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兔

王姓的来源(黄姓的来源和历史)

时间:2023-09-30 21:17:05 作者:行尸走肉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王姓人口为何排名第一?原来,与王姓来源的历史有关

中国科学院遗传方面的学者,根据国际上公认的有关姓氏频率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在宋朝、元朝、明朝时期,王姓占总人口比例一直位居第一,是货真价实的第一大姓,宋朝时王姓总人口大约590万占比7.7%,明朝时大约620万占比6.7%。

如果说对古代王姓人口推算,可能还存在一些误差的话,那么现代人口普查就彻底揭开了真相,截至2018年底调查显示王姓人口已达到1.015亿人,为全国第一大姓,其中山东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0.5%,为王姓第一大省。

我们都知道,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由于皇族对宗族的分封,以及皇帝不时的赐姓,往往会让当时的“国姓”人口数量膨胀,比如刘姓、李姓、朱姓等人口数量众多就与汉唐明王朝有不小的关系,如今李姓人口过亿是第二大姓氏,刘姓人口超过5000万是第四大姓,朱姓人口超过1200万是第13大姓。但历史上王姓存在一些地方,却一直没有出现全国性的,为何在近千年时间内长期名列前茅,乃至位居第一?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主要分为两类:其一大部分姓氏源于地名,比如姬姓源于姬水,姜姓源于姜水,齐姓源于齐地,陈、蔡、赵等都源于地名;其二一些姓氏源于官职,最广为人知的是司马姓,而王姓与之一样,只不过源于“国王”这个职位。因此在百家姓中,王姓可谓是最为荣耀、最为特别,却也是最为悲催的一个姓氏。

王字历史悠久,目前可以追溯到商代,甲骨文中有王字,但还未用作姓氏,而是代表人间之主。甲骨文中的王字(见下图),像倒着的斧钺之形,而斧钺是杀戮的凶器,因此王字就非常形象地反映了王权。但值得深思的是,这一件斧钺是倒着的,而不是竖着,或许寓意王权不能轻易动用,一旦动用就是流血漂杵伏尸百万。

甲骨文中的“王”,都是指帝国最高统治者,没有其他含义,商朝帝王是“生前为王,死后称帝”。西周到春秋中期前,唯有周天子才能合法地称王,楚人“不服周”私自称王不合法,没有得到周天子与诸侯的认同。总之,在春秋中期之前“王”是一个非常尊贵的称呼,是人间之主的代称,非最高统治者不能用,但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进一步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开始称王,“王”的地位开始下降,称号开始贬值,于是历史上第一个王姓出现了。

春秋晚期,周灵王长子叫太子晋,又被称为“王子晋”,因为直谏而被贬为平民。不过,王子晋之子宗敬还在朝中做官,担任司徒这一重要职务。所谓司徒,西周金文中写作“司土”,《周礼》中解释司土职务是“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也就是掌管土地,人民及教化之事,因此司徒位高权重。当时,人们由于宗敬是王族后代,又位高权重,于是称之为“王家”,后来这支族人就以王为氏。鲜为人知的是,这一支王姓族人非常厉害,秦朝名将王翦、王贲、王离都是其后代,秦末战乱时又分别迁徙到山东琅琊、山西太原,后来形成了“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这两支王氏族人一直活跃于汉唐时期,东晋时期甚至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在当时政坛上影响力非常大,其中大书法家王羲之属于琅琊王氏。

不过,关于王姓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即东周之初周平王去世后,因为太子早夭,本该由嫡长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取了王位,史称周桓王,于是姬赤就亡命外逃到晋国。由于姬赤本来该是一位王者,所以外逃之后就以王为氏,唐朝王颜的《王卓神道碑》记载:“卓,河东猗氏人也,子孙因王显姓,始自四十一代祖周平王孙赤(姬赤)。”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氏族人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因此又被称之为“临猗王氏”。

