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奇门遁甲

饶毓泰(饶毓泰简介)

时间:2023-10-04 12:46:00 作者:舍我其谁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饶毓泰:留学美国却自购先进仪器回到中国,培养出李政道、杨振宁

邓稼先、杨振宁、吴大猷、李政道……这些都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名字,他们对国家科学技术的贡献无法用数字来衡量,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人们都知道他们的名字,却不知道他们背后的那位培养了无数个科学家的老教授。他就是我国物理学界泰斗——饶毓泰先生。

饶毓泰先生1891年出生在江西临川钟岭,字树人。他在家人的教导下,从小便背诵四书五经,长大之后的他便开始了为国贡献的一生。

留学毕业,他带着自费购买的先进仪器回到祖国。

在1911年,饶毓泰先生以优异成绩从上海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前)毕业,之后勤勉努力的他考取了江西省公费留学,饶毓泰先生从此便开始了留学之路。

饶毓泰先生先后在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在普林斯顿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学位,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康普顿教授。

1922年,心系祖国的饶毓泰先生从美国购置了大量先进的物理实验仪器,回到了祖国,并在南开大学创办了物理学系并担任主任一职。

1941年,饶先生被当时的教育部聘为第一批“部聘教授”,这一荣誉被学界誉为“教授中的教授”。

近代物理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培育了百名院士。

饶毓泰先生不仅自己取得了不菲的成就,还心系教育,无私地将自己的知识教给年轻人。

“我们这样的人已经老了,没有用了。今后建设国家的担子要落在你们年轻人身上。”这是他临终前的心里话,他心知自己不能永远活着,所以将自己的知识都教给年轻人。

饶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的时候,培养了我们都很熟悉的邓稼先、李政道、杨振宁、吴大猷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有人粗略估计过,饶毓泰先生培养出来的人有上百位都成了院士。

“饶毓泰先生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的领导下,20世纪30年代,北大物理系的教学已接近了国际水平。”这是饶毓泰先生的学生“科学泰斗”吴大猷对他的评价。

饶毓泰先生虽然担任各个学校的主任,但是他却在做好自己职位上的管理事务的同时,还开设和讲授了《光学》、《光的电磁理论》等课程。可以说,饶毓泰先生是为数不多的“领导”还参与教学工作的典范。

晚年饱受折磨,精神失常离世,不忘捐款给教育事业。

因为当时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晚年的饶毓泰先生饱受折磨,甚至让早就伴有顽疾的他一度精神失常,不能识人。

在1968年10月16日,一个噩耗传开了——饶先生在北京大学离世。

是时,所有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悲痛欲绝,这样一位科学泰斗就这样离开了我们的祖国。就在他离开的前两天,他还语重心长地说:“解放前我们看到祖国落后,被外国人看不起,很难过。如何使中国富强起来呢?当时想的是科学救国的道路。”

就这样,一个为国家物理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先生,驾鹤西去了。

本以为他一生的奉献到此结束了,但是在1984年,北大物理系光学教研组将饶毓泰先生留下的5万元用来设立了“饶毓泰奖学金”,饶毓泰先生的家人说,这是饶毓泰先生的遗愿,为的是促进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另外,在1987年,中国物理学会为纪念饶毓泰先生,决定设立饶毓泰物理奖。

虽然饶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但饶先生的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无私奉献的教育精神与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将永远影响着我们这些年轻人!

大国科学家

□ 张思晨

十年前,为了纪念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中国科学院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严济慈星”。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爷爷奶奶告诉我,那些死去的人,并没有离开,而是变成了一颗星星,一直守护着地上的人们。

不知不觉严老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年之久,但他为中国科学界留下的那一抹星光,会永远闪耀在科学的浩瀚宇宙中,散发出悠远而明亮的光,永不落幕。

“严济慈,字慕光,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我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抬头仰望星空,和严老相遇,慕先生之光,重走繁星之路。

