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摩羯座

唐姓起源(唐姓起源和演变)

时间:2023-10-02 18:09:00 作者:樱花飘落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的唐姓是怎样起源的?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唐姓中华民族中是一个大姓,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个姓氏,但在那时候文化还没开始发展,由于人们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形成了图腾文化,应用到姓氏,形成了最初的姓氏图腾文化。历史上的唐姓也是人才辈出,有思想家、文学家、药学家以及不少的忠臣良将和起义领袖。

出自祁姓,又称伊祁氏,是陶唐氏的后代,根据是史料文献记载,帝尧是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谥号尧。帝尧最初被封于陶,后迁到唐,他当天子之后,便以唐为国号。帝尧去世后,就由丹朱为唐侯。在周武王时,唐侯因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就封给了唐叔虞,他是成王之弟,而帝尧的后裔迁往杜国,为唐杜氏,唐杜氏有的后裔以国为氏,称唐氏;唐叔虞的子孙也是以国为氏,为唐氏。

出自少数民族,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改为唐姓。

源于回纥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姓,元朝时期大臣畏兀人中有唐仁祖,其祖辈称唐古直氏,在元朝时期,他的子孙都改为姓唐。

源于蒙古族,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蒙古族塔喇氏、蒙古族图罗鲁特氏,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之后多冠汉姓为唐。

在秦汉时期,唐姓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山西、山东、湖北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火连天,社会非常不稳定,唐姓族人向南迁移,在南方广泛分布;到了隋唐时期,河南固始唐姓族人随着陈元光开漳入闽,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璟任职宰相;宋元时期,唐姓有迁居南方,在北方发展的唐姓已经大量开始在南方居住了;到了明清时期,唐姓族人开始移居海外,分布在世界各地。

唐休璟,字休璟,唐朝宰相、名将。历任营州户曹、丰州司马、西州都督、凉州都督,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等职。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朝文学家、书画家。毕生致力于绘画,善书法能诗文,与徐祯卿、祝允、文征明称为吴中四才子,与仇英、沈周、文征明合称明四家。

唐英,字隽公,号蜗寄居士,清朝陶瓷家、戏曲作家。雍正时期,任驻景德镇瓷厂协理官;乾隆时期,九江关监督,所督造之瓷器享有盛名,有“唐窑”之称。

唐棣,字子华,元代画家,官至部郎。擅于布置厂殿景物,为元宫嘉熙殿作壁画,作品有《秋山行旅》、《村人聚饮》、《霜浦归渔》等。

晋昌唐及昭馀祁

昭馀祁

唐中才

2016年底,唐河底村入列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单。作为昭馀祁唐氏宗族的集中生活繁衍生息的古村,犹如明星般闪耀在昭馀大地,一时间到唐河底村访古问今、吟诗作画的墨客骚人,纷沓而至。而唐氏宗族,从何而来,又为何生息于此呢?

对于唐氏之起源,众说纷纭。有研究者认为,少典本姓公孙,娶有娇氏。生轩辕,即我们常说的黄帝,其六世孙为尧。尧治天下,圣德光芒于中国,被尊称为唐,其所治地区也随之尊称为唐。《说文解字》中讲“唐,大言也”意思是大人物的言论。《说文 段注》解释“唐,言之荡荡也”,指大人物的言论传播很远,或者意译为名声远扬。《玉篇》中讲“唐,尧称唐者,荡荡道德至大之貌”。意思是德馨至高至大,远近闻名的就是唐。唐代表了尧的身份,成为尧的代称。因此,唐这个字的起源于尧帝,而唐姓起源更离不开尧帝。一些研究者认为,尧初封于陶,后封于唐。其实,那时尧所处的时代,社会还没有真正形成,没有现在国家的概念一说,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四处流浪的部落而矣,哪里来的分封一说。唐尧禅让帝位于舜,长子丹朱封于唐,后人以唐为姓。这就是目前认为最早的唐姓起源。尧之前的社会属于母系氏族社会,黄帝姓姬,而尧帝姓伊祁。两人实质上均是上古部落联盟首领。所谓“帝”,只是后人对他们的尊称而矣。至于地理意义上的唐,在什么地方,现在也是众说纷纭。传统意义上,我个人认为山西翼城一带最为可信。关于尧是哪里人,全国各地大约有七十个地方都在传说尧出生在他们家乡。包括我们祁县,也有人说,尧的母姓祁,指的就是昭馀祁,尧生于祁县。从民间传说故事上分析,尧部落沿汾河由北向南,最后才都平阳。所以尧也许是从昭馀祁曾经路过或短暂居住过。

