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羊

常姓的来源(常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时间:2023-10-02 22:54:47 作者:陪你演戏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百家姓》之——常姓来历

常姓是一个很怪的姓,它的来源和历代官职有莫大的联系。

还是先介绍几种常规的来源吧。

第一支,出自姬姓,是周武王的弟弟卫国康叔之后、康叔有ー个儿子就封在常(今山东滕州附近)。这一支被称为山东常氏,是常氏的正宗。

第二支,还是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这个就要比前面的山东常氏古老得多,是黄帝的大臣,带有明显的传说色彩。

这一支叫河南常氏。

第三支,仍是出于姬姓,是春秋时期吴国君主之后。吴王曾把他的支庶子孙封在常(今江苏常州一带),被称为江苏常氏。

第四,源于芈姓,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到了北宋,恒思公的子孙为避宋真宗赵恒的讳,考虑到“恒”和“常”都有永远的意思,都改成了常。

这一支常氏主要分布在江苏沿海一带。

还有一支源于地名,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地方叫常,所以当地便有以居邑名为姓者,称常氏,世代相传至今。

接下来就说一说源于官位的常姓。中国历代都有这样一种官,是皇帝的贴身秘书、贴身警卫、贴身办公人员,叫“常侍”。这些人的子孙,很多

就改姓了常。比如唐朝有常平署令,相当于今天的物价局局长,专管出纳,管粮食,布帛、盐的价格。元朝的时候,有一个署叫常和署,是管理音乐家的。

这个官位并不高,只有正九品,但是担任这个位置的,基本都是尊贵的穆斯林,现在很多常氏回民,多半就是常和署令的后代。

说到回族,就要提两支非常重要的常姓。第一支是源于常遇春,这可是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回族人。今天北京的牛街、花市这两个地方,都是

回族朋友的聚居地,尤其牛街那儿的常氏都说自己是常遇春的后代。你去问:“你贵姓啊?"”“我姓常。”“谁的后代?”十个有十个都回答:“常遇春。

还有一支是源于常志美。常志美是谁呢?明末清初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撒马耳罕(中亚)人。由此可见,常姓也是由很多民族融合而来的,是

个非常复杂的姓氏。

得姓始祖

康叔封,姬姓,名封,又称卫康叔、康叔封,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因获封畿内之地康国(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称康叔或康叔封。周成王即位后,发生三监之乱,康叔参与平定叛乱,因功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建立卫国,成为卫国第一任国君。

山东和江苏是常姓最早的发源地,这个地跨南北的格局,决定了常姓一开始就分布在大江南北。战国的时候,北方的河南、河北和南方的湖北、

江浙,都有常姓。西汉时,有个太原人叫常惠,跟随苏武出使匈奴,结果苏武被发配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常惠则沦为匈奴人的奴隶,被拘

十余年。后来,他终于返回汉朝,被封为长罗(今山西太原)侯,由此太原常姓就非常显赫。同时,山东的常姓也形成望族一一平原常姓。汉末三

国之际,四川一带的常氏非常显赫,比如常播、常骞。属于魏国管辖的河南温县一带,常姓当官的也很多,而这一支后来有个人叫常珍,还迁到了

甘肃凉州一带。

郡望堂号

常姓郡望有平原、河南等。堂号有“知人堂”、“金吉堂”、“太原堂”、“积善堂”、“受宜堂”、“学古堂”等。

字辈

常氏一支字辈:“宏开世序广衍先传希光令德思继后贤忠美玉秀善积庆延敬修庭献孝友由全”。

隋唐时期、常姓名人多出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和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两个地方。后来有新丰人常衮迁居福建,所以今天闽越一地的常氏,

