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开业吉日

丁德兴(丁德兴后代的家谱)

时间:2023-10-02 15:54:22 作者:舍我其谁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明初悍将,曾守一城十年不失,朱元璋死后,领兵平叛,却生死成谜

话说,明太祖朱元璋发迹之初,在濠州起义军首领郭子兴手下效力。

至正十三年,元军围攻濠州,历时六个多月。

期间,朱元璋曾奉命领奇兵从城中突围而出,攻打萧县、灵璧和虹县。

元军久攻不下,自动撒围而去。

濠州虽然转危为安,但军队减员严重,城中储存的粮食也濒临用尽。

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自告奋勇,回钟离招募士兵和筹措粮食。

朱元璋此次回乡,大有收获,一下子召募了七百人多。

其中,名字载于史册的有:徐达、周德兴、郭兴(又名子兴)与郭英兄弟、张龙、张温、张兴、顾时、陈德、王志、唐胜宗、吴良与吴祯兄弟、费聚、唐铎、陆仲亨、郑遇春、曹震、张翼、丁德兴、孙兴祖、陈桓、孙恪、谢成、李新、何福、邵荣、耿君用与耿炳文父子、李梦庚、郁新、郭景祥、胡泉、詹永新等人。

这些人,日后都在军队中脱颖而出,有的还大放异彩,在新生的大明王朝中封侯拜爵。

这里重点说一说耿君用与耿炳文父子,不,严格地说,是重点说说耿炳文。原因是耿炳文的父亲耿君用死得很早——虽然耿君用也很牛,投军后,很快就因战功累升至管军总管,但他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在救援宜兴时,遭到张士诚的袭击,力战而死。

耿君用战死后,耿炳文袭其职,领其军,继续与张士诚开打。

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攻取了广德,进攻长兴,大败张士诚的大将赵打虎,缴获战船三百余艘,生擒长兴守将李福安,顺利拿下长兴。

长兴地处太湖口,陆上通广德,与宣、歙等地接壤,是江、浙的门户。

朱元璋听说耿炳文拿下了长兴,喜出望外,将长兴改名为长安州,并在此地设立永兴翼元帅府,任命耿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守卫长安州。

张士诚不甘心长兴丢失,派左丞潘元明、元帅严再兴率兵前来收复。

耿炳文奋力反击,大败敌军。

张士诚一怒之下,放出大招:派司徒李伯升率兵十万,分水陆两路杀来,气势汹汹,志在必得。

耿炳文手下止有兵七千人,形势危急。

朱元璋急得跳脚,急调陈德、华高、费聚前往增援。

哪料,陈、华、聚三人带来的数千人都不够李伯升塞牙缝,几番较量下来,先后溃散而去。

耿炳文不为他们的败逃所动,沉着冷静,采用数十种防御方式进行应对,将李伯升的攻势一一化解。

这场兵力对比悬殊的攻守战持续了一个多月,常遇春的援军才姗姗而来。

李伯升久攻不下,师老兵疲,不敢迎战,弃营而走。

耿炳文乘胜追击,收割了五千余颗首级。

张士诚恨得牙碎,派弟弟张士信再来争夺永兴。

耿炳文不但打败了张士信,还俘虏了元帅宋兴祖。

张士诚气得一口老血没忍住,仰天狂吐,发大军疯狂围城。

耿炳文打张士诚军打出了信心,亲自和费聚迎战,获大捷。

长兴是张士诚的必争之地,史载:“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卸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

朱元璋搞定了陈友谅后,回过头来收拾张士诚。

耿炳文一马当先,攻克湖州,围困平江。

张士诚败亡后,耿炳文升任为大都督府佥事。

可以说,耿炳文就是朱元璋手底下最擅长防守的将领,另外一个防守功底稍逊一点的是吴良。汤和也擅长防御,但相比耿炳文和吴良,还是差很远。

朱元璋正是有了耿炳文、吴良这一对防守型良将,守住了长兴、江阴,使得张士诚无法趁虚而入,才得以击败陈友谅,奠定下一统天下的坚实的基础。

洪武元年(1368年),耿炳文得授镇国上将军兼右率府副使,随大军征讨中原,攻克山东沂、峄等州,攻下汴梁。后又随常遇春攻占大同,攻克晋、冀。随大将军徐达征讨陕西,打败李思齐、张思道。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勋爵,耿炳文封长兴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袭铁劵。

