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手相命理

梦见吃石榴(梦见吃石榴是什么预兆)

时间:2023-10-06 16:25:40 作者:浮生若梦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惹不起,躲得起

每周末回来,据说是为了给我做几顿饭吃。

而我,对于吃饭这件事,历来看的很轻,甚至有些厌烦,因为我怕胖,又特别容易胖。

我在科室烧热水,他打电话问我吃不吃饭,我赶紧提着热水回家了。

炒好的藕片,然后他去买馒头。我也没想别的,就趁着暖和洗了几件衣服。

结果买馒头回来他就发火了,怪我没有把米饭盛好端到饭桌上。

可我也没有闲着啊,我洗衣服难道就错了吗。

“你嘛时候洗不了这几件子衣服,非赶到吃饭时洗。”说完,把锅盖“Duang”的一声墩在灶台上。声音之大,吓得我一哆嗦。

其实,他要是不回家,我也饿不死,而是更开心,没有肥胖的顾虑,房间里也没有烟火气和油烟味,也没有来来回回的走动过的大脚印子,也就省了我很多活,比如刷锅、洗碗,墩地、涮墩布。

可他口口声声说怕我饿死,非得一周一回家给我做饭。虽然他吃的比我多一倍还多,但是毕竟人家的初衷是好的,我也不能一次次跟他打架吧。

可今天我真的很害怕也很生气,忍不住吵了几句。又怕再多说几句会被他拿刀砍死。我还是算了,不吃饭了,溜之大吉,回科室。

早饭没吃,出去干了几个活,午饭被吓饱了,回到值班室,插门睡觉。

饿了也会嗜睡,躺下很快就睡着了,梦见石榴树上那么多红通通的大石榴,树叶浓密的地方,居然还有不少蟠桃,可爱的椭圆形,绿里透着红,特别诱人的样子,我居然被馋醒了。

潜意识里,还是很想吃东西的,所以梦里出现了石榴和蟠桃。

而我家那棵桃树,已经死了一年半了。

今年煤太贵了,没舍得买,冻着;而城里集体供暖的楼,虽然是我自己掏钱买的,他却心安理地住着,坐享其成。

我这样的人坚强,冻不死,饿不死,但是,会被吓死,被气死。

如果不爱,请你远远地,远远地,离开。去你想去的地方,找你最爱的女人,我不会有一丁点的羡慕嫉妒恨,我会为自己脱离苦海而开心不已。

怀龙凤胎会做什么胎梦 预示怀龙凤胎的梦境分析

做梦是非常神奇的事情,孕妇做梦会预示孩子的情况。那么怀龙凤胎会做什么胎梦?胎梦都是反的吗?我们下面就来了解。

怀龙凤胎会做什么胎梦

孕妇梦见两条颜色不一样的蛇,是生龙凤胎的征兆。

孕妇梦见被很多蛇缠身,是会生双胞胎或多胞胎的预兆。

孕妇梦见自己买到石榴,预示会多子,是生双胞胎的预兆。

孕妇梦见珍藏或收到由两个金戒指构成的金指环,预示着生双胞胎儿子。

孕妇做梦梦见两只很可爱的小乌龟跟自己亲近,预示有生双胞胎的可能。

孕妇梦见一群鸭子,除了预示宝宝健康外,还有可能会生双胞胎宝宝的暗示。

孕妇梦见吃石榴,预示可能要生双胞胎或多胞胎。

胎梦都是反的吗

胎梦是不是反的并没有科学的解释,主要是看人们是否相信。

胎梦是指一个婴儿诞生,是与怀孕有关的梦,对盼望、期待孩子降临的父母来说,有巨大的意义。对于梦的来源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解释,当然它的结果也无法用科学解释,所以,胎梦是不是反的主要是看人们自己的判断了,你认为它是反的,那么它就是反的。其实,准妈妈们并不用过于在意这个问题,只不过是一个梦而已,也许根据就没什么意境,而且胎儿是男是女都一样,只要胎儿健康就好。#p#副标题#e#

-胎梦是怎么来的

梦既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做什么样的梦,与做梦者的欲望、情绪状态以及近期所发生的刺激性事件有关。而胎梦大多是准妈妈或家人在睡眠状态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延续,或表示想达到的某种愿望。

胎梦不同于一般的梦,更具有不可理解性,也无法用科学解释。所有,不管其准确性如何,父母都应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要过度去纠结一些不好的预兆,科学备孕待产即可。

