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射手座

释的意思(释的意思古文)

时间:2023-10-02 12:52:01 作者:浮生如梦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说文解字》第126课:“解释”的“释”,它的本义是怎么来的?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26课,讲两个汉字,分别是悉和釋。这两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是“釆”部汉字,详解如下:

1、悉。读xī。现代汉语常用字。《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详尽也。”看悉字的小篆字形:

(悉字的小篆字形)

悉字在甲骨文和金文等早期文字里找不到,只从小篆开始看,后来的隶书,变化已经不大,不再一一放图。其实从字形上可以分析出来字义,悉字上部的“釆”,是“辨别”的意思,下面是心,在心中认真辨别或者在心里仔细辨别事物,用心了,当然能够了解详尽,这是个会意字。因此悉的本义就是详尽。

本义之外,悉字字义有所发展,另有其他几个意思,举常用的说说:(1)尽;尽其所有。《尔雅.释诂下》称“悉,尽也。”比如《汉书.萧何传》:“悉所有佐军。”颜师古《汉书注》称:“悉,尽也,尽所有粮食资用以佐军也。”就是拿出自己家里所有的财产资助军用的意思。

(萧何雕像)

(2)知道;了解。比如:洞悉,知悉。获悉。《玉篇.釆部》:“悉,審也。”在这个意义上,悉与審是同义字。比如《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胜。”不登上这个台(指文殊台),不能全面了解庐山瀑布的优美绝妙之处。

(庐山瀑布)

(3)又作副词用。表示范围。相当于“全、都。”是上面几项意思的发展。

此外,悉还是姓。《通志》有载。

2、釋。就是“释”的繁体字。读shì。现代汉语常用字。《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解也,从釆,釆,取其他别物也。”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称:“从睪,睪声”苗夔的《系传校勘记》称:“睪声当作亦声。……睪,目视也,目视所以分别物也。”我们来分析一下釋的小篆字形:

(釋的小篆字形)

左边是一个表示釆,即表示辨别;右上一个横着的眼睛,表示审视、观察。右下一个被押的犯人(有一说认为幸的本义就是刑具),合起来就是通过观察,辨别,替一个含冤的犯人解脱罪责。这是释的本义。

在本义之外,释字经过发展,又产生很多意思,举常用的说说:(1)解说,阐释。《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在楚,释不朝正于庙也。”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称:“釋,解也。”孔颖达作疏称“解释公所以不得亲自朝正也。”鲁襄公为什么不能亲自到祖庙听政呢,因为在楚地。

(2)解,消溶。《老子》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釋”河上公(一位隐士,作《老子章句》)给解释说:“釋者,消亡。”涣涣散散啊,好像冰块在溶化消亡。再比如王安石在《次韵和中甫兄春日有感》:“雪釋沙轻马蹄疾,北城可游今暇日。”雪釋,就是雪融化了。

(河上公像)

(3)散,消除。《汉书.谷永传》:“慰釋皇太后之忧愠。”颜师古注说:“釋,散也。”王夫之的《杂诗四首》之四:“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国家的忧患现在还没有消除,拿什么来安慰平生。

(4)解除。《国语.晋语四》:“释宋围,败楚师于城濮。”解除宋国包围,在城濮打败了楚队。(5)解开;松开。苏东坡《文与可琴铭》:“攫之幽然,如水赴谷。释之箫然,如叶脱木。”文与可跟苏东坡是好友,就是那个善于画竹并留下“胸有成竹”成语的画家,这个琴铭说的是弹琴的诀窍。

(文与可画像)

(5)放下。《庄子.养生主》:“庖丁釋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里的释刀就是放下刀的意思。(6)释放。《书.武成》:“釋箕子囚。”孔颖达疏说:“纣囚其人,而(武王)放釋之。”箕子是纣王叔父,箕子见商朝六百年江山即将断送在纣王手中,索性割发装癫,披发佯狂,隐居鼓琴以自悲,终日唱“箕子操”曲以发泄心中悲愤,纣王见了以为箕子真疯,遂将他囚禁起来。直到武王伐纣胜利,才将箕子释放出来。

(箕子像)

(7)放逐。《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释庐蒲嫳于北竟。”杜预注说:“釋,放也。”这里的释,不是释放的意思,而是放逐、流放。(8)脱掉。《仪礼.乡射礼》:“主人釋服。”郑玄注称:“釋服,说(脱)朝服。”

(9)释还是一种文体。徐师曾的《文体明辨.釋》:“字书云:‘釋,解也。’文既有解,又复有釋,则释者,解之别名也。盖自蔡邕作《释诲》,而卻正《释议》,皇甫谧《釋劝》,束晳《玄居釋》,相继有作; 然其词旨不过递相祖述而已。至唐韩愈作《釋言》,别出新意,乃能追配邕文,而免于蹈袭之陋。即此二篇,亦可以备一体矣。故特录而列之。”

