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双鱼座

打谷子(打谷子的照片)

时间:2023-10-06 09:49:16 作者:旧人陌兮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别样“开学第一课”,下田“打谷子”

9月1日,重庆各小学如期开学,纷纷迎来了今秋第一课。9月2日上午,在两江新区青禾童心小学校,学校将开学第一课搬到校园内的田间地头,实地开展“节约粮食、粒粒皆辛苦”主题活动,师生一起收稻谷、打谷子,亲身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

9月2日,重庆两江新区青禾童心小学校,师生一起打谷子、拾稻穗,亲身实践了解生产粮食的艰辛。邹乐 摄

上午10点,青禾童心小学校校长秦波带领老师一起收割田间的稻谷,现场教授学生们农业小常识:“我们种植的这是高山水稻!从稻谷变成大米需要插秧、施肥、田间管理、秋收、打谷等过程,需要好几个月。”孩子们还亲身参与了“打谷子”,拿起一把稻谷就开始打。一开始完全掌握不了要领,老师演示之后,也做得有模有样。

“今天的‘打谷子’爱粮活动,让我体会到农民伯伯种植粮食的辛苦,什么叫‘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粮食、不浪费粮食。”青禾童心小学校二年级学生杨语泽说。

据了解,两江新区青禾童心小学校是一所充满自然生态的学校,于今年9月启用新校区,校园内利用边角位置打造了多块农业体验区,种植水稻、西瓜、南瓜等,孩子们可在校园内见证瓜果蔬菜粮食生长的过程,将“节粮爱粮勤俭节约”的意识深深地种在孩子们的心里。

日前,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重庆市教委印发了《关于坚决制止学校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学生节约习惯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对重庆市各学校落实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的各项措施,建立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的长效机制等工作进行了细化。重庆要求各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开展2-3次与学龄段相适应的勤俭节约体验活动。重庆还将创建一批节约型示范学校,力争2020年底前建成市级绿色学校500所。

蓝山:“打谷机”的演变史

蓝山县所城镇山田村:“打房桶”。

对于很多人来说,五六十年代的“打房桶”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

红网时刻9月11日讯(记者 李忠仁 黄俊北 通讯员 欧阳昌云)在蓝山县所城镇山田村的梯田上,因笨重的收割机不方便运输,故还保持有五六十年代就有的收割形式,当地称之为打“房桶”(外地多数称之为“拌桶”),目前村里仅有一两家还在使用。村民阮嫦竹告诉记者,“打房桶”正如其名,关键在“打”字,拿起谷穗用力拍打在木桶内部使稻谷震落,一束谷穗一般需打3次,才可使谷子完全脱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蓝山县所城镇山田村:脚踩“打谷机”。

七八十年代风靡大江南北的脚踩“打谷机”,尽管全靠人力踩动,但比起“打房桶”它的效率还是有了较大提高。手握谷穗,脚踩踏板,谷穗在滚筒脱粒槽里自动脱粒落到木箱里。在蓝山县农村的梯田上,偶尔还能看到它们的踪迹。

脚踩“打谷机”是许多农村70、80后暑期难忘的回忆:顶着炎炎烈日,去自家田地或者被叫去亲戚家帮忙“双抢”。大清早吃完早餐赶到水田地,这时谷穗早被大人前一天一排排地割下,脚踩“打谷机”也已经就位,随着大人一声令下,小孩便飞快地抱起“禾把”递给打谷机前的人,从抱到递一天数不清多少来回。

蓝山县大桥瑶族乡桂沅村:农民正用柴油打谷机脱谷。

21世纪初出现的柴油打谷机,可实现稻谷半自动化收割,且自身轻巧,易于搬动,成为那时农民“双抢”期间最得力的助手。和脚踩“打谷机”相比,微型柴油打谷机的优势在于以柴油机为动力,收割效率大大提高,且左边设置一个自动出谷粒的槽,用桶接住装满后倒进麻皮袋即可。

蓝山县塔峰镇岐石脚村:现代化收割机忙着收割。

在蓝山县塔峰镇岐石脚村,50多岁的封师傅正忙着清理沟边的稻谷。不远处收割机正在收割谷子,封师傅年轻的时候是收割稻谷的行家,他看着收割机笑着说:“我年轻时,一个人一天也就收割3亩多。2010年左右村里就出现了收割机,收割机收割一亩稻谷仅需十多分钟,收割机的收割速度是人工收割的几十倍。”

