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处女座

颜氏(颜氏家谱字辈大全)

时间:2023-10-10 05:53:17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聊斋志异-颜氏

顺天有个书生,家中很穷,遇上荒年,跟随父亲到了洛阳。他生性迟钝,十七岁了,还写不出一篇完整的文章。然而却仪表文雅,相貌秀美,很会谈笑,善写书信,看见他的人并不知道他肚子里其实没有多少学问。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在洛汭一带教私塾度日。

当时村子里颜家有个孤女,是名士的后代,从小聪明。父亲活着时,曾教她读书,只学一遍就记住了。十几岁时,就学父亲的样子吟诵诗文。父亲说:“我家有个女学士,可惜不是男的。”因此特别喜欢她,期望为她选择一个做高官的女婿。父亲死后,母亲仍然坚持这个选婿目标,三年没有成功,母亲也去世了。有人劝颜氏找个有才学的文人,颜氏认为很对,但还没有着落。

有一次,邻居的妇人翻墙过来,同她攀谈,拿着用字纸包着的绣线。颜氏打开一看,字纸原来是那个顺天书生写的书信,寄给邻居妇人的丈夫的。颜氏反复阅读,似乎有好感,邻家妇人看透了她的心思,悄悄对她说:“这少年风度翩翩,很秀美,同你一样也是没有父母,年龄也相仿。你如果有意,我嘱托丈夫为你们撮合。”姑娘脉脉含情,没有说话。邻妇回去,把意思告诉丈失。邻生本来就同这书生很要好,便告诉了书生。书生非常高兴,就把母亲遗留给他的金鸦指环,托邻生转给颜氏作聘礼。几天后举行了婚礼,夫妻二人如鱼得水,十分欢乐。及至看了书生的文章,颜氏笑着说:“你写的文章和你像是两个人,像这样什么时候才能考中?”于是早晚劝书生攻读,像老师一样严厉。到黄昏时,自己先点灯坐在桌前吟诵,为丈夫作表率,直到三更才罢休。

这样过了一年多,书生对科举应试的八股文章已很精通,可是几次投考都名落孙山,困顿失意,茶饭不进,寂寞愁闷得悲痛哭泣,颜氏责备他说:“你不像个男子汉!如果让我换了发髻改成男人衣冠,我看那高官显位,如同拾取草芥一样容易!”书生正在懊丧,听了妻子的话,怒视着她生气地说:“你是不出闺房的人,没到过考场,就以为功名富贵像你在厨房提水煮粥一样容易。如果把男人的冠给你戴在头上,恐怕也和我一样。”颜氏笑着说:“你不要生气。到了考试的日期,请让我换了衣冠,代你应考。倘若也像你一样落拓,我当再不敢小看天下的读书人。”书生也笑着说:“你不知黄柏苦的味道,真应该让你去尝一下。只怕你换装后露出破绽,让乡邻笑话。”颜氏说:“我不是说笑话。你说过顺天有你的老家,让我换上男装跟你回去,假称是你弟弟,你从婴儿时就出来了,谁能辨出真假?”书生答应了她。颇氏进了内屋,换了男人的衣服出来,说:“你看可以充作男人吗?”书生仔细看她,俨然一个顾影自怜的俊美少年。书生高兴极了,向邻居一一告别,有交情好的稍微给他点馈赠。书生买了一头瘦驴,载着妻子回了老家。

书生的堂兄还在,见两个堂弟美如冠玉,很喜欢,早晚都来照顾他们。又见他们起早贪黑地用功读书,更加爱护尊敬他们,雇了一个小僮供他们使唤。到了黑天,颜氏和丈夫就打发小僮回去。乡里有吊丧、喜庆之事,书生自已去,颜氏总是在家中读书。住了半年,很少有人见过颜氏的面。客人有时求见,哥哥总是代为辞谢。有人读了颜氏的文章,惊奇地赞叹不已。有时有人忽然闯入来相见,颜氏作个揖便回避了。客人见其丰采,又都倾倒,由此名声更大起来。一些世家争相招赞做女婿,堂兄来商议,颜氏只是一笑;再强求,就说:“我立志取得高官,不考中决不结婚。”到了考试的日子,两人一齐去投考,书生又落榜,颜氏则以科试第一名而参加乡试,考中顺天府乡试第四名。第二年又考中进士,授桐城县令。因治理有方,不久又升迁河南道掌印御史,富贵如同王侯。后来托病请求退职,被赐卸任返乡。家中常常宾客盈门,但颜氏始终辞谢不见。从儒生开始到显贵,从不提婚娶,人们没有不觉得奇怪的。回乡后,颜氏渐渐购置婢女,有人疑心这里面有私情,堂嫂留心观察,确实没有不正当的行为。

没过多久,明朝灭亡,天下大乱。颜氏这才告诉堂嫂说:“实言相告,我是你堂弟的妻子。因为丈夫平庸,不能自立,我才负气女扮男装求得功名,深怕传扬出去,致使天子召问,让天下人耻笑。”堂嫂不相信,颜氏便脱下靴子,让堂嫂看自己的脚,堂嫂才惊异起来。再看靴子里,塞满了碎棉絮。此后,颜氏让书生承袭了官衔,她则闭门做起深闺女人。又因她一生没有怀孕,便出钱让丈夫买妾。还对书生说:“凡是身居显贵的人,都要买姬妾侍女供奉自己。我为官十年,还只一身;你是何等福泽,坐享佳妇丽人。”书生说:“你也可以购置一批男宠,请夫人自己办吧。”相互调笑取乐。这时书生的父母,已多次受朝廷封赐之恩。富贵绅士来拜访,对书生施以御史的礼仪。书生羞于承袭闺阁女子挣的名衔,只以一般儒生自安,终身没有坐过官轿。

“通天族谱”:孔姓、颜姓、曾姓、孟姓,您是哪个字辈?

