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风水测算

智姓(智姓全国有多少人口)

时间:2023-10-04 15:37:52 作者:一夜奈良山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智姓为什么百家姓里没有(外二十八姓时收录)

十五六岁时一个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胡坎,有一天聊到了他姓氏来历,我感觉这个智姓很奇怪,但感觉应该很有来历的姓氏。他告诉我他们的姓氏最早的百家姓里是没有的,后续外二十八姓里面加入百家姓的。我就好奇了?为什么?他说春秋未期三家分晋,你知道?他们家祖上造成的。他们家祖上是当时晋国的一个世家世代都是晋国的权臣,后来因为玩弄权术没有玩好,现在讲就是政治手段出错不如政敌,被赵、魏、韩三个世家给灭族了。他们现在的后人都是当时的漏网之鱼。最后赵、魏、韩三个世家带兵找上西周被架空的帝王要求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瓜分了晋国。西周的威望又大为跌落,后世记载的史实由春秋五国争霸转变成战国七雄。而一切起因都是他家祖上政治上出错了,结果把晋搞没了自己还被灭族了。后来有一个他家的忠义死士食客家臣,去为他家报仇,不管结果如何,留下了一个留传千古的绝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当时听的我半真半假那个年代也没有网络也没有百度无从查起。他说这是家谱世代记载的。史书上把他们家祖上记为晋国这个西周春秋五霸之一的祸首,历史都是胜利者的意志书写。他失败了,必然要承担全部有的没的罪责,连大秦灭赵、魏、韩时三家都在最后关头还在怪罪如果不是他家祖上把统一的晋国搞了,最强的应该是晋国!之前他们后代知道了也不敢辩解,到处找你们斩草除根还找不到呢哈哈!当时有主要的一支逃到了今天山西的偏僻之地,他们的姓氏在山西的比较多。后来编百家姓的人都以他家祖上为罪人,最初百家姓都没有列入他家姓氏。很多年以后电影《赵氏孤儿》,看在老葛的面子看了一会电影演的让人打不起兴趣,但里面的人物故事情节让我想起这哥们给我讲过的他家姓氏来历。不禁感叹中华文化了不起,随便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家谱都记述着一段有史可查的真实完整的历史,一直随着自己子孙流传千年。

史上最全!江西宁都县450个姓氏人口排名

根据人口普查成果统计表,专门查对了各户统计表16万多张,加上查阅县公安局户政科的身份证档案,得出现有姓氏450个。另外,查考历代方志、人名辞典、各种档案、统计资料,查出昔有今无的姓氏120多个。1994年,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了邱常松20万字的专著《宁都姓氏人口综观》。该书将现有450个姓氏和人口分布统计到村委会,并运用家谱资料对一百多个客家姓氏的来龙去脉作了较细致的探究。这是宁都有史以来第一本较翔实的姓氏人口著作。

姓氏按人口分类:

李59013人、曾49699人、黄41212人、陈34788人、廖33038人、温29951人、刘29574人、谢24379人、赖23507人、郭22592人、张21898人、何17154人、罗14584人、肖14111人、胡13972人、宋13722人、杨12645人、邓12631人、邱10849人、王9801人、彭9767人、崔6555人、.6231人、吴5631人、宁3972人、黎3903人、。丁3778人、严3667人、林3222人、钟3061人、郑3006人、孙3003人、邹2892人、潘2891人、熊2811人、徐2661人、袁2495人、魏2280人、柯2237人、管2204人、曹2118人、揭2104人、周2070人、符2059人、蔡2042人、傅2015人、叶1957人、余1893人、饶1800人、龚1771人、万1563人、许1501人、朱.1484.人、伍1431人、谭1418人、赵1407人、上官1400人、冯1394人、苏1341人、雷1325人、欧阳1323人、连1272人、江 1269人、孔1101人、姜1025人、鄢1001人。

马、毛、方、尹、甘、古、 艾、包、白、过、华、伊、汤、阮、杜、巫、辛、汪、沈、沙、 应、幸、范、武、易、项、封、俞、侯、段、姚、聂、夏、凌、 涂、唐、高、梅、谌、梁、康、章、董、蒋、蒙、葛、程、鲁、童、游、蓝、詹、阙、戴。

刁、于、仇、文、龙、左、 石、田、申、乐、邝、兰、皮、尧、匡、吉、吕、危、乔、邬、 全、任、池、祁、阳、纪、邵、陆、莓、明、尚、金、庞、官、 宗、孟、查、柳、洪、施、祝、骆、胥、贺、敖、桂、顾、贾、 柴、晏、殷、翁、钱、席、陶、盛、戚、阎、辜、韩、喻、嵇、 稂、释、舒、湛、简、僧、缪、樊、颜、薛。

卜、力、了、上、义、习、戈、区、韦、尤、元、丰、天、中、牛、仓、仉、心、斗、平、冉、由、史、占、代、付、印、丛、立、尼、司、司徒、毕、邢、百、成、老、有、西、曲、师、年、向、米、优、衣、农、亦、兴、庄、闭、齐、关、庆、羊、安、观、寻、志、励、来、声、杏、芳、花、吾、运、轩、坚、旷、时、狄、利、犹、季、作、但、佟、伴、佘、闵、闰、况、萄、灶、谷、良、序、邰、驴、杰、表、松、软、若、茅、英、苑、欧、固、忠、卓、图、岳、竺、依、牧、委、油、学、宓、宜、泮、房、拍、单、居、屈、练、驼、珍、南、郝、栋、柏、相、荣、带、威、贵、哑、思、科、保、修、禹、胜、郗、音、美、总、宫、宪、将、闻、祖、院、秦、竣、校、哲、耿、恭、莫、党、畔、圆、奚、倪、宾、家、衷、诸、悟、桑、副、梦、检、赦、球、常、笪、祭、悠、犁、梨、彩、淋、麻、密、商、逯、隋、隆、绪、堪、堡、琴、落、敬、超、景、焦、道、渴、湖、寒、强、靳、甄、蒿、蓉、楼、路、解、鲍、廉、谬、满、新、模、嫩、裴、漆、察、瘦、滕、德、潜、潭、懂、霍、操、翰、儒、穆、鞠、藏、濮、瞿。

还有“身份证底卡档案”中的:见、世、玉、东、边、仝、对、伟、仲、牟、均、声、迟、玖、郎、矿、降、炉、政、诗、树、荷、费、超、屠、庾、期、渣、鹰。

昔有今无姓氏124个:乜、习、广、卫、弓、云、五、仆、 风、从、乌、水、予、卞、矛、司马、帅、壮、吁、达、行、 诉、汗、巩、考、老、西门、光、夙、束、甫、岑、怀、沃、闲、贡、麦、劳、希、我、冷、君、岩、旺、国、鱼、庚、空、隶、其、直、苗、苦、郁、京、线、哉、茹、故、荆、咪、娄、染、津、洛、闯、桥、桃、逐、晓、容、悦、姬、雪、重、冠、络、桓、班、晁、留、焉、诸葛、堵、曼、逻、盖、颇、鹿、斜、渠、惠、裘、戢、芮、遇、鸿、淮、宿、续、绿、博、覃、晨、番、虞、窦、雒、僮、漂、慕、臧、阚、端、翟、冀、攀、囊、粘合、囊吉、札忽儿。

三、按照客家民系形成的四个共同要素为标志,根据宁都各姓迁徙源流历史,并对照宁化石壁和梅州的客家姓氏研究资料,宁都大约有130多个姓氏属于客家。这些姓包括了上述百人以上的120个姓和百人以下的刁、左、石、吕、邬、池、官、柳、洪、翁、韩、缪、薛等。而今客家姓人口达68.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8%。这些姓氏,唐宋徙入的“老客”繁衍的人口达48万多人,约占全县人口的’70%。明清徙人的“新客”(主要来自广东、福建客家聚居地)衍传人口约2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8%。还有大约2%的人口是不属客家人,其中有清咸丰、同治间太平军与清军多次鏖战宁都,留下了参战士卒,还有抗战时期和1949年之后因避乱、经商、做手艺和随军南下、工作调动迁入的。

宁都县自明代嘉靖起设上三乡、下三乡。上三乡地势较高,属山区,下三乡丘陵盆地,水陆交通便利。相对来说,上三乡是避乱安居的“乐土”,下三乡是兵家争夺的多事之地,故客家先民南迁多择居上三乡,这也体现了“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在如今五千人以上的24个客家大姓中,有18个姓(李曾陈廖温刘谢赖罗肖胡杨邓邱王彭卢吴)是先聚居上三乡生息繁衍的。因此,上三乡可谓是宁都及赣南客家形成的早期聚居地。

客家民系的主体是中原南迁汉人,从现有姓氏的族谱和迁入的始祖茔墓考证,宁都客家主要姓氏基本上是唐宋时期迁入的,今万人以上的只有赖姓是于晋代迁入的,宋姓是明成化时迁入的。现在学术界有人提出:客家先民不是中原移民,其主体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古百越族的后裔。纵观宁都的客家姓氏人口状况,此一论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赣州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劲峰先生在《赣南宁都县洛口乡古夏村的民俗文化》①中,对古夏李姓的配偶姓氏作了翔实的调查,这对客家民系主体问题是颇有说服力的。古夏李姓始祖为唐代西平王李晟,世居陕西高陵。唐末之乱,六世叔信南迁抚州赤南门。五代初年,七世德辅避战乱,游教虔化古夏漕顿,开族衍传至今43代,6000多人。刘劲峰先生根据族谱对一世李德辅至二十一世的婚姻配偶作了详细排列,计479个婚配,姻亲对象涉及58姓,基本上是古夏村周围的客家人氏,区域范围不超过15公里。其中可能有少数民族或土著人氏,但为数是极少的。不过,从宁都的历史来看,古代为扬州域,依次属吴越楚,先秦时是古越人生息之地。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建县,到唐代前期,大约经历了四百年的时间,这期间,有文字记载的只有赖姓是西晋时从河南颍川迁入肖田桴源村的汉人。那么,一个建县于三国时的县级域地,唐代之前,还有哪些姓氏在此居住过?原先的土著以后又移居何地?查考了许多资料也无结果。有的学者认为,形成客家民系的主体是西晋以后中原南迁汉人,西晋之前,纵使有中原汉人迁入赣闽粤地区,为数也不可能多。而且到目前为止,仍未在族谱中记载现在客家的直接始祖是秦汉时迁来的中原汉人。至于唐代之前的南迁汉人是否被古百越族同化,尚无根据。古今中外都存在民族民系之间的同化与融合,且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多数同化少数,先进融合落后。华东师大客研中心王东副主任在《论客家民系形成之我见》说:“秦汉以前,闽、粤、赣三省均是'百越’的居住地。秦汉统一全国后,先后在这些省区设郡县统治,汉人也随之陆续迁入,与'越人杂处’。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到了隋唐时期,'百越,一词始不见于史籍。这一事实说明,最晚至隋唐之时,'百越,之大部分已为汉人所同化,其中也有一部分迁徙到南方或西南的边远地区。”①据史载,闽粤赣三省隋唐时居住着畲、瑶、壮、黎等少数民族,而在三省边区则主要是畲、瑶族,故称为“畲瑶之地”。但查考赣南的姓氏人口资料,畲族(主要是雷、蓝二姓),其族谱记载基本上于明、清代陆续从福建、广东迁入的,至今人数并不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赣南18个县、市畲族共5391人,瑶族仅351人,只占全区总人口的0.8%。宁都县畲族共1882人,均是于1987年经县政府批准恢复为畲族的(瑶族为零),仅占全县总人口的0.28%,大部分聚居在下三乡。雷姓在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1300多人,是县内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族姓。雷姓人数较多的是田埠乡,有402人,'是明嘉靖间从宁化桃源池迁入的;其次是固村镇,有338人,是清康熙间从宁化水西庙前迁入的。蓝姓在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700多人,是少数民族中人数居第二位的族姓,人数较多的竹笮乡,有147人,是明万历间从宁化石壁经瑞金转徙来的;长胜镇,有140人,是清乾隆间从上杭永地迁入的。现在这两个姓的语言、衣着、生产、生活习俗均与当地“新客”各姓相同。