如今,正逢秋天丰收的季节,当您走在蓝山县各乡镇平坦、金黄色的稻田里,经常能听到现代化收割机发出忙碌的声音却鲜见农民伯伯的身影,经常能看到现代化收割机来回穿梭在广阔的田野上像在努力绘就一幅美好生活的画卷。

从“打房桶”到脚踩“打谷机”,从柴油打谷机到现代化收割机,他们是新中国70年砥砺前行的一幕、是新中国成立70年春华秋实的一角,他们的先后出现,更是时代进步的脚印。

处暑·暑去又一秋“出伏”的日子近在眼前了|民俗日历·二十四节气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当然感觉到早晚的微风伴随着丝丝的凉意,高温的天气渐渐变少时,微凉的初秋才算真正的到来了。一提起秋天,也许人们想到的是凉爽的天气,舒适的温度。而这些,都成为了人们喜爱秋日的理由。

8月23日,处暑节气到来,这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因其以“暑”名之,常被认为这是一个夏天的节气,但此时时令已入秋。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能明确看到对于处暑节气的阐释,是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

虽说处暑不是暑,但在今年长达40天的“三伏天”中,在这个节气还处在炎热的“末伏”之中,还要再过两天才能“出伏”。可就算熬过了漫长酷热的“三伏天”,还得担心“秋老虎”的袭来,此时天气已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还要是注意反复的高温。“成都人爱说,‘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说明处暑前后尚有‘秋老虎’的余威,一时暑气难消。”民俗专家刘孝昌这样说道。

粮食到了秋收季节(图源网络)

尝新先喂狗 庆祝秋收的独特仪式

“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在古代,人们将处暑分为三候,其意为:在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天气肃杀后,谷物才有收成并开始秋收。

可以看到在处暑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加紧采摘,抢抓农时,进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而在南方地区,此时也到了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所以在古代民间,处暑节气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因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还要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

“处暑节气,旧时成都的农家们要用刚收割的新米,举行隆重的‘尝新’仪式。”刘孝昌说到,在西南一隅的成都,这里的农户把收割水稻称为“打谷子”,人们先将田里的水稻收割完毕,再用拌桶进行人工脱粒,把谷子与稻草分离。“等谷子打完后,再把湿的谷子摊放在竹席上翻晾晒干,最后把谷子挑到磨坊去碾成新米,高高兴兴地把新米挑运回家。”

有了新的收成,自然是要庆祝一番,而民俗“尝新”,指的就是把新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再跟全家老小聚在一起享用。“老成都城郊的农家时兴在处暑节气前后‘尝新’,并把这种带有仪式感的吃新米饭的行为,传承为千百年来的农耕习俗。”而新米煮出来的米饭,揭开锅时满屋飘香,左邻右舍都能闻见。

值得一提的是,“尝新”还有项特别的内容,就是要在吃饭前盛碗新米煮成的米饭先去喂狗。刘孝昌强调到,这是全家人在“尝新”时,必须要先做的一件事情。“有的人家还在喂狗的米饭上,夹上两三片肉,主人家用双手把这碗白花花的新米饭,放在自己院坝的屋檐下,唤自家养的狗来吃。”刘孝昌也解释道,之所以“尝新”要先喂狗,是因为在古代民间流传的说法中,人们相信栽种的稻谷是狗所带来的。“相传在远古时代,百姓们没有粮食吃,一只狗跑到西天去,在稻谷里打了几个滚,身上沾满了谷子。被天兵发现后,一下子掉进海中,幸好翘着尾巴,上面沾着几颗稻谷,给人们留下了珍贵的粮食。”

吃鸭吃鱼 适当荤食补充营养

鸭汤(图源网络)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在往常的年岁中,处暑节气一般靠近中元节,所以很多习俗也较为相似,如祭祖迎秋、放河灯等。同时,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所以在中元节和处暑节气吃鸭子,成为了这一时节的独特食俗。

与此同时,农村俗语还有云“处暑送鸭,无病各家”,表明在处暑时节,亲朋好友们以鸭子作为互相赠送的礼物,认为吃了能够身体健康,无病无灾。但也有说法称,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原因在于鸭肉味甘性凉,且到了秋天就可以开始进补,适当多吃一些荤食,鸭子就成为了不错的选择。

而在某些地区,处暑还讲究吃鱼,此时天气已经开始转凉,鱼的肉质鲜嫩肥美。再加上处暑前后恰逢开渔期,正是捕捞的大好时机,渔民出海收获自然的馈赠,能吃的鱼类也很多。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虽说在处暑时节,人们还会面临“秋老虎”到来的高温天气。但处暑之后,秋意渐浓,大地之间也迎来了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凉爽的初秋正在向人们靠近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