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狮子座

梦见打井(梦见打井出水是什么征兆)

时间:2023-09-30 14:28:33 作者:一夜奈良山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14年前,重庆大爷梦中受指点,在自家地下挖出鱼泉,年入30W

“梦”是人类最熟悉,但是最不能理解的一种现象,每个人在睡眠的过程中,都会产生梦境。

只不过大多数人在醒来后,就会忘记做过的梦,但是有些人却由于梦的内容深刻,即便在醒来后,也会记得非常深刻。

01奇怪的梦

很多科学家,就是靠梦境中的记忆,而解决科学上的难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门捷列夫,他苦思冥想而不可得的元素周期表,却出现在他的梦中,甚至连排列方式都清楚地呈现在面前。

还有印度的数学鬼才,拉马努金根本就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数学训练,但是在每晚的梦境中,总会有奇怪的公式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他把这些公式记录了下来,总数达到3900个,当时人们还不理解这些公式的用处,但是如今,人们发现有些公式可以描述黑洞的行为,而在他那个年代,人们连黑洞是什么都不知道。

如果说门捷列夫的梦是他的思想在梦中得到升华,拉马努金的梦则是某种恩赐,那么还有一类是在梦中受到指引或者启发。

这其中比较著名的一起,就是央视曾经播出的,弟弟遇害,姐姐在梦中受到指引,不仅找到弟弟的遗体,而且还根据梦中的描述,找到杀害她弟弟的凶手。

今天说的这起事件,也与梦有关,他没有利用梦有科学发现,也没有利用梦找到凶手,而是在梦中受到指点发财。

02白胡子老者 梦中的指点

2007年冬月,家住重庆巫溪县的李常权李大爷,在劳作一天躺在床上后,由于心中有事,久久无法入睡,因为自己辛苦劳作,却屡屡无为穷苦一生。

李大爷觉得是自己家里住的地方位置不好,想挪挪位置,选一个好地方重新建房,一家人已经同意大爷的想法,准备在近期就开始行动。

可能白天太劳累,想着想着就睡着了,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晚大爷的梦中,出现一个白胡子的老者,这位老者告诉他不要急着搬走,因为他的院子下方有大宝贝,只要把这个大宝贝挖出来,就可以发财,以后将衣食无忧。

起初李大爷对于这个梦也不太在意,毕竟只是一个梦,如果因为做梦就大动干戈的在自家院子里挖坑,肯定会让周围的人笑话。

何况自家人也不会同意他的这个想法,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就费财费力的,这对原本就贫苦的家庭来说,也是一大笔额外的负担。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在此后的每一天里,李大爷每天头脑里面想的都是那个梦,也许院子下面真的有大宝贝呢?每天想着这个事情,李大爷已经到了疯魔的地步了。

03破开房子挖坑

在李大爷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后,他想着怎么都要试一试?不然这么下去迟早被那个梦折磨疯掉。

当他把想法跟家里人说后,家里人看到李大爷的状态,如果不答应的话,这个心结就始终横在心里,迟早会憋出病来。

最终同意了李大爷的行为,让他以挖坑打井的方式寻找,李大爷拿出积攒多年准备建新房的钱,请了一伙施工队,根据梦中的提示,在院子中就破土开挖了。

当挖到2米深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继续挖,到6米,还是什么都没有?这时候家里人沉不住气了,奉劝李大爷,都已经挖这么深了,并未看到你所谓的宝贝,你也应该安心了,但是李大爷心有不甘,在安慰一番家人后继续挖。

当挖到10米的时候,还是什么都没有挖到,而此时却耗费了不少钱,对于一个贫苦的家庭来说,为了李大爷一个梦,而付出如此大的代价,着实让他们非常心痛。

此时李大爷与家人爆发了一次激烈的争吵,挖井的工程一度中断,但是李大爷的执拗劲上来,非挖不可,直到挖不动为止。

随后挖井的工程在李大爷的坚持下,重新启动,直接挖到16米深的深度,直到此时,洞穴中才渗出水来,随后渗水的速度越来越快,并且在渗出的水中,看到许多黑色身影,李大爷捧起来一看,竟然是鱼,接着把地下渗水的地方扩大,一些更大的鱼游了进来。

04鱼泉就是宝贝

对于这种从地下冒出来的鱼,李大爷感觉非常奇怪,他随即就抓了一些去鉴定,从地下冒出来的鱼,到底是什么鱼?

经过鉴定,发现这种鱼是石头鱼,学名是云南盘鮈鱼,是我国特有的一个鱼类,其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和部分中部地区。

石头鱼是杂食性鱼类,以藻类为主,但是在食物不充裕的情况下,也会食用一些动植物的碎屑。这种鱼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只能在水中清澈的活水中才能生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石头鱼的品质非常高。

而李大爷家的石头鱼,由于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也就是说其来源只有一种,那就是地下暗河,而暗河中的水,是由地面经过层层渗透,几乎可以达到直接饮用的标准了。

所以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鱼,比一般的石头鱼品质还要好上一些,由于地下暗河中的温度差不多始终保持在4℃主要,在这样较低的温度下,鱼肉也更加紧致和鲜美。