她不只丢了一个孩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曾经的李静芝一家三口合影。

李静芝和她帮助过的走失者。

李静芝去鹤壁寻亲留影。

李静芝和寻子家庭登上舞台。

嘉嘉小时候与母亲的合影。

团聚后的李静芝和嘉嘉。

32年后,李静芝见到了儿子。

这个男人34岁了,和专家模拟出的成年画像并不相似。他不记得4岁以前的事,从没想过自己曾是被拐儿童。他出生在西安,如今说一口流利的四川话。

李静芝仔细地看,他笑起来眼睛会眯成一条缝,走路时右脚习惯性向外撇——像妈妈。人脸识别和基因比对确认了他的身份。

为了找儿子,李静芝印过十几万份寻人启事,走了20多个省份,见过300多个孩子。她帮其中29个找到了家,第30个是自己的孩子。

李静芝成立了“陕西爱子寻找联合会”,还长期担任“宝贝回家寻子网”志愿者。这个网站与中国公安部打拐办合作,是中国最大的公益反拐寻亲网站。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儿童失踪案件的高发期。财新网近日在该网站爬取的一组数据也显示,在“家寻宝贝”话题下,1989年至1999年,每年有超过700条失踪儿童的登记信息。

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针对拐卖儿童犯罪的刑事立法越来越明晰,公安部组织“打拐”专项行动,失踪儿童登记数量逐渐回落。2018年,中国公安机关立案的拐卖妇女、儿童刑事案件5397起,达到5年来最低。

这依然意味着,平均每天有约15名妇女或儿童被拐卖。

1

1988年10月17日,西安。下午,2岁8个月的嘉嘉被父亲从幼儿园接走。回家途中,嘉嘉口渴,父亲去街边一酒店后厨找水,“就一两分钟的工夫,儿子不见了”。

李静芝正在出差,接到电报后急忙赶回家。没有手机、互联网,街上也没监控摄像头,她只能去汽车站、火车站干等。她把寻人启事贴上电线杆,也寄给“看上去和儿童走失有关系”的政府部门。她还联系过各地报刊的寻人栏目。

一开始,她收到不少线索,有人打来电报“你儿子在这,快来”。她就去买玩具和衣物,“做足接他回来的准备”。她估算着孩子成长的速度,衣服从100厘米买到130厘米,玩具从塑料小手枪买到变形金刚。

在这位母亲的记忆里,嘉嘉脑后靠近右耳处有一块胎记,隆起约1毫米。每次去“接”孩子,她都会仔细打量,可往往还没到生物信息比对环节,她就知道不对。

孩子走失后的第一年,李静芝外出找寻过三四次。为了安全,她出路费求同学、朋友陪伴,积蓄渐渐不够用了。

有一天,她去西安电视台登寻人启事,被人拦下问路,对方也是要找孩子。

李静芝开始琢磨着,和其他家庭互通线索,结伴寻子。她从电视、报刊上搜集了50多份寻人启事的联系方式,成立了“陕西爱子寻找联合会”,每个月开两次会,沟通信息,制订计划。

这些寻找孩子的父母按照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给几个相关部门写信——计生部门、妇联、公安机关、教育和民政部门。八九年的时间里,10多万份寻人启事寄向31个省级行政区,反馈回来的是五六百封信和电报,线索约200条。

一旦收到线索,这些父母会几人一组前往当地查证。

西安女子陈琴西是“陕西爱子寻找联合会”的一员。31年前的一天傍晚,她家忽然停电,她3岁的儿子贾牛娃正在后院玩耍,灯亮起来时,孩子不见了。

一家人分别守住火车站各个入口,不敢离开片刻,等了一个星期后才离开。

家在陕西咸阳的张会侠多次参加过“陕西爱子寻找联合会”的聚会。32年前,她3岁的儿子在家门口消失。有几次,她和李静芝搭伴外出认亲,“真是大海捞针的感觉”。

即使收到线索,要见孩子也并不容易。张会侠曾和丈夫两赴河南南阳,都扑空了。第一次,对方说孩子没在。第二次,她见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孩子,不具备她描述的最重要的特征。

一位当年的走失儿童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小时候,养父母只要听说有人要来村里找他,会赶忙把他送走,“到别处躲上几天”。

嘉嘉失踪7天时,李静芝接到过一个电话。对方告诉她,想要孩子,拿5000元到指定地方赎人。她带着钱去,可迟迟没人来取。来回折腾3次后,她报警了。

李静芝后来得知,几乎每个寻子家庭都有过类似经历,有的被骗了不少钱。

32年改变了很多事。李静芝离婚了,从西安搬到天津。老房子早拆了,现代化的商圈重新塑造了老街,报刊亭撤了,街角停放着共享单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把母亲节视为最苦涩的节日。

2

连不上的线,一端是父母的焦灼,另一端是孩子的追问。

今年36岁的罗新是4岁那年走失的。他记得,那天母亲让他和哥哥去理发,还给了两人5角钱。兄弟俩经过一家游戏厅,驻足了一会儿,一个戴安全帽的男人给了罗新一个红红的苹果,把他带走了。

