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黄道吉日

戴姓起源(云南戴姓起源)

时间:2023-10-03 07:48:51 作者:煮酒送别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100个常见姓氏中,居然有这么多起源于河南

上古时代,还是母系社会的时候,人们依水而居,黄河流域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母系社会呢,女人们在河边居住带孩子,男人们都出去打猎了。最重要的问题是,打猎一天两天是回不来的,小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大家也就都随母姓了。

直到黄帝时期,蚩尤打败了炎帝,炎帝联合黄帝又干掉了蚩尤。最后拥黄帝为首领,算是统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河北张家口)。

这还没有真正的统一,黄帝的孙子——颛顼呢,生于若水,居于帝丘(河南濮阳),以帝丘为都城。有一个共工部落他们的首领康回,太过狡诈,阴谋比较多,女娲就不能忍了,命颛顼讨伐共工部落,共工部落居九有(河南辉县)。双方大战于澶渊(河南濮阳西)。最后,共工寡不敌众,颛顼统一华夏。

现在大家都统一了,有了共同的君王颛顼,他发现,子民的婚姻太混乱了,大家可能互相都不知道是有血缘关系的就这么结婚了。再加上其他部落归顺的子民也要融入,这怎么办呢?为了有所区别,开始通行“姓氏”,通过姓氏来“别婚姻”。

颛顼定了姓氏规则,又于河南统一华夏。

因此,姓氏起源于河南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华夏民族也成功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

看看都有哪些姓氏起源于河南吧!

NO.1

河南省

新郑市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先后在新郑建都长达500多年。郑韩故国遗址至今还保留在新郑市内。

韩姓

韩氏源自姬姓,分三支源头。周成王的弟弟被封为韩国国君(今陕西韩城县西南),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代以国为氏,姓韩。晋国灭韩后将其封给万,万是周成王另一个弟弟唐叔虞的后裔,万及其后人以邑为氏,也姓韩。万的后代将韩邑发展成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今河南新郑市),后被秦灭,其后更多韩国子民以国为氏。还有一支韩氏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由鲜卑族的大汗氏改姓的。另外少数民族中也有本姓韩或改姓韩的。所以,韩姓的主要发源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市、河南省新郑市。

高姓

据中国最早姓氏典籍《世本》记载,黄帝时有大臣高元,是今河南的先民之一,因黄帝所居的地方是有熊,即今河南省新郑市。

冯姓

血缘始祖为春秋时颇有才干的郑国大夫冯简子。他因封邑在冯(今河南新郑)而得姓。后来这个冯邑也被霸道的晋国夺走了,转手成了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而长卿的后裔也称为冯氏。所以冯姓的发源地有一个在河南省新郑市。

郑姓

郑姓出自姬姓,是周朝王室的后裔。周宣王的时候,宣王封他的弟弟姬友在郑,建立了郑国,姬友因此被称为郑桓公。到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担任司徒(管理教化民众之官职)的职务。因为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认为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地方(今河南新郑)土地富饶,交通方便,适合居住。桓公听了太史公的建议,遂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了那里。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他的儿子郑武公在桓公当年安置财产的地方建立了郑国。后来郑国被当时另一个国家——韩国所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姓氏,从此姓郑。所以,郑姓的发源地在河南省新郑市。

NO.2

河南省

许昌市

早在远古时期就有许由部落在此繁衍生息。东汉末年,曹操在此“挟天子以令诸侯”,终成霸业,是的许昌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文姓

文氏有五支起源。最早的一支形成于西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定都镐京(西安西南),给宅心仁厚、为推翻商纣奋斗半生的父亲姬昌追加谥号,称为“文王”。文王的庶支子孙中有一支以这个含义深厚的谥号为姓(《风俗通义》)。第二支是炎帝后裔姜文叔的后代。西周初姜文叔被封于许(今河南许昌东部),建立许国,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子孙中有的以文叔的名字作为姓氏(《左传· 隐公十一年》)。第三支是春秋时期卫国(今河南濮阳)将军孙文子的后代(《姓氏寻源》)。另外,五代后晋时,为避晋高祖石敬瑭的名讳,所有姓“敬”的人都改姓“文”。宋代的文彦博、文天祥就属此支。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文姓。所以,文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