孔姓、颜姓、曾姓、孟姓,这四个姓都是儒家学派的,可以称为一家。儒家讲求尊师重道,儒家学派以孝道为先,排序以入道为先,所以排序是孔、颜、曾、孟。原因很简单:颜回和曾参是孔子的学生,颜回是曾参的师兄,曾参是孟轲的师祖。

就圣人之间的师承关系计算,又以孔子为一代;则颜子(据推孔子的母亲测颜征在是颜回的三姑奶奶)、曾子等孔门弟子为第二代(曾家主动降两代排字,以显尊孔);孔子之孙子思子为第三代;子思子学生为第四代;孟子则是第五代了。历代帝王封赐: 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

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是按孔氏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第一位用御赐行第取名的是孔子家族第56代,从乾隆的时候开始,规定孔子的再传弟子颜子、曾子、孟子的后代也依照这个行辈命名。于是,孔、颜、曾、孟四家在命名的行辈上都是一致的。自清代起四姓统一使用皇帝所赐的字辈的,只是其中某字因为避讳而改,例如:\"弘\"字避讳乾隆皇帝,修改为\"宏\";曾氏为避讳宗子\"继\"字修改为\"纪\"等。

孔、颜、曾、孟四姓通用辈字派谱,明初朱元璋御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孔姓五十六代孙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孙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讷\"的\"言\"旁加上去共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并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姓、颜姓、曾姓、孟姓赐了统一的名派以致于使该四姓的辈份互相联动,在全国得到统一。曾姓,御赐统一辈字源自曾参,曾参一生\"尽传孔子之道\",故世尊他为\"宗圣\"。但曾姓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

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继\"字因曾族避大宗讳名改作\"纪\"。

所以孔姓、颜姓、曾姓、孟姓,四姓通用辈字派谱为: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注:曾姓没有第一派十个字中的前五个字。颜氏,因与孔子有亲缘(孔子母亲颜征在),所以有另用字派,第一套:明代61世宗祖颜鋐制定颂行的61-90世共30字。61-公、62-重、63-从、64-嗣、65-胤、66-伯、67-光、68-绍、69-懋、70-崇、71-怀、72-士、73-锡、74-振、75-承、76-景、77-世、78-廷、79-秉、80-培、81-克、82-建、83-永、84-沛、85-昭、86-启、87-裕、88-显、89-兆、90-守(同第二套90世“肇”字套入)。 第二套:大清国72世祖颜星篆修《颜氏通谱》74-105世共32字。74-崇、75-怀、76-宗、77-邦、78-其、79-泽、80-允、81-昌、82-家、83-学、84-克、85-复、86-道、87-德、88-昭、89-扬、90-肇、91-庆、92-宏、93-祚、94-应、95-毓、96-国、97-良、98-惟、99-思、100-一、101-本、102-继、103-起、104-有、105-常。第三套: 即孔姓、颜姓、曾姓、孟姓四姓统一的“通天族谱”。

而且国内和海外的孔姓、颜姓、曾姓、孟姓四姓华人也完全一样,姓名用字和排辈都如出一辙。这当然得益于颜子、曾子、孟子都是孔门弟子,而且是儒家学派创立和形成的重要人物,故有孔、颜、曾、孟天下一家的说法。

孔姓、颜姓、曾姓、孟姓,这四姓近代发展最好的是曾姓,在学术上多有建树。尤其是近代的曾国藩一支。、都非常钦敬曾国藩,自认是曾氏的私淑弟子。1917年曾表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在延安,还向一些干部提议阅读《曾文正公家书》。可以说曾国藩是个极其有着大智慧的人物。

《颜氏家训》全文及译文(卷一篇)

《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国学经典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颜氏家训》卷一 序致第一

【原文】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1],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2],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效[3],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4]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夫同言[5]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6]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7]。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注释】[1]诚孝:忠孝。[2]已来:以来。已,通"以"。[3]模效:模拟,仿效。[4]业以:用它来。[5]同言:相同的话。[6]师友:可以求教请益的人。一般指师长。[7]谕:使人理解。【译文】古代圣贤著书立说,主要目的是教育人们要忠诚孝顺,不随便说话,行为要端庄稳重,创立宏伟大业,成就一世英名。这些道理,古人已经说得很详尽了。但是,自从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先哲明圣思想的著作,不管在道理还是内容方面,无不重复雷同,相互模仿,这样做就如同屋里建屋,床上放床,实在是多余。我现在又写这样的书,并不敢拿它做一般人的行为规范,只是用来整顿自家的门风,让后辈警醒罢了。同样的一句话,有的人会相信,这是因为相信他们所亲近的人;同样的一个命令,有的人会去执行,就是因为下命令的人是他们所信服的人。要想禁止小孩子的过于淘气,那么师友的劝诫抵不过婢女的命令;要想制止兄弟之间的争斗,尧、舜的言传身教比不上他们妻子的训导与规劝。我希望这本书里面的道理能让你们信服,也希望它所起的作用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的作用。

