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摩羯座

万喜良(万喜良是谁)

时间:2023-10-19 13:42:31 作者:稳走感情路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一个葫芦开俩瓢|孟姜女的传说

一个葫芦开俩瓢( 92)

作者: 李付春(微信号 lifuchun1129 )

现如今,家里舀水、淘米、舀面、盛东西,都使用不同的器具。而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盛、取东西时几乎都用同一种器具———瓢子。水缸里飘着一个水瓢,面缸里放着一个面瓢子,米袋子里放着一个舀米的瓢子,并且家里的新剥下的玉米、花生等东西,都是用瓢子来盛的。当然,这主要是当时的条件所限。

现在的年轻人和少年儿童几乎不知道瓢子为何物。那是春天里,农家人在庭院里栽种下的葫芦秧苗,等到夏末秋初的季节,房檐及墙头树枝上,葫芦的秧藤会在开花后结下一个个葫芦。那时的葫芦不像今天人们种的菜葫芦,在很嫩的时候就摘下炒菜吃,一棵葫芦秧苗可以结很多个葫芦。早先人们会把一棵秧子上只留下一两个,最多也就三个葫芦,这要看秧苗是否茁壮,养料供应是否充足,把其它的小葫芦开花不长时间就要疏掉,为的是把留下来的葫芦长大。一般要等秋后秧子彻底死了,葫芦也完全成熟以后才被采摘下来。

当一个大葫芦被摘下来还得存放一段时间,主人家会拿着这个大葫芦请木匠师傅用锯子从中间锯开,这一个葫芦就开成两个瓢子。更有趣的是,这一个葫芦开成两个瓢子不能被一家所用,要不留给木匠师傅家一个,要不两个都拿回来送给邻居一个,再就是送给自家的亲戚或者朋友。后来长大以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二叔家不种葫芦而那么多瓢子,我们家用的大多都是他们家给的,那是二叔做木匠的缘故啊。

为什么一个葫芦开成两个瓢子不能被一家所用呢?这要源于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在寿山的长城岭下,住着两户人家,东家姓孟,西家姓姜,他们是一墙之隔的好邻居,奇怪的是,这两家都无子女。

有一年,孟家在自己院子里的西墙跟下栽种了一棵葫芦苗,葫芦长得很旺盛,葫芦秧很快爬满两家共有的墙头上。葫芦秧开的花倒是不少,也不是孟家有意蔬果,更不是姜家把长在他家那边的葫芦给摘了,而是这棵葫芦就只结了一个葫芦,正好长在墙头偏姜家那边。秋天,葫芦成熟了,孟、姜两家都希望葫芦归自家,两家各不相让,孟家说他种的,并且水肥都是他家管理,姜家说葫芦长在他家。

最后,在村人的调和下决定每家各分一半。他们把葫芦摘下来,请来木匠师傅当场锯为两半,当锯开后,众人十分惊讶!里面竟然端坐着一位俊俏的小姑娘,长得似仙女下凡。当两家一见这小姑娘,都不争着要那葫芦了,却抢着要抱那小姑娘。两家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还是由众人调解,两家轮流抚养这个小姑娘。从此之后,这个小姑娘就被孟、姜两家养活着。

一天,孟家对姜家说:“我们给她取个名吧”,经双方商量便起名孟姜女。从此,孟姜女这个名字就被村里的人们叫开了。等她长大后嫁给了勤劳善良的范喜良。可是,新婚后不到两个月,丈夫便被齐威王征召为民夫,到寿山后修筑长城去了。后来丈夫累死在长城下,又被埋进了长城内,她便哭塌了长城。她的美名就在民间流传下来了。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那是她的美丽、善良及爱情的力量,与秦王暴力相争的一个鲜明的对比。同样,那孟姜葫芦娃的故事更是一个神话故事,但从这个故事里教会我们什么是善和美,教会我们有了好的东西不可独享,要与他人去分享,这才是人间的淳朴与善良。

【作者简介】李付春, 山东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英语),山东省作家协会第18届讲习班学员。《格言》《文苑》《上海教育出版社》签约作者。拙文散见于《读者》《意林》《特别关注》《情感读本》《辽宁青年》《中外故事》《细节》等杂志及《广州日报》《扬子晚报》《齐鲁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南方都市报》《今晚报》《文汇报》《南京周末》《深圳商报》《都市女报》《羊城晚报》《澳门日报》美国《侨报》印尼等500多家国内外报刊。文体涉猎于散文随笔、小说故事、段子笔记、校园家教、杂文游记等。有文被编录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考场创优写作专项指导训练教科书中。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一个虚构的历史人物,却是家喻户晓,更让秦始皇因此被骂两千多年

秦始皇作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任君主,在他的身上有着许多的功绩和光辉事迹,但同时他也有很多被人诟病的地方。如后期的他追求长生不老术以及进行劳民伤财的修长城。

在现代来看,修长城是一件丰功伟绩,为后世中华抵御外族入侵提供了一道屏障。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来说确实加重了黎明百姓的苦难,因此后人总拿这件事指责他。

随后民间还虚构出了一个人物来抨击秦始皇这种劳民伤财的行为,这个人物就是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深入人心,在民间流传了已久,同时也使得秦始皇背了两千年的黑锅。

故事详情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有一户姓孟的人家,他在家中的庭院里栽下一棵瓜,随着瓜苗的生长,它的藤蔓爬到了隔壁姓姜的人家里。瓜熟了之后,两家人就把瓜给分着吃,随知一切开瓜,里面居然是个漂亮的小女娃。

