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宝宝起名

梦见放鞭炮是什么意思(梦见放鞭炮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原版)

时间:2023-10-04 07:39:57 作者:孤单的城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徐州59岁老人凭声音认出失联30年老友:这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徐州59岁老人谢兴平,凭借病友的声音,认出了失联30年的矿工老友刘师傅。谢兴平的女儿将他们见面的视频发到网上,两位老人相拥而泣的场景感动数百万网友,纷纷留言:“以前是工友,现在是病友,康复了是老友。”1992年,在煤矿工作的谢兴平因工伤回家休养。2000年前后,工友们也各奔东西。因为没有手机等通讯设备,他便与相处了9年的工友兼老师刘师傅失去了联系。3月8日,谢兴平又来到病房看望这位老友。他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说:“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完成了我三十多年的心愿!”

谢兴平(左)和刘师傅(右)

凭声音认出失散30年老友

谢兴平曾长期在矿上工作,因长期吸入煤尘,有了职业病,心肺不好。今年2月底,他因为咳嗽,住进了医院。让他感到意外的是,竟然在这次住院期间,与已经30年没有见面的老友刘师傅相遇。

3月1日,谢兴平在病房里打着点滴,病房里住进了新病人。刚开始,他并没有在意这位新病友,问道:“因为什么问题住院的呀?”这位病友的女儿说:“心肺有问题,在煤矿工作时留下的症状。”

过了一会,谢兴平从父女俩的聊天的声音中判断出这位病友非常像自己30年没有见面的工友刘师傅。他又问:“以前是在哪儿上班。”病友的女儿说:“是在棠张煤矿!”谢兴平连忙问:“你是刘师傅吗?刘师傅!”

这位病友也和谢兴平说话,并且弯着腰,不停地打量着谢兴平。谢兴平望着这位病友,看到他的双眼皮,说话的举动都像极了30年前的工友刘师傅。

他随即走下床,和这位病友握手。在两人握手的时刻,这位病友也注意到谢兴平的右手少了食指,就激动地问:“你是谢兴平吗?”谢兴平随即回道:“是的,哎呦!我可想死你了!”刘师傅也说:“我也想死你了!”随后,两人哭着相拥在一起。

谢兴平的女儿看到后非常感动,便用手机将两位老人见面的场景记录下来发到网上,两位老人相拥而泣的场景感动了数百万网友,大家纷纷留言:“三十多年都没有忘了声音!”“以前是工友,现在是病友,康复了是老友。”“老友情深,看哭了!”

两人既是工友又是师徒

1980年,谢兴平进矿工作。他说:“当时煤矿招工,我进矿工作了!”1983年,谢兴平认识了刘师傅,两人住在同一宿舍。谢兴平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刘师傅是从部队转业回来的,在矿上驾驶绞车,“我们是师徒关系,他人非常好。因为我年龄小,处处照顾我。”谢兴平跟着刘师傅学了很多关于煤矿方面的知识,“打眼、放炮、扶棚等技术,我都是跟他学的。”

1992年2月的一天,谢兴平像往常一样下井工作,但突然发生了意外,钻头缠住了他的手套,右手食指也因此失去。刘师傅看到谢兴平的情况后,连忙停下手中的活询问情况,并表示想把他送到医院治疗。但谢兴平为了不影响大家的工作,强忍着疼痛拒绝了,自己一人到医院治疗。

失去右手食指后,谢兴平一直在家中休养,再也没有机会回到矿上。2000年前后,谢兴平所在的单位分流,单位里的人就此各奔东西,“我非常想他,也到单位找过,但是大家都分散了,只知道他后来去了山西等地工作。由于没有手机,后来就断了联系。”谢兴平也感到有一些遗憾,在两人相处的9年里,他们没有留下一张合影。

刘师傅的女儿刘女士也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在她小时候,父亲常常讲起当初在煤矿工作经历,也会提到谢兴平的名字,“父亲心里面一直念叨着他,毕竟相处了9年,是有深厚的感情,但因为没有联系方式,一直没有找到。”

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刘女士告诉紫牛新闻记者,父亲和谢兴平见面后,两人一见如故,聊了很多工作的场景,也分别聊起了老友现在的情况,“他们互相打听各自熟悉的工友情况,每当谈到去世的工友时,都会伤心地流下眼泪。”

“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在我心中想了30多年。”能够再次见面,谢兴平感慨万千,“他的声音没有变,带有一点沛县口音。三十年了,这真是巨大的缘分,我做梦都没想到还能再见面。”