许姓

传说中的许氏始祖是尧帝时有名的贤士许由,他的后人以许为姓,世代居住在今天的河南许昌;另一支许氏源于被东周分封的许国( 今河南许昌),其始祖为许文叔。这一支许氏与齐氏同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是尧舜时期的四方部落首领。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并辅助姬姓的周武王打败了子姓的商纣王,建立了西周,并受封于许国。春秋时,许国成为楚国附庸,战国时被楚国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所以无论是许由一支的许氏,还是许文叔一支的许氏,其发源地都在河南省许昌市。

NO.3

河南省

周口市淮阳县

炎帝神农氏和太昊帝伏羲都曾在淮阳定都,淮阳因而也成为炎黄子孙寻根溯祖的祖地。

胡姓

胡姓出自妫姓,与陈姓同源,都是胡公满的后代。胡公满,就是西周初建立了陈国的陈姓始祖。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他的后代一部分以国为姓,姓陈;另一部分以他的谥号为姓,姓胡。胡姓还有另外几个起源,均出自周朝。周朝时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出自姬姓,一个出自妫姓。两个胡子国被灭以后,他们的国人都有人将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又形成了两支胡姓。到魏孝文帝的时候,又把鲜卑的贵族纥骨氏改为胡姓。很多进入中原的外族也纷纷改姓胡氏。所以胡姓的发源地在西周时的陈国——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陈姓

陈姓出自妫姓,祖先是舜的后代。东周初年,舜的第34 代孙妫满,被周武王姬发封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后人称胡公满。他的子孙中就有人以国名为姓。因此,陈胡公被认为是陈姓的始祖。此外,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鲜卑族的三字姓“侯莫陈氏”被改为单姓陈。唐代,丘兹王后裔白永贵在内地当官,改姓陈。这也是陈氏的另外两个来源。所以陈姓的主要发源地应在妫满的封地陈国,即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田姓

田姓出自妫姓,与陈姓同宗,都是妫满的后代。陈国第十二代国君陈桓公的侄子陈完因宫廷,被迫逃到齐国,受到了齐王的礼遇,并封官、封地。陈完在这里改姓为田。田完第代孙田和却将当时的齐国国君齐康公放逐,并自立为王,建立了田氏齐国,史称“田氏代齐”。还有一支田姓出自黄姓。明朝初年有辅佐建文帝的黄子澄,因废削诸藩之权,而引起了靖难之祸,京师不久便被各诸侯攻破,黄子澄被俘获,不屈而死,他的儿子为避祸而改名换姓为田终。后子孙也以田为姓,称田氏。所以田姓的发源地也在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夏姓

夏姓的血缘始祖是姒姓的夏禹。公元前11 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即杞侯。在杞简公时,被楚国所破。他的弟弟佗(本姒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尊敬他是夏禹的后裔,给予采邑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这是另一支夏氏。同时,武王封舜的后裔姒满于陈,建立陈国,定都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传至第16 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他的字为姓,称夏征舒,从而形成了夏氏的又一个分支(《古今姓氏书辨证》)。夏姓的主要发源地为今河南省禹州市和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龙姓

龙氏姓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今难以确定其始祖和具体的发源地。相传7000 年前左右的太昊伏羲氏建都于宛丘(河南淮阳),他集中了当时人们崇拜的几种动物创造了马头、蛇身、鸡爪的综合体动物,称其为龙,自称“龙师”,并将龙作为华夏族的族徽——图腾,所以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龙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应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NO.4

河南省

商丘市

商丘是孔子的祖籍,也是古代文哲大师庄周和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上古时期,燧人氏、高辛氏,颛顼、帝喾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商文化的发源地。

武姓

最早的武姓出自夏朝的武罗国(今河北武邑县)(《世本》), 发源地在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出自子姓的武氏有两支。一支是商朝第十代国君武丁的后人(《武斑碑》)。另一支的先祖是春秋时宋国国君,“武”是他的谥号,其后代因此以武为姓(《通志• 氏族略》)。但这一支武氏后人已无世系可考。另有一些武氏是唐代武皇时期由皇家赐姓或自行冒姓的(《唐书》)。《元和姓纂》还认为武氏是周平王之子姬武的后代,姬武因手上有块“武”字形的胎记而得名,但这种说法不被其他的姓氏研究者认可。所以,武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汤姓

