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宝宝起名

梦见放鞭炮(梦见放鞭炮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原版)

时间:2023-10-04 14:04:13 作者:简单的爱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煤制烯烃“点金手”刘中民:以煤为基推动能源变革

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受访者供图

刘中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能源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组织开发甲醇制烯烃技术(DMTO),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技术工业性试验及工业化,使得我国率先实现甲醇制烯烃核心技术及工业应用“零”的突破,奠定了中国在煤经甲醇制烯烃工业化生产领域国际领先地位。

刘中民领导开发的合成气制乙醇(DMTE)技术,实现全球首次煤基合成气为原料,经二甲醚羰基化、加氢合成乙醇技术工业化。截至目前,DMTE技术实现技术许可10套工业装置,乙醇产能295万吨/年,开创了燃料乙醇供应多元化的新局面。这些技术的实施引领我国新兴煤制大宗化学品和清洁燃料产业发展。

刘中民身上从不缺少光环——27岁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大连化物所”)甲醇制烯烃研究组副组长,31岁成为研究组组长,34岁成为研究室主任,5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其间,先后捧回中科院的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科研生涯硕果累累,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攻坚。回望过去,现任大连化物所所长的刘中民称,科研让自己兴奋。

2010年8月8日,世界首套DMTO工业示范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并稳定运转。次年一月,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这是刘中民担任组长完成的一个重要突破,带领团队躬身数载,刘中民至今记得成功投产那一刻,“所有人都沸腾了,大家激动地流下眼泪,这代表着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正式投入使用,我们做研究的就是为了最后能够应用。”

由此,我国率先实现了甲醇制烯烃核心技术及工业应用“零”的突破,对发展清洁煤化工产业、奠定中国在煤制烯烃工业化生产领域国际领先地位,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甲醇制烯烃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十余年后,遥想当年,刘中民更珍惜当下,“过去了也就过去了,我们要关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做科研的人某种程度上都有一些完美主义,需要不断探索,有时候甚至需要推翻自己过去的研究。”

走出实验室,走向工业化

刘中民读书时正赶上“科学的春天”。彼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传遍街头巷尾,其中陈景润钻研科学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人,也让科研开始在刘中民心中萌芽,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攀登科学高峰。

1979年,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氛围下,刘中民考进郑州大学化学系,四年后进入大连化物所读研。

“迷迷糊糊”,刘中民这样描述学习进阶之路。尽管尚不知自己所学有何用,却也开始慢慢接触煤制烯烃的研究。

彼时,全球刚经历两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飙升13倍,最高至39美元/桶,不少国家开始思考石油用尽后的对策,并启动了以煤经甲醇制烯烃为主的科技攻关计划。也是这个时候,刘中民所在的大连化物所承担了甲醇制取低碳烯烃(MTO)研究工作,推出“煤代油”方案。

刘中民进入大连化物所,从小课题开始研究,硕士期间就已经接触国家项目的部分研究,从一名学生到助理研究员再到副研究员,他逐渐感受到科研的魅力,也意识到自己积累的知识最终要解决哪些科学问题。

1995年夏天,还在上海青浦做试验的刘中民,得知自己成为甲醇制烯烃研究组组长。当年,刘中民仅31岁。

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是石油危机下的一种尝试,即从煤或天然气出发制取化工产品,以煤代油。刘中民解释,我国“富煤、缺油、少气”,化石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现阶段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格局。随着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性日趋复杂,煤炭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最可靠资源。

1995年,刘中民带领研究组完成了流化床MTO过程的中试运转,次年这一成果获得了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原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与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

“八五”攻关任务收官,大连化物所这一研究并未止步,而是有意由实验室推向工业化,真正实现落地。此后,刘中民带领团队着手研究MTO的工业性试验,并将技术命名为DMTO。

现实远比想象“骨感”,其间正值国际油价下跌,一度跌至不足10美元/桶。与石油制烯烃相比,煤炭制烯烃的成本太高,这直接影响了DMTO的经济性,企业不愿投资,国家经费也没能拿到。

研究陷入僵局,刘中民没有放弃,在推动技术研发的同时,他四处奔波寻找项目经费。

直到油价逐步回升,甲醇制烯烃再次被关注,刘中民团队也得到了来自陕西新兴煤化工公司8310万元的投资机会。2004年8月,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合作,各自发挥优势开展合作,共同开发DMTO工业化成套技术。计划在大连化物所中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设一套年加工1.67万吨甲醇的工业化试验装置。