基于这样的原因,当李大爷把自家水井中的鱼拿去卖的时候,价格比别人家高上几倍,还是有很多人争相购买。

而挖的这口深井中,每天可以稳定产出几百公斤的石头鱼,在汛期的时候,由于地下水位上涨,有时候一天可以涌进来1000多公斤鱼。

由于从地下冒出鱼来,慕名来观看,赚到钱又有商业头脑的李大爷,干脆在老房子的基础上,修建一所大房子,用来做农家乐,看着新奇吃着原汁原味。

在卖鱼加上开农家乐,李大爷一家一年最少可以挣30W,也正是由于这眼鱼泉,让原本务农的李大爷一家脱离贫苦,过上富足的生活。

而谁能想到这一切,只是因为2007年冬月的一个晚上,李大爷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2015年,随着央视《走近科学》栏目组和央视新闻频道,对这个神奇的鱼泉进行报道,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李大爷、鱼泉、还有他那个神奇的“梦”

山东小伙把钻机卖到非洲贫民窟:打一口井 解决一村饮水问题

克普斯从小生长在肯尼亚的贫民窟。小时候,家附近里没有井,他每天凌晨起床,和叔叔费斯图斯开车到水库里打水,然后用板车拖着水桶,在贫民窟的巷子里吆喝卖水。

水库里的水不干净,却是克普斯从小到大的饮用水和洗漱水。靠着卖水,克普斯念了其他小孩做梦都上不起的高中,2015年,他还考上了中国天津的一所大学。

在中国,克普斯认识了钻机商家刘明涛。刘明涛专门托工厂生产了一款经过微调的钻机,卖给了克普斯的舅舅费斯图斯。

正是这款钻机,让肯尼亚的几十个村庄彻底解决了喝水的问题,还帮助了舅舅费斯图斯成立了公司。

如今费斯图斯招了十几个打井工人,成了当地的名人。

挖矿机的崛起

刘明涛的少年,是在老家济宁的工地上度过的。

15岁,他跟着村里的大人,在工地上做水泥匠,一天10元钱的工资。

在工地,刘明涛第一次接触了机械。挖掘机、推土机、钻机,这些工程机械引起了他的注意。“觉得能开机械,或者会修机械,是一件很帅的事情。”

上世纪50年代,济宁就有第一波企业,开始生产机械产品。他们从简单的汽车车轮、钢圈造起。经过十几年的变革,逐渐衍生到制造完整的机械产品。

而后十年的煤炭黄金期,煤炭价格疯涨,不少煤老板承包煤山,买一台矿机,便能短时间内暴富。

随着煤矿行业的崛起,煤老板越来越多,济宁的矿机越来越抢手。这大大刺激了济宁当地的矿机行业。

到2010年前后,济宁当地的机械制造企业,已经不下200家。其中,最受欢迎的机械,便是矿机。这一年,23岁的刘明涛看到了商机,决定自己创业,销售矿机。并且,他把目光锁定到了线上。

他找到济宁当地的一个生产商,对方愿意将代理权交给他。于是,他便在1688上,开了一家店,把矿机挂了上去。

不卖矿机,还能卖什么?

刚开店时,平台上同类型的店铺并不多。他主动出击,联系全国各地的煤矿工程队,说服他们进店下单。

上门买矿机的人,大多是山西、陕西的煤矿工程队老板。他们在煤矿里挣了钱,都会选择继续承包矿山,买更多矿机。

一个陕西榆林的老板,甚至一口气在刘明涛手上定了20多台矿机。“煤老板也大方,不会要求给账期,或者线下支付什么的,订单一谈成,钱啪一下就打过来了。”

第一年,刘明涛还在借钱补贴店铺,到第二年,就净挣了20多万元。

他用挣来的钱,在济宁市区买了房子和车,又招了几名采购员、财务和销售。人员配置齐全的小公司像踩了火箭,年销售突破千万。

而这样的情况,只维持了2年。2014年,年关一过,刘明涛就感觉,“煤矿机械不好卖了。”那段日子,电视上常常播报煤矿衰落的新闻。“全国有70%的煤矿,都相继关门了。”

刘明涛的小店受到了波及。上个月还在采购矿机的工程队老板,这个月打电话过去,说自己已经改行了。

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大半年时间,刘明涛损失了80%的客户。到最后,他不得不把车卖了,给员工发工资。那阵子,刘明涛白天在联系新客户,晚上躺在床上想出路。

他思索出了两种路子,一是放弃所有,回村。二是放弃矿机行业。第一种想法很快被他自己否决了,“已经在城市买了房子安家,尝试过年销千万的滋味,突然回村子里,落差太大。”

但是,不卖矿机,他能卖什么?刘明涛仍在思考。

中国援非队

出于风险性考虑,刘明涛决定,即使不做矿机了,也要留在机械行业里。“同类型的产品,转型起来成本比较低。”

正当刘明涛苦恼时,阿里巴巴国际站的小二上门了。刘明涛开始关注起了国外市场。他每天都浏览国外的网页,试图找到国际市场的需求点。

有一天,他在新闻里看到,非洲严重缺水。通常十几个村子共用一口井,不少非洲地区的村子里,挖井只能靠人力。几十个村民众筹挖井,用锄头、铲子等工具,人跳进坑里,拼命把土往外铲。有时候花了一个月,挖了几十米深,出来的少量井水,瞬间就被泥土污染了。

“更多时候,他们没有井,只能去喝河里的污水。”有一次,刘明涛浏览国外的网站上,看到一个痛心的消息。一位非洲妇女背着桶,步行了一整天,到几十公里外的河里打水。

在并不清澈的河道中,藏着一只鳄鱼,等妇女弯下身子,试图舀水的时候,鳄鱼猛地往上一跃,咬住了她的手臂,妇女被拖进了河里。刘明涛决定砍掉店里的矿机。他开了一间阿里巴巴国际站店铺,重新在济宁找到了一个钻机生产商,改卖钻机。