之后的记忆断断续续,他说自己被一个高个子男人带上火车,雨滴打在车窗上像泡泡。有人骑着自行车,载着他穿过土路,灰尘荡起。一路上他都在反抗,到处乱踢,第二年春天,腿上还有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

来到山东农村的养父母家后,几乎每天晚上,罗新都会重复回忆原来家里的模样:房子中间有棵树;对面有家银行;街区附近有位补鞋的叔叔;母亲卖布;他吃过石榴;有次躺在床上,手被熨斗烫伤……自我强迫式的回忆,令他神经衰弱。

上初中时,他终于获得线索,村里一位老人说,罗新是从陕西来的。高一那年,他偷偷写信给陕西警方,对方派了人来,可因为线索不足,没能调查下去。之后高考,他报考了陕西的学校。

罗新拼命拼凑细节。他记得,自己来到山东后不久就见到邻居结婚,那对夫妻的小孩出生于1989年,“这说明我走失的时间应该在1988年”。

为了找家,他多数的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查找1988年前后的报纸,或在网上搜索信息,走街串巷地找寻记忆。他忙得不见人影,被室友起外号“丢丢”。

另一位走失者陈立鸣,是在结婚前的宴席上发觉身世端倪。在座的长辈酒后说漏嘴。那时,他21岁,已在河南某村生活了18年。

当天夜里,他敲开亲戚家门,终于问到自己刚进村的故事:他3岁多被拐卖到村里,因为长得大,“像是四五岁”,一度没人要。最后,养父贷款3800元将他带走——那时候,养母已经生了两个女孩。

陈立鸣的家原在陕西安康,家里做木材生意,因为忙,常把他托给熟人照看。后来,那个人将他带走了。

模糊的记忆缠绕这些孩子的童年。陈立鸣记得,自己听过火车行驶声,可他居住的村子离铁轨少说也有40公里。初中毕业时,他坐上绿皮火车,忽然想起小时候曾被一个绿衣男人带上火车。

来到养父母家5年后,罗新偶然听说附近有百货大楼要拆除,他忽然想到,父亲就在百货大楼里上班。

走失前,他尝过巧克力,吃过很多种水果。到新家后,有村民给小孩分香蕉,拿到的孩子无一例外地直接往嘴里塞,只有罗新下意识地去剥香蕉皮。

罗新喜欢砸酒瓶上的金属圆牌,因为“很像吃过的巧克力”。看见梧桐树球状的果实掉落,他也会掰开尝尝,因为“很像核桃”。

3

李静芝记得,第一次见面,罗新花了4个小时介绍自己:我来自陕西,有个哥哥,我们两兄弟其中一个名字带“新”字,我手上有一块儿烫伤的疤痕,走失前,我吃过石榴。

石榴是陕西临潼的特产,李静芝翻找过去的资料,看到临潼一个家庭的情况与罗新的描述相似。时隔多年,寻人启事上的7位数电话号码早作废了,地址里的大厦也已拆迁,仅剩孩子父亲的名字可以查找。

警方协助他们查询户籍信息,系统里同名者有50多个。之后的四五个月,李静芝逢人便打听,陕西电视台找她做节目,她也托节目组找人。

巧的是,节目组有临潼人。这名工作人员托亲戚打听,一问之下发现,罗新父亲就是这位亲戚的前同事。

陈立鸣已经36岁了。他是在有孩子后,才下定决心寻找亲生父母的。大儿子上幼儿园的那段时间,他经常担心孩子的安全,“突然明白了为人父母的心情”。

他和妻子到西安寻亲,不知道找谁,直接去了派出所。登记信息及采血后,有民警向陈立鸣推荐了李静芝,“她那儿有很多线索,应该能帮到你”。

李静芝提着3个大号无纺布袋子前来见面,袋子里装满寻人启事。他们一一核对,没有结果。李静芝推荐他登报,再到“宝贝之家寻子网”做登记,8个月后,陈立鸣认亲成功。

有一次,李静芝在碰头会上公布了一个生活在陕北的走失者信息,在座的家长跑去当地辨认,找到了丢失半年的孩子。

一位陕西泾阳县的家长曾告诉李静芝,女儿在5岁走失。李静芝说“孩子还有记忆”,让对方赶紧回忆事发当天的情景,描述家里环境,在“宝贝回家寻子网”上发布。网站志愿者很快发来消息,这则帖子提到的特征与一位前来寻家的女孩情况吻合,基因比对结果还没出来,这个家庭已和女孩相认。

