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性格命运

二十四节气习俗(2十四节气)

时间:2023-10-09 20:50:41 作者:心若向阳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二十四节气秋分有什么习俗?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在这个时节,人们会举行一些具有传统意义的习俗活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秋分习俗:

1. 秋分吃秋菜

在广东、香港等地区,秋分吃秋菜是一种传统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菜,具有清热解毒、去湿的功效,因此被人们视为是秋季养生的一种好食材。在秋分这一天,人们会去野外采摘秋菜,回家烹制后享用。

2. 秋分祭月

秋分祭月是古代汉族的祭仪之一,沿袭至今。在古代,每逢秋分,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举行祭月大典,以祈求丰收和平安。现在,秋分祭月虽然不再是一种官方仪式,但是仍然被一些人所传承,成为一种民间习俗。

3. 秋分竖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人们会把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桌子上,然后进行竖蛋比赛。竖蛋比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通过这种活动来庆祝秋天的到来。据说在春分和秋分这天竖蛋,成功率会比较高。

4. 秋分贴秋膘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会根据节气来进行农事活动。在寒露之后,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会开始贴秋膘,也就是增加体重的意思。在北方地区,人们会吃炖肉、烤肉等高热量的食物来增加体重,而在南方地区则会把肉挂在房梁上,以示“贴秋膘”。

以上是常见的秋分习俗,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对季节变化和自然规律的关注和顺应。#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二十四节气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时候,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能感受到变凉与寒意,夏季的酷暑已然全消,沿海地区台风季节也跟着结束。

“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是此时最显著的气候特征,但事实上,“霜降”与“降霜”并没有多大的关系,“霜”反映的仅仅是天气渐渐变冷的特征,并非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

霜降节正值晚稻收获,千百年来,民间有许多特色的庆祝活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广西壮族的“霜降节”。据说在这一天,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乡民们,会用新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招待亲朋好友。人们也趁农闲的机会交朋结友、走亲串戚、对歌看戏。2014年,“壮族霜降节”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当然,民以食为天,时令节气自然也和吃有关。民间有句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柿子,因为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老人们还常说: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

走红的百年古柿林

每年霜降时节来临,杭州的横一村就有“好事”发生。村书记傅临产忙得团团转,采访、考察、参观,光顾村里的外来客在这个时节突然多了起来。

在社交媒体上,这座仅有600多户人口的小村庄,一夜之间也成为了“顶流”,人们蜂拥而至,只为凑凑“好事”的热闹。

那“好事”到底是什么?答案就是——柿子。

横一村,地处杭州萧山区临浦镇的最南端,由横一自然村、大坞坑自然村、梅里自然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打开地图,搜索 “梅里探柿”这个好听的名字,从上海开车出发,最快只需两个多小时就能到达。

傅书记说,横一村梅里自然村有一片古柿林,种植有1500多棵柿子树,树龄普遍在百年以上,最老的能有五百多年。柿子一般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火红火红,像一只只小灯笼挂在枝头,黑色的树干遒劲有力,千姿百态,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有一种写意的美感。

挂在枝头上的柿子像一只只小灯笼。 杭州萧山区临浦镇 图

“根据我们的考察求证,这里最早的一批柿子,是村里倪氏族人的老祖宗在明朝时期种下的。因为我们这里土壤肥沃,气候、地理条件都很适宜种植柿子,于是就从北方引进了过来。”傅书记告诉记者。

梅里的柿子顶部四四方方,因此被称为“方顶柿”,平均一个能有5到6两重,最大可重达1斤左右,用食客的话来说就是看起来十分“敦厚”,吃起来十分爽口,肉多核小,甜而不腻。

梅里的方顶柿 萧山文旅 图

不过,柿子刚从树上摘下来,其实是不好吃的,又苦又涩。傅书记介绍说,在梅里,传统的吃法有两种:一种是把柿子放入调配好的石灰水中浸泡,这种人工脱涩的方法,就是俗称的“炝柿子”,炝好的柿子外观看起来像沾上了一层白色的“霜”,口味是脆甜的。还有一种叫“捂柿子”,就是把柿子和苹果、梨等其他水果放一起,密封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捂个三四天,取出来的柿子便又甜又软了。