2014年前后,中国援非建设如火如荼。不少国内的工程队集体到非洲支援,修铁路、搞基建,其中也包括打井。刘明涛卖到非洲的第一批钻机,就是卖给了中国援非队。

2014年,福州一家工程集团接下了非洲尼日利亚的援建项目,分到工程队老板程强手上的任务,就是在尼日利亚山区修路,以及帮当地村民打井。“时间是2年。”

因为没有打井的经验,程强和工人们,要重新学习机器操作,还有打井方法。他在网上看到了刘明涛店铺的钻机推广。两人交流后,程强还特地到了刘明涛的工厂,跟着技术员学习打井技术。

半年后,程强带着工人到了尼日利亚,没两天,刘明涛水运到非洲的钻机,就靠岸了。

在尼日利亚的村庄,程强和工人们被当做英雄一样的人物。原本要跋涉几十公里才能喝到水的村民,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打到干净的水。他们都把自己家最宝贵的土豆、棕榈酒拿出来,报答这些来自中国的客人。

非洲打井队

后来,有不少非洲当地人,在国际站上找到了刘明涛,他们想采购中国的钻机,自己成立打井队。

克普斯大二时,叔叔告诉他,自己想成立一个打井队,帮别人打井挣钱。恰好,克普斯在电视上看到了中国山东的挖掘机广告。

在阿里巴巴国际站,克普斯认识了刘明涛。刘明涛托工厂生产了一款经过微调的钻机,“去掉了一些非洲人用不上的配件,节省了不少成本。”

半年后,刘明涛派了2个技术人员,带着钻机到内毕罗,见到了费斯图斯。

费斯图斯不再卖水,他成了当地一名“包工头”,带着几个年轻人在毕内罗四处打水。

后来的2年,费斯图斯又在刘明涛手上购买了2台钻机,他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新招了十几个打井工人,帮肯尼亚的几十个村庄彻底解决了喝水的问题,甚至成了当地的名人,被邀请到政府工作。

前年,尼日利亚的政府机构,也在刘明涛店铺里下单了一台钻机,他们用这台钻机在尼日利亚打了几口井,半年后,又下单了一台。

现在,非洲已经是刘明涛最大的市场了,每年,他都要向非洲出口200多台钻机。

“每卖出一台钻机,就帮非洲至少添了一口井,能解决至少一个村子的饮水问题。”刘明涛很喜欢这样算账。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这几年,刘明涛认识了不少非洲客户。

(原标题《山东小伙把钻机卖到非洲贫民窟,每打一口井,解决一个村的饮水问题》。编辑 袁龙海)

铿锵的时代乐章——党的以来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贫困村脱贫调查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题:铿锵的时代乐章——党的以来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贫困村脱贫调查

特约调研组

贫困是长期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战胜贫困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改革开放使这一宣战进入新的历史阶段,8亿多农村贫困人口先后脱贫。特别是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把消除贫困摆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集中脱贫攻坚,其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世所罕见,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总书记最深的牵挂。脱贫攻坚以来,总书记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深入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甘肃渭源县元古堆村、湖南凤凰县菖蒲塘村、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河南兰考县张庄村、江西井冈山市神山村、安徽金寨县大湾村、宁夏泾源县杨岭村、宁夏永宁县原隆村、青海格尔木市长江源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河北张北县德胜村、山西岢岚县赵家洼村和宋家沟村、四川昭觉县三河村和火普村、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江西于都县潭头村、内蒙古喀喇沁旗马鞍山村、河南光山县东岳村、云南腾冲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陕西柞水县金米村、宁夏吴忠市弘德村等24个贫困村考察调研,推动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这些贫困村明确努力方向,鼓足发展劲头,干群齐心协力,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历史跨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他们又努力克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采取有效措施,付出艰苦努力,巩固了脱贫成果。他们一腔腔顽强拼搏的奋斗和一个个战天斗地的脱贫故事,犹如一组组铿锵的时代音符,谱写了一曲曲领袖与人民心连心、复兴路上奔小康的激越赞歌。

山水田园焕新颜

走上脱贫路,今昔两重天。从华北平原到西南边陲,从大别山区到秦巴腹地,从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从“苦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凉山,总书记足迹所至,处处沧海桑田,旧貌变新颜。24个贫困村都是一年一个样,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过去的贫困一去不复返。

一是贫困的帽子甩掉了。截至目前,24个贫困村中已有23个脱贫摘帽。同脱贫攻坚前相比,24个村的贫困发生率从36.1%下降到1.9%,其中13个村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降幅最大的弘德村从82.8%降到0.8%;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3145元增加到9939元,其中12个村增长3倍以上,增加最多的十八洞村由1829元增加到12900元、增长6倍多;村均年集体经济收入从1.05万元增加到29.33万元、增长26倍多。如今,走进一个个村子,普遍有硬化畅通的道路、规划有序的街巷、整齐明亮的路灯、富有特色的民居;迈入一户户农家,到处是富有景致的院落、干净整洁的房间、配置齐全的家电、男女老少的笑语。谈到从高山上搬到富庶地、使风沙窝变成“金银铺”、让烂泥沟迎来城里客,谈到房子新了、腰包鼓了、出行便了、乡村美了,村民们自豪地说,现在我们和城里人一样过日子,相比过去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做梦都没想到,像重新活了一回。