谢兴平也发现,74岁的刘师傅已满头白发,走路也非常吃力,耳朵也聋了,只能带着助听器能听到声音,每次与别人讲话,都需要女儿站在旁边当“翻译”。

两位老人相见的事情受到众多网友关注,谢女士感到很意外,“我也没想到这个视频会这么火,仅仅是随手一拍。”谢女士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非常感谢大家的关心,她已经和刘师傅的女儿互留了联系方式,“太有缘分了,很多网友都劝我们更新后续,我们也打算等刘伯伯出院后,让他们再见面,以后也会经常走动交流。”(图片\/视频 受访者 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闫春旭

来源: 紫牛新闻

“跟党走,是我们坚定的选择”——访藏东英雄村芒康县安麦西

新华社拉萨3月27日电 题:“跟党走,是我们坚定的选择”——访藏东英雄村芒康县安麦西

新华社记者罗布次仁、薛文献、陈尚才、孙非

3月的金沙江畔,杨柳吐绿,春风拂面,安麦西群众跳起欢快的芒康弦子,迎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62年前,为了获得解放和自由,安麦西村14名农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安麦西人弘扬英雄精神,艰苦奋斗,在脱贫致富的征程中书写新的传奇。

这是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索多西乡安麦西村(3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牺牲:为了获得解放

位于金沙江畔的昌都市芒康县索多西乡安麦西村,与四川省巴塘县隔河相望。

1955年5月,十四世由成都返藏。随同经师赤江、噶伦索康·旺庆格勒等沿途召集当地土司和上层僧人,煽动“要想尽办法拖延和阻止改革”,鼓动武力对抗。芒康土司普巴本·泽成加措伺机发动武装叛乱。

他派出“贡嘎喇嘛仓”骨干分子强巴群增带领100多名藏军驻扎安麦西,凭借后方增援优势隔江对峙,企图歼灭驻苏洼龙乡的解放军。

1958年,四川甘孜等地改革顺利完成,广大农奴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房屋、牲畜等,成为新社会的主人。此时,西藏尽管和平解放已近7年,但百万农奴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安麦西期盼着改革的到来,全村13户农奴靠牛皮船,暗中接送解放军侦察员、运送物资,帮助解放军收集情报、传递信息等,叛匪对此恨之入骨。

1959年2月1日,强巴群增突然将全村60多名农奴抓起来,逼问解放军的情况,追问与解放军“私通”人员。

曾经俯首帖耳的农奴,谁都不愿意出卖解放军,强巴群增从中挑选出14名青壮年,严刑拷打,5个人相继倒在血泊中!

强巴群增见问不出情况,使出更加狠毒的手段,叫人把向秋等9名青年拉到江边悬崖,放言不交代解放军下落,就把他们推下悬崖,尔后把向秋等6人推下金沙江。

78岁的邓都是向秋的儿子,因年幼躲过一劫:“我父亲被推到了悬崖下后,阿珠、阿多、格桑嘉措被叛匪带到山上枪杀了。”

这是被害农奴之一尼玛吉村的妹妹、今年76岁的向秋拉姆(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今年76岁的向秋拉姆含泪告诉记者:“当时我的哥哥尼玛吉村也在其中,叛匪把他推下悬崖后,满脸是血的哥哥奋力爬到江边,又被他们无情地推进金沙江。”

“阿增和多邓是双手被反绑推下悬崖的,坠在江边的岩石上没死,叛匪就拿石头活活将他们砸死。”向秋拉姆泣不成声,双手掩面哽咽:“扎西多登和登都是被叛匪在寺庙的树上捆了两天一夜后,活活砍死的。”

阿珠的女儿益西拉姆记得,父亲是光着脚被带走的,“他让我给他找一双藏靴,还没来得及找就被拖走了。”想起这一幕,89岁的老人眼眶满是泪水。

劫后余生的农奴来不及给亲人收尸,又被驱离故土,举家流浪,四处乞讨,住山洞,挖野菜、吃野果充饥。逃难中的向秋拉姆常想,“真希望自己是虫子可以钻进土里,是只鸟可以飞上天空。像我们这样,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就是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始终坚信改革的到来!”邓都说。

向秋拉姆(右)在家中和儿媳妇聊天(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安麦西现有86户455人,是索多西乡的一个自然村。

坐在三层楼房,看着院里绿意盎然的石榴树,向秋拉姆说:“今天的幸福生活,过去连做梦都想不到。”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集团发动武装叛乱,党和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平定叛乱,组织百万农奴实行改革。

在乞讨中过了两个藏历新年的向秋拉姆一家,回村后分到了房子、土地和牛羊。她还成为首批女共青团员,协助工作队到各村宣讲党的政策。

在党的培养下,年轻有为的邓都先后当过民兵和仓库保管员,后来担任莽岭区区长、索多西乡党委书记,成为国家干部。几十年来,他带领群众平田整地1000多亩,推广良种提高产量,修建水渠20多公里,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20世纪80年代,地处偏远的安麦西人生活依然比较艰难。向秋拉姆的儿子——1974年出生的桑登记得,他只上了一两年学就去放牛了。