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家喻户晓,美名盛传。但西晋从汲郡墓中出土的一本《竹书纪年》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也推测,这个《竹书纪年》是毁灭三观的一个假货。在这个竹简中,讲述尧年老,被舜所困,父子不得相见,被迫将给了舜。假如这个是真实的事件,那么解析丹朱后人在夏迁徙到鲁县,在商又号豕韦就比较容易。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看,好多被迫禅位或归降的君主,都有被流离很远的地方为侯为公,甚至直接杀死。也许丹朱也有这样的境遇。总而言之,在夏商时期,唐氏的历史是不清楚的。当然,也有人研究一番后,推测自尧之后,到姬昌立周,又过了二十五世。很显然,唐尧到周公姬昌,时间跨越一千三百年许,经历二十五世是经不起推敲的。也有人说,丹朱之封地唐国,一直延续存在,直到唐国国君参与商纣王余党对周的叛乱即“三监之乱”时才被废除,流放到陕西杜陵改姓为杜,而其中一部分丹朱后人以唐为姓。

周初,周成王进行“封邦建国,建藩屏周”的目的是安定天下。所以,在当时,周成王一方面将参与叛乱的唐国之地,剪桐分圭赏赐或守诺而给了三弟姬虞即后来的唐叔虞;另一方面又寻得唐尧后裔,赏赐土地,美名“以奉尧嗣”。中原大地出现了几个唐国。出现楚唐、晋唐、鲁唐等说法。因此,被唐氏认为是唐氏始祖之一的唐叔虞,就出现在唐国之地。其子燮因为受命治理晋水附近地域改唐为晋。这也就开始了唐和晋昌之间的源缘。

其实,对于一个家族中所谓的郡望一说,起源盛行于两晋南北朝时期,那时门阀制度盛行,家世出身是个人或家族在当时社会发展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出身显贵世家,很显然更容易在国家体制和上层社会中取得优势地位。从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到唐朝,国家设立晋昌郡的地方很多,而唐姓人均在晋昌郡担负主要领导。多人被历朝历代皇帝封为晋昌公或晋昌王。因此,天下唐人皆曰唐氏郡望首推晋昌。而唐河底唐氏就是晋昌之后。但是晋昌之名的起源,却早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说法是三家分晋之后,末代晋公晋靖公姬俱酒被废为庶人。在城门楼下对子嗣曰:不曰晋,不曰昌,而曰晋昌。从此开始了晋昌唐氏。

传说,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魏国外交家唐雎就是晋靖公的庶出孙子,其后人就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晋昌郡的主要领导人,也是在当时国家政治军事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这种家族的政治势力,从后凉开始,一直到唐朝绵延不绝。其中唐雎31世孙,北齐晋昌王唐邕是个典型代表,历经魏齐周隋四朝,长青不衰。而唐邕,各种资料上均讲其籍贯为太原晋阳人。然而,晋阳在哪里,晋阳的地理范围有多大?太原人想当然的认为晋阳就是太原,而不知晋阳其实也是众说纷纭。丹朱封于晋阳,传说在山西晋南一带,因此丹朱之后,为唐氏晋阳堂。当然,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一般晋阳已经都是指现在的太原一带了。但是,晋阳所辖的区域,却是包括现在祁县一带了。因此,当年老而归降隋朝的唐邕,赋闲后就回到了祁县颐养天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唐邕家族与隋国公杨坚、唐国公李渊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唐邕的儿子唐鉴先后出任隋雍州、应州刺史。唐邕的孙子唐俭为李世民铁杆朋友,封为莒国公,晋昌郡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所以,当叶落归根时,很自然的唐邕、唐鉴、唐义父子等人归葬到了祁县,而这个地方就是大韩村东南的高地。也因此,晋昌唐氏瓜瓞绵绵,在昭馀大地生生不息。