除了这两支王氏之外,先秦时期还有四支王氏非常出名:一是战国魏无忌之孙魏卑子,汉初时被封于兰陵郡,因为是王族后代,又被时人称为“王家”,后来就以王为姓,这一支被称之为“兰陵王氏”;二是战国时期周王室为东周国和西周国,其中西周桓公是西周国的首任国君,秦国灭亡西周国后,他的子孙外逃,根据其王族身份而改为王姓,形成了“王城王氏”;三是商朝王族比干后代,后来以王为姓,形成了“汲郡王氏”;四是秦朝灭掉齐国后,齐王后裔田义为了躲避仇家,就改姓王氏,史称“元城王氏(大宗)”,王莽就出自这一支。

先秦时期,王姓来源比较单一,都是标标准准的王族后代。但在汉朝之后,王姓来源相对比较复杂,不过主要还是曾经的王族或皇族后代。

王莽篡汉自立时,曾经易水河畔风萧萧的太子丹,他的玄孙叫姬嘉,想方设法变着花样拍王莽马屁,深得王莽宠信,于是就赐给他王姓,最终形成了“北京王氏”,后来由此分出蓟县王氏(小宗)等。

除了太子丹后代,还有金国完颜氏后代、宋朝赵氏后代、元代成吉思汗后代、明朝朱元璋后代、清朝爱新觉罗氏等,在国破家亡之后,或是出于“改姓自保”,或是“不忘皇族身份”等,于是其中不少人纷纷以王为姓。

还有一种就比较复杂了,古代中国边疆土司林立,他们在各自范围内称王称霸,中央朝廷实施的是羁縻政策,但朝廷并不愿意“国中之国”的土司存在,于是唐宋元明清一直都有推行改土归流,于是很多失去权力的土司就改为王姓。可以说,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有王姓,分布范围极其广泛,如今也很难确认其姓氏源头。

《通志·氏族略四》记载:“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因此,王姓来源极其广泛,血缘上关系不太大,这是王姓人口众多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来源多不代表发展好,为何王姓人口还能在近千年时间内长期名列前茅,乃至位居第一?

首先,与其他姓氏不同,每一支王姓的始祖都来历不凡,都有一定的见识,为后来的王姓族人奠定发展的基础,于是在各地形成了不少庞大的王氏家族,比如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临猗王氏、兰陵王氏等等,依托这些王姓大家族,王姓族人才更容易开枝散叶。

其次,王姓虽然没有建立过大一统王朝,却建立过不少地方,比如王莽新朝、赵汉、齐、燕、郑、赵、前蜀、北平、闽、蜀、安阳等。除此之外,历史上王姓一共出了151位宰相,其他历史名人数不胜数。

第三,秦汉时期王姓主要活跃在华北,发展十分迅猛,但在五胡乱华后,王姓开始向全国其他省份蔓延。比如五代十国时期,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是福建王姓的总开山祖,史称开闽王氏,明朝时期这支王姓进入台湾地区,遂改称“闽台王氏”。

总而言之,百家姓中的王姓,可以说是最特殊、最荣耀的一个姓氏,但也是最悲催的一个姓氏,既可以说是无冕之王,也代表着国破家亡的无奈。如今,西方不少人得意于他们的贵族血统,前些年还有一些爱新觉罗氏自诩是贵族后代,但他们的历史在王姓面前却是不值一提。

黄姓是两广福建的大姓,来源很复杂,八句认亲诗却代代相传

广东姓氏排名前三位的是“陈黄李”,广西姓氏排名前三位的是“黄李梁”,福建姓氏排名前三位是“陈林黄”,可见在两广福建地区,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姓。但在全国黄姓连前5名都进不了,只排在第八位。

黄姓的祖先很有智慧,有很多诗歌记词,有世字,让后人世代相传。最出名的是这首认亲诗——“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这首诗老一辈的黄姓人都会背,现在的年轻人能知道的已经很少了。