这之后,出塞远征大漠、征讨云南、平定陕西徽州妖人之乱、擒获蜀寇高福兴等等,耿炳文均参与其中。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耿炳文镇守辽东。

原先朱元璋为了使功臣集团成为皇权的重要支柱,不断与良臣名将结成儿女亲家,其中有常遇春女、冯胜、蓝玉、徐达、李善长、傅友德、胡海等等。

但这些良臣名将或因老死病故,或因论罪坐诛,到了洪武末年,均已不在人世。

实际上,当世举目朝堂,诸公、侯皆已凋零,幸存的也只有耿炳文和郭英二人而已。

为巩固朱家天下计,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朱元璋亲自把懿文太子(朱标) 的长女江都郡主嫁给长兴侯耿炳文的儿子耿书。

显而易见,这是朱元璋为保护即将继位的皇太孙朱允炆在军事上作出的重要安排。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叛乱,已经六十五岁的耿炳文任征虏大将军,率领号称三十万的大军前往征讨,结果在真武遭遇了败仗。

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耿炳文善守不善攻是最重要的一点。

其次,耿炳文军队号称三十万,实际上只有十三万人。而这十三万人疏于训练,战斗力并不高。相比之下,朱棣军队常年镇守边境,乃是百战边兵,战斗力自不可同日而语。

再次,耿炳文队伍中出现了奸细,其部将张保向朱棣投降,全盘曝光了耿炳文军的虚实。

《明史》载:耿炳文吃了败仗,迅速调整了部署,坚守真定,以守代攻。

大家都说耿炳文的战略高明,盖因叛军虽然战斗力强,但“名不正言不顺”,不能获得道义上的支持,同时后勤保障跟不上,难以持久作战。只要假以时日,定能将叛军拖垮。而朱棣也相当清楚这一形势,所以,只围攻了三天,就灰溜溜地撤退了。可惜的是,建文帝却头脑发昏,走马换将,以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率部五十万征伐朱棣。李景隆是个大草包,在郑村坝、白沟河被朱棣军队击败,丧师数十万,导致攻守势易,建文败亡。

关于耿炳文的结局,《明史》的记载是:他因与朱棣交战失利,被建文帝罢黜,于是觍颜投降,却在永乐元年(1403年)因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衣物违制,畏罪自杀。

但是,明中期定远人黄金在《开国功臣录》中记:耿炳文在洪武三十二年(即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自辽东率众十余万援真定,战殁于阵,年六十五”。与黄金同时代黄佐在《革除遗事》中也说:“炳文死于阵,年五十六。炳文有智略,长于征战,至于败没。后为大将者多绮纨子弟,遂至于亡。”此外,明正德朝尚宝司少卿姜清撰《姜氏秘史》、万历朝焦竑著《国朝献征录》也都记耿炳文是在出兵援真定后不久就死了。

相对来说,耿炳文死于真定的说法更靠谱。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明英宗正统年间,黔国公沐晟给他的表哥耿琦撰写了《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记》一文。沐晟是沐英之子,他的母亲就是耿炳文的妹妹。沐晟在为表哥耿琦写的墓志铭里有这样一段话:“至三十二年,侯(即长兴侯耿炳文)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殁于阵。上更痛甚,亲制文遣命中官渝祭。命有司治坟茔,赐临濠山地三白顷、佃户二千人、守坟人二百户,仪仗户十五户,以京卫军士充之,先后隆恩叠颁洊至。”这里说的“三十二年”就是建文元年,朱棣即位以后称洪武三十二年;文中的“上”指建文帝。沐晟不仅记载了耿炳文在建文元年死难于真定,而且说建文帝亲自撰写了祭文,在凤阳为耿炳义修建了坟县,连赐地、佃户、守坟人、仪仗户都有详细的记录。

有意思的是,《明太宗实录》有记:永乐初廷臣劾奏本指耿炳文葬礼“逾制”,朱棣“命速改之”。

耿炳文到底殁于战阵还是觍颜投降朱棣呢?时间已经过去了六百多年,真相到底如何,也许,只是一个永久的谜了。

潍坊市213部家谱,看看你家族是否在列?