都说自己是新丰常氏常衮的后代。明代大槐树移民里,也有常姓。常姓也是在清朝开始进入台湾,继而漂洋过海到海外的。常姓在今天以河南、山西

黑龙江、吉林、河北这几个省最多,这五个省的常姓,占了全国常姓人口的65%左右,相对来说,南方还是比较少。

常姓是大姓,比一般人想象的都要大,名人非常多。刚才讲到了追随苏武出使匈奴的常惠。苏武现在仍被我们视为民族气节的象征,今天讲的

“外交使节”这个词就是从他身上来的,因为当时出使的时候,苏武要带一个节,上面有动物的尾巴,作为出使的象征,所以叫使节。苏武在匈奴十

几年,那根使上的毛都脱掉了,他却一直保存着。他的助手常惠,在《汉书》里也有传,可见当时常惠的地位很高,大家都非常肯定他的气节。

还有常璩,东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人。他写的《华阳国志》,记载了从上古到公元347年巴蜀的历史,四川最古老

最可靠的历史记载就是常璩留下来的,这个非常重要。

还有常遇春,很多人以为常遇春是汉族,其实恐怕是回族。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元大都就是他打下来的。在朱元璋的将领中,常遇春

是为数不多的没有打过败仗的,是个常胜将军。他曾说,给他十万军马,他能横行天下,所以他有个外号叫“常十万”,人称“天下奇男子”。常遇

春家族里面很多人后来就留在了北京,住在牛街一带。

还想给大家讲一个成语。今天咱们都很在乎幸福感,对吧?那么幸福有没有标准呢?这个很难讲。老辈人经常讲,要知足常乐,你才能感到

幸福。知足常乐的类似意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叫作“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只有知道满足了,不再去争去抢了,オ不会受辱。最早是这个意思。

那么,“知足”是怎么开始对应起“常乐”的呢?这里有个民间故事。

古代有个书生,名字叫常乐,年过三十也没结婚,孤身一人,就靠卖点字画谋生。有一年冬天,天非常冷,常乐身无御寒之衣,家无隔夜之粮,没

办法,只能冒雪出去卖画。大冬天的,谁买画啊?结果一幅也没卖出去,他只好沿街乞讨。当时漫天大雪,经过一座石桥的时候,他发现桥洞里边

居然有一堆剩火,大概刚才有谁在桥洞里边烤火来着。他非常高兴,赶紧凑上去,想去烤火。其实也没火,就一点点热气,他随口说道:“知足了知足了,

有点热气就知足了。”当时桥上正好有个告老还乡的官员经过,听到桥下边有个人在说“知足了,知足了”,就很奇怪。他刚从官场上下来,

深深感慨人心之不足。按理说现在天底下都是不知足的人,怎么在这里有人喊知足呢?他就下来看,见里边有个人,就把他叫出来,说:“你是读书

人?”常乐点头称是,还吟了一首诗:“十年寒窗苦读书,家境贫寒亲友无,学生心中无奢望,冷天见灰也满足。”大冷的天,见了一堆热灰就很满足了,

有点苦中作乐的意思。这个官员大为感动,说:“你这个人真不容易,读过书,还很知足,那么请你到我家里去教私塾吧,教教我的子女。你一年需要多

少钱,我就给你多少钱。”结果常乐回答:“我有温饱足矣,愿为大人教育公子。”这位官员不由赞叹道:“知足者,常乐也!”知足常乐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这是一个民间故事。

常姓在今天中国姓氏中排在第87位,人口295.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8%。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常”姓

常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列于第一百零三位姓氏,豫冀鲁晋地区是常姓占优势的地区。当今常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6%,总人口大约在218万。

常的名义

常,在古时与裳同为一字,从巾尚声。人穿的下身裙装称裳,亦称常,这是本义。而人穿的上身服装称衣。后来,裳和常二字的用法发生了歧变。裳仍保持原来的意思,即裙。常即引申为常规、经常、永恒之义,又上升为专门指法典和伦常等。代表古代帝王的旌旗称为常,是一面绣有日和月图形的旗帜,表示帝王的地位与天地日月同存永恒。凡执掌此旌旗的官职称司常。在古战车上所树的戟也称常,表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常备武器。

执掌和善制日月图形旗帜的氏族,称常氏族,他们十分崇拜常,并以为氏族图腾和族名,常人所居之地遂称常,建立的城堡称常邑,所临之河称常水,所建之国为常国,最终出现常姓。