改革开放后,桑登的父亲阿白最先找到了“商机”:从云南买回铜锅铜瓢售卖;买头骡子驮运生活日用品到牧场上去换酥油奶渣,再运到城里;请来木匠做核桃木藏式茶几卖到芒康、昌都。在阿白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多种经营的行列。

“我们家可能是最早的‘万元户’吧。”桑登说,“我们家的房子,前前后后盖了4次,从一层的土坯房到两层房,再到三层楼房,家用电器、生活设施也不断更新,总之是越过越好了。”

进入21世纪以来,安麦西更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阿白、多吉、桑登等先后担任组长,组织村民新修、改建住房,整治村容村貌,修建小型电站、外出务工、跑运输,或把当地盛产的藏葡萄、石榴、辣椒等运到城里,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

被害农奴之一向秋的儿子、今年78岁的邓都(左)向村里的年轻人介绍水渠的情况(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走进邓都家,院子里停着一辆国产SUV,正房边上新盖了宽敞的客厅,藏式茶几上摆着糖果、奶渣、藏式点心和当地水果等。

“没有党和国家,就没有这么好的生活。”老人身板硬朗,精神矍铄。

桑登介绍,安麦西村民现有自用小车13台,跑运输的大车17台。全村在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14600元。

“让我们过上幸福生活的诺言,早就实现了。跟党走,我们永远不后悔。”饱经风霜的向秋拉姆,目光坚毅。

这是安麦西村的农田(3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尚才 摄

传承:赓续红色血脉

春天的安麦西,层层梯田间,绿油油的青稞苗长势喜人,房前屋后的石榴树遮天蔽院,高大的核桃树泛出嫩芽。

62年来,翻滚的金沙江奔涌不息。英雄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村民。

邓都30岁时加入了中国,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默默奉献。

在集体经济时期曾担任多年组长、队长的阿松丁增,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我们村有两个组。听说另一组5点去干活,那我们组就4点起床。”

阿松丁增说,他们天不亮先去山里背积肥用的青冈树叶,再到江边背肥料土撒到田里,然后才回家喝口茶吃早饭,白天在山上平田整地干一整天。有时候,晚上也要燃起柴火干……

包产到户后,壮劳力被组织起来修建水渠、道路等,碰上急难险重的任务,阿松丁增总是冲在最前面。

“在悬崖边修路要放炮,一般都是我去。有时候要系根绳子从山上吊下来,连跑的地方都没有。”谈起往事,阿松丁增难掩心中的激动,“我是党员,群众要过河,我得先把脚踩到水里。”

2013年,致富带头人阿白被选为组长。他带领群众修建村民活动中心,在凿石块时用力过猛,导致背部受伤,后常年卧床养病,不幸在2019年辞世。

桑登在展示自己种出来的石榴(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尚才 摄

“作为英雄的后人,就要传承和发扬英雄精神,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桑登说。

历经风雨沧桑,曾被鲜血染红的这片土地,铭刻着安麦西人对党的赤胆忠心,也记载着英雄后人持续奋斗、攻坚克难的荣耀与自豪。

近年来,安麦西人抓住水电站建设契机,包工程、跑运输,同时发展种植养殖业,改善基础设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从安麦西走出去的干部、职工有48人,现有在校中小学生87人,大学生17人。

巍巍横断山脉,滔滔金沙江水,见证了安麦西英雄的昨天,也必将见证安麦西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这是通往安麦西村的大桥(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尚才 摄

这是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索多西乡安麦西村(3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周公解梦丨梦见烟花、爆竹,劈哩叭啦声响彻整个梦境,有何寓意?

梦见烟花意味着,年后的工作需要比往常更慎重一点。对上司的指示、命令可要听清楚,只要是有关时间、场所、人名等最好都能用笔记下来。另外就是平常显得豪爽阔气的人,反而在不该小气的时候跟人计较起来。出乎意外的举动让人际关系有些僵硬,该是视为交际费的支出就不要太在意了。

梦见烟花,原本一直让你困扰的盲点,这两天似乎出现了灵光乍现的曙光,原本卡住的头脑总算重新正常运作,并且发现更为有效的解决方式,对于正在做的计划做了更简便的修改,也让计划显得更为完备。

