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名字配对

梦见佛光(梦见佛光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0-11 02:14:20 作者:心软是病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今天农历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日!随喜赞叹无量佛光护佑你!

念阿弥陀佛最吉祥

念佛的功德利益:

一、常得一切天神隐形守护;

二、常得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三、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四、念佛之人,光明烛身,四十里之遥。一切恶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龙毒药,悉皆不受。

五、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横死枉生,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七、夜梦正直,或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

所以,无论信不信佛,以“阿弥陀佛”来打招呼。一声阿弥陀佛就是祝您智慧无量、健康长寿!

祈愿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护佑我们的家人、朋友以及一切有情众生福慧增长,离苦灭障,获得无量光无量寿。

敦煌石窟佛像背光图案

什么是佛像背光?

佛像背光是指佛教诸佛像背后的光圈式装饰图案,一般在佛和菩萨的头部和身后,背光包括头光和身光,又称为佛光、圆光、光相等。背光是佛“三十二相”中“眉间白毫”和“长光一丈相”的体现,“背光”的其意在表示佛光普射四方,所以它是佛本体的一部分,从不单独出现。

“头光”,顾名思义,就是佛像头顶发出的光圈,也称圆光和项光。

“身光”,就是佛像身上发出的光芒,也称举身光。

佛背光图案是画在佛龛内佛塑像身后壁上的装饰。背光包括头光和身光,头光亦称圆光、项光。壁画上的佛像也绘有背光,与像背光相同。

依佛经说,佛是圣人,身有“三十二好相”,或称“八十种好相”,其中有“身金色相”、“常光相”,身体经常放射着金色光芒。

敦煌北朝佛背光纹样是一种近似真实的火焰形态,并且有浓厚的图案意趣。

背光上的火焰纹样可归纳为:单头火焰纹、三头火焰纹、多头火焰纹、单头套联火焰纹、三头套联火焰、忍冬形火焰纹、齿条形火焰纹、波状火焰纹。

敦煌莫高窟第272窟 北凉 西壁龛内 天人千佛火焰纹佛背光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 北魏 中心柱东向龛内 天人化身火焰纹佛背光

佛背光由多种火焰纹组成,身光中的波状单线火焰纹环层面较宽,头光中的波状四色火焰纹在敦煌石窟中极少见。

在佛背光中绘新式火焰纹和千佛,特别突出了背光尖端的莲花摩尼宝,这是北周时期佛背光的一个重要特征。白色集中涂饰在佛头两侧在肩的上部,强调了背光中心的亮度。

佛像背光什么时候有的呢?

据史料记载,佛像后面有背光其实是来源于古印度,我们国家的佛像艺术受此影响。最早出现“背光”大概是在汉明帝时期:

《后汉书》记载:“初,帝梦见金人丈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其形丈大,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而问其道术,遂于中国而其形象焉。”

这段话应该是我国最早关于佛像背光的记载,它说的是汉明帝梦见了一个项有日月光的金人,后来有大臣告诉他说这个是西方的神——佛陀。

敦煌莫高窟第296窟 北周 西壁龛内 千佛火焰纹佛背光

隋代佛背光与北朝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北朝佛背光无论头光还是身光,全画火焰纹,虽然有少数背光中夹画有千佛、天人,但均为单一的火焰纹图案。隋代佛头光和身光中的内环层带全画忍冬纹,外环层画火焰纹,火焰纹层甚宽,在纹样布局上形成忍冬纹与火焰纹内外两区。

敦煌莫高窟第407窟 隋 西壁龛顶 葡萄卷藤忍冬火焰纹背光

初唐佛背光装饰,已由北朝以来的火焰纹转向华丽的卷草纹、团花纹。一般只画以多色光环,中期以后绘饰纹样日渐华丽,纹样与同期边饰相同。

佛像背光的分类

佛像背光外形众多从外形来分有圆形、长圆形、椭圆形?还有方形、菱形、扇形等。主要以圆形为主。佛教背光为圆或者近似于圆形有其宗教的象征意义。”圆“在佛教中有许多种说法?佛陀对众生说法的声音叫圆音?佛法的圆满至秒成圆妙?融会贯通是圆通?觉悟之道?平等周满?毫无缺漏谓圆觉?此外还有圆成、圆润、圆明、圆好、圆悟、圆鉴、圆道、圆教、圆佛、圆果、圆戒、圆应、圆光等。佛教背光图像的纹饰主要有火焰纹、莲花纹、飞天纹、植物纹,也有唐草光,飞天光,云头光,千佛光,五佛光,七佛光,火焰光,五龙二凤光,七龙二凤光等,这些装饰纹样不仅是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元素?而且它们也是中国文化的表征。

