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手相命理

雷德骧(雷德骧简介)

时间:2023-10-01 14:18:02 作者:若即若离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雷强民:雷德骧与成语“鼎铛有耳”的典故

成语“鼎铛有耳”读作[dǐng chēng yǒu ěr]。它的基本释义是:鼎和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它们都有耳朵。成语的意思是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很大,只要长着耳朵的人都应该听说或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宋·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太祖宠待赵韩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见“中华成语大辞典”274页)

这个故事涉及两个人都很有来头:一是赵韩王赵普。后周时,赵普就是赵匡胤的幕僚。他参与谋划了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代周。入宋后被授于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官至宰相。他参与了北宋初年各项重大策令的制定,因此赵普与宋太祖关系非同一般,是太祖的左膀右臂。作为这样一位政坛大佬,犯点错误,搞点,宋太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面的臣子们更是没人敢说。二是雷德骧,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进士,召为右拾遗(监察官职),充三司判官(三司指度支司:管财政;户部司:管民政;盐铁司:管资源。判官,相当于现在的副职),赐绯鱼(四品)。宋朝建立,雷德骧就被召入朝廷,拜殿中侍御史(掌纠绳百官朝会失仪事务,肃清纪纲,正七品),改屯田员外郎(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令及其租入种刈,兴修给纳诸事。正六品)、判大理寺(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复审审理。判大理寺,官职名,后称大理寺卿。是全国三大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长官之一,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三品)。雷德骧在任上工作做得很得当,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大理寺卿,宋太祖给雷德骧这个职位,也算是人尽其才。官职地位重要,有弹劾权。

开宝元年(968),赵普已经做了五年宰相,深得宋太祖的信任。赵普的地位稳固,那些攀龙附凤之人纷纷前去巴结,其中包括雷德骧所在的大理寺(宋朝,寺是政府机关名称,如大理寺、鸿卢寺、太常寺等,寺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厅、所之类)。一些官员,为讨好赵普,擅自增减刑罚名目。雷德骧秉性耿直,嫉恶如仇,天不怕,地不怕,见不得这些乌七八糟的事情。他深知自己跟那些朝臣混不到一块儿,便决心干好本职工作,所以对官员们的违法乱纪行为盯得很紧。乾德五年到六年(967­~968)雷德骧任大理寺卿期间,太祖有事相问,均直言秉告,太祖每每予以采纳。开宝元年(968)十月的一天,雷德骧等不及通报,直接闯进讲武殿面见宋太祖,举报赵普这些不法之事。列举了赵普的四宗罪行:干扰刑事审判、倚势强买民宅、聚敛财货、收受贿赂。每一条都证据确凿。

试想,赵普是宋太祖的重臣,雷德骧弹劾宰相,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风险很大,后果不堪设想。也许是出于对赵普的“宠待”心理,宋太祖对雷德骧的做法非常不满,当场骂道:“鼎铛还有耳朵,你怎么一点规矩也没有?你就不知道赵普是我的社稷之臣吗?”太祖立刻命左右把雷德骧拖出去,下诏处以极典。过了段时辰,待太祖平下心来,怒气消了,觉得雷德骧有胆量,敢讲真话,坚持真理,杀了可惜,便改了主意,撤消了雷德骧的职务,定了个“阑入罪”(未经允许,擅闯皇帝住地或办公场所),改判贬为商州(今陕西商洛市)司户参军(管理地方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务)。

但雷德骧遭贬反而成为当时一段佳谈,从此以后,中国敢于诤言官员的史册上不但有了雷德骧的名字,而且中国成语词典里也收录了与雷德骧有关的“鼎铛有耳”这个成语。 虽然当时赵普在朝野的声望“鼎铛有耳”,太祖也有明显的责问之意,但雷德骧敢于拂逆鳞直言进谏,直指其贪腐行为的做法,恰通过这个成语流传至今,让后世人更好的继承他那种不畏权贵、无私无畏的高贵品质。

雷强民:雷德骧与成语“鼎铛有耳”的典故

成语“鼎铛有耳”读作[dǐng chēng yǒu ěr]。它的基本释义是:鼎和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它们都有耳朵。成语的意思是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很大,只要长着耳朵的人都应该听说或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宋·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太祖宠待赵韩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见“中华成语大辞典”274页)