将技术由实验室带到工厂,实现“零”的突破

把技术由实验室带到工厂,不是简单地放大。十几人到上百人,36米高装置,这些对刘中民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挑战。“如果投产成功了,我们的煤化工出路也就打开了。这一步一旦失败,说明战略方向有问题,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政策和产业发展。”

提起这段经历,刘中民坦言,工业性试验时压力最大,“8000多万巨款,一大群人为此努力。我作为总负责人有很大的责任。”

重压之下,刘中民从未对这一技术产生过怀疑,更多的是担忧安全及环境问题。这些在实验室不太会遇到的问题,走进工厂就需要格外注意,出了问题可能会直接导致项目“夭折”。

“中途被毙,做了一半等于没做。这样的机会一辈子只有一次,失败了就再也不会有了。”

刘中民回忆,当时工业性试验装置建在华山脚下,远处经常会传来采矿放炮的闷响声。刚开始每次声响自己都会心中一惊,担心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时间久了,他会去看装置火炬亮不亮,“只要火炬亮着,我们的装置就没有大问题。”

刘中民在这样紧张气氛中,不知度过多少个日夜。除了睡觉,基本都在装置现场总结数据、查找问题及原因、关注安全。“一度草木皆兵”,回想当时状态,刘中民称:“我作为负责人,即使内心再紧张也不能表现出来,我必须得给大家信心。”

经过两年通力合作,2006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甲醇转化率接近100%、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目标。

经国家发改委2006年12月核准,世界首套煤制烯烃工厂,在内蒙古包头市的神华集团落定。这是“十一五”期间国家核准的首个特大型煤制烯烃工业化示范项目,也是全球最大的,以煤为原料,通过煤气化制甲醇、甲醇转化制烯烃、烯烃聚合生产聚烯烃的特大煤化工项目。

2010年8月8日,世界首套DMTO工业示范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并稳定运转。次年一月,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由此,我国率先实现了甲醇制烯烃核心技术及工业应用“零”的突破。

第一代技术攻坚之后,刘中民又带领团队继续突破,具备更高烯烃收率的第二代甲醇制烯烃(DMTO-II)技术工业化试验也在陕西华县基地进行着,并在2015年成功投产,DMTO-II的开发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世界煤基烯烃工业化产业中的国际领先地位。

2020年,第三代甲醇制烯烃(DMTO-Ⅲ)技术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DMTO-Ⅲ技术采用新一代催化剂,通过对反应器和工艺过程的创新,不需要设单独的副产的碳四以上组解单元,可实现单套工业装置甲醇处理量300万吨/年以上,吨烯烃(乙烯+丙烯)甲醇消耗可降到2.60-2.70吨。

目前,DMTO系列技术已累计技术许可31套工业装置(投产16套),对应烯烃产能2025万吨/年,预计拉动投资超4000亿元,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2000亿元人民币。

“双碳”目标开启新征程,“有挑战就想办法破解”

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煤化工产业所面临的新挑战被推至台前。

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化石燃料中,煤炭转化相对来说排放二氧化碳最多。某种程度上而言,煤化工发展与减排相悖。目前,我国尚不能完全“去煤化”,如何在“双碳”目标下保障安全与发展,保障产业链完整和供应链稳定,成为研究的新课题。

刘中民提出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协调发展策略,如今两者已非“替代”关系,而是要促进其相互协调,支撑国家发展。

“现在全世界还处于石油时代,但是我们又缺油,因此要把发展立足在自己的基础之上,减少石油依赖。但发展煤化工也不能立足于把石油化工完全替代,这需要国家在大格局下统筹协调。”他进一步解释称,技术上来看,相较于其他生产方式,煤制醇类、酸类等含氧化合物具有天然优势,这是石油化工很难做到的。未来煤化工领域的重点是以合成气、甲醇转化为平台,耦合石油基原料(苯、甲苯、石脑油等),实现烯烃、芳烃和含氧化合物大宗化学品/燃料的合成技术变革,践行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协调发展,构建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

