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牛

毕道远(毕道远简介)

时间:2023-10-01 02:17:05 作者:相见陌路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历史上周村区出了4位尚书

根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淄川长山(隶属济南府)一带出了4位尚书。其中淄川县3位,长山县1位。现在4位尚书的家乡都已经划归淄博市周村区。

第一位:明朝吏部尚书万安。

周村区王村镇万家村初名万安庄,是明宪宗时期吏部尚书万安(约1417——1488)的故乡,明代隶属淄川县。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在明代是正二品。

第二位:明朝户部尚书毕自严。

毕自严(1569——1638),淄川人(今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万家村)。天启、崇祯年间任户部尚书,掌管全国财政。户部尚书在明代为正二品。

第三位:清朝刑部尚书李化熙。

李化熙(1594——1669),长山县周村店(现周村区前进村)人。在明末清初两朝为官,曾任四川巡抚、山西巡抚、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等职。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在清代为从一品。

第四位:清朝礼部尚书毕道远。

毕道远(1810——1889),淄川县万家庄(今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万家庄)人。任礼部尚书、经筵讲官、武英殿总裁、玉牒馆副总裁兼管顺天府府尹。

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六部

鲁中古村:周村万家村(上)

在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还有一个中国传统村落,这里是明清官宦世家,历经600余年的沧桑变迁,这就是万家村。

万家村是明清毕姓两代尚书——明朝户部尚书毕自严、辽东巡抚毕自肃出生之地, 也是清朝礼部尚书、著名书法家毕道远的故乡, 早前还是明代吏部尚书万安的祖籍。如今, 高大的牌坊矗立在村口, 似乎在诉说着村子几百年的古老传奇。

走进村子,老远就能望见的是那高耸的旗杆和一派气势非凡的古宅建筑,彰显着当年淄西贵族毕府的荣耀和气派:

万家村历史上属淄川县,距西铺村不远。

据当地记载,六百年前, 万家村是万姓人居住的祖姓庄,也是明成化年间吏部尚书、首辅大臣万安的祖籍地(一般资料大都说万安为明代眉州——即今四川省眉山市万冲村人), 相传万安在万家村建别墅、修茔地, 故有万安楼、万安溪、万安桥、狮子大门、银库等建筑。明弘治初年(一说成化晚期),万安获罪, 万家犯抄, 族人逃的逃、走的走, 万家村的万氏家族就此破落,后裔迁徙。

关于万安,如今村子里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万家的母牛生了个牛犊子, 很像麒麟, 但是这个牛犊子经常吃铁犁, 家里的长工就把它打死了。万安为官多年, 有很多朝廷死党, 结果这些大臣以此事参奏万安。因为麒麟是吉祥之物, 只有皇族才配有, 当时恰好成化皇帝驾崩, 孝宗继位, 孝宗本来就不喜欢万安。结果这件事传到孝宗皇帝耳朵里, 孝宗就罢免了万安,并灭了九族。

据说现在村中还保留着万安留下的万家银库, 而万安的坟墓如今已经是周村王村中学的操场。

有关万安的名声历来不佳,以至于万家村留存到现在的,似乎只是毕氏家族的荣耀了。 明嘉靖中期,当时的淄川县官、毕氏六世祖毕忠臣看到万家村是一处风水宝地, 遂出资将万家村买下, 由西铺迁移至万家村落户, 在万家村建白业堂等。七世祖毕木又在万家建老家庙, 毕氏子孙自此在万家村繁衍生息、读书致仕并开始发际。毕木的8个儿子中,四子毕自严在明朝崇祯年间任太子太保户部尚书, 八子毕自肃是辽东巡抚, 六子毕自寅为南京户部主事,毕家由此开始长达几百年的门庭光耀。自毕自严起,毕氏家族先后出过进士11名,举人40多名,共计得到万历、天启、崇祯三代皇帝封赠、褒奖圣旨33道。毕自严曾享皇帝降旨九坛、赐谕墓、加封三代之誉,其家乡的墓碑上刻有“圣旨”二字, 墓田占地200多亩。 等到清朝,毕自肃的第九世孙毕道远考中道光年间进士。毕道远在清廷是四朝元老、著名的书法家, 光绪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兼任兵部尚书, 权倾一时。他的儿子毕念成曾任池州知府, 孙子还做过知县,堪称官宦世家。