据不完全统计,潍坊市内有213部家谱。这些家谱不仅记录了各家族历史渊源和宗谱族谱,更是潍坊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来自潍坊,或对潍坊的历史有所了解,那么这些家谱一定不会陌生。

这些家谱中,有的古老历史悠久,有的新近成立并持续更新。他们记录了潍坊人的祖德和家风,也记录了潍坊的历史和发展。同时,这些家谱也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帮助我们理解、认识潍坊的历史和文化。

其中有的涉及到名人传承、家族变迁,有的记载了地方历史和历次重大事件。这些家谱既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一份生动的人文资料。通过阅读这些家谱,你能深刻地了解潍坊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

213部家谱,记录了潍坊人的历史与精神,也是潍坊人不断前行、屹立不倒的重要标志。

盛氏宗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追远堂 盛彦师 1943

临朐高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 高偱哲 2003

高氏家谱.山东省昌乐县朱翰PDF电子版[3卷]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红河镇 高嵩, 高崇 2013

渤海郡钦西高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化龙镇 高松, 高志善 2010

刘氏族谱.安丘PDF电子版[4卷]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 刘荣, 始祖 : 刘荣 2006

郭齐刘氏家谱PDF电子版[4卷]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五图街道 焉嵩堂 刘嵩 2011

马氏族谱.山东省昌邑市西小章村PDF电子版[6卷首1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围子街道 马原 2011

诸城邹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昌城镇 邹可会 2016

山东安丘高戈张氏续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阚家镇 张友 2010

王氏族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密州街道 王良友, 王伯岗 1987

安丘峰山李氏族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辉渠镇 李十一 2006

李氏家记.景芝东南前疃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景芝镇 李懋桂 2012

王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 世德堂 王居仁, 王文忠 光绪28

潍坊寒亭北海张氏村王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开元街道 王明 2010

益临东武刘氏家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益都街道 刘光秋, 刘生学, 始祖(1世): 刘光秋, 始迁祖(3世): 刘生学 2006

傅氏族谱.临朐PDF电子版[2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 傅磊, 始迁祖(1世): (元明之际) 傅磊 2006

潘氏宗谱.山东临朐PDF电子版,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 忠武堂 潘济

丁氏族谱.临朐丁家焦窦.四修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东城街道 无 丁兴, 丁士可, 始祖: 丁兴, 临朐始迁祖(7世): (明) 丁士可 2010

白氏集成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 白惟本, 始祖(1世): 白惟本, 临朐祖: 白士忠(高始祖), 和其子白友文(曾始祖), 祖籍山西太原, 迁至江苏下邳半合山, 因避元人战乱, 遂迁入临朐, 居地今称东郡 2005

王氏家谱.潍坊昌乐红河镇埠南头村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红河镇 王本初, 王大忠 2015

潍水派牟氏族谱PDF电子版[7卷]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道 牟十一, 牟敬忠, 寿光韶村始迁祖 : (明洪武)牟行十一公, 由栖霞县铁口村迁至寿光北部之韶(邵)村, 潍水始迁祖 : (明, 牟行十一公之子)牟敬忠, 迁至潍辈牟家温庄 2013

七里庄王氏族谱.八世讳良翰支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兴安街道 王秉忠, 七里庄始祖 : 王公, 讳秉忠字烈武 2012

徐氏族谱.山东昌邑卜庄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卜庄镇 徐士能 2015

潍邑清池牟氏族谱PDF电子版[6册]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清池街道 牟宾 2008

淄川韩氏世谱.十修附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 韩禄修, 韩子始, 始迁祖 : (明初) 韩子始,号景文 2003

田氏家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田万彚, 田景石, 始迁祖 : (明) 田景石,字万汇 2014

秦氏族谱.高密秦氏老长支秦家岭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大牟家镇 秦权, 始祖(一世) : (明) 秦权 2013

洪氏四修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炖煌堂 洪普 1928

中华惠氏族谱PDF电子版[10卷]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耕读堂 惠伯通, 始祖 : (元明之际) 惠伯通 2011

段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 段子宾 1919

金岭丁氏族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丁德兴, 丁肇基 2009

朐县窝铺张氏族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东城街道 张大川 乾隆15

潍邑东门里张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 张名义 2014

滕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围子街道 滕智 2014

南鄑亭王氏三支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奎聚街道 敦伦堂 王顺 2017

小韩家韩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下营镇 韩自成, 韩启绚 2016

王氏族谱.孟家洼子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 王音容, 王文修 2016

马氏支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庙子镇 马克明 2002

乐安孙氏寿光北城西孙氏宗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洛城街道 孙膑, 孙有能, 始祖 : (战国期) 孙膑,字嘉谋,号伯灵, 经泰公下二子 : 孙有能(居寿光灶户村) ; 孙从礼(居寿光北城西村,为北城西始迁祖) 2007