【原文】吾家风教[1],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2],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3]荼蓼,家涂[4]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5]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6],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7]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8]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9]耳。【注释】[1]风教:家风与家教。[2]温清:冬季温暖,夏季清凉。温,冬季准备好被子,使父母温暖。清,通"庆",夏季准备好扇子与凉席,给父母带来清爽。[3]丁:遭遇。[4]家涂:家道。[5]鞠:养。[6]属(zhǔ)文:写文章。[7]少:同"稍"。[8]徒:只,仅仅。[9]后车:后继之车,引申为借鉴。【译文】我们家的门风家教,一向是严整缜密的。还在孩童的时候,我就时时得到长辈的指导教诲;学着我两位兄长的样儿,早晚侍奉双亲,一举一动都按照规矩办事,神色安详,言语平和,走路小心恭敬,就像在拜见尊严的君王一样。长辈时时传授我佳言锦句,关心我的喜好,勉励我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没有一样不是恳切深厚的。我长到九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道中衰,人丁冷落。慈爱的兄长尽其抚育之责,困苦辛劳达到极点;但他仁爱而没有威严,对我的督导就不够先前严厉。我虽然读了《周礼》《左传》,也有些喜欢作文,但与一般平庸之人相交而受其熏染,放纵私欲,信口开河,又不注重容貌的整洁。到十八九岁时,逐渐懂得要磨炼自己品性了,但习惯成自然,最终还是难以彻底去掉不良习惯。二十岁以后,太大的过失很少犯了,经常是在信口开河时,心里就警觉起来而加以控制,理智与感情往往处于矛盾之态,夜晚觉察到白天的错误,今日追悔昨日的过失,自己意识到小时候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才发展到这种地步。追忆平素所立的志向,真是刻骨铭心,绝不仅仅是把古书上的告诫听一遍看一遍。因此,我留下这二十篇《家训》,以此作为你辈的后车之鉴。【评析】《序致》篇相当于全书的序,主要用来说明著述本书的宗旨和目的,讲解自己一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并希望自己的后人以此为借鉴,检点行为,磨砺意志。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原文】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1],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2],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效[3],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4]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夫同言[5]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6]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7]。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注释】[1]诚孝:忠孝。[2]已来:以来。已,通"以"。[3]模效:模拟,仿效。[4]业以:用它来。[5]同言:相同的话。[6]师友:可以求教请益的人。一般指师长。[7]谕:使人理解。【译文】古代圣贤著书立说,主要目的是教育人们要忠诚孝顺,不随便说话,行为要端庄稳重,创立宏伟大业,成就一世英名。这些道理,古人已经说得很详尽了。但是,自从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先哲明圣思想的著作,不管在道理还是内容方面,无不重复雷同,相互模仿,这样做就如同屋里建屋,床上放床,实在是多余。我现在又写这样的书,并不敢拿它做一般人的行为规范,只是用来整顿自家的门风,让后辈警醒罢了。同样的一句话,有的人会相信,这是因为相信他们所亲近的人;同样的一个命令,有的人会去执行,就是因为下命令的人是他们所信服的人。要想禁止小孩子的过于淘气,那么师友的劝诫抵不过婢女的命令;要想制止兄弟之间的争斗,尧、舜的言传身教比不上他们妻子的训导与规劝。我希望这本书里面的道理能让你们信服,也希望它所起的作用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的作用。

【原文】吾家风教[1],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2],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3]荼蓼,家涂[4]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5]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6],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7]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8]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9]耳。【注释】[1]风教:家风与家教。[2]温清:冬季温暖,夏季清凉。温,冬季准备好被子,使父母温暖。清,通"庆",夏季准备好扇子与凉席,给父母带来清爽。[3]丁:遭遇。[4]家涂:家道。[5]鞠:养。[6]属(zhǔ)文:写文章。[7]少:同"稍"。[8]徒:只,仅仅。[9]后车:后继之车,引申为借鉴。【译文】我们家的门风家教,一向是严整缜密的。还在孩童的时候,我就时时得到长辈的指导教诲;学着我两位兄长的样儿,早晚侍奉双亲,一举一动都按照规矩办事,神色安详,言语平和,走路小心恭敬,就像在拜见尊严的君王一样。长辈时时传授我佳言锦句,关心我的喜好,勉励我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没有一样不是恳切深厚的。我长到九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道中衰,人丁冷落。慈爱的兄长尽其抚育之责,困苦辛劳达到极点;但他仁爱而没有威严,对我的督导就不够先前严厉。我虽然读了《周礼》《左传》,也有些喜欢作文,但与一般平庸之人相交而受其熏染,放纵私欲,信口开河,又不注重容貌的整洁。到十八九岁时,逐渐懂得要磨炼自己品性了,但习惯成自然,最终还是难以彻底去掉不良习惯。二十岁以后,太大的过失很少犯了,经常是在信口开河时,心里就警觉起来而加以控制,理智与感情往往处于矛盾之态,夜晚觉察到白天的错误,今日追悔昨日的过失,自己意识到小时候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才发展到这种地步。追忆平素所立的志向,真是刻骨铭心,绝不仅仅是把古书上的告诫听一遍看一遍。因此,我留下这二十篇《家训》,以此作为你辈的后车之鉴。

【评析】《序致》篇相当于全书的序,主要用来说明著述本书的宗旨和目的,讲解自己一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并希望自己的后人以此为借鉴,检点行为,磨砺意志。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颜氏家训》卷一 教子第二

【原文】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1],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2]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3]。生子咳嫕,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4],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5]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6]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7]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8]!【注释】[1]中庸之人:中等智力的人,普通人。[2]节:约束,限制。[3]匮:柜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柜"。[4]稚:儿童。[5]笞(chī):用竹杖、荆条打。[6]恣:放纵。[7]诃:同"呵"。怒斥、喝斥。[8]诚哉斯语:主谓倒置。【译文】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育他就能成才;智力迟钝的人,虽然教育他也没有用处;智力中常的人,不教育他就不会明白事理。古时候,圣王有所谓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太子到三个月时,就要搬到专门的房间,不该看的就不看,不该听的就不听,音乐、饮食,都按照礼节制。这种胎教的方法,都写在玉版上,藏在金柜里。太子生下来到两三岁时,师保就已经确定好了,从那时起开始对他进行孝、仁、礼、义的教育训练。普通平民纵然不能如此,也应当在孩子知道辨认大人的脸色、明白大人的喜怒时,开始加以对他们教诲,叫他去做他就能去做,叫他不做他就不会去做。这样,等到他长大时,就可不必对他打竹板处罚了。当父母的平时威严而且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我看这人世上,父母不知教育而只是溺爱子女的,往往不能这样;他们对子女的吃喝玩乐,任意放纵,本应告诫子女的,反而奖励,本应呵责,反而面露笑容,等到子女懂事,还以为按道理本当如此。子女骄横傲慢的习气已经养成了,才去制止它,把子女鞭抽棍打死也树立不起威信,对子女火气一天天增加,招致子女的怨恨,等到子女长大成人,终究是道德败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便是这个道理。俗话又说:"教媳妇趁新到,教儿子要赶早。"这句话一点不假啊!