这个故事涉及两个人都很有来头:一是赵韩王赵普。后周时,赵普就是赵匡胤的幕僚。他参与谋划了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代周。入宋后被授于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官至宰相。他参与了北宋初年各项重大策令的制定,因此赵普与宋太祖关系非同一般,是太祖的左膀右臂。作为这样一位政坛大佬,犯点错误,搞点,宋太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面的臣子们更是没人敢说。二是雷德骧,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进士,召为右拾遗(监察官职),充三司判官(三司指度支司:管财政;户部司:管民政;盐铁司:管资源。判官,相当于现在的副职),赐绯鱼(四品)。宋朝建立,雷德骧就被召入朝廷,拜殿中侍御史(掌纠绳百官朝会失仪事务,肃清纪纲,正七品),改屯田员外郎(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令及其租入种刈,兴修给纳诸事。正六品)、判大理寺(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复审审理。判大理寺,官职名,后称大理寺卿。是全国三大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长官之一,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三品)。雷德骧在任上工作做得很得当,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大理寺卿,宋太祖给雷德骧这个职位,也算是人尽其才。官职地位重要,有弹劾权。

开宝元年(968),赵普已经做了五年宰相,深得宋太祖的信任。赵普的地位稳固,那些攀龙附凤之人纷纷前去巴结,其中包括雷德骧所在的大理寺(宋朝,寺是政府机关名称,如大理寺、鸿卢寺、太常寺等,寺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厅、所之类)。一些官员,为讨好赵普,擅自增减刑罚名目。雷德骧秉性耿直,嫉恶如仇,天不怕,地不怕,见不得这些乌七八糟的事情。他深知自己跟那些朝臣混不到一块儿,便决心干好本职工作,所以对官员们的违法乱纪行为盯得很紧。乾德五年到六年(967­~968)雷德骧任大理寺卿期间,太祖有事相问,均直言秉告,太祖每每予以采纳。开宝元年(968)十月的一天,雷德骧等不及通报,直接闯进讲武殿面见宋太祖,举报赵普这些不法之事。列举了赵普的四宗罪行:干扰刑事审判、倚势强买民宅、聚敛财货、收受贿赂。每一条都证据确凿。

试想,赵普是宋太祖的重臣,雷德骧弹劾宰相,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风险很大,后果不堪设想。也许是出于对赵普的“宠待”心理,宋太祖对雷德骧的做法非常不满,当场骂道:“鼎铛还有耳朵,你怎么一点规矩也没有?你就不知道赵普是我的社稷之臣吗?”太祖立刻命左右把雷德骧拖出去,下诏处以极典。过了段时辰,待太祖平下心来,怒气消了,觉得雷德骧有胆量,敢讲真话,坚持真理,杀了可惜,便改了主意,撤消了雷德骧的职务,定了个“阑入罪”(未经允许,擅闯皇帝住地或办公场所),改判贬为商州(今陕西商洛市)司户参军(管理地方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务)。

但雷德骧遭贬反而成为当时一段佳谈,从此以后,中国敢于诤言官员的史册上不但有了雷德骧的名字,而且中国成语词典里也收录了与雷德骧有关的“鼎铛有耳”这个成语。 虽然当时赵普在朝野的声望“鼎铛有耳”,太祖也有明显的责问之意,但雷德骧敢于拂逆鳞直言进谏,直指其贪腐行为的做法,恰通过这个成语流传至今,让后世人更好的继承他那种不畏权贵、无私无畏的高贵品质。

北宋开国宰相——赵普的传奇人生,多谋善断,私德有亏,于国有功

赵普

一、依为心腹

公元922年,赵普出生于北京市大兴区。

自幼性格稳重,沉默寡言。

公元956年,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安徽省滁州市生了重病,无法下床行走。

赵弘殷

赵普身为滁州地方官,亲自侍奉汤药,昼夜不眠,直至赵弘殷痊愈。

赵弘殷十分感激,视赵普为子侄。

当时,赵匡胤官拜殿前都虞侯,执掌禁军。

赵匡胤

赵匡胤和赵普交谈,发现赵普十分有才能,便把他留在身边,依为心腹。

二、陈桥兵变

公元960年元旦,北汉寇边。

后周朝廷命赵匡胤率军征讨。

大军行至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时,赵普应众将所请,手持黄袍披于赵匡胤身上。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陈桥之变