寒浞河畔于氏家族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寒亭街道 于麻, 于际昌, 始祖(1世) : (元明之际) 于麻, 始迁祖(14世) : (明) 于际昌,字渭水 2010

鲁南苏北郇氏家谱PDF电子版[18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文昭堂 郇铎 2011

徐氏族谱.徐家庄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徐让 2011

雩泉王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王容 2015

高氏族谱.高密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朝阳街道 高伯通, 高虞恂 2013

夏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夏民 1923

渤海郡钦西高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化龙镇 高松, 高志善 2010

青州牟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庙子镇 牟英 2011

高密管氏家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管士谦, 高密始祖(1世) : (元) 管士谦

高密烟家墩村李氏家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井沟镇 李雍 2003

张氏世谱.张礼支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庙子镇 张礼 2017

琅琊丁氏家乘.第五十二支PDF电子版[6卷]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丁推 2014

黄氏族谱.诸城后白塔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黄嘉佐

蒋氏宗谱.广饶.八年2009年新版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夏庄镇 蒋成 2009

城律王氏家乘.摘录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柏城镇 王之明 2013

洪氏源流志.贵生系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山东即墨丰台郑氏家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侯镇 郑道, 郑国镇 2016

刘氏家谱.寿光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古城街道 刘玉琢 2012

刘氏三支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 刘泽, 刘彦文 2012

卢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饮马镇 卢希贤 1921

逄王周氏族谱伏留支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留余堂 周仲原, 周諝 2017

昌乐阎氏家乘PDF电子版[10卷]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乔官镇 知松堂 阎均大 2010

七里庄王氏族谱.十二世讳连荣连芬支谱PDF电子版[2卷]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 王秉忠 2017

临朐五井茹家庄马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五井镇 马兴, 马伦 2014

山东临朐张氏族谱PDF电子版[2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辛寨镇 张大 2006

张氏族谱.东北坊支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 张才甫 2018

安邱浯阳李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景芝镇 李秉 乾隆59

刘氏族谱.山东青州邵庄镇南山村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邵庄镇 刘慎 2017

石氏世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石景山 1943

高密傅氏族谱PDF电子版[16册]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傅梁 2011

安丘市北关陈氏族谱PDF电子版[8册]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兴安街道 光远堂 陈戌, 陈㫤 2015

安丘孙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 兵法堂 孙公美 2004

山东安邱汾阳郭氏族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 郭才富 1935

崔氏族谱.山东潍州崔家香源堂PDF电子版,山东省潍坊市

潍邑陈氏二支支谱PDF电子版,山东省潍坊市 陈大,一讳大观

青州府郄(郗)氏族谱PDF电子版,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中华惠氏族谱.山东安丘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凌河镇 中和堂 惠伯通, 惠柳柱, 注 : 此谱目录及版心皆不标卷数 2011

管氏族谱.管家河套PDF电子版,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管文敬, 管红

鲁潍寒亭张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 张兴, 始祖 : (明) 张兴 2007

刘氏族谱PDF电子版[3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弥河镇 刘松 1981

东武刘氏家谱.槎河支谱PDF电子版[3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刘福 2004

都昌李氏族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 李和 光绪丁酉

关氏族谱.关公后裔青州支系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邵庄镇 关铸 2012

寿山王氏宗谱.九世三支谱PDF电子版[5卷]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 王友谅 2010

后洼子董氏家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冶源镇 董文杰 2015

谭氏族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 谭真 1924

安丘藁街王氏族谱.1924年版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 王伯农 1924

临朐上林辛氏族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山旺镇 辛朴 2007

山东临朐赵家楼吴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冶源镇 吴志 2010

临朐徐家官庄徐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东城街道 徐子盛, 徐大成 2012

临朐西朱村马氏家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东城街道 朱愉, 朱轩 2015

窝铺后韩家庄张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全1册]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 张二, 张弘谟 2013

山东临朐聂氏族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 聂谨 2009

安丘藁街王氏族谱.2016年版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 王伯农 2017

中华丘氏大宗谱.山东高密诸城分谱PDF电子版[2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柴沟镇 邱彦成 2008