上世纪六十年代期间,万家村明清古建筑、古墓葬被破坏的所剩无几。2003年以来, 万家村在市区文化、文物部门支持帮助下, 先后修复了两处御葬墓、一处纪念馆, 修建了目前所见的两座牌坊、毕氏姓祖公高碑、文化广场、 憩园等。

毕氏家族官运亨通,与其家风家训是分不开的。 “清清白白勤笃且孝有传家,堂堂正正忠厚并诗礼继世。”这是毕氏祖先对后世的告诫,也是毕氏子孙铭记于心的做人准则。除了毕自严之父毕木所创的26字家训(“守前谟,不居间、不放债、不攻煤井,愿后世、学吃亏、学认错、学好读书。”),“投豆亭”“尚书拉车”等故事至今仍激励着后人德行立身。 在万家村的这处“投豆亭”很是特别。相传毕木建“投豆亭”时,内置一桌,上置二瓶,旁有二盂,内各盛黄豆、黑豆。孩子每做一件善事,向瓶中投一黄豆; 心中有一恶念,则向另一瓶中投一黑豆; 一月一检点、一年一总结,直至再无黑豆,自己的德行便达到极高境界,通过这样的方式约束族人,直至今日也被人津津乐道:

“检点身心,投豆亭中无黑子; 怡愉情性,护花篱畔赏黄英”——这是毕木为“投豆亭”所撰写的对联。毕氏家族的优良家风,伴随着世代的变迁影响着祖祖辈辈的后人。今日,万家村头文化广场上,专为“投豆精神”立碑志铭:

(图片分别拍摄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待续)

三代尚书缔造万家村名门望族

淄博周村万家村是明清毕姓两代尚书府第及明朝吏部尚书万安之祖籍,从村中留存至今的明清古建筑中,仍能感受到当时的名门望族景象。如今,高大的牌坊依然矗立在村口,它见证着村子几百年的光阴流转,也似乎在诉说着悠长的历史传奇。

  万家村位于周村区西北,属平原地形,为明朝户部尚书毕自严、辽东巡抚毕自肃出生之地,也是清朝礼部尚书、著名书法家毕道远的故乡,早前还是明代吏部尚书万安的祖籍。

  村中的明清建筑、文化遗产众多,菩提庵、白业堂、老家庙等错落村中,今天,老建筑虽已残破不堪,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大家贵族的气派,而这在省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残破的古墙,幽深的古巷,无不诉说着当年毕家的荣耀,但是走在万家村的胡同里,和村民拉起家常,却也是另一番感受。今天的村民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说出村子的历史,只是知道他们的先人曾经荣耀一时。

  史料记载,万家村是明成化年间吏部尚书、首辅大臣万安的老家,也是万安的府第。但是明成化晚期,万安犯抄,家族的人逃的逃、走的走,整个家族败落下来,辉煌一时的万家村也就此落寞。

  至今村子里的老人还能讲述关于万安的传说:万家的母牛生了个牛犊子,很像麒麟,但是这个牛犊子经常吃铁犁,家里的长工就把它打死了。万安为官多年,有很多朝廷死党,结果这些大臣以此事参奏万安。因为麒麟是吉祥之物,只有皇族才配有,当时恰好成化皇帝驾崩,孝宗继位,孝宗本来就不喜欢万安。结果这件事传到孝宗皇帝耳朵里,孝宗就罢免了万安并灭了九族。