敦煌莫高窟第180窟 盛唐 西龛内莲花火焰纹背光

盛唐偏重龛内塑像背光、头光装饰,壁画中的背光、头光装饰比较简略,或只画一光环。背光、头光装饰重点转向了壁画。背光、头光装饰纹样除卷草纹、茶花纹之外,同时还绘出了回纹和前所未有过的波折纹、弧形折带纹、齿形纹、三角纹、连续勾云纹。这些纹样在盛唐末期已经出现,中唐发展成为背光、头光的装饰纹校,并影响到晚唐和五代。

散文:白马寺游记

#夏日生活打卡季#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邙山洛水围名寺,白马银光照四方。汉帝永平祥瑞梦,三藏白马救灾荒。

佛陀圣德千年久,弟子虔诚万载长。古寺年年香火旺,洛阳岁岁牡丹香。

湠漫汉江皋,迤逦楚山岫。衡门掩半麓,飞甍耸层构。高林敞华榱,双泉逼瑶甃。龟鱼水中坻,牛马饮残溜。

我卜关外居,此计春可就。参差菱荇香,猗傩参术秀。行吟池上篇,来倒壶中酎。

癸卯年春月,我随朋友一行参观了白马寺。得知泰山东南百里,石莱镇,有古刹,处白马深山。出镇沿河西下,稍许,渡河攀至山半,曲折石径,跌宕起伏。山路幽深,随其斡旋之势,辅以蟠木古滕。峪峪相连,石似卧虎之威,杂以黄杨对荫。沿西麓山坡由北向南走去,愈走愈深,至南首,眼前豁然闪现一片绿海,东南北群峰拱卫,惟西南悬崖一径通外。崖下河流,碧水急湍。此处有主峪,峪内野草丛生,流水潺潺,森林密布,古树遮阴。峪有寺,近前,窥其貌,宛如天然之石城,故有“石城寺”之名。后民间以山易名,自此,“白马寺”远播四方。

据考,寺始建于唐初,占地十余亩,处深山密林丛中。遥想当年,“寺据山中,山如寺城。”寺院建筑恢弘,古朴典雅。前起钟楼,后坐大雄宝殿,东西各有厢房,北建千手千眼观音殿,东筑泰山奶奶庙。黄墙碧瓦,回廊亭榭。小径通幽,怪石嶙峋。花木扶疏,林荫森森。每逢山会,晨钟暮鼓,朝鸣夕送。商贾四方云集,香客络绎不绝,游人如织,香火旺盛。惜乎,沧海桑田,岁月无情,古迹多毁之过往。近年,当地旅游开发,景点多有修缮。今存泰山行宫、千手观音殿、仿古钟楼及大雄宝殿前龟趺、塔林等,另有元明清三代重修寺院碑刻十余通。

寺已久远,虽无往日吃斋念佛之盛况,然人文景观,遗存丰富。

寺内古银杏三株,呈鼎立之势,中间一株尤伟,高数丈,胸围数尺难计,树冠覆盖亩余,七人环抱不能合拢,世所罕见。有论证,此树成株当在西周,近3000年。玉骨冰肌,风韵雍容,枝繁叶茂,古朴庄重,誉之“银杏王”。树之壮,冠如伞,有“七搂八乍一媳妇”美丽传说。

银杏左前有古井,泉水常涌。水流东南一隅,有放生池,广数亩,四周以石垒砌,池水清清,鱼翔浅底。池中央有—“经幢”,高约两米,须弥座,六棱形,上有仰蓬浮雕。旧时驻寺僧人用此水熬制“益母膏”,远近民妇到此拜佛求药,供不应求。

钓鱼台立于寺西300米处,台下有渊,深5米有过,蓝水湛湛,波光粼粼。台之侧壁,悬崖陡立,株株老柏盘曲扭结,如无数苍龙探身崖上。古木摇曳,枝密如油。伫立崖顶,把酒临风,其情其景,其胸荡气回肠。相传,圣人曾在此停立瞩目,远望沉思,多有慨叹!