常姓起源

常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四:

一、出自古常国

相传黄帝时代已经存在常侯国,黄帝之臣常先、常仪均为古常国之后裔。常姓的历史虽十分悠久,但常姓在夏商时代的活动没有任何资料,古常国的后代失去了音信。仅在春秋时留有一点痕迹,春秋时莒国有常仪靡之地,在今山东莒县北,或为常仪族所居过的地方。

二、出自姬姓

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同母弟封于康,称康叔封,康国在今河南禹州西北的夏王少康的古城。周成王时转封于卫,史称卫康叔,卫国先建于商朝国都朝歌城郊,今河南淇县东北。卫康叔的支庶子孙食采于常,在今山东滕州东南,子孙遂以邑为氏。姬姓常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

三、源出姬姓

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和仲雍,吴王封其支庶子孙于常,也就是吴先祖曾居住的延陵古城,即今江苏常州,子孙遂以邑为氏。

四、源出芈姓

楚大夫恒思公之后有恒氏、常氏。到北宋时,为避真宗赵恒的名讳,改天下所有恒姓为常姓。其实恒、常两姓原本一家,同出一祖宗。

外族基因融入

我国的常姓同外族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西汉起不断有外族血液融入,外族的常姓是组成我国常姓的重要成分,历史上发生的主要的事件有:两晋时期的山越族,隋时西域鄯善右族均有常氏。宋时恒氏因避真宗恒之名讳,改为常氏。到清朝时满洲八旗姓瓜尔佳氏、常佳氏均集体改姓常氏。随后的蒙古人、回回人都有改本民族姓为汉姓常,这些北方地区外族常姓人群与汉族混居,逐渐地融合同化成了汉族。

常姓分布

常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目前常姓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二省,大约占常姓总人口的32.1%。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安徽、陕西、辽宁,这五省又集中了33.4%。全国形成了豫冀鲁晋的常姓聚集区。在这600年间,常姓人口流动主要是由东南向中原的强劲回迁,以及由华北向东北的移民。

常姓血型

常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0.7%,A型占27.6%,B型占31.9%,AB型占9.8%。

常姓名人

常璩

常璩(约291年—约361年),字道将,东晋史学家。常璩出生于西晋末年。成汉时期,常璩曾担任散骑常侍。公元347年,成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常璩劝汉皇帝李势降晋。成汉灭亡后,常璩入晋,却受到东晋士族的歧视、轻藐,因此专注于修史,撰写成《华阳国志》。《华阳国志》全书共十二卷,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山川、历史、人物、民俗的重要史料。

常建

常建(708年—?),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其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

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1355年,常遇春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时建立了卓越的军功。1369年,在北伐中原时,暴卒军中,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常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常姓的郡望有平原、河南等。常姓以知人为其堂号。“知人”堂号典出唐朝的常何。常何为唐太宗时中郎将,不识字。太宗要求大臣上书议论国家大事,常何只好请门客马周代笔。太宗十分欣赏,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意窃取别人的功劳,遂如实向太宗汇报原委。太宗立刻诏马周,封其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的知人,赐绸缎300匹。

常姓的重要楹联有三副:

节齐苏武;名擅儒林。

安民不为妻损节;开平独佐主兴邦。

华阳国志德名远;开平武王恩威长。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常”姓

常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列于第一百零三位姓氏,豫冀鲁晋地区是常姓占优势的地区。当今常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6%,总人口大约在218万。

常的名义

常,在古时与裳同为一字,从巾尚声。人穿的下身裙装称裳,亦称常,这是本义。而人穿的上身服装称衣。后来,裳和常二字的用法发生了歧变。裳仍保持原来的意思,即裙。常即引申为常规、经常、永恒之义,又上升为专门指法典和伦常等。代表古代帝王的旌旗称为常,是一面绣有日和月图形的旗帜,表示帝王的地位与天地日月同存永恒。凡执掌此旌旗的官职称司常。在古战车上所树的戟也称常,表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常备武器。