二是发展的势头强劲了。发展是脱贫致富的总办法。在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以及各方面支持帮助下,24个村因地制宜,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加快发展。通过强化基础设施,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务工经济,积极招商引资,开展技能培训,培育特色产业,解开了一个个脱贫死结,找到了一条条致富门路,补齐了一块块发展短板,脱贫攻坚按下了快进键。几年来,24个村普遍解决了交通闭塞、信息不畅、买难卖难和严重缺资金、缺技能、缺市场等发展瓶颈问题;普遍实施了一批发展项目,奠定了产业基础,提高了分户经营和合作经营能力。现在,村村都有一张规划图,家家都有一本致富经,人人都能算出一笔增收账,发展思路、发展局面、发展信心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一些村民学习掌握新技能,逐渐成为身怀“绝技”的致富能手,有的家庭一年增收好几十万元。通过先进带后进、先富帮后富,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靠勤劳、靠技术、靠市场挣钱的路子。大家说,只要肯努力,人人都能做自己的发动机。

三是乡村振兴的精气神提起来了。脱贫攻坚是动力之源,也是希望之火。特别是总书记的关怀和嘱托,如春雨甘露,一直滋润着乡亲们的心田,激励着大家奋发进取。随着政策扶持加大,增收门路拓宽,日子越过越好,村民们不仅笑声多了、歌声甜了、精神爽了,而且脑子活了、胆识壮了、心气足了。神山村将村民们脱贫后开怀大笑的瞬间拍照定格,做成一面笑脸墙立在村头,为的是自励自强、加油鼓劲。班彦村土族群众的“花儿”将过去和现在对比唱道:“山大沟深的沙沟山,不受得寒苦了,干部和群众呀齐上阵,平川里拔起了新村。心肝花腔子里放实了,栽哈个摇钱的树了。”佤族群众欢快地唱起了《三声鼓响》:“一声鼓响春常在,风调雨顺新时代;二声鼓响百花开,国泰民安新时代;三声鼓响都是爱,四海升平新时代。”十八洞村拍了电影后,更是远近闻名,他们正瞄准建设“中国最美乡村”,努力打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升级版”。现在到24个村,只要同乡亲们拉起家常,很多人就有说不完的话。从朴实的话语中,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感恩之心、喜悦之情,也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心。大家坚信,摘掉穷帽子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前方。

脱贫路上有真经

在脱贫攻坚战中,24个贫困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有过硬的措施和办法,共同的经验有这么几条。

一是树立必胜信心。24个村的脱贫,都有一个动员启发、转变观念、增强信心的过程,每个村都有一些由等到动、由懒变勤的奋斗故事。很多村针对一些村民开始抱有的“祖祖辈辈都这样,小山沟里翻不出什么浪”的思想认识,从立志鼓劲入手做工作。有的倡导老区精神,挖掘和宣讲老一辈的红色故事,努力用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唤起村民,鼓励大家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敢于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有的组织参观培训,帮助村民转观念、换脑筋,引导大家不安于现状、不满足温饱,积极用奋斗改变命运;有的设立脱贫志气榜、致富光荣榜,颁发脱贫光荣证和脱贫致富奖,激发奋勇争先的热情;有的狠抓移风易俗,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文明素养提升;有的实行“群众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以户为单位进行量化评比、确定星级,“把当先进还是拖后腿贴到家门上”,营造起奋斗光荣、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大湾村年近七旬的陈泽申曾当面向总书记拍胸脯说:“不怕年纪大,就怕志气短,我一定干出个样子来。”这几年他忙着养羊、种天麻、采板栗、进厂务工,每年都比上年增收1万多元。十八洞村的龙先兰,曾向村里吵着要钱要物,受脱贫攻坚战的激励,逐步成长为村里的养蜂大户,还带动12户贫困群众一起增收。现在,24个村的村民中“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少了,主动想办法、找门路、抓机遇的多了,大家都为了致富而充实忙碌了起来。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24个村大多数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地貌、资源环境、民族习俗、历史文化的差异,致贫原因各有不同。在脱贫攻坚中,各村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在因地制宜上做文章。总的思路是,立足本地资源,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搬则搬。地处山区的三河村、火普村,以中药材和特色山货为主打产品;地处平原和浅丘的张庄村、菖蒲塘村,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养殖;近林靠水的华溪村、马鞍山村、东岳村,侧重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种植养殖;水土富含矿物质的十八洞村、潭头村,重点打造生态农业新增长点;有红色文化资源和特色风景民俗的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神山村、大湾村,积极发展民宿和农家乐,就地搞旅游;确实地处偏远、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原隆村、班彦村、长江源村、赵家洼村,实行易地搬迁,创建新家园。这些从实际出发的思路和举措,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脱贫模式,走出了务实管用的脱贫路子。