第二节 宁都客家姓氏源流轨迹

从许多古墓和大量谱牒中,收集到各姓的源流历史及播迁轨迹,现将宁都客家姓氏的迁徙来龙去脉摘录如下:

李:陇西郡。据琳池大四郎墓碑及《宁都陇西李氏九修族谱》载,基祖大四郎公,号子鱼,先世熙煦避世乱,由中原南徙抚州赤南门,子鱼敕封御史大夫,于唐朝后期从抚州赤南门迁宁都清泰乡琳池定居,已传40多代。长子孟威后裔第十三世海郎迁石上湖圳口。次子孟烈于唐末移居东山坝。《古下仕登伯彬隆侃房谱》载,德辅(生于北宋乾德二年甲子岁)从抚州赤南门游教虔宁,遂成家焉,为古下始祖。其后四世孙兴公析居县衙后孝友坊(现名李家巷)。《东龙李氏翊俊翁墓》载,子鱼公后裔由琳池徙石城半迳,传至翊俊翁于北宋乾德五年从半迳迁田埠东龙开基。《新田李氏十二修族谱》载,十五郎于北宋天圣丙寅年从吉州砂罗缸谷村迁新田定居。宁都李氏人口为全县之冠,1991年有5.9万多人,遍布各乡、镇、村。俗称“无李不成村”。据福建、广东李氏族谱载,后裔于宋代迁往汀州、宁化、永定、武平、始兴、连平、平远、大埔、兴宁、蕉岭、南雄等地。

曾:东鲁、鲁国、武城郡。《宁都城南曾氏十二修族谱》载,巫公为曾氏鲁国、东鲁郡远始祖,世居山东,至十九世据公避王莽乱南迁豫章,复徙永丰睦陂。四十三世虹公于唐天宝间从乐安云盖乡徙宁都镐源即东韶,为鲁国族基祖。四十三世蟾公于唐天宝间从永丰睦陂徙宁都衙前西街,四十九世泰公于北宋元丰八年任宁都县令,遂居,为宁都曾氏东鲁族基祖。《宁都城东武城曾氏仲廉祖二十修族谱》载,原公为南宋景定五年进士,于咸淳初授宁都县令人籍,为宁都曾氏武城族始祖。曾氏人口居全县第二位,已达4.9万多人。后裔于北宋迁往宁化石壁、汀州、揭阳、兴宁、平远、增城、泉州、广州、韶州、福州、香港、台湾等地。

黄:江夏郡。《江夏璜山十二修族谱》载,先辈南北朝由光州迁邵武和平乡。峭山讳实,宋登祥符元年进士,任江夏太守,娶三妻生二十一子。第十八子诚公始居石城河麓。八十五世日光居河麓,子二:宣举、定举。日耀,分居虔化(宁都)城北,生子三:贡举、良举、善举,贡举居城北,良举于南宋建炎年间迁居九塘,善举徙居田坑。据璜山日辉公墓碑载:日辉于北宋宣和年问由河麓迁山灌,复徙璜山,生子三:时举、唐举、原举。时举居璜山;唐举于南宋绍熙五年徙赖村印山(今名永山),后分居水西、东塘;原举幼年出继黄柏塘母舅曾氏。《田溪黄氏九修族谱》载,陆倡于唐元和年间从福建邵武迁黄石乡田坑,这是宁都县黄姓迁入最早的。还有一支是迁入较晚的,《高虔黄氏七修族谱》载,晓明于明正统年间由建宁高岭徙小布高田定居。宁都黄姓为第三大姓,人口4.1万多。后裔于明代迁往瑞金、于都、兴国、广东和台湾等定居。

陈:颍川郡。《同口陈氏七修族谱》载,汝南陈氏唐开元陈旺良迹匡庐,遂定居义门(在九江德安县车轿乡)。三八祖名显.官授两淮制置,子习颜为临川县尹,继调虔化县令,北宋仁宗随’’居雕峰(今名钓峰)。据双溪陈氏始祖钦公墓碑载:五世钦由雕峰迁居东山坝双溪,二十一世希进名勉登明永乐丙戌进士,官至都察院长官左都御史。三八祖第十七世智发元明间由双溪迁同口定居,后裔谷英、谷荣两房分别为腰田、同口房。《西关陈fj∈五修族谱》载,吾宗出义门,宁都西关之世祖五桂,字略,官至礼部尚书,生子五,二日朴美,三日朴夫,其后分迁宁都各乡,人口3.4万多。宁化《客家魂》载,“河婆风土志”:南宋间,陈氏至宁都、石城入福建宁化,经上杭人广东,迁揭阳。后迁往龙岩、汀州、梅州、平远、兴宁、大埔、香港、台湾等地。

廖:清河、太原、武威郡。《宁都璜溪中坝清河廖氏族谱》载,远世子璋西晋时以武*****封镇国将军,居洛阳,为中原著姓。后代迁浙江处州松阳,据黄泥排崇德公墓碑载:七十九世崇德唐贞观庚子任虔化(即宁都)令,遂家于虔,五代后唐同光二年立籍肖田黄泥排,七传至銮公任武昌太守,肇基璜陂中坝。《璜溪下坝廖氏族谱》载,崇德嫡传兰阶、兰芝、兰德三子,分任武威、清河、太原太守,由系分三郡。兰德至四传二子:昌盛、昌隆,唐德宗时兄弟封工部、户部尚书。由此可见,廖氏古代可谓英才辈出,人文蔚起。《平溪清河廖氏族谱》载,崇一祖于北宋嘉桔时由肖田迁东山坝坪田建村。《王田营廖氏七修族谱》载,子金、子西于宋淳熙年间由肖田迁石上王田营定居。《早禾田廖氏五修族谱》载,兴宗于明成化年间从安福迁居对坊下珠,全县人口3.3万多。梅州《客家姓氏渊源》、长汀《客家风情》、《宁化客家研究》中记载,四十一郎于宋代避乱迁汀州、宁化石壁,遂迁往莆田、安溪、五华、泉州、陆丰、增城、建宁、清流、嘉应州、沙县、长乐、程乡、顺昌、兴宁、大埔、龙川、南靖、香港、台湾等地。

温:太原郡。乾隆《宁都县志》:“县令,温俐,浙江永嘉人。”这是宁都温姓始祖。据温氏俐公墓碑、《宁都太原温氏族谱》载,俐祖原籍永嘉(今温州),唐开元癸丑虔化令,遂居万斛里万田村(今刘坑乡背村),相传43代。生四子:长子如璋,后裔迁田埠奖溪;次子(二房)如圭于唐天宝甲午年徙雩都赖村虎井。三房如玉后裔十一世八郎徙大富村(竹笮乡)。四房如金裔孙真祖于唐天复间由县城迁居田头璜坊,人丁蕃衍盛旺。现有2.9万多人。长汀《客家风情》及梅州《客家姓氏渊源》载,温讳J、石城温铜宝后裔于唐末迁宁化石壁及平和、兴宁、大埔、莆田、五华、陆丰、泉州、建宁、梅州、长乐、南靖、香港、台湾等地。

刘:彭城郡。据马迹刘宗臣公墓碑及《宁都彭城刘氏族谱》载,宗臣祖,讳韶,唐贞元丙子岁诰封银青光禄大夫。赐虔州判事,复诏入朝,敕号宗臣,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司农兼侍讲大学士,后解组游金精胜地,旋至安福乡,见山水环秀,遂留居马迹营立户,奉赐王礼癸葬,号日铁墓。宁都及邻县刘氏基本上为宗臣后裔,全县有2.9万多人。《石城客家姓氏》载,刘宗臣后裔讳潮名大三,官任汀州上杭县令,子孙分居闽、粤、台等地。刘姓是客家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族姓之一。

谢:东山郡。五胡乱华,申伯三十六世衡公由河南迁居浙江绍兴会稽,始为会稽郡。其孙谢安,隐居东山(在绍兴东),后官至宰相,后裔尊为东山郡祖。《珍溪东山谢氏十修族谱》载,十一居士于唐贞元间从抚州迁虔化安福乡,小郎于唐元和间从抚州赤栏门迁蔡江双溪,幼四郎迁青塘枣岭下,韩稠(会稽派二十一世)于唐文宗时迁洛口罗坊,邦衡(生于元至正丙申)迁洛口谢坊,三十二世思颜(生于宋绍熙三年)为珍溪(王尔)即今黄陂杨依,谱载为始祖(先世从抚州迁兴国),至今已传二十四代。《琚溪东山谢氏八修族谱》载,韩福(会稽派二十一世)于唐文宗时迁安福里,二十七世元龙登宋景定壬戍特科状元及第,谱载为琚溪即今黄陂朱源始祖,二世三秀才居十九都谢源、九郎居黄陂层源,八世回郎迁本邑县城西关。现有人口2.4万多。据台湾《百家姓考》载:《崇正同人系谱》中记载,宋末景炎年间,宁都谢新,随文天祥勤王收复梅州,任令尉,其长子天右定居梅州福乡,成为谢姓在南方的开基始祖。

赖:松阳郡。据桴源忠诚公墓碑及《松阳赖氏重修族谱》载,西晋“永嘉之乱”,赖*****行之子赖忠诚从浙江处州迁高山丛林的肖田桴源,是宁都有文字可查的最早南迁中原汉民。其玄孙光公由桴源官任浙江松阳,遇公为江东太守,赖姓始改松阳郡。硕公字仲方,官任太常少卿,于东晋末又避乱辞官归隐桴源。南朝元嘉初因遭水患,仲方漂流至雪竹坪(今梅江镇)定居。这是宁都县城最早的开基姓氏,距今1500多年(《宁都直隶州志》有记载)。元嘉末,本鼎翁从雪竹坪移居竹笮新街。《雩邑大溪赖氏四修族谱》载,自耀于唐贞观十三年从雪竹坪迁赖村羊子岭营。宁都赖姓是客家氏系中具有代表性之一。人口今有2.3万多。据长汀《客家风情》、梅州《客家姓氏渊源》载:唐末避乱,赖得由从宁都迁长汀,后分居上杭古田、清流、宁化、永定、连城及广东大埔、梅州、兴宁、连平。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深圳“大鹏所城”中的清代一品振武将军赖恩爵府第(由道光皇帝亲笔御书“将军第”),此赖氏一门五将军的先祖就是雪竹坪的赖仲方,其后裔于明代徙上杭,辗转长乐、陆丰、紫金县,清乾隆间定居深圳大亚湾畔大鹏(今属龙岗区),子孙徙海内外。