汤姓源于子姓,是黄帝的嫡系子孙。当年黄帝玄孙帝喾(k&)的儿子创立了商部落,后来他的后裔履(又名天乙)在伊尹的辅佐下,领导各部落先后攻灭了葛、韦、顾、昆吾等国。又经过11 次战争,终于消灭了夏王朝,建立了商朝,定都亳(b5)(今河南商丘)。履过世后谥号为汤,其部分子孙便以“汤”为姓。(《史记· 殷本纪》)。由此可见,汤姓的主要发源地在河南省商丘市。

宋姓

宋氏出自子姓。宋氏的开宗始祖是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商亡国后,他自缚双手,带着族人抬着棺木跪求周武王,才保全了商族的香火,商族遗民被允许留在旧都殷墟居住,由纣王的儿子武庚管理。但武庚不甘屈居人下,乘武王过世、新主成王年幼之机,起兵造反。微子启没有参与。辅佐成王的周公旦平息叛乱后,在殷墟及其周围的地方建宋国(今河南商丘南),封微子启为国君,管理此地的商族遗民,保留商人的宗祀。700 年后宋亡国,子孙以国为氏(《通志· 氏族略》)。所以,宋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戴姓

戴氏的起源有两种。一是源于子姓,是商朝皇族后裔。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被周封为宋国国君(今河南商丘南),宋国第十一位君王死后谥号为戴公。其后代以戴为姓(《新唐书· 宰相世系》)。二是出自姬姓,是周朝宗室的后代。周朝王族中有人被封在戴(今河南省民权东),建立了戴国,后来被宋国所灭,其子孙就以国为氏,姓戴(《通志· 氏族略》)。子姓戴氏的发源地在河南商丘一带,姬姓戴氏的发源地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权一带。

NO.5

河南省

濮阳市

颛顼部族曾生活在濮阳,因此,被称为“颛顼遗都”。

孟姓

孟姓源出卫国姬姓。春秋时期,卫国灵公有位庶兄絷,字公孟,他的后代子孙就以他字中的“孟”为姓(《古今姓氏书辨证》)。因为卫灵公在河南省濮阳县定都,所以这一支孟氏的发源地在河南省濮阳县。

张姓

关于张姓的发源地,在学术上曾有争议,2002 年春天海内外22 个张姓华人代表团百余名成员聚于河南濮阳市,基本认同张姓华人根在濮阳。因为濮阳不仅是古清河流经之地,又是颛顼(张挥之父)和帝喾活动的中心区域、夏王相建都之地和商先公相土的东都。同时,濮阳一带古时盛植桑树和绿竹,符合张挥发明弓箭和其部族善造弓箭的条件。这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考古发现的龙山文化、先商文化遗址中可以找到佐证。因此,张姓根在濮阳的说法更为可信。所以,张姓的主要发源地在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

NO.6

河南省

辉县

辉县市是远古时期共工氏族的居住地。

段姓

段姓已有2700 年的历史,其来源主要有三种。一种出自姬姓。春秋初期西周诸侯国郑国的国君郑庄公的弟弟叫“段”,史称共叔段。段被封于“京”,后来与其母亲密谋推翻郑庄公,事败在共城自杀。他的子孙留在共城( 今河南省辉县),有的就以“段”为姓。因此,这支段姓起源于郑国王族姬姓(《史记· 郑世家》)。还有一种出自少数民族姓氏。汉魏时期,少数民族鲜卑族部落首领段务目尘、段匹磾归顺朝廷,被委以重任,世袭“辽西公”之职。史称这支段姓为“辽西段氏”。西晋时,这支段姓迁入中原,逐渐与汉族融合。此外,唐宋时期,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白族出身的段思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因此,段姓也是白族的大姓之一(《姓氏寻源》《辞海》)。所以段姓的主要发源地在春秋时共叔段子孙生活的共城,即今天的河南省辉县。

龚姓

龚姓的来源非常复杂,西周后期,有一个王室贵族叫姬和,被封于共(今河南辉县市),为伯爵,称为共伯和,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龚姓确切可考的主要发源地在河南省辉县。