三是兜牢民生之底。摆脱贫困,最基本的是稳定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24个村聚焦这一目标,订规划、添措施、补短板,用足用好国家每一项扶持政策,努力使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种扶贫资源都发挥最大效益。各村普遍改造了基础设施,加强了基本公共服务,改善了人居环境,消除了危房,解决了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吃水难、对外联系难等民生问题。比如在解决住房安全问题上,宋家沟村等多个村通过叠加使用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改革、移民避险解困等政策,对危旧房该改造的就地改造,该搬迁的集中重建,让村民没花多少自己的钱就住上了新房。再如在解决上学难问题上,多数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给予资助,积极劝返适龄辍学孩子,贫困村义务教育保学率和教学质量大大提高,考上大学的越来越多。有的村还采用购买社会服务方式打造托管课堂,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校外失管失教和课后督学问题。又如在解决看病难问题上,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多数村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政策,坚持低保政策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对所有低保户、五保户应保尽保、分类施保,有病及时治、大病医药费大额报销成为常态。村里贫困户因病因残致贫率一度超过50%的大湾村、潭头村,也彻底告别了“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的日子。元古堆村、华溪村等4个村过去长期缺水,人畜饮水都困难,通过打机井、外来引水等方式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全都吃上了放心水。村民们高兴地说:“现在自来水接到家,龙头一拧水冒着呢,再也不为吃水揪心犯愁了。”今年抗疫期间,这些村及时落实兜底保障政策措施,确保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避免了一些群众因疫致贫返贫。

四是致力产业增收。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根本措施和长久之策。24个村在各级指导和多方帮扶下,围绕靠什么脱贫、在哪里增收进行充分论证,制定产业规划,坚持多条腿走路,努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有的依靠科技创新,丰富产品门类,推进提质升级。比如菖蒲塘村,鼓励技术能人、“土专家”不断引种试种新品种,成功后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仅村里成立的“女子嫁接队”开展技术输出服务,2019年创收就达889万元。有的打造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增值收益。比如原隆村、马鞍山村,利用日照和水土条件种植葡萄,由此带动建酒庄、搞品鉴、户外观光、生态采摘等,产业链延伸短短几年就有模有样,把葡萄架上的“紫珠珠”变成了老百姓腰包中的“钱串串”。有的发挥现代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贫困群众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强化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比如张庄村,依托一批产值高、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发展高效农业,种植的褐蘑菇、白蘑菇远销港澳地区和海外。有的勇于探索“互联网+”模式,抢抓机遇发展电商。比如东岳村,建起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电商服务体系,形成线验和线上热销紧密互动的火热场景。有的通过土地流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使不少村民成为拥有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效益分红金的“三金”农民。有的深入挖掘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旅游形式和内容,使乡村旅游有特色玩头、有文化讲头、有再来念头。种种增强自身造血能力的发展模式,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持续的产业支撑,也使这些村经受住疫情带来的影响,牢牢稳住了脱贫成效。

五是加强驻村帮扶。驻村帮扶是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几年来,24个村随处可见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操劳奔忙的身影。他们扑下身子、倾情投入,与村里的党员、干部并肩战斗,对贫困群众努力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驻到心里面,用无私奉献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很多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一驻就是三四年,吃住在村里,天天走家串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谋划思路,推动落实,协调解决问题,甚至过年过节都坚守岗位,赢得群众交口称赞。德胜村所在的张北县过去从没有过光伏扶贫项目,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主动沟通联络,帮助申请专项扶贫资金和政府补贴,推动光伏扶贫电站项目落地,使该村有了持续稳定的收益。火普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联系中药企业到村考察,试种金银花等中草药,带动全村贫困群众脱贫。张庄村、神山村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为引导村民办农家乐、开厂子,反复耐心上门做工作,还帮助搞规划设计、申请创业贷款,成了村民的“点金人”。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余静驻村扶贫,几年间风里来雨里去,与村里的男女老少熟悉得像一家人,被誉为贫困户的“孝顺女儿”。类似例子还很多。今年抗疫期间,他们更是从春节就钉牢在村里,为脱贫群众争取就地就业、解决农产品滞销、拓展电商增收等积极联络,牵线搭桥。正是因为加强了贫困村的驻村帮扶力量,脱贫攻坚的思路措施得以精准谋划、群众活力得以充分激发、上下行动得以有序衔接。

六是注重党建引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支部坚强有力,基层党建有声有色,群众就跟得紧,事情就办得顺,脱贫攻坚就有了硬核底气。24个村在脱贫攻坚中普遍配强“两委”班子,全面夯实党组织工作基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村组干部的组织带动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开办村民讲习所,用乡亲们熟悉的话语宣讲扶贫惠民政策,持续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政治引领。有的定期举办党日活动,组织党员承诺践诺,在带头脱贫致富的同时“结对子”帮扶贫困户。元古堆村、杨岭村为提升党建促脱贫实效,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带动群众富在产业链上。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党支部把75名无职党员发动起来,寻找致富门路,参与监督村务,联系引导群众,个个肩上有责任,人人身上有干劲。原隆村注重发挥老党员老干部作用,组建“和谐大叔”调解组,随时帮助村民调解矛盾纠纷。很多党员、干部说,脱贫攻坚是难得的党性锻炼,尤其赶上今年抗击疫情这道“加试题”和“必答题”,自己的党性观念和为识大大增强。广大群众从党员、干部的实干奉献中深受感染和鼓舞,纷纷表示要跟着走,党叫干啥就干啥。现在,这些村申请入党的年轻人明显增多,入党成为最光荣的追求。

领袖人民心连心

党的以来,总书记倾注心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惦记最多的是困难群众。脱贫攻坚的每个重要节点和重大关头,都是总书记亲自谋划、领航定向;访贫问苦的每个细节,都融入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夙夜在公和使命情怀;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一系列指示要求,都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定盘星和指南针;总书记在抗疫期间对脱贫攻坚的指导部署和殷殷嘱托,都为广大干部群众决战决胜增添了强大动力。