【原文】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1],伤其颜色[2],不忍楚[3]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4]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注释】[1]但:只,仅仅。重:难,不愿意。[2]颜色:脸色,神色。[3]楚:荆条,古时用作刑杖。引申为用刑杖打人。[4]针艾:针灸。有中医用针具刺,用艾熏灼。【译文】一般人不去教育子女,也并不是想让子女去犯罪;只是不愿意看到子女受责骂而脸色沮丧,不忍心子女被荆条抽打受皮肉之苦罢了。这应该用治病来打比方,子女生了病,父母怎么能不用汤药针艾去救治他们呢?也应该为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想一想,他们难道愿意虐待自己的亲骨肉吗?确实是不得已啊。

【原文】王大司马[1]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2]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3],遍于行路[4],终年誉之;一行[5]之非,揜[6]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7],暴慢日滋[8],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9]抽肠衅鼓云。【注释】[1]王大司马:即王僧辩,字君才,南朝梁人。[2]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字世诚。南朝梁皇帝。武帝第七子。[3]是:正确。[4]行路:路人。[5]行:做,执行。[6]揜:通"掩"。掩盖,遮蔽。[7]婚宦:结婚和做官。这里指成年。[8]滋:滋长。[9]周逖:据《陈书》记载,"其人无信义"。【译文】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十分严谨方正;王僧辩在湓城时,是三千士卒的统帅,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魏老夫人的意,老夫人就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辩才能成就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他若一句话说得漂亮,当爹的巴不得能使过往行人都晓得,一年到头都挂在嘴上;他若一件事有了闪失,当爹的为他百般遮掩粉饰,希望他能悄悄改掉。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是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得罪了周逖,被杀掉后,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原文】父子之严[1],不可以狎[2];骨肉之爱,不可以简[3]。简则慈孝不接[4],狎则怠慢[5]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6]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7]。或问曰:"陈亢[8]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9]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10]有悖乱之事,《春秋》[11]有邪僻之讥,《易》[12]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13],故不亲授[14]耳。"【注释】[1]严:威严。[2]狎:亲近而不庄重。[3]简:简慢。[4]慈孝不接:是说慈和孝不能接触,就是慈和孝都做不好。[5]怠慢:懈怠轻忽。[6]狎(xiá):狎昵,亲昵。[7]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是说为父母按摩止痛止痒,铺床叠被,这是不简慢礼节的办法。[8]陈亢:孔子的学生。[9]《诗》:《诗经》的简称。儒家经典之一。[10]《书》:《尚书》的简称。儒家经典之一。[11]《春秋》:即编年体《春秋》史。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系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修订而成。[12]《易》:《周易》的简称。也称《易经》。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相传为周朝人所作。[13]通言:互相谈论。[14]授:传授。【译文】以父亲的威严,就不应该对孩子过分亲昵;以至亲的相爱,就不应该不拘礼节。不拘礼节,慈爱孝敬就都谈不上了;如果过分亲昵,那么放肆不敬之心就会产生。从有身份的读书人往上数,他们父子之间都是分室居住的,这就是不过分亲昵的道理;当晚辈的替长辈抓搔,收拾卧具,这就是讲究礼节的道理。有人要问:"陈亢这人很高兴听到君子与自己的孩子保持距离的事,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呀?"我要回答说:"不错啊,大约君子是不亲自教授自己孩子的。因为《诗》里面有讽刺骂人的诗句,《礼》里面有不便言传的告诫,《书》里面有悖礼作乱的记载,《春秋》里面有对行为的指责,《易》里面有备物致用的卦象,这些都不是当父亲的可以向自己孩子直接讲述的,因此君子不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

【原文】人之爱子,罕亦能均[1];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2],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3]之戮,父实使之。刘表[4]之倾宗覆族,袁绍[5]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6]明鉴也。【注释】[1]均:同样。此处有一视同仁之意。[2]矜怜:怜悯,同情。[3]赵王:即赵隐王如意。汉高祖与戚姬所生之子。[4]刘表([1][4][2]—[2]0[8]):字景升,东汉末山阳高平(位于今山东鱼台东北)人。东汉远支皇族。[5]袁绍(?—[2]0[2]):字本初,东汉末汝南汝阳(位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在与各地势力的混战中,据有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当时地广兵多的割据势力。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为曹操所败,不久病死。[6]灵龟:龟名。旧时用以占卜。【译文】人们喜爱自己的孩子,却很少有能够一视同仁的。从古到今,这中间的弊端可够多了。那聪颖伶利又漂亮的孩子,当然值得赏识喜爱,那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该对他怜悯同情才是,有那偏宠孩子的人,虽然想以自己的爱厚待他,反而以此加害他。共叔段的死,实际就是他母亲造成的。赵王如意的被杀,实际是他的父亲造成的。其他如刘表的宗族倾覆,袁绍的兵败地失,这些事例都像灵龟、明镜一样可供借鉴啊。

【原文】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1],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2]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3]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注释】[1]书疏:奏疏、信札之类。[2]伏:通"服"。[3]致:到。【译文】齐朝有一位士大夫,曾经对我说:"我有个孩子,现在已经[1][7]岁了,非常通晓公文的书写,我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他逐渐地快掌握了,用这些特长去为王公们效劳,没有不宠爱他的,这也是一件紧要的事啊。"我当时低着头,没有作回答。这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令人诧异啊!假如因干这种职业,就可当上宰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

【评析】《教子》篇主要阐述了对士大夫子弟的教育问题,认为儿童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幼儿的教育,必须处理好教育和爱护的关系,父母对幼儿时期的孩子是非常疼爱的,而过分地溺爱也是有害而无益的。教育孩子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恰当的方法,首要的是重视孩子早期的品德教育,因为良好的品德是成人的基础。

《颜氏家训》卷一 兄弟第三

【原文】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1],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2]。【注释】[1]九族: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另一种算法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为"九族"。[2]笃:诚笃,忠实。此处指认真对待的意思。【译文】有了人类以后才有夫妇,有了夫妇以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以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中的亲人,就这三者而已。以此类推,直到产生出九族,都是来源于"三亲",因此对于人伦关系来说,三亲是最为重要的,不能不加以重视。