双龙潭位寺北路侧,黑白二水,皆由山泉汇聚而成。卧龙柏在泉之源头通天峪,背崖西涧,长数米。朝晖夕阴,云涌涛奔,虬龙卧涧,弯曲盘旋,巨爪出没,鳞甲翻动,飘逸迷蒙,忽隐忽现,令人叹为观止。

寺倚东山,俗称白马。远望群峰,俨然浴后少女仰卧休憩,浑然天成,惟妙惟肖,慈眉善目,冰清玉洁。山巅马头岩峰,昂首挺立,引颈长啸,嘶嘶生风。两侧“马眼”,大如碾盘,远视西南圣人之地。寺名取之白马,瞻圣拜佛,儒释皆显通灵。

寺内散落景观众多,余之轻记:神水泉、练功台、探寺柏、黄莲树、金砖崖、姊妹情、怀抱子、懒人坑……寻之无穷,数不胜数。一景一情,并幻化许多美丽动人传说,流落民间,更为寺之传奇增色添彩。

古历六月六日,白马寺香火会,延续千年。时至今日,山会规模愈久愈盛,远近村庄赶会者,烧香拜佛,前呼后拥,并有邻县泗水、平邑大量游人纷至沓来。鲁中山林盛景,酷暑热闹非凡。

冬去春来,天高云淡,游山游寺,移步异景。赏蓝天白云,闻鸟语花香。山路上、树林间,倩影流动,笑声频传。人在林间走,身在画中游。寺中小聚,山林野炊。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清风徐来,飘送着遥远古寺钟声;围坐石桌,品茗着过往悠悠意境。宁静、古朴、雅致。天上人间,世外桃源。白马寺变了,正对老山门南边建立起了一座气势宏伟高大的石碑坊门。放生池,石拱桥,两侧辟有数百米长的绿地,牡丹花圃,草坪中有四通八达的曲径小道,还有供游人休息的石凳,凉亭。西边新建的山门外是一个大广场,广场西边是停车场,南北两边商铺林立,饭店,卖唐三彩各种旅游纪念品的一家挨一家。白马驮经来,经从远方来。白马寺是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晚上梦见佛光缠绕金身的神仙后,特遣使往西域拜求法事,永平十一(公元68年)年特使和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到达洛阳,为纪念白马驮经有功将洛阳城东13公里建的寺院命名白马寺。

白马寺坐北朝南占地二百多亩,山门为三拱门,三门象征佛教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佛教也称涅槃门。一对石狮一对石马各站在山门东西两边。进得门来东西两侧是摄摩腾,竺法兰二高僧墓,五座大殿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阁。毗卢阁由南向北一字排开。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寺院,有世界著名迦蓝,中国佛教“祖庭”和“释康之源”之称。寺院保存着元代夹纻干漆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造像,还有大量历朝各代的石碑。

天王殿两侧是泥塑的四大天王像,中间佛龛内供奉的是弥勒佛笑像,佛教传说中弥勒将继承佛祖释迦牟尼的佛位。此处供奉的弥勒佛笑像是民间传说中,五代年间浙江一个叫契此的和尚,肩扛一根锡杖上面挑一个大口袋,成天在闹市沿街乞讨,看似疯癫,赤脚跌坐,随地而睡,他笑口常开人称布袋和尚欢喜佛。他临死时念了一个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万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这是典型的印度佛教中国化的缩影。大佛殿供奉的中为释迦牟尼,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雄,三佛像构成了“释迦牟尼灵山会说法像”。

