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这只大理石足还了回去。

《从博物馆偷东西比你想象的更容易》,今年8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这样一篇文章中指出,在大英博物馆的800万件藏品中,只有被展出的那1%是引人瞩目的。

如果你去偷帕特农神庙雕像、罗塞塔石碑,马上就会被发现。但如果你偷的是一块小小的古罗马浮雕宝石,可能连博物馆的策展人都不会察觉。

据《纽约时报》报道,大英博物馆馆藏的800万件藏品当中,仅有450万件在电子数据库中做了数据编目,约占藏品总数的一半。大英博物馆理事会主席奥斯本承认,并非所有藏品都进行了“恰当的编目和登记”。这就意味着一些没有编目的小件文物在失窃后,可能大英博物馆自己都不知道丢的是自家的东西。

数十年来,这种松散混乱的编目制度一直饱受批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小组负责人齐罗吉安尼斯直言,将藏品记录在册是博物馆的“主要责任”,而大英博物馆却将资金优先投入到制作精美的手册和举办活动上。让盗贼有了可乘之机。

据《泰晤士报》报道称,据统计,从英国的博物馆中丢失或被盗走的文物中,有90%以上最终都无法被找回。

为何一直不归还文物?

美国《赫芬顿邮报》则注意到,随着失窃丑闻发酵,大英博物馆如何获得如此之多的文物,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审视和质疑。

电影《博物馆奇妙夜3》中,优哉游哉的半人马石像是大英博物馆中的真实存在,它位于希腊和罗马馆的南墙上,是帕特农神庙石雕的一部分。

18至19世纪,英国人从希腊考古遗址中带走了大量文物,其中就包括被埃尔金勋爵(Lord Elgin)带走的帕特农神庙石雕。

今年3月,梵蒂冈将三件帕特农神庙石雕碎片正式移交希腊。

而英国一直以“保护文物安全”为由,拒绝将被掠夺文物归还,1963年还修改了《大英博物馆法》,以立法的形式禁止归还文物。

如今,文物失窃丑闻曝光,英国下议院议员贝尔·里贝罗·阿迪直言: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被挂到eBay上出售,而馆方却声称文物的原籍国无法照顾好它们,这种不归还文物的理由“侮辱性太强”。

8月23日,希腊再次要求英国归还19世纪从雅典运走的帕特农神庙石雕。

2022年底,埃及一批考古学家发起请愿书,希望拿回埃及国宝罗塞塔石碑。

埃塞俄比亚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1868年英国入侵后夺取的十字架、武器、珠宝等文物。

近年来,复活节岛的拉帕努伊人也不断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其作为“精神图腾”的复活节岛石像。

然而,追索文物之路漫长而艰辛。

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为保护文物、促进流失文物返回陆续制定了一些国际公约,比如简称“1954年海牙公约”的《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等,但仍面临条约无溯及力、约束力有限等难题。

半岛电视台新闻主播:大英博物馆被称作“世界上最大的赃物接收者”,它是如何做到的?殖义。

按照大英博物馆的推荐参观路线,可以看到许多“明星”文物。

比如这个复活节岛石像,有上千年历史。

还有这尊印度教湿婆神的青铜雕塑。

然而,如果按照这条路线参观,在这12件“明星”文物中, 有半数的归属权都存在争议。

16世纪,英国开始向几大洲殖民扩张,一度占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在数百年的殖民历史中,掠夺了世界各国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其中也包括大量文物。它们中的大多数最终都被送到这里,大英博物馆。

尼日利亚艺术史学家 阿古鲁:大英博物馆就像是一个殖民博物馆,你不能自甘成为赃物的百科全书式的收藏家。

把比萨斜塔装进背包、把西班牙教堂用车拉走、把复活节岛石像当成行李带走。2022年,一名拥有百万粉丝的英国博主接连在社交媒体分享梗图,嘲讽大英博物馆在殖民时代掠夺文物。

英国律师 杰弗里·罗伯逊:现在是时候了,人们现在承认偷来的财产应该回到原来的国家,这是对的。应该向大英博物馆施压,应该向英国政府施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小组负责人齐罗吉安尼斯指出,大英博物馆正在自尝苦果。

几个世纪来,英国从其他国家掠夺文物,藏于大英博物馆,各国要求英国归还文物的声音从未间断。如今一部分文物失窃了,大英博物馆该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寻找这些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文物呢?

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恐怕也是大英博物馆不愿公开失窃丑闻的原因之一。

来源: 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不慎走失遭遇“人贩子”,逃出后又误入歧途!“流浪”的他如何重获新生?

“我们最近得知的情况是,阿钟和失散了三十多年的母亲、哥哥终于团聚了。他哥哥开了家小饭店,阿钟就在店里帮忙,生活终于稳定了下来……”上海市宝山监狱教育科科长马骐欣慰地介绍着阿钟的情况。

阿钟,是今年5月从宝山监狱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阿钟小时候与家人走失,从此过上了居无定所的“阴暗”流浪生活,因为违法犯罪被多次处罚,几乎每次“出去”不久,就会重蹈覆辙。这次服刑临近结束的时候,阿钟主动向民警表示,自己不想再这样下去了,他想找回自己的身份好好生活。

走失三十余载

家该如何找回?