【原文】兄弟者,分形连气[1]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2],前襟后裾[3],食则同案,衣则传服[4],学则连业[5],游则共方[6],虽[7]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8]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9]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10]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11]悌深至,不为旁人[12]之所移者,免夫!【注释】[1]连气:又称"同气"。指兄弟同为父母所生,气息相同相连。[2]挈:提携。[3]前襟后裾:襟,上衣的前幅。裾,上衣的后幅。前襟后裾,指兄弟有的拉父母的衣前襟,有的牵父母的衣后摆。[4]传服:指大的孩子穿过的衣服再传给小的孩子穿。[5]连业:指哥哥用过的经籍,弟弟又接着用。业,旧时书写经典的大版,引申为书本。[6]共方:同去一个地方。[7]虽:即使。[8]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9]娣(dì)姒(sì):兄弟之妻互称,弟妻为娣,后称"妯娌"。[10]节量:节制度量之意。[11]友:兄弟间相亲爱。[12]旁人:其他的人,局外的人。此处指妻子。【译文】兄弟,同是一母所生,形体各异,而气息相通的人。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左手拉一个,右手牵一个;这个扯着父母的前襟,那个抓住父母的后摆;吃饭是用一个餐盘;穿衣是哥哥穿过的传给弟弟;学习是弟弟用哥哥用过的课本;游玩是在同一个地方。即使有悖礼胡来的人,兄弟间也不会不相互爱护。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各自娶了妻子,各自都有了孩子,虽然有忠诚厚道的人,兄弟间的感情却是逐渐减弱。妯娌比起兄弟来,关系就更是疏远淡薄了。现在让关系疏远淡薄者来决定关系亲密者之间的关系,这就如同给方形的底座配上圆形的盖子,一定是合不拢的。只有相亲相爱、感情至深,才不会受妻子影响而改变关系的兄弟,才可以避免上述情况。

【原文】二亲既殁[1],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2];爱先人之遗体[3],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4]则易怨,地亲则易弭[5]。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6],风雨之不防,壁陷楹[7]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注释】[1]殁:死亡。[2]响:回声。[3]先人之遗体:先人,指死去的父母;遗体,所敬重的人的尸体。此处的"先人之遗体",不可解释为父母躯体,而是指兄弟躯体,因为兄弟都是从父母身上分离出来的。[4]望深:要求过高。[5]地:居住。此处有"相处"之意。亲:亲近。弭:消除,停止。此处指解除隔阂,停止纠纷。[6]恤:忧虑。[7]楹:厅堂前部的柱子。【译文】父母死后,兄弟间互相照顾,应当如同身体和它的影子、音响和它的回声那样密切。互相爱护先辈所给予的躯体,互相珍惜从父母那儿分得的血气,不是兄弟又有谁会这样互相爱怜呢?兄弟之间的关系与别人不一样,相互期望过高就容易产生不满,而接触密切,不满也容易得到消除。就像一间居室,有一个洞就立刻堵上,有一条缝隙就马上涂盖,就不可能有倒塌的忧虑了。如果对雀子老鼠的危害不放在心上,对风雨的侵蚀不加以提防,就会致使墙壁倒塌,楹柱摧折,没法补救了。仆妾比起雀子老鼠,妻子比起风雨,其危害更甚。

【原文】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1]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2],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3]!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4]!【注释】[1]群从:指堂兄弟及其子侄。[2]踖(jí):践踏。蹈:踏,踩。[3]能多:指"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天下之士为数多。不能少:指"失敬于兄",兄为数少。[4]能疏:指"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数万之师和己疏。不能亲:指"失恩于弟",弟和己亲。【译文】兄弟之间如果不能和睦,侄儿子之间就不能互相爱护;侄儿子之间如果不互相爱护,家庭中的子弟辈们就会关系疏薄;如果子弟辈们关系疏薄,那童仆之间就可能成为仇敌。这样,过往路人都可以任意欺辱他们,谁能够救助他们呢?有的人却能够结交天下之士,相互之间都能快乐友爱,而对自己的哥哥却缺乏敬意,为什么对多数人可以做到的,而对少数人却不行呢!有人能统领几万军队,使部属以死效力,而对自己的弟弟却缺乏恩爱,为什么对关系疏远的人能够做到的,对关系亲密的人却是不行呢!

【原文】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1],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2],伫日月之相望[3]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4]者,鲜[5]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6],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7]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注释】[1]骨肉居之:此指亲姊妹成为妯娌。[2]感霜露而相思:感叹霜露的出现还能触发彼此的思念之情。[3]伫日月之相望:日月各为东西,总会等到相望之时。[4]间:隔阂,疏远。[5]鲜:少。[6]当公务:这里指为兄弟同居的大家庭办事。执私情:指妯娌各为自己的小家室打算。[7]恕:宽恕,原谅。【译文】妯娌之间,容易产生纠纷,即使是同胞姊妹,让她们成为妯娌住在一起,也不如让她们远嫁各地,这样,她们反而会因感受霜露的降临而相互思念,仰观日月的运行而彼此遥相盼望。何况妯娌本来就是陌路之人,处在容易闹纠纷的环境里,彼此之间能够不产生嫌隙的,就非常少了。之所以能这样,主要是因为大家面对家庭中的集体事务时却出以私情,肩负重大的家庭责任却心怀个人的区区恩义。如果她们都能够本着仁爱之心行事,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加以爱抚,则这种弊端就不能产生了。

【原文】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1]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国[2]刘琎,尝与兄瓛连栋隔壁[3],瓛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瓛怪问之,乃曰:"向来[4]未着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5]矣。【注释】[1]怨爱弟不及爱子:指(弟弟)埋怨兄长爱弟弟不如爱他自己的儿子。[2]沛国:古时国名。位于今安徽淮河以北、河南夏邑、江苏沛县一带。东汉时称沛国。[3]刘瓛(huán):字子圭,南齐沛郡相人。性至孝。笃志好学,博通五经,当世推为大儒。[4]向来:刚才。[5]免:避免。此处是免除隔阂之意。【译文】有人不肯以对待父亲的态度来敬事兄长,又怎么能埋怨兄长对自己不如自家孩子恩爱呢?以此反观就可看出自己缺乏自知之明。沛国的刘琎曾与哥哥刘瓛住房只隔着一层墙壁,有一次,刘瓛喊叫刘琎,连叫几声都没有答音,过了好长时间才听见他答应。刘瓛感到奇怪,问他原因,他说:"因为刚才还没有穿戴好衣帽。"以这样的态度敬事兄长,就可以免除隔阂了。