唐河底的举人唐永诚根据祖上口口相传,在家谱中写道“先世晋昌人,后有宦于并州,封于晋阳,葬于祁邑”,“唐氏古称巨族望重,并祁自晋昌王莒国公而外,丰功伟绩史不胜书”。也充分证实了晋昌唐氏在昭馀历史上,是一支很重要的家族。

然而,时代变迁,昭馀唐氏几近寂静。明代靖难事变(公元1400年许)时,昭馀大地也是兵燹涂炭之地。守在祁县的唐氏也到处躲避灾难,其中一个叫做唐才的人,躲到现在的来远镇良珍村,后嗣繁衍,迁徙到现在的唐河底村居住,已经六百多年了。这一支唐氏,成为晋昌唐在昭馀的传承者。现在根据现有的资料表明,在清朝到当今,唐氏涌现出许多时代模范,如清代的乡饮耆宾、乡饮介宾,旌表节孝、的绅士模范、当今时代的劳动模范,优秀党员等。也真是在历史上唐河底是昭馀辖区内以勤劳淳朴持家养德而出名的文化村,所以才被评选入中国传统古村落。而今,祁县唐河底一支唐氏播迁神州四方各地,在各行各业成为翘楚人才。而唐邕、晋昌唐却是始终离不开的话题。

中华唐氏在山西晋祠进行全国或全球祭祖大会,在和各地唐氏宗亲的联谊活动中,认识很多唐邕的后人,很多人都想到昭馀看看,追根溯源,他们也是祁县人。我约了大韩村的对版(昭馀人对同名人的称谓),对版姓韩,很热诚的给我当向导,还介绍了村里的知情人。我在现场听他们讲述了唐邕墓的现状。永乐年《祁县志》介绍当时墓碑文字剥落,封土丈余高;1970年代平坟运动时,封土方圆丈余,打开墓道时曾有飞失从墓室飞出伤人;1980年代曾有盗墓贼一夜之间进入墓室。另外永乐年《祁县志》曾记载在县城东南五里(即现在祁城一带)有兴安王庙纪念唐叔虞,或许正暗示晋昌唐和唐叔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祁县文化古迹很多,唐邕父子墓接近昌源河湿地公园,又接近九沟风景区,这里不失是一个文化看点。也许能吸引很多人来“看看”。看一下景、访一下古,也许开发建设的契机就隐藏在其中。

我是晋昌唐的传人,也是昭馀祁人。我期待更多的晋昌唐人能回昭馀看看,我也期待昭馀祁能有更好的优势,吸引各地翘楚回来参与建设。我们正处在新的时代,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也许就在明日。

神灯 村灯

唐中才

昭馀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许多传说故事,似幻如真,引人入神。现在我所讲的是根据唐河底古村唐朝惠、唐朝信、唐扣成等人口述整理的一则传说。

讲传说之前,先把传统古村唐河底介绍一下,也算是传说故事的一个铺垫吧。唐河底座落在东峪沟一个两水汇集的半山坪地上,自古有“龙山下、虎山旁,凤凰展翅好村庄”一说,在村南的祖茔侧,还有“龙山虎山定乾坤,藏龙卧虎积福地”的石碑,至于村庄周围目前更有多处摩崖造像。附近风光秀丽,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也是佛祖如来显神保佑之地。

村里唐氏一族,是晋昌王唐邕的一支后嗣,在此耕读传家,生生不息,已经六百多年了。在这六百年来,村里的唐氏一族,以自己的勤劳智慧,丰衣足食,子嗣繁衍壮大,而且播迁四方,成为家国栋梁之才。是龙舟谷中,有名的出人才的好村庄。做生意走西口,茶马古道生意隆。论读书写华章,举人秀才簸箕歘(地方方言,意思是很多)。即便当今时代,唐河底村不但有省级劳动模范,县里敲锣打鼓送金匾上门,而且有最美乡村医生,道德模范,影响着周边人。在外的族人,现在有京城省城为官的,还有海外经商,传播中华文化的。至于孩子们,现在研究生、博士也好几个。一切的一切,只能说明唐河底是一个自古以来的文化村,唐氏一族,自古以来是我们昭馀大地的一支有着光荣辉煌成就的家族。

