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风水测算

孟春什么意思(三春晖指哪三春)

时间:2023-10-08 13:42:19 作者:横行天下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春节的十个小知识:春节为啥又叫新正、元日?

中新网北京1月22日电(记者 上官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一年新春佳节来临,人们以丰富多样的节庆习俗,来迎接期盼已久的农历新年。

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孟令法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提到,春节反映了自然时空的新旧交换,具有除旧布新、祈福纳祥、感念先恩、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

其实,无论年俗如何变化,春节始终是中国人看重的团圆节,也从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春节有何寓意?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俗话说,“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它反映了自然时空的新旧交换。

因此,作为“年”的一种称谓,春节在各种祭祀仪式与欢庆活动中,就具有了除旧布新、祈福纳祥、感念先恩、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

从本质上讲,“过年”也可以视为一个时段。在古代,并无“春节”一词,而“正月初一”常谓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或新正等。

孟令法说,直至,“正月初一”被定名为“春节”,并沿用至今。

二、春节为啥又叫新正?

在春节的各种名字中,“新正”自隋唐以来就得到普遍使用,如孟浩然《岁除夜会乐成张少府宅》诗曰:“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樽。”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中写道:“一入新正,灯火日盛。”明清时代“新正”这一名称也得到延续,荻岸山人在《平山冷燕》中写道:“因岁暮就在家过了年,新正方起身上任。”

“正日”这一称谓或在汉代即已出现,唐徐坚《初学记》卷四引汉崔寔《四民月令》说:“正月一日,是谓正日。”新正也好,正日也罢,这些称谓都体现了古人对新年第一天的认识。

从本质上说,这些词汇都带有一定的美好寓意。无论使用哪一词汇指称“正月初一”,其中的“新”“正”“元”等词汇所体现的“一元复始”等理念,都彰显了人们对一年之始的时间定位,也是对万象更新的体认。

三、如何以岁首定年节?

春节能够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这也与历法的选择有关。

孟令法介绍,中国观象授时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历朝历代仍有差别,这对以岁首定年节的传统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远古时期,人们以北斗七星为基准,确定了“斗柄回寅”为春正,“建正寅月”之立春为岁首,这恰是干支纪元法,或称星辰历。

简单来看,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秦统一六国后,用秦历(颛顼历),正月定在冬十月。

汉初时,沿用秦历。至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在吸收干支历(节气成分)的同时,制“太初历”,恢复夏历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此即为今之春节奠定了时间基础,而四川阆中人落下闳则成为当代学者所认定的“春节第一人”,被奉为“年爷爷”。

四、“年”为何被引申为岁名?

如今,人们提起春节,总会说“过年了”。孟令法解释,“年”属于“禾”部字,许慎《说文解字》将“年”写作“秊”,从禾千声,意为“谷孰也”。

《谷梁传·桓公三年》记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基于此,“年”有了“年成”之义,即“一年的收成”。基于这一本义,“年”逐渐往表示时间的意义上引申,如此便出现了“年节”“年纪”“周年”“年代”等概念。

“过年”的“年”亦是如此。正所谓“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循环往复,人们把“过年”视为庆贺丰收的节日其实不难理解。

此外,“民以食为天”,“社”“稷”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而在春节这样一个重要时段,张贴蕴含“丰收”之意的春联,举行“社火”“社戏”表演,祝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信俗活动。

五、除夕与春节有哪些关系?

从时间上看,除夕与春节相连,但有其起源,即“逐疫驱鬼”。汉画像石既有“傩戏图”,而宋佚名绘“大傩图”即是证明。

孟令法解释,“除”本义为“交易”“去除”,“夕”有“夜晚”之意,而此日一般在腊月三十,俗称“年三十”。是夜人们“通宵不眠”,俗谓“守岁”。

故从其本义出发,其意可为在一年的最后一晚“弃旧迎新”“驱邪避秽”。因此,春节和除夕既有相通之处,亦有一定区别,而前者在某种程度上还可包含后者——民间俗谓“过了腊八就是年”,而“年”在现当代社会即被称为“春节”。

此外,人们针对不同亲属关系,自初一开始便分不同时段前往亲戚家拜年,比如有些地方初二“回娘家”,初三“姑舅姨”。

六、除夕最早何时出现?

