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水瓶座

刘瑞琳(刘瑞琳还在理想国吗)

时间:2023-10-09 09:53:24 作者:孤僻成性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时政新闻眼丨腊月二十七,总书记同我们视频连线

2023年春节,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第一个春节,传递着烟火气回归的讯息,承载着中国人特别的期盼。

过去十年,每到春节前夕,总书记都会走基层、问冷暖,听民声、送祝福。

这个春节,不一样的年景。总书记同基层干部群众拉家常,也有了不一样的方式——视频连线。

视频加载中...

△视频丨春节前夕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01

视频连线的那一头是谁?

于世寰是哈医大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他每天的时间表很固定:早上八点晨会,九点开始查房。

这所医院是黑龙江省新冠重症救治中心。为了尽可能多地收治重症患者,医院采用“全院一张床”的收治模式,骨科、儿科甚至妇产科的病房都用上了。这些也都是于世寰指导治疗的范围。上午查完房,手机显示,他已经走了一万多步。

△于世寰医生正在查房。(总台央视记者刘琦拍摄)

于世寰是从医30多年的呼吸内科专家。武汉疫情暴发后,他率领哈医大一院45名医护人员第一时间驰援,进驻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在武汉的两个多月,他们积累了宝贵的治疗经验。现在,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防控重心从防感染转移到保健康、防重症,于世寰和同事们丝毫不敢懈怠。

△哈医大一院ICU病房。经过提前扩容,哈医大一院ICU病床数量从原先的288张增加到528张。(总台记者杨洋拍摄)

早上九点,塔克拉玛干大漠深处的塔里木油田还笼罩在黎明的薄雾中。室外气温只有零下20摄氏度。24岁的计量工程师田美霞开始每天的管线巡查。

五岁那年,田美霞跟着父母来到库尔勒生活。小时候她无数次路过油田基地,“塔里木油田”这几个字在她的记忆中一直闪闪发光。2020年,田美霞从东北石油大学毕业,选择回到大漠,加入塔里木油田。她说,不是不知道坚守大漠的孤独,但就是觉得“干这一行特别酷”。

△田美霞正在等待工作班车。特制的工作服能防止静电产生,这是安全生产的要求。(总台央视记者钟信伟拍摄)

来自安徽马鞍山的鲁德传,是北京新发地市场有名的“南菜大王”,主营扁豆、四季豆、青椒、尖椒等品种。仅每年10月到次年5月的“南菜北运”,他的营业额就能达两三亿元。

转过年,就是鲁德传的六十大寿。他说自己半辈子都待在了新发地,来这里28年,没有一年春节回过老家。

△从鲁德传那里购买豆类蔬菜的分销商正在搬运货物。(总台央视记者刘瑞琳拍摄)

疫情三年,回忆里有着苦涩和心酸。2020年6月,新发地涉疫临时封控,采购的蔬菜只能就地封存,眼睁睁看着在车里全烂掉。后来发放商户补贴时,鲁德传一分钱没要。他说,“是新发地成就了我,咱能自己解决的,就不麻烦市场和政府。”

如今,鲁德传心里的感觉就是“踏实”。“以前不敢进货,就怕封在路上或者市场里。现在,这些顾虑都没有了。”

△鲁德传春节售卖的椒类品种丰富。(总台央视记者刘瑞琳拍摄)

1月18日上午,于世寰和医院20位同事来到呼吸内科的护士站,田美霞同其他40名工友集结在塔里木油田公司的西气东输第一站,鲁德传与新发地批发市场的许多商户和群众相聚蔬菜一区露天交易区。

这一刻,虽然相隔几千公里的距离,他们眼前的屏幕通往同一个地方——人民大会堂东大厅。

02

一场特别的邂逅

当天上午,同总书记视频连线的,还有天南地北的这些人。

早晨五点半,福州市社会福利院,9层的老年公寓,房间灯光陆续亮起。83岁的刘小兰像往常一样,开始起床梳洗。

“老伴走掉了,我一个人在家里住,很孤单,但也不想麻烦小孩。”2018年春节过后,刘小兰就来到了福利院,转眼已有五个年头。

除了每天有专门的陪护,有新鲜的三菜一汤,老人最满意的,还是院里组织的各种活动。“我们可以做手工、学手语、唱唱歌、看电影、谈天说地,每一天都很充实。”

△福利院内,老人们聚在手工室,在社工的指导下完成一件件手工作品。(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李炜拍摄)

这一天,院里组织了一场特别的迎春活动,邀请大家参加。刘小兰老人特意穿上红色羽绒服,戴上了红围巾。

上午十点多,在福利院的会议室,当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大屏幕上时,老人才意识到这场迎春活动到底有多“特别”。

△活动现场,老人们隔着屏幕给总书记拜年。正中间站着的,就是刘小兰老人。(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当天,郑州东站客运车间值班站长高山通过视频连线见到总书记,也是难掩激动。