讲到这里,人们禁不住要问,唐河底这么一个养在深山,看似普通一个小山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底蕴存在;之所以,会被入列传统古村,还是有一定深厚的历史的、文化的源缘的。说实在的,应该是不论身处什么时代,唐氏一族,依靠祖上耕心种德,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传承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勇做时代先锋所致。不过,走进唐河底,却有一个神秘的流传在唐河底族人之间不为外人讲的传说。而且很多人亲眼所见。说有一盏神灯在保佑着唐河底平平安安,兴旺发达。

书归正传,话说改革开放以前的很长历史时期,唐河底村里地广人多。辛劳朴实的唐河底人创造了许多农耕的神话,含辛茹苦,艰苦劳作。即便是牧羊,也要和耕地相结合起来。夜间,羊群要休息,唐河底人就将羊群赶到待耕的田间过夜,这样,就需要牧羊犬、牧羊人在田里看护羊群,防止野狼突袭,防止羊群走失。同时,羊群产生的粪便就做了很好的肥料。这种方式,唐河底人称为卧地。卧地多在春天一直到秋天进行,不论雨晴天气。

唐河底村隔东峪沟相望的山叫活长头,活长头(方言发音为活栅斗)山岭之上是层层黄土梯田。山上有唐家庄园,所谓上庄村、下庄村、西活长头村、东活长头村、还有制作砖瓦的瓦窑都是唐家所有。目前保留下来的东活长头村,也就是现在的活长头村。

唐氏一族牧羊人在活长头卧地时,夜深人静,夜色朦胧、不由得经常回望唐河底村,这时,经常就会出现一个神奇的现象,一盏神灯,仿佛是被人提着一样,在子夜时分,游走在唐河底古村上方,有时,是从村西转一圈,回到村东,向唐家河深处而去,就忽然不见了。有时,就从村东经庙上而来,高高悬在村西大楸树的上方。这时,他们都知道,这就是祖辈口口相传的村灯显现了。也就是这盏神秘的村灯,保佑着唐家的平安和幸福,保佑着唐家的兴旺和发达,保佑着唐河底的祥和和幸福。

随着退耕还林的普及以及社会的发展,卧地的农牧传统现在已经几乎绝迹,在活长头的卧地已经绝迹很多年了。与族人相聚,或回唐河底采风,族人知道我收集唐河底一族的资料,编写唐氏宗谱,编撰唐河底村志,于是就讲给我听。讲这个传说故事的人,现在已经是耄耋之年了,他们都有卧地的亲身经历,而且都言之凿凿的说,这不是传说,就是自己亲身所经历。讲这些话的人,都是唐河底村担任过村长、队长,民兵连长的有身份的人。我相信他们讲的。我也相信,我们们每个人,乃至每个家族心中,都有一盏神灯,都有一盏神灯指引着我们,奔向幸福,奔向梦想。

唐家的神灯,唐河底的村灯,有着几分如幻似真的神秘。却真实存在在每个唐氏家人心间。神灯佑我唐氏瓜瓞绵绵,兴旺发达,愿神灯佑我中华,早日进入大同世界,实现中国梦想。

最美祁县微信公众平台

真的是史书误记了?湖南株洲唐姓和山西晋阳唐氏究竟有什么关系?

湖南株洲县龙门镇旧属潭州,处醴陵、攸县、衡东三县交界处,灵山秀水,物产丰饶,同时,奇峰突起,曲径幽深,恍若世外桃源,历来是人们喜欢迁入的洞天福地。唐末混战,便曾有唐氏一脉为避战乱,辗转迁居于此,休养生息,繁衍后代,成为龙门镇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望族。

该镇永福村金烟组的金烟山上,有一古墓。据当地老百姓说,此墓历千余年,多次遭盗挖,如今墓碑虽在,古墓不存。墓碑上的字迹依稀可辨,上书:“始祖宋刑部尚书唐公讳佑字承裕大人墓”,落款为:“明万历八年庚辰春月谷旦晋阳唐氏合族公立”。碑上文字至少透露出以下信息:墓主姓唐名佑,字承裕,是山西晋阳唐姓迁潭始祖之一,曾任宋朝刑部尚书,逝后葬于龙门镇。

那么,有如此显赫家世的唐佑,到底何许人也?为此,我循着“宋刑部尚书”这条线索,遍搜《宋史》和《全宋笔记》,在那浩如烟海的宋代史籍中检索良久,结果却一无所获,不但查无此人,就连同名同姓者都没有一个,这大出我的意外。