提到黄姓,就不能不说“江夏堂”,这是黄氏宗祠的堂号。据说汉朝的时候,黄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曾住在湖北云梦县东南的江夏郡。而东汉的黄香因为孝道被赞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江夏堂的含义就有了孝、德及天下无双的意思。北宋诗人黄庭坚修建的皇室宗祠也叫做“江夏堂”。由于历史渊源深厚,“江夏堂”这三个字几乎成了黄姓的代名词。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黄姓大量南迁,成为两广地区的主要姓氏呢?这个历史可能追溯起来有一些难度,只能从两广地区的群众口里找到一些线索,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黄国灭亡后,有十三支先祖进入福建,我太爷是从福建搬家到广西博白几百年了,家里的族谱被强盗烧掉了。我也不知道我是那一支先祖的后后裔,我族字辈是:清蔡茂文仕月建朝子世扬洪烈永昇殿秉志敬。”

“广东连平忠信地区有几万黄氏后裔,我也姓黄。”

“我是廉江上县村的,是黄昱公第二十代孙。上述黄昱公的根源应该是清识的。我父辈以上不讲白话,是讲黎话的,是福建黎话。”

“我是上县黄昱公后裔,经上县分支到横山铺洋又到尖角溪,最后分支到安铺鹤塘村。”

“东莞江夏堂族人路过,愿我们黄姓永远兴旺发达。黄姓是东莞市的第一大姓。”

“本祖先是江夏襄阳迁来广东,我系凡男丁都懂黄氏有首诗,后一句是三七男儿代代昌!”

“下洋镇黄塘村、三家村、小苏村姓黄也很多,但派却不同,有黄姓派是元、安、庭、祖、宗、垂、禄的?好象廉江有姓黄的有庭、祖、宗派的,包括香港明星黄宗泽。”

“汕头市,潮阳区,关埠镇,黄姓占全镇人口三分之一。”

“黄岸公也不一定是福建始祖,迁来福建不只是他一家,应该还有许多,只不过当时他的名字大,黄氏后人立他为始祖吧。”

“广西黄姓是:广西第一姓,壮族第一姓,南宁第一姓!!!”

“我是徐闻县西连镇承梧村的黄氏子孙,其中一黄氏先祖八兄弟是从海南监高迁来,开派‘万,元,应,天,开,文,章,华,国,大,军,书,世,泽,长。’但我这支黄姓,听老人说也是从福建迁下的,但没有人拾存族谱,我只记得曾爷爷的派别是‘清’字开始,清,志,成,家,国,法,到现在己是六代子孙了。”

“湛江霞山村属东海什二昌黄海山,南宋时到海南当太守的分支,为南宋末代皇帝逃亡选址,卒于东海岛。”

“湛江平乐村莆田系太上始祖元方公,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朱紫巷人十世派下十世有东里公,公配林氏生三子长子昱公,次子暹公,三子昇公。”

“我们去高州祭祖,祖先是黄朴,是状元。”

“我是东海岛黄起龙公后代,是从福建莆田过来定居东海岛什二昌村。”

“我是黄峭山的后代,听老人传下是从福建搬迁龙川,再由龙川搬至博罗县,从这里开枝散叶约有50万人左右,分出去东莞和湛江好多姓黄都是这里去的!”

“湛江黄氏,源于化州滨江黄,开基祖宋朝黄朴状元公,吴川,官渡等多地方姓黄都是茂名移过来的。”

“我是黄廷坚后裔,祖谱记载是崖山之战后、一路往粤北迁移的,最后定居粤北山区几百年了。”

……类似的评论还有很多,看来两广和福建地区的黄姓来源确实比较复杂。黄峭公、黄昱公、黄朴公、黄廷坚算是比较出名的黄氏先祖。不过也不排除很多黄氏后人是认宗归亲的,毕竟名声显赫的先祖是宗室的荣耀,谁不愿意认名人当祖先呢?

也有人问为什么黄氏同一宗,到了两广有的说白话,有的说黎话,有的说客家话,到底是闽南人、客家人还是广府人?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两广黄姓的来源主要还是来自于福建,最早是说闽南话的。后来入乡随俗,当地说什么话就跟着说,时间一长就同化了。不仅黄姓如此,很多大姓都是这样的。

不管两广福建地区黄姓的来源是怎样的,那八句黄姓认亲诗却不会变。随着时代的变化,宗族和姓氏的观念已经不像过去那样重要,但是黄氏祖先传给后代的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却永远存在于每一位黄氏宗亲的心中。你所知道的黄姓祖先是从哪里迁来的?欢迎留言讨论。