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胁迫后周恭帝禅位,建立宋朝。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据史载,陈桥兵变是赵匡胤、赵普两人一起策划的。

三、卧榻之侧

宋朝刚刚建立,赵匡胤就忧心忡忡地对赵普说道:“朕睡不着觉,因为卧床之外,都是他人的地盘。”

宋太祖赵匡胤

驻守山西省晋城市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驻守江苏省扬州市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忠于后周,相继起兵反宋。

赵匡胤御驾亲征,赵普屡献奇谋,帮助赵匡胤平定了叛乱,稳定了新生的大宋王朝。

四、雪夜定策

一个下大雪的夜晚,赵普正在家中读书。

赵匡胤与赵光义联袂来访。

雪夜定策

赵普的妻子准备了烤肉和烧酒。

赵匡胤、赵光义、赵普三人围坐在一起喝酒、吃肉、赏雪。

赵匡胤对赵普说道:“朕打算攻打北汉,你觉得如何?”

赵普思虑片刻后,回答道:“北汉实力强大,又背靠辽国,如果陛下攻灭北汉,势必独自面对辽国。不如先攻灭南方诸国,再图谋北汉。”

赵匡胤哈哈大笑道:“朕本来就是这样想的,有此一问,就是想看看咱们的想法是否一致。”

雪夜访普图

公元962年,赵匡胤挥师南下,开始了统一战争。

宋军先攻克了湖南、湖北,又攻占了蜀地,灭南汉、南唐,平定了江南。

自此,南方皆定,宋朝开始图谋北汉。

宋朝的统一战争,遵循的就是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

五、长治久安

公元964年,赵普被赵匡胤任命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正式拜相。

赵匡胤满含感慨地向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换了八姓十二位皇帝,战争无休无止?朕想从此息天下之兵,谋国家长治久安,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赵普回答道:“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太强,君弱臣强,治理的办法只有一个,削夺藩镇的权力,控制藩镇的钱粮,没收藩镇的精兵,强干弱枝,君强臣弱,如此天下可安......”

话未说完,赵匡胤就说道:“不用再说了,朕全明白了。”

杯酒释兵权

不久,就发生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事情。

杯酒释兵权,杜绝了地方藩镇割据的可能,使得宋朝统治三百多年间再也没有发生一起类似“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件。

六、敢于直言

“杯酒释兵权”后,赵匡胤按照赵普的谋划,把统兵大将手中的兵权都收回到自己手中。

结果,有位统兵大将是赵匡胤的亲戚。

赵匡胤不但没有收缴他的兵权,还赋予了他更大的权力。

赵匡胤

赵普忧心忡忡地对赵匡胤说道:“陛下您这样做,会导致未来有不可测的祸事发生的。”

结果,赵匡胤非常自信道:“朕对他恩重如山,他绝不会辜负朕的。”

赵普直截了当地对赵匡胤说道:“周世宗柴荣对你也是恩重如山,你为什么就背叛他呢?”

周世宗柴荣

赵匡胤大囧,面色十分难看。

赵普的话很难听,但是却是事实。

于是,赵匡胤便听从赵普的建议,剥夺了那位亲戚的兵权。

七、道理最大

一次,赵匡胤问赵普道:“天下什么最大?”

赵普想了片刻,说道:“天下道理最大。”

赵匡胤

赵匡胤拍手称赞道:“对,道理是所有人都要遵守的,朕也不例外。”

八、有功必赏

有一次,赵普将一份名单呈给赵匡胤。

名单上,是立了大功需要嘉奖的大臣。

结果这些大臣中,有一位是赵匡胤特别不喜欢的人。

于是,赵匡胤就将这个人的名字划掉,不给封赏。

赵普站出来对赵匡胤说道:“有功就要赏,有过就要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通行天下的道理,不是陛下您一个人凭着个人好恶所决定的。”

赵匡胤脸色铁青,不理赵普,扬长而去。

赵普

结果,赵普不依不饶地跟在赵匡胤身后。

赵匡胤进了后宫,赵普就在宫门外等候,站了很长时间。

最终,赵匡胤叹了口气,按照赵普的意愿,给自己不喜欢的那个人加官进爵。

九、君臣默契

曾经,赵普给赵匡胤呈送了一份报告。

结果,一连两天,赵匡胤都不批复。

赵匡胤

第三天,当赵普再将报告呈给赵匡胤时,赵匡胤大怒,将报告撕碎,扔在了地上,扬长而去。

在文武百官的注视下,赵普蹲下身子,将撕碎的报告捡起。

第四天,赵普将撕毁的报告重新粘好后,又呈给了赵匡胤。

赵匡胤一声不吭,批复同意。

赵匡胤

只要对国家有益的事情,赵普就敢于坚持;