纵览24个村的跨越巨变,盘点乡亲们的心路历程,大家体会最深、最乐于分享的是:总书记不辞辛劳走进贫困农家嘘寒问暖、关怀勉励,给村子带来了阳光雨露,给干部群众加了油鼓了劲,没有总书记的关怀就没有今天的巨变!曾记否,脱贫攻坚的总攻动员令在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向全党全国发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在十八洞村首次阐述,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在考察华溪村后全面部署。这些普通乡村因总书记的到来,成为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重要地标。难忘怀,“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总书记在村里留下的亲切话语,一直温暖着干部群众的心窝,极大激发了他们勇往直前的奋斗力量。如今,村民们想起总书记同他们交谈时的情景都激动不已,说起总书记的指导和鼓励都如数家珍,更是将总书记带去的慰问品视为珍宝,有的“一直不舍得用,看着它就会想起总书记的话,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如今,村民们用质朴的方式表达对总书记的热爱、拥戴和感恩。班彦村村民自发栽下“感恩林”,以感恩为主题的土族“花儿”洋溢着喜悦响彻山间。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广场上的两个亭子,分别被命名为“感恩亭”、“思源亭”,寓意“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很多总书记去过的脱贫户家里,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如今,大家最想和总书记说的话是“我们非常想念您”,大家的最大期盼是“请总书记再来看看我们的新家”,大家的共同心声是“脱贫不忘总书记,致富感谢”。

从24个村的脱贫实践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领袖与人民心心相印。人民的衣食冷暖和幸福安康最为领袖牵挂,领袖的关怀和指引就是人民团结奋斗的阳光雨露和巨大引擎。脱贫攻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也是“两个维护”的生动实践。这种生动实践,充满积极向上、催人奋发的力量,给人以深刻启示。

第一,贫困不是命运,只要肯奋斗就一定能战胜贫困。有人说,人的命天注定,贫困就是命运。这种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24个村,无论自然条件还是发展基础,应该说都很不好,但短短几年,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村容村貌和群众生活却来了个彻头彻尾的大变样。解读其中的奥秘,最重要的就是奋斗。摆脱贫困是一个同自然抗争、跟人自身斗争的过程,认命等于向困难低头,等靠不可能管得持久,只有励志图强,敢于奋斗,善于奋斗,不懈奋斗,才能迎来阳光、取得胜利。正如总书记在考察十八洞村时所指出的:“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几年来,24个村正是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战天斗地的精神、坚如磐石的信心、一往无前的气魄,一步步克服困难,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历史跨越。经历了这场前无古人的脱贫攻坚战,现在村民们普遍敢于向贫困的命运说不,大家不再求神拜佛祈求转运,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党的政策和自己的手里。骆驼湾村、元古堆村、宋家沟村在全村最显眼的位置,把总书记“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指示作为标语,就是对脱贫与奋斗关系的最好诠释。

第二,脱贫攻坚是大事,只有在中国领导下才能把这件大事办好。在人类历史上,贫困一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难题。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用了几百年也没能彻底解决这个难题。中华民族自古追求丰衣足食,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也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但只有到了当代中国,只有在中国领导下,才得以让梦想变为现实,把向往化为奇迹。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总书记指出:“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他多次强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24个村在脱贫攻坚中党建引领、干群协力的全部故事,都饱含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宗旨的生动体现。事实证明,只有依靠中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坚定执着,才能持之以恒地推进中华大地的减贫事业;只有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坚强领导,才能发挥无可比拟的显著优势,让千百年的梦想、亿万人的奋斗,汇聚成为中国人民摆脱绝对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时代洪流。

第三,脱贫攻坚需要投入资源和财富,更能创造资源和财富。脱贫攻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场重大战役,资源要素广泛集聚,各方资金大量投入。这种投入,不是用了就没有的终极消费,而是能产生持续效益、创造更多资源和财富的发展型投入。从24个村的脱贫攻坚实践看,投入产出比都比较高,多数项目的投入杠杆作用明显,产生了良好的乘数效应。群众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基础设施加强了,群众创业增收的条件就改善了,产业发展的门路也就拓宽了。助学培训等政策措施跟上了,群众的知识和技能就增多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也就阻断了。乡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了,群众投入的重点就抓住了,精准脱贫的要求也就落地了。金融信贷的支持加大了,农户的经营就逐步活起来了,投资合作的模式也就丰富灵活了。农村的发展跨越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就提高了,城市的发展基础也就更加坚实了。可以说,在这些贫困村摆脱贫困的过程中,不仅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而且一些企业、一些产业也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得到快速发展,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正是脱贫攻坚,使这些贫困村有了现代观念、市场意识,有了托起希望的乡村产业。实践证明,脱贫攻坚的过程,是授人以鱼的过程,更是授人以渔的过程,是推动农村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的过程。从全局和战略看,脱贫攻坚不仅是让千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民生事业,而且是让中西部地区更好发挥经济社会发展最大回旋余地作用的关键一招。

第四,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脱贫攻坚必须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脱贫致富奔小康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终究要靠唤起干部群众千百万、同心干。24个村之所以能摆脱贫困,固然离不开各级各方面的大力扶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贫困村的干部群众。这些贫困村所在县乡领导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很多同志说,脱贫攻坚的初始阶段,贫困村的干部群众不少感到茫然,没有目标,缺乏信心,不知脱贫从哪儿下手,甚至不知脱贫意味着什么,是总书记为他们点燃了希望之火,是各方面支持帮助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树立了信心。随着一项项政策落地、一个个项目实施、一笔笔收入增加,村里干部群众的点子办法就越来越多,不少人“眼里都是藏不住的活络”,“脑子一转就是一个主意”。几年来,脱贫攻坚经历了一个由上级“推”着村里走到村里主动往前“跑”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主要就是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有效带动下,贫困村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得以激发,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创造活力得以释放。现在,这些村各方面“能人”越来越多,不少村出现外出务工和经商者纷纷回村创业的景象。实践证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基层干部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充分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创造活力,脱贫攻坚的大业就一定能完成,乡村振兴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相关链接:

阿佤人民再唱新歌——云南腾冲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脱贫调查

又整新鞍马蹄轻——内蒙古喀喇沁旗马鞍山村脱贫调查

脱贫路上“跑”出幸福生活——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脱贫调查

凉山深处“绣”美图——四川昭觉县火普村脱贫调查

芝麻开花节节高——山西岢岚县宋家沟村脱贫调查

坝上小村庄 阔步奔小康——河北张北县德胜村脱贫调查

长江源村人的两个家和幸福梦——青海格尔木市长江源村脱贫调查

百果园里幸福长——湖南凤凰县菖蒲塘村脱贫调查

一年级期末必考练习题——常见词句练习

大家好,我是星凝老师,今天为一年级的同学们总结了一些比较常见的词句练习,希望同学们动动小手,在练习本上写写,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

一、照样子,写词语。

1.(1)例:荡来荡去 _____来_____去 _____来_____去

(2)例:阴沉沉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例:又大又红 又 _____又_____ 又 _____又_____

(4)雪白雪白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例:(听)音乐

( )篮球 ( )西瓜 ( )电视

( )足球 ( )害虫 ( )游戏

二、选择合适的量词填空。(填序号)

①张 ②架 ③双 ④把 ⑤条 ⑥个 ⑦支

小猴子,开铺子。

一( )小桌子,两( )小椅子,

三( )小杯子,四( )小鞋子,

五( )红领巾,六( )长铅笔,

七( )小飞机。

三、我能写出黑体词的反义词。

1.鱼出水,鸟_____林。

2.上学要早点儿,不能_____了。

3.蜻蜓飞得低,燕子飞得_____。

4.我站在哥哥的前面,哥哥站在我的_____面。

5.看到爸爸,他不哭了,开始_____了。

四、我会照样子连一连。

一口 红花 圆圆的 小路

一首 小树 金黄的 太阳

一朵 水井 清清的 落叶

一棵 歌曲 弯弯的 河水

五、我会划去每组中不同类的词语,并能补充一个同类的词语。

1.乒乓球 篮球 拍球 羽毛球 ______

2.碧绿 白雪 金黄 火红 ______

3.种花 打井 做梦 温暖 ______

4.刷牙 梳头 香皂 洗澡 ______

六、给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小鸟飞得真低呀( )

2.你的作业写完了吗( )

3.前的人非常多( )

4.爸爸看到我来了( )高兴地笑了( )

七、照样子写句子,并加上标点符号。

1.例: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要是早一分钟,就能赶上绿灯了。

要是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

太阳

3.例:小鸭子飞快地游到小公鸡身边。

____________飞快地____________

4.例:我多想去北京看看啊!

____________多想____________

八、照样子写句子。

例:明明看书。

明明在家里看书。

明明在家里认真地看书。

小鱼游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示例:

1.(1)走 走 跑 跑 飞 飞 画 画

(2)白茫茫 绿油油 黑乎乎 白胖胖 热乎乎

(3)高 壮 香 甜 白 胖 黑 瘦

(4)碧绿碧绿 火红火红 雪白雪白 金黄金黄 快活快活

2.打 吃 看 踢 捉 玩

二、①④⑥③⑤⑦②

三、1.入 2.晚 3.高 4.后 5.笑

五、划去:1.拍球 2.白雪 3.温暖 4.香皂

六、1.! 2.? 3. . 4. , 。

七、1.苹果红红的,甜甜的。

2.要是明天不下雨,我就去公园玩。

3.我飞快地跑回家。

4.我多想一觉睡到天亮啊!

八、示例:小鱼在池塘里游泳。小鱼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泳。

今天内容就分享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的关注。

哗哗的流水声

正值盛夏,阳光炙烈,天空蓝得耀眼,没有一丝云彩。

赵家山广场在阳光下格外显眼,篮球场的红绿塑胶颜色鲜亮。尽管我是在被藤蔓覆盖的甬道里穿行,依然感到热浪袭人。我来到紧靠广场的水恩源安置小区,拜访一户开着门的人家,打算在这里避避太阳再走。女主人正在拖地,见有客人进来,放下拖把迎了出来。她给我泡了一杯茶,又拿出洗脸盆和一条崭新的白毛巾。我接过洗脸盆和毛巾,走进卫生间,拧开水龙头,清亮的自来水喷涌而出。

赵家山是鄂西北保康县的一个村,海拔一千米,属喀斯特地貌。当地老百姓说,这里是空山,盛不住水,“天上下雨地下流,雨停三天用水愁”。以前去赵家山,到处是老百姓挖的水坑。碰上下雨天,有的人家用粗竹子劈成两半,去掉竹节做成竹笕挂在屋檐上收集雨水;有的人家为了“滴水不漏”,干脆用又宽又长的塑料薄膜把屋檐水全部收集起来。家里所有的器皿都拿出来装水,桶、盆、钵、锅……摆满了屋子。还盛不下的,只能装在山墙边的水坑里……

赵家山祖祖辈辈缺水。遇上天旱,要到宜昌市夷陵区的黄马河挑水,一个来回二十多里地,去时走下坡,回来爬上坡,天不亮出发,趁着月色能挑回一担水。水,是赵家山最珍贵的东西。过去谁家里过喜事,送上一担水,便是好礼。干部们下乡到赵家山,衣服挎包自己抱着,吉普车后备箱塞满了大大小小的装满水的塑料壶。

不愁吃水,是赵家山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各级干部日思夜想的课题。村里老支书带领大家修水窖,政府给补贴。后来老支书又组织大家在燕窝池修了一个蓄水两万多方的大水塘。可是,天干时仍不够全村人挑水,时间一长,水还容易变质。燕窝池的水,还是没有擦掉赵家山人心头的愁云,大家都在想:水啊,水!