“炝柿子”、“捂柿子”是这里的传统吃法。 萧山文旅 图

柿子村的“新玩法”

有 “方顶柿”这样有名的特色农产品,临浦镇横一村从2018年起举办方顶柿丰收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购买。从城区赶过来的市民还会带着孩子,一起来体验亲自采摘的乐趣,村民们还会在现场展示青团等传统糕点的制作,“梅里探柿”的名气就是这样起来的。

不过从去年开始,情况发生了改变。傅书记说村里决定不摘柿子了,要把柿子完完整整留在树上。

“现在的模式是,我们把古柿林的柿子全部保留下来,用于兜售的柿子就从周边村庄收购过来,这样可以让更多游客看到柿子树挂果的美景,优化体验,从而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傅书记说道。

古柿林的柿子全部保留下来,不再采摘。 杭州萧山区临浦镇 图

换句话说,在如今的流量时代,梅里古柿林成为了横一村的一张“名片”,一个可以供游客沉浸式体验的“打卡景点”。而为了让柿子不被外人提前摘走,据说村民们还组建了巡逻小分队,每14个小时轮流巡逻一次,让即将成熟的柿子“一个也不能少”。

果然,当满山的柿子树变红时,涌进小山村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也深挖柿子文化,设置了 “如意柿界”“海柿山盟”“一柿粮缘”等带有美好寓意的打卡场景,吸引不少年轻人拍照留念。在半山腰的柿林中,横一村还开出吉柿茶馆,办起了游客接待中心、公共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青年创客中心、农产品展销中心等配套设施。

从卖柿子到卖风景,老百姓的收入反而提高了。“我们现在有20多家民宿,星巴克也开到我们村里来了。”傅书记骄傲地说。

今年的柿子节将于11月初举行。 傅临产 图

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许多关于横一村“梅里探柿”的帖子。 小红书截图

乡村微改造,让好“柿”进行到底

“现在这个时节,不光有柿子,我们的稻田也是一大看点。”傅书记说。

从2018年起,横一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光秃秃的泥土路浇上了柏油,路面拓宽了,沿途绿化完善了,村子的颜值得到大大提升。在这次的改造中,村子还迁移了原有的1200亩的苗木丛,种上了小麦、大麦、水稻,打造一个多功能郊野公园,开创了“Hi稻星球”品牌。城市里人来到这里,可以近距离感受农作物生长的活力,体验稻田捉鱼等有趣的活动。

横一村的稻田风光和配套设施建筑。 杭州萧山区临浦镇 图

在一望无垠的金色麦田边,还有一座鸭棚咖啡馆同样令人瞩目。鸭棚咖啡馆的前身真的是一座养鸭棚,它的主人胡达成是村里资深的养鸭专业户,从业已有25个年头了。2021年,为了配合乡村改造,胡达成将这片鸭棚贡献了出来。

改造前的鸭棚房屋很破败,环境也比较脏差,通过设计师的改造后,石块垒砌的墙面、大大的落地窗户、覆盖着茅草的人字形屋顶,不但简约时尚,还和金灿灿的麦田风光完美融合。

虽然变成了一家咖啡馆,但茅屋外还保留了一处“小鸭子嬉戏区”,小朋友可以近距离与小鸭子互动,此外田间还有摸鱼抓蟹的体验活动,或者乘坐小火车飞驰在田间,感受不一样的乡村气息。

改造前的鸭棚

改造后的鸭棚咖啡馆 杭州萧山区临浦镇 图

如今,许多的村镇都在探索乡村旅游新思路,用现在流行语来说,人人都想掌握“流量密码”,那么“流量密码”是什么?从横一村的例子来看,把一个特色做深做透,显然是成功的关键。