只要对国家不利的事情,赵普就敢于反对。

这让文武百官都对他很钦佩。

赵匡胤和赵普君臣配合默契,做了许多对国家、民族有好处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建设,对宋朝以后的发展影响极大。

十、极度宠信

赵普为人极为贪财。

从刚开始接触,赵匡胤就知道。

因为爱惜赵普的才能,赵匡胤一直假装不知道。

赵匡胤

有一次,大理寺的官员雷德骧向赵匡胤弹劾赵普道:“宰相赵普强占民宅,请陛下严惩。”

结果,赵匡胤大怒,当廷斥责雷德骧道:“做饭用的鼎,尚且有耳朵,你怎么没长耳朵呢?你不知道赵普是朕倚重的国家重臣吗?你怎么能弹劾他呢?”

说罢,还随手拿起玉斧,向雷德骧砸去,把雷德骧的两颗门牙都砸掉了。

赵匡胤

十一、贪财罢相

赵匡胤对赵普的宠信,让朝廷上下对赵普趋之如骛,赵普也开始得意忘形。

有一次,赵普生病了,赵匡胤亲自到赵普家里探望。

赵普家的庭院里摆着十个酒坛子。

于是,赵匡胤好奇地向赵普问道:“这些酒坛子是做什么用的?”

赵普回答道:“这是吴越王钱淑派人送来的海鲜。”

吴越王钱淑

赵匡胤大喜,命人打开,结果发现酒坛子里面装的都是黄金。

赵普大惧,急忙跪下解释道:“陛下明鉴,臣不知里面装的都是黄金。”

赵匡胤扶起赵普道:“接受了也没有什么,他们只不过认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这个宰相决断的罢了。”

这句话看似在安抚赵普,实则表明了赵匡胤对赵普态度的转变:

你宰相赵普只是辅佐者,真正做决断的只有我赵匡胤,你们不要搞错了。

对于赵普,赵匡胤开始不满。

赵匡胤

不久,有大臣向赵匡胤举报赵普道:“宰相赵普在议事大厅内放置了一个大铁缸,只要是他不想让陛下看到的奏折,他都会不经陛下审阅,直接扔到大铁缸内烧掉。”

赵匡胤大怒,他没有想到赵普竟然如此胆大妄为,竟然敢蒙蔽圣听,私烧奏折。

于是,赵普被赵匡胤罢相,赶出了开封城。

十二、赵光义

公元976年11月14日夜晚,赵匡胤在和赵光义饮酒后,突然暴毙于宫中,享年50岁。

赵匡胤的皇后难掩悲伤,急命内侍总管王继恩道:“快请太子,灵前继位。”

结果,等来的却不是太子,而是赵光义。

当时赵光义已经控制了皇宫,控制了北宋都城——开封城。

赵光义

赵匡胤的皇后大吃一惊,自知大势已去,便对赵光义屈身一礼道:“我们母子的性命都在您的手中了,陛下。”

赵光义淡淡地说道:“别担心,我们共保富贵。”

之后,赵光义在赵匡胤灵前继位,登基称帝。赵光义就是宋太宗。

不久,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接连暴毙,赵匡胤的皇后也被囚禁。

宋朝皇后

朝野内外人心惶惶,内心中都在质疑赵光义得位不正。

《辽史》中,甚至直接记载:赵光义杀兄自立,篡夺皇位。

赵光义为此极为烦恼。

十三、再次拜相

赵普,作为赵匡胤的心腹,曾和赵光义明争暗斗十余年。

如今赵光义登基,自然不会让赵普好过。

赵普返京参加赵匡胤的葬礼。

在朝堂上,赵光义痛骂赵普,骂他是奸佞小人,为祸天下。

赵光义

当晚,赵普给赵光义写了一份奏折。

在奏折中,赵普说了两件事。

第一,自己一直都是支持赵光义的,先帝赵匡胤在位时,自己就上奏折明确表示希望赵匡胤将皇位传给赵光义。

赵普

第二,当年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的母亲杜太后临终前,召见赵匡胤道:“你知道我们赵家为何能够得到天下吗?”