三十多年,不知道家人在哪儿

阿钟是2018年到宝山监狱服刑的,当时的他已经年近四十。在他三十多年的人生里,已多次因为偷、抢而戴上手铐、穿上囚服。早该反省的阿钟却迟迟没有改变,还和其他服刑人员矛盾不断,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吵架。

阿钟的表现自然引起了监狱民警的注意。“阿钟有着明显的不良习气,性格暴戾,还有点敏感自卑,有时其他服刑人员说说悄悄话,或是不经意看着他笑,他就会怀疑对方是在说他坏话、嘲笑他,和对方发生争执。”马骐告诉记者。

此外,根据阿钟自述,以及监狱民警通过走访、电联、阅档、谈话等多途径了解到的情况,阿钟从小就和家人走失,从此生活在社会边缘和阴影中。

阿钟5岁时,父亲突发意外去世,从此阿钟就和哥哥一起由母亲照顾。阿钟已经记不清自己具体是什么时候走丢的,只记得父亲去世后,母亲很忙,他就经常一个人在田间玩耍。有次不小心离家远了,阿钟阴差阳错地搭上了一辆长途大巴,辗转来到一个汽车站。阿钟依稀记得那是江西于都的一个汽车站,这也是后来他在找寻身份时能提供的仅有的信息。

阿钟告诉监狱民警,后来带走他的是“人贩子”。“阿钟说后来他长大了些,趁‘人贩子’看管不严,找机会逃走了,可是那时候他还是不知道家在哪儿,也因为做过小偷小摸的事不敢去找警察,于是就一直流浪,住桥洞、睡地道,靠一些不正规的手段或是做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混一口饭吃。”马骐表示,阿钟还没成年的时候就进过未管所,后来更是前科劣迹累累,每次被惩处后,短则两周,长则两个月就又会被抓。

没文化、没技术、没身份,长期不良的思想引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身边的狐朋狗友,阿钟似乎不知道自己除了“不劳而获”,还能怎么生活。

年纪大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基于上述情况,宝山监狱开始帮阿钟寻找家的方向。

根据阿钟自报的户籍地址及个人信息,监狱联系当地公安部门核实,然而结果是“查无此人”;采集阿钟的DNA信息,比对全国打拐DNA数据库,也无匹配的数据……

“阿钟和家人走失的时间比较早,当时他的家人可能没有报警。要确认阿钟的身份,落实后续工作的确有难度。”马骐说。

而分析研判阿钟身上存在的复杂问题后,民警们知道要转变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无论是否能帮阿钟找到家人,让他不再重新违法犯罪是第一位的。

经过多次教育和个别谈话,民警鼓励他参加监狱扫盲班。随着时间的推移,阿钟慢慢开始识字、识词,从起初的大字不识几个,到能够自主完成周记、读书笔记、认罪悔罪等材料的书写,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改造思想,改变明显。

与此同时,监狱也推荐阿钟参加“产学业”一体化项目中的服装生产劳动项目。随着文化知识的积累,阿钟的思路也开拓了,他会思考工艺、工序流程,通过思考这些问题,他制作产品的效率越来越高。这也让大家对阿钟有了新的认识,愿意与他合作,阿钟由此慢慢改善了人际关系。

一晃四年多过去,距离阿钟刑满释放的日子越来越近。此时的阿钟对比服刑之初已经有了较大变化,“我年纪大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想找回自己的身份,找回家,好好过日子。”

新的希望,在996公里之外

回顾阿钟之前的几次服刑经历,相关监狱都曾积极帮阿钟寻找家人、落实身份问题,可是碍于当时现实条件等因素,尽管多方努力,却都没能有好的结果。

“如果阿钟依旧无法落实身份问题,他就依然会面临生活、就业等现实问题,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很高。”马骐介绍,因此宝山监狱决定亲自将阿钟送回家乡。根据所掌握的线索,宝山监狱在阿钟临释前半年就开始积极与江西赣州市司法行政部门联系。相关情况报送至当地政法委后,最终决定由于都县司法局落实阿钟的安置帮教工作。

得到赣州市司法行政部门、于都县司法局的支持配合后,怎么把阿钟送至当地又是个难题。阿钟由于身份不明,无法坐火车、飞机,宝山监狱经过与相关单位的商议协调,最终决定由监狱教育科民警、防暴队民警、监区民警等人组成送返小组,由警车将阿钟送返于都县司法局。

996公里、12个小时,这是送返小组从宝山监狱去往于都县的距离和时间。为了这996公里的安全,宝山监狱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送返预案修改了很多次,确保安全有序可控地把阿钟送回家乡。

今年5月19日是阿钟刑满释放的日子,一大早,民警就依法对阿钟进行了法律宣告,明确送返途中的纪律要求。阿钟的情绪也是复杂的,这一次回去是不是就能找回身份,找到家人?是不是就真的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阿钟自己也不太确定……

在事前有效沟通的前提下,当天晚上7点,送返小组到达了于都县。在当地政法委的协调下,司法局、公安局、民政部门已齐聚,送返小组一到,他们就立刻召开了阿钟后续相关工作的协调会。相关部门听取了宝山监狱民警关于阿钟改造情况和再犯风险评估意见,并完成了刑释衔接书面交接手续。

“在协调会上,我们提到了阿钟参加过监狱的‘产学业’一体化项目,接受过服装加工技能的培训,在就业方面可以考虑他的这方面特长。后来,他们也采取了我们的建议。”马骐表示,不仅如此,当地政法部门还统筹公安、民政、乡镇等部门多方力量,落实DNA血样比对当地村落族群样本、户口申报、临时住宿安置、困难资金补助等问题,确保阿钟的后续生活有着落。

将阿钟送回家乡后,宝山监狱每周都会联系于都县司法局,跟踪血样比对情况和阿钟的生活就业情况。经过四周的等待,终于有好消息传来。经过与当地村落族群DNA血样样本的比对,阿钟找到了在江西赣州兴国县的家人。

“阿钟和失散三十多年的母亲和哥哥相认了,目前一家团圆。阿钟的母亲和哥哥知道他这些年的情况后也都很心痛,都希望他能好好的。我们一直悬着的心也能放下一些了。”马骐表示。

记者 | 徐荔

来源: 上海法治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