对于煤化工的作用和地位,刘中民称,在过渡期煤化工有两个根本职能:一个是作为战略储备,保安全。另一个就是支撑转型发展,保障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长远来看,清洁能源发展趋势下,100年、200年后煤炭可能是要出局,但这不意味着现在就不做了,反而要更清楚认识到国家的发展定位和阶段性需求,立足现实,做现实有用的事,同时兼顾长远的战略方向做好布局。”

刘中民表示,“双碳”目标不只是某个产业的问题,而是要从顶层设计上去研究分析。他目前也在和其他领域院士专家合作,试图厘清其中的轻重缓急,搞清楚每一步怎么走。“双碳”目标提出后,光技术路线就提出来上千种,各有各的道理,其中有真有假、有虚有实,但科研人员不能做假事、虚事,要做真事实事。

对于挑战,刘中民并不担忧,“我们做研究本身就是面对各种挑战,既然有挑战就想办法破解,科研人员从不怕挑战。”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刘中民参与了中科院“十四五”能源规划、中科院“双碳”战略行动计划、“双碳”重点专项任务。“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要关注国家这些大事和形势发展,要做好参谋,提出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最近,刘中民和他的同事频繁往返于大连与榆林,其团队历时十年科技攻关的50万吨/年煤基乙醇工业装置将正式投料试车工作,这一项目成功投产意味着乙醇生产迈入大规模工业化时代。“乙醇是世界公认的清洁环保燃料、油品质量改良剂,此前乙醇主要来源于粮食,受产量限制,不能普遍使用,如果从煤中来,对于我们的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都有一定的好处。”

对于未来研究计划,刘中民称应该注重培养年轻人做事,“什么年纪做什么事,退休前就把接力棒交给年轻人,一代更比一代强,要相信年轻人,给他们更多机会。”

匠心解读

如何理解匠心精神?匠心精神如何坚守,如何传承?

刘中民:大胆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我们的技术从投产到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了,我们还在不断探索,新技术还可能会把自己以前的技术给否定掉,总体上还是要持续不断地追求进步。

什么时候是你认为最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刘中民:我没有因为科研而苦恼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和一些困惑,那就琢磨怎么解决。我有时候解决这些问题,是睡觉做梦想出来的,梦醒了就赶紧拿笔记下来。

面对挑战去解决问题,本来就是我的职业特点,科研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就是不怕挑战,所以也不存在很苦恼的情况,有时候会表现出来有困扰,但不是内心的苦恼。

你希望未来还取得怎样的成就,对于未来有怎样的期待?

刘中民:科研是我的主业,但我的年龄不断增大,接下来应该注重培养年轻人,让我们的团队持续做更多更大的事。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活,不是拔苗助长,而是需要用实际的事情去锻炼,实战中成长。

技术上,我们关注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协调,实际上是有技术对应的,我们主要盯基础化学品,合成气直接制烯烃、芳烃等新技术正在快速突破,接下来准备把一批新技术陆续投入工业化,相信很快就会实现。

你感觉你获得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刘中民:科研让我快乐,科研是对未知事情的认识,探索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我们有可能会突发奇想,用科学知识很轻松地去解决一个很困难的事儿。所学能有所用,这时候就会有成就感和愉悦感。如果技术最终能为国家所用,就会更快乐。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能源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组织开发甲醇制烯烃技术(DMTO),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技术工业性试验及工业化,使得我国率先实现甲醇制烯烃核心技术及工业应用“零”的突破,奠定了中国在煤经甲醇制烯烃工业化生产领域国际领先地位。

刘中民领导开发的合成气制乙醇(DMTE)技术,实现全球首次煤基合成气为原料,经二甲醚羰基化、加氢合成乙醇技术工业化。截至目前,DMTE技术实现技术许可10套工业装置,乙醇产能295万吨/年,开创了燃料乙醇供应多元化的新局面。这些技术的实施引领我国新兴煤制大宗化学品和清洁燃料产业发展。

新京报记者 宋美璐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翟永军

“跟党走,是我们坚定的选择”——访藏东英雄村芒康县安麦西

新华社拉萨3月27日电 题:“跟党走,是我们坚定的选择”——访藏东英雄村芒康县安麦西

新华社记者罗布次仁、薛文献、陈尚才、孙非

3月的金沙江畔,杨柳吐绿,春风拂面,安麦西群众跳起欢快的芒康弦子,迎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62年前,为了获得解放和自由,安麦西村14名农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安麦西人弘扬英雄精神,艰苦奋斗,在脱贫致富的征程中书写新的传奇。