图为严济慈先生。“中科院形象资源建设”研究团队供图

三换专业,为国踏上科学路

1901年,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下湖严一幢三合院内。

少年时候的严济慈,就显示出了极大的学习天赋,考入了最好的高中。1918年夏天,严济慈从东阳县立中学校(现浙江省东阳中学)毕业,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当时的“南高”和“北大”齐名,东阳县立中学校开办以来的3届毕业生中,严济慈是第一个考上全国高等学府的,这对小小的下湖严是莫大的荣耀,入学后的统一复试,严济慈又名列全校第一。

由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专业所限,入学第一年的严济慈只能在商业、农业、体育和教育4个专修科中选择。第一年选择商业后,并没有激起严济慈对于商业的兴趣,第二年严济慈转入工业,从一年级读起,但同样,工业专修科对于他依然没有吸引力。

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严济慈第一次参与了游行,在大规模的中,他意识到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不被帝国主义压迫,同时他也感受到社会中浓厚的科学与的气息,他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才能帮助中国,个人的学习要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于是,他第三次更改专业,改学数理化学科。

当时社会处于极大的动荡中,各界人士都在寻求救亡图存之路。“留学外国者,今日之急务也”的留学救国的思想,在青年学子中广泛传播。严济慈大学毕业时,中国留学热的潮头已从日本调转欧美。

1923年夏,严济慈大学毕业,他的恩师何鲁极力劝他出国留学。但出国留学所需要的高昂费用,对严济慈本不富裕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严济慈婉言谢绝了老师的好意。谁知第二天,何鲁、熊庆来等几位恩师为他凑齐了赴法国留学的路费,助他出国留学。恩师何鲁对他说:“去了学有所成,日后报效国家,先生们的心足矣!”

严济慈将恩师的寄语牢牢记在心里,思索再三,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目标,踏上了前往法国的求学之路,邮轮在海上行驶了五个星期,最终到达了法国马赛。

一年获硕士学位,被徐悲鸿称作“科学之光”

严济慈虽然离开了中华大地,但他的心与中华大地更近了。他在船上曾悲痛地写道:“吾与外人谈话最怕的就是他们问我国事,民生涂炭,言之痛心……”

初到法国,严济慈首先在近郊的一所中学补习法文,几个月后,在巴黎大学的高等数学考试中,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巴黎大学的第一张文凭学士学位。1924年夏天,已经获得普通算数文凭的严济慈进入巴黎大学。他选择了微积分、理论力学和普通物理3门功课。

一年的时间里,宿舍-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成为严济慈每天固定的活动路线,他在给爱人的书信中写道:一个人,既然学术界许身,便没有权利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法……

经过一年的潜心学习,1925年7月,在巴黎大学的夏季考试中,严济慈拿下得三门主课文凭,其中普通物理名列第二,获得巴黎大学硕士文凭。一年之内完成三门主课获得硕士学位,这在巴黎大学的历史上还是首次出现。

从巴黎大学毕业后,他向63岁的法布里老教授致信,法布里教授是法国著名的光学科学家,也是严济慈普通物理口试的主考官。严济慈在信中询问:“我很荣幸通过了您主持的普通物理考试。这次我同时还考取了数学分析和理论力学两张文凭。我想向您请教,下一步我该怎么办?”

几天后,法布里教授回信约请他在索邦大学办公室会面。1925年7月29日下午,两人会面。法布里聘请其到自己主持的巴黎大学光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严济慈开始了物理学研究所承担的第一个课题“石英在电场下的扩展”,这也正是居里夫人十分关注的课题。为此,居里夫人还把自己丈夫及其哥哥用过的石英样品借给严济慈作研究使用。

1927年6月,巴黎大学举行了论文答辩,严济慈成为第一个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由于当时“获得高等职务的任命只限于法国人”这一规定,严济慈未能获得高等职务任命。

1927年9月1日,中华新闻学会欢宴留欧学生回国,前排右二为严济慈,前排右四为徐悲鸿。“中科院形象资源建设”研究团队供图

他却没有任何遗憾,因为他来法国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如今目的已经达到,他归心似箭。在回去的船上,遇到了同行的徐悲鸿,两人相谈甚欢,徐悲鸿为他画了一张素描小像,并用法语写下了“科学之光”的赞誉。

“科学之光”,既包含了严济慈的字“慕光”,又预示了严济慈先生未来将为中国科学界带来光明,引领一代学子走上科学之路。

“在闹市还能做学问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回国一年间,严济慈在四所大学当教授。当时月薪880块大洋,仅一年,他就还清了所有的债务。