作为一名“90后”,她的工作内容包括值岗服务台、为旅客问询答疑、遗失物品招领等。从清晨五点第一班列车出发,到凌晨一点最后一班火车抵达,“每天都有大量旅客问询,几乎没有一分钟是停下来的。”

疫情防控期间,高山和同事们的工作节奏慢了下来。作为全国最大的高铁站之一,郑州东站客流量最低时不到1万人。

△1月18日,高山(左起第二位)现场参与总书记的视频连线。(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如今,火车站的人气又回来了,客流量已经增长到每天十几万人。看着一度冷清的候车厅恢复往日的热闹,虽然更忙、更累了,高山说,“这更让我感到充实,充满正能量。”

△郑州东站。(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早晨六点不到,云雾缭绕的寨子里升起阵阵炊烟。农家乐经营者陈继良点炭生火,着手准备客人订好的烤全羊。

石椅羌寨,位于四川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誉为“云朵上的山寨”。

△节日气氛浓郁的石椅羌寨。(总台央视记者张宇拍摄)

2013年,常年在外做泥瓦匠的陈继良返乡创业,开起了夫妻档的农家乐。夏天有枇杷、李子等鲜果,冬天有腊肉、排骨等年货。去年,夫妻俩挣了20多万元,这比他过去在外打工四五年挣的还要多。

临近年底,陈继良和村里的农家乐经营者,迎来了节前一大波游客。让乡亲们没想到的是,总书记春节前夕视频连线全国六个地点,其中就包括石椅村。

△陈继良夫妻俩合影。(总台央视记者黎兵拍摄)

03

总书记问了我们这些事

1月1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

总书记第一个连线的,是于世寰所在的哈医大第一附属医院。总书记详细询问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发热门诊接诊、重症救治、药品配备和患者康复等情况。

医院负责人向总书记报告,这里收治的新冠重症患者去年12月31日达到高峰,之后缓慢下降。目前医院ICU床位使用率是85%,能够满足重症患者的救治需求。听到这些情况,总书记很欣慰。

△呼吸内科逐渐康复的患者正在做简单的活动。(总台央视记者刘琦拍摄)

总书记同83岁的患者齐大爷连线交流。本月7日,齐大爷因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转入于世寰所在的呼吸内科救治。经过于世寰和同事们精心治疗,齐大爷春节前就能出院了。总书记祝他早日康复出院,回家欢欢喜喜过年。

在连线中,总书记特别提到,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关心关爱,于世寰听完心头一暖。

△于世寰和同事们和总书记互致新春祝福。(总台记者陈治铜拍摄)

在同福州市社会福利院视频连线时,总书记问起生活和医疗条件、疫情防控和老年人疫苗接种等情况。

福利院负责人告诉总书记,今年春节将有203位老人在福利院过年。刘小兰老人就是其中一位。因为感染新冠病毒康复后身体还在恢复,老人觉得留在院里过年更踏实。

△春节将至,福利院里装扮一新。(总台央视记者蒋硕拍摄)

作为在院老人的代表,刘小兰老人向总书记介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情况,比如这里每周都会组织跳广场舞等。她还告诉总书记,连线现场摆放的手工作品,都是福利院老人们亲手做的。

△现场摆放的老人们的手工作品。(总台央视记者耿旭菲拍摄)

“总书记好!”来自塔里木油田石油工人的问候,声音雄浑有力。他们身后,是壮观的油气运输管道。

节日期间大家能轮休吗?你们在外过年,年货都准备好了吗?春节期间,你们如何抓安全生产、确保平稳供气?总书记问得很仔细。

田美霞站在第一排,当总书记问到年货问题时,话筒递到了她手里。她没想到,总书记就像家里的长辈一样,惦记着他们怎么过年的事情。

△管线巡查工作天没亮就开始了。(总台央视记者钟信伟拍摄)

除了本职工作,田美霞还兼着工会的事务。场站员工过年的事情就是她在张罗。今年春节期间,有280人留在岗位上过年。田美霞告诉总书记,他们准备了丰盛的菜品,丰富的文娱活动,大家会一起看春晚,包饺子,吃年夜饭。

总书记叮嘱大家站好岗、供好气,保障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总书记的话让田美霞和同事们倍感振奋。(总台央视记者钟信伟拍摄)

04

总书记这些话给我们信心和力量

总书记这次连线的六个地点,有一半是能源保供、市场保供、交通保通保畅的第一线。他看望慰问的既是具体点位的基层工作者,同时也是整条战线的干部职工。

为了保障春运,高山所在的郑州东站加开车次,每天达700多趟。作为客运车间值班站长,她的工作更忙了。今年春节,高山还是一个人留在郑州过年。大年初一,她将在服务台岗位上,同南来北往的旅客度过新春第一天。

