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生肖配对

钲的意思(钲的意思和组词)

时间:2023-10-11 00:14:42 作者:趾高气扬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诗文典讲诗词-《稚子弄冰》冬季孩子们的冰雪乐趣

稚子弄冰宋 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冰天雪地的冬天你会干什么呢?宋朝的小朋友有一项很好玩的游戏。

这年冬天,诗人杨万里家的孩子们一大早就起来了,他们来到院子里,那里放了好几个小盆,盆里的水经过一晚上的冷冻已经结了一层冰。只见孩子们沿着盆的边缘小心翼翼的把冰和盆分离出来,这样就得到了一块圆圆的冰盘。

然后,一个小孩取来了针线,他们在冰盘的中间钻出一个小孔,把一根彩线从中间穿过去,再系起来,这样就做成了一件银光闪闪的打击乐——银钲。“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这些心灵手巧的孩子们,看着手中漂亮的手工作品,开心的欢呼起来。

不过,这个游戏还没结束,这件手工如果只能看不能玩就没意思了,他们又找来小木槌,轻轻的敲打,顿时发出了“叮叮叮”的声音,这声音清脆悦耳,就好像在敲打玉磬一样,可以传出很远。不过,冰做的玉磬可不会一直敲下去,敲着敲着就会碎掉一块,直到彩线已经挂不住了,一大块冰就“啪”的一声掉到了地上,像玻璃一样摔碎了。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这里的玻璃并不是我们现在的玻璃,而是指一种水玉。冰碎了,游戏也就玩完了,孩子们一哄而散。

这一切刚好都被杨万里看在眼里,他就把这个过程绘声绘色的记录下来了,读过这首诗你学会这个游戏了吗?这个冬天你要不要也试一下?

语言学习: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ng):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诗句理解:

这首诗采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用老者的眼光写稚子戏冰的景象。

诗的前两句写稚子清晨起来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彩丝穿取当银钲”将冰块比作银钲,突出鲜明的色彩感和音乐美,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又将冰块比作玉磬,在悦耳动听的音乐声中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历史背景: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诗人。

他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这首诗作于公元1179年(宋孝宗淳熙六年)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每周两首诗,跟着诗文典一起来学习吧!

《稚子弄冰》第二句中“当”的读音

近日辅导儿子读诗,读到了宋代杨万里的《稚子弄冰》一诗。全文如下:“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依据本人对诗词格律的些许了解,认为“彩丝穿取当银钲”中之“当”字应为仄声,所以便教儿子读作“dàng”。本人是这么理解的,本诗第一句“稚子金盆脱晓冰”格律为“仄仄平平仄仄平”,那么第二句按照格律要求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依据“135不论,246相对”,也可以变格为“仄平平仄仄平平”。那么诗人写的是“彩丝穿取当银钲”,格律应该是“仄平平仄仄平平”,这是符合格律要求的。

然而孩子老师跟我说这里的“当”应该是第一声,虽然依据“135不论”貌似没有毛病,然而却成了三平尾,依我浅见,三平尾乃是诗家大忌,所以此处“当”读作第一声是不符合格律要求的。

经过与老师交流,老师还是认为应该是读作第一声,使我不由得心中起了一丝疑惑。故将此事付诸笔端,传于头条,望各位大神前贤不吝赐教,予以答疑解惑。欢迎各位踊跃留言,热情讨论!

第85期 丨稚子弄冰 - 宋 - 杨万里

注 释

稚子金盆脱晓冰: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敲成玉磬穿林响:

磬(qìng):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忽作玻璃碎地声: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译 文

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

用彩线穿起来当铮。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

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

赏 析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一、二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说清晨起来,儿童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天寒才能结冰,冰块又是很凉的,儿童却早早起来去玩它,写出儿童不怕冷;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呢?有的,可以穿上丝线当锣敲。这是只有儿才想得出的,而且是“彩”线,“银”锣,又很美。说明这个儿童既顽皮,又聪明精灵。