郭:汾阳郡。据璜村廷瑞公墓碑及《汾阳璜村郭氏族谱》载,北宋初,河南开封郭氏徙永丰石马层坑,绍定间廷瑞由层坑徙居宁都璜村(今属黄石乡)。全县有2.2万多人,大部分居住在黄石乡。后裔于南宋迁往宁化、清流、潮州、蕉岭、台湾等地。

邱:河南郡。姜子牙*****封山东营丘,三子穆公裔以地得姓丘。后徙河南洛阳,成为望族。清雍正时,为尊孔,诏令加B改为邱。据灵村文仲公、温氏太婆墓碑及《宁都灵溪邱氏大宗祠宗谱》载,二居士后裔崇公于唐乾封二年,由河南迁虔州,其孙文仲于唐开元间定居宁都灵溪(今洛口乡灵村),生四子:齐、鲁、晋、楚,子孙蕃衍,散居江南数省百余县及海外,衍传子孙百余万人。成为客家著姓之一,赣闽粤台各地族谱均有详载。另一支据《象牙湾邱氏五修族谱》载,西竹公于明万历间由永丰古县迁宁都黄石观,再徙对坊象牙湾。这一支虽不是文仲裔系,但同属二居士后裔。宁都邱姓是客家民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族姓之一,今全县有万余人。唐代之后播迁邵武、建宁、石壁、上杭、梅县、兴宁、蕉岭、大埔、饶平、莆田、韶安、永定及湖南、四川、广西、浙江、台湾、湖北、安徽等省,远徙海外。

张:清河郡。《宁都清河大洲塘张氏族谱》载,唐初由韶州迁吴县。鼻祖公直原居姑苏吴县张家巷,登宋嘉定进士,丁丑任虔化县令,《宁都直隶州志》“秩官志”有载。二世罗、安、智、慧,安迁宁化石壁,慧居雩都银坑。四世兴泰于元大德已亥年徙居黄石大洲塘,现宁都有2.1万多人。

何:庐江郡。据青溪何氏始祖循辙公墓碑及《雩邑庐江清溪何氏族谱》载,系出庐州。循辙于唐末由广东嘉应州兴宁迁兴国何家段,再复徙清溪,即今宁都青塘镇,成为当地著姓,全县有1.7万人,青塘占75.6%。

罗:豫章郡。《江西罗氏大成谱》载,罗族出豫章西山祖。黄巢作乱,仪贞致仕隐吉,因家吉丰,长子景新,唐昭宗时徙宁都州,历数十年,又迁闽省汀州府宁化石壁立业。据前门始祖权公墓碑及《豫章富溪前门罗氏族谱》,权公手北宋熙宁间从永丰水东徙宁都富溪(今东山坝大布)定居,现宁都有1.4万多人。宁化《客家魂》、长汀《客家风情》、梅州《客家姓氏渊源》等均记载,罗景新后裔于北宋之后散居石壁、宁化、长汀、兴宁、大埔、揭阳、长乐、万县、梅县、丰县、蕉岭、深圳。在深圳龙岗区罗瑞合村,有一座清嘉庆间建的客家大围屋“鹤湖新居”(建筑面积达14530平方米),曾聚居罗氏一千余人。据“新居简介”,罗小九公(生于南宋景定二年),从宁都迁宁化,遂徙广东兴宁,乾隆二十三年瑞凤公从兴宁移居龙岗马祖头立业,始建“鹤湖新居”,其子孙蕃衍,遍及海内外。据1997年“梅州罗氏族谱编委会”编纂启事:唐末,盐铁史仪真公昭宗时为翰林学士,因避黄巢乱,迁虔化县。数十年后,再迁福建宁化石壁,南宋末,蒙古入侵,由闽入粤,分居梅州各地。

胡:安定郡。《宁都安定胡氏族谱》载,陈郎于唐晚期避黄巢之乱,由中原徙永丰藤田,遂迁宁都小布,继分居山堂、呖霁、蔡江等地,时称东派、西派。人口有1.4万。据长汀《客家风情》载,万九郎后裔于南宋迁宁化、汀州、上杭、兴宁、龙川、五华等地。

宋:京兆郡。据赖溪才备公墓碑及《赖溪宋氏族谱》载,才备(文高)于明成化元年携五子由庐陵樟溪徙居赖村,第四子忠公遂迁广东。500多年来,赖村宋姓人口发展到万余人,是县内冬丁蕃衍最旺的一个姓。另一支是湛田的宋姓,《宁都三品事梅衡公墓碑》载,唐天宝元年梅衡由河南开封徙湛田,今聚居1200多人。

肖:兰陵郡。《兰陵肖三一公九修族谱》载,晋咸和问,避逆贼乱,济阴太守裔公孙百余人徙豫章建昌。据肖坊继龙公墓碑载,继龙(北宋太平兴国三年生),由乐安山湾徙居肖田肖坊。今全县有1.4万多人,聚居赖村、田埠、肖田、会同等地。南宋之后迁汀州、宁化、兴宁、南雄等县。

杨:弘农郡。据芒东坑杨氏始祖七郎公墓碑及《宁都弘农杨氏首届大成族谱》载,原居山东,先祖南唐时因钱塘乱遂家吉水中鹄,后转徙乐安招携杨家洲,七郎于北宋末迁宁都县北部芒东坑,宗周于宋绍兴十六年迁东韶,良祯于宋端平二年迁城东,郁公次子重二避金人之乱,于宋绍熙元年迁城南,千八郎于元至元间迁居彩溪(即斫柴岗),千六郎于南宋末迁桃枝。今宁都杨氏有1.2万多人。明末清初分徙宁化、平和、揭阳、大埔、仁化等地。

崔:博陵、清河郡。据阳都营底朴斋公墓碑及《博陵白鹿江崔氏族谱》载,崔氏原居河北,朴斋于唐会昌间经石城迁白鹿江营底(今宁都黄石阳都村)定居。南宋力辞右丞相的抗金名将、工部侍郎崔与之系营底人。宁都崔氏6500多人,黄石占一半。

彭:淮阳、陇西郡。《淮阳彭氏十四修族谱》载,宁都彭氏始自邗公子赞公因五季之乱,从江苏迁永丰沙溪再徙宁都廖源(今蔡江山梨迳),赞子瑁从廖源迁城北,其后迁雩都、赣县、兴宁。明前期,郁峰迁同口开基建祠。在县城亦有北祠、西祠之分。今全县有近万人。宋代迁宁化、兴宁等地。

邓:南阳、宣城郡。《宁都城南南阳邓氏族谱》载,原化从河南新野徙抚州赤栏,裔孙迪哲迁乐安招携,肆与于宋乾德元年从招携迁虔化毕家塘,其后裔分徙县城西门、南门和瑞金、宁化、清流等地。另外,上三乡邓氏是南宋——明代从乐安严塘徙入(大部分属新邓,即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弟邓王之后)。T--乡邓氏I余毕家塘之外,大多是明代从石城、瑞金、宁化等县徙居的(老邓)。今全县有1.2万多人。

孙:富春郡。据马架坑东平侯孙讳J墓碑及《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载,始祖俐(音chum蝉),原籍河南陈留,唐中和四年因黄巢之乱,领兵进驻虔化县,*****封百将东平侯,遂定居。裔孙以公侯伯子男编立五房,名贤辈出,著名者有被誉为“孙氏五贤”的孙长孺、孙立节、孙勰、孙励、孙登龙。伯房支孙移居长汀河田,辗转徙往广东紫金、增城、翠亨。31年中山大学罗香林教授撰《国父家世源流考》,对孙氏迁粤历史作了翔实考证。1986年1 1月省政府拨专款在宁都马架坑原址修复“祖先东平侯孙谛J墓”。全县现有3000多人。宁都孙姓是客家民系中具代表性的族姓之一。据长汀《客家风情》、台湾《百家姓考》、宁化《客家魂》、广东《香山县左步头孙氏源流考》记载,宋、明代孙讳J后裔迁居长汀、永安、紫金、增城、兴宁、中山、蕉岭、五华、花县及赣南和海外等地。

卢:范阳郡。据麻田卢氏始祖宗泰公墓碑及《宁都麻田卢氏族谱》载,唐开元癸丑宗泰偕三子公明、公达、公显因安禄山造反由幽州(河北范阳)经湖南桃源抵虔化县洛口清音里韶坊,公明居南岭、公达居麻田、公显居下沽(后裔迁南康唐江)。四世允立,讳卓,生子九,长光睦任御史中丞,次光稠任百胜军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升太尉封开国侯,梁太祖封汝舟王。后裔于五代之后迁赣州、南康、上犹、南丰、永丰、上杭、永定、宁化、嘉应州、莆田、兴宁、潮州、始兴、南靖、龙川、漳州、从化等地。据长汀《客家风情》、梅州《客家姓氏渊源》载,卢宗泰后裔处信自虔化迁居宁化石壁(宋嘉定十二年举人),其曾孙千四郎又自石壁迁梅县田背村开基。宁都卢姓有6000多人。

黎:京兆郡。《江西通志稿》载,唐宝历二年,黎度以孝廉任虔化令,遂留居清泰乡东韶村。宁化《客家风情》、《梅州黎氏族谱》载,黎侨子日献,梁大将军,加封太尉。献生达,唐镇国将军。度,即侨十二世孙,举孝廉,授江西虔化县令,以官为家,在东韶立籍。后裔于唐末宋初避乱迁宁化石壁,继而徙居各地有:汀州、上杭、梅州(程乡)、五华、平远、西阳、蕉岭、丰顺、揭阳、大埔、陆丰、海丰、惠阳、兴宁、梅县及江西长宁、寻乌、安远、会昌等地。全县今有近4000人。

郑:荥阳郡。据蔚背岭状元及第郑獬墓碑及《宁都郑氏三修族谱》载,西晋因“怀帝变”郑鹰从山东莱州迁豫章西山,其后迁宜黄候坑、石城南桥岭。玉付于唐大中九年由南桥岭迁宁都西关,为宁都始祖。五世义郎于五代后汉商居湖北安陆。七世讳獬,字毅夫,宋皇{;占五年高中状元及第。八世三郎(宣义)宋元祜问领全家返徙宁都,并扶三代灵梓归葬宁都蔚背岭“美人献花”形,据此,獬应定为宁都籍,亦为赣南第一个状元。北宋天圣间清之徙竹笮郑屋定居。明景泰后期德仁移居会同桃枝。宁都现有3000多人。

丁:济阳郡。据皂角丁氏一世祖济公墓碑及《济阳宁都丁氏九修大乘宗谱》载,宁都一世巨济公,名雕,以武略迁任昭信将军,守虔州,唐咸亨年因剿虔化县密石寨土寇,遂卜居清泰乡光化里皂角树下,即今宁都员布。宣义于宋景炎二年徙居琳池田营。三世元弼于唐开元徙宁都州西门,北宋后迁梅州、潮州、建宁、湖广安乡、宜黄、贵阳、云南、赣州等地。(T~/L修族谱》载,孟春于顺治从瑞金黄安迁长胜丁屋。另一支也先于元至元从山东昌邑迁刘坑三百排。全县今有3700多人。