1929年,严济慈携夫人张宗英再次赴法,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时局很不稳定;一方面,严济慈认为在20年代末期,中国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开头。中国最有发展的是地质,但那时地质主要是调查工作,生物学多是采集标本。第二次出去,是要使自己更充实,使科学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

他说这次是代替儿子出去的,“科学在中国的土地上生了根,到了我的儿子这一辈,中国科学水平提高了,他们就用不着出国。”

严济慈和人张宗英。“中科院形象资源建设”研究团队供图

那一年的11月,船停泊于苏伊士港口时,他在信中再陈心志:“居吾辈情形,吾辈研究科学,科学在中国没有根,未能独立,更无先人可为吾辈之准则。虽科学为国际的,但我总愿于国际外做中国的科学事业。”

两度赴法,两次回国,严济慈始终恪守爱国主义情怀。

“遥想前途当以居里夫人为楷模。”这是严济慈在赴法时给爱人信中的话。1930年10月,回到祖国后,他把视野投向科学深处。

当时的北平文人气息浓厚,严济慈便回到北平,担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后来他写信从居里夫人那里要到一些含镭的盐样品和放射氯化铅,又筹建起放射学实验室和镭学研究所。他和几名年轻人泡在东皇城根那方小天地里做研究——如同他留学巴黎时那般。

胡适曾在饭桌上感慨,“慕光,你真不容易,在巴黎那个花花世界里你还能做学问。”

严济慈答,“也只有在巴黎闹市里还能做学问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对于每天做学问,严济慈乐在其中。

他曾写道,“怎么会有人觉得科学枯燥无味呢?还有什么东西能比支配宇宙的自然规律更引人入胜呢?自然规律的和谐和真实,使小说显得多么空虚,神话显得多么缺乏想象力啊!”

正因为这种潜心钻研,成就了他科学生涯的黄金时代。在1927年至1938年的12年间,他的名字和53篇科学论文一起被刊登在法、英、美、德等国重要学术刊物上,被中外学者引用。

“科学在中国的土地上生了根”

1938年初,时局混乱,日本对华展开疯狂的进攻,严济慈表明他要“和四万万同胞共赴国难” “和千千万万中国的读书人一起,为神圣的抗战奉献我们的绵薄之力”……此番言论被媒体报道后,他北平的家门口来了日本宪兵蹲守,他还未来得及见上一面的女儿被毒杀。

随后,遭到日本特务监视的严济慈,决定将物理所主要人员和设备从北平撤退至昆明。当时的昆明也并不安宁。日本的轰炸机像吃人的秃鹫一般,三天两头在头顶盘桓,时不时扔下一串串炸弹。严济慈把从北平迁来的物理所安顿在一座破庙里,“完全转向战时工作”,待敌机一走,大家就又回到所里继续磨镜头、镜片。

彼时借住在严家的程葵珠记得,严济慈“常常摸黑或深更半夜才回家,有时回家又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人也明显地消瘦下去”。后来她才知道,他正在物理所研究应用光学,研制抗日急需的军用仪器,“他说一个人再有才智,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是无法让科学为民族、为正义服务的。”

严先生手下有一支科学的生力军,这也是抗击侵略者的一把利剑。当时大西南几条运输线路都被炮火封锁,前线部队迫切需要望远镜、测距镜等仪器。作为研究光学的专家严济慈一一应承下来。不久,500架1500倍的显微镜送到了前线医疗阵地和科研机构,1000多具水品振荡器安装在无线电发报机上,300多套五角测距镜和望远镜送到了战场上……

1948年9月,严济慈赴南京参加“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议,目睹了国民政府的和黑暗。会议结束后,严济慈当即返回昆明。

194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20周年合影,严济慈(三排右三),饶毓泰(前排右二)。“中科院形象资源建设”研究团队供图