  现在村中还保留着万安留下的万家银库,而万安的坟墓如今已经是周村王村中学的操场。

  明清时期的万兴桥

  万家村背靠白云山,而白云山史称副岳,传说山神炳灵王是泰山神的儿子,山上常年有白云,万家村东面有一条白泥河,现在还有清澈的河水日夜流淌,西边有万安溪、玉清河。有山有水,万家村是一块风水宝地。明朝嘉靖年间,当时的淄川县官毕忠臣买下了万家村,毕家在当时的淄川西部是大家族,但是光富不贵,毕忠臣想借万家村的风水光宗耀祖。

  由此,万家村开始了一段传奇历史。

  毕家从毕忠臣的儿子毕木开始显耀,毕木有8个儿子,四子毕自严在明朝崇祯年间任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八子毕自肃是辽东巡抚,六子毕自寅为南京户部主事。从此,毕家开始长达几百年的荣耀。

  毕道远是毕自肃的第九世孙,清朝道光年间的进士,和曾国藩同年考的科举。毕道远是四朝元老,为官21任。到了光绪年间,毕道远官至礼部尚书兼任兵部尚书,毕道远还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家。毕道远逝于光绪10年,儿子也做过官,儿子毕念成任池州知府,孙子还做过知县。

  毕道远也是一名清廉的官员,相传毕道远去世于北京,去世前嘱咐儿子,回家不走官道,运回家与民同葬,当时走到清河镇的黄河渡口时,船夫要高价运输费用,并且一再抬高价格,毕家当时有皇帝的令牌,但是始终没有拿出来,之后实在没办法就知会了当时的县知府,县知府把船夫斩了,之后毕家就在河口立碑,号召要用良心经营生意。

  1966年,毕道远的坟墓被挖,里面几乎没有陪葬品,现在村里还流传着毕道远的一副对联:积善修百叶,读书养道心。

毕道远纪念馆内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

  万家村因为是明清官宦世家毕氏家族的居址而闻名,至今仍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毕自严享年七十高龄,皇帝降旨九坛,赐谕墓,加封三代。其家乡的墓碑上刻有“圣旨”二字,墓田占地200多亩。明朝建菩提庵,毕廷佐建白业堂,毕木修建了老家庙,并续了三十二世家谱。将毕木兄弟七人的画像立于敬贤之后六世祖列祖宗的神像两侧,朝夕供奉。此后,毕自寅建拱玉园,毕道远建八支家祠。

  在万家村毕道远纪念馆的墙面上,留存着许多拴马石,纪念馆内如今有些杂草丛生,屋檐也已破旧不堪,丝毫不能将其与清朝尚书联系在一起。万家村村支书毕令德说,纪念馆虽然少人问津,但却是传承毕家家族文化血脉的纽带。

  据资料记载,“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曾做过毕自肃的8个曾孙子的老师。传说有一天,蒲松龄进省城赶考路过此万家村,遇上万卷楼内晾书于路边,见到众多名著奇书,喜出望外,此事被毕际有得知,与他攀谈,相见恨晚。之后,毕公专备马车前往聘请。蒲松龄欣然应聘。康熙十一年蒲松龄首进毕府,曾在这里执教一年多,康熙十八年,蒲松龄二进绰然堂,在这里先后执教前后达33年,直至71岁撤帐归里。由于毕府浓厚的文化氛围,宽广的社会交往,优厚的生活待遇,使得蒲松龄能够浏览万卷藏书,完成了《聊斋志异》、《蒲松龄集》中的大量篇章。

 玉清堂前厅坍塌

  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期间,万家村明清古建筑、古墓葬被破坏得所剩无几,2003年以来,万家村在文化、文物部门支持帮助下,先后修复了两处御葬墓、一处纪念馆,建成了毕氏姓祖公高碑、广场,憩园广场,两座牌坊,出版了石隐园藏稿八卷等,为挖掘、弘扬优秀毕氏家族文化奠定了基础。万家村在清末时期曾经是民间纺线、手工织布之乡,纺线、织布、刷浆作坊十余家,另外民间扮玩沿袭至今,有高跷、旱船、抬花轿、大鼓、秧歌等。

  现在的毕家后人仍然对家族的历史感到自豪,毕家后人在先人的庇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