古:新安郡。《新安兴邑古氏七修族谱》载,鼻祖二十五庑君本河东人,唐中任洪州通判,子七府君(生于唐元和二年)任虔化令,遂居。全规(生于唐光化二年)移居固厚。宋代后迁江夏、惠州、程乡、长宁、大埔、增城、潮州、梅县、香港等地。

王:太原郡。《太原龙门王氏十修谱》载,天文、天保兄弟俩于后唐年间从吉水东罗仕明里徙钓峰上下排定居,德光于南宋庆元年间从东罗迁小布富江坪。《宁都平阳六修族谱》载,在位于明嘉靖从乐安太湖坪徙居对坊上干。《影树王氏六修族谱》载,应麟、应明于嘉靖从宁化迁刘坑王石坑。《太原王氏至荣公家谱》载,大绵从宁化凤凰山徙居固村王坊,已传十八代。《城西王氏十一修族谱》载,文广从明万历从福建迁对坊松树下。宁都全县有王姓近万人。宁化《客家魂》中的“宁化淮土王氏族谱”载,玄郎后裔于南宋迁往宁化及漳州、广东等地。

管:平昌郡。据带源管氏大连公墓碑及《平昌管氏首基公十三修族谱》载,始祖石码公(生于唐武德戊寅岁),第十二世大连从浙江龙泉县徙肖田带源开族,一度成为望族,后逐渐外迁。全县有2000多人。据宁化《客家魂》载,北宋之后迁宁化水茜张坊村及闽粤等地。

戴:谯国郡。据坪湖岭戴天赋墓碑及《谯国宁都戴氏十二修宗谱》载,天赋于唐末从金陵赴任虔化令,遂定居肖田坪湖岭。其后裔徙居戴坊(今名对坊)。南宋迁外省石壁、漳浦、南安、蕉岭、大埔、始兴等地。

朱:沛国郡。《沛国朱氏六修族谱》载,原籍河南,一郎于唐乾元二年从抚州赤栏门徙龙口坝(今洛口),六一郎(生于唐元和已丑年)移居会同兔子寮。盛吾从福建黄柏源徙黄陂观音排,已传十四代。宋代迁往建宁、宁化、浦城、永安、长汀等地。

蒙:安定郡。据蒙坊唐始祖富一公墓碑及《蒙氏三修族谱》载,富一于唐贞观五年从山东东蒙山迁虔化县,世仁遂由虔化女冠(今在老嵊场村),继迁赖村陂田,三徙蒙坊。至今已1300多年,现仅百余人,是县内发展最缓慢的一个姓氏。后裔迁往广信、玉山、于都盘古山、泰和、永丰、瑞金等地。

谭:齐郡。《雩都澄溪谭氏族谱》载,寅郎于唐元和年间从抚州徙石上斫柴岗,文公于北宋仁宗徙雩都澄江,志英再徙赖村大岭背廖排,已传二十代。东韶高岭谭氏从乐安招溪迁居,已二十一代。

宁:齐郡。《宁氏六修族谱》载,原居山东,显凝于唐开元从建宁县宁家源徙小布梨树排。福郎于明嘉靖从上杭迁固村腊树窝。世俦于明嘉靖从建宁徙固村老屋坑。念三于明永乐从建宁迁固厚梨园下。全县有近4000人。

钟:颍川郡。据湖兴钟氏天庆公墓碑及《湖兴钟氏八修族谱》载,钟氏原籍河南,后因王莽作乱,散逸四方。天庆于南宋绍兴间因避痢疾从石城小松徙田埠湖溪(今湖坑)。《钟氏贵和堂四修族谱》载,永玉于明隆庆迁刘坑雪竹。县内今有2800多人。

魏:钜鹿郡。《宁都魏氏思荣初修房谱》载,魏氏因避乱自山东南迁,祥卿于宋末从广昌株溪徙居宁都县城,已传二十五代。“宁都三魏”即叔子、伯子、季子为祥卿第十三世。必怀于清雍正从县城迁黄陂中雷坑。

包:上党郡。据吊岭包济渠墓碑及《南丰包氏七修族谱》载,庐州合肥籍包氏于宋祥符间徙居南城,济渠于南宋绍定间从南丰河田迁肖田吊岭。

曹:谯国郡。《宁都东关曹氏七修族谱》载,肇宽于元中季自乐安荆山初居宁都北门桥背,长子九郎徙对坊土地垄(曹屋),次子十郎徙长胜鸭婆塘。

康:京兆郡。《京兆宁都康氏八修宗谱》载,贵瑞于南宋咸淳间从乐安山砀徙黄陂草陂。

毛:西河郡。《毛氏三修族谱》载,伯生(生于宋咸平)从永丰建布徙小布坪上。继文于明代从宁化中沙迁长胜山塘尾。已二十二代。《宁化客家研究》载,毛槐于明正统七年由宁都东山坝迁宁化禾口。

叶:南阳郡。据文坊叶华泰墓碑及《宁都南阳叶氏九修族 谱》载,南宋高宗时虔州刺史叶华泰(程公)慕金精胜景山翠水 秀,叹日此沃壤,遂携子居焉。文福于元至元间从广东迁会同复 徙刘坑文坊定居。宗裕于清乾隆从永丰迁居长胜柳水塘。《安远官溪叶氏重修族谱》载,焯富于清顺治从安远小陂迁对坊罗石 下。明代之后遂迁清流等地。

艾:天水郡。《艾氏五修谱》载,国太于北宋从抚州东乡徙青塘艾屋坝定居,已传三十三代。湛田钓鱼湾艾氏从抚州德里寨迁入,已十三代。《雩阳古溪艾氏六修谱》载,立奇从雩都古溪迁赖村邮村坪,已十四代。

赵:天水郡。《城南赵氏八、九修族谱》载,伯珍于南宋末从宁波迁宁都县城,志坚于明建文四年移居田埠金坑。

揭:豫章郡。《豫章揭氏十修族谱》载,子元于南宋景定年间从广东潮州徙宁都县城。万仪于明嘉靖从福建宁化迁固村下小 坑。明代从建宁徙会同桐树坪,已传二十代。

池:西平郡。《宁化治平池氏族谱》载,裕郎自河南经浙江迁居虔化西门鹅鸭塘,宋开禧元年继迁宁化,《梅州池氏宗谱》载,揭阳、大埔、饶平、梅州等地池氏皆来自宁化石壁。

鲁:扶风郡。据武溪鲁和斋墓碑及《宁都武里鲁氏九修族谱》载,遗志公原籍浙江金华,明初任虔化县正堂,遂落户县城。和斋(明弘治元年十月生)分居田埠武里。

袁:汝南郡。《宁都汝南袁氏七修族谱》载,新田于北宋建隆二年从乐安迁长胜上布。绍弥于南宋绍定从乐安八都迁固村程 地。伯荣于明初从永丰鹿岗迁田头樟布。

雷:冯翊郡。《兴国明春公雷氏四修族谱》载,帝锡于元至 元间从福建宁化县迁对坊上焦。《宁化雷氏家谱》载,世珍于明嘉靖从宁化桃源池迁仁义乡上团香村(今田埠龙下)。《冯翊雷氏重修族谱》载,祥公于清康熙从宁化水西庙前迁固村杨梅树下。雷姓于1987年经县政府批准恢复为畲族,今有1325人,主要分布在田埠、固村、对坊、黄陂等乡。

蓝:汝南、东莞郡。《蓝氏五届联修通谱》载,志瑚于明万历由宁化石壁经长汀、瑞金智乡徙宁都钓洲曲尺坪(竹笮新街蓝屋)。新怀于清乾隆间从上杭永地迁长胜大岭背。蓝姓于1987年经县政府批准为畲族,今有721人,分布在竹笮、大沽、长胜等乡。

左:济阳郡。《宁都丘田左氏重修族谱》载,复华于北宋乾兴间从瑞金岗面徙对坊杨屋排。

符:琅琊、京兆郡。《举林、横田、池富符氏合修族谱》载,原籍河南,北宋初彦卿迁广昌,良仲于南宋初从广昌横田迁石上池富(今名池布)已居住800多年,传26代。

姜:天水郡。《天水姜氏十一修族谱》载,汉代姜维世居天水,后徙抚州赤栏门。少二郎自北宋景韦占间从永丰君溪随父千九郎迁洛口姜坊立基。伯伦于北宋嘉{右五年迁黄陂坪溪开基。

杜:京兆、南阳郡。《杜氏重修族谱》载,平俊于明正德从石城小松迁田埠里背坑。杜氏英置公墓碑载,清顺治间英置从福建徙蔡江桐木坑。

冯:始平郡。《始平冯氏三修族谱》载,宗万于明正德迁固村杉毛。《宁兴雩永冯氏初族谱》载,龙福(生于康熙已巳年)从兴国高坑迁大沽内横龙,已十二代。天极从邵武迁大沽丘坊,已传十九代。《冯氏七修族谱》载,庭郎从福建坑子宝迁黄陂大田,已二十四代。

游:广平郡。《游氏六修族谱》载,茂彩从建宁迁固厚江子上,已十一代。《梅水游氏九修族谱》载,正松于明崇祯间从广昌头陂迁田头中心段。会同陂头游氏从福建迁居,已九代。《福建游氏十修族谱》载,本信于清雍正间从厦门迁黄陂高家地。

许:高阳郡。《石城潭溪许氏八修族谱》载,智谋于清康熙从石城桐江迁田埠老虎胆,贤作从桐江迁湛田桐子坑,代。世樟从石城峰山迁长胜大排底,已十七代。《高阳许氏重修族谱》载,滕坊从上坑迁大沽北坑。

周:荣州、汝南郡。《兴邑荣州周氏重修族谱》载,周氏原居河南,唐代南迁。和厚于清康熙从兴国迁固厚小洋文。北宋从吉水迁会同下村,已三十三代。《库溪周氏十修族谱》载,天禄于明万历从乐安库溪迁大沽曲坑。传义从雩都银坑迁东韶下石油,已九代。黄陂深坑周姓于光绪间从兴国迁入。

谌:豫章郡。《宁都城东谌氏初修族谱》载,聚珍于清康熙从宁化迁田埠官齐坑。《谌氏七修族谱》载,大盛于顺治间从长汀迁黄陂段心。

熊:江陵郡。《江陵熊氏七修族谱》载,纯吾于明成化从石城塘上徙小布徐会。《宁化安远祠熊氏重修族谱》载,润野于明崇祯从宁化安远迁固村坳背。《绥安均口熊氏九修族谱》载,尚辕于清康熙间从建宁均口迁黄陂横垄背。《江陵熊氏上百昌五修族谱》载,居所于明正德间从石城上百昌迁钓峰罗坑。

潘:荥阳郡。《石城羊谷潘氏五修族谱》载,潘氏世居河南荥阳,四五公于南宋绍定从永丰迁长胜。学资于清康熙从石城木马斜迁固村首段。斯恒于清康熙间从福建河田迁固村老禾。

林:西河郡。《雩瑞林氏六修族谱》载,继州于明万历间从广东平远大柘迁赖村石前。显清于清初从建宁其村迁小布山下。《宁都西河林氏九修族谱》载,先余于明嘉靖从福建莆田迁高坑闪庄。文聚于明天启间从广东迁青塘山尾。元代从广东平远迁对