这是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索多西乡安麦西村(3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牺牲:为了获得解放

位于金沙江畔的昌都市芒康县索多西乡安麦西村,与四川省巴塘县隔河相望。

1955年5月,十四世由成都返藏。随同经师赤江、噶伦索康·旺庆格勒等沿途召集当地土司和上层僧人,煽动“要想尽办法拖延和阻止改革”,鼓动武力对抗。芒康土司普巴本·泽成加措伺机发动武装叛乱。

他派出“贡嘎喇嘛仓”骨干分子强巴群增带领100多名藏军驻扎安麦西,凭借后方增援优势隔江对峙,企图歼灭驻苏洼龙乡的解放军。

1958年,四川甘孜等地改革顺利完成,广大农奴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房屋、牲畜等,成为新社会的主人。此时,西藏尽管和平解放已近7年,但百万农奴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安麦西期盼着改革的到来,全村13户农奴靠牛皮船,暗中接送解放军侦察员、运送物资,帮助解放军收集情报、传递信息等,叛匪对此恨之入骨。

1959年2月1日,强巴群增突然将全村60多名农奴抓起来,逼问解放军的情况,追问与解放军“私通”人员。

曾经俯首帖耳的农奴,谁都不愿意出卖解放军,强巴群增从中挑选出14名青壮年,严刑拷打,5个人相继倒在血泊中!

强巴群增见问不出情况,使出更加狠毒的手段,叫人把向秋等9名青年拉到江边悬崖,放言不交代解放军下落,就把他们推下悬崖,尔后把向秋等6人推下金沙江。

78岁的邓都是向秋的儿子,因年幼躲过一劫:“我父亲被推到了悬崖下后,阿珠、阿多、格桑嘉措被叛匪带到山上枪杀了。”

这是被害农奴之一尼玛吉村的妹妹、今年76岁的向秋拉姆(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今年76岁的向秋拉姆含泪告诉记者:“当时我的哥哥尼玛吉村也在其中,叛匪把他推下悬崖后,满脸是血的哥哥奋力爬到江边,又被他们无情地推进金沙江。”

“阿增和多邓是双手被反绑推下悬崖的,坠在江边的岩石上没死,叛匪就拿石头活活将他们砸死。”向秋拉姆泣不成声,双手掩面哽咽:“扎西多登和登都是被叛匪在寺庙的树上捆了两天一夜后,活活砍死的。”

阿珠的女儿益西拉姆记得,父亲是光着脚被带走的,“他让我给他找一双藏靴,还没来得及找就被拖走了。”想起这一幕,89岁的老人眼眶满是泪水。

劫后余生的农奴来不及给亲人收尸,又被驱离故土,举家流浪,四处乞讨,住山洞,挖野菜、吃野果充饥。逃难中的向秋拉姆常想,“真希望自己是虫子可以钻进土里,是只鸟可以飞上天空。像我们这样,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就是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始终坚信改革的到来!”邓都说。

向秋拉姆(右)在家中和儿媳妇聊天(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安麦西现有86户455人,是索多西乡的一个自然村。

坐在三层楼房,看着院里绿意盎然的石榴树,向秋拉姆说:“今天的幸福生活,过去连做梦都想不到。”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集团发动武装叛乱,党和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平定叛乱,组织百万农奴实行改革。

在乞讨中过了两个藏历新年的向秋拉姆一家,回村后分到了房子、土地和牛羊。她还成为首批女共青团员,协助工作队到各村宣讲党的政策。

在党的培养下,年轻有为的邓都先后当过民兵和仓库保管员,后来担任莽岭区区长、索多西乡党委书记,成为国家干部。几十年来,他带领群众平田整地1000多亩,推广良种提高产量,修建水渠20多公里,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20世纪80年代,地处偏远的安麦西人生活依然比较艰难。向秋拉姆的儿子——1974年出生的桑登记得,他只上了一两年学就去放牛了。