于是这两人家将她取名为孟姜女,小女娃长大成人后出落得亭亭玉立、知书达礼。一日一名叫范喜良的小伙子突然出现在她家的后院中,正巧被孟姜女给撞见。

原来当时秦始皇正在到处抓壮丁去修长城,范喜良为了躲避劳役被官兵追击,不得已之下潜进孟家的后院暂时躲避。孟姜女非常同情他,于是便让他在家里暂住。

范喜良在孟家住了一段时间后,孟家的老两口见他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再加上自己女儿也到了婚嫁的年纪,于是便出面作主要招范喜良为婿。范喜良对孟姜女也心仪得很,于是就同意了。

结婚的日子很快到来,老两口选了个良辰吉日,请了亲朋好友前来观礼,两人就在乡亲们的祝福下拜堂结为夫妻。可不料成婚仅三天后,官兵就上门来抓壮丁,直接把范喜良给带走了。

孟姜女知道丈夫此去肯定凶多吉少,整天哭天喊地的盼啊盼。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孟姜女实在放心不下,于是便决定启程前往长城去寻找丈夫。

她一路往北走,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条条河。不管刮风下雨都不停地赶路,饿了就吃馍馍,渴了就喝山泉水。走得双脚都开始肿胀出血,但为了能早点见到丈夫,已经顾不了那么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孟姜女终于到了修长城的地方,最北边的幽州之地。可是参与修长城的人那么多,丈夫到底在哪里?她没办法只能一个个地问,可问了一圈都没消息。

直到那一天她才终于找到邻村的一个民工,在她的帮助下找到了与范喜良一起做工的人。可没想到,那些人告诉孟姜女她的丈夫已经在上个月饿死了。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般,孟姜女哭着要找到丈夫的尸骨,那些人告诉她尸骨已经被埋进了长城里。

话音一落,孟姜女失声痛哭,用力地拍打长城。此时天空突然暗了下来还刮起了大风,突然一声巨响长城倒塌了,墙内一堆堆白骨露了出来。孟姜女仔细辨认着那些破烂的衣物,终于找到丈夫的骸骨。

故事来源及演变

孟姜女的故事经过千百年来民间的口口相传有很多的版本,这仅是其中一个版本。但所有的版本都起到了抨击封建社会剥削制度的作用。孟姜女的故事蓝本最早可追溯到《左传》。

在《左传》中曾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人称为杞梁妻,她的丈夫因为征战沙场,战死于城墙之下。

杞梁妻在与丈夫成婚之后没有子嗣,娘家和婆家两边的亲属也都不在人世了,相依为命的丈夫死后她只剩下孤家寡人一个,想到这里她悲痛不已,于是便跑到城墙脚下去痛哭了十天十夜,没想到城墙被她的哭声给震塌了。

这个故事最初是由西汉末年的刘向记录在《列女传》中,后来又在《左传》中重要详细地叙述了杞梁妻的故事。

这个故事流传到了唐代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杞梁妻从齐国人变成了秦朝时期的燕人,她还有了新的名字,有叫孟仲姿,也有叫孟姜女。

这次杞梁妻的丈夫不是死于战场,而是因为躲避兵役被填入城墙之中,他的妻子扶着墙哭泣直到城墙崩塌,但是尸骨太多无法辨认,杞梁妻只能滴血认亲。

到了唐代之后,城墙被杞梁妻哭塌的事件就逐渐跟秦始皇联系到一起,就艺术的角度来说,这是个文学不断发展和演变的结果。

到了元始,随着戏曲的发展,孟姜女也开始登上舞台。此时的故事情节更加的丰富多彩,人物的范围也扩大到范喜良的母亲,使得这个故事丰满起来,更能引起共鸣。

到了明清时期,孟姜女的故事又开始演变,逐渐形成了上述的故事情节。孟姜女是从葫芦中衍生而来,增添了许多神话的色彩。后来这个版本也成为民间口口相传中范围最广的版本。

秦始皇的骂名

现今许多民间的故事都是有着史料进行参考的,只不过经过演化之后虚构的成份也开始多了起来,但就故事本身而言却更加的丰富多彩。

孟姜女的故事是后世人们虚构的,历史上本就没有孟姜女这个人的存在。她是艺术形象,与其说她是一个人,不如说她代表的是一群人,即位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

那么为什么跟秦始皇扯到一起,还让他被骂了两千多年?其中除了秦始皇的名气之外,他修长城的史实也为这个故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毕竟这个工程太浩大,反而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但从相关考证之后会发现,孟姜女哭得那段长城跟秦始皇没多大的关系。因为山海关那里的长城是明朝洪武年间修建的,秦始皇修的长城距离山海关还有数百里的距离。

既然当时此地没有长城,那么这件事自然不会发生。随后人们才从杞梁妻的故事中找到很多的相似之处,以此认定孟姜女的故事是经过杞梁妻的事迹演变而来。

虽然孟姜女与秦始皇无关,但并不代表修长城没有任何可以诟病的地方。首先长城自秦朝修建开始,一直到明朝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就没停止过,劳民伤财的现实是逃不了的。

当秦始皇开始修建长城的时候兴许就明白,这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工程项目,浩大工程的背后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他也做好了被后世谩骂的准备。但于中原地区而言,长城是守护人民安居乐业的伟大壮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