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这句详细描写儿童提着银锣似的冰块玩耍的情景。说他手提“银锣”在树林里边敲边跑,“银锣”发出玉磬般美妙的乐声。无疑,这声音清脆悦耳,传得很远。“穿”字,有人在林间奔跑的意思,也有声音的传播。诗句将儿童得到“银锣”,兴高采烈的情态传神地描绘出来,让人想见他那狂喜的身影。

第四句“忽作玻璃碎地声”。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儿童手里的冰块忽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儿童的心情怎样呢?诗人没有写,但可以想象出,一定是感到突然,有些遗憾,先是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地上碎裂的冰块。几乎同时送到耳朵的声响竟是那样优美,又一个意想不到,也许他会瞬间转忧为喜,高兴得又蹦又跳了。这最后一句,意外,又合情理。沉甸甸的冰块,用丝线提着,掉下是很自然的。冬天地面冻得很硬,冰块又硬又脆,落地摔碎也很容易。但儿童不考虑这些,只顾高兴地跑呀,敲呀,结果摔碎了。活画出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而且情趣横生,余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武安风云】武安——神钲,原来有这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武安,邑名神钲,原来还有这么多的故事 ——兼谈“神钲回响”的含义。

铜钲

史上最长的寒假,咱闲来没事,常常浏览手机上“今日头条极速版”。

“今日头条”不愧是“窗户眼儿——名(鸣)声在外”,她所载信息量快捷、简洁,有价值,又有个性。她的作者不仅有著名的国内外新闻机构记者,而且还有国内外明星大腕,更有数不清的草根作者在这块土壤上辛勤耕耘,实现着做记者、当主持人的美丽梦想。

咱更想不到的是用微信一注册,就可以收到金币,自己读新闻,看视频,甚至推荐好友、走路、吃饭、睡觉都可以领到金币,不到一周,就领了15元。于是就“背媳妇过独木桥——又惊又喜”,给朋友炫耀。朋友说:“这算什么,如果你注册‘今日头条’自媒体‘头条号’,就凭你对咱武安的历史文化熟悉程度,发表一些文章,既可以当网红,还可以挣零花钱呢!”

咱听了朋友的话,有针对性地看了几天“头条号”里优质的历史和文化领域的文章,这不“挨着火炉吃辣椒——头脑发烧起来了”,“偷儿见了银锭子——手也痒痒起来”,马上又从应用市场下载了“今日头条”的创作平台,开始申报“今日头条”的自媒体“头条号”。

“头条号”需要认证,起个用户名,想也没想就起了个名字——“武安历史文化”,简介为“讲讲武安的故事,听听神钲的回声。”用了一周,写了几篇文章,结果粉丝也不多,阅读量也不高。朋友说:“可能是起的名字区域过于狭隘,写作主题和素材也受限制,引不起广大读者的注意,所以阅读量就低,粉丝就少。”

鼓山风光

改个什么名字好呢?晚上睡不着,浏览其他优质的“头条号”名字,确实感到人家起得名字高大上——新颖别致有内涵,不仅能引起中国的读者注意,还能引起外国读者的注意,当然外国的读者得懂中文。(请原谅我的无知,《今日头条》应该有英文版,不知有没有俄文版、日文版、法文版等。)

活人还能让尿憋死,那就改改名字吧,改称什么名字好呢?

首先要向大方向思考,就叫“邯郸历史文化”,还不大!“河北历史文化”,还不大!“中国历史文化”够大了吧?老伴说:“咋不叫‘世界历史文化’‘宇宙历史文化’呢?”

人家在牙碜咱,咱也不能“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吧”。

于是,咱就接着想,吃饭时想,走路时也想,甚至做梦时也想。想来想去,咱就对武安的这点事熟悉一点,写作的立足点还是武安吧。但名字不能再叫“武安历史文化”,那样不是武安人就不会有阅读兴趣,点击量就低。

叫什么好呢?突然,看到简介里有一句话“听听神钲的回声”,因为武安的邑名叫“神钲”。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武安县儒学教谕陈玮编纂出版了第一部《武安县志》,其中卷一《地理志》记载:武安“邑名神钲,按韵府,钲,铙也。县南鼓山有二石,南北相当,叩之则有声,如钲然,故名神钲。”