涂:豫章郡。《宜黄南山涂氏重修谱》载,银相于明天启从宜黄徙肖田观门前。《南昌涂氏五修族谱》载,善信于万历从福建涂坑迁黄陂龟庄。。

徐:东海郡。《东海徐氏九修族谱》载,徐氏为山东东海望族,为避秦始皇因徐福行为遭迫害报复,徐福弟徐该潜居洪州。仁清从广昌大堵迁洛口古山,已传十三代。真世于明成化从广昌大堵迁钓峰竹口。必良于明正德年间从福建龙湾迁固厚凤凰。《阳都徐氏四修族谱》载,盛魁于明天启从建宁迁蜀田。据长汀《客家风情·客家姓氏渊源》:宋末元初,一郎避乱由宁都迁宁化、上杭;二郎迁连城、永定,后裔迁惠州、揭阳;三五郎迁梅州,念五郎迁五华,万七郎迁博罗,徐云迁蕉岭。徐氏遍及广东梅江、东江一带。

夏:会稽郡。《长家山夏氏族谱》载,祥化从福建板山迁大沽赤谷嵊,已十三代。《宁都夏氏四修族谱》载,警祥于明永乐从建宁胜交山迁固村檀香山。《兴国夏氏重修族谱》载,继山从兴国里西塘迁大沽罕虎脑,已八代。善卿因明末兵变从建宁上查迁大沽曾家地。

应:汝南郡。《阴都坑应氏族谱》载,世良从永丰上固迁大沽横坑,已十二代。《汝南应氏八修族谱》载,尚群于明嘉靖从福建恩家柯迁小布布头。

段:京兆郡。《宁都段氏三修族谱》载,山西京兆段氏克明于宋代徙吉水,遂迁闽龙岩,含信于清康熙间至宁都贸易而定居。《段氏田新九修族谱》载,显讫于明万历从南丰石咀田新迁蔡江中池。

余:新安、下邳郡。《广邑尖峰余氏六修族谱》载,大礼于清乾隆年间从广昌尖峰迁大沽霞布。重如从宁化迁固村小砾,已二十代。伍锡从宁化迁田埠花树下,已十四代。

马:扶风郡。《马氏重修族谱》载,盛崇于明崇祯间从宁化 迁固村老禾村背坑。兴元于明末清初从建宁迁大沽游屋,已十六 代。《黎丰马氏七修族谱》载,世顺于清康熙间从宁化迁钓峰狮形排。

甘:长安、渤海郡。《渤海甘家隘甘氏六修川谱》载,永坚于明隆庆间从南丰甘家隘迁黄陂中迳。德值从永丰竹山下迁大沽沙木帐,已十二代。小沽上村甘姓从福建迁居,已十二代。《丹阳南丰甘氏族谱》载,文胜于明万历从南丰甘家隘迁刘坑雪竹。

饶:平阳郡。《历山饶氏六修族谱》载,逊先于明永乐问从建宁历山迁黄陂菜子垄。大养于清康熙庚子年从历山迁长胜油屋。玉祖从建昌迁固厚九砾。

邹:范阳郡。《范阳邹氏九修族谱》载,世忠于清康熙间从丰城迁黄陂塘源。《宁都邹氏五修族谱》载,集茂于明洪武从乐安鹏湖迁固村丘田。

辛:陇西郡。《辛氏重修族谱》载,石峰于明万历从广昌新安迁安福谢陂。

龚:武陵郡。《龚氏罗溪六修族谱》载,对山于明嘉靖从建宁迁蔡江坦子坑。《龚氏十一修族谱》载,寿义于清康熙从乐安下坨迁对坊河背。

吴:延陵郡。《延陵吴氏九修族谱》载,正权于明嘉靖从兴国南坑迁蔡江伏元。《阮令小布吴氏二修房谱》载,新川于清康熙间从兴国江口坑尾迁小布螺蛳排。《广东东圆吴氏重修族谱》载,家太于乾隆间从石城烟坊迁大沽人形排。《宁都吴氏七修族谱》载,华彬于明崇祯从乐安迁固村赞口。轮三从宁化迁固村禾仓背,已十一代。纶经从南丰冷斗窝迁固村墙背,已十三代。国桂于康熙间从宜黄杭英迁固厚安角排。全县今有5600多人。

范:高平郡。《高平范氏重修族谱》载,少直于明万历从福建上杭迁刘坑上枝坊,子茂从宁化迁固村土伦排,已十九代。兰英从永丰石榴坑迁黄陂砾子下。

伍:安定郡。《安定伍氏重修族谱》载,文重于明成化从宁化迁刘坑赖坑。《安定福建伍氏三修族谱》载,子胜于明天启从宁化伍家坊迁长胜龙窝底。田埠牛牯岽伍氏从石城高车迁入,已十一代。

伊:陈留郡。《绿水伊氏九修族谱》载,明天启间家财从福建迁刘坑赖源,远有从石城横江迁固村田背,已十代。远进从宁化迁固村园坑,已十七代。

唐:晋阳郡。《建宁唐氏族谱》载,如胜于明崇祯从建宁通溪迁田埠罗家斜。《鲁国唐氏重修族谱》载,有卿于明崇祯从广昌塘坊迁黄陂枧田。

过:高平郡。《高平过氏八修族谱》载,良吉于明弘治间从新城迁固厚东坑。兴邦于清顺治从南丰汉口迁田埠龙吉坑,后裔分居长胜果子园。

高:渤海郡。《渤海宁都东关高氏四修族谱》载,尔财于明天启从建宁迁固厚里屋,蔚牙于雍正间迁固厚老洋坑。

鄢:范阳、太原郡。《梅江鄢氏六修族谱》载,朝达从乐安云盖乡上舍迁宁都仁义乡马头(今属田埠乡)已传二十一代,英杰从上舍迁宁都清泰乡四都上坪(今属东韶乡芒冬坑村)。长胜通天鄢大三先辈由闽会同东坑迁入,于明崇祯间遂转徙通天定居。

阙:下邳郡。《阙氏三孟公族谱》载,继池于明洪武从峡原五金岭迁固厚铁树坳。

董:陇西、济阴郡。《董氏重修族谱》载,彬初于明天启从福建郡武迁固厚段上。据《宁都直隶州志》载,明成化五年探花及第董越,官至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其子董天锡,明弘治九年进士,累官南京太理寺卿。董氏乃田头王坊人,后居县城董屋巷,迄今后裔徙居何地待考。《永宁董氏重修族谱》载,太纬于雍正间从枯桐坝迁青塘北风洞。明正统年间董姓从乐安云盖流坊迁洛口金竹上庵。

柯:济阳郡。《宁都下西关柯氏七修族谱》载,绍峰于明嘉靖从建宁三都隘迁长胜塘尾。《济阳柯氏七修族谱》载,思潭从三都隘笔架地迁固厚东排,已十三代。《何氏元寿公墓碑》载,元寿于清乾隆间从福建迁兴继迁会同松山背。

侯:上谷郡。《宜黄侯氏九修宗谱》载,就习于清康熙间从宜黄侯坊迁固厚下湖田。

梅:汝南郡。《建宁梅氏重修家谱》载,上寿从建宁白沙塘迁固厚大坑(生于明万历戊午)。

詹:河间郡。《詹氏三修族谱》载,文富于清康熙间从瑞金九堡迁固厚珊瑚岭。有仁从广昌茶林窠迁洛口老虎段,已八代。

湛:豫章郡。《宁化湛氏重修族谱》载,华庭于清雍正间从宁化桂花迁田头樟坑。

欧阳:渤海郡。《欧阳氏十四修族谱》载,叔行从崇仁欧阳坊迁长胜枫树岭,已二十代。《渤海宁都半迳欧阳三修族谱》载,南乔(生于明正德壬申年)从宁化清流迁长胜半迳定居。

江:济阳郡。《宁都七修族谱》载,而美于明正统从宁化迁长胜水南。广昌罗家地江姓于清代迁湛田东家排。国宪从兴国江口迁青塘大坝,已十一代。

上官:天水郡。《宁都上官氏四修族谱》载,文崇于明万历十二年从宁化泉上里迁平阳乡五十四都上门(即固村上曼),庭近于明天启二年从瑞金瑞林寨迁长胜新安。天彩于清顺治间从汀州迁固厚庵背垄。

童:雁门郡。《雁门童氏五修族谱》载,童姓早期居中原,因金兵犯境,南宋初避祸逃闽、粤,敬如(生于明天启丙寅年) 从兴宁围志坝迁长胜竹马寮。

万:扶风郡。《宁都怀德涟溪万氏七修族谱》载,文绍于明成化从福建迁固村白泉排。《抚乐万坊十修大成谱》载,大伦从乐安万坊迁东韶坑头及钓峰、小布,已二十一代。迹三从乐安下坊迁员布谢坊,已十二代。德祥从永丰迁小布田罗砾,已二十二代。

巫:平阳郡。《巫氏十一修族谱》载,志班于明崇祯间从宁化昆岗迁固村上杨梅坪。千四郎从广东大埔迁固村九田,已十一代。子祥从宁化坤江迁长胜跃子排,已十代。宜潜于清康熙间从广东程坊迁固村上黄。

俞:河间郡。《俞氏五修族谱》载,万英从上杭桃源坑迁固村新屋里,已十七代。

苏:武*****郡。《竹山下武*****苏氏三修族谱》载,新豪从福建焦坑迁黄陂樟坊,已十六代。《阳都苏氏九修族谱》载,始祖百二郎系苏东坡后裔,宋末由永丰苏家巷迁宁都东关,已十七代。二世依德居长汀任知县。

连:上党郡。《连公捷翁墓碑》载,公捷从宁化案湖迁田埠寨下,已二十代。子昌从福建山潭坪下迁固村坳子上,已十一代。

吕:河东郡。《吕氏重修族谱》载,联魁于清康熙间从兴国燕子窝迁洛口三砾其。

沈:吴兴郡。《吴兴沈氏五修族谱》载,先世居上杭沈家坊,《连城吴兴沈氏族谱》载,宋末湖州吴兴沈氏隐居清流丰山,复迁连城,明崇祯年问,仲仁、道仁因避乱迁居宁都。十三郎于宋嘉定十年由兴国三寮迁宁都会同里迎坑。

傅:清河郡。《宁都衙背傅氏初修族谱》载,少一郎官居中书舍人,后避寇居宁化招贤里。应培于明万历从福建白沙岭迁对坊凤排。瑞州从宁化迁刘坑湖底,已传十代。

章:河间郡。《章氏重修族谱》载,先祖发源河间,后迁闽南安,再迁浦城,转徙抚州栅栏门。三十一世福星(殁于明万历间),从乐安与兄福明徙湛田平步岭。

孔:东鲁郡。《宁都孔氏十一修族谱》载,宋高宗初传从开封迁临川,复徙建宁。贞通于明弘治从建宁西源迁宁都县城,遂复徙会同朱庄塘背岭。

蔡:济阳郡。《宁瑞济阳蔡氏十二修族谱》载,五代时九承事浚济由长安调任虔州教授,后迁居石城,迁葬虔化松上里。后裔恭公次子襄公迁闽仙游,宋天顺八年登进士第,官至端明殿大学士。襄公之子旬公迁居虔化北郭蔡。

