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入宅吉日

石海彬(石海彬简介)

时间:2023-10-02 02:35:44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播撒艺术种子 蕴育音乐梦想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吕梁艺校唢呐专业的学生在排练。 薛志雄摄

核心阅读

一堂专业课,让学习唢呐的张艺坚定了进一步深造的决心;一场音乐会,让吕梁学院的师生们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力量……2018年起,中央音乐学院与山西省吕梁市政府签署帮扶协议,开展音乐教育帮扶。从专业技能培训到涵养艺术氛围,如今,在大山深处,艺术的种子正渐渐开出绚丽的花朵。

双钢琴、四手联弹,一首首中外名曲自指尖流淌而出。6月19日,中央音乐学院和山西吕梁市艺术学校(以下简称“吕梁艺校”)的师生联袂上演了一场协作钢琴音乐会。最后一个音符落下,热烈的掌声响起。

这是吕梁艺校第一次举办这种形式的音乐会。2017年,一封信从吕梁艺校寄到了中央音乐学院:这里的孩子热爱艺术,但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器材短缺,他们的艺术梦一直未圆。

10天后,吕梁艺校时任校长杨志明收到了回信。“吕梁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时代责任。”2018年1月,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带队来到吕梁,与吕梁市政府签署帮扶协议,一场以音乐为媒的教育帮扶由此展开。

“从没想过能跟这么多艺术家一起排练、演出”

2018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派出20余名师生组成的团队,面向吕梁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展首期培训。只能容纳270人的排演厅,一下挤进400多人。10天,13门课程,从基本乐理到视唱练耳,给参加培训的老师带来巨大收获。

“通过调节气息,一种按键指法竟吹出了3个音。”看了中央音乐学院老师的小号示范,临县车赶乡钟底寄宿制小学音乐老师高飞荣触动不小。

同样感到震撼的还有吕梁艺校二胡老师苗肖丽。“教了很多年二胡,怎么以前的经验全被推翻了?”听了授课,苗肖丽重新梳理教学内容。不仅关注节奏和音准,更关注挖掘乐谱里的情感,并将重奏练习引入课堂,让学生发现二胡之美。

培训班效果明显。之后,一系列帮扶活动次第展开。

唢呐是吕梁的传统艺术。吕梁艺校唢呐专业最多时有200多名学生。2019年,中央音乐学院把全国唢呐年会带到了吕梁,50名唢呐专家同聚一堂。教了20多年唢呐的吕梁艺校老师宫育红第一次见这种阵容:“从没想过能跟这么多艺术家一起排练、演出。”

5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先后选派350多名专家学者到吕梁开展帮扶活动,培训近千名中小学音乐教师,举办100多场系列音乐会和交流演出活动,捐赠乐器总价值100多万元。

“帮扶吕梁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贾国平说,“吕梁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是宝贵的创作源泉。同时,我们的年轻师生需要深入基层,去看看人民需要什么样的文艺。”

“希望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热爱音乐的种子”

初中毕业后,张艺来到吕梁艺校学习唢呐,打算毕业回村里做个吹鼓手。与中央音乐学院老师的一次接触,坚定了他继续深造的想法。

5年前的冬天,一场雪后,吕梁艺校的院子里结了冰。张艺和100多名同学在室外练习。他们穿着厚重的羽绒服,小脸儿冻得通红,将唢呐吹得震天响。

看到这番景象,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石海彬鼻子一酸,湿了眼眶。之后,石海彬给学生上了两节专业课,还在课堂上吹了一曲《百鸟朝凤》。

张艺看到了唢呐的更多可能,决定参加高考。但想学好唢呐并不容易。冬天练功,天不亮就得起床,室外吹上1个小时,唢呐都结了冰,手冻得拿不住筷子。可因为热爱,他舍不得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张艺已经是山西大学音乐系的一名大三学生。他期待毕业后,在更大的舞台上吹响家乡的唢呐。

为了圆山里孩子的艺术梦,2018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设了“吕梁班”,现已招收7名学生,李宇博就是其中之一。学习期间,李宇博很珍惜机会,总是最早去练功,最晚回宿舍,“我的专业能力提高了一大截,还登上过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现在,李宇博在武汉音乐学院读大一,“我会继续努力,希望有机会为家乡的音乐事业尽一份力。”

今年4月,贾国平带队来到吕梁。3天时间,团队走进吕梁9个县区54所小学的音乐课堂,与近万名学生互动交流。“希望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热爱音乐的种子。”贾国平说。

“让人们感受到音乐能够带来快乐和力量”

吕梁学院艺术系党总支书记成国栋收藏着一沓音乐会节目单,时间最久的一张已有5年,那是中央音乐学院在吕梁学院举办的首场音乐会。

“那天晚上,音乐厅早早坐满了人,没有座位的观众挤在过道上。十几种民乐乐器轮番登台,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久久不愿散场。”成国栋从没在校园里看到过这种景象。