梦见烟花,代表吉兆,是生活幸福的预兆。

梦见烟火升上夜空,代表您身边的人在说您坏话,使您为难。

梦见烟火冲天,代表家庭成员中会有好事。譬如说父亲职位高升,增加薪水等等。你的零用钱当然也会增加的。

梦见放烟花,代表梦者将会有好事发生,而且将会得到人们的祝贺,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会有好的进展。

梦见看烟花,是吉兆,有贵人相助,事业最近会高升哦,但是要花费一点点和气之财。

梦见满天烟花飞,代表想与亲近的家人、朋友谈心事。这两天只想和亲密爱人紧紧粘在一起。

梦见在家中的阳台点燃了烟花:阳台代表能够被看到或注意到的事情,因为站在阳台,别人就能看到你。点燃了烟花,可能代表情绪上的爆发,也可能代表某些突如其来的事情。

梦见小孩子放烟花,代表家庭气氛浓厚的一天,这两天,你往往会和家人待在一起,参加家庭聚餐会为你带来好运气。近期遇到的困难,不妨和亲友们说说,往往他们就能给你出到好主意。亲友为你提供的相亲机会,单身的你也要好好把握才是,对方往往条件不错。

未婚男女梦到烟花,会很快找到恋人。

病人梦到烟花,病情会好转。

心理学解梦

梦境解说:一般说来,烟火强调欢乐,当然,它也可能产生恐惧。梦中如果涉及到烟火,代表你希望祝自己的或者他人的幸福。

心理分析:烟火的象征意义可以跟爆炸雷同(梦到爆炸)。迸发能量或感情有时会对你或你周围的人产生轰动效应。

精神象征:从这个角度看,烟火或爆竹意味着储存着过量的精神感情,应该及时疏通,防止无边无际的漫溢。

50年,三代人,他们把这条铁路修成了世界奇迹

【编者按】今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长篇通讯《莽莽成昆出大山》,讲述了三代人青春接力,建设、守护成昆铁路,再筑新成昆的故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筑路、守路、通路、新路,跨越半世纪,老一辈的创举与新一代的奋斗,在祖国的大西南交相辉映。

莽莽成昆出大山

人民日报记者 王一彪 孔祥武 王明峰 黄福特

时光滑过钢轨,思绪飞向远方。每次乘坐成昆列车穿行在深谷峻岭间,李恒就会想起那个激动难抑的时刻——两年多前,他和同事们给总书记写信,很快就有了回音。

2018年春节前夕,总书记赴四川凉山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后,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谈到全社会扶贫合力时,总书记提到李恒等人的来信,在讲述信中主要内容后说:“他们的来信,让我感受到了青年一代对祖国和人民的担当和忠诚,读了很是欣慰。”

这封发自大凉山深处建设工地上的信,由“90后”李恒执笔,中铁隧道局集团其他19名青年党员郑重签上自己的名字。

他们在信中叙往事:50多年前,他们很多人的父亲或爷爷,参建成昆铁路难度最大的沙马拉达隧道,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以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豪迈气概,把天堑变成通途,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他们在信中诉衷肠:今天,他们接过先辈的旗帜,承建新成昆铁路全线最长、难度最高的小相岭隧道,决心传承好老成昆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历史铸成这样一个事实:成昆铁路,不仅仅是一条铁路。

1970年7月1日,成昆线建成通车,半年后交付运营,被联合国誉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50岁的老成昆与正修建的新成昆,老一辈的创举与新一代的奋斗,三代人的青春接力,跨越半世纪,在祖国的大西南,交相辉映。

搭乘成昆列车,走进时光隧道,点点亮光在前方。

筑路,筑成一部史诗

飞驰的成昆列车上,人们犹如在一幅壮美山水画中穿行:成都平原,翠绿满目;大渡河畔,峭壁飞瀑;群山叠嶂迎面来,峰回路绕“过山车”……

1952年草测,1958年动工,历时12年建成的成昆线,由成都至昆明,行经四川盆地、横断山脉、云贵高原。

“当年,东线、中线、西线分别踏勘草测,国家最终选定西线方案——地质条件极复杂、最险峻。”86岁的中铁二院原总工程师李说。

成昆为何走西线?李介绍,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靠近即将建设的攀枝花钢铁基地,二是途经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三是经过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

而西线被外国专家断定为“筑路禁区”——几乎出现了暗河、泥石流等所有地质灾害现象,地震烈度在7度以上的地段达500多公里,被称为“露天地质博物馆”。

“站起来的中国人,不会被困难挑战吓退!”满头银发的李挺直腰杆说,“‘上山到顶,下沟到底’——当时提出这样的勘测理念,就是要摸清西线的底细。”