陈琴西记得,每次出门认亲时,李静芝会反复强调,尽可能给孩子多拍照片,实在困难,也要把对方的特征记下来。

湖北襄樊福利院曾给李静芝来信。有人贩子在当地买卖孩子,警方赶来时他们丢下孩子逃跑,孩子们被送到福利院。

其中一个孩子很像李静芝描述的嘉嘉。嘉嘉外婆前往认亲后,发现不是。李静芝还是特意嘱咐母亲,多给男孩拍些照片。这些照片被她拿到家长碰头会上,一位祖母认出那是走失8个月的孙子。

在李静芝的帮助下,一位贵州的家长找到被卖至福建的儿子,只花了2个月。李静芝陪着男孩回家,男孩的母亲从山坡上飞奔下来,一把拉住她:“你放心,我儿子就是你儿子。”

李静芝发自内心地高兴,但越为别人高兴,也就越为自己难过。她想知道:“为什么牵住孩子手的不是我?”

走失时超过4岁的孩子,会有家的记忆,不少人已在“宝贝回家寻子网”做过登记,等待与前来找寻的另一方匹配。

在不少寻找过嘉嘉的民警眼里,李静芝的情况难度很大。孩子两岁失踪,不具有可参考的记忆和寻找父母的主动性,家人只能单方面寻找。

嘉嘉丢失后的第一个3年过去后,李静芝收到的线索越来越少了。有一年,她没收到过任何消息。“彻彻底底绝望,根本不知道往后方向在哪儿。”

2009年,中国公安部已建成全国“打拐”DNA数据库。李静芝会告诉寻亲者去做登记,“只要采血入库,总有一天能比对上”。

她刷微博,玩抖音,“站在大家都能看见的地方”。迄今为止,她一共上过30多次电视节目。55岁那年,她报名一档演讲类的选秀节目,嘉嘉是她“非来不可的理由”。

她被写进一条又一条新闻,寻子的内容不变,一直更新的几乎只有找寻的年头,23年、27年、32年。

有人说她图出名,李静芝回应,“如果有其他办法,谁愿意把伤疤撕给别人看呢?我还得说下去,多一个人知道就会有多一点(找到孩子的)机会。”

每次面对镜头,讲起儿子的故事,这个在别人眼里乐观坚强的女人,都会大哭。

她的社交网站签名是“为了找回自己的骨肉不能放弃的母亲”。她会定期转发寻子微博。更多家庭依赖她。陈琴西60岁了,她的微信从注册那一天起到现在,一直使用昵称“寻子贾牛娃”——儿子丢失时,她还没喊过他的大名。张会侠也已65岁,她会用的手机软件不多,只能在微信群一遍遍发寻人启事。

这些年来,他们得到的线索几乎只有一个来源,就是李静芝。

陈琴西说,李静芝去天津生活后,每年攒够一定数量的线索,就会回到西安,把这些家庭聚在一起开会,“一年还是能见上六七次”。

今年4月,李静芝将3条新线索递交到西安市“打拐办”。其中一条线索显示,多年前,一名四川男子收养了一个来自西安的男孩。查到男子的住址后,民警第一时间赶到成都,抽血采集DNA后,比对上了。

5月13日,李静芝接到了西安市“打拐办”的通知。等待认亲的那几天,她数次失眠,“一点、两点、三点、四点、五点”数到天亮。她怕儿子认不出她,将花白的头发染黑又烫卷。

在现场等待时,她已经哭过一场,很紧张,“最害怕给出拥抱后,儿子没有反应”。结局是,两人的拥抱持续了近5分钟。

得知李静芝找到儿子后,一些家长来到她位于西安的家楼下,举着硕大的寻子牌,希望引起记者、警方的注意。

有人问她:“你找到了孩子,是不是就不会再帮我们了?”李静芝郑重地说,“我一定会继续”。有媒体来采访时,她会推荐那些人露露脸,她还帮几个家庭录了视频发到网上。

4

张宝艳是“宝贝回家寻子网”志愿者协会的理事长。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曾提过多项有关打拐的建议。截至目前,她发起的这个网站已帮3357人找到了亲人。

根据她的经验,在寻亲的群体中,李静芝花费32年,其实并不算长,“甚至可以说是中间数”。

张宝艳接触过上万个类似家庭,她总结过规律:“一般来说,‘家寻宝贝’的难度较大,‘宝贝寻家’则相对容易。可问题是,具体到每一位走失者,他们想法千差万别,要踏上寻家路并非易事。”

有人对自己被拐的身世不了解;有人因为已搬过一次家,在养父母身边生活得不错,害怕再次面对未知;有人被养父母告知,“你之所以来到这里,就是因为被抛弃了”,结果对寻亲很排斥。