中华第一大姓,从黄帝时期到明清,58位王姓历史名人

1、王倪

伏羲和黄帝曾与王倪论道。王倪论道,道及天边,智达宇际。2、王子成父

齐国大夫,齐恒公手下一员大将。因败赤狄功在周王室,被周定王赐姓王氏。为琅琊王氏开祖。3、王子乔

被奉为“王氏的始祖。”王子乔是黄帝的四十二代后人,又名晋,字子乔,周灵王的太子,人称太子晋。

4、鬼谷子

姓王名诩,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纵横家的鼻祖。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四大弟子闻名于世。5、王斗

齐人,稷下先生。齐宣王以为贤,于是举荐贤士五人做官,齐国大治。6、王绾

战国末年,秦国的丞相。7、王龁

号信梁,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8、王翦

姬姓,王氏,名翦。战国著名军事家,秦大将军,始皇师之,因功著晋封武成侯,同时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9、王贲

王翦之子,秦代名将,与其父同为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10、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11、王陵

西汉初大臣。沛县(今江苏沛县西)人,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12、王莽

新王朝的建立者。

13、王充

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著名哲学家。14、王符

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 镇原县)人,东汉著名思想家。 15、王粲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16、王平

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有谋略,是蜀汉后期名将。17、王肃

字子雍,东海郡郯人。三国魏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18、王浚

字士治,弘农湖县人,西晋著名军事家,曾指挥伐吴的战争,大胜。19、王叔和

名熙,山东邹城人。晋朝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20、王祥

字休征,历汉、魏、西晋三代。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

21、王导

字茂弘,东晋初年的大臣,在东晋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的奠基者之一。22、王廙

字世将。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屈指可数的音乐家。23、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4、王徽之

字子猷,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25、王献之

字子敬,晋代书法家、诗人,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26、王珣

字元琳,小字法护,晋代书法家,著作《伯远贴》。27、王僧虔

字简穆,南北朝时期人,仕宋、齐两朝,书法家,官至尚书令。28、王猛

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

29、王通

字仲淹,隋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代大儒,卒谥“文中子”。30、王勃

唐代诗人,唐初四杰之首。 31、王之涣

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

32、王维

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外号“诗佛”。33、王昌龄

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34、王冰

号启玄子,曾任唐代太仆令。著名医学家。35、王孝通

中国唐代算历博士,著名数学家,著作《缉古算经》。36、王仙芝

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37、王显政

五代时期著名孝子,蒲城义门王氏先祖,家有资财,乐善好施。38、王全斌

五代至北宋初将领。并州太原人。曾在后唐、后晋、后周为将。39、王旦

北宋名相。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官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天禧元年九月,王旦病逝,册封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仁宗即位后,为其立碑,并亲笔御书“全德元老之碑”。欧阳修奉旨为其撰写碑文,苏轼为王氏宗祠撰写了《三槐堂铭》。40、王曾

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状元。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官至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41、王惟一

名王惟德,北宋医家。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42、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宰相。

43、王诜

字晋卿,北宋太原人,中国古代著名画家。44、王重阳

北宋人,金国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45、王约

字彦博,号豫斋,赠文定公、梁国公,为仁宗帝儒师,任太子詹事、河南省右丞、集贤大学士,官荣禄大夫。工文辞,精蒙语,世称元初“鸿笔”,官历七朝五十余年,为元代名臣,深为元廷敬畏。 条定《大元通制》,著有《潜丘稿》《史论》《高丽志》。 46、王实甫

字德信。河北省定兴县究室村人。元代戏曲伟大戏剧家。中国著名剧作《西厢记》的作者。

47、王祯

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48、王冕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会稽外史等。49、王蒙

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朝著名画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50、王守仁

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51、王名世

明代人,武科三元及第。字史可,号翼宇。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 “三绝”。52、王铎

字觉斯,号嵩樵,别署烟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博学好古,工诗文。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53、王锡阐

字寅旭,号晓庵,又号天同一生。江苏吴江人。明末清初历算学家,精通天文地理。54、王士祯

原名士禛,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55、王夫之

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56、王时敏

明末清初画家。江苏太仓人。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居清初画家“四王”之首。57、王文治