项:辽西郡。《雩邑项氏十一修谱》载,项孔明于南宋从湖南迁吉水带源,再徙龙泉县,继迁宁都县田头南龙,又从田头迁雩都西坑。项一忠(生于明嘉靖戊戌年)从雩都汾坑(西坑)转徙宁都葛藤坳,项自采于清初定居对坊丘田。

严:天水郡。《天水严氏十三修族谱》载,天明于唐景云年间从浙江桐庐县徙洛口厚田。《对坊严氏五修族谱》载,严安与弟严卯于明万历间从广东长宁中和(今寻乌晨光乡)迁宁都平阳乡刘屋增高山(今属对坊乡)定居丘田。龙邦于清初从石城河斜迁居对坊上坪山。

尹:天水郡。《尹氏赣东南联修谱》载,尹明于元至正迁居固村下河。

柳:河东郡。《河东郡柳氏族谱》载,柳益信于明朝万历间因迁居固村湖坊。

白:南阳郡。《南阳郡白氏族谱》载,自从(生于二十六年)从石城桐坪下砾随母迁入田埠金钱坝。

封:渤海郡。《渤海封氏八修族谱》载,封原佑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因做手艺迁长胜街上。

武:太原郡。《太原武氏六修族谱》载,武大盛于元至正十七年因做手艺从乐安迁长胜街上定居。

聂:河东郡。《河东聂氏宗谱》载,友伟于十八年随母迁赖村新民。

姚:吴兴郡。《吴兴姚氏源充世系》:姚应逵于清康熙甲午年因经商从广东梅州迁入对坊王坑。

乐:南阳郡。《南阳乐氏族谱》载,乐国庆于清雍正元年因经商迁居赖村乡邮村。

程:安定郡。《安定程氏续修族谱》载,庭刚于清乾隆间随母改嫁从宁化迁入黄陂高圳。

翁:盐官郡。《翁氏八、九联修族谱》载,翁显俊于清道光二十九年迁居黄陂乡大湖。

凌:河间郡。《河间凌氏家谱》载,启祥于清康熙庚申年迁居黄陂鹅公。

沙:汝南郡。《宁都沙氏四修族谱》载,伯祥于元泰定三年从钱塘江因官职迁调定居刘坑七里。

易:太原郡。易德荣于1928年因战乱迁居黄陂乡龟庄村。

三家成功分晋,智姓家族灭亡!

#历史开讲#《战国策·魏策一》: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意思是说:若想将敌人打败,不妨先暂且给他一点帮助;若想得到东西,不妨先给他点东西。今天就来看看春秋时期,智姓家族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最初,控制晋国政府的,不仅是赵、魏、韩三大家族,而是四大家族——另一是智姓家族。

开始的时候,智姓家族族长(宣子)智申,曾与族人商量,他的几个儿子中谁适合做的接班人 ,智申想要指定儿子智瑶当他的继承人。

族人智果表示异议,说:“智瑶不如你另外一位庶子智宵。智瑶有五项超人的优点,只有一项缺点。五项优点是:一表人才,精于骑射,通晓各项技能,文章流利,坚决果断。一项缺点是:胸襟狭窄,刻薄寡恩。五种才干加上毫无容人之量,谁能跟他和平相处?如果要智瑶做你继承人的话,智姓家族一定覆灭。”智申没有理会智果这项建议,最终指定了智瑶为自己的接班人。

来自网络

智瑶在掌握晋国政府大权后,非常嚣张跋扈。一天,跟韩姓家族族长韩虎、魏姓家族族长魏驹,在蓝台设了饭局。饭桌上智瑶戏弄韩虎,又侮辱韩家的总管段规。智国听到之后,警告说:“激怒对方而不防备报复,灾难必然临头。”智瑶说:“我就是灾难,我不给别人灾难,已算运气了,谁敢给我灾难?”智国说:在公开场合上,一下子就使韩家的族长和韩家的重臣,蒙受耻辱,而又不戒备他们的反弹,只一味安慰自己:‘他们不敢!’结局一定要糟。连黄蜂蚂蚁,都能害人,何况一个庞大的武装兵团的首领和他的助手?”智瑶却听不进去,负手而去。

不久,智瑶向韩虎要求割让领土,韩虎气得发抖。段规说:“智瑶喜欢占小便宜,性情又十分刚愎,如果拒绝,一定对我们发动攻击。不如给他,他尝了这种甜头后,必然对别人如法炮制,别人不给,一定发生战争。我们既可以逃过一劫,又可以坐以待变。”韩虎就把一个拥有一万户人家的城市,送给智瑶,智瑶大为高兴。

接着智瑶又向魏姓家族族长魏驹,要求割让领土,魏驹打算拒绝,他的总管任章问道:“为什么不给他?正因为他没有理由强迫割地,我们才应该给他。给他之后,智瑶必然认为自己聪明不可一世。一旦不可一世,必然轻敌。而我们被迫害的几家,才有可能精诚团结。以精诚团结对待轻敌,智瑶的性命,不会长久。不如答应他的要求,使智瑶被胜利冲昏了头。然后,我们再暗中动手,魏家为什么最先挨智家的当头一棒?”魏驹于是同意任章的看法,也把一个拥有一万户人家的城市,送给智瑶。

来自网络

智瑶对自己谋略的高明和判断的正确,十分满意。于是变本加厉地向赵家新任族长赵无恤,指名要蔺邑、皋狼。但这一次,智瑶碰了钉子,被赵姓家族族长赵无恤拒绝,这对习惯于胜利的智瑶,是一个难以忍受的打击。他取得魏、韩两家帮助,攻击赵无恤的住宅。

赵无恤准备逃离晋国首府新田时,考虑投奔何方,侍从们建议说:“长子县最近,而城堡刚刚修竣。”赵无恤说:“人民刚完成巨工,已经筋疲力竭,再要他们卖命守城,谁会这么傻?”侍从们又建议:“邯郸仓库充实,也是好地方。”赵无恤说:“地方官已剥夺了人民的财富,如今我们再去剥夺人民的性命,谁肯帮我?“在为难之际,赵无恤想起老爹赵鞅生前对赵无恤说的话:“晋国一旦发生灾变,记住,不要认为尹铎年轻,不要认为晋阳距首府太远,一定前往投奔。”于是,投奔晋阳。

智瑶亲率三家联合兵团攻击晋阳,四面包围,密不透风。然后决开汾水,波浪滔天,跟城头仅有三块筑墙木板的惊险差距,没有灌过去。城内艰苦支持,浸过来的河水逐渐增多,民家的炉灶都告崩塌,遍地鱼蛙。然而,民心坚决,没有人想到投降。

智瑶在城外高冈上巡视,魏驹、韩虎在一旁陪伴,看到洪水滚滚,波浪滔天,晋阳城像一叶孤舟,眼看就要沉没,智瑶喜不自胜说:“到今天我才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国。”听了这话,魏驹用手肘轻轻碰了一下韩虎,韩虎用脚也轻轻碰了一下魏驹,他们惊惧的是,汾水也可以灌安邑,绛水也可以灌平阳。

智家的谋臣絺疵曾警告智瑶说:“韩、魏两家,可能叛变。要多注意防范”可智瑶却听不进去,认为自己不会看错人,

此时的智瑶还沉浸在即将胜利的喜悦之中,却不知赵、魏、韩三家私下已达成了结盟,约定发动反击的日期。约定“赵无恤派出精锐部队,突击智家守军,反决堤防,用汹涌的大水,来倒灌智家军阵地。”

水声、呼喊声、厮杀声把睡梦中的智瑶惊醒,走出房门的智瑶惊恐看着眼前的一切,满脸充满了疑惑。于是仓促指挥军队救水,军营乱作一团,无力应付韩、魏两家部队的两翼夹攻,最终智瑶被赵无恤亲率劲旅生擒并立即斩首。连带着把智姓家族也都全部斩杀,从此智姓家族也就走出了历史舞台,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这正是应了那就老话“多行不义必自毙”,谨言慎行才是人最重要的才干,恃才傲物终究会失败。

中华姓氏-湖南各地欧阳姓来源

长沙河西尖山欧阳氏

始祖添贵公,元季自安仁迁居善化,六世孙舒谏遂居善化河西七都尖子山。清光绪时纂有族谱,堂号本仁。

浏阳山田欧阳氏

始祖焘公,字普照,宋建炎间由星沙迁居浏邑县治龙津港。其孙桂公,字馨庵,又徙居浏东永和山田湾。清康熙57年(1718)修建宗祠。乾隆17年(1752)始修族谱,58年(1793)续修。行派:本源祥发远,盛德辉宗祊,禹绩万年茂,启贤百世芳,中和宏位育,参赞佐家邦,依古谟猷大,存心福自长。

浏阳溁波港、洞阳欧阳氏

始祖安时公,宋时由防里迁浏东马渡,传五世圭斋公欧阳玄,元时文冠天下,历官翰林,追封楚国文公,又传八世至勋公。勋公子五,演为仁、义、礼、智、信五房,长子圣文由马渡迁浏邑西之溁波港,次子富文偕其兄弟由马渡迁浏邑北之洞阳段。清嘉庆23年(1818)建勋公祠于浏阳洞阳之田坪。乾隆16年(1751)五房始合修族谱,道光12年(1832)续修,光绪31年(1905)三修,1936年四修。本支原派:家声欣永大,德道学宏开,士裕经纶业,庭储榦济才,贤良荣聘选,诗礼笃滋培,室庆芝兰绕,词成锦绣堆,藏书通万卷,继绪应三台,建树光前烈,文章世泽恢。康熙56年(1717)长沙、善化、浏阳、益阳、安化、攸县、宁乡、湘潭八邑建万公祠于省城张家巷。通派:作述恢前绪,春兰秋桂芳,儒林崇学业,安福肃官常,礼乐传家宝,经纶辅国纲,至诚敦厥本,纯厚焕其光,时思达导义,日纪典谟章,文明一开启,永远显荣昌。

宁乡欧阳氏

始迁祖可大公,为託公裔,宋元丰间由吉安郡迁居宁乡玉潭桥。十六传至\"彦\"派,衍为彦镇、彦釭、彦文、彦才、彦诚、彦贵、彦钧、彦鉴、彦铭、彦锳、彦鏻、彦鏸、彦镛、彦钟、彦钢、彦錀、彦贵十七房。清嘉庆间各支纂修支谱,文、诚、贵三房道光23年(1843)、光绪5年(1879)、宣统元年(1909)、1936年续修。彦铭房道光2年(1822)、咸丰4年(1854)续修。彦鏸、彦镛、彦钟三房光绪20年(1894)合修。派语:可茂再汉宣,应克善斯添,德大惟忠孝,邦彦世遵贤,祖宥仁端正,临民子必先,作述恢前绪,春兰秋桂芳,儒林崇学业,安福肃官常,礼乐传家宝,经纶辅国纲,勋名兼节义,百代著荣昌。