侯姓

出自姬姓的侯氏有两源,其一是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省翼城县)王族之后,为避之争逃到其他诸侯国,以祖上原来的爵号“侯”为氏(《史记· 晋世家》《元和姓纂》);其二始祖是春秋初期郑庄公的侄子共仲,他的父亲叔段谋反被庄公所伐,逃到共(今河南省辉县),叔段死后,共仲被伯父郑庄公赐姓“侯”。所以,侯姓的一种发源地为河南省辉县。

摘自《图解姓氏:画说百家姓》,北京紫图图书授权读史发布

中华姓氏之——戴姓

戴姓中华姓氏之一,西周时期的宋国君主宋戴公为戴姓的姓氏始祖。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在大中国区及海外华人中皆有分布,其中华东地区约占所有戴姓人口的六成。

姓氏起源

源于子姓宋国

出自商朝后裔、周朝诸侯国宋国君主宋戴公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据

戴姓图腾

史料记载,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监之乱”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建都商丘。

源于姬姓

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族达尔充阿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

满族乌苏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人口分布

当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70万,为全国第五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9%。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戴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江苏三省,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广东、重庆、浙江、贵州,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

安徽居住了戴姓总人口的12%,为戴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东部皖苏为首,沿长江向西延伸到川贵的戴姓聚集区域。

人口迁徙

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四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四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3%左右。

先秦时期,戴氏世为宋国上卿,活跃在河南东部商丘地区。

秦汉时期,戴姓向东迁移到安徽、山东、江苏等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姓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分布,并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

唐朝时期,戴姓在华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点,中原几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戴姓大约有11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浙江为戴姓的第一大省。

明朝时期,戴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五位姓氏。浙江仍为戴姓第一大省,约占戴姓总人口的28%。

宋元明期间,戴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于戴姓的主体早已进入江南,在这600年间得到稳定和发展,人口繁衍迅速。全国仍以浙江为中心向三个方向散发,形成了浙、赣、鄂、皖、苏、鲁、闽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戴姓的重心开始向北面的江苏移动。

姓氏名望

戴渊:东晋人,年轻时,很侠义,不注意品行,曾在长江、淮河间袭击、抢劫商人和旅客。

戴僧静:东晋人,在平定沈攸之叛乱中建功,被封为前军将军、宁朔将军。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

戴望舒(1905 —1950):中国现代诗人。原名朝寀,字丞。浙江余杭人。“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戴笠(1897—1946):字雨农,原名戴春风,浙江江山人,中华情报机关将领。黄埔军校第六期。早年曾在浙军周凤岐部当兵,后脱离部队到上海,在交易所结识、戴季陶等人。因得到的信任,长期从事特务与间谍工作。

戴广坤(1941.12 ——):1988年7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6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天下代(戴)姓是一家,代家人在哪里#代氏家族#一家人

戴姓宋源发源地。

戴姓以国民为事,曲阜排名九十四位,人口约四百九十万。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北、江苏和浙江。寻根溯源,据通治氏族略所载,出自姬姓,是周朝宗旨。周朝王祖宗,有人被封在代今河南民权县,建立了代国,后被宋国所灭。

其人以原国名为士形代二,源于子姓。据袁和姓传所载,西周初年,商纣王之兄为子起,被周朝封。在商的旧都经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宋国传至第十一位君主,使其死后后世号为宋代公开后,代就以其世号为氏,称代氏。

另外,今蒙古族回族、亚洲、土家等少数民族均有此姓,这就是代姓的来源。商,丘,别名商,宋州的号府,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文化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四大古城之一。拥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享有三商之源,华、商之都,两宋龙浅之地之美誉。

百家姓:戴姓的来龙去脉

作者:谢建国

中国姓氏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就出现了氏族、图腾,这也成为姓氏最初的源头。后来,不少王公贵族获得封国、封地,他们的后代就以封国封地为姓氏。历朝历代,还出现许多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后,改为汉姓。下面来看一下百家姓中的戴姓:

一、百家姓:戴姓排名第95

2020年初,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根据14亿人口大数据,公布了全国人口数量最多的100个姓氏,其中戴姓位列第95名,排在武姓、钱姓之后,严姓、欧姓之前。目前,全国戴姓人口400多万,约占全国4%左右。

全国各地都有戴姓人口分布,但在淮河一带更为密集,安徽、江苏、湖北的戴姓人口最多,占全国戴姓总人口的1/3以上。浙江、湖南、四川也有很多戴姓人口。就全国而言,西北、华北的戴姓人口较少。

二、戴氏起源于哪里?