中国民间常将除夕称为“大年三十”,是日为“大除”,是夜,则称“大年夜”。在部分地区,还将除夕前一日称“小年夜”。

从典籍角度看,“除夕”的出现或比春节晚很多。现存文献最早提及“除夕”的是西晋周处所撰《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除夕大部分情况下是在腊月三十,但也有腊月二十九。孟令法说,中国传统历法总体是阴阳合历,既考虑太阳运行,也考虑月亮运行,同时观照北斗七星、二十八宿等,但为了弥合日月星的运行时间差,便制定了平年和闰年。

所以,农历年最后一月既有三十天,也有二十九天,但以三十天为多。

七、因何要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简单来说,就是在吃过年夜饭后,全家人在灯火通明中由“除夕”跨入正月初一,直至天亮。

孟令法认为,之所以有此风俗,原因之一可能是“守岁”起源于古代自然崇拜以及人们对它的合理解释。人们采取“熬夜”行为,以化解想象中“年兽”等带来的生存危机。

换言之,人们希望在两个时段的跨越中构建一种无形力量,以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从而实现对家庭或集体成员的有效保护。

总之,除夕“守岁”的风俗主要源自人们对新旧交替的一种象征性表达,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时序循环往复变化的感性认知以及处理方式,并逐渐走向了全民娱乐。

八、春节主要习俗有哪些?

春节期间的节庆习俗丰富多样,如吃饺子、放烟火、压岁钱、逛庙会等等。

吃过年夜饭,也接回了灶王爷,等到正月初一,大家照例走亲访友,依次“拜年”。人们穿起喜欢的新衣,准备好茶点糖果,热情招待客人。

在旧日民俗中,从初一到初七,每天做什么都有讲究,颇具仪式感。

九、为何要吃“五辛盘”?

有趣的是,有些地方过年时要吃“五辛盘”,是由生韭、生葱、兴蕖、薤以及蓼蒿五种植物组成的凉拌菜,有些也用葱、蒜苗、姜、椒和芥。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过年食春饼、萝卜与五辛春盘”。由此可见,“五辛盘”曾广泛流布于楚地。

“五辛盘”基本均以性味属“辛”的菜为主,取其谐音为“新”,寓意新一年的开始。此外,吃“五辛盘”还有祛邪除病之义,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十、辞旧迎新是春节核心议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孟令法说,“辞旧迎新”的确是春节的核心议题,可以说,大部分春节活动都与此密不可分。

贴春联、门神等,普遍出现于除夕日(晌午);正月初一拜年时的拱手作揖、相互问候时的吉祥语等等,都能说明两者均具有“辞旧迎新”的特征。

孟令法认为,相较而言,除夕的“辞旧”属性凸显,正月初一的习俗更倾向于“迎新”。

在他看来,庆贺新春佳节是中国传承数千年的重要活动,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做好工作,更好地维系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功能。(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岁序壬寅 惊蛰

九九艳阳莺燕舞,雷惊

蛰虫万物苏。

同开两会冬残奥,大美

中国世界殊。

一一五柳清风郑林周于壬寅孟春

辑录“春夏秋冬四季的别称”

春有如下不同名称如:三春、青阳、韶节、苍天、阳节、九春、艳阳、淑节、阳春、青春等。

夏有如下的不同叫法如:三夏、朱明、清夏、炎夏、炎亭、朱夏、朱律、炎节、长赢等。

秋的叫法包括:三秋、素商、凄辰、金秋、九秋、高商、商节、素节、日藏等。

冬的叫法包括:三冬、严节、元冬、九冬、青冬、安宁、冬辰、元序等。

每月农历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又称为:建寅,孟春,太簇,陬月,寅月,春王,嘉月,首阳,新正,复正,三之日,岁首,发岁,就岁,肇岁,芳岁,华岁,早春,孟阳,冠月,元月,孟陬,征月,初月,三微月,开发,首春,泰月等。