在人迹罕至的千山万壑间,“仰望上方青天一线,俯瞰下方万丈深渊。每个人都得像个‘大’字,攀在峭壁上,一步一步移动,有时腰间拴上绳索,吊在悬崖半空测量……”回望勘测成昆线的岁月,李脸上云淡风轻。

野外勘测,常年在外。“那次从峨眉回到成都探亲,孩子不见了,妻子不见了,邻居同事也不见了——2000多人的院机关,空空荡荡。”李吃惊不小。

一打听,方知为响应毛主席“成昆线要快修”的号召,3天之内,全体职工“下楼出院”,“机关移一线,现场搞设计。把孩子送回老家后,妻子驻扎一线。”

为跨越地质地形障碍,成昆线架设桥梁991座,开凿隧道427座,桥隧长度占线路总长四成多。代表当时我国铁路建设最高水平的成昆铁路,18项技术和工程创中国之最,13项创世界之最。李感慨:“在当年技术条件下,成昆铁路建成是当之无愧的人间奇迹!”

是谁在“禁区”创奇迹?是谁让天堑变通途?是谁使蓝图成现实?是几十万筑路军民——他们用青春、汗水和热血,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为万古江山画新图!

走近成昆铁路建设者,他们引述最多的一句话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头发已半白的哲学教授蔡方鹿,对挖隧道的工序门儿清:打眼—放炮—除渣—倒料。这位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当年是铁道兵,专业工种是爆破。在成昆铁路建设工地上,他亲手点的炮不下5000个。

修隧道,最怕塌方。蔡方鹿入伍第二年,金沙隧道大塌方,塌方的掌子面越塌越大,最后塌成通天洞,山上的树木都塌进了隧道。

“8班上山,爬到通天洞,堵住塌方口,与隧道抢险部队里应外合。”时任代理班长的蔡方鹿接到命令。

“从山脚到通天洞,高100多米,坡度70多度,空手爬上去都累得气喘吁吁。”从山脚爬上去,蔡方鹿看到塌方口呈漏斗形,足有一个篮球场大。“我们硬是在无路可走的陡峭山坡上,不分昼夜把水泥、沙石背上山,搅拌成混凝土,灌注到塌方口,终于覆盖住下塌的山体,止住塌方。”

在金沙隧道一次施工中,蔡方鹿的右脚心,被一根150毫米长的大钉子扎穿了,血流如注。“卫生员当时吓得不敢拔,我就自己拔,就昏了过去。”战友把蔡方鹿背下工地治疗,医生要求他静养半个月,“我只休息了一星期,就一瘸一拐上了工地。”

修成昆铁路时,机械数量少,基本靠人力。“一杆风枪,一把铁锹,一辆推车,就是当时打隧道的工具。”蔡方鹿说。“那时我们都唱‘为了祖国修铁路,越是艰苦越幸福’,有一百分的力气,要发挥一百二十分的干劲。”

当了5年铁道兵的蔡方鹿,退伍后先上大学,后研究哲学。除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没成行,他已连续11年带领学生行走成昆线,追溯成昆精神,缅怀牺牲烈士。

孙剑明,新中国的同龄人,铁道兵5师25团5营22连战士。在九道拐隧道制立模板时,大塌方发生,他和两名战友被砸在巨石下牺牲。这时,距成昆线通车只有两个多月。

部队处理后事的领导来到成都,问孙剑明的父亲有什么要求。这位痛失幼子的老红军强忍悲痛说:“当兵就要有牺牲的准备……”

老人继而对外孙女段海燕说:“咱们家第三代当兵的就是你了。”于是,时年16岁的段海燕加入为祖国修铁路的行列。

成昆铁路全线1100公里,约36万军民参建,2000多人牺牲。“成昆铁路平均每公里大约有两名筑路者牺牲,沿线建有22座烈士陵园。”蔡方鹿说。

从王村棚洞出口到前方大火夹隧道口,这段300多米长的铁路,就是章显容年复一年日夜值守的地方。

守路,从青丝到白首

“即使成昆铁路建成了,狂暴的大自然,也必将在10年内使它变成一堆废铁。”当年外国专家的断言,早已在事实面前破产。

大自然对成昆铁路的考验,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半世纪风雨兼程,成昆线缘何无恙?