执掌和善制日月图形旗帜的氏族,称常氏族,他们十分崇拜常,并以为氏族图腾和族名,常人所居之地遂称常,建立的城堡称常邑,所临之河称常水,所建之国为常国,最终出现常姓。

常姓起源

常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四:

一、出自古常国

相传黄帝时代已经存在常侯国,黄帝之臣常先、常仪均为古常国之后裔。常姓的历史虽十分悠久,但常姓在夏商时代的活动没有任何资料,古常国的后代失去了音信。仅在春秋时留有一点痕迹,春秋时莒国有常仪靡之地,在今山东莒县北,或为常仪族所居过的地方。

二、出自姬姓

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同母弟封于康,称康叔封,康国在今河南禹州西北的夏王少康的古城。周成王时转封于卫,史称卫康叔,卫国先建于商朝国都朝歌城郊,今河南淇县东北。卫康叔的支庶子孙食采于常,在今山东滕州东南,子孙遂以邑为氏。姬姓常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

三、源出姬姓

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和仲雍,吴王封其支庶子孙于常,也就是吴先祖曾居住的延陵古城,即今江苏常州,子孙遂以邑为氏。

四、源出芈姓

楚大夫恒思公之后有恒氏、常氏。到北宋时,为避真宗赵恒的名讳,改天下所有恒姓为常姓。其实恒、常两姓原本一家,同出一祖宗。

外族基因融入

我国的常姓同外族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西汉起不断有外族血液融入,外族的常姓是组成我国常姓的重要成分,历史上发生的主要的事件有:两晋时期的山越族,隋时西域鄯善右族均有常氏。宋时恒氏因避真宗恒之名讳,改为常氏。到清朝时满洲八旗姓瓜尔佳氏、常佳氏均集体改姓常氏。随后的蒙古人、回回人都有改本民族姓为汉姓常,这些北方地区外族常姓人群与汉族混居,逐渐地融合同化成了汉族。

常姓分布

常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目前常姓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二省,大约占常姓总人口的32.1%。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安徽、陕西、辽宁,这五省又集中了33.4%。全国形成了豫冀鲁晋的常姓聚集区。在这600年间,常姓人口流动主要是由东南向中原的强劲回迁,以及由华北向东北的移民。

常姓血型

常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0.7%,A型占27.6%,B型占31.9%,AB型占9.8%。

常姓名人

常璩

常璩(约291年—约361年),字道将,东晋史学家。常璩出生于西晋末年。成汉时期,常璩曾担任散骑常侍。公元347年,成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常璩劝汉皇帝李势降晋。成汉灭亡后,常璩入晋,却受到东晋士族的歧视、轻藐,因此专注于修史,撰写成《华阳国志》。《华阳国志》全书共十二卷,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山川、历史、人物、民俗的重要史料。

常建

常建(708年—?),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其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

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1355年,常遇春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时建立了卓越的军功。1369年,在北伐中原时,暴卒军中,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常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常姓的郡望有平原、河南等。常姓以知人为其堂号。“知人”堂号典出唐朝的常何。常何为唐太宗时中郎将,不识字。太宗要求大臣上书议论国家大事,常何只好请门客马周代笔。太宗十分欣赏,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意窃取别人的功劳,遂如实向太宗汇报原委。太宗立刻诏马周,封其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的知人,赐绸缎300匹。

常姓的重要楹联有三副:

节齐苏武;名擅儒林。

安民不为妻损节;开平独佐主兴邦。

华阳国志德名远;开平武王恩威长。

「姓氏寻宗」常姓——历史来源

在历史传说时期已有常姓人物出现。《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传说常先在黄帝时任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还有一个女性人物叫常仪,以善于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史记·历书·索隐》按:“《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所以后人有谓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即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今河南。

常先、常仪以后,又有来源不同的三支常氏。一支是西周时卫康叔的支庶子孙,因食采于常邑(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以封邑名命为常氏。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一支出自古代的吴国,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当代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说:“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故城在今江苏常州),因氏。”常氏还有一支系北宋时因避讳而由恒氏所改。古代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皇帝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宋真宗姓赵,名恒。为避宋真宗的名讳,恒氏以“恒”与“常”义近而改姓常。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