傅书记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修缮村里的倪朝宾故居、梅里庙、郑旦庵等历史建筑,收集补遗“郑旦传说”、“炝柿子”等非遗文化;围绕稻田打造稻鱼共生、稻鳖共生、稻虾共生等更多元化的体验产品;计划搭建柿子电商平台,开发柿子周边产品等等。

用他的话来说,“稻子、柿子、院子”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他希望越来越多的村民能在家门口实现共富。

我们的二十四节气都代表着什么?其中的七十二候又是什么?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相信大家都能背下来这首节气歌。二十四节气凝结着中国人民智慧与传统文化结晶,2016年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我们经常会说“气候”一词,那么气候到底是什么意思?二十四节气又有七十二候,最初是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而成,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也就是每个节气都会有三候。

1、立春 - 春天开始

第一候:东风解冻。东风送温暖,融化了冰封已久的大地。

第二候:蛰虫始振。潜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虫开始蠢蠢欲动。

第三候:鱼陟负冰。鱼儿开始游向水面而冰未全部融化,犹如鱼背负着冰。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它代表着春天的开始。通常发生在2月2日至2月5日之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这一天晚上7点,如果你看星星,你可能会看到北斗七星的斗臂以45度角指向东北方向。当“立春”到来时,白天变长,阳光变得温暖。气温、日照长度和降雨量都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中国有句古话:“立春,雨到” 。

传统习俗:据古籍记载,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所有朝代都以举行盛大的仪式和节日来庆祝这一天。人们通常通过玩“春娃娃”、“春鞭”、“春牛”等传统活动来迎接季节。这一天也被称为“咬春”,所以有吃“春卷”、“春饼”等传统习俗。

2、雨水 - 从此时起降雨量增加

第一候:獭祭鱼。此时鱼出,水獭抓鱼并排列岸边,好似在祭拜。

第二候:候雁北。南方已热,大雁开始回到北方。

第三候:草木萌动。天地万物出现生机,草木开始生长。

当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雨水”节气到来。微风带来温暖,融化冰雪;当更多的雨水落在地上时,空气变得更加潮湿。接下来是雨水节气,此时各种植物生长,大雁飞回北方。这是播种的好时机,正如中国农民常说的“春雨贵如金”,意思是下雨了,预示着农作物很快就会长得更快。

传统习俗:旧时,出嫁的女儿在这一天要回家探望父母。已经有了孩子的妇女要带肉罐头、椅子等礼物回家,以示孝心。孕妇要穿一条母亲缝制的红色裤子,以保佑胎儿健康分娩。人们除了在农田里辛勤劳作外,还把这一天视为祈福、报恩的日子,因为早期的泉水非常宝贵,滋润着大地。

3、惊蛰 - 冬眠的昆虫在春雷中苏醒

第一候:桃始华。此时桃花逐渐开始萌动盛开。

第二候:仓庚鸣。黄鹂开始鸣叫,提醒我们春天到来。

第三候:鹰化为鸠。此时鹰开始躲起来繁育,只有斑鸠飞来飞去。

惊蛰发生在3月5日或3月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这一天之后,各地开始出现雷声,雷声惊醒了藏在土壤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惊蛰日,按照中国习俗,人们要举行祭祀雷神仪式,祈求一年雨水丰沛。 在农业社会,虫害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驱除房屋和农田害虫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习俗:民间流传着两种传统习俗。一是举行祭白虎仪式,以化解纷争。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白虎是纷争之神。第二个习俗是“打小人”,驱走晦气。这是通过用艾草或特殊材料来驱除藏在人们房屋角落里的所有昆虫、率和蛇,人们认为这样做是在“击败小人的繁衍”。

4、春分 - 白天和黑夜一样长

第一候:玄鸟至。玄鸟指的是春分来秋分去的燕子。

第二候:雷乃发声。此时春天的雷声越来越多。

第三候:始电。可以看见从云中劈下的闪电。

每年的3月21日左右,“春分”到来,这一天,太阳垂直位于赤道上一点,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有两层含义,一是这一天昼夜大致等长,各12个小时,其次,现在是春季的中点。这一天之后,太阳继续向北半球移动,气温继续上升。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达到0℃以上。民间许多谚语将这个季节形容为“雷雨交加、电闪雷鸣”和“耕种时节,否则全年无收”。