(10)淘米。出自《诗经.大雅.生民》:“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这首诗是介绍周始祖后稷事迹的史诗,这两句的意思大致是:(祭祀时的热闹劲),淘米声音嗖嗖响,蒸饭热气喷喷香。

(后稷雕像)

(11)泛指佛教。也用来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三种文化支柱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释”是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信奉的是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就是《老子》)、《南华经》(就是《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称“道教”,道教是真正的中国本土宗教。

此外,释还是姓。僧、尼称“释”。《姓解》卷三:“释,《西域记》悉达成道谓沙门为释氏,因有此姓。”

釋的小篆写法如图:

(释的小篆写法)

悉、釋都是釆部汉字,我们学习这两个汉字,理解了“釆”,基本就理解了它们的基本意思。了解某个汉字的本义,从部首汉字本义去理解,往往事半功倍。

(【说文解字】之126,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黄庭坚诗词中的道家思想

梦为鱼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这两句诗出自黄庭坚的《杂诗七首》: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是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创人。江西诗派以杜甫为祖,写诗讲究“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法”是取古人之言,经锻炼后为我所用。“脱胎换骨法”则是取法古人诗意灵感,变化脱胎为己用。

而这首古诗中用典就极为丰富,基本上一句一典。作为“杂诗”,其实就是类似于“无题”,诗人随性而至,有感而发,并且懒得拟标题。他的诗意都在诗句里面表露得明明白白,并没有多么深邃难懂。

我们要做的是理清黄庭坚用的这些典故,就能更好滴了解诗人的想法,搞清楚这首诗的意思。

天地一蘧庐

还是先看平仄吧。“此身天地一蘧庐”,首句第二字为“身”,平音,“蘧(qu第二声)庐”收尾,为平声收尾,所以这首诗的首句平仄为“中平中仄仄平平”,平起押韵格式,推导出整首诗的平仄关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除了几处可平可仄的位置,平仄是符合格律的,“庐”、“疏”、“鱼”押平水韵“六鱼”部,这就是一首合律七绝。

首句“此身天地一蘧庐”直接感慨起笔,“蘧庐”是古时候的旅舍、驿站的意思。典出《庄子集释》卷五下〈外篇·天运〉:

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

这意思就清楚了:我这身体啊,不过是灵魂(道?)在天地间暂时借用的一个躯壳而已。

承句“世事消磨绿鬓疏”对首句的感慨做出解释。什么是“绿鬓疏”?浓绿为青,“绿鬓”其实就是乌青亮丽的鬓发。世事纷繁琐碎,将我原本乌黑的鬓角消磨得稀疏了。

绿鬓疏

黄庭坚一生仕途忐忑,屡次被谪,最终客死贬所。也确是江湖路长,岁月消磨。这两句借用了庄子“蘧庐”典故,隐隐透露出一份对道家逍遥世外的向往来。

“毕竟几人真得鹿”转开一笔,以限定句法提出疑问,加强思考性。此处典故更深,“得鹿”出自《列子·周穆王》,并不是所谓“逐鹿中原”的意思啊。故事比较长,简略交代一下。

郑国有个樵夫打死一只鹿,用蕉叶掩藏了,结果犯糊涂了,就自言自语“我是不是做梦打死一只鹿藏在蕉叶下?”有人听了,就跑过去捡了这只鹿,回家跟老婆说:“樵夫的梦是真的呢!”老婆说:“只怕是你做梦吧?樵夫在你梦里告诉你的他的梦?”这人就糊涂了:“管他谁的梦!鹿反正我得了!”

​后来樵夫又梦到这人拿了他的鹿,告到官府,当官的也搞不清,就让他俩分了鹿。郑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感叹道:”唉!那官员也是在梦里分鹿给他们吧!“大概就是个翻来覆去,盗梦空间的故事。典故其实和庄周梦蝶有些异曲同工之妙,鹿虽然是真的,到底谁的梦是真的?

几人真得鹿

下一句“不知终日梦为鱼”同样用了典故,出自《庄子·大宗师》:

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

你梦到你是鸟,便可在天空飞翔,梦到你是鱼,便会在水中潜游。你活得怎么样,取决于你自己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就像梦一样不真实。后来多用“梦为鱼”比喻遭到灾祸。

这两句的意思就出来了:这世间能有几个人像在梦中得鹿一样幸运?不过终日空想,庸庸碌碌,活得自以为是罢了。

道家仙气

黄庭坚果然很深的道家修为,难怪在苏东坡、佛印三人中一直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

整首诗理解下来一股道家仙气自然发散,看破天地大道,生死和人间幻梦。虽然并不是那种传唱度非常高的诗,读起来还是别有一番味道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