赵匡胤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杜太后说道:“我们赵家能够得到天下,就是因为后周恭帝年纪太小,如此才给了我赵家可乘之机。为了避免我大宋出现类似情况,你应该把皇位传给光义,光义再把皇位传给廷美。国赖长君,如此我大宋方能长久。”

赵匡胤应诺。

杜太后也留下了遗诏。

杜太后

见到赵普的奏折,赵光义大喜,急命太监在宫中寻找赵普的奏折和杜太后遗诏。

结果,还真的找到了赵普的奏折和杜太后的遗诏。

赵光义将赵普的奏折和杜太后的遗诏,展示给群臣看,表明自己登基称帝,是依照杜太后的遗诏进行的,是先帝赵匡胤同意的,是获得宰相赵普支持的。

自己继承帝位,是名正言顺的,是完全符合法理的。

赵光义

因功,赵普被赵光义留在了开封城,初步获得赵光义的信任。

十四、构陷皇亲

随着杜太后遗诏的公开,赵光义看着自己的弟弟赵廷美,就愈发得不顺眼。

依照遗诏,赵廷美就是宋朝法定的储君。

然而,赵光义并不想将皇位传给赵廷美,而是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赵廷美

赵廷美

于是,赵光义命心腹大臣构陷赵廷美,结果被赵廷美巧妙应对。

赵廷美毫发无伤,赵光义意图谋害赵廷美的意图,却被朝野皆知。

赵光义为此十分烦恼。

赵光义

赵光义召见赵普道:“朕知道赵廷美有不臣之心,而没有实证,为此十分忧心。你可有良策吗?”

赵普答道:“如果陛下能任命我为宰相,我就能查找出赵廷美谋反的罪证。”

于是,赵光义任命赵普为宰相。

赵普设计构陷赵廷美,最终导致赵廷美被幽禁,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十五、重获信任

构陷赵廷美后,赵光义对赵普说道:“人生在世,谁能不犯错误呢?朕现在知道朕以前犯的错误了,应该早点用你,早点任命你做宰相。”

赵普

在一次闲聊中,赵光义还向赵普坦露心迹道:“朕曾经好几次想杀你,你能活到现在,还是很幸运的。希望你以后好好辅佐朕,咱们君臣一心,一起为国家多做事情。”

十六、燕云十六州

因为赵光义皇位得之不正,是通过作恶多端,方才获得的皇位。

因此,他特别需要在文治武功方面来证明他自己,证明他强于他的哥哥赵匡胤。

攻灭北汉后,赵光义率军征讨辽国,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赵光义

赵普深知赵光义的心思,便给赵光义写信进谏道:“先帝出身行伍,精通军事,而陛下长于行政,短于军事。武略,陛下不如先帝,而文治,先帝不如陛下远矣。如今攻灭北汉,天下一统。连年战争,百姓困苦。陛下应当偃武修文,与民休息。”

赵光义不听,最终导致高粱河惨败,赵光义骑驴逃奔而回。

返回开封后,赵光义虚心接受赵普建议,偃武修文,专心处理内政。

赵光义智商极高,悟性极强,城府颇深,深通人性,善于识人用人,且极为勤奋。

他重视科举,鼓励读书,大幅提升科举录取人数,很快赢得文人士子的支持,巩固了宋朝统治根基的同时,也为宋朝文化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收复燕云十六州,成为了赵光义个人的憾事,也成为整个宋朝的憾事。

赵光义是一个不懂军事的人,也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大军的令行禁止都必须经过他同意。

一个不懂军事的人,去指挥大军进攻当时最强大的辽国,这是一个必败的结果。

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才有了赵普的进谏。

不让错误的人,在错误的时间,去做错误的事,这是赵普的先见之明。

十八、肱股之臣

公元992年,赵普以年老多病,请求告老还乡。

三次上表,赵光义方才应允,并加赵普太师衔,封魏国公,享受宰相待遇。

同年7月14日,赵普病逝于洛阳,享年71岁。

听闻消息后,赵光义既震惊又悲痛,痛哭流涕道:“朕和赵普是老相识了。他能决断大事,非常有智谋。众所周知,之前他和朕相斗十余年。但是自朕登基以来,朕信任优待他,他也竭尽所能地效忠于朕,对国尽忠,是真正的肱股之臣。今日失去他,朕十分痛惜。”

