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狮子座

姓顾的名人(姓顾的名人有谁)

时间:2023-10-03 19:41:14 作者:隐身守侯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顾炎武:明末清初隐居报国寺的一代大儒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岳强

今年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诞辰410周年,在顾炎武“北漂”的日子里,报国寺是重要的一站。走进报国寺,只见西侧门呈月亮造型,两厢刻有金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顶部也有四个金字——顾亭林祠。顾亭林,即顾炎武,因其家乡的故居旁边有湖泊名曰“亭林”,人们尊称他为亭林先生。

从月亮门东侧,可以望见亭林先生的铜像以及铜像后面的竹林,这位乱世中的一代大儒仿佛站在月亮里,心事重重地思考着家国命运。客居报国寺的日子里,他完成了其大部分著作。

不忘故国潜心学问

与黄宗羲、王夫之、唐甄并称“四大启蒙思想家”的顾炎武,本名顾绛,字宁人,南直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顾炎武自幼博闻强记,并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为人生偶像。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但我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后,亭林先生将自己的名字由顾绛改为顾炎武,因为他仰慕文天祥的门生王炎武。更名意在明志,他在昆山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清活动,但明朝大势已去。

明朝灭亡后,顾炎武在自家门前悬挂一块红色蔓菁,里面塞上蒜青,后面的白布上写有“避青”二字,意思是不为清朝效力。他曾六次徒步从家中前往南京明孝陵,哭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寄托故国之思,累计行程数千里,不辞跋涉之苦。然后,他将昆山的家产悉数变卖,辞别故里,一去不归。在20多年的北游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旅途中,骡马驮书随行,随时将书中内容与所见所闻进行核对,实地考察后勘误。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是不折不扣的践行者。

世事茫茫,顾炎武把对故国的怀念化作对学问的执着,而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学识使他著述颇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顾炎武全集》收录了他的存世作品34种,包括经部9种、史部17种、子部5种、集部3种,约1200万字。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含《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韵补正》《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他对经史百家、音韵训诂、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至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水利河漕、兵农田赋、经济贸易等均有造诣。在音韵学方面,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将古韵分为十部,阐明音学源流,剖析古韵部目,可谓承前启后,堪称古音学的奠基者。在文学方面,以诗见长,存世各体诗412首,包括徐嘉《顾诗笺注》的《集外诗补》中收录的4首佚诗。他的诗歌忧世伤生,似有杜甫遗风。

带着对故国的思念,顾炎武曾两次到昌平的长陵哭吊明成祖朱棣,六次到思陵哭吊明思宗朱由检。他的足迹遍及昌平的山山水水,写下了《昌平山水记》一书,对昌平的建制沿革、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自然地理、民间习俗等进行了详尽介绍,为后世留下了一份考据准确、脉络清晰的珍贵史料。

当年,顾炎武的才学遐迩闻名。他客居报国寺时,在朝廷做官的文学家王士祯曾去拜访,并心血来潮地请他背诵古乐府《蛱蝶行》。那首短诗虽然只有56个字,但生僻难记。使王士祯感到惊讶的是,顾炎武脱口而出,一字不落地背了出来。

乱世中的顾炎武手不释卷,沉醉于诗书学问,终成一代大儒。

悲悯苍生心忧天下

在顾亭林祠游廊的墙壁上,镶嵌着一些书法作品石刻,均为顾炎武的经典名言,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作为一代大儒,顾炎武治学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

他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倡导“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学术理念。在他看来,学问之道,贵在明道淑人,抚世宰物。这种经世致用的学术主张,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朴实学风之先河,对清代学者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他认为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主张“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他的“利国富民”、“善为国者,藏之于民”思想,具有早期启蒙色彩。

顾炎武纂辑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敏锐地关注到土地兼并及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指出“世久积弊,举数十屯而兼并于豪右,比比皆是”,以至出现了“有田连阡陌,而户米不满斗石者;有贫无立锥,而户米至数十石者”的情况。在他所撰写的《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郡县论》中,探索了造成社会积弊的根源,表达了实行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他指出“郡县之弊已极”,症结在于“其专在上”,初步触及到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变革郡县制的要求。