按照《宋史》编者或宋人记录野史笔记的习惯,上至宰执大臣,下至朝廷各部的侍郎、郎中、员外郎之类的官员,大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记载,即使没有“本传”,也会在他人的传记或交游、酬酢、逸事、趣闻中留下蛛丝马迹的,而对于刑部这种重要部门的大吏,怎么会没有记载呢?这只有两种可能,唐佑要么非宋朝人,要么非刑部尚书。要探其究竟,在宋人史籍中搜索,纵然爬罗剔抉,或许都会是一条黑路,不如追本溯源,向这位唐姓始祖的先人处探寻。果然,《宋史》关上了一扇门,地方志却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湖南图书馆所编《湖南氏族迁徒源流》一书“湘潭淦田唐氏”条记载说:“始祖承裕公,讳佑,唐永州刺史,授靖江军节度,父昌图公,讳世旻。马殷据湖南,遣李瑭(唐)攻永,昌图公卒于阵,承裕公避地桂州,继徙衡州踏水桥,没葬湘潭淦田金烟冲(今属株洲)。子潼、灒、汴。潼公迁醴陵橘子桥,至十一世德峻、德杰两公,析为仁义礼智信忠六房。灒裔世居淦田……”

通过对这条记载的细细研读,龙门唐氏一族的来龙去脉,才真正如窗户洞开,逐渐清晰起来。而且,这条记载中的历史大事件,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记亦完全吻合,可见离真相的距离越来越近。

根据这条记载可知,唐佑的父亲叫唐世旻,曾在唐末乱世占据永州自立。司马光《资治通鉴》“光化元年(898)”条记载:“以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马殷知武安留后。时湖南管内七州,贼帅杨师远据衡州,唐世旻据永州,蔡结据道州,陈彦谦据郴州,鲁景仁据连州,殷所得惟潭、邵而已。”

又据清人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七十三《唐世旻列传》记载:“唐世旻字昌图,零陵人。素骁勇,状貌英伟,眼环齿露。黄巢起,世旻团结乡兵自捍。刘建锋同武穆王(马殷)入潭州时,举为永州刺史,已而据州不服王命。李唐等攻永州,杀其守将郑封。城陷,世旻力战死之。民颇思世旻保障功,抟像以祀。”

上条与清康熙年所编《永州府志》卷十六《人物志》记载颇近:“唐世旻,字昌图。先世太原,徙家零陵。素骁勇,状貌英伟,眼环齿露。昭宗时,黄巢寇起,世旻团结乡兵,保安闾里,刘建锋举为永州刺史。光化初,马殷据楚,命李塘(唐)攻永。世旻力战,城陷死之,民思而祀焉。庙在城东山上,名曰‘灵显’。有《记》,载《艺文》。”

四条史料互参,唐佑父亲唐世旻那传奇经历一目了然,以此可推测唐佑离开永州的原因、去向、结果、后世等脉络,则庶几接近历史真相。

综合上述史料可知,唐世旻祖籍太原(这也是晋阳唐氏追宗溯祖唐佑的原因),后举家迁往永州。唐末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各地割据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乾宁元年(894),军阀刘建锋(后被唐昭宗任为武安军节度使)占领潭州后,任唐世旻为永州刺史。从此,唐世旻与儿子唐佑一起经营永州,团练乡兵,自立安民,如同化外之州,唐佑亦称永州刺史。刘建锋去世后,部众推举马殷为主帅(后被朱温封楚王),因唐世旻不服节制,遂派部将李唐进攻永州,唐世旻城陷身死。当地老百姓感动于唐世旻之前的保境爱民之功,塑像建庙于永州城东山之上,香火祭祀不断。

永州城破兵败之后,唐佑携家人先避地桂州(今广西桂林),再徙衡州(今湖南衡阳)踏水桥,最后安顿于湘潭淦田金烟冲,也就是今天的龙门镇永福村金烟组,在这世外之地安享晚年,逝后葬于金烟山上。唐佑之所以成为龙门镇及周边唐姓祖先的来历,大致如此。