字禹卿,号梦楼,江南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清代文学家、书法家。工诗、书,书法得董其昌神髓,与梁同书齐名。58、王鼎

陕西蒲城西街达仁巷人。清朝著名水利专家、政治家,曾任道光皇帝老师、军机大臣。

这才是国风|“黄” 姓的由来和汉字书法演变

文:高天晨

黄姓在宋代的《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现在,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姓氏排名为第7位。“黄”姓在历史上也是名人辈出,是常见的姓氏。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黄姓的姓氏起源以及“黄”字的汉字书法演变的过程。

“黄”姓来源

1、以国名为氏:

虞舜时代的首领伯益治水有功,其后裔在商末周初的时候在今天的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后来黄国就以国名为氏。还有两种说法是少昊后裔或陆终(火神祝融之子)的后裔建立黄国,总之,都是以国为氏。

2、源自官位,以官职称谓为氏。有两种说法:

一是出自远古伏羲下属之官黄龙师;二是出自远古黄帝下属之官黄云。

3、源于改姓而来:

①其他汉姓改为黄姓: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

②回族改黄姓:少数蒲氏回族人为避元末“反色目”的诛杀之祸而改为黄氏的。

③满族改黄姓:满族吴扎拉氏,发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人数很多,后分衍有四支汉姓,即黄氏、紫氏、红氏、白氏。

现代美术家王大有先生画的“黄”姓氏图腾

黄姓祖先:陆终

陆终,相传是吴回之子,吴回是远古时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火神祝融的原型,是远古掌火之官。周代时,陆终后裔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后被楚国所灭,后代以原国名为氏,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黄”字造字本义

“黄”字来源,说法颇多,并未定论,大概有三种说法

1、本义为佩玉

《说文戒子说》:“黄,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声。炗,古文光。,古文黄。”

郭沫若先生在《金文丛考》说:“黄即佩玉……后假为黄白字,卒至假借义行而本义废,乃造珩若璜以代之,或更假用衡字。”这个说法认为,黄是“璜”的本字

2、本义为箭靶的靶心

甲骨文“黄”

甲骨文的“黄”中,是“矢”的字形上

甲骨文“黄”中表示“矢”的部件

(箭竿)上加一圈指事符号

甲骨文“黄”中表示“靶心”的指事符号

表示箭竿穿透其中,即用来练习射箭的箭靶的靶心。古人在靶心上用赤碣色泥浆涂抹,使之醒目,便于瞄准。

3、本义是蝗虫

一种说法是“黄”的金文象蝗虫形。是“蝗”的本字,表示蝗虫的颜色。

“黄”金文写法

“黄”字汉字书法演变

【篆书】

战国楚简的“黄”,写法率意,虽然形态各异,但是字形整体来说结构还是统一的

先秦篆书写法很多,黄字也有极富装饰含义的篆书字体。

小篆的黄确定了统一的写法,左右对称分均,有均匀之美。

【隶书】

汉简书中的“黄”,体态迅疾,如同一个人在舞蹈,用笔动态中有平衡,动静结合,充满生机。

清代书法家伊秉绶所写的“黄”,雄强挺拔,结体方正,有较强的装饰意趣;用笔圆浑,毫不夸张,意到笔止;他的字齐而不板、整而不呆、厚而不满。气韵生动,飘逸脱俗,结体别出新意,极富变化,讲究疏密变化,收放得体。

【楷书】

唐代国诠小楷《善见律》中的“黄”,属于写经体,国诠是唐代的经生。这个字挺拔秀丽,端庄雅致。字里行间充满恭敬之心。

【行书】

宋代苏轼《中山松醪赋》中的“黄”,结构严整,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由于这篇文章字数较多,所以这个字书写很快,毫不落形。

【草书】

清代王铎草书“黄”,放纵天真,气势连绵不尽,笔法极富变化,在高速的运笔中,对笔意还能有所收敛,可见其对书法的控制能力相当高。王铎的草书不以势重,信笔挥洒,极具自然之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