陈立鸣在公开寻亲的前一天晚上想了很久,最终还是无法和养父母开口,找来一位叔叔代他表述。

不少走失者的担忧都是——找亲生父母,会伤害养父母。张宝艳见过这样的年轻人,对方执拗地强调,只有当养父母去世,自己才有开启寻亲之路的可能。

如今,手机普及了,拍照不成问题,高铁取代了绿皮火车,街道装上了摄像头,火车站也有了人脸识别装置。张宝艳明显感觉到,在“宝贝回家寻子网”上,寻亲的成功率正在逐步提升。

5月18日,中国公安部“打拐办”副主任孟庆甜也对媒体透露,2009年至今,全国公安机关已通过积案攻坚和DNA数据库比对等方式,找回6300余名被拐多年的儿童。

她特别指出,现行盗抢儿童案件案发量每年不到20起。

对每位登记的寻亲者,“宝贝回家寻子网”志愿者会对应地长期跟进。这些志愿者会提醒寻亲者,去公安部门采集血样,进行DNA检验,并录入全国数据库。

他们每日在网上检索,但那些陈年旧案的线索实在有限。“说实话,我们也不知道从哪去突破。”张宝艳坦言。2017年,李钢等人发表的《中国拐卖儿童犯罪的地理特征研究》显示,他们基于“宝贝回家寻子网”拐卖儿童数据库,以跨度为1980-2015年进行数据筛选,获得了拐卖儿童信息共14352条。其中不少至今仍在寻找中。

一个叫谢小芳的女孩生于2001年,到达养父母家已经7岁;一个名为米桂兰的老人,寻家时已经91岁,她被拐了84年;有人自称“养父说我一个多月时被抱到这里”;有人记得自己被转过几次手,“当时哭得厉害,嗓子疼得说不了话”。

在基本信息登记表里,多数失踪者除了所在地和失踪地之外,其他项目大片留白。一个出生三四个月后就被拐走的男孩小虎,目前生活在山东临沂,他的失踪地点写着“亚洲”,不愿公开照片寻亲;一名叫胡铨容的老人,自称出生于1933年,“身份证日期,不一定准确”。他称家人是抗战时期逃离广东,父母被日军飞机炸死。

5

2011年春节,在一档电视节目中,9个年纪相仿外形各异的年轻男子站成一排,为李静芝合唱了一首改编的《天使的翅膀》。

这首歌献给他们共同的“妈妈”,他们是得到李静芝帮助成功认亲的部分走失者。

张宝艳介绍,嘉嘉走失的1988年,正是中国儿童被拐的高发时段。她介绍,那时候在农村,不少人认为家里不能没有男孩,可计划生育政策施行下,再次生育并不可行。

也有一些地区,家族文化氛围浓厚,比如在福建和广东,“家里男孩多,人多势众,在当地就有话语权”。张宝艳见过一个福建的家庭,已有6个女孩和4个男孩,仍要再买一个男孩。

“宝贝回家寻子网”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被拐卖的孩子里,男孩占了绝大多数,而女孩的走失,多数源于被遗弃。

张宝艳说,贵州、四川、云南、重庆、陕西是儿童拐出的重灾区,而山东、河南、广东、福建、江苏则是排名居高的拐入地。在《中国拐卖儿童犯罪的地理特征研究》一文中,有学者将其总结概括为,“西部集中拐出,东部分散拐入。”

罗新就在其中。他自称从十五六岁到二十五六岁,几乎每天晚上都是两三点才能睡着,有时候彻夜清醒。

这些年,他做过装卸工,在后厨配过菜,在网吧当过网管,卖过电视机和方便面。“起初一些工作做得挺有样的,但因为长期失眠引起的健康问题,没法坚持下来。”

他“思想负担重”,和朋友一直保持着客气的距离,“生活乱糟糟的”。

“在青少年的时候,我已经被压垮了。”他说,那时候,他就想要一个答案,害怕等得太久,找到父母时,对方都已经不在了。

认亲时已是2009年,罗新的亲生父亲离世了,哥哥被人打伤留下后遗症。家里的布料生意早不做了,母亲在街上卖水果。他老家在临潼书院街,那是华清池景区外的第一条街。原本只能一辆车通过的小路变成了6车道快速路。

如今,陈立鸣的妻子全职看孩子。他当年走失后,母亲生了两个女孩,父亲和其他女人又生了个儿子。

这些年,他也接触过一些走失者,不少人的成长经历都颇为曲折:有人没上过学,因为农村的养父母害怕他有文化后离开;有人被拐卖到新疆,养父常在酗酒后实施家暴;有人被认为“不好养”,被转卖过好几次。