看那千里成昆线上吧,一代代护路人,在祖国西南的深山里,守了一辈子山头,看了一辈子石头,自己也熬白了头。

章显容当了32年看守工,在K246防洪看守点,一干就是27年,直到去年底退休。

距离柏村车站3公里多的K246看守点,周围除了龇牙咧嘴的悬崖峭壁、湍急的大渡河,只有两条钢轨和一个看守棚。从王村棚洞出口到大火夹隧道口,300余米线路,就是章显容的巡线区域,每小时要巡视一次。

章显容和另外3名女职工,两人一组,8小时轮班,每5天换班一次。无论昼夜寒暑、风狂雨骤,在这300多米线路上,她们每天要走几十个来回,只为监控崖壁上的风吹草动。

章显容至今难忘2008年7月26日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

那是一个雨雾天,能见度不及百米。一阵异响突然从山上传来。正在巡查线路的章显容,突见山体崩塌,岩石飞滚,“咔咔”砸向铁路上方的防护网。

“柏村站,K246发生险情,请立即封锁区间!”按操作规程,章显容急忙拿起对讲机呼叫。

“列车86986两分钟前通过金口河站,已驶入区间!”

“霎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停顿一两秒后,想起前方4公里处,还有一个看守点。”章显容又急忙通知前方K250看守点。

“啊?86986刚刚通过!”

“86986司机,K246发生险情,立即停车!立即停车!”朝着来车方向,章显容边跑边用对讲机急呼。

“那时,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恰在那时,两块箩筐大小的石头重重地砸在道心。”时隔数年,章显容觉得恍如昨日。“雨水、汗水、泪水顺着脸颊流淌,我拼命地奔跑,不停地呼叫……”

这时,86986次列车驶入大火夹隧道,司机听到章显容急促的呼叫,一把闸撂到底,车轮一路摩擦钢轨,在距落石20米的地方,列车终于停下。

“每次巡查完线路,记下‘正常’两个字时,心中便有种成就感——我们就像是保卫铁路的哨兵。”在孤独中重复,在坚持中守望,岁月沧桑了章显容的容颜,而她每天路过几十次的那棵香樟树,已亭亭如盖、清香氤氲。

山上的落石,是成昆线的心腹之患。对防治落石之害,如果说章显容是用好一个“看”字,戴启宽则是“望闻问切”一起来。

成昆铁路通车当年,一支独特的队伍——孤石危岩整治队随即组建。爬山岩、攀绝壁、治危石,4年后,整治队第一任工长白清芝,在安设天梯作业时,保险绳被锋利的岩石磨断,坠崖牺牲。

后来,戴启宽接过整治队的旗帜,搜山扫石25年。“那时作业工具简陋,主要靠钢钎排险。”

1997年,戴启宽和队友在成昆线乌斯河工务段工作。

年过八旬的戴启宽,至今难忘岩窝边“荡秋千”的日子。“连猴子也难攀”的布祖湾出现险石,他前去排险。系着绳子下悬崖,当吊到崖窝边时,却没地方落脚,悬在半空。

戴启宽急中生智,“在空中荡开了秋千,绳索被岩石磨得嘎嘎直响,我猛一荡,一把抓住崖壁上的藤子,用力一跃,闪身进了岩窝,排除了那几块松动的石头。”

沿着金口河—乌斯河大峡谷,戴启宽带着队友爬遍所辖53公里区域的大小山崖,给1000多块危石逐一编码,绘制出“孤石危崖系列图”,还标出一些“重点监护对象”。

戴启宽退休后,这支队伍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延续至今。

走进戴启宽孤石危岩整治队,见到刚下山的班长江永,头顶安全帽,脚蹬防滑胶鞋,肩上斜背安全绳。今年雨水大,他一直在山上跑,曾连续两个月没回家。

“石头,年年整治年年有。春天,冰雪消融,山体结构易变;雨季,一场大雨就能冲得一大片石头露峥嵘……”52岁的江永,已搜山扫石34年。

为确保成昆铁路行车安全,国家几十年来持续发力:修建泥石流沟口大型渡槽,引导泥石流偏离铁道;在结构不稳定的山体钻深井,浇筑成巨型钢筋混凝土桩,将山体锚固住;加强铁道沿线的看护、巡线和自动化预警……

建成成昆线,是一个奇迹;守护好成昆线,又何尝不是奇迹?

瓦祖站组织乘坐慢火车的学生集中排队。

通路,开启逐梦之旅

自成昆铁路开通的那一天起,大凉山、小凉山,再也不是以前的大凉山、小凉山。

“有的没见过火车的彝族老乡,以为机车像牛一样,背起山草来‘喂机车’……”火车初进凉山的一幕幕,凉山第一代彝族铁路干部吉史里土历历在目。

上世纪50年代,凉山实行改革,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在78岁的吉史里土眼中,成昆线就是实现这一跨越的重要因素,是“通往凉山的彝家幸福路”。

彝族人深爱成昆线。阿米子黑,一名在成昆线上干了一辈子的彝族铁路警察,是出了名的“铁警神探”。他让自己的3个孩子全部姓“路”——成昆铁路的路。阿米子黑的大女儿路明秀,就在西昌火车站彝语售票窗口工作。