改革开放后,桑登的父亲阿白最先找到了“商机”:从云南买回铜锅铜瓢售卖;买头骡子驮运生活日用品到牧场上去换酥油奶渣,再运到城里;请来木匠做核桃木藏式茶几卖到芒康、昌都。在阿白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多种经营的行列。

“我们家可能是最早的‘万元户’吧。”桑登说,“我们家的房子,前前后后盖了4次,从一层的土坯房到两层房,再到三层楼房,家用电器、生活设施也不断更新,总之是越过越好了。”

进入21世纪以来,安麦西更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阿白、多吉、桑登等先后担任组长,组织村民新修、改建住房,整治村容村貌,修建小型电站、外出务工、跑运输,或把当地盛产的藏葡萄、石榴、辣椒等运到城里,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

被害农奴之一向秋的儿子、今年78岁的邓都(左)向村里的年轻人介绍水渠的情况(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走进邓都家,院子里停着一辆国产SUV,正房边上新盖了宽敞的客厅,藏式茶几上摆着糖果、奶渣、藏式点心和当地水果等。

“没有党和国家,就没有这么好的生活。”老人身板硬朗,精神矍铄。

桑登介绍,安麦西村民现有自用小车13台,跑运输的大车17台。全村在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14600元。

“让我们过上幸福生活的诺言,早就实现了。跟党走,我们永远不后悔。”饱经风霜的向秋拉姆,目光坚毅。

这是安麦西村的农田(3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尚才 摄

传承:赓续红色血脉

春天的安麦西,层层梯田间,绿油油的青稞苗长势喜人,房前屋后的石榴树遮天蔽院,高大的核桃树泛出嫩芽。

62年来,翻滚的金沙江奔涌不息。英雄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村民。

邓都30岁时加入了中国,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默默奉献。

在集体经济时期曾担任多年组长、队长的阿松丁增,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我们村有两个组。听说另一组5点去干活,那我们组就4点起床。”

阿松丁增说,他们天不亮先去山里背积肥用的青冈树叶,再到江边背肥料土撒到田里,然后才回家喝口茶吃早饭,白天在山上平田整地干一整天。有时候,晚上也要燃起柴火干……

包产到户后,壮劳力被组织起来修建水渠、道路等,碰上急难险重的任务,阿松丁增总是冲在最前面。

“在悬崖边修路要放炮,一般都是我去。有时候要系根绳子从山上吊下来,连跑的地方都没有。”谈起往事,阿松丁增难掩心中的激动,“我是党员,群众要过河,我得先把脚踩到水里。”

2013年,致富带头人阿白被选为组长。他带领群众修建村民活动中心,在凿石块时用力过猛,导致背部受伤,后常年卧床养病,不幸在2019年辞世。

桑登在展示自己种出来的石榴(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尚才 摄

“作为英雄的后人,就要传承和发扬英雄精神,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桑登说。

历经风雨沧桑,曾被鲜血染红的这片土地,铭刻着安麦西人对党的赤胆忠心,也记载着英雄后人持续奋斗、攻坚克难的荣耀与自豪。

近年来,安麦西人抓住水电站建设契机,包工程、跑运输,同时发展种植养殖业,改善基础设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从安麦西走出去的干部、职工有48人,现有在校中小学生87人,大学生17人。

巍巍横断山脉,滔滔金沙江水,见证了安麦西英雄的昨天,也必将见证安麦西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这是通往安麦西村的大桥(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尚才 摄

这是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索多西乡安麦西村(3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剧组内乱互骂,摆烂拍出来的片子,居然不是烂片

#秋日生活打卡季#

一部电影开机前,导演突然对剧本失去了兴趣,怎么办?

临时起意,推翻重写。

结果,在一轮极限操作下,他们花了7天完成定稿剧本,十几天之后,便以全新的故事和阵容开始了拍摄。

它骂影评人。

骂编剧、导演、制片人,骂遍了所有人。

最终,2021年,平遥国际影展,它一举夺得最佳导演殊荣,并在同年,入围戛纳,受到了影迷的一致好评,豆瓣开分8.3(如今7.5)。

但票房呢?