为什么武安的邑名叫“神钲”?原来神钲和武安南面的鼓山有关系。

鼓山风光

鼓山,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山。

鼓山距武安城正南约14千米,现为武安市和峰峰矿区的界山,南北各有一座山峰。主峰老石台(又名凤凰台,因为某年落过凤凰,故名。)海拔891米;次峰叫石圣台,海拔728米。用石头敲打这些山峰,里面好像中空,能够发出声响,就好像敲击钲的响声,因此,鼓山也叫“神钲”。

历史上,因为鼓山大多在武安境内,所以,“神钲”也就成了武安的代名词,就好像中华大地叫神州大地一样有气魄,有文化,有内涵。

“钲”是什么?“钲”不是简单的打击乐器,正如陈玮的解释“钲,铙也。”根据东汉许慎编撰的我国第一部汉字学著作《说文解字》:“钲,铙也,似铃,柄上下通。”南宋学者濮斗南曾说:“周礼,鼓人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无钲名。镯铙,通谓之钲。”由此可见,“钲”指古代铙、镯一类的古乐器,统称为“铜钲”,又名“丁宁”。其用青铜铸造,形状似钟而狭长,开口向上,并有长柄可执,以物击之而鸣。也有认为,铜钲是钟的一部分。因此,“钲”不论作为古乐器,还是作为“钟”的一部分,其敲击的声响作为古代军事指挥的号令,应用在战争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般军事号令上意义“击鼓进军”和“鸣金收兵”两个成语,语出《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其中的“金声”就是指“钲声”。所以,南朝梁大同九年(公元543年)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编撰的我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玉篇》中称“钲以静之,鼓以动之。”

由此可见,“钲”的作用具有“止武止战”的功能,难怪有人认为“武安”和“神钲”一个属阳——“藉武而安”,一个属阴——“止武而安”,武安人向往和平,所以才有“神钲”的别称。

战国铜钲

所以,咱头条号的名称改为“神钲一震”吧!因为《晋·孝武乐章》有“神钲一震,九域来同”之句,也就是说:神钲一响,九州的人都来朝贺。这个名字既有意义,又大气磅礴,怎么样?

老伴问:“你有那本事?” 咱当然没有那本事啦。(粉丝还没几个,别说九州啦。)

叫“神钲灵响”吧,因为《魏都赋》有载:“神钲迢递于高峦,灵响时惊于四表。”

老伴说:“你敢用?”那当然不敢用啦。因为“灵响”一听就瘆人。

鼓山虽然不大,但神秘的传说却不少。据《冀州图经》载:“邺城西有石鼓,鸣则兵起。”据《冀州图经》记载:“邺城西有石鼓,鸣则兵起。高齐之末,此鼓长鸣,而齐随灭。隋末,鼓又鸣,声问数百里,而隋亡。”《魏都赋》也载:“神钲迢递于高峦,灵响时惊于四表。”唐代著名学者李善在“神钲迢递于高峦,灵响时惊于四表”作注称:“冀州图,邺西北鼓山,山上有石鼓之形,俗言时自鸣。”唐代另一位著名学者李周翰,也对《魏都赋》作注称:“邺西北有鼓山,上有石鼓之形,俗云,时时自鸣,故称灵响。”看来,“鼓山灵响”要不得,因为咱们都向往着和平发展。

据考证,鼓山的灵响是因为风吹石缝发出的回响。

那就叫“神钲回响”吧,因为“回响”就是“回忆”的意思。“神钲回响”就是回忆武安的历史的意思,所以咱的头条号名称就改为了“神钲回响”了。

一个矩阵的朋友看了,说“这名字有文化,但是不‘百度’不知道‘神钲’是什么意思。”所以,咱特地写了这篇文章,来解释改名字的缘由,但主要的还是介绍武安和“神钲”的关系,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回顾家乡历史和弘扬家乡文化吧。

朋友,请关注“神钲回响”公众号,您的关注就是对我极大地鞭策!让我们一同回忆家乡的历史和弘扬家乡的文化吧!谢谢您的阅读,谢谢您的关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