传统习俗:选择几天前产下的新鲜鸡蛋,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做竖蛋比赛。吃春菜,即苋菜,与鱼一起煮汤,互送春牛耕田的剪纸图片。放风筝是受欢迎的活动,当风筝飞得很高的时候,剪断线,让风筝随风而去,寓意带走所有的厄运。

5、清明 - 清新明朗欣欣向荣

第一候:桐始华。此时摆桐花开始盛开。

第二候:田鼠化鴽。田鼠就好像小鸟般多了起来。

第三候:虹始现。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开始见到彩虹。

“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每年4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气温持续升高,农民的耕作也更加忙碌。此时,树开始开花,老鼠不见踪影,雨后常常出现彩虹。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扫墓,以纪念祖先、死去的亲人和朋友。

传统习俗:扫墓、吃冷食、不准生火。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王子重耳所创的节日。旧时代人们实行的其他一些传统规则:不允许使用针头,不允许进行洗衣活动。这一天女人不准外出。在门外画了一条灰线,以防止黄昏前“鬼”进入屋内。

6、谷雨 - 降雨量增加有利于粮食

第一候:萍始生。萍是绿色藻类,谷雨时雨水丰沛,浮萍也随之大量繁殖。

第二候:鸣鸠拂羽。此时,斑鸠不仅鸣叫,更拍动羽翼四处飞翔。

第三候:戴胜降于桑。戴任鸟开始栖息于桑树之上。

“谷雨”每年4月20日至4月21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一词源于民间故事。黄帝时期的官员仓颉造字时,五谷如雨,从天而降。因此,黄帝将这一天命名为“谷雨”。这一天之后降雨量增加很多,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雨后浮萍开始生长,杜鹃开始歌唱,戴胜开始出现在桑树上。

传统习俗:采摘和煮茶叶,“谷雨茶”是“谷雨”前后所制茶的名称,被认为是最好的茶季之一。向大海祈福,气温升高,海水也变暖,近海鱼儿游来游去,渔民们常常举行祭海仪式,祈求海上平安。在西北一些地区,人们把“谷雨”期间雨水冲刷下来的河水称为“桃花水”,用此水洗澡可以使人远离背运。

7、立夏 - 夏天开始

第一候:蝼蝈鸣。此时蝼蛄开始鸣叫。

第二候:蚯蚓出。阳气渐盛蚯蚓开始出来。

第三候:王瓜生。王瓜在此时开始生长。

5月5日或6日,当太阳到达天经45°时,它就会出现,在到达黄经60°时结束。当气温不断升高,万物欣欣向荣的时候,夏天就开始了。立夏后,日照增多,逐渐变暖,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阶段。立夏一词起源于战国末期,由于正值小麦、油菜等夏季作物收获的关键时期,古代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立夏。

传统习俗:立夏称重的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并盛行于今天的南方。人们相信这种做给人们带来健康和好运。鸡蛋比赛,中国有句古话叫“小儿胸前挂鸡蛋,可防暑病”,家长们会准备煮好的鸡蛋,装进编织袋里,然后挂在孩子胸前。

8、小满 - 小麦变得饱满,但尚未成熟。

第一候:苦菜秀。苦菜已经枝叶繁茂。

第二候:蘼草死。生长在湿冷阴暗的疼草受不了炙热阳光而枯死。

第三候:麦秋至。小麦即将成熟可收获。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代表着谷粒日渐饱满,但尚未完全饱满的时期。这一天是在5月21日或5月22日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到来。小满中的“满”就是饱满的意思。因此,“满”不仅表示粮食的多少,还表示雨水的多少。据说,如果这段时间没有足够的水,那么下一个节气到来时农作物就无法生长。