像这样的专场音乐会,中央音乐学院已经在吕梁学院举办了4场。此外,还有29场音乐党课、示范课堂和艺术公开课。“这些活动春风化雨,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教风和学风也得到改善。”成国栋说。

2021年,“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山西吕梁基地”落成,中央音乐学院对吕梁的美育帮扶走入新阶段。2022年4月,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曹嘉琦作为文艺宣讲师来到吕梁,开设了美育讲座钢琴云课堂,第一讲是《聆听巴赫》。课上,曹嘉琦讲了很多“干货”,却有很多人说“听不懂”,让她有些受挫。

她静下心琢磨,“美育不能忽略情感联结。”之后,她调整思路,在传统文化和本地文化中寻找切入点。

带着这些思考,今年4月6日,曹嘉琦走进吕梁市第四中学,与当地师生一起完成了一堂音乐公开课。既有融入了戏曲元素的钢琴曲《皮黄》,又有吕梁市非遗传承人演奏的唢呐名曲,还有全体学生合唱的《勇气大爆发》……700多名观众看得意犹未尽。

“希望通过这些分享,让人们感受到音乐能够带来快乐和力量。”接下来,曹嘉琦还将继续深入吕梁的社区和中小学开展文艺宣讲,播撒美育火种。

这场公开课也启发了吕梁市教育局局长赵雪宏:“美育不是喊口号,必须要有一个抓手。”9天后,吕梁市教育局出台“唱响青春主旋律”活动方案。

“我们选了5首经典歌曲,将美育与德育结合,通过课前同唱、合唱比赛等方式,让全市中小学70多万名师生都参与进来。”赵雪宏介绍,“今年6月16日,吕梁教育系统的合唱团和乐团也正式成立了。”

眼下,中央音乐学院与吕梁市政府正在拟定新的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音乐学科建设、文化研究等方面继续发力,计划用5到10年,让吕梁音乐教育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大家期待着,那些播撒下的艺术种子,在下个春天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04日 12 版)

唢呐演奏家石海彬吹奏晋剧《空城计》唱段

视频加载中...

石海彬,当代唢呐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书记,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唢呐专业委员会会长。1975年生于山西阳泉,1989年考入山西省戏曲学校学习晋剧音乐和唢呐演奏,199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师从著名唢呐教育家陈家齐教授。1998年获文化部授予的优秀毕业生称号,同年留校任教,2006年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

石海彬悉心求索、深入挖掘唢呐的内在潜力,以自身多元开放的审美视角、深邃宽广的艺术思维努力使唢呐音乐焕发出新的文化内涵,对不同内容、格调的唢呐作品的表现极富艺术感染力,对唢呐音乐艺术核心的诠释独到而有创见,引人关注。出版物有:《普天乐——石海彬唢呐演奏专辑》CD(中唱优秀音乐家出版基金项目)、《唤醒——石海彬唢呐独奏音乐会》DVD、《国乐金声----石海彬协奏曲新作品专辑》;编著出版《器乐考级——唢呐主要曲目及详解》、《唢呐必学教程》、《快乐学中国乐器---唢呐篇(中英文版)》、《金磬吹打新作品集选》、《唢呐民间传统乐曲集萃---山东篇》并担任《华乐大典》—唢呐卷主编等,以及《试论对唢呐音色的审美追求》、《唢呐名曲一枝花》、《唢呐艺术科学发展之我见》等多篇学术论文。多次受邀于海内外知名乐团并以独奏家身份与诸多著名指挥家合作演出;2014年6月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了《国乐金声》石海彬唢呐协奏曲音乐会,《人民音乐》评论“石海彬在兼收并蓄中推动唢呐专业音乐的发展,他的演奏体现了唢呐在当代专业音乐教育中的新高度……”。 任教20年来,注重以演教创研齐头并进、兼收并蓄总结研究的教学理念,全方位推动唢呐专业音乐教育为己任,因而业绩卓著:由他指导的“金磬”吹打乐组合获得全国民间乐种展演评奖赛优秀奖(文化部最高奖)和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组合比赛银奖及最佳新作品演奏奖;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文华奖)小型民乐室内乐组金奖;学生吴冬晓、周艺翔获“2007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少年吹管组、青年吹管组两项金奖;栾东旭、张维维在“2009CCTV第二届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中获得唢呐少年组、唢呐青年组两项金奖;王展展、沈建晖获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演奏奖;2017年张艺、刘翰公、吴冬晓三名学生分别以少年组、青年组身份入选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暨文华奖)。2019年学生刘瀚公在中央电视总台举办的“中国器乐大赛”中获少年吹管组冠军。此外他培养出的多名学生亦逐渐成为各大艺术院团的骨干人才。石海彬曾获中央音乐学院“三育人”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获 “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0年入选北京市教委专业带头人支持计划,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