【评析】《兄弟》篇主要是谈论家庭成员间的相处问题,认为兄弟之情是除父母、子女之外最为深厚的一种感情,而在男权为主的社会里,兄弟之间的相亲相爱对于整个家族的团结、和睦、治理、稳定是十分重要的。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同时还论述了影响兄弟友谊的一些不利因素,并提出了防范的办法。

《颜氏家训》卷一 后娶第四

【原文】吉甫,贤父也,伯奇,孝子也,以贤父御[1]孝子,合得终于天性,而后妻间之,伯奇遂放。曾参[2]妇死,谓其子曰:"吾不及吉甫,汝不及伯奇。"王骏[3]丧妻,亦谓人曰:"我不及曾参,子不如华、元[4]。"并终身不娶,此等足以为诫。其后,假继惨虐孤遗[5],离间骨肉[6],伤心断肠者,何可胜数。慎之哉!慎之哉!【注释】[1]御:(上对下)治理。此处是管教或教诲之意。[2]曾参(前505—前436):即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位于今山东费县)人。孔子的学生。以孝著称。[3]王骏:西汉成帝时大臣。[4]华、元:即曾华、曾元。曾参的两个儿子。[5]假继:继母。孤遗:前妻留下的孩子,因已失去生母,故亦称"孤"。[6]离间骨肉:此处指后母挑拨前妻之子与其生父发生矛盾和争执。【译文】吉甫是一位贤明的父亲,伯奇是一位孝顺的儿子,让贤明的父亲来教导孝顺的儿子,应该能够称心如意吧。但吉甫的后妻从中进行挑拨,伯奇就被父亲放逐了。曾参的妻子死后,他拒绝再续娶,并对儿子说:"我不如吉甫贤明,你们也赶不上伯奇孝顺。"王骏在妻子死后,也对别人说了相同的理由:"我不如曾参,我的孩子也不如曾华、曾元。"三人都终身不再另娶。这些事例都足以为诫。在曾参、王骏他们之后,继母残酷虐待前妻的孩子,离间父子骨肉的关系,令人伤心断肠的事,不可胜数,因此对娶后妻的事,要特别慎重啊!慎重啊!

【原文】江左[1]不讳庶孽,丧室之后,多以妾媵[2]终家事;疥癣蚊虻,或未能免,限以大分,故稀斗阋之耻。河北鄙于侧出[3],不预人流,是以必须重娶,至于三四,母年有少于子者。后母之弟与前妇之兄[4],衣服饮食,爰及婚宦,至于士庶贵贱之隔,俗以为常。身没[5]之后,辞讼盈公门,谤辱彰[6]道路,子诬母为妾,弟黜[7]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8],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悲夫!自古奸臣佞[9]妾,以一言陷人者众矣!况夫妇之义,晓夕移[10]之,婢仆求容,助相说引,积年累月,安有孝子乎?此不可不畏。【注释】[1]江左:江东。指长江在芜湖以下的南岸地区,长江在此为东北流向,旧时地理上东为左,西为右,因此称江左。此处也是东晋及南朝时期的根据地。[2]妾媵(yìng):旧时诸侯之女出嫁,从嫁的妹妹和侄女叫"妾媵"。后来广义地称正妻以外的婢妾为"妾媵"。[3]侧出:此处指婢妾所生子女。[4]后母之弟:后母生之子,对前母生之子来说就是弟弟。前妇之兄:前母所生之子,对后母所生之子来说是兄。[5]没:同"殁"。死亡。[6]彰:显扬,公开。[7]黜(chù):贬斥。[8]长短:是非,好坏。[9]佞(nìng):花言巧语进行谄媚他人。[10]移:改变,变化。【译文】江东一带,不顾忌妾媵所生的孩子,正妻死后,大多是以妾媵主持家事。这样,小的摩擦,或许不能避免,但限于妾媵的身份地位,也能很少发生兄弟内讧那种耻辱的事。在河北一带,瞧不起妾媵所生的孩子,不让他们平等参与各种家庭或社会事务,这样,在妻子死去以后,就一定要再娶一位,甚至娶三四次,以至后母的年龄比前妻的儿子还小。后妻所生的儿子,与前妻所生的儿子,他们的衣服饮食,一直到婚配做官,竟然有像士庶贵贱那样的区别,而当地习俗认为这是很正常的。这样的家庭,在父亲死后,往往打官司会挤破衙门,诽谤辱骂之声路上都能听得到。前妻之子诬蔑后母是小老婆,后母之子贬斥前妻之子当佣仆,他们四处传扬先辈的隐私,暴露祖宗的长短,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正直,这种人时时出现。可悲啊!自古到今的奸臣佞妾,用一句话就害了别人的太多了!何况凭夫妇的情义,早晚会改变男人的心意,婢女男仆为讨得主人欢喜,帮着劝说引诱,积年累月,怎么还可能有孝子?这不能不让人恐惧。

【原文】凡庸之性[1],后夫多宠前夫之孤,后妻必虐前妻之子;非唯妇人怀嫉妒之情,丈夫有沉惑[2]之僻,亦事势使之然也。前夫之孤,不敢与我子争家,提携鞠养,积习生爱,故宠之;前妻之子,每居己生之上,宦[3]学婚嫁,莫不为防焉,故虐之。异姓[4]宠则父母被怨,继亲[5]虐则兄弟为仇,家有此者,皆门户[6]之祸也。【注释】[1]庸:此处指平常人或普通人。性:习性,品性。[2]沉惑:沉迷,迷惑。[3]宦:旧时指做官。[4]异姓:此处指前夫之子。[5]继亲:继母,后母。[6]门户:家门,家庭。【译文】常人的秉性,后夫大多宠爱前夫留下的孩子,后妻则必定虐待前妻丢下的骨肉。并不是只有妇人才会心怀嫉妒之情,男人才有一味溺爱的毛病,这也是事物的情势令他们这样。前夫的孩子,不敢与自己的孩子争夺家业,而从小照顾抚养他,日积月累就能够产生爱心,因此就宠爱他;前妻的孩子,地位往往在自己孩子之上,读书做官,男婚女嫁,没有一样不要提防,因此说要虐待他。但异姓的孩子被宠爱,父母就会遭到怨恨,后母虐待前妻的孩子,兄弟之间就会变成仇人,如果哪家有这种事,都是家庭的祸害啊!