时近下午两点,西昌站客流明显增多。“他们是喜德县瓦尔学校学生,来赶小慢车,周末回家。”一看校服,路明秀就知道他们是哪个学校的。

路明秀说的小慢车,就是穿行在大凉山腹地的5634次绿皮车,从攀枝花站始发,到普雄终点站,全程353公里,沿途停靠26个车站,运行时间9个多小时。全程票价25.5元,最低一站才2元,25年没调过价。

“出学校大门,就是西昌地界。学校离西昌城区5公里,而距喜德县城80多公里。”瓦尔学校副校长阿苏尔史解释,为留住好老师,提高教学质量,喜德县特意在离西昌最近的地方办了这所学校。瓦尔学校现有中学生1649人,都是彝族,其中774名学生,每两周家校往返一次,主要是乘坐小慢车。

“小慢车是大校车,也是梦想列车。”在阿苏尔史的求学路上,小慢车相伴多年:在喜德大兴村小学上四年级时,被选拔到县城关小学民族班,接着在县城读初中,家校往返都是坐小慢车;考入西昌师范学校,继续坐小慢车;到四川师范大学深造两年,坐的还是慢车。

成昆铁路照亮了沿线一代代学子的求学梦。阿苏尔史走过的路,他的学生们在接着走。

“考个好大学,走出大凉山”,是瓦尔学校初二女生依伙阿牛的心愿。家住喜德县尼波镇尼波村,从学校回家要坐4小时小慢车,她并不觉得漫长——两站过后,她的父亲依伙伍沙在冕宁站上车了。

冕宁站所在的泸沽镇是一个物资集散中心。车到冕宁,候车队伍明显长了:背着空箩筐的,那是东西已在泸沽卖完;蔬菜、腊肉堆满箩筐的,那是来采购的;戴着头巾、抱着小孩的,要么是回娘家,要么是来赶集……

56岁的依伙伍沙是小慢车的常客。当天早晨,他从尼波站上车,将从村里收购的1500斤土豆随车托运到泸沽镇。卖完土豆,他又贩进10袋饲料、10袋玉米面,“这一天能赚200多元”。

除非家中有事,20多年来,依伙伍沙日复一日准时出现在小慢车上。“没有小慢车,就做不了买卖脱不了贫。”

车厢内,14只毛茸茸的小鸡仔聚在一个纸箱里。这是乐武乡红峰村村民曲木伍格在泸沽赶集买的。这位50岁的彝族妇女说:“只要出门,首先想到的就是小慢车,过日子离不开它。”

乘客带着鸡、鸭、鹅、狗、羊上车,是小慢车上的独特风景。小慢车的车厢也与别的火车不同:每节车厢拆掉两排座位,腾出空间,放置家禽和货物。3年前,还专门拿出一节车厢,改装为行李车,增设牲畜拴挂处,专放乘客带的家畜。

对沿线不同群体来说,小慢车有不同的意义:“校车”“赶集车”“扶贫车”……“九成以上乘客都是彝族百姓,这也是一列民族团结的连心车。”列车长阿西阿呷说。

值乘小慢车24年,担任列车长22年,阿西阿呷认识了很多乘客,光彝族乡亲的手机号码就存了上百个。她眼见着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变化最大的,还是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学生客流越来越多。”

上个月,四川省政府批准凉山州最后7个贫困县脱贫摘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关键。年轻人是凉山的希望。”也曾坐小慢车求学的阿西阿呷深情地说,“小慢车永远与希望同行。”

晚上7点一过,5634次列车抵达普雄,次日上午,阿西阿呷值乘5633次列车折返攀枝花——“一座被火车拉来的城市”。

先有攀钢,后有攀枝花市。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副馆长张鸿春说:“成昆线与攀钢并蒂而生,都是三线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成昆铁路通车当天,攀钢炼出第一炉铁水。

攀钢持续创新求进,全国每3公里铁路钢轨,就有1公里产自攀钢;成昆线则不断提高运力,2000年完成电气化改造,新成昆线正在修建。时至今日,攀钢集团仍有九成以上产品经成昆铁路运往各地。攀钢人说:“成昆线就是攀钢的生命线”。

成昆铁路通车那一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建,这里的科研人员说:“成昆铁路是通往太空之路的桥梁和纽带”。

新路,见证青春接力

如果说成昆铁路是一方精神高地,彝语意为“开满索玛花山谷”的沙马拉达,则堪称高地上的高峰——长6379米的沙马拉达隧道,居成昆铁路最高点,被称为“成昆之巅”。这条当年全国最长的隧道,耗时8年打通,136位建设者为此献出生命。