在《日知录》中,他开宗明义:“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复,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他认为“今天下之大患,莫大乎贫”,因而“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他希望百姓摆脱贫困,实现“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对于社会财富分配,他说:“民得其利,则财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财源塞而必损于民。”他认为自万历中期以来,由于“为人上者”唯利是图,造成了“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的局面。因此,他主张“藏富于民”,民富才能国强。

顾炎武“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突出体现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警言。他所说的天下兴亡,指的是天下苍生的生存和中华民族的延续。为此,他一生奔波劳碌,上下求索,即使在病中,仍然呼吁“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他悲天悯人,以满腹经纶为天下苍生代言,受到世人景仰。

文人祭祀报国志士

位于西城区报国寺前街1号的报国寺,始建于辽代,明成化二年(1466年)及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1997年,报国寺开辟为收藏市场,并对公众开放,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顾亭林祠位于报国寺西南面,原为禅房,因顾炎武曾在此居住,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改建为顾亭林祠。

历史上的报国寺香火旺盛,还曾是北京最大的旧书市场,文化氛围浓厚。在清代,有不少诗人、词人、诗词理论家、文学家、戏曲家、书法家、收藏家、学者、金石学家等文化名人经常光顾报国寺旧书市场,譬如孔尚任、王渔阳、朱彝尊、翁方纲等。由于报国寺地处皇城外知识分子聚居的核心区域,顺理成章地成为宣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顾炎武第一次来到北京。此后,在他北游的25年中,多次往返京城,而在京期间,他的主要居住地是报国寺。在那里,他可以淘到心仪的古籍,还可以结交众多文化名人。另外,寺院清静,适合著书立说。据史料记载,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报国寺完成的。顾炎武寓居报国寺,也许还有更深的寓意。他从祖籍江苏昆山出发游学北方,行程三万余里,著作千余万字,意在传播他的天下观,探索百姓安居乐业之路。就是说,他一直在为“报国”奔走。而报国寺的寺院名称,刚好与他的抱负相契合。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北游途中的顾炎武在山西友人家去世,享年70岁。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翰林院编修何绍基、贡生张穆等发起修建顾亭林祠。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春,顾亭林祠落成,共有南中北三座院落。当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顾炎武生辰),儒臣学士们在顾亭林祠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此后,每年举行春秋佳日祭和生辰祭,还有许多不定期的特祭。这种民众自发的祭祀活动延续了80多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现象。

每次祭祀,参与者均签写“题名录(签名)”,并赋诗作文,还有现场作诗唱和及书法绘画等文化雅集活动,主办者将活动内容及题名、诗书画等归档保存。然后,汇编成《顾祠会祭题名卷子》,共汇编了4辑,卷首有顾炎武肖像。影印出版后,分发给参与祭祀者,使其得以传世。参与祭祀者中,有人编写《顾炎武年谱》,嘉庆到道光年间,问世的顾炎武年谱多达6种;有人点校、注释顾炎武著作,从顾祠建成到光绪年间,约有94位名家撰写了百余种解读顾炎武著作的书籍。

当时,京城文化界出现了顾炎武热,而顾亭林祠成为文人雅集场所,人们虔诚地怀念这位胸怀天下的报国志士。

上海滩风云人物之顾竹轩

顾竹轩(1885—1956),字如茂,江苏建湖人。少年时期因家境贫寒,适逢灾荒,16岁到上海谋生。在公共租界协记公司拉黄包车,一度入租界巡捕房充当巡捕。20多岁时,跻身会上层。

顾竹轩为人慷慨仗义,打抱不平,在苏北帮黄包车夫中崭露头角。经人介绍,顾竹轩遂拜青帮头目刘登阶为老头子——刘登阶,江苏泗阳人,是青帮嘉兴卫帮大字辈首领;移居沪上后,一度从政,同时广收门徒,逐渐在闸北、虹口、曹家渡一带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勤奋耕耘图自强, 技不压身本领长, 多种才能都具备, 乌云总会见太阳。顾竹轩有了帮会靠山,列名通字辈后,便顺利进入公共租界巡捕房当华探。租界时代的华探,在外国主子面前是走卒,在市民眼前可是阎王。薪水虽然不高,但油水可是极大。顾竹轩当华探,不仅大大扩大了社会关系,而且也学到不少尔虞我诈、敲诈勒索的本领。另外,也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富。所以说官职不在大小,主要还是看会不会干事。后来为了站稳脚跟,拓展事业,后又拜法租界巡捕房督察长黄金荣为师。