80岁申请入党,求得光荣的归宿

松柏之志,经霜犹茂。

在80岁生日前夕,严济慈决定提出入党申请。他提起笔,向党组织表明了自己的决心:“我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参加革命工作,已整整三十年……虽已年逾古稀,但是我没有迟暮之感。我争取要做一名员,求得光荣的归宿。”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要在80岁的年龄入党,1980年3月6日,严济慈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我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入党》一文中阐明了原因:“工作的实践,生活的比较,使我悟出这么一个道理: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科学;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又离不开党的领导。”

1981年,严济慈在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中写道:“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没有生过一天病,请过一天假……我过去是进步的科学家,现在是党内的新兵……我决心做一名辛勤的老园丁,浇灌出万紫千红的新花,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直到严济慈先生去世,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履行着入党申请书中的承诺——为祖国的科学发展而奋斗。

1989年,严济慈(右一)、钱三强(左一)、顾功叙(左二)、翁文波(左三)参观北平研究院旧址。“中科院形象资源建设”研究团队供图

1996年11月2日,严济慈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他用一生诠释了入党誓言,将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

严老的心不似一颗飘摇的柳树,而是静默的松柏,始终伫立着,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严老是一位真正的君子,如山中松,能够傲雪凌霜,坚守科学家精神,于僧清影坐,借鹤隐枝栖,他不是繁华队里身,却郁郁苍苍,自成风范,顶天立地,一生默默耕耘,成为科学界最美丽的风景。

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如今中国的科学之路越来越宽阔平坦,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与光同行,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科学爱国情怀,映照一路星火同行。

慕先生之光,重走繁星之路。

责任编辑: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敲黑板!老师们说,这些很重要!

“一方黑板展格物,两寸粉笔书致知

三尺讲台写春秋,四方桃李留芬芳”

——致谢老师

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我们取得的成绩里

充溢着老师的辛勤汗水

我们远行的行囊里

装满了老师的谆谆教导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

老师像一盏盏灯烛照着前行的方向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

学校举办了表彰大会

走访慰问院士和教师代表

我们衷心祝愿所有老师

教师节快乐

时值2023年新生入学教育之际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老师们也有很多话

想对刚刚进入校园的萌新们说

一起来看看吧!

1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 应汉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制药工程专家,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同学们好!首先,热烈欢迎大家成为南京工业大学新学子;其次,热烈祝贺你们步入人生的新阶段。同学们,在大学生涯中,我们当强身健体、身心健康,这是所有父母最朴素的愿望,也是以后事业的基础;当崇尚精神、彰明美德,精神乃为人之根本,德行乃人之灵明,这是做人的立本基础;当激发内生动力、打牢学业基础,这是做事的专业基础;当静穆刚毅、沉着勇敢和担当,砥砺意志、坚忍不拔,这是成就伟大人生的品质基础;当注重实践、知行合一,笃善行而终生不怠君子也,这是成就理想的人格基础。最后,我们当筑梦高远、乘兴远航、志在远方,拥抱多彩人生,四年后遇见完全不一样的你,做一个梦想中的你!四年后希望见到一个阳光、健康、正直、勇敢、担当、智慧的你!

2

化工学院 金万勤

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首批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带头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德国洪堡研究奖获得者。带领团队开展膜领域前沿课题研究,研发了具有国际首创的有机无机复合膜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在企业推广应用了100余项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欢迎各位新同学来到有着百年历史底蕴的学府!

作为你们的师长,我衷心希望你们不仅要深耕课堂打好基础,更要学会思考和探索未知世界;要心怀梦想,志存高远,在“时钧精神”的感召下,用奋斗铸就辉煌,用实干赢得未来。

3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仲兆祥

教授、博导,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入选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兼任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气体净化膜及装备工程实验室主任,Membranes、Advanced Membranes、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等期刊编委,中国膜工业协会特种分离膜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学会过滤与分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1)、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1)、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创新奖、全国杰出工程师青年奖、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首届江苏省专利发明人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等。

亲爱的2023级同学们:金风送爽,凉露惊秋!在这充满诗意、饱含情感的季节,你们怀揣着无限的憧憬和期望,来到美丽的南京工业大学。在这里,每一刻思想的碰撞、每一次前行的探索、每一个青春的脚步,都将是一次超越自我的征程,你们将会有无限的可能去发现自己、无数的机遇去展现自己。愿你们始终秉持“明德 厚学 沉毅 笃行”之校训,不畏艰险、不惧困难,在求索与奋斗中不断超越自我,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