潘家埠李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冶源镇 李二翁, 李可行 2008

寿光袁氏族谱南皮台卷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 袁言坤, 袁安邦 2014

山东临朐马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东城街道 马近 2015

尹氏族谱.山东临朐PDF电子版[2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 尹璋甫 2015

范氏族谱.忠宣房寿光宗脉PDF电子版[9卷]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古城街道 高平堂 范好礼, 范儒贵 2010

董氏族谱.山东昌邑董家隅庄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围子街道 董文戬 2012

昌邑宫氏族谱.八甲三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 宫景和 2007

昌邑董氏族谱PDF电子版[10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奎聚街道 董可 2004

赵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东城街道 赵欣 2008

夏氏族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围子街道 夏璊 2010

朐阳郎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东城街道 郎子成 2014

昌邑姜氏族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 姜文庆 光绪34

刘氏宗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弥河镇 刘铎声 2014

道昭孙氏宗谱PDF电子版[6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奎聚街道 忠恕堂 孙思恭 2014

霍氏族谱PDF电子版[2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高柳镇 霍君祥 2008

李氏家谱.山东青州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邵庄镇 李彦诚, 李海 2012

梁氏简易宗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姜庄镇 梁东秋 2008

山东临朐范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 范仲淹, 范良傧 2010

孙氏族谱.山东昌邑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 继述堂 孙瓒 2015

昌邑柳疃韩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柳疃镇 深柳堂 韩忠 2008

昌邑市卜庄镇陆氏族谱PDF电子版[5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卜庄镇 陆庄, 陆刚 2011

昌邑郝氏宗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 敦叙堂 郝纲 2015

郭氏族谱.潍坊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 郭成富, 郭礼 2012

昌邑姜氏族谱PDF电子版[30卷首末各1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 姜文庆 2011

曹氏世谱.山东昌邑曹家店村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下营镇 曹梅 2005

高氏族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饮马镇 渤海堂 高政 2011

昌邑姜氏族谱PDF电子版[6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 姜一读 同治庚午

谭氏家谱(谭家小崔卷)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冶源镇 谭瑞龙 2014

昌邑梁氏宗谱PDF电子版[12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 梁达卿 2012

昌邑朱氏族谱PDF电子版[2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奎聚街道 朱道明 2014

徐氏族谱.临朐赵家庄村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东城街道 徐世功, 徐庆德 2008

杨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 杨图焜, 杨辉光 2015

昌邑长胡同姜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柳疃镇 姜文庆 2004

邢氏族谱.山东青州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益都街道 邢忠 2013

齐鲁卢氏汇谱PDF电子版[2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北孟镇 卢希贤 2013

马氏族谱.临朐辛寨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辛寨镇 马宗贤 2016

安邱浯阳李氏族谱PDF电子版[9卷]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景芝镇 李秉 2003

陈氏族谱.临朐县界首PDF电子版[2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冶源镇 陈仲名 2010

高密李氏家谱PDF电子版[2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李 2010

高密刘氏家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夏庄镇 刘怀 1867

高密仪氏族谱PDF电子版[10卷首末各1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朝阳街道 仪克诚 2009

东武范氏族谱.老二支井沟河南支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井沟镇 范明德 2005

张氏族谱.山东寿光四岐仓PDF电子版[7卷]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侯镇 张圭 2010

诸城窦氏族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窦思道 2007

平阳世家郑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 郑家旺 2016

韩氏族谱-临朐县蒋峪镇李子行村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蒋峪镇 韩尚经, 韩志法 2016

青州龙山高氏族谱.中华高氏大通谱青州支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高衍 2012

孟子世家流寓潍坊孟家支谱PDF电子版[2卷首1卷]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大家洼街道 孟轲, 孟德义 2008

诸城张氏家谱.城南前,后我乐村支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张让 2010

中华乐安孙氏总谱PDF电子版[32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孙书 2012

高密李氏家谱PDF电子版[4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醴泉街道 李 光绪戊申

诸城柳林王氏族谱PDF电子版[5卷]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皇华镇 益友堂 王颜清 2015

郭氏族谱.南孙云子PDF电子版[3卷]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古城街道 郭成富, 郭进 2014