1947年,顾任上海市参议会参议员。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上海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6年7月6日,在上海去世。

上海滩唯一善终的流氓大亨——顾竹轩

讲到旧上海的“风云人物”,就是后人口中“爱钱的黄金荣、会做人的杜月笙和善打的张啸林”。然而在这三人之外,其实上海滩上还有一位声名赫赫的大亨:他在青帮中属于“通”字辈的人物,比杜月笙辈分更高,听命于他的黄包车夫高达上万人。他在抗日战争中能谨守中国人的气节,不与日伪合作。还曾为新四军采购药品,掩护地下党员。在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帮会头目纷纷逃亡海外,此公却留在了上海,还作为特邀代表而出席了人民代表会议,连上海市长陈毅都称其为老朋友,这样一位善始善终的帮派头目就是有“江北大亨”之称的顾竹轩。

初入上海滩顾竹轩(1886~1956),因其在家中排行老四,所以又被称为“顾四”。顾竹轩祖籍江苏阜宁,属于苏北。苏北一向是人杰地灵,远的如汉高祖刘邦、淮阴侯韩信,近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都是其中代表人物。1902年,16岁的顾竹轩和哥哥顾松茂来到上海滩闯世界。由于一无靠山二无文化,顾竹轩只能从卖力气的苦力干起,他在闸北路的棚户区住了下来,靠拉黄包车养活自己。由于力气大又吃苦耐劳,飞星黄包车行的德国老板看上了方面大耳、身强力壮的顾竹轩,让他专门给自己拉。有了接触老板的机会,顾竹轩自然拼命表现,很快成了德国老板眼中的心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上海的欧洲商人纷纷回国,飞星公司的德国老板打算将车行低价卖掉。顾竹轩看这是个机会,就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和多年积累的人情半买半送地拿下了黄包车公司,完成了从车夫到老板的转变。

青帮与江湖当时的上海是被帝国主义以租界形式瓜分侵占的畸形城市,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中的洋人是第一等的势力,其次就是军阀势力和各种帮会组织。没有这几种势力做靠山,别说经商,就是做苦力也很难。因为出身所限,“草根”顾竹轩自然地选择了加入帮会组织,也就是清初以来在中国流行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帮会组织青帮。在20世纪最初的三十年中,青帮势力在上海盘根错节,不但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这样的流氓大亨都依仗青帮关系,连同盟会的陈其美、、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都曾加入青帮,这个帮会组织可谓鱼龙混杂,各阶层的人都有。1916年,经过苏北同乡的介绍,顾竹轩拜青帮大字辈的人物刘登阶为师,正式加入青帮。刘登阶是青帮中仅存的几位大字辈人物之一(按照青帮的记载,第21代到24代弟子排序为大、通、悟、觉),顾竹轩拜他为师,就成了通字辈的人物,比后来的杜月笙——还要高一个辈分(杜月笙是青帮悟字辈),在讲究师承和辈分的青帮中相当吃得开。

此外,由于顾竹轩同乡观念极强,重义气,经常打抱不平,所以在苏北籍人士和黄包车夫群体中,获得了广泛的拥护,很快成了上海人所共知的“黄包车大王”。他和黄金荣、杜月笙这类“走上层路线”的流氓大亨不同,他以地域关系为纽带,手下众多,悍不畏死。当年,杜月笙在公共租界内开了一家豪华赌场,可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一直竞争不过另一家老牌的赌场,而且对方有租界工部局发放的赌牌,工部局的外国董事也从中分红,青帮惯用的打砸竞争对手的招数无法使用。万般无奈之下,杜月笙找到顾竹轩帮忙。随后,顾竹轩传下话来,上海所有的黄包车夫都不许拉客人去杜月笙竞争对手的赌场。当时去赌场的客人大多以黄包车出行为主,有汽车的少之又少,可黄包车夫的集体拒载让这些客人出门赌钱变得极不方便,于是他们纷纷转向了杜月笙的赌场。就这样,靠着青帮关系和自身混江湖的本事,顾竹轩在上海滩闯出了一番天地,旅居上海的苏北人也送给了他一个雅号——“江北大亨”。