上映5天,仅仅242万,如今排片也只剩下了0.8%,身处下线边缘:

永安镇故事集

导演魏书钧,最让人期待华语新导演之一,至今每一部作品都入围戛纳。

主演杨子姗、黄米依,以及,本片的编剧,康春雷(没错,他演自己)。

海报里打出了试图拉拢所有影迷和观众的口号:“为华语电影提一杯”,“好笑得不像文艺片”。

看起来是老少咸宜?

但。

Sir看完后却觉得。

这样的电影,遇到这样的口碑与票房落差。

似乎,也是无可奈何。

01

生活在围城

简单来说,《永安镇故事集》就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讲述一个剧组来到一个叫做永安镇的小镇上拍电影,所遇到的人和事。

影片分为三段。

而第一段,Sir觉得,大概就是魏书钧改的原剧本里的故事:一个饭馆老板娘忍受不了一成不变的生活,想要逃。

只是不同的是。

让她出逃的理由,是因为剧组的到来。

老板娘叫小顾(黄米依 饰)。

她的生活,由这些“一成不变”构成:小孩没有尽头的哭声,不停涨奶的胸部,每天都在洗刷的吸奶器。

但是,她始终有个跳出现状的梦。

这段故事一开始,就有这样一个镜头,当她抱着孩子去菜市场,一簇鲜艳的红气球,漂移在菜市场的顶端。

那像是和艺术有关的梦,在远离生活的中空,被天花板抵着,又被地面牵着,怎么都飞不出去。

于是上一个场景里,小顾还努力让自己生活的颜色不那么单调,她去做指甲。

但下一场景。

公婆就催她过来剁鱼,指责她,搞那个指甲还怎么干活。

直到,她遇到了一个声称“为华语电影”的剧组。

电影真的能改变人的生活吗?

小顾觉得,有可能。

她被推荐在摄影棚摆出种种演员的姿势,于是全力以赴。

即便只是一个服装的替身。

她对着镜子搬出“大明星”的模样,墨镜,红唇,大波浪。

即便还是80年代的审美。

但。

突然的现实打断了她的幻想,一声婴儿啼哭,一次涨奶痛感,时时刻刻地提醒着她,其实,她不属于那个爱丽丝的“仙境”。

理所当然。

她的梦还是破灭了。

大明星真女主陈晨(杨子姗 饰)来了,小顾被先前献殷勤的摄影师狠狠推到一边,所有人都在看着她,让她给大明星示范怎么剁鱼。

公婆让她做的事,电影梦也让她做,原来,他们都没有两样。

她只能带着所有的情绪,一刀、一刀剁着鱼。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可能是这部电影最触目惊心的场景,它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电影解决不了任何现实问题,困境中的人也无法真的逃离。

所以永安镇本身。

其实就是生活困境的外化。

在这个叫做《独自等待》的篇章里,它是那间必定会接手的小饭馆。

在几十年不变的桌桌椅椅间,闹腾的孩子、焦头烂额的中青年、晒太阳的老人。

三代人走着圈儿,就这样走完了一生。

02

受困的众人

当然,如果按照这个路子拍下去,《永安镇故事集》大概率会拍成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

但同时,也会更少人关注。

魏书钧的聪明之处在于,他随即调转镜头,把目光放在大明星陈晨身上,拍摄了第二段故事,《看上去很美》,并问:出走是不是可以解决问题?

这变成了第一个故事的倒影。

明星返乡,在很多人眼里可谓风光无限,但陈晨呢?

一个词:“受困”。

她出场就在豪华的封闭的汽车里,一进酒店,就被旋转门困住了。

去见老同学。

结果老同学变成了大老板,一次私人宴席,全程都在听着不切实际的东湖旅游区大饼。

去见亲戚。

不但要求她用他的房子拍摄,还非要让她内推自己的小侄子上戏。

去见初恋。

最终也图穷匕见:让她把自己的儿子塞进剧组。

就像影片的一个镜头。

欢迎回乡的舞龙舞狮场景,陈晨心里不接受,敲锣打鼓的声音先出,镜头在她脸上停了好一会儿,才反打到舞狮的队伍上。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不理解,互相隔绝,才是造成“受困”的根源。

但仅仅是讽刺所谓的“大众”吗?

还有“精英”。

于是第三段故事,魏书钧把镜头又转向了剧组,拍了段《冥王星时刻》。

眼见着就要开机,剧本改不出来,怎么办?