水啊水,有人也念着这句话。村里刚上任不久的党支部书记赵祥华对缺水也感同身受。小时候,父亲在外挖煤,天旱的时候,小小的他跟着别人去很远的地方挑水。挑水的人排着长队,到他舀水的时候,暮色已经笼罩了山林。他慌忙舀了大半担水,还没有挑到家,已是夜幕低垂。鸟在幽暗的树上叫,他有几分害怕,步子迈得有些急,差点摔了一跤。还是一个好心人帮忙把那大半担水挑回了家……

帮乡亲们找水,让乡亲们用上好水,就成了赵祥华内心坚定的使命。

一定要解决赵家山人的吃水困难!赵家山海拔最低的地方有个老水井,水很少干,2016年5月,赵祥华决定上设备,把老水井的水抽到全村海拔最高的燕窝池,再用水管放流到各家各户。可是,水量有限,还是有很多户吃不上水。到了冬天,供水量更小,而且水质的富氧化问题很不好解决。正在这时,有人在尧治河九路寨探矿时无意中打出水来。这个消息一下子照亮了他们的心。九路寨也是喀斯特地貌,既然探矿能打出水来,为什么不试一下打井取水呢?

2016年10月,保康打井第一钻在赵家山下钻了。10月的赵家山已有一些凉意,赵祥华坚持住在施工队的帐篷里,每天都是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入睡。他常常做梦梦见钻出水来了,哗哗的流水声把他从梦中惊醒,待他醒来,耳边依旧只有机器的轰鸣,走出帐篷,凉风飕飕,天穹挂着几颗稀疏的星。

赵祥华在钻头旁守了五天,钻头已经钻了接近三百米,不仅没看到一滴水,井口还下陷了三米多。是停还是继续钻?已经钻了三百多米,打井队的人不甘心,继续钻。第六天早上,轰鸣声突然停了,在钻井队的帐篷入睡不久的赵祥华觉得大事不妙,翻身下床,趿拉着拖鞋跑出帐篷。技术员哭丧着脸告诉他:钻头断了。这可是一百多万的钛合金钻头啊,就这样报废了?

赵祥华夜里在家门口的石板上披衣而坐,不知道该怎么办。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头发大把大把地掉,他望着夜空下黑魆魆的莽莽群山,不知道该怎么办。此时,县领导给了他安慰,给了他力量,“老赵,县委县政府支持你,九路寨能钻出水来,赵家山也能行,再搞!”

那个春节,赵祥华把自己关在屋里,网上查资料,找专家,找打过井的成功地方范例,只要网上公布有电话,他都要打过去询问。那一个月,他的电话费花了六百多元。

2017年过完春节不久,稻场的鞭炮屑还没有扫净,赵祥华就冒着呼呼的北风出发了,他去武汉请专家来勘测把脉。

重新勘测,重新选择打井点。他陪着专家在赵家山的山山岭岭跑了二十八天,最后才确定了新的打井点。赵祥华整整瘦了十五斤。

4月12日,工程队打到四百八十三米的时候,出水量达到了一百多立方米,专家团队宣布:赵家山的机井正式出水,日出水量可达八十至一百一十立方米,可解决八百人的饮水问题。

8月17日,赵家山水厂竣工,村民奔走相告,涌向水厂,赵家山的鞭炮声再次响起。八十六岁的村民杨德新瘫痪在床十几年,让儿子用三轮车把他送到水厂,在水厂出水口,他要亲手捧一捧水尝一尝。

继赵家山打井取水成功之后,保康县相继在其他缺水的地区打井九口,日供水能力达到五千多立方米。目前,赵家山水厂每天的出水量达到了两百立方米,井水通过管道送到每家每户,水厂还服务到村内的烟站、小学及周边的苏家寨和云旗山等村子,受益群众达一千三百多人。

有了水,生命之树才会枝繁叶茂,才会花红叶绿。

村民王树强,过去一直想养猪,一想到缺水,立马打了退堂鼓,自从有了自来水,一下子养了七八十头,2019年就赚了七十多万。杨培林,过去也种烟,怕育苗时遇上干旱,所以他每年只敢种三五亩。自从有了水,每年种一百亩,流转贫困户的土地,又给他们提供工作岗位,带动他们脱了贫,个人每年也能赚二三十万的纯利润。

赵家山有个习俗,有了喜事,要添一条白毛巾。过去,一条白毛巾过一次水,就成了黄毛巾。现在有了清亮亮的水,赵家山小学五年级的周慧琳和班上的同学都买了白毛巾。他们晚上悄悄去学校操场排练毛巾舞,要用舞蹈来表现赵家山人用上自来水的快乐心情。

月上柳梢,万籁俱寂,湛蓝的天穹下,一条条洁白的白毛巾舞动着,像汩汩清水在流动……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0日 08 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