十九、是非功过

赵普

赵普多智谋,善决断,史载他做事决断极快,宛如流水一般,毫不停滞。

然而他贪财专权,为获得赵光义信任,编造史实,构陷皇亲,人品让人不耻。

但是,他身为北宋开国宰相,辅佐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两代皇帝长达四十二年。对于赵匡胤、赵光义治国时犯的错误,都能犯颜直谏,他辅佐赵匡胤、赵光义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的制度,避免了藩镇割据,维护了宋朝三百多年的长治久安,对宋朝日后达到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普私德有亏,于国有功。

参考资料:

《宋史》

《王立群读宋史》

《说宋》

赵匡胤武功高强,年轻时自创一套拳法,几乎无敌于天下

都知道,宋朝是一个重视文治的朝代,统治者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抑制武将的发展,重视文人治天下。但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是马上得天下,宋朝也不例外。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武将出身,而且,在成为武将之前,赵匡胤还是一个行走江湖的侠客,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

相传,赵匡胤的武艺很高,连少林寺最经典的少林拳法,都是他开创的。这套少林拳法的全称叫“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又称“太祖拳”。当赵匡胤结束自己的侠客生活,正式成为一名军官的时候,他将平生所学进行总结,并结合了战场的实际条件,创立了这套拳法。

后来,赵匡胤发达了,成为了皇帝,他原先的部下就公开宣传这套拳法,并在民间开馆传授。宋朝初期,少林寺主持为了重新振作少林拳法,故邀请武林中各大拳法高手前来切磋武艺,而“太祖拳”也在邀请的队伍之中。之后,这位主持观看了各家拳法,取长补短,精心将其汇编成《少林拳谱》。

这就是少林拳法的起源,并且,在金庸小说中的《太祖长拳》,就是出自《少林拳谱》。

赵匡胤十八岁结婚,三年后,他告别妻子,开始了自己的侠客生活。但是,在赵匡胤出门闯荡的前一年,契丹大军不仅攻破了后晋的都城开封,还将后晋的君王石重贵给抓了。之后,后晋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契丹一族则在开封建立了新的王朝,史称“辽国”。

然而,后晋王朝的臣子却没有绝望,他们在晋阳建立了新的王朝,史称“后汉”,该王朝的建立者是刘知远。但是,契丹人却没有在开封站稳脚跟,因为,他们的国君耶律德光到处烧杀抢掠,犯了众怒,被中原百姓赶了出去。之后,刘知远乘机占领开封,而且,在刘知远去世后,他的儿子刘承佑继承了大位。

都知道,开封是赵匡胤的家乡,而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又是后汉朝廷的一位军官。唐朝灭亡后,天下陷入混乱,各地方势力争相割据,企图谋取天下。所以,那时候建立王朝和覆灭王朝都是很常见的事情,而百姓们经常要饱受各种战乱之苦。在那种情况下,军官是最吃香的职业,他们手里有足够的军饷,且不怕任何势力的欺负。因此,军官的家庭一般都比较殷实。

在年轻时,赵弘殷只是一个游荡江湖的浪子。有一次,他为了躲避大雪,躲到了洛阳郊外的杜家庄门前。而杜家庄的仆人见到这一落难的壮汉,不仅没有嫌弃,还将他请进屋来,用好酒好菜款待他。此外,他的运气也不错,被杜家庄的庄主看中,成了庄主的女婿。之后,赵弘殷成了杜家四女儿的丈夫,两人相亲相爱,生下了三个男孩、两个女孩。

在长子夭折后,剩余的两个儿子是赵匡胤和赵匡义,两人分别成为了北宋的太祖和太宗皇帝。相传,杜家庄前面有一个小池子,人称“双龙谭”,这似乎预示着杜家庄将出现两位皇帝,而事实也是这样。

那么,军官家庭出身的赵匡胤,为何要出门去当侠客呢?