李静芝接触的走失儿童中,后来考上大学的没几个,不少人在初中阶段就已辍学。

张宝艳总结,对家有记忆的孩子,容易变得非常敏感,极端的状态下还会仇视社会。她帮助过的一个男孩,养父母对其关怀备至,而他总找理由离家出走。

“有人在迷茫中丢失了自己,有人在惭愧中度过漫长的岁月,走失的打击对孩子和父母都一样沉重。”她说,前来登记的家庭中,不少夫妻已离婚。

失去儿子的时候,李静芝埋怨过丈夫。两人一起找了5年,之后丈夫想要再生一个,可她的心思全在嘉嘉身上。后来,他们都不太愿意踏进那个没有孩子的家,“太冷了”,就离婚了。

直到嘉嘉走失的第二十三年,前夫和李静芝说了对不起。那时,两人都已再婚。

在“宝贝回家寻子网”上,不少寻子父母如今超过60岁。张宝艳见过有家庭因为找孩子倾家荡产,家人互相埋怨。有人自杀,有人“一直在路上”。也有人积劳成疾,壮年离世。

在广东,有个丢失儿子的母亲得了癌症。她抱怨化疗生不如死,可她要坚持,活到见着孩子的一天。

在西安,一位白姓男士大儿子有缺陷,妻子没工作,又丢了小儿子。工作之余,他会骑上自行车,沿着西安市区和周边的乡村跑。他习惯背上灌满开水的玻璃瓶,揣几个馒头,到了饭点就停在路边吃两口。

寻子四五年后,这位父亲患上脑癌,很快去世。他们一家人是李静芝的“心结”。

她还记得一个生活在东莞的男孩,在认亲采血前遭遇车祸去世。男孩原本对家有零零碎碎的记忆,他会指着养母手上的戒指说,我妈妈的戒指比你的还要大,他进门必换拖鞋、洗手,为了找到家,上小学时他离家出走了两次。

李静芝找到男孩的养父母,还去了东莞当地的派出所,“找寻之路还要继续,不管他是否还在人世,也该让他的亲生父母知情,尽管足够残忍”。

6

找到人,并不是终点。

李静芝解释,认亲成功后,一些家庭还算融洽,大部分却都“不太容易”。他们面临的问题很现实,比如,亲生父母如今的经济状况不佳;分开多年两方的生活也已脱节。

“相比之下,认亲成了最容易的事。”她说。

不久前,一个年轻人向李静芝倾诉苦恼,自己跟亲生父母见面后,两方都是“淡淡的”,不知道怎么能互相迈一步。还有一个小伙子,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收拾行李住到了李静芝家。

有人回到亲生父母家后,和弟弟相处不好。此前,养父对他不太关心,他也不会接纳关心或是回馈关爱。走失的经历在他心里烙下了印记,总觉得“别人欠我的”。

“很多人都是各想各的,不在一个轨道上。”在李静芝看来,这些家庭“团圆”后,需要心理辅导。“告诉父母该怎么做,孩子该怎么做”。可她也担心,如果这种困境被公众熟知,有人会放弃寻亲。

对大部分寻子的父母来说,多年追寻最终变成几个简单问题——孩子在哪儿,是否活着。

陈琴西说,现在孩子已经长大了,和小时候不一样,没法找到了就弄回自己身边,“我只想临终前知道他还在世上活着”。张会侠则说,“只要他过得好,想回来可以,不想回来也可以。”

如今,李静芝再喊起嘉嘉这个小名时,会马上得到回应。母子俩待在一起有种“很熟悉很舒服的感觉”。她给儿子讲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听到他说,“终于知道我3岁以前是什么样儿了”。

和李静芝相处一个月后,嘉嘉从西安回到成都。“他得忙他的事了。”李静芝语气低沉。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李静芝曾明确表示过,找到嘉嘉后,一定会起诉儿子的养父母,可她最终没有这样做。

“寻亲的过程,李静芝也只过了第一关。”张宝艳坦言,事实上,多数家庭在团圆后,不得不作出“折衷”选择——与孩子的养父母和平相处。他们怕伤害孩子的感情,也怕不被接纳,相互间守着一条微妙的“边界线”,小心翼翼地不去逾越。

也有最极端的情况,张宝艳见过有孩子被警方解救之后,始终不认亲生父母,“顶多就是见一面而已”。

有一次,罗新和亲生父母视频聊天,他介绍了养父母,两边的老人匆匆打了招呼,他会叫两个母亲“妈妈”,毕竟“已经拥有的很难去抛弃”。

找到家之后,陈立鸣和养父母保证,会给他们养老送终。身在广州的亲生母亲则淡淡地对他说,“不用管我,我有你的姐妹照顾”。

他一直用着养父母起的名字,直言改回去“可能性不太大”。他求学、工作、结婚,后来又有了两个儿子。他把原名“宁非”拆开,放进了儿子的名字里,陈亦宁、陈亦非。

最近,李静芝又组织了一次寻子见面会,这一次的主角是她的儿子。时隔多年,她家的客厅再一次热闹起来,灯上挂着拉花和气球。

她还在家里摆上了儿子小时候骑过的三轮车。32年里,她一直带着这辆自行车,用几层袋子缠好。

认亲之后,她和嘉嘉每天都在一起,可她还会觉得“是在做梦”。她会忍不住捧起嘉嘉的脸,盯着半晌。“我总在想,他其实没有变,只不过是放大了一点儿。”