狱邻张氏宗谱PDF电子版[6卷]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 张伯顺 2014

周氏家族家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营里镇 周继宗 2014

燕氏族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范阳堂 燕肃 2012

吉氏家谱.东章支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 吉敏, 吉雄 23

张氏族谱张甲支谱.山东临朐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柳山镇 张二公, 张甲 2014

丁氏家谱. 灌云支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寻源堂 丁兴, 丁推 1994

扶宁金氏将仕郎公派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卜庄镇 金春 1936

黄氏家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 忠恕堂 黄池 道光乙巳

燕山世家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忠昭堂 窦思道 2015

山东临朐窦氏族谱总录PDF电子版[18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东城街道 窦思孝 2007

桑氏家谱.山东寿光市PDF电子版[4卷]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 桑镇 1996

中华邹氏族谱PDF电子版[总卷数不详]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 范阳堂 邹宣靖, 邹琐 2008

王氏族谱PDF电子版[3卷]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 王伯川 2013

潍阳丁氏族谱.长支PDF电子版,山东省潍坊市 丁山 2019

野虎村志PDF电子版,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古城街道野虎村

卢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 卢希贤

寇氏迪道宗谱.中华寇氏族典系列PDF电子版[首1卷其余按房分卷]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2018

高密张氏族谱PDF电子版[首1卷其余不分卷共5册]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1924

凤塾徐氏族谱小店孑支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郭氏族谱PDF电子版[10卷,14册]山东省潍坊市

潍邑刘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 旌义堂 1911

井氏祖谱PDF电子版,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

杨氏族谱PDF电子版,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 四知堂 杨君礼 1916

蒯氏族谱PDF电子版,山东省潍坊市 蒯廷焰 1921

安丘刘氏族谱PDF电子版[11卷]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

干德堂宋氏族谱.高密大沟头支谱PDF电子版[2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旭 2016

高密单氏家乘PDF电子版[不分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单五十 1718

南丰西理刘氏重修宗谱PDF电子版,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

王氏族谱PDF电子版[5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王明经, 始迁祖 : (元明之际) 始迁祖名讳失考,仅知于明洪武2年自江南凤阳府迁高密县.始迁祖下至王明经以上世次不可考,故谱以王明经为一世祖.六世祖为王守分,字尔安. 1895

彭氏祖谱PDF电子版,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彭安抚, 彭卓衡, 始祖(1世):彭安抚, 台湾始迁祖:彭卓衡,祖籍山东省高密县迁台 1986

高密王氏族谱PDF电子版[8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高密始迁祖:王明经 1933

我家家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全1册]山东省潍坊市 卜广存, 于宪巨, 始祖 : 卜广存, 台湾始迁祖 : () 于宪巨 1979

陈氏家乘PDF电子版[不分卷全1册]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 陈得甫, 昌邑始迁祖 : 陈得甫(明) 1914

安丘张氏族谱PDF电子版[6卷]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 张友, 始迁祖 : (元明之际)张友、张澄(武安).世居淮安城之西门,明初兄弟二人徙家安丘. 1674

高密李氏家谱PDF电子版[4卷首1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李玘, 始祖 : (宋) 李玘,字德温.行一, 山东高密始迁祖 : (宋) 李玘,字德温.行一. 镇海太仓始迁祖: 李杰 1908

高密单氏家乘PDF电子版[不分卷全2册]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单五十公, 高密始迁祖 : 单五十公(明) 1837

鲁氏家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全1册]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鲁举道, 鲁墨林, 始祖 : (明清之际1世) 鲁举道., 台湾高雄始迁祖 : (12世) 鲁墨林. 1983

高密綦氏家乘PDF电子版[6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綦麟, 高密始迁祖:綦麟,由本省阳信县迁居高密县. 1927

东武解氏家乘PDF电子版[4卷]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始迁祖 : 解桓 1950

李氏世家录PDF电子版,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李仁起, 李新兴, 始祖 : 李仁起. 李成功, 台湾始迁祖 : (清末) 李蔚光,讳新兴,字文甫,号少三. 1959

我家世系与俎姓源流见闻记PDF电子版[不分卷全1册]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 俎鸾, 俎鸿才, 始祖 : (明) 俎鸾, 台湾始迁祖 : () 俎鸿才 1975

蔡氏宗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全1册]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蔡吉庭, 蔡德基, 始祖一世 : 蔡吉庭 。 二世:蔡仁杰。 三世 :蔡中怀。, 台湾始迁祖 : () 蔡德基 1979