导演和编剧:

在每个实地布景中游走,但是他们又是最不接生活气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改造世界,宣教太重,情感表达”。

像两只斗角的公羊,你骂我太“烂俗”,我骂你太“矫情”。

制片人:

莫名其妙all in被抬到了悬崖上。

流量明星:

已经开始去聋哑学校体验生活给自己打造人设了。

而影评人:

满口就是“性别意识,影史留名,社会议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影迷觉得这部电影“过瘾”的原因,魏书钧用大量的台词、大量的文科黑话,大量的所谓艺术,讽刺了一整个电影圈。

让许多影迷发出了爆笑。

没错。

在这一段故事里我们确实看到大量的导演个人观察,而且相比于前两段来说,这一部分的内容更激烈,很容易调动起影迷的情绪。

但,这样“仅限影迷”的设计。

究竟是“天才”的灵感,还是某种“画地为牢”?

03

艺术?一脚飞踹

毫无疑问,对于一个对电影圈没什么兴趣的观众来说,《永安镇故事集》的观感是一路向下的。

第一段里,我们看到了现实,心惊肉跳。

第二段里,我们看到了倒影,略显文艺。

第三段里,我们却听两个人全程在争论到底什么是电影,试想,普通观众谁会在意这些?

也难怪。

电影推出,在大众范围里毫无水花。

就像影片的结尾,“导演”和“编剧”争不下去了,忽然因为一句“马拉多纳死了”而拉回了现实,达成了和解,这种“形而上”的矛盾处理方式,必然不会被多数人接受。

但。

作为一个影迷,Sir却觉得,最终落点落在了“电影”上面,却有一种很珍贵的表达。

我们讨论“电影反映现实”太久了。

可又曾想过,也许,那些口口声声过度追求艺术反映的人,反而损害了生活的真实?

比如第一段故事中。

明明最适合的女主角就在身边,却被摄影师一手推开给离生活最远的大明星让位。

第二段,导演拉着陈晨去堪景,残破的烂尾楼光线四窜,井中是一滩脏污的死水,那面眺望远处新区的观景墙,只是复刻了《风柜来的人》的“宽银幕电影”。

枯燥、静止和老套,所谓的好电影不过也是在重复。

到了第三个故事,编剧要“真实”,导演要“飞踹”,但真实的饭店完全却被塑料布包裹了起来,他们的确是离生活越来越远了。

艺术?

现实?

最近的地方,我们往往视而不见。

于是最终,电影的最后一幕,三个故事汇于一处。

鞭炮轰鸣,春雷一脸生不如死,陈晨和蜡像一起摆出赞,老板娘在侧边入境。

《永安镇故事集》开拍了。

但他们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他们只是为了拍而拍。

是的。

对于现实来说,电影其实是无力的。

就像在《永安镇故事集》的路演上,贾樟柯导演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电影工作者是非常无能的、软弱的,但是又挣扎着用表达来表达尊严的一群人,我们解决不了任何现实的问题,我们存在的价值跟我们存在的证明就只有拍电影。

你说悲观也好,丧气也罢。

现实的情况就是,换成任何一个真正想创作艺术的电影剧组过来,都无法改变这个小镇,改变老板娘的命运,更无法改变更大的现实困境。

“永安镇里什么都不会发生”。

但。

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艺术?需要做梦?需要出走?

因为艺术可以对抗生活的枯燥,但同样,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过度追求艺术终究一场空。

但它是创作者时刻敲响的警钟,也是创作者的必经之路。

所以。

即便在大众范围里不会带来什么样的反响,但Sir依然想把这部电影推荐给大家。

不是笼统的“为了华语电影”。

而是对影迷来说。

只有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多地拍下去,我们才能等到属于自己“电影时刻”到来的那一天。

是私心。

也是愿景。

就像影片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困在小镇里的老板娘出走,是为了钱?还是因为女性意识的觉醒?

都不是。

或许,她只是为了走而走。

毕竟继续走下去,才是我们摆脱生活困境的唯一方式。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就是涂怡乐

周公解梦丨梦见烟花、爆竹,劈哩叭啦声响彻整个梦境,有何寓意?