传统习俗:有“动三轮”的传统,即水车、纺车、油车。在“小满”之前启动水车,常常靠人力或水牛转动水车来灌溉稻田。一些地方在这一天还有吃苦菜的传统。在南方,人们相信“小满”是蚕仙的生日,因此他们也会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家中珍贵的蚕能健康多产。

9、芒种 - 小麦成熟,夏耕开始。

第一候:螳螂生。此时螳螂开始破壳而出。

第二候:鵙始鸣。伯劳鸟开始鸣叫。

第三候:反舌无声。反舌鸟慢慢地停止了鸣叫。

每年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度时芒种到来。这是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最忙碌的季节,夏熟的农作物需要收割,秋熟的农作物需要播种,而其它尚未成熟的农作物则需要不断的照顾。芒的意思是五谷同时忙碌,它预测农民将回到繁忙的田间工作。正是播种谷子最忙的时候,也是播种活动的最后期限。

传统习俗:旧时人们会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以表达感激之情和对来年重见花的期盼。这种习俗早已不复存在,只能在一些古代小说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南方,人们用新的新鲜小麦粉蒸饺子。把面粉做成谷物、动物、蔬菜、水果等不同形状,给它们上色,祈求村民平安。

10、夏至 - 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第一候:鹿角解。此时鹿角开始脱落。

第二候:蜩始鸣。知了开始了疯狂的鸣叫。

第三候:半夏生。药材半夏此时开始生长。

每年的6月21日至22日是“夏至”,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太阳高度角达到北方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这一天之后,直射阳光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虽然这一天的日照时间最长,但并不是最热的。古诗这样形容这个季节:“东边有阳光,西边有雨,分不清天晴与否。” 古人称这一天为“夏节”,宋代官员放假三天。

传统习俗:在一些省份,这一天有吃冷面的传统。按照北京的俗,一到“夏至”,人们就可以安全地开始吃生菜和冷面,既可以开胃,又不用担心拉肚子。在广东省,人们经常煮汤来帮助身体降温,喝冷茶和酸梅汁。

11、小暑 -真正热的时候来临了

第一候:温风至。四面八方都吹来热风。

第二候:蟋蟀居壁。蟋蟀开始躲进墙壁中。

第三候:鹰始挚。幼鹰开始跟踪母鹰学习飞翔。

当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正是“小暑”时节,一般发生在7月7日或7月8日。小暑意味着天气炎热,但还不是最热。暑为温热之气,古人认为积存土地里的热气一直都潜伏在土地中,到小暑时热力才开始慢慢的散发出来。小暑表示暑气尚未极致,接下来的大暑才是暑气之极。“夏至”之后,三个炎热季节相继到来,它被称为“三伏”。

传统习俗:古时候,皇帝在初“福”时向臣民赠送冰块和炒面。现在人们的第一个“福”吃饺子,第二个“福”吃面条,第三个“福”吃鸡蛋和煎饼。在徐州,吃羊肉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当时已有“一碗灯汤,不须看病”的说法。

12、大暑 -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第一候:腐草为萤。萤火虫开始在枯草中产卵。

第二候:土润溽暑。土壤中都是湿热的样子。

第三候:大雨时行。开始出现大雨暴雨的景象。

“大暑”代表一年中最热的日子。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到来。这是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的季节。大暑乃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也所谓“最热三伏天”,大暑之后三十天称为三伏。“伏”有隐藏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大暑期间,人们要用隐蔽伏居的方法来避盛暑之热。“大暑”前后,是茉莉花、荷花盛开的季节。

传统习俗:中国的“大暑”有两种非常矛盾的习俗,一是吃寒性食物,二是吃热性食物。湘东南有吃“凉粉草”的传统。对消暑有特殊功效。然而,在福建省,人们吃荔枝和羊肉来度过“大暑”。湘中、湘北地区,人们吃幼鸡。他们认为,吃热性食物可以祛湿。#传统文化##智慧#

下一期继续介绍剩下的十二个节气!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