大雄宝殿香火缭绕,虔诚至极的善男信女双手合实叩拜在佛祖释迦牟尼佛像前,祈福许愿祈求佛祖带来平安带来好运。佛祖左面是东方净玻璃世界药师佛,右面是佛祖释迦牟尼分管他主管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他永远挺着大肚盘坐在莲座上笑呵呵超度众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笑看世人好的坏的聪明的糊涂的善的恶的,超度他们脱离苦海平平安安到达苦海的对岸——西方极乐世界。佛家讲究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人一生要积善行德,多做好事。人呀人在这世上,名呀利呀,打啊杀呀,你争我斗,骗呀哄呀,尔虞我诈。有谁能像佛说的那样脱离苦海,慈悲为怀,忍让为先,不争名不争利。争来争去到头来撒手西去什么名呀利呀,金钱财富一样也带不走。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只留占地三尺荒坟一座。

寺院最后的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少时读书避暑的地方,后来是二高僧下榻译经的地方。毗卢殿里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一佛两菩萨佛教中称“华严三圣"。白马寺东边三百米处的齐云塔,原是五代建造的木塔,前身为白马寺释迦如来舍利塔。现如今十三层四方形密檐砖塔,高25米,直插云霄,是金代大定十五(1175)年重建的。从寺院游览出来,我坐在西边新山门前的台阶上,大门进出的游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时不时有远方游方的和尚和肩挂居士包的居士来到寺里朝拜。台阶上还坐着几个穿着灰布长衫的年轻的小和尚,看样子最大的不过二十出头,小的也不过十六七岁。我想与他们攀谈始终不好意思开口,他们年轻轻的正是早晨八九点的太阳,正是学习进取上进的大好时光,为什么却遁入空门,在这里能学到什么?如今的寺院早已不清净,白天游人如织乱哄哄的。随着商品大潮寺院也染上一股铜臭味。僧人也卖香火纪念品,抽签解卦,撞锺求好那一样离不了钱。看功德箱的老和尚睡眼昏昏满脸灰黄,也许是被香火熏的,当你向功德箱投钱时,他懒洋洋的豪无表情的嘡的一声敲响小铜锣,有时他竟然连理也不理,铜锣也赖的敲一下。我想着看着始终没有开口,这时从山门外过来一个下岗的武警小战士,和那几个小和尚聊了起来。问他们是那里人,那大一点的和尚答道:我们是广东人,小战士又问你们是不在社会混不下去了才当了和尚?三人笑而不答。稍停那个小的和尚说他们都是佛学院的学生,来白马寺学习体验生活。那个大的说人人都有追求,入佛门当和尚并不是人们想像那样,在社会上有了不如意的事看破了红尘无奈才入了佛门,到寺院青油孤灯,布衣素食,粗茶淡饭了却自己一生。其实不然,佛学深不可测,你学习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你也难学懂弄通。

那战士又问寺院一天游人乱哄哄的你们能安下心来学到东西吗?和尚笑了笑说:不下真工夫是学不到真经的,这全在自己的努力下苦功,要排出脑子里的杂念及一切干扰,静下心来只有这样才能学进去。他又说:人求于佛解救自己,给自己指出一条明路那是一种精神的解脱唯心的,人在这个世界上谁也救不了你自己,只有你自己救自己。你就可大彻大悟了。一席话说完谁也没再吭声,大家都陷入沉思中。

这时蓝蓝的天上飘过几朵白云,早晨的阳光照到金碧辉煌的大殿上,照到绿地花圃中的牡丹花上,那浓浓的花香直扑人的鼻中。金色的阳光也照到来来往往的游人身上。

白马山间,通往寺里的大道水泥铺筑,犹如玉带。乘车进山入寺,左翼山峪相靠,丛林密布,野草轻风,透过车窗,沁人肺腑,令人沉沉欲睡,醉意朦胧。然轻眺右侧,定当另一番景象,悬崖峭壁,陡立直上,山脚河水奔涌,山间车子颠簸,左右盘旋,起伏不定,确有一种心悬半空之感。一路奔寻,甚觉惊险,但也快意无限。

白马寺,印象深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