30公里外,新成昆线小相岭隧道正向深处掘进。“当年我们就勘测过这条隧道,无奈当时技术水平达不到,只能绕远修建成昆线。”李追忆。

全长21.775千米的小相岭隧道,新成昆线第一长隧,是全线点控制性工程,属一级高风险隧道,由中铁隧道局成昆铁路峨米段项目部承建。这个项目部很多人的父亲或爷爷,当年参建过沙马拉达隧道。

项目部党工委书记汪跃华,是位“70后”,其父就是沙马拉达隧道建设者,后来还出国援建过坦赞铁路。

参加铁路建设25年,汪跃华转战山西、贵州等省份,头一次回家乡四川施工,恰是为父亲当年参建过的老成昆修新线,“这不仅是缘分,更是一份传承和责任。”

自4年前小相岭隧道动工,“90后”郑冬冬一直奋战在这里。从市政工程工地,转战到大凉山腹地修隧道,工作、生活环境大变,他有过不适应。去年有一个去城区施工的机会时,他却选择了继续坚守——这里有他爷爷郑守礼的青春足迹,老人也是沙马拉达隧道建设者。

想念孙子的郑守礼,3年前重返故地,那是他第一次搭乘成昆列车。半个世纪前,成昆铁路修好后,尚未通车时,郑守礼便被调去修枝柳铁路。

在沙马拉达烈士陵园,郑守礼反复触摸着战友的墓碑,热泪纵横。

“我们战成昆时,施工主要靠肩挑背扛,连工作服、雨靴都是三班制共用,你上班你穿,你下班他穿。”抚今追昔,郑守礼叮嘱孙子:“现在条件好了,你们更得好好干。”

如今施工条件今非昔比:勘测用上无人机,钻孔有三臂全电脑凿岩台车……“但掘进隧道,无论机械设备多先进,冲在最前面的往往还是人。”郑冬冬深有感触。

小相岭隧道洞里大量涌水的那段时间,作为项目部调度主任的郑冬冬,和年轻的同事们,几乎泡在水里工作,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为节省时间,连午饭也在洞里解决。“争分夺秒,只为早日打通。”项目部工程部部长邰鹤说,“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就要干最难的,交最好的。”

“零缺陷、零失误、零安全事故”,则是“90后”质检工程师何亚涛坚持的建设质量标准,“我们要向大凉山交一份合格答卷,为后期运营打好基础。”

正向前掘进的小相岭隧道深处,粉尘扑面,气味刺鼻,暗河在脚下涌流,凿岩机械“突突突”的高分贝,震荡耳膜……常年工作于此的郑冬冬,沉淀下自己的思考:“当一个青年选择将青春与国家连在一起,生命才有精神坐标。”

(文中图片均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来源:人民日报)

风水命理大师说,若梦中出现这八种情景,必发大财或升官

梦境是一种很常见的事情,人在熟睡中很容易做梦,但是梦境也是人体能量的一种预兆,有很多的梦境都是不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解释的,如果你做梦梦见以下东西,将预示你财运将至,一定是大富大贵要来了。

一,梦见水

水在周公解梦中,代表的就是财,在风水学中,水也代表财,如果梦见的是江河大水,则预示着要发大财,如果是梦到自己一直在饮水不休,则也是发大财,若梦到自己家炉灶下有水,则会得一笔不小的横财。

二,梦见火

梦中火焰炎炎是发财的象征,周公解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在梦中梦见火,表示你财运将至,有大财降临。

三,梦见蛇

蛇代表着智慧,如果梦中出现群蛇或者大蛇,表示你将通过自己的智慧赚取自己应得的财富,近期努力越多,将要来到的财也就越大。

四,梦见龙

龙在我国古代是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天子也被称之为真龙,代表权利和富贵,如果梦见龙,暗示你将有升官的机会。

五,梦见鱼

鱼自古以来也是财星的代表,周公解梦中有一句话写到:寻鱼有水主有财,龟蛇相向主生财。

六,梦见棺材

棺材的寓意是升官发财,棺里有故去之人主得财,见棺材在水上得大财,见已故长辈得正财,在周公解梦中梦见棺材,是说明你近期财运上升,定有好事发生。

七,梦见放鞭炮

梦见放鞭炮的人如果是单身,则预示着最近有姻缘降临,而且是自己理想中的配偶,若是工作者,则预示着在工作当中可能会有升职加薪的情况出现,这可能与梦者在近期的优良表现有关。

八,梦见别人对自己笑

解梦学上认为,此梦预示着梦者近期付出的努力,会在不久的近期得到回报,并且是超出自己预期,使自己颇为满意的回报,是大吉的好兆头,同时近期的财运和人缘,都相当的不错。

备注: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