第二个月称建卯,仲春,夹钟,酣春,竹秋,仲阳,令月,花月,如月,卯月,杏月,丽月,四之日,大壮,同月等。

第三个月称建辰,季春,末春,姑洗,桃浪,莺时,暮春,樱笋时,晚春,蚕月,辰月,杪春,桐月,雩同等。

第四个月份称中吕,阴月,麦月,建巳,孟夏,初夏,槐夏,维夏,槐序,槐月,麦秋,乏月,巳月,梅月,清和月,正阳,朱明,乾月,除月,仲月等。

第五个月称午月,薄月,皋月,榴月,炎月,天中,建午,小刑,仲夏,鸣蜩,郁蒸等。

第六个月称暑月,旦月,末月,菏月,莲月,焦月,遁月,秀月,伏月,建未,林钟,精阳,季夏,征暑等。

第七个月称初秋,上秋,首秋,新秋,兰秋,建申,夷则,肇秋,瓜时,兰月,霜月,相月,申明,巧月,杏月等。

第八个月称桂月,壮月,酉月,仲秋,南吕,建西,仲商,中秋,正秋,竹小春等。

第九个月称菊月,玄月,成月,朽月,青女月,建成,季秋,无射,凉秋,三秋,杪秋,暮商,季商,霜序,菊序等。

第十个月称坤月,亥月,阳月,良月,正阳,建亥,孟冬,应钟,上冬,开冬,初冬,小阳春等。

第十一个月称子月,龙潜月,畅月,葭月,复月,建子,仲冬,黄钟,一之日等。

第十二个月称杪冬,末冬,残冬,暮冬,建丑,季冬,大吕,嘉平,星回节,涂月,腊月,临月,冰月,严月,严冬,岁杪等。

码字匠:秦地俗人

恰是一年春好处 带你寻春景、游春色、尝春味

我们常说“报得三春晖”,三春,其实是指春季的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今年是闰二月,现在春分已过,清明未至,正是仲春好时节。下周三(4月5日)就是清明节了,今年有些特殊,清明假期只休息一天,所以这个周末也是游人密集踏青的好时间。恰是一年春好处,接下来,带您一起去寻春景、游春色,尝春味,享春光,感受诗意的春天。

福建罗源:“花园村”陌上花开 千亩杜鹃竞相绽放

春天,是一年最好的时光。这个季节有太多迷人的景色。先去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碧里乡的西洋村看看。这里种植了5000多亩花卉苗木,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花园村”,眼下,村子里种植的一千多亩杜鹃正值盛花期。

总台记者 黄珊:在福州市罗源县碧里乡的西洋村,每年的三四月份,都是西洋村花开最盛的时候。从空中看去,阡陌纵横,花团锦簇,红花绿叶交织成了一片绚烂花海。虽然这些天都是阴雨连绵,但是这些错落有致的苗圃梯田,与远处的青山交相辉映,在低沉的云雾中,勾勒出一幅恬静唯美的乡村画卷。整个西洋村一共种植了5410亩的花卉苗木,有红花檵木、红叶石楠、茶花、四季桂等多个不同的品种。

总台记者 黄珊:眼下,开得最好的就是一千多亩的杜鹃花。这些粉红色的花团,就是杜鹃花的一个园艺品种,它叫做东洋杜鹃,它的植株比较矮小紧凑,属于小叶小花型品种,也就是叶子和花朵都非常小,但是它的花量非常大,可以做到“见花不见叶”。而且它的花色非常多,有粉红色、朱红色、纯白色,还有双色等等。这个品种的杜鹃花,每年只开一季,花期有40天左右,可以说观赏价值非常高。而目前,西洋村全村从事花卉苗木种植的村民,超过了2000人,占比是达到全村人口的70%以上,西洋村是远近闻名的“花园村”,这里几乎家家种花卉,户户植苗木,花卉苗木也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年产值达到了5亿元人民币。

寻春景:开往春天的列车

四月春意盎然、百花盛开,赏花、春游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寻春、找春的方式也越来越独特,搭上“开往春天的列车”成为游客们踏青出行的新方式。

在北京郊外的居庸关长城脚下,蜿蜒的铁路线上,有一趟“网红”列车缓缓穿过漫山遍野的花海,这就是北京市郊铁路S2线。沿着老京张铁路修建,依长城而行,沿途是漫山遍野的山桃花和杏花。每年三四月,北京山区的山花次第绽放,靓丽迷人。坐着这样的花海列车穿行山中,也成为京郊游的热门选项。