从戴姓图腾来看,“戴”字右上方是兵器“戈”,左下方是战神蚩尤。“戴”本义是指一种头盔,在战斗时可保护头部。后来把善于制作这种头盔的氏族称为戴人。

从历史文献来看,戴姓主要有三个来源:

1.源自宋国的子姓

周武王灭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被分封于商丘,建立宋国。商朝天子为子姓,宋国国君作为商王的后代,也是子姓。宋国第11位国君谥号“宋戴公”,他的嫡子宋武公继位为国君,他的庶子戴撝及其后人便以“戴”为氏。一般把宋戴公或其子戴撝视为戴氏始祖。

2.源自戴国的姬姓

在春秋时期,众多诸侯国里有个小国叫戴国,国君是周武王后裔,姓姬。戴国的位置,在今天河南民权县、兰考县一带。后来戴国被郑国吞并,戴国遗民便以国为氏,这形成宋国之外的第二个戴氏来源。

3.源自殷商遗民殷氏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奉命管理殷商遗民。后来武庚谋反失败,殷商遗民便以殷为氏。之后,由于殷氏被西周视作顽民,便改为戴氏,因为宋国戴氏也是殷商遗民的一支。

除此之外,清朝的时候,有大量少数民族改为汉姓戴姓,如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等。唐宋元明时期,有很多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后,回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也出现不少改为戴姓的现象。

三、戴氏是怎么迁徙的?

戴姓在宋国得姓后,便在河南东部的商丘一带繁衍。东周时迁徙到安徽亳州,西汉时迁徙到河南南部、山东、江苏,魏晋时迁徙到浙江、湖北。并形成了梁郡、谯国郡、广陵郡、清河郡等著名郡望。唐时时,戴姓进入福建、陕西、山西、湖南、江西;宋元时期,戴姓进入广东。

1.睢阳堂

戴姓发源地在宋国(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繁衍后不断向外迁徙:东周时迁徙至安徽亳州,西汉时迁徙至河南南部、山东。而商丘本地的戴姓后裔,后来也形成郡望——梁郡戴氏。

2.谯国堂

东周时,戴云升从商丘迁至谯郡(安徽亳州),不断繁衍后,在汉魏时形成名门望族——谯郡戴氏,这是戴姓历史上第一个郡望。江苏、浙江、湖北最早的戴姓,都是源自谯郡戴氏这一支。

3.广陵堂

西汉末年中原大乱,谯郡戴氏的一支,为了躲避战乱南迁至广陵郡(江苏扬州),后来形成郡望——广陵戴氏。到三国时,戴烈官至东吴的左将军,他的孙子戴渊受到东晋皇帝司马睿的重用,在永嘉南渡时迁徙至建康(南京)。

4.清河堂

与谯郡戴氏、广陵戴氏一样,清河戴氏也是戴姓的名门望族之一。清河戴氏的地盘在如今的河北清河。除了以上四个堂号外,独步堂、避贵堂、清华堂、赐礼堂、注礼堂、荣席堂、紫薇堂等。

四、戴氏有哪些历史名人?

作为历史悠久,但人口规模并不算大的戴姓,在历史上仍出现不少名人。下面一起来看一看:

1.古代戴氏著名人物

戴德:西汉经学大师,《大戴礼记》的编者。

戴圣:西汉经学大师,《小戴礼记》的编者。

戴逵:东晋画家,与顾恺之齐名。

戴叔伦:唐代诗人,代表作《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戴名世

戴名世:清代历史学家,著有《南山集》,触怒清王朝,因文字狱被杀。

戴震:清代思想家,精通天文、数学、历史、地理。

2.近现代戴氏著名人物

戴 季 陶:参加过二次革命、护法战争,担任过考试院院长。

戴 笠:情报机关负责人。

戴安澜:国 军抗 日名将。

诗人戴望舒

戴望舒:著名诗人,“现代派”诗歌代表人物,著有《雨巷》等名篇。

戴逸:历史学家,清史研究泰斗。

戴 秉 国:外交家。

戴玉强:男高音歌唱家。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