《左传》记有越国(建都会稽,即今浙江绍兴)大夫常寿过。说明春秋时会稽一带已有常氏。西汉有太原(今属山西)人常惠,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十余年始放还,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通晓西域情事,官至右将军。东汉初有常少,在公孙述据益州(治所在今四川广汉县北)称帝时任太常。说明常氏在两汉时已有迁至今山西、四川者。

三国、两晋时期,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常氏多有显者,河内温(今河南温县)常氏发展成为望族。江原常氏,蜀汉时有常播,建兴中为县功曹,县长遭诬陷,他到狱争辩,被打数千杖,肌肤剥烂,幽闭三年,一直不改口,终于使县长的冤情得以澄清;还有常骞,治毛诗、三礼,以清尚知名;东晋时有史学家常璩,曾在成汉(十六国之一)任散骑常侍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南京),所著《华阳国志》,记述了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间的巴蜀史事。三国魏温人常林,官大司农,封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4世孙常珍,北魏时任南安太守,避乱徙居凉州(治今甘肃武威);珍子常坦,官镇远将军;坦子常爽,官宣威将军,博通经史,曾置馆教授门徒七百余人;爽子常文通,累官镇西司马、南天水太守;文通子常景,官车骑将军、秘书监,封濮阳县子。

隋、唐时期,长安(今属陕西)常氏比较兴旺,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常氏也是茂族。隋炀帝时有屯田主事常骏,曾于大业三年(607年)出使赤土国,与其建立邦交。唐代有诗人常建;高僧常慜,由海道前往印度巡礼,所附商舶中途遇险沉没,他舍己救人而死;还有在代宗、德宗两朝任宰相的常衮。

宋代,常氏有迁至福建、安徽、内蒙者。明、清时期,湖南、辽宁等省有常姓人物载入史册。清代以后,常氏有移居海外者,今新加坡等国有常姓华侨。南宋理宗时有连江(今属福建)人常挺,官参知政事(副宰相),封合沙郡公。蒙古有常德,曾于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奉命由和林出发,西觐皇弟旭烈兀于西亚。明初有名将常遇春,善射,有勇力,屡立战功,死后追封开平王。明代有散曲家常伦。清代有山东伊斯兰教学者和讲师常志美,精于波斯文,注意研究宗教哲学,所著波斯文文法《亥瓦伊·米那哈基》,为经堂教育学员的必读课本。现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常乾坤,曲艺相声演员常宝堃。

大陆常氏移居台湾,始于清代,早期主要是进行开垦,后在台繁衍发展。为了进一步求发展,近代以来,又有一些常姓人离别故土,走出国门,徙居海外,不断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姓氏书列常氏郡望有河内、长安、新丰、平原(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河南(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

常氏的堂号为知人堂,出自唐太宗时中郎将常何。一次,唐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常何因是武官,不善文词,便请门客马周代笔。因马周所写切中时弊,使太宗很高兴,便问常何。常何如实禀报。太宗立即召见马周,与马周交谈后,发现马周很有才华,立即封马周为官,并表扬常何为“知人”。常何的后裔因以为堂号,即“知人堂”。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将常姓列为当今中国第94大姓,称其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的新的百家姓次序将常姓列在第87位,但未公布其占人口的百分率。常姓分布很广,以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较多,这5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的63%。常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隋代鄯善右族有常氏;清道光时云南马龙州(今马龙)土知州为常氏,系彝族;裕固族常曼氏,汉姓为常;柯乐克孜族额齐克氏,汉姓为常;土族常鲜氏,汉姓为常;水、满、彝、回、蒙古、东乡、锡伯等民族也都有常姓。

常姓起源地之一的新郑,位于河南省中部,京广铁路经其东境;起源地之二的偃师,位于河南省西部,伊、洛两河及陇海铁路横贯其境。

趣说姓氏“常”的起源--起源于黄帝?来源于封?还是来源于官职?