【评析】在《后娶》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事例说明对待妻子死亡后续弦一事要慎之又慎。通常的经验是后娶的妻子常常同前妻的孩子因感情、财产等问题产生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便是骨肉的分离,严重的则是家庭的再次破碎,这是令人非常痛心的事情。

《颜氏家训》卷一 治家第五

【原文】夫风化[1]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2]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3]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犬义而妇陵[4],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5],非训导之所移[6]也。【注释】[1]风化:风俗,教化。[2]是以:因此。"是",前置宾语,即"以是"。[3]友:友爱,亲近。[4]陵:通"凌",欺侮。[5]摄:通"慑",使人畏惧。[6]移:改变。【译文】教育感化的事,是从上向下推行延续,前人影响后人。所以,父亲不慈爱,子女就不可能孝顺;哥哥不友爱,弟弟就不可能恭敬;丈夫不仁义,妻子就不可能和顺。父亲慈爱而子女杵逆,哥哥友爱而弟弟倨傲,丈夫仁义而妻凶悍,那便是天生的凶民,只有靠刑罚杀戮来让他们畏惧,而不是靠训导能够加以改变的。

【原文】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1];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2]。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注释】[1]竖子:童仆。也用作对人的蔑称,可译为"小子"。过:错误,过失。见:出现。[2]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意思是刑罚不能恰如其分,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行为才好。中:合适,确当。措:安放。【译文】家庭内部取消体罚,孩子们的过失立刻就会出现;刑罚施用不当,老百姓就不知如何是好。治家的宽严、标准也与治国一样。

【原文】孔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3]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4]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注释】[1]孙:同"逊",恭顺。[2]固:鄙陋。[3]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4]足:足以,值得。【译文】孔子说:"奢侈就显得不恭顺,俭朴就显得鄙陋;与其不恭顺,宁可鄙陋。"孔子又说:"假如有一个人有周公那样好的才能,但只要他既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是不足道的。"如其这么说来就应该节俭而不应该吝啬了。节俭,即是减省节约以合乎礼数;吝啬,即是对穷困急难的人也不救济。现在愿意施舍的却也奢侈,能节俭的却又吝啬,例如能做到肯施舍而不奢侈,能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可以了。

【原文】生民[1]之本,要当稼穡而食[2],桑麻[3]以衣。蔬果之畜[4],园场之所产;鸡豚[5]之善,埘[6]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7],樵苏脂烛[8],莫非种殖之物也[9]。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10]以足,但家无盐井[11]耳。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12]衣食;江南[13]奢侈,多不逮焉。【注释】[1]生民:人民。[2]稼(jià)穡(sè)而食:种植五谷以获取食物。稼:播种谷物;穡:收获谷物。[3]桑麻:指农事。[4]畜:积聚,储藏。[5]豚(tún):本指小猪,此处泛指猪。[6]埘(shí):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窠。[7]栋宇:房屋。器械:泛指用具。[8]樵(qiáo)苏:打柴割草以充燃料,此处指充当燃料用的柴草。脂烛:用油脂做的蜡烛。[9]莫非:没有不是。殖:通"植"。[10]为生之具:维持生活的必需品。[11]盐井:产盐的井。此处是说家里不能产盐。[12]赡(shàn):供给。[13]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和"江左"一词常互用。【译文】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要靠春种秋收来获取食物,种桑纺麻得到衣服。蔬菜水果的聚积,是靠果园菜圃里出产;鸡肉猪肉等美味,是靠鸡窝猪圈里产生。直到房屋器用、柴草脂烛,无不是耕种养殖的产物。那些最善于管理家业的人,不出门而各种维持生计的物品已经充足了,只不过家里还缺少一口产盐的井罢了。现在北方地区的风俗,一般能做到减省节约,以保障衣食之用;江南地区风气奢侈,在节俭持家方面大多不如北方。

【原文】梁孝元[1]世,有中书舍人,治家失度,而过严刻[2],妻妾遂共货[3]刺客,伺醉而杀之。【注释】[1]梁孝元:即梁元帝萧绎。[2]严刻:严厉苛刻。[3]货:贿赂。【译文】梁朝孝元帝的时候,有位中书舍人,治家缺乏一定的法度,待家人过于严厉苛刻。妻妾就共同买通刺客,乘他喝醉不防时杀了他。

【原文】世间名士[1],但务[2]宽仁;至于饮食饷馈,僮仆减损,施惠然诺[3],妻子节量[4],狎侮宾客,侵耗[5]乡党[6]:此亦为家之巨蠹[7]矣。【注释】[1]名士:旧时指以学术诗文等著称的知名士人。[2]务:追求,讲究。[3]然诺:应允诺言。[4]节量:节制数量。[5]侵耗:侵吞克扣。[6]乡党:泛指乡里。[7]蠹(dù):蛀虫。这里指危害家庭的人或事。【译文】世上的一些名士,只知道讲究宽厚仁慈,以致款待客人馈赠的食品,被童仆减损,承诺接济亲友的东西,由妻子把持控制,甚至发生狎弄侮辱宾客,侵吞克扣扰乱乡里的事,这也是家里的一大弊害。