在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漫山遍野的朵朵桃花也迎来了盛放期。一列列火车穿行而过,与桃花撞了个满怀,马不停蹄地奔向了希望的春天。从空中俯瞰,成片成片的桃林,仿若粉色的海洋,吸引了不少游客纷至沓来赏花、拍照,享受美好的春日时光。

春日时节,正是陕西汉中油菜花的天堂,120多万亩油菜花现在正盛放在山野之间。穿行其中的西成高铁如游春的白龙,在花海中掠过,构成了一道唯美的春景。现在,平均8分钟就有一趟动车往返于西安至汉中之间,一路动车,一路春景,当地铁路充足的运力资源也让游客可以随时开启说走就走的旅行。

贵州黄果树瀑布进入最佳观赏期

欣赏了春花红胜火,我们再去看看江水绿如蓝。最近,贵州的黄果树大瀑布开始进入一年之中的最佳观赏期。

总台记者 尹平:在黄果树瀑布景区的六角亭,大家可能听出来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水声,其实离我并不远。请跟随镜头往外看去,声势震天的黄果树大瀑布就在眼前。我在这个地方听着瀑声、品着香茶,体验感格外好。

总台记者 尹平:今天,黄果树大瀑布的流量约为8立方每秒,正处于秀丽期,而现在也正是黄果树瀑布进入壮丽期的关键时刻。今天的黄果树瀑布景区人流量达到了1万人次,根据景区大数据系统的预测,未来这几天,黄果树三大景区,也就是大瀑布、陡坡塘瀑布、天星桥的总人流量将达到3万人次。

夜游黄果树瀑布 晶莹多彩梦幻十足

总台记者 尹平:为了让游客“住下来”,景区推出的“夜游黄果树”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大家现在看到的镜头就是夜间的黄果树大瀑布灯光秀。在斑斓璀璨的灯光映射下,白天白水如棉的大瀑布,晚上变成五光十色的水晶。

总台记者 尹平:除了能夜赏,还能有夜跑。从今年开始,每年有80多场在大瀑布前的夜跑活动。在整个大瀑布景区的步道上,跑一圈的长度是21公里多一点,正好可以跑个“半马”。

山西:春游太行山 峡谷绿意浓

在锦绣山河里,我们继续去遇见春天。这段时间,位于山西长治壶关县的太行山大峡谷绿意渐浓,漫山遍野盛开的连翘花、四季常青的油松树,将太行山装点得分外迷人。

总台记者 胡晓冬:我现在是在太行山大峡谷其中一个景区八泉峡,来到这里的第一站就是乘船游览高峡平湖,抬头见山低头看水,在高山峡谷间,既有着北方山川的壮观,又蕴含着江南秀水的柔美,3000米长的湖区峰回路转,蜿蜒曲折,就像一幅徐徐打开的山水画卷。游客来这边踏青游玩,可以从“水、陆、空”多角度、也就是乘船、步行登山以及乘坐高空缆车的方式全方位欣赏八泉峡美景。全程不走回头路,整个行程用时约3个半小时。除此以外,一些爱好登山的驴友也可以选择一条纯登山的线路,又可以欣赏到太行山的另一种风情。

总台记者 胡晓冬:行走在山间,游客们除了看山看水,最常见的还有漫山遍野盛开的连翘花,以及四季常青的油松,连翘花对土壤要求不高,有耐干旱贫瘠的特质,因此在太行山间处处能见到它们的影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油松则是把这里从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态绿洲的大功臣,当地发明“干石山上栽油松”的技术,在干石山区植树造林有105万亩,才有了如今欣赏到的美丽风景。

总台记者 胡晓冬:来这边的游客不论是跟随旅游团还是自驾游,都可以直接将车辆开到景区入口处的停车场,在各个网络平台购票会比现场购票便宜10元。需要注意的是,山间温度低,要多备一件厚点的外套,年龄大的游客可备一支登山杖,辅助登山。在登山过程中,基本上15分钟左右就会有一个休息驿站,可供大家坐下休息,或者是进行简单的饮食、补充能量。现在正是太行山绿意渐浓繁花盛开的时节,如果感兴趣的观众朋友可以前来踏青游玩。

山西孝义:白琵鹭北迁伴春归 更换飘逸“新发型”