4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白俊峰

教授,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研究一等奖获得者、江苏省创新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基金主持人。长期从事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设计合成及其气体存储、分离、催化性能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组装方法学,相关工作发表在Science,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著名期刊上,受到了国内外著名课题组广泛关注(1篇论文引用超600次,6篇论文引用超200次,21篇论文引用超100次)。

2023级新生们,愿你们在新征程中,全面理解人类人文及科技文明成果,顺应时代要求,结合自己天赋及兴趣发展,努力成长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5

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 王轶卿

教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江苏省教学名师,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自动化系主任。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共计12门,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省微课教学竞赛一等奖、省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自动化学会教学成果奖2项。主持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3项,出版教材2部。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多项。获校“师德十佳”“优秀员”“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巾帼文明标兵”等称号。

亲爱的2023级新生,欢迎来到南京工业大学,翻开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人生新篇章!从今天起,我们将和你们一起,追求知识、塑造未来、探索人生的无限可能!大学,不是无尽的知识灌输,而是在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中成长,在这里,你将学会探究事物本质,培养科学思维和辩证思维;大学,不是一纸文凭的获取,而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在这里,你要坚定传承“时钧精神”,体验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大学,不是一个竞技的赛场,而是一段温暖的旅程,在这里,你将会有师长引领和同学陪伴。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到达梦想的彼岸。希望今后的每一天,你们都能心怀热爱、奔赴山海,心怀梦想、砥砺前行,心怀祖国、志存高远!祝愿你们通过努力,实现属于自己的“遥遥领先”!

6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周剑锋

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校第十五届“师德十佳”获得者。近5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担任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主持省级教改课题2项,主编出版教材2部;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毕业设计、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节能减排大赛等获奖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

亲爱的2023级同学,祝贺你们乘风破浪开启了新征程。迎来大学生活的你们,内心是否有些忐忑?四年的大学画卷该如何描绘?答案就在南京工业大学的校训里。一要明德,要把自己塑造为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二是厚学,学习是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只有通过刻苦学习,充实知识储备,才能为你们的腾飞提供不竭动力;三须沉毅,遇到艰难困苦,需要沉着冷静、坚韧不拔;四为笃行,把知识用于实践,知行合一,才能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付丽君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江苏省特聘教授。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Chem. Soc. Rev.、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Phy. Rev. Lett.等领域知名期刊;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项目等,并担任Elsevier 《Solid State Ionics》 期刊副编委、Elsevier《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编委,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特约评审人。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2018 Top 1% 高被引中国作者”,获IUPAC江教授新材料青年奖,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

亲爱的2023新生们,欢迎加入南京工业大学。一幅新的画卷在你的面前展开,你将会面临什么样的生活呢?大学,兼容并蓄,有容乃大。你要开始一个全新的生活模式,请用更积极、更包容的心态去迎接这个新环境,这将是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历程。请别蹉跎时光,如果你已经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请坚持;如果你还在观望,请努力去尝试。大学,是学校和社会的过渡阶段,当接受到一个新的信息时,请辩证思维,成为自己的主宰;当发现生活还有麻烦时,请勇于创新,不要放弃目前看来很愚蠢的想法,或许它某天就是改变生活的伟大创举。大学,就是无限的可能,由此,大学生活才显得如此多彩和令人着迷,希望等你们毕业的时候,可以对自己说:我无悔于我的大学,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8

建筑学院 郭华瑜

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学院院长、江苏省教学名师、南京工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建筑艺术学部主席。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及遗产保护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项目。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3项、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2项、江苏省建筑创作奖一等奖6项等。2019年入选南京工业大学首批“名师名导百人计划”,两度获评校“师德十佳”。2023年入选“江苏省教学名师”。

欢迎来到南京工业大学,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历程!未来几年应是你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你站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上,得以在更高的视野前瞻。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今的我们不得不正视我们国家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你们青春和人生的跃升期,必须直面这变局,遭遇这关口。如何在制定下一阶段人生发展目标时不茫然、不盲从,让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是我们能够在这里的原因,也是我们在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所在。新同学们,愿你们无惧未知、博雅明理、探索创新,在南京工业大学塑造最好的自己!