梦见烟花意味着,年后的工作需要比往常更慎重一点。对上司的指示、命令可要听清楚,只要是有关时间、场所、人名等最好都能用笔记下来。另外就是平常显得豪爽阔气的人,反而在不该小气的时候跟人计较起来。出乎意外的举动让人际关系有些僵硬,该是视为交际费的支出就不要太在意了。

梦见烟花,原本一直让你困扰的盲点,这两天似乎出现了灵光乍现的曙光,原本卡住的头脑总算重新正常运作,并且发现更为有效的解决方式,对于正在做的计划做了更简便的修改,也让计划显得更为完备。

梦见烟花,代表吉兆,是生活幸福的预兆。

梦见烟火升上夜空,代表您身边的人在说您坏话,使您为难。

梦见烟火冲天,代表家庭成员中会有好事。譬如说父亲职位高升,增加薪水等等。你的零用钱当然也会增加的。

梦见放烟花,代表梦者将会有好事发生,而且将会得到人们的祝贺,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会有好的进展。

梦见看烟花,是吉兆,有贵人相助,事业最近会高升哦,但是要花费一点点和气之财。

梦见满天烟花飞,代表想与亲近的家人、朋友谈心事。这两天只想和亲密爱人紧紧粘在一起。

梦见在家中的阳台点燃了烟花:阳台代表能够被看到或注意到的事情,因为站在阳台,别人就能看到你。点燃了烟花,可能代表情绪上的爆发,也可能代表某些突如其来的事情。

梦见小孩子放烟花,代表家庭气氛浓厚的一天,这两天,你往往会和家人待在一起,参加家庭聚餐会为你带来好运气。近期遇到的困难,不妨和亲友们说说,往往他们就能给你出到好主意。亲友为你提供的相亲机会,单身的你也要好好把握才是,对方往往条件不错。

未婚男女梦到烟花,会很快找到恋人。

病人梦到烟花,病情会好转。

心理学解梦

梦境解说:一般说来,烟火强调欢乐,当然,它也可能产生恐惧。梦中如果涉及到烟火,代表你希望祝自己的或者他人的幸福。

心理分析:烟火的象征意义可以跟爆炸雷同(梦到爆炸)。迸发能量或感情有时会对你或你周围的人产生轰动效应。

精神象征:从这个角度看,烟火或爆竹意味着储存着过量的精神感情,应该及时疏通,防止无边无际的漫溢。

梦见这5种情况,预示自己将行大运

梦境是人的第五维世界,是大脑潜意识状态的发挥,意识越强烈,则梦境越真实。梦境既可以重现过去的经历,也能预示以后的生活。那么梦见哪些预示你将要过上富足的生活呢?

一、梦见锁:是吉运的象征,通常象征长命百岁,拥有财富、健康,万事如意,若是梦见金锁,就预示着你将有贵人相助。

二、 梦见法官宣判罪犯

这表示的是一种好的结果即将来临,工作之人会提职增薪。

三、梦见车

梦见车,不奇怪,但要说能够预示着财气找上门的,则是梦见了自己“开车”,车走动了,是财气来的征兆。“开车”与“坐车”是有区别的,梦见自己开着车走,这是好的征兆,如果是梦见坐车,则是犯是非的不好的预兆,要区分好。

四、梦见钱

财运的到来,在梦见也会有所警示,通常梦到自己捡钱,而且很真实,捡完一个还有一个、捡完这块那边还有,塞得自己兜里满满的,一路都有捡不完的钱。这个钱不分大小,只看数量,数量越多,而且自己能看到也能捡起来,那是大财的预兆出现。如果只是梦见却没有捡起、甚至说就捡到极少的几张,那么都是劳务所获的财。

五、梦见放鞭炮

梦见放鞭炮,若梦者当前还是单身,则此梦预示着梦者近期的爱情运势将会上升。若是梦者是一个工作者,此梦则多预示梦者近期在工作中将可能会迎来升职加薪的机会,这可能与梦者近期在工作中的优良表现有关,建议梦者继续坚持,同时也要好好的把握机会,或许梦者的飞黄腾达之路将从此开始。

六、 梦见别人冲着自己笑

解梦学上有人认为,此梦多是在预示梦者近期所付出的努力,将会在不久后得到丰厚的回报,是大吉的好兆头。同时,梦者在近期也将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赚钱的好机会,或者,梦者将顺利地完成当前所面对的任务,取得非常不错的成就。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