舞台官司有了师承辈分、帮派地位和江湖口碑,顾竹轩觉得该是开足马力赚钱的时候了。他和苏北同乡一起在闸北开设了演出江淮杂剧的小剧场,开始正式进军娱乐业。此后,顾竹轩先后开设了德胜茶楼、三星舞台、天蟾舞台、天蟾玻璃厂、大生轮船公司等一系列的企业,成为了实至名归的上海滩商业大亨。其中,以位于上海九江路的天蟾舞台名头最响,包括盖叫天、周信芳、梅兰芳、苟慧生在内的无数京剧名角都曾在这里登过场,以至于梨园行甚至传出了“不进天蟾,不成角儿”的说法。可也正是这个日进斗金、大名远扬的天蟾舞台让顾竹轩打了一场时期最著名的官司。

顾竹轩并不是天蟾舞台的第一任老板,他是从商人许少卿的手上买下的天蟾舞台,同时还得到了一份租界工部局注册的地契和营业执照。可由于天蟾舞台生意太好,有英资背景的永安公司就起了觊觎之心,准备将天蟾舞台的地皮夺走,进行房地产开发。1930年的一天,公共租界的一纸公文被送到了顾竹轩在闸北英华里的寓所,内容简单而强硬,大意是天蟾舞台的土地所有权归公共租界工部局,现在工部局准备收回,拆迁补偿款为五百大洋。顾竹轩虽然四处奔走交涉,依旧无效。最后,他得到了杜月笙的帮助,用重金聘请了两位外籍律师,将官司一直打到英联邦最高法院,经最高法院裁定工部局败诉,并赔偿天蟾舞台的拆迁损失费十万银元。这件事对顾而言是名利双收。十万银元的赔偿费使顾不但没有蚀本,反而大赚了一笔。另一方面,顾状告工部局获得成功,使很多视租界势力为太上皇的人也对他刮目相看。

大节不亏旧上海三大亨中,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在民族气节方面表现不一:黄金荣不抗日,也不,保持中立;杜月笙给八路军捐助过物资,也协助军统惩处过汉奸;张啸林数典忘祖,最终横死家中。顾竹轩和他们不一样,1911年,苏北大旱,一些灾民逃荒至上海,以行乞为生。顾见状后,与同庆舞台的合伙人左士臣等人出面,在盐阜旅沪同乡与自己的徒子徒孙中筹集善款,救济逃荒而来的乡亲。此外,他又以盐阜两县的救灾问题向华洋义贩会告急。顾竹轩从事有关乡亲的善举,向来都是躬亲其事,尽力解决,不挂虚衔。如在闸北创办江淮小学时,他不仅献出了自己在大统路的宅地,还捐赠了很大一笔钱作为创办基金。1929年冬,顾竹轩返里葬母。事先闻知家乡是年大旱失收,特地筹措了一大笔银元乘专轮还乡。丧事既毕,宣布放饭。凡登门求济的,赠孩童银元1枚(价格可抵50斤稻),青壮男女2枚,老人5枚,鳏寡孤独者七八枚不等,最多的10枚。直至带回银元放完为止。

1931年秋,运河决堤数十丈,顾竹轩竭力奔走呼号华洋义赈会和红十字会之间。在他和盐城美籍传教士白秀生的努力下,终于为盐、阜、东(东台)三县求得了大批粮食、衣被和药品。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日军飞机对上海闸北等地狂轰滥炸,不少难民逃入租界避难。顾竹轩见其中不少是苏北老乡,就将自己的天蟾舞台停业,让难民进入剧院躲避风雨,同时还一力供应衣食。最让人称道的是,在上海沦陷后,顾竹轩的种种表现证明了他是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当时日本人看中了顾竹轩在租界的势力,想让他下水当汉奸,派出大小喽啰威逼利诱,而顾竹轩的回答很简单:“我死也不当汉奸。”1940年,新四军来到苏北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乡土观念很强的顾竹轩非常感谢,不但主动掩护上海的地下党员,新四军干部来上海治病时,他也曾积极掩护,将前者安排在家中或者天蟾舞台,以躲避日军的搜捕,他利用自己掌握的租界码头向苏北根据地运送急需的药品物资。这还不算,顾竹轩还把自己的小儿子顾乃谨交给了侄儿顾叔平(员),让侄儿把幼子送到苏北参加了新四军。