9

马克思主义学院 滕飞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南京市委讲师团成员。近5年承担2门本科生、3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获江苏省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江苏省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等教学竞赛奖项10余次,入选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培养人选,主讲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入选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建设首批“云书院”平台。近5年主持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近20项,在核心期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告别了中学时代,迈进了大学校门,满怀希望和憧憬的你们即将在这里翻开人生的新篇章。大学时期是学习知识、汲取成长养分的黄金时期,也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等的关系,都需要同学们去思考和感悟。希望同学们在大学阶段努力奋斗、脚踏实地、自信自律、明辨是非,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10

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 王娜娜

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近年来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2项,成果获2019年度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奖一等奖、2021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第十届《饶毓泰基础光学奖》。

欢迎2023级的同学们!祝贺你们迎来了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大学生活。在这个年纪,你们的大脑、个性和学习能力都在迅速发展,因此这个阶段也是你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希望你们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乐观向前的态度面对大学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同时,也鼓励大家多阅读、多思考、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见识,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启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成为有思想、有担当的新一代青年!

南京工业大学融媒体中心

招!新!啦!

这里是

学校官方号运营团队

这里是

全国百强校媒

全国影响力高校可视化融媒团队

未来的校媒人们

我们诚邀你加入南京工业大学融媒体中心

一起向未来出发!

与我们一起

当校园故事的讲述者

做南工大精彩生活的记录者

用文字、用镜头、用创意

留住每个精彩片刻

成就更好的自己

所以!

速速~加入我们~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

来源 | 人事处

值班编辑 | 王燕如

责任编辑 | 韦玮

放弃前程归国,却含冤自尽,饶毓泰,被时代吞噬的“追光者”

#头条创作挑战赛#

1968年,北京。

尖叫,划破夜的寂静——

“快来人啊!他死了,快快快!”

男青年面色惨白,望着躺在地上的男人,颤抖地打开门,夺门而去……

而他身后,早已没有了呼吸的男人,静静地躺着,月光洒在他的身上,有种不忍的凄凉……

死去的男人名叫饶毓泰。

中国物理学界泰斗,光学大师,与叶企孙、吴有训、严济慈并称中国物理学界的“四大名旦”,是世界物理权威吴大猷、郭永怀、黄昆等的授业恩师。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中国顶级的科学家,却选择在自己77岁那年,用最决绝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相较于同时代的科学家,他的故事似乎鲜少有人提及,没有文集出版,不见传记著作面世,

他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如果你也想知道,就请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

1

1891年,江西临川钟岭街朱饶村。

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婴在众人的期望下,呱呱坠地。

他,便是饶毓泰。

作为当地的名门望族,饶毓泰有身上太多祖辈的期许与传承荣光的责任。

他没有辜负众人——

自幼聪慧,熟读四书和经史,青年时,他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才子。

1905年,他远赴上海,就读于中国公学。

勤奋与努力,让他名列前茅的同时,也深受当时先进思想的影响,和那时大多数中国青年一样,他也在努力寻找救国之路。

最终,他选择了那改变他一生的四个字——“科学救国”。

191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公派留学生资格,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

那一年,他22岁。

毕业后,又考入考入普林斯顿研究生院,师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K.T.康普顿教授。

三年后,取得硕士学位,仅仅一年后,再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在美国的科学权威杂志《物理评论》上发表论文,解决当时世界物理学界上的难题。

由此,他成为当时世界十大物理学的先声人物之一。

那一年,他不过30岁。

天之骄子,学界精英,这些如今看来似乎有些夸张的词汇,形容他,却是如此恰如其分。

只要他肯,优厚的待遇,唾手可得,就连诺奖的光环,也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他只是笑笑,便抛却所有,转身离开。

他要回家。

回到那个一穷二白、战火纷飞的祖国,去实现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承诺——救国于水火!随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他自费购置的大量物理实验仪器——

科学救国,他从没有忘记,也不敢忘记。

2

很多年后,每当有人回忆饶毓泰,第一句话总是说:“他真的是一个特别好的老师。”