春和景明,万物复苏,花香和鸟语,最能够润泽春色。近日,山西孝义市孝河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一批北迁的白琵鹭,或休憩或捕食,画面十分惬意。但是这批白琵鹭可不一般,特别是这发型。原来,春日里白琵鹭们还特意找了自己的发型师,换装了大自然馈赠的新头饰,它们头顶长出了这个季节特有的繁殖羽,这也表明它们已进入繁殖期。以前顺滑柔软的拉直,居然在春风的抚摸下,发量惊人地迎风而起,展示出了时髦的舒展和飘逸无比,在这如诗如画的春天里,鸟儿的气质也是拿捏地死死地让人感叹不已,美貌甩开别人好几十米,原来最好的发型师就是你,这轻抚面颊又清新可爱的春风十里。

尝春味:人间至味是清欢 菜市场里找“春天”

春天春味正好,我们再来说说舌尖上的春天。时令美食中,最馋这一口清甜微苦,春日的餐桌上也最少不了“春菜香”。

在诗人陆游笔下,有这样的诗句“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这诗里的“蕨薇”就是山菜或是野蔬,下半句里的“荠美忽忘归”说的就是春日里的“荠菜”,可能陆游是个“荠菜控”,他的多篇诗作中不止一次提到荠菜。在诗人黄庭坚笔下,还有“试挑野菜炊香饭”的诗篇,可见质朴清雅的野菜,也有着与众不同的鲜美滋味。

如果说什么菜能代表春天,很多人都会想到“香椿”。“早春桃李绽芬芳,它却迟来一树香”,这说的就是香椿独特的味道,新鲜的香椿洗净,配上鸡蛋炒在一起,便是春天的味道。山野嫩蔬,春日好味,榆树上也长满了榆钱儿,因其形状圆薄如钱币而得名,味道清甜滋润,可以做成榆钱饭、炒榆钱、榆钱窝窝头等等。

柳树是春天的“代言人”,柳芽也是清新爽口的春季美食。还有马齿苋,叶子细小如同马的牙齿,因此得名“马齿苋”,《本草纲目》记载“鲜食味道微酸、口感略黏”,可以凉拌、做粥、剁馅等等。春菜在冬日里积蓄能量,新芽的脆嫩爽滑也让舌尖上的春天别有一番味道。

来源: 央视新闻

花朝麦秋小阳春 来感受下各月雅称里的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中原地带的先民们就有了时间的观念,他们将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又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划分月份,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还为每个月份都起了许多雅称,有的是按季节次序,有的是以植物为象征,有的根据日月交替规律,有的是来自美好的传说。(本文所涉及的月份和季节都是以农历排序来说的。)

以季节顺序为名

农历一年有四季,每季有三月。古时兄弟间的排行,以孟为大,仲为次,季为三,转而用作每季月份的次序。以正月为始,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尔雅》中的月名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保存了先秦时期的大量词汇和知识,是考证词义和中国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其中第八卷《释天》篇中,根据日月交替、阴阳变更的规律对十二个月进行了命名。

一月称陬月,二月称如月,三月称寎月,四月称余月,五月称皋月,六月称且月,七月称相月,八月称壮月,九月称玄月,十月称阳月,十一月称辜月,十二月称涂月。

夏历历法的别称

春秋战国时不同区域使用的有夏历、殷历和周历三种历法制度,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一年十二个月是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其中,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为寅月,其余类推。

夏历以寅月为正月(与今农历正月相同)、殷历以丑月(相当于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相当于今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在先秦古籍里,历法并不统一,《春秋》或《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诗经》里边周历和夏历并用。

以古乐十二律为名

古乐十二律是古乐的十二调,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是古代的定音方法。以黄钟为首,各律按半音关系从低向高排列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以律与历附合,十二律应十二月,又名十二月律。十二月律的对应关系以周历岁首为准:黄钟(十一月),大吕(十二月),太簇(一月),夹钟(二月),姑洗(三月),仲吕(四月),蕤宾(五月),林钟(六月),夷则(七月),南吕(八月),无射(九月),应钟(十月)。