张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存4册]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 张士能, 始祖:张景, 张景, 昌乐西店始迁祖 : (明) 张士能 1900

高密傅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全4册]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傅梁, 迁山东高密始祖:傅梁 1821

臧氏族谱.诸城PDF电子版[不分卷全8册]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臧振权, 臧景陵, 诸城始迁祖 : 臧景陵,原籍粤西 1847

有氏宗谱PDF电子版[6卷,首末各1卷]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益都街道 有若, 有恕, 始祖 : 有子,即有若, 有昌, 迁鲁始祖 : (周) 有昌, 始迁祖(34世) : 有恕 1790

高密李氏家谱PDF电子版[4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李玘, 李敦泉, 山东始祖 : 李玘,字:德温. 始祖:李广., 王家庄始迁祖:李敦泉. 陜西始迁祖(13世):李昆. 迁台始祖:李元眞,字:愚村,台湾任监察御史. 1871

高密单氏家乘PDF电子版[10卷]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单五十, 始祖 : (明初) 单五十. 1910

高密傅氏族谱PDF电子版,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傅梁, 始祖 : NA, 高密始迁祖 : 傅梁 1878

山东凤墩徐氏旅台宗亲谱叙PDF电子版[不分卷全1册]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徐聚, 徐延书, 凤墩始祖(1世):(明)徐聚,字复初,从江苏海州东门外(即东海县)迁山东诸城县凤墩村(俗称墩上庄), 台湾始迁祖:(16世)()徐延书,字味真,为徐邦彦之子,迁台湾台北市;(17世)徐经常,字克俊,为徐延义,字义方之子,迁台中市;(17世)徐典常,字徽五,为徐延义,字义方之子,迁台北市;(17世)徐书田,字香斋,号效石,为徐象豫,字介石之子,迁台湾台北市,;(17世)徐有田,为徐象坤,字顺堂,迁台湾花莲;徐玉琢,字明梁,为徐润琴,字敬修之子,迁台湾台…等 1977。

山东省高密县陈氏祖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全1册]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 陈兆贤, 陈敦坤, 始祖 : 陈兆贤, 始迁祖 : () 陈敦坤, 台湾始迁祖 : () 陈敦坤. 1980

续修李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全1册]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 李贤, 李德龙, 始祖 : (明) 李贤, 白芬子始迁祖: 李德龙. 1983

刘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全1册]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柴沟镇 清爱堂 刘鉴宇

云氏族谱PDF电子版[1卷]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

楚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全2册]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王家庄街道

王氏族谱.汶畔PDF电子版[不分卷全1册]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

王氏族谱平安峪支系PDF电子版[不分卷全1册]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

昌乐县乔官李氏族谱PDF电子版[不分卷全1册]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乔官镇

东武解氏家乘.七修PDF电子版[不分卷全1册]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桃林镇

2013临朐冯氏家族文化研究_张秉国著;王志编

2013明清安丘曹氏家族文化研究_赵红卫著;王志编

2013明清诸城王钺家族研究_王宪明著

2013清代诸城刘氏家族文化研究 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_张其凤著;王志编

2015安丘曹氏家风_赵红卫著

2015诸城刘氏家风_张其凤,屠音鞘著

2015诸城王氏家风_王宪明著

资料整理来源:古籍书库网

朱元璋被称为始祖,你了解多少呢?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汉族。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改名为“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出身布衣

朱元璋,汉族,原名朱重八,出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公元1328年10月28日),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父为朱世珍 ,母为陈氏。 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为朱元璋,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 根据他自己写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 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反元斗争

• 加入义军

元朝压榨百姓,民分为四等 ,民族矛盾尖锐。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族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死人的唯一代价是赔偿一头驴;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明太祖朱元璋中年画像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 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回到皇觉寺。 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 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

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铤而走险。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 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 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 ,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远 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 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 而坚守,号令彰明。

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 成长之路

早期和朱元璋结识的徐达

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 ,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当时的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他。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 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 。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取名李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孝慈高皇后马氏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 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朱元璋在浙西驻扎6年 ,借助覆船山 为中心的秘密明教总舵,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的策略, 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 决胜策略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 、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南京石头城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 。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 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 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次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众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的刘基