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上海,顾竹轩没有像其他青帮头目那样远走香港或者台湾,而是留在了他生活了四十多年的上海。当年8月,陈毅就任上海市长,召开了上海各界组成的人民代表会议,顾竹轩也出席了会议,还收到了陈毅的鼓励和赞扬。1956年,顾竹轩因病去世,算是上海青帮人物中唯一的善终之人,这位江北大亨的传奇经历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著名作曲家顾嘉辉去世,代表作《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韩轩

据香港媒体报道,1月3日,年逾九旬的著名作曲家顾嘉辉于加拿大去世,他的圈内好友曾智华、麦振鸿亦发文悼念。

顾嘉辉,1933年(一说1931年)出生于广东省,著名作曲家与编曲家。1961年,顾嘉辉以歌曲《梦》参加邵氏电影《不了情》的作曲比赛并入选。1967年,他进入无线电视台任音乐总监,此后创作过多首知名影视剧的主题歌。1974年,顾嘉辉为无线电视剧《啼笑因缘》谱写主题曲,该曲和许冠杰的《鬼马双星》并称为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开端。1980年,顾嘉辉和黄霑合作为电视剧《上海滩》创作的同名曲,顾嘉辉的独特曲风,黄霑则用粤语填写饱蕴传统中文色彩的歌词,成就了乐坛“辉黄”组合。

电影《英雄本色》主题曲《当年情》、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主题曲《焚心以火》、电视剧《万水千山总是情》同名主题曲、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主题曲《铁血丹心》也是他的代表作。

多位圈内人也在网络上悼念顾嘉辉。香港主持人曾智华发文,顾嘉辉先生与黄霑在天堂相聚,香港音乐人麦振鸿亦表示:“致敬我亲爱的伟人顾老师,祝愿你在那方继续逍遥快活!我会永远永远怀念您!”

顾维钧——四任妻子如烟花一般璀璨了他的人生

顾维钧,第一外交家,他活跃于外交界近半个世纪,是外交界首屈一指的风云人物,他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样一个即有才华又有魅力的人物,感情经历也非同寻常。他身后的四个女人都被他的魅力所折服,对他倾心不已,且在事业上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助作用。

01张润娥——顾维钧的第一任妻子

张润娥上海名医之后,张云骧侄孙女,她温柔可人,是一位标准的淑女,在12岁时,由父母做主,为她和顾维钧定下了婚约,她性格随和,对顾维钧一心一意,憧憬着二人以后的美好生活。

在顾维钧为学费发愁时,张润娥说服父亲出资,为他继续学业保驾护航。顾维钧后来出国留学,岳丈一家变卖家产供他出国读书。顾维钧留学期间,张润娥更是无怨无悔,把两家都打理得井井有条,等候顾维钧回来,与她完婚。

但出了国门,见过大世面的顾维钧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事业一帆风顺,享受着赞誉和名利。此时的他境遇已不同往日,已不需要张家的帮助,张润娥也成了一个包袱。

张润娥终究还是错付了,她等来的是一场没有温度的婚姻,和一张冰冷的脸庞。无爱的婚姻令人窒息,终于在1912年,两人还是离婚了。

原配的张润娥从此看破红尘,远离俗世,过起了青灯古佛的生活。

02唐宝玥——顾维钧的第二任妻子

唐宝玥她出身名门,才华横溢,是内阁总理唐绍仪之女,是权贵出身。对另一半的要求自然很高。在顾维钧之前她一直没有碰到心仪的男子,直到在美国看见了顾维钧。

顾维钧男性的魅力令唐宝玥为之倾倒。那时,顾维钧代表留学生发言,顾的谈话非常有特点,精准,犀利,直击痛点,字字句句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加上他挥洒自如、翩翩风度,无不令人折服。此时的唐宝玥认定了他就是未来的另一半。