十二个月份的其他别称

除了上面所说,根据动植物萌发活动的规律、重要节日、神话传说等不同依据,十二个月还有许多其他的别称。

正月也称端月,一年的开始为“正”,所以农历一月称正月,但据说后来秦始皇当政时,“正”与嬴政的“政”谐音,为避始皇的忌讳,所以秦朝把正月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俗话说“正月银柳插瓶头”,所以正月也称柳月。《诗经·七月》中周夏两历并用,夏历正月,为周历三月,称一月“三之日”,十一月称“一之日”,十二月称“二之日”,二月称“四之日”。其他的称呼还有岁首、献岁、元月、孟阳、肇岁等。

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盛放,所以二月冠以杏月的美称。因为二月中有传统节日花朝节(百花生日),所以也称花朝月。作为春天的二月,还被称作竹秋,古代一般认为各种植物初生的时候为春,成熟的时候为秋。竹笋二月份从土里钻出来之后,就表示它已经长成了,所以二月就叫做竹秋,而竹春就在秋天的农历八月。二月的雅称还有丽月、酣春、竹秋、令月、四之日、春半、殷春等。

三月通常又称桃月、蚕月、绸月、莺月、末春、桐月、杪春、雩风、小清明等。“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三月暮春季节,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三月也是开始养蚕的月份,所以也叫蚕月。

四月万物繁茂,槐花挂满枝,所以称四月为槐月。四月也是麦子即将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孟夏之月麦秋至。”四月便称麦月。但此时“冬谷既尽,宿麦未登。”庄稼青黄不接,古人缺粮乏力,所以也叫乏月、荒月。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又称清和月、朱月等。

五月榴花盛开,因此又称榴月。端午节是五月最为重要的节日,旧时家家这天都要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挂在门口,用以驱邪,因此古人称五月为蒲月、端阳月。五月起天气开始热起来,所以郁蒸、郁月就成了五月的代名词,郁蒸用现代的话解释就是气压低、湿度大、气温高。此时体弱的人非常容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所以古人认为五月是一年中的毒月,又称恶月、小刑(《淮南子·天文训》:“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等。《诗经·七月》有“五月鸣啁”之语,呜蜩是蝉的一种,但比蝉的个头要小许多,叫声响亮,呜蜩也就成了五月的代名词。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初伏,三伏的时间主要在六月,故称六月为伏月。因伏天气候非常炎热,又称六月为暑月、焦月、溽暑等。六月赤日炎炎,只有荷花开放,亭亭玉立,在暑月为人们带来凉意,旧时民间就以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六月便称之荷月。此外,还把六月称为徂暑、遁月、精阳、荔月、天贶、玉绳、杪夏等。

七月七日是古代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所以,七月就叫巧月。瓜果成熟也在秋天,古人也把七月叫做瓜月。有许多品种的兰花都在初秋七月吐芳,馨香无比,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兰月。商为五音之一,属秋,所以七月又称初商、孟商。此外,七月还有肇秋、新秋、首秋、凉月、中元、火逝等。

八月时“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民歌也里唱:“八月里来桂花香”,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又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获月、大清明、竹小春。

到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菊花傲秋霜,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因而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淮南子·天文训》中说:“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后以“青女月”借指秋月。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的原因。除了朽月外,九月的别称还有暮秋、杪秋、季商、授衣月、剥月、霜序、穷秋(秋尽之时)等。

十月因秋去冬来、露水多生而得名露月。十月又称小春月、小阳春(谓十月不寒,有如初春)、良月、孟冬、坤月、吉月、开冬、首冬、始冬。

古有“十冬腊月”之说,所以冬月是十一月。葭月也是十一月的美称,此外还有幸月、一之日、龙潜月(《抱朴子》:十一月为龙潜之月。)、畅月(《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之说。

古代把合祭众神叫做腊,以狩猎禽兽祭先祖。从周始,便把阴历十二月作为腊祭的日子,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后世就沿袭了下来。自古以来,十二月即代表了冰天雪地的日子,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十二月时各星宿回复原位,一年将终,故用星回称十二月。十二月的别称还有清祀(腊祭的别称)、嘉平月、二之日、除月、殷正(殷历的正月)等。

古人基于长期的生活经验和对自然的观察,赋予了月份诸多别名。有了这些动听的名字,月份便不再是历法上枯燥无聊的数字,而变成了一幅幅展现自然和生活风貌的画卷。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来源:新华号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