宁乡大田、高山、水口、团山,湘乡三迁欧阳氏

唐时通公三传而生琮,为吉州刺史,琮公八传而生万,为安福县令,万生和,和生雅,雅生效、楚二房。效生谟、託、 ,楚生堂、宏、钺。託公五传至文忠公欧阳修。后又十二派于分支祖明甫公,宋时任吉州判官,因家于吉安庐陵。四传至迪辉公,衍华立、岳立、泰立、衡立四房,四公明时由江西迁星沙安仁井背,复迁宁乡,落业大田坊。华公分居大田,岳公分居高山,泰公分居水口、团山,衡公分居湘乡三迁。清康熙39年(1700)合修族谱,嘉庆间各支分修,同治元年(1862)华、岳、衡三房又合修。

宁乡井泉欧阳氏

始祖万公,唐僖宗时为吉州刺史,因家于此,至五世共得六孙,衍为六大派,其中託公居庐陵安德里。託公之十三代孙鼎翁由永兴徙星沙,转湘潭。鼎翁玄孙谦公,元季徙居宁乡井泉。间四修族谱,堂号六一。

醴陵枧上欧阳氏

始迁祖绍申公,明建文间自江西迁居醴南十八都枧上。族人分布于围塘、左家山。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

醴陵欧家湾欧阳氏

始迁祖德卿公,明天启间自江西庐陵迁此。族人分布于黄谷田、湘潭。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人。

醴陵崇仁里欧阳氏

始迁祖开泰公,清康熙初年自江西泰和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人。

醴陵阳家冲欧阳氏

始迁祖魁仲公,元至正间自江西钓源迁此。族人分布于渌口、枧上、攸县、浏阳、萍乡。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

醴陵吴家塅欧阳氏

始迁祖勋公,明洪武间自江西安福迁此。族人分布于同桥、黄沙。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人。

醴陵枧溪欧阳氏

始迁祖南贤公,明洪武间自江西庐陵迁此。族人分布于左家山。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

炎陵沔渡洞里欧阳氏

始迁祖悦轩公,宋末由衡山迁入霞阳陈家冲(今沔渡洞里)。

炎陵十都小江欧阳氏

始迁祖举善公,元至顺年间自陈家冲徙霞阳乡小江。

炎陵三河潘家欧阳氏

五代后晋时,春官尚书林启公奉旨祭炎帝,因爱酃之山水,遂辞官携眷自江西庐陵迁斜濑渡定居。后人分布于水口、策源。

湘潭锦石欧阳氏

始祖万公,十八代邦美公,字宣甫,原居江西吉安府安福县,明洪武初自庐陵仗剑来湘,授长沙卫指挥使。永乐间徙湘潭锦石。生志华、志亮,志华生景隆、景里、景英、景贵,称上四房,志亮生景陞、景隐、景陟、景 ,称下四房。清乾隆21年(1756)始修族谱,乾隆49年(1784)、道光3年(1823)、同治10年(1871)、1921年、2004年续修,六修时子孙共14582人,其中男7601人,女6981人。派语:邦志景於世,显绍怀秉冀,日广树德,大廷之光,文士继起,敦本克昌,国恩锡庆,祖泽传芳,作忠以孝,允振书香。

湘潭韶山欧阳氏

原籍江西安福。始祖诚公于明洪武间自江西安福为潭州观察使,因避兵乱移居今如意乡后罗村。

湘乡田边欧阳氏

始迁祖材公,系出万祖,派分黄石,明洪武4年(1371)自江西泰和县蜀口徙上湘田边。清康熙50年(1711)创建宗祠。乾隆17年(1752)始修族谱,人丁1500余人;咸丰10年(1860)续修,人丁2000余人;1926年三修,人丁3000余人;2003年四修,人丁1万余人。该族名人欧阳振声,湖南省议会议长。编排:仁孝克昌谟,诗书先圣意,钟英盛肯堂,高厚光宏贲。

衡阳横江欧阳氏

始迁祖应诚公,行伯九郎,生于元末,显于明初,官指挥同知。明洪武3年(1370)奉母胡太淑人由江右迁衡阳,卜横江,生子五。惟次子训臣公承先启后,其四孙文中、文伍、文锡、文启。文中下传七世开天华、天然两房,棋布一甲燕窝及鸭婆塘。文锡子四:才瑞、才身、才哲、才奉。今星罗横江各处者皆瑞公裔。明季苦于赋役,议分十柱,轮流承充。现惟六、四、七、十、一、八六柱。族谱始修于清乾隆51年(1786),道光20年(1840)续修,有门婿曾国藩序,光绪6年(1880)三修,1924年四修,1999年五修。清嘉庆21年(1816)创建宗祠。班行:应训贵允有,文才必重仁,国正天心顺,安邦定太平,忠孝承先德,诗书启俊英,传家惟守厚,福祚庆长荣。

衡阳明德堂、世德堂欧阳氏

明德堂始迁祖景春公,字应林,行六郎,为万公二十四世孙。元至正间自耒阳燕窝岭徙居衡阳东乡建兴乡三十二都大屋冲。明万历间建祠于材冲,名\"明德堂\"。清乾隆33年(1768)创修族谱,1940年与世德堂合谱,称五修。世德堂始迁祖荣可公,讳典,字伯华,为万公二十一世孙,由吉水徙尚华,明初随太祖屡著奇功,诰封宣武将军,后奉令驻衡,遂与兄兴可公卜居衡阳酃泉里。清雍正间建祠于阳家坪,名\"世德堂\"。1940年与明德堂合修族谱。旧班:景宗才仁义志得均世大永正。新班:兴隆惟德荣,熙时运际昌,祖先沛泽远,继绪发余光,本崇枝自茂,源丰庆诒长,富贵常有锡,诞受由心藏,令嗣克承命,奕冀定毓芳。

安仁西城欧阳氏

始迁祖初新公,原籍江西安福,南宋淳祐6年(1241)任安仁县令,致仕后遂卜居安仁东门外太平观小湖田。子孙分东、西二房,西房又分三支,西房建祠于西城。清康熙38年(1699)始修族谱,1942年七修,2001年八修,至今已传30代,人丁2600余人。旧派:道德文章华国诗。续派:光显世代,同振伦常,忠孝继美,富贵永昌。

耒阳欧阳氏

始迁祖景渊公,明末由江西庐陵迁居耒阳。

隆回泸溪欧阳氏

黄石祖 公,五世孙子实,即宝庆官田、青冈、泸溪、连理四族始祖。第六子格公,居江西安福县黄石稽古堂。格生辉,辉生昺、暹、昙,昺生嗣声,暹生嗣祖、嗣昌,昙生永昌、用昌。永昌以下五世都政,为邵阳连理始迁祖。嗣声二子时俊、时选,时俊第三子嘉证,为邵阳官田始迁祖。时选第四子嘉彦,嘉彦生自息,自息长子茂翁,宋咸淳间由稽古堂迁居隆回泸溪竹山湾瓦子屋场,后派衍为瑜、珏、理三支。清嘉庆3年(1798)建宗祠于竹山院。清雍正4年(1727)创修族谱,嘉庆12年(1807)二修,咸丰4年(1854)三修,宣统2年(1910)四修,1947年五修,时男女丁口6360人。1996年六修,时男女丁口12921人。珏房纪侍公裔欧阳煌,1948年去台湾,官上将空军司令。

隆回兴隆乡连理村欧阳氏

始迁祖都政公,字玉畿,明洪武间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因贸迁邵阳隆回司门前瓦子坪连理村。族人多分布在隆回县兴隆乡司门前、坳背柴山严塘岭脚庙、三都大石铺及湘乡、邵阳、城步、溆浦、晃县和贵州大定、四川、湖北等地。至1948年,已传22代,男女丁口约7000余人。清康熙34年(1695)创建宗祠于连理村。

洞口双洲欧阳氏

清同治2年(1863)邵阳、新化欧阳氏合修通谱,以万实公为第一世,第八世元亨为隆回官田始祖,第九世尧章为新化青冈始祖,茂翁为隆回泸溪始祖。官田始祖元亨、元通,宋淳祐间由江西安福稽古堂迁居邵阳小官田,今属隆回。衍为应福、应祥、应瑞三房,至六世又支分三十二支。九世文仁,自官田又迁武冈双洲,今属洞口,为双洲支祖。清乾隆15年(1750)各房分修,嘉庆17年(1812)官田三房合修,道光26年(1846)、光绪3年(1877)、1912年、1948年、1995年双洲分修,五修时人口5021人。双洲老班:光天化日,永大和昌,材崇通敏,道迪元祥,思亨立本,显庸敦良,如先正一,世济恒长。官田、青冈、泸溪、连理、双洲通谱新班:洪范徵恩锡,彝伦叙典常,余山贻厚泽,安福绍徽光,经学儒林盛,勋名仕官彰,畴图开甲榜,寿富启休祥。(双洲老班\"化\"字后接通班)

武冈青龙团欧阳氏

始迁祖斌公,字武仲,明洪武20年(1387)进士,官衡州知府,致仕游于武冈城西,因卜居于此。

绥宁欧阳氏

始迁祖文明公,江西吉安人,元大德年间任靖州太守,卸任后落籍绥宁县。后裔今分布于唐家坊、瓦屋塘、麻塘等地。

城步青苗欧阳氏

分布于暖水。

岳阳贾沙塅欧阳氏

始迁祖迁武公,明洪武时自江西南昌铁树观筲箕坡徙居巴陵贾沙塅。1924年、1943年纂有族谱,堂号庐陵。

华容石山矶欧阳氏

始祖景辉公,自江西万载白水迁居平江南扛桥。有子五,派名受一、受五、受六、受七、受九。明洪武初年,受一、受九因生活所迫,迁巴陵君山后湖,3年(1370)转徙华容小北街巴陵门土地西(今石山矶附近)。受五后人也迁华容。后裔聚居白鼎山,分居坛子口、高桥、沙口、东山等地。平江老派:受思文尚,翼首开泰,丕成鸿烈,启迪时载。增派:长守忠训,克秉为怀。

湘阴石水江欧阳氏

始祖彝公,元泰定中自江西庐陵迁湘阴。传四世至中端、中瑞,中瑞后迁汨罗。

平江南扛桥欧阳氏

始迁祖景辉公,自江西万载白水迁来。至1994年,全族人口10322人。

常德莲子冈欧阳氏

始迁祖立道公,号元泰,原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同水乡五十八都臻善里大夫团泉水口水南保圣宋团桑园三神冈庙。明洪武31年(1398)奉例徙楚,舟泊常德冲天湖,遂定居湖之南岸莲子冈,长子恂远居上新村菱湖坪;次子恂绍迁阳城村官潭湖;三子恂美迁太平社南黄冈;四子恂良居府城鹭鸶桥;五子恂海居赵塘村。1943年常德、石门、临澧、桃源欧阳氏合修宗谱。派语:立恂伯公兴,绍正道初春,应世当成德,继元自有人,文章开后学,理法守先民,欣遇昌隆日,观光利用宾,忠孝诒谟远,诗书养性纯,传家富于义,报国志惟诚,高曾留典则,嗣胤得贤仁,藩衍由天授,华宗际盛明。