是的,在为中国培养自己的物理学人才上,用“殚精竭虑”来形容他,丝毫不夸张——

从南开大学到北大物理系,他广纳贤才,不管你是哪个专业的人才,他都要;

课全用英文,不讲一句汉语,为的是让学生和国际接轨;

一遍遍邀请国际著名科学家到国内讲学,与学生们一同展开原子理论、光谱实验的研究工作;

他对学术极为严格,不仅要求学生在实验室里要有创新精神,不能完全根据讲义,将自己束缚与禁锢;

在他的培养下,那时的北大物理系群贤毕至,英才辈出——

不仅首开国内前沿物理研究之先河,还培养出了吴大猷、郭永怀、黄昆等一批著名的物理学家,为未来中国物理学的博兴奠定了基础。

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受命南迁,饶毓泰携夫人辗转天津、青岛、武汉、昆明,创建西南联大。

本就体弱的饶夫人在长途颠沛中,患上了伤寒病,不久便去世。

丧妻之痛,令他痛不欲生,但是饶毓泰并没有倒下,他选择和学生们在一起。

他独自来到昆明,成为西南联合大学的物理系主任。

尽管心情郁结、生活拮据,他依旧没有忘记自身的职责,为中国培养出无数的物理学人才。

1948年年底,多年的好友邀请他去台湾。

“这里是我的祖国,我不会离开。”

淡淡一句,却又千钧的重量,也是他一生科学救国的执着的写照。

3

选择留下的他,满怀期待,满怀地畅想,渴望为崭新的中国贡献力量。

可世事难料——

1952年,风雨欲来。

一心埋头工作的他,突然被自己最喜爱、也是最得意的学生,公开指责他主要“赶上世界学术水平”的主张是自私自利。

如遭雷击。

不懂得人际交往的他,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那一刻,他迷茫了。

但尽管委屈,他依旧没有停下脚步,依然如故为国家科学事业全力拼搏——

把全部身心投入工作,是他唯一的追求,甚至可以说是渴求。但是,就连这小小的愿望,他都不配拥有。

从1952年到1968年,整整16年,他被疏离、被羞辱、被折磨,尊严被反复践踏,科学强国的希望被一次次撕碎……

哪怕早就被周恩来总理列为保护对象,但对他各种的“折磨”从来没有停止过。

终于,他累了,彻彻底底地,累了。

但他依旧不放心,不放心这个他为奋斗一生的祖国——

“我们这样的人已经老了,没有用了。今后建设国家的担子落在你们年轻人身上。”

在决定自杀前的两天,素来沉默寡言的饶毓泰在逝世前两天的教研室会议上语重心长地嘱咐众人。

话未说完,却已经潸然泪下……

那天,他坐在自己的办公室,看着东方亮起了鱼肚白,看着自己的前半生,然后,默然转身,再未回来……

饶毓泰死了。

可即使含冤而亡,他却依旧关怀着中国的物理学事业——5万元,是无儿无女的他,毕生的积蓄。

他选择用它作为奖学金,照亮无数中国年轻物理人的求学之路。

这是他作为第一代中国物理人、作为一名教书半生的老师,留给人间最后的愿望……

很多年后,他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经随着岁月,渐渐消弭在人们的记忆中。

但是,每年仍然有一些年轻的脸庞,带着建设中国物理事业的梦想,在他的奖学金下奋发向上。饶毓泰的人生虽然坎坷崎岖,但是这一段风雨人生最终,还是被后人所敬仰和尊崇。

人间纵有风雨,但历史终究是公正的。

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

他是中国物理学界泰斗,一生培养上百位院士,晚年却精神失常

1986年,李远哲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至此,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增至4位,分别是:李远哲、丁肇中、杨振宁、李政道,而他们中有3位是“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的学生,一门三诺奖,吴大猷先生的实力可见一斑。

他们共同的老师、中国物理学界泰斗、一位善于识人、育人、用人的科学巨擘:饶毓泰先生。

青年饶毓泰

饶毓泰,字树人,1891年12月1日出生于江西临川钟岭,其父饶之麟为清朝举人、拔贡生,曾任七品户部主事。幼年饶毓泰在叔父和舅父教导下习四书五经,1905年前往上海,就读于中国公学。1911年,饶毓泰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随后,饶毓泰考取江西省公费留学,先后在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并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家得主康普顿教授。