【原文】齐吏部侍郎房文烈,未尝嗔怒,经霖雨绝粮,遣婢籴[1]米,因尔逃窜,三四许[2]日,方复擒之。房徐[3]曰:"举家[4]无食,汝何处来?"竟无捶挞。尝寄[5]人宅,奴婢彻[6]屋为薪略[7]尽,闻之颦蹙[8],卒无一言。【注释】[1]籴(dí):买。[2]许:左右。[3]徐:慢,缓。[4]举家:全家。[5]寄:借。[6]彻:通"撤",拆毁。[7]略:大略,大概。[8]颦(pín)蹙(cù):皱眉蹙额,不高兴的样子。【译文】齐朝的吏部侍郎房文烈,从来都不生气发怒,一次由于连续几天降雨家中断缺了粮食,房文烈派一名婢女出去买米,婢女乘机逃跑了,过了三四天,才把她抓住。房文烈只是语气平和地对她说:"一家人都没吃的了,你跑哪里去啦?"竟然没有痛打。房文烈曾经把房子借给别人居住,奴婢们把房子拆了当柴烧,差不多都要拆光了,他听到后皱了皱眉头,但始终没说一句话。

【原文】太公[1]曰:"养女太多,一费也。"陈蕃[2]曰:"盗[3]不过五女之门。"女之为累,亦以深矣。然天生蒸[4]民,先人传体,其如之何[5]?世人多不举女,贼行[6]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吾有疏亲,家饶妓媵,诞育将及,便遣阍竖[7]守之。体有不安,窥窗倚户,若生女者,辄[8]持将去;母随号泣,使人不忍闻也。【注释】[1]太公:姜太公。西周开国名臣。[2]陈蕃(fān):汉代人。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人,祖上曾为河东太守。[3]盗:的人。[4]蒸:众多。[5]如之何:如……何,把……怎么样。[6]贼行:残害。[7]阍(hūn)竖:守门的童仆。[8]辄(zhé):就。【译文】姜太公说:"女儿养得太多,实为一种耗费。"陈蕃说:"盗贼也不光顾有五个女儿的家庭。"女儿带来的拖累,也太深重了。但天生众民,先辈传下的骨肉,你拿她怎么办呢?一般人通常都不愿抚养女儿,生下的亲骨肉对其也要加以残害,难道这样做,还期望老天赐福给你吗?我有一个远亲,家中多有姬妾,有谁产期快要到的时候,就派看门人去监守。一旦产妇身体不安,就从门窗往里窥视,如果生下的是女孩,就立即抱走;母亲随之号啕大哭,真让人不忍心听下去。

【原文】妇人之性,率宠子婿而虐儿妇[1]。宠婿,则兄弟[2]之怨生焉;虐妇,则姊妹[3]之谗行焉。然则女之行留[4],皆得罪于其家者,母实为之。至有谚云:"落索阿姑餐[5]。"此其相报也。家之常弊,可不诫哉!【注释】[1]率:通常。子婿:女婿。[2]兄弟:此处指女儿的兄弟。[3]姊妹:此处指儿子的姊妹。[4]行:此处指女儿出嫁。留:这里指娶进儿媳妇。[5]落索阿姑餐:意思是婆婆吃顿饭都要受到冷落。落索,冷落萧索。阿姑,指婆婆。【译文】女人的秉性,多为宠爱女婿而虐待儿媳。宠爱女婿,则儿子的不满就由此而产生;虐待儿媳,则女儿的谗言就随之而至。那么不论是嫁女儿还是娶儿媳,都要得罪家人,这实在是当母亲的造成的。以致有谚语说:"阿姑吃饭好冷清。"这是对她的报应啊。这是家庭中经常出现的弊端,能不警戒吗!

【原文】婚姻素对[1],靖侯[2]成规。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3],买妇输绢[4],比量[5]父祖,计较锱铢[6],责[7]多还少,市井[8]无异。或猥[9]婿在门,或傲妇擅[10]室,贪荣求利,反招羞耻,可不慎欤?【注释】[1]对:对当。指婚姻"门当户对"的"对"。[2]靖侯:颜之推的九世祖颜含死后加封的称号。颜含,字宏都,东晋人。[3]卖女纳财:在嫁女时收受财礼,就等于出卖女儿。[4]买妇输绢:在娶儿媳妇向女方送厚礼,就等于买进媳妇。[5]比量:比较。[6]锱铢:锱、铢都是旧时很小的重量单位。比喻极微小的数量。[7]责:责求,索取。[8]市井:旧时指做买卖的地方。此处是做买卖。[9]猥:卑污,下流。[10]擅:独揽。【译文】男女婚配要挑选对当,这是先祖靖侯立下的规矩。近来嫁女儿娶媳妇,竟然有卖女儿捞钱财,用财礼买媳妇的。为子女选择配偶时,比较算计对方父辈祖辈的权势地位,斤斤计较对方财礼的多寡;女方要求得多,男方应允得少,与商人没有差别。结果,招的女婿猥琐鄙贱,娶来媳妇凶悍擅权。他们贪荣求利,反而招来羞耻,对此能够不慎重吗?

【原文】吾家巫觋[1]祷请,绝于言议;符书章醮[2],亦无祈焉,并汝曹所见也。勿为妖妄之费。【注释】[1]巫觋(xí):旧时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2]符书:道士用墨笔或朱笔在纸上画的用于驱使鬼神、治病延年的符,纯属骗人的迷信活动。章醮(jiào):"醮"本是一种祷神的祭礼,后来僧道称给天曹上奏章作祈祷的活动为"章醮"。【译文】我家从来不提请巫婆神汉求鬼神消灾赐福的事,也不祈求道士用符书章醮弄法,这些都是你们看到的。可不能为这类妖妄之事破费。

【评析】《治家》篇主要探讨了治家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此作了一些总结。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通过考察研究认为:治理家庭必须自上而下,也就是说父母在子女面前必须率先垂范,做出榜样。另外,对于家庭的治理要做到勤俭,对子女的教育要宽严适度,要有仁慈宽厚之心。子女的婚嫁影响到他们的一生,父母更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立场,不可贪荣求利而毁了他们的幸福。同时作者还特别强调:治家要从小事做起,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