有人认为,是赵弘殷因为事业不顺,不愿意给儿子安排职位。

其实,不是这样。

赵弘殷在这一行中待了多年,深知其中的情况。如果,立即把儿子安排进军营,赵匡胤必须从士卒开始做起,这样慢慢往上爬,是很难有好的前程。他认为,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出去闯一闯,说不定还能遇到贵人,为他的前程保驾护航。

那时候,有一本小说叫《赵太祖飞龙记》,其中,就记载了赵匡胤小时候的情况。他小时候比较淘气,不喜欢读书,经常跟父母对着干。他从小就喜欢跟街头那些游手好闲的浪子混在一起,经常计划着做一些不法的事情。因此,赵弘殷很是生气,想跟赵匡胤断绝父子关系。

这本小说的描写,倒是非常符合那个时候的情况:赵匡胤就是因为家里关系闹僵了,才离家出走的。这就像《水浒传》里面的情节:梁山好汉被这世道逼得走投无路,只能落草为寇,成为法外之人。但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却跟他不一样,他喜欢读书,且非常刻苦,是父母心中“好孩子”的形象。

赵匡胤身材魁梧,为人豁达,最重要的是武艺高强。他离开家乡后,在江湖上闯出了一片天地,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最后,这些故事被搬上了表演舞台。

其实,像宋朝的开封、杭州这样的大都市,城内都有娱乐场所,当地人称为“瓦子”。瓦子里有很多专供表演用的舞台,舞台大小不一,以供应不同的表演需求。而且,瓦子内部的表演项目很多,有舞蹈、歌曲、戏剧、讲故事等,吸引了很多人。

戏子登台讲故事,是从宋朝中期才开始兴起的,其内容除了《三国志》、五代十国的风土人情,还有一些名人故事。戏子通过自己的技巧,将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场景之中,让观众看到酣畅淋漓、意犹未尽。后来,这些的故事不仅增加了婚姻故事、妖魔鬼怪、清官断案等,还会讲《水浒传》、《三国演义》这类小说。且保存在今天的故事读本有很多,比如:《新编五代史平话》、《京本通俗小说》等。

但是,那本《赵太祖飞龙记》却已经失传了。在当时,这本书比较畅销,在一本专门给朝鲜人用的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里,有这样的对话:“我到市面上去买书,买了《赵太祖飞龙传》和《西游记》。”

此外,记录赵匡胤行侠仗义的故事读本,还有《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书中记载,赵匡胤是一个路见不平必定会拔刀相助的侠客,他武艺高超,可以力敌万人。因为,他在开封闯了祸事,不得不离家出走,开始自己的游荡生活。这一路上,赵匡胤必会惩治地方恶霸,将他们治得服服帖帖。他来到太原时,偶遇了叔叔赵景清。

赵景清在当地的清油观当道士,他将赵匡胤留在观中住了几天。之后,赵匡胤在观中遇到了一位美丽少女,一打听,才知道她是被贼人抢到这里的,现在不敢自己回去。赵匡胤同情少女的遭遇,于是,主动肩负起护送她回家的任务。途中,他们遇到抢少女的贼人,赵匡胤将他们打退,安全将少女护送到家。

少女的父母看到她回来非常高兴,热情款待了赵匡胤,还将他留了下来。之后,老两口表示愿意将女儿嫁给他,赵匡胤婉言拒绝了,起身离开。老两口觉得不能理解:两人一路相伴,走了上千里路,关系一定不一般,怎么这个壮汉要弃自己的女儿而去?当即,老两口认为赵匡胤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

而且,他们还责问女儿,逼她说出两人的关系。少女说赵匡胤是一位正人君子,两人的关系很正常,可是,她的父母却不相信。之后,为了证明两人的纯友谊,少女选择了自杀。

有一位日本学者专门研究过这些故事,在他看来,这些故事主要说明宋朝统治者不贪恋女色。虽然,宋朝在很多方面不如强盛的汉朝、唐朝,但是,统治者的洁身自好,却是前面两个王朝的统治者没法比的。而且,在戏曲中赵匡胤是手持棍棒的一位英雄人物,甚至,与街头巷尾的市井无赖是结义兄弟。

可能,大家觉得戏曲中的形象与历史不符,但其实是相符的,此形象也得到了众多史学家的认可。此外,赵匡胤成为皇帝后,史官们有意维护他的形象,于是,保留了他当游侠时的豪爽习性,去掉了与市井无赖的厮混场景。而且,他的豪爽习性决定了他的很多行为,包括酒桌上做决定、微服私访等。

可以说,这些都是早年留下的习惯,一时难以更改。

参考资料:

【《宋史·卷一·本纪第一》、《宋史·太祖纪一》、《宋人轶事汇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