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

完成了高筑墙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在初期,军粮的解决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但是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民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 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 ,询问汉太祖高帝、汉世祖光武皇帝、唐太宗、宋太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皇朝。

一统江南

参见: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朱元璋与张士诚两淮之战

• 大败陈友谅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塑像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 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 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 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如今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 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 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 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 。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最终取胜, 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 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 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 消灭张士诚

汤和

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 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 1356年,建都平江 。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 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为孤城。 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

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后,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无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东吴灭亡。

• 歼灭方国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 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

建立大明

清朝康熙皇帝评价朱元璋“治隆唐宋”。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 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 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蒙元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 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 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郑国公常遇春、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次年,朱元璋于鸡鸣山立功臣庙,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 弃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余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手握重兵勇于内战的军阀,在明军攻来时,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同时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迁都失败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为迁都西安作准备。太子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的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

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患病,在生病期间还向太祖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然而,世事难料,太子朱标还是在第二年就病逝了。

太子朱标壮年而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他在当年年底亲自撰写的一篇《祀灶文》中,表达了万般无奈的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一副听天由命的可怜相,听起来真是异常凄凉。这让人感慨,即使如同朱元璋一般手段狠毒、作风强硬的帝王,也有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国都一事,便成了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遗憾,至死都没有妥善解决。

忧劳而逝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下遗诏: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葬于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谥曰“ 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明太祖。永乐元年(1403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谥“ 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朔,改谥“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本文章由头条百科用户用户2149794967371、小可爱是谁6、芜史、万鼎星辰娟、改名字多麻烦参与编辑。

大明名将录·丁德兴:朱元璋最早的部下,追封济国公,配享功臣庙

我最近在听评书《明英烈》,说道朱元璋在起义前有一个好兄弟丁德兴,便对他有了兴趣,现在将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历史上的丁德兴,在明朝开国功臣中虽然不是特别显眼,但是他资历深,能力强,人品佳,朱元璋称他有武勇之姿,只可惜在明朝开国前就病逝了,追谥济国公,配享功臣庙。

丁德兴是安徽定远人,外号“黑丁”,朱元璋还在濠州时,丁德兴就投到麾下,是朱元璋最早的部下之一。

丁德兴立下的第一桩大功就是随朱元璋攻取洪山寨,仅用一百骑兵就攻破数千敌军,将其全部收降。

在朱元璋决心离开郭子兴后,丁德兴又随朱元璋攻下了滁州、和阳,顺便还击败了盘踞在青山的盗匪。

滁州四面环山,和阳地狭缺粮,朱元璋对这两个地方并不满意,在郭子兴去世后的至正X年,朱元璋决心渡江,攻取集庆路(今南京市)。

集庆是六朝古都,龙蹯虎踞,地理条件优越,而且地处东南税赋重地,以此为根据地进而夺取天下是上佳之选。欲取集庆,先夺采石、太平,丁德兴在这两次对朱元璋至关重要的战役中,都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

在拿下采石、太平两个重镇后,丁德兴又参与攻破元朝中丞蛮子海牙的水寨,捣毁方山大营,助朱元璋顺利攻下集庆,之后又率军攻下镇江。被升为管军总管。

可以说朱元璋起家的大大小小战役,丁德兴都有参与。而且丁德兴为人沉稳,仁厚讲信义,带兵纪律严明,朱元璋对他十分看重,在与诸将讨论战事时还说过非黑丁不能做。

朱元璋攻下集庆路后,将集庆路改为应天府,这标志着朱元璋获得了争夺天下的入场券。

徐达、邵荣在攻打江西宜兴时,久攻不下,朱元璋派人前去传信,“宜兴城西通太湖口,张士诚粮道的必经之地,拿下太湖口则城必破。”于是徐达派丁德兴攻下了太湖口,顺利夺下宜兴。丁德兴凭此战功升至凤翔卫指挥使。

丁德友也参与了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陈友谅在攻打龙江时,丁德兴率军在石灰山反击,大败陈友谅军。参与了鄱阳湖大战和平定武昌之战。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下一下目标就是张士诚。丁德兴在旧馆击败了张士诚的军队,在围攻平江时,于军中去世,没有等到封爵拜将的时候。

吴元年,丁德兴被追赠为骠骑将军、都指挥使。第二年,朱元璋称帝,建元洪武,丁德兴被追封为济国公,配享功臣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