常德马头口欧阳氏

始迁祖立旺公,字寿兴,明初与弟立道公同徙武陵,旺公落业马头口东庄。派语同常德莲子冈欧阳氏。

常德官堤欧阳氏

始迁祖立伸公,字敬德,父荣可为立道公同堂伯弟。派语同常德莲子冈欧阳氏。

常德青泥湾欧阳氏

始迁祖正恂公,为立道公七世孙,明正德4年(1509)官常德知府,升盐运使,子道缯、道绘,居青泥湾。派语同常德莲子冈欧阳氏。

临澧潘市欧阳氏

始迁祖建初公,任福州教谕,二子:德锜、德铭,明洪武初锜与侄正信调戍澧阳,落业澧州,永乐间由澧州迁永定。信子猷定居于临澧之花薮坪,今称潘市。派语同常德莲子冈欧阳氏。

桃源夹州乡欧阳氏

始迁祖胜上公,一说清康熙间由龙山迁来,一说由临澧潘市文寿公衍派。定居夹州乡王野鸡冈。派语同常德莲子冈欧阳氏。

石门磨市欧阳氏

始迁祖正间公,为立道公八世孙,原住湖北江陵县三十一都孔家渠,第五子道作于父没后随母迁居澧州石门北乡信块十四区清泥溪公田坪富石保覃家社。派语同常德莲子冈欧阳氏。

益阳欧阳氏

始祖万公,字弥高,唐僖宗乾符间为安福令,子孙因居安福,至五派六孙衍为六房。谟公居安福洞渊,託公居庐陵安德里, 公居安福黄石,堂公居庐陵永和镇,宏公居庐陵钓源,钺公居安福义历,堂公子殊公由永和徙分宜防里,堂裔十七派念五徙益阳。十九派文峰居梅子山,儒峰居蛇头山,又有伏一公,居西湾继江山。钺裔十二派道传公之嗣来益者居乌窠山。宏裔十六派好哲公、辇公迁居敷溪、善溪。清雍正12年(1734)四山二溪合建宗祠于益治城东关后街。清乾隆2年(1737)创修宗谱,1919年梅子山、蛇头山、继江山又六修合谱,2001年梅子山七修支谱,乾隆4年(1739)倡修资江谱合派:禹裔历世纲,明德自垂长,泽远传家乘,时清继祖芳。咸丰9年(1859)四修复增派语:文章昭上国,忠厚笃前光,业本诗书贵,行敦孝友良。

益阳十七里阳家山欧阳氏

始迁祖邦仪公,明万历年间自宁乡迁此。

安化田心欧阳氏

始祖万钟公,字弥高,为江西安福令。十六传至圣祥、圣斌、圣随三公。圣祥公,字添湘,授征南将军,后立业于湖南安化田心罗子潭梅子岭,其孙宗义子五:源澄、源海、源渊、源滔、源湘;宗茂子五:源清、源洪、源淇、源浩、源濬。圣斌公,字添润,奉诏征服宝庆,后辞职归隐于石旗头,其孙宗远子十:源灌、源润、源温、源淳、源济、源浙、源沂、源潭、源江、源淋;宗达子二:源河、惠能。圣随公,字添派,其孙宗续子二:源渏、源溁。此二十四房中有或早夭或无传或无可稽考者,清顺治7年(1650)湘、洪、濬、灌、澄、海、淳、潭、江、河、淋十一房合修族谱。

安化欧阳氏

始祖元通公,宋淳祐11年(1251)自江西安福县迁邵阳,至荣峰公转徙今涟源市丰乐、七星、伏口等地。

新化团山、木山、梅山欧阳氏

文忠公十二代孙勋公于明时自江西吉水六十二都宦游至湘,任新化县令,后卜居梅城,为迁新化始祖。由勋公四传至万七、万八、万九三公,万七居团山,万八居木山,万九居梅山,衍为三房。清康熙25年(1686)始修族谱,乾隆30年(1765)续修,嘉庆16年(1811)三修,咸丰11年(1861)四修,光绪28年(1902)五修。宗祠在新化东门城内。七、九房老班:承基绍祖世家昌,作述维新祚自长,裔起贤良宗永叔,际时名彦振朝纲。八房老班:万仁祖兴文,嗣廷宗思泰,正永楚添长,国世家昌吉(木山铺)。万仁祖兴文,嗣绍一日久,永可宗添长,国世家昌吉(清潭桥)。合班:(嘉庆订)世家昌吉曜,作述启书香,德泽诒谋远,声名振豫章。(咸丰订)吉曜书香启,庥声厚泽贻,宝庭名震远,玉树代生枝。

新化炉观青山欧阳氏

始祖尧章公,字昭天,潭州主簿,宋淳祐11年(1251)携家眷自江西吉州安福县黄石稽古堂徙居新化青岗村(炉观青山)落户,子三:景荣居青岗山,景春居洋溪白塘木龙村,景华居孟公市沙江潭家冲。

宜章麻田欧阳氏

始迁祖庆公,字光裕,号吉斋,系出江西庐陵,唐末天祐年间奉令以知平章事兼节度使出镇郴宜,平寇有功,卒于官所,子孙遂家于宜章县白沙乡麻田。族人分布于宜章新村、道堂、广田以及桂阳、宁远、临武、沅江、西川等地。至1948年,男女丁口约14000余人。清嘉庆13年(1808)建宗祠于麻田。族谱始修于明宣德4年(1429),1920年十二修。

宜章长策欧阳氏

宋欧阳修公第三孙恕公为荆南按察使,考察百僚至郴州,见郴地效灵,遂令其子华公于宋绍兴4年(1134)肇基于郴之愈泉门东头街莲花桥。七世孙金敏公于宋庆元6年(1200)迁郴之秀才乡,后徙宜章长策乡严廊坊。族人多分布在本乡新湾、策江坊、老湾、神泉村。至1948年,已传40代,男女丁口共4796人。明洪武8年(1375)创建总祠于长策乡之策江坊。1944年十六修族谱。

资兴欧阳氏

华公传四代彦公,又由郴徙资兴四都绯紫源坊,为资兴开基祖。族人分布在资兴县东南西北各乡。至1948年,男女丁口共2400余人。宋时创建宗祠于县城。1932年六修族谱。

嘉禾水乾欧阳氏

旧姓阳,后加欧为欧阳,始迁祖海翁公,宋末居嘉禾黄花园。传七世至道胜,自黄花园迁水乾。至1930年,凡134户,男387人,女281人,共668人。

桂阳欧阳氏

始迁祖如麟公,生于宋,高尚不仕,由江西徙桂阳山北。子二:谏五郎、谏六郎,派衍二、五、七、十四大甲。清道光26年(1846)创修草谱,同治9年(1870)首修付梓。

汝城西坪欧阳氏

始迁祖昭公,原江西庐陵县人。宋绍兴4年(1134)随父恕公为郴州刺史,解组遂家于汝城西坪。后裔分析明洞乡,东乡金山塘湾,北乡内淇大蔴等处。至1932年,已传35代,共2000余人。

汝城横巷欧阳氏

始祖承信郎毅公,字仁仲,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宋绍圣9年(1102)官郴阳遂家桂阳(今汝城)。后裔分析城内、桥冲、东藏寨、濠头等处。至1932年,已传30代,男女合计2600人。该族名人欧阳复,字时亨,明景泰进士,官福建泉州府知府。

汝城欧村欧阳氏

始迁祖元复公,元季自江西庐陵县迁此。至1932年,已传24代,600人。

宁远欧阳氏

始迁祖雅公,字庆崇,宋宁宗开禧2年(1206)由江西省安福县因避兵燹迁湘,开基于宁远舂陵乡平田村。族人多分布在宁远县北路平田附近。至1948年,男女丁口约5600人。清嘉庆间建宗祠于平田村。1936年第十五次修谱。今谱称原籍江西吉安。北宋时,其祖任职桂阳。至皇祐年间,后裔德辉由桂阳迁宁远,初居神山下之西早禾田。族人繁衍,散居于中和、新开、慕投、下坠、保安一带。元末时,早禾田村欧阳中立之子平章随徐寿辉起兵反元。元灭,久与朱元璋相抗拒。洪武初,天下既定,视平章为叛民,将其族列入另册。中立遂率全族逃往桂阳大冲避祸。逾年,其孙恺述偕兄弟回平田,改欧阳为杨。清嘉庆21年(1816),杨上授官授兵部员外郎,始以复姓请于礼部,以\"远无可考信\"驳回。至其孙宗诘官户部员外郎时始获诺准,于同治6年(1868)恢复姓欧氏。今全县欧阳姓4.1万余人,仅平田村即近5000人,为宁远第二大姓。

宁远舂陵乡龙岗欧阳氏

始迁祖贵聚公,字焕群,系于元朝末叶由浏阳马渡因避乱迁居宁远县九嶷山之延塘五里洞,明洪武3年(1370)又徙居舂陵乡横龙岗。族人分布于老龙岗、新龙岗、清水桥、马子田等处。至1948年,已传24代,男女丁口约1600余人。宗祠一在老龙岗,创建于清康熙8年(1669);一在新龙岗,创建于乾隆3年(1738);一在绕塘腹,创建于道光元年(1821)。1918年六修宗谱。

江永黄甲欧阳氏

始迁祖宠公,字君锡,宦游来湘,后卒于任,其子岩公卜居于永明寒柏岭。族人多分布在黄甲岭村及允山、谢沐、刚隆等乡及富川、江华两县。至1948年,已传37代,男女丁口约4000余人。宗祠在黄甲岭,堂号敬义。

新田长信乡道塘欧阳氏 始迁祖太晚公,宋哲宗时由江西泰和县因避难游学迁湘,开基于新田县长信乡道塘。族人多分布在江西泰和县及湖南宁远、临武、蓝山以及新田县云溪、宋家湾、砠下、下村、石桥等处。至1948年,男女丁口1000余人。宗祠在云溪。

新田三和乡石桥欧阳氏

始迁祖上棵、大佑二公,宋时自新田县某乡迁三和乡石桥。至1948年,已传24代,男女丁口约200人。宗祠在三和乡石桥。

新田博大乡宋家湾欧阳氏

始迁祖仕信公,明时因繁殖事由新田县迁至博大乡宋家湾。至1948年,男女丁口约120余人。宗祠在宋家湾。

新田仁智乡天鹅塘欧阳氏 始迁祖科秀公,清乾隆间由桂阳县因贸易迁新田县,开基于仁智乡天鹅塘。族人分布于张家岭等处。至1948年,已传7代,男女丁口135人。

新田仁智乡上庄欧阳氏

始迁祖昌公,宋时由江西省庐陵县迁湘,开基于新田县仁智乡上庄。族人多分布在上庄、上元板及宁远坠头西江脚等地。至1948年,已传32代,男女丁口约2900人。宗祠在上庄。

新田崇益乡虾捞岭欧阳氏

始迁祖志何公,清时由宜章县因避难迁居新田县崇益乡虾捞岭。至1949年,男女丁口40人。

溆浦黄瓜陀欧阳氏

始迁祖转原公,原籍辰溪,屡迁来溆。

溆浦长乐坊欧阳氏

始迁祖尚助公,清乾隆时由新化徙此。

溆浦滥寨溪欧阳氏

始迁祖正俗公,原籍湘乡,清乾隆时徙此。

溆浦罗家洞欧阳氏

十五世祖元亨公,宋理宗时由江西迁湖南。清康熙时,正广由邵阳徙此。

溆浦赤溪欧阳氏

始迁祖绳祖公,明代由邵阳徙溆,居赤溪。

溆浦低庄欧阳氏

始迁祖应龙公,原籍江西,清初客寓益阳,旋徙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