顾维钧在回国后,刚好在唐宝玥父亲唐绍仪手下工作,这更给两人增加了见面的机会。

双方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唐宝玥知道顾维钧已成家后,她只是痛哭不已,却不想放弃;家劝阻时,她更是以死相逼。

在1913年,唐宝玥终于与恢复单身的顾维钧结婚,与政要家族联姻为顾的仕途铺平了道路,顾可谓平步青云,春风得意,年仅27岁的他就出任驻美国公使,在当时是最年轻的驻外使节。然而,两人的婚姻只持续了五年,在1918年10月,唐宝玥因感染西班牙流感在美国病故,给顾维钧留下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自此顾维钧第二段婚姻画上句号。

03黄蕙兰——顾维钧的第二任妻子

黄蕙兰,一个生活在时尚最前端的人,拥有才华、美貌和无尽的财富。婚后她为顾维钧开启了财富的大门。

黄蕙兰一直以丈夫为中心,帮助丈夫提升品味,使馆经费不够,顾维钧的许多外交应酬都是黄蕙兰掏钱。

波特兰广场的破旧使馆,黄蕙兰觉得不能丢了中国人的面子,自掏腰包重新装修一番。尽管她知道这笔钱是不会报销的,并且这里所有置办的物品,将来都归于国家所有时,她却毫不在意仍然坚持做下去。

后来,顾维钧回国内工作时,她又豪掷二十万美金,购下北京狮子胡同陈圆圆的故居做公馆。父亲那里就是黄慧兰的银行,要多少有多少,她都把钱用在顾维钧身上。

当然,黄蕙兰对顾维钧的外交事业也增色不少。他们经常出双入对参加各种外交场合,光彩照人、举止得体优雅的黄蕙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出色的外交才能,以及丰厚的钱财也给丈夫的事业起到推助作用。

但是顾维钧和黄蕙兰原本就是两个世界里的人,看着每天精心打扮,一身珠光宝气的黄蕙兰,他觉得太庸俗,懒得看她一眼。两人的心渐行渐远,顾的心也另有所属。1956年,两人结束了36年的婚姻,带着一身伤痛的黄蕙兰前往美国纽约过着隐居的生活。顾维钧第三段婚姻就此结束。

04严幼韵——顾维钧第四任妻子

严幼韵,她是上海名门之女,是个传统的大家闺秀。 严幼韵自幼饱读诗书,又在复旦大学受过高等教育,也是一个很有才情的女子。

严幼韵讲的一口流利的英语,刚毕业,她便和年轻外交官杨光泩结婚了。杨光泩是留美博士,青年外交人才,婚后她们育有三个女儿。

一场战争粉碎了她们的婚姻,1942年,正在马尼拉工作的杨光泩,因为拒绝把抗战资金交给日本人,不幸牺牲,留下她和3个年幼的女儿。

严幼韵的丈夫为民牺牲,孤苦无依的她生活窘迫,顾维钧对她处处施以援手,他是照进她生活的一束光,自此二人越走越近,互生好感。

晚年的顾维钧有名有利,有权有钱,不再追求任何物质,他最想要的就是一份贴心的爱,严幼韵真是那个最佳人选。

1959年,71岁的顾维钧与严幼韵结婚,晚年的严幼韵和顾维钧相互扶持,她照顾顾维钧的生活日常,每天为他煮牛奶,事无巨细体贴周到。

严幼韵照顾了他26年后,顾维钧去世。第四段婚姻是持续最长,也是两人最融洽的一段婚姻,在这段婚姻里,严幼韵获得了顾维钧的全部真心。

顾维钧的一生名利双收,风光无限,他的四任妻子,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如同绚丽的烟花一般璀璨了他的生命。

其实,年轻时候的顾维钧活得一直很清醒,知道自己要什么;到了暮年,不再需要名利,也到了养老的年纪了,所以要找个贴心照顾自己的人,人到了这个年纪大都也看透了。

所以,晚年的他才重新做回一个普通人,和爱人过着舒适平淡的生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