有一次,她和嘉嘉开玩笑,“你能不能再缩回去,回到3岁,咱们重新开始生活?”她听到嘉嘉轻轻地答了声:“好。”

(应受访者要求,罗新、陈立鸣及其儿子均为化名,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记者 王景烁)

钟华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题: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钟华论

十月的阳光,洒向丰收的大地。每一份喜悦,都辉映着充满希望的中国;每一个期许,都澎湃着开创未来的力量。

在民族复兴的漫漫征途上,我们将迎来新的历史坐标。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全面总结新时代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亿万人民自信自强,新时代的中国,党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脚步不可阻挡!

(一)

穿行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展区,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10年来的战略性举措、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历历在目。尤其动人的,是一张张绽放的笑脸。那是农民获得好收成的开怀,是老人在“长者食堂”就餐的欣慰,是社区居民享受便民服务的温馨,是孩子们在晴空下尽情玩耍的幸福……

人们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室外展区参观(2022年10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气象万千。这是用汗水浇灌出的幸福生活,是新时代中国人向人民交出的精彩答卷。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回望中,那个起笔挥毫的历史性时刻更显意味深长——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央总书记的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十载艰苦奋斗,十载春华秋实。梦想的光芒,正在一步步照进现实;庄严的承诺,正在化为百姓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如今,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4亿多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10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分别覆盖超过13.6亿人、10.4亿人;

工作人员在重庆永川临江河红旗河段清漂(2022年5月7日摄)。新华社发(刘欢 摄)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碳排放强度下降34.4%,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天蓝、山青、水绿正在成为常态;

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经典,予生活以诗意——‘文津经典诵读’十周年主题展”(2022年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群众文化机构2021年服务8亿多人次,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

……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史村屯村村民在广场排练腰鼓(2022年1月29日摄)。新华社发(刘继东 摄)

山河锦绣,人民幸福是最温暖底色。10年,改变了什么,带来了什么?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精准扶贫瓦吉瓦(好得很)”,脱贫的大凉山彝族群众,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阳光照进了屋里,也照进了老百姓心里”,北京雨儿胡同的住户提起居住条件的改善,总有说不完的话。“这样的故事,在许许多多的平凡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在曾经“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农民作家动情写下自己“新生的故事”……

在贵州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麻窝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苗族女孩王代玉(左)与母亲杨文梅在自家新房前展示易地扶贫搬迁前后的对比照片(2021年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国庆假期期间,“中国红”点亮神州大地,喜迎二十大的氛围日渐浓厚,铺展着一幅幅欢乐祥和的温暖画卷。山河远阔、国泰民安,这是一个人民至上的新时代中国,一个真真切切属于人民的伟大时代。

(二)

“上世纪60年代末,我在中国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当农民,切身体会到了百姓的稼穑之难和衣食之苦,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在今年6月的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总书记再次讲起在梁家河的经历。

从纵横捭阖的国际舞台,到共商国是的“两会时间”,总书记多次回忆起难忘的梁家河岁月。陕北黄土地上的这个小山村,凝结着人对人民难以割舍的深情:“我们这一代人有这个情结,一定要让我们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特别是要扶农民一把。”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几十年来,走过沟壑纵横的高原路,走过荆棘丛生的羊肠路,走过坡急沟深的盘山路,走过覆满冰雪的乡村路……从人民中走来,与人民同行,为人民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黄河之畔,在长江之滨,在黄土高原,在秦岭深处,在烟雨江南……总书记一次次驻足凝望。深情的目光中,有山川大地,更有万家灯火。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园艺工作站工作人员(右)与当地石榴种植大户交流果品长势(2022年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一路走来,总书记对人民的关怀“实打实”。他谋划着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操心着百姓身边的小事。同乡亲们聊家常、算收支账,摸摸炕被看群众住得暖和不暖和,揭开锅盖看群众吃得好不好,拧开水龙头看水质怎么样,关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不丰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书记看得细、问得实。推动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问题,促进司法公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防治“小眼镜”、减轻学生负担,总书记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心心念念在人民,件件民生实事见证着枝叶关情。

一路走来,总书记始终与人民“心贴心”。看到四川凉山州“悬崖村”的村民和孩子们常年爬藤条出行的报道,他感到揪心;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他大年三十夜不能寐,牵挂着群众安危;得知群众收入增加了、生活变好了,他由衷感到高兴……忧以民忧,乐以民乐,“以百姓心为心”,这正是人心系人民的赤子之心。