唐佑三子,分别是唐潼、唐灒、唐汴。据《湖南氏族迁徒源流》载,唐潼后裔迁居醴陵,唐汴后裔迁居攸县,唐灒一脉世居淦田(即龙门),淦田开利寺左侧曾有灒公祠。其族后人中,唐选、唐斯盛举明万历年间进士,唐世徵举清顺治年间进士,唐紫瑞举乾隆年间进士,唐恒模,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长,唐建藩,曾任侯补国会议员,可谓人才辈出,玉树盈阶。

龙门唐氏在明朝还出了一位大慈善家,他叫唐礼,字仲和,唐佑第十四代孙,明永乐年间贡士,任江西吉水县主簿。永乐二年(1404),湖南大旱,唐礼率族人1000 多人,捐赠谷物一万多担,赈济潭、衡、攸、醴四县灾民,救民于水火。明成祖朱棣为表彰唐礼的赈灾义举,特书“唐氏义门”四个字,命湘潭知府刻石,于太湖村立坊,以示表彰。今天,仍有地名叫“义门坪”,即来源于此。

唐氏本枝百世,人丁兴旺,亦向周边乡镇和湘江对岸等地迁居,龙船镇、古岳峰镇一带的唐氏后人便有“晋阳唐氏字辈歌”熟读于口曰:“青紫传芳昭祖德,升恒继运焕文光,向荣嘉树滋培厚,作善相承卜永昌。”

唐佑到底是唐朝还是宋朝人?说他是唐朝人,是非常准确的,有籍可考。说他是宋朝人,那要看年寿,他历唐末、五代可以肯定,是否逝世于宋太祖建立宋朝的公元960年之后,可能性不大。至于说他曾任宋刑部尚书,因为从永州城陷的公元898年到公元960年,达72年,用唐佑当时的岁数再加上72年,即为入宋后的岁数,或许达九十岁以上,哪怕他真的有此高寿而成为了宋朝人,但以宋朝七十岁退休的习惯(《宋史•致仕》: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核以闻),他也难能在入宋后出仕,所以,唐佑“宋刑部尚书”,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误记。

(此文为考证小文章,或会有问题,请方家不吝指教,在下谢谢了!)

以国之名——唐姓的起源与发展

《唐伯虎点秋香》剧照

群英荟萃,名人辈出。自从周朝开始,唐姓的杰出人物就不绝于史书:春秋时期有楚国大夫唐狡和郑国大夫唐苟,战国时期有西说秦王救魏的90高龄的魏国大夫唐雎、楚国名将唐昧,西汉时期有唐雎之孙斥丘侯唐厉,入川为汉武帝说服夜郎国归附汉朝的中郎将唐蒙,唐朝辅佐唐太宗平定天下,入凌渊阁的名将唐俭,唐高宗时期有名的宰相唐休璟,明代有江南第一才子画家唐伯虎,清朝有江西景德镇唐窑的创始人唐英,总理唐绍仪,唐代历史学家唐长孺、哲学家唐君毅等等。

唐壁虎作品

唐姓的起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传说帝尧,为祁姓,起初是居住在陶,后来被封在唐也就是今天河北的唐县,所以被称为陶唐氏,也称之为唐尧,尧是一位圣明的帝王,深受百姓的爱戴,后来让位给舜帝,尧死后,舜帝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在今天山西翼城建立唐国。夏朝的时候,丹朱的后裔刘累迁居到了今天河南鲁山县,刘累的后代有的仍然居住在唐,西周初年改为唐公,周武王死后,其子姬诵继位,是周成王。因为周成王年纪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政,唐人发生反叛,其国被周公灭掉。正在这时,周成王与自己的弟弟叔虞做游戏,就对叔虞说:“以此封若(你),”在场的史官就请成王择日立叔虞。成王说:“吾与之戏耳。”史官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周成王便将唐地封给自己的弟弟叔虞。后来,又改封刘累的裔孙在鲁县的人为唐侯,负责尧帝的祭祀。

其二:出自姬姓,1、是唐叔虞的后代,2、是古代还有一个姬姓唐国,在今天湖北随县,春秋时期被楚国吞并,子孙以国为氏,也姓唐。

繁衍与迁徙

唐雎

唐姓发源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也是唐姓的繁衍中心地带,秦汉时期,唐姓分布在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记载,战国时期的魏国名将唐雎之孙唐厉迁居在沛国,也就是江苏,唐厉的四世孙唐都任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迁居颍川属于今天河南,唐蔚三世孙唐帽任会稽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太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