大家平常有没有研究过自己的姓氏,有查过它的起源呢?有没有认为同一个姓氏都是起源于一个地方吗?

小编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姓氏的资料,感觉还蛮有趣的,因为小编的姓氏是常,特意关注了常氏的姓氏起源,今天我就先来介绍一下常姓的起源。

据资料统计,姓氏常是一个多民族的姓氏群体,当然也是多流源的,现如今在姓氏的排行榜上位列第87位,现在人口约占中国总人口的千分之二左右。

据相关史籍记载,常姓第一个起源,就是皇帝属下的两个大臣:常先、常仪。

常先在黄帝时期曾任命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听起来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另一个大臣常仪是帝喾(ku第四声,)的次妃,帝挚之母,以占卜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期间的四种状态和对应的日期而著名。

(这里说一个有趣的小链接,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

又因黄帝居住的地方轩辕丘,在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市的西北,帝喾的都城又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因此可以说中国最早的常氏是出于河南,也就是说姓氏常在五千年前黄帝时期就有了,这个起源是河南常氏。

清朝有著作曾记载,黄帝令常仪占卜月,又任命常先掌管工程,常氏应该是出于此处。这个著作可以佐证常姓的最早来源。

但遗憾的是,常姓在夏商时代的活动却没有详细的资料记载。

常姓的第二个来源是源于古代教义,出自于远古时期领袖舜制定的五典,是以传统的教义为姓氏。五典也就是后世所称的五常。

常也就是典制的意思,在当时又称为“伦”。三纲五常”理论,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核心内容,非常适应封建统治集团的需要,战国时期,在孔子的门徒弟子中,以及儒家学派中,均有以“伦常”为姓氏,或称姓氏伦,或称姓氏常,并且代代相传。

据资料记载,常姓的第三个来源是源于春秋时期吴国始祖泰伯(姬姓),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泰伯因主动让贤到了吴地,并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最早开发江南的先驱。在春秋时期,吴国君王封其宗族的旁系子孙于封地常(今江苏常州),其后人就以封邑地名为姓氏,这就是江苏常氏的由来。

这里有一个有趣小链接,泰伯是春秋时期吴国第一任国君,而春秋吴国的最后一任国君是夫差,后吴国又被越国灭掉(这里就链接上了西施和勾践)。

常氏第四个来源是来自官位,有一个官位是出自唐朝官吏职称“常平署令”,后人以官职的称谓为姓。

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于太府寺(掌管宫廷库藏和贸易)之下设置的“常平署”中的官位,专职掌管平仓往来、平稳粮、帛、盐价格,如同国家物价总局领头。

“常平署令”的官阶为从七品上,下属设有副职若干,分掌各州的分属常平署,称“常平署丞”,相当于各省、市、自治区物价管理局的领头。在这两个官职的后代子孙中,都有以祖上官职称谓为姓氏的,取官职名称第一个字常,后称为常氏。

常姓还有一个来源,是在宋代因需要避讳宋真宗名讳赵恒,凡恒姓者都改为常姓,这为又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源泉。宋代的时候,常姓已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这时期,常姓又从湖北、江苏、江西等地迁往福建、广东一带,后又有迁入云南、贵州等地。

回族的常姓,出自元朝时期撒马耳汗人的后裔常志美,是属于汉化后改姓为氏。据史籍记载,常志美,其先祖是现在的乌兹别克人,后迁居到济宁,与当地的常氏联宗遂改姓常。”这就是回族常姓的由来。

最后,比较知名的明国大将常遇春

常遇春祖籍是在浙江台州仙居县一带,后来迁徙到安徽怀远县,在战争胜利归途中病死,因战功显赫,朱元璋将其藏在南京紫金山。

总结以上,姓氏的起

源有地域性、纪念性、职业性、历史性等特点。

我相信,不光常姓的来源由以上各种奇妙的经历变换,其他姓氏起源至今,肯定也有很多曲折的经历,伙伴们如果感兴趣可以研究研究自家的姓氏起源,说不定还能挖出很多有趣的故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