“您喜欢您的工作吗?您的工作累不累?”2019年,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中文班学生在写给主席的信中,曾好奇地提问。“我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很累,但很愉快。”在回信中这样答道。

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人的幸福观——“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激荡着博大、深沉、真切的人民情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三)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入口,一块状若“山”字的巨石静静矗立。当地群众称它为“江山石”,寓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人民”二字写在旗帜上、融入血脉里。长征路上,“半条被子”的故事映照鱼水情深;建设时期,“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境界折射公仆情怀;战贫路上,“投身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抉择诠释初心使命;抗疫关头,“疫情不退我不退”的承诺彰显责任担当……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在与外方嘉宾交流时,总书记的一番话,道出了中国人的追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前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以同志为核心的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毅全面深化改革,书写了“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改革新篇章;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信念扎实做好民生工作,着力破解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担当管党治党,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以“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的决心抗击世纪疫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能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人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初心坚如磐石,征程永无止境。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实现全面小康到迈向共同富裕,胸怀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新时代中国人勇往直前以赴之、殚精竭虑以谋之、久久为功以成之。

千秋笔墨著华章,一片丹心为人民。研读《谈治国理政》,人们常常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人民”强调得最多,分量也最重。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科学论断,“为民造福”的正确政绩观,“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政治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也是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中国人心中,人民是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在其理论体系中有着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为人民造福的思想,是人民利益、人民心声、人民智慧的集中表达,是接地气、有温度、得民心的科学理论,是书写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真理。

(四)

人们至今难忘6年前江西井冈山市神山村那一幕感人的场景。总书记冒着风雪严寒来到这里看望慰问乡亲们。老支书彭水生向总书记竖起大拇指:“你呀,不错嘞!”

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洞村乡,老师钟琳珊(左二)带着合唱团的孩子在户外练歌玩耍,合影留念(2022年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发自肺腑的爱戴与崇敬,浸润在人心深处,凝聚成亿万人民的广泛共识。今年4月,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会议上,同志全票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会场内,全体代表起立鼓掌,热烈掌声经久不息。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从度日艰难到日子越过越红火,湘西十八洞村的村民们衷心感叹:“总书记的治穷办法很管用,我们佩服他!”喝上了放心水、走上了小康路,甘肃东乡县布楞沟村的村民们打心底感谢和总书记,“这样的日子做梦都没梦到过!”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只要一心跟着总书记、,咱们老百姓一定能过上更好的日子”“有总书记带领我们加油干,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办不成的事”“既能定乾坤,又能暖人心”“总书记让我感觉日子稳当,有奔头”……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党心民心所向,是亿万人民不可撼动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五)

舟行万里,操之在舵。回望奋斗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人民一次次攻坚克难、化危为机,根本原因就是形成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而立于不败之地,党的领导核心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英雄的武汉人民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一定能够浴火重生,一定能够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2020年3月10日,战疫正紧,总书记来到武汉,慰问居家隔离的社区居民,关键时刻给战疫中的人们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经历了抗疫斗争的生死考验,有医务人员感慨:“至暗时刻我们勇毅前行,只因坚信领路人;风吹浪打我们岿然不动,只因紧靠主心骨。”

抓脱贫、促改革、防风险、战风浪、抗疫情……党的以来,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恢弘气魄、远见卓识、雄韬伟略,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在攻坚克难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

实践充分证明,正是确立了同志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有了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在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每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有了主心骨,我们才能经受住大风大浪、大战大考的检验,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

领袖来自人民,领袖引领人民,领袖造福人民。10年来,在波澜壮阔的治国理政实践中,总书记顺应时代潮流,不负人民期待,带领亿万人民团结奋斗,不断把党和人民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党进一步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党心民心更加凝聚,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党的执政根基更加坚实。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同志曾指出,“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的党是人民的代表”。一幕幕历史活剧无不启示我们,只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祝福,让乡亲们在乡村振兴路上干劲十足;“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号召,鼓舞着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的寄语,激荡起广大青年奋斗圆梦的青春力量……在总书记带领下,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更有志气、骨气、底气,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之力。

(六)

1922年,在革命的星星之火初燃的时候,面对“一千年也搞不成”的强烈质疑,年轻的人坚定回答:“我们有真理,有人民。”

岁月峥嵘,命运与共。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革命年代,到“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建设热潮;从“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改革征途,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新时代,我们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奥秘,更是掌握历史主动、赢得光明未来的根本所在。

回首过去,党团结带领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望未来,时与势在我们一边。

党的二十大将明确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宣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千锤百炼,如磐初心不变。关山万重,千秋伟业在胸。新征程上,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新时代中国人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一定能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