1922年,饶毓泰博士毕业,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聘请,在南开大学创立物理系并任主任。30年代,饶毓泰先后出任北大物理系主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主任。鉴于饶毓泰在物理学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1941年,饶先生被当时的教育部聘为第一批“部聘教授”,这一荣誉被学界誉为“教授中的教授”,其政治待遇相当于当时的大学校长。建国后,饶毓泰曾出任北大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学校校务委员,并于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饶毓泰先生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的领导下,20世纪30年代,北大物理系的教学已接近了国际水平(吴大猷评)。饶毓泰先生的主要贡献包括:

一、善于育人、识人,培育出了一大批杰出科学家

世人常说:“千里马易寻而伯乐难求”,饶先生一生善于育人、识人。在担任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期间,饶先生培养了包括邓稼先、李政道、吴大猷、杨振宁、陈省身、黄昆、张守廉、吴大任、郭永怀、马仕俊、江泽涵、申又振、郑华炽在内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据粗略统计,饶先生培养的院士数量达上百位之多。从这一串响当当的名录中,可见饶先生确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与教学能手。

其中,吴大猷更是多次受恩于饶毓泰先生。1929年夏,吴大猷在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恩师饶毓泰力排众议,留他在校任教,讲授近代物理学和力学。1931年春,经饶毓泰及清华大学叶企孙的推荐,吴大猷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乙种研究奖助金,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之后,饶毓泰又邀请吴大猷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可以说,没有饶毓泰,就不可能有后面的吴大猷。

吴大猷与李政道、杨振宁合影

二、开创“领导”亲自授课之先河

抗战期间,饶毓泰任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饶毓泰德高,资深望重,他是“部聘教授”,本可只做管理工作,但他在料理系内事务的同时,坚持亲自开设和讲授《光学》、《光的电磁理论》等课程,且教学时用力甚勤,讲义稿每年都做修改。

当时西南联大师生生活十分艰苦,经常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特别是仪器设备极为缺少。为了保护好仅有的一点仪器,避免日军轰炸,饶毓泰带领师生把贵重仪器搬到离昆明城十多里地外的农村,放在大铁桶内埋入地下,需要用时再取出来搬到昆明,用完后立即搬回去藏好,这样可避免日机轰炸造成损失。

前排左二:严济慈、左三:李书华、左四:饶毓泰

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饶毓泰晚年遭到打击和迫害,饱受折磨。且饶先生中年丧偶,一直伴有顽疾,在这种情况下,饶先生悲愤交加,旧病复发,晕倒于家中,随后又一度精神失常,不辨牛马。当他的好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去看望他时,只见饶“眼睛直视无睹,不能认人,但云‘为什么缘故’?”1968年10月16日,饶先生在北京大学自杀身亡。

素来沉默寡言的饶毓泰在逝世前两天的教研室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解放前我们看到祖国落后,被外国人看不起,很难过。如何使中国富强起来呢?当时想的是科学救国的道路。解放后学习了一些马列原著和毛主席著作,思想上受到很大教育,特别是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自己的教育最深刻。”最后他难过地说:“我们这样的人已经老了,没有用了。今后建设国家的担子要落在你们年轻人身上。”

1984年,北大物理系光学教研组根据饶毓泰先生的遗愿及其弟侄的要求,将饶先生生前留下的5万元积蓄设立“饶毓泰奖学金”,以鼓励先进,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1987年,中国物理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决定设立饶毓泰物理奖,以纪念对中国物理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饶毓泰先生。

“高山景行,私所仰慕”。

虽然饶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但饶先生的科研精神与爱国情操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对于这样的饶先生,我们除了敬佩与惋惜之外,还能说什么呢?

文:胡侃教育

精彩热文:

她是北大才女,可天妒英才,“卖米”一文看哭了无数人

他哈佛硕士毕业,20年资助2.3万名艾滋遗孤从富变穷

她是最神秘的中国奇女子,曾轰动全世界,却消失了

和所有父母、学生一起成长,点击最上方头像关注“教育行动”

内容来源胡侃教育,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