△高山正在为火车站旅客解疑答问。(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在同郑州东站视频连线时,总书记说,长期以来,交通运输系统的干部职工埋头苦干,担当奉献,功不可没。

总书记这一番话,让高山更加感觉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守护万家团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春节将至,郑州东站站台上悬挂起红灯笼、中国结等。(总台央视记者杨立峰拍摄)

面对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的商户和群众,总书记说,“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他要求加强粮油肉蛋奶果蔬菌等重要民生商品的产销保供, 确保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质量放心、价格稳定。

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的“南菜大王”鲁德传留意到,总书记在“粮油肉蛋奶果蔬”之后加了一个“菌”。在他看来,这体现了总书记对进一步丰富“菜篮子”的重视。

△1月18日,鲁德传(第一排左起第八位)与其他商户代表们一起,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总台央视记者刘瑞琳拍摄)

鲁德传说,市场里的每一个商户,都是保供稳价的“守护者”。春节临近,他自己的进货量就比以往多了将近一倍,从每天100吨增长到现在的每天180吨,而价格与日常基本持平。

△首届新发地年货节现场的各类果蔬。(总台央视记者刘瑞琳拍摄)

“去年我们游客达到20多万,全村人均收入4万元以上!”在石椅羌寨的视频连线现场,村支书向总书记汇报了这一个好消息。

总书记说,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

△石椅羌寨村民们给总书记拜年。(总台央视记者关舟拍摄)

△连线开始前,人群中的陈继良。(总台央视记者关舟拍摄)

身着羌族传统服饰的陈继良站在第二排左侧,现场听到总书记的鼓励,他的信心更足了。新的一年,陈继良打算把自家小院再打造一下,进一步扩大规模。

在连线现场,总书记说,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我最担心的是农村和广大农民朋友。

陈继良告诉《时政新闻眼》,“我们家都阳康了,村里也有药。”在他看来,抓好疫情防控,村民和游客就能更加安心。

△村民们聚在石椅羌寨文化广场上,跳起沙朗舞,迎接新春。(总台央视记者李增仁拍摄)

05

“坚定信心、抖擞精神,齐心协力加油干”

东西南北中,神州共此时。

在同六个地点逐一视频连线之后,分屏切换为同屏。总书记面对六地干部群众发表重要讲话。

往年是到基层走一走,今年改为视频连线,总书记说起了其中缘由。他说,今年采取视频连线的方式,看的地方更多,东西南北中都有,虽然隔着屏幕,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全国各地浓浓的年味,感受到大家的幸福和喜悦,我的心同大家、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始终是连在一起的!

总书记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大家能欢欢喜喜过好年。”

△视频丨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

辞旧迎新之际,总书记为过去一年点赞,“每个人都了不起”;也为新的一年加油,“希望大家坚定信心、抖擞精神,齐心协力加油干,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大作为、更大收获!”

新的一年,哈医大第一附属医院医生于世寰有着自己的打算。疫情暴发以来,很多学术交流都暂停了,他希望自己能尽快恢复过去那种学习状态。他说,只有医学不断发展,自己的医术不断精进,才能造福更多的患者。

福州市社会福利院老人刘小兰回到自己房间,发现窗户上已经贴上了“福”字。“新的一年,希望国家好,我们个人也好。我们大家庭小家庭和和睦睦,老人们一起平安、幸福地度过晚年。”

塔里木油田的“90后”姑娘田美霞说,每天看着源源不断输出去的气,想到自己和同事们保障的是下游4亿多居民的生活,就觉得挺自豪的。“不是我奉献了青春,而是塔里木点亮了我的青春。”

总书记勉励新发地批发市场在拓展货源、丰富品种、保证质量上下功夫,这让商户鲁德传干劲更足了。这个春节,他将同4500名商户一起为首都市民的餐桌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供应。

郑州东站客运车间值班站长高山的老家在新乡,虽然距离郑州不远,但她在2月15日春运结束后才能回家。她说,“疫情结束后,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腾出时间回家看看。”

“总书记还说了腊肉好吃,多吃一点!”四川石椅羌寨农民陈继良一直沉浸在见到总书记的兴奋当中,“我们这里的苔子茶,总书记说没尝过。希望有机会总书记来我们村做客,尝尝我们的特产,看看我们村的新样子。”

纪念木心逝世十周年:闲聊木心之外 | 对谈陈丹青

今天,是木心先生逝世十周年。

他被更多人认识的时候,已经是位长者,人们愿意尊他为老师,听他慢吞吞地讲课;后来,他拥有了更多读者,《文学回忆录》让他备受年轻人的喜爱,相见恨晚。但对羡慕张爱玲年少成名的木心来说,自己却等到79岁,才第一次在大陆出版书籍。最初的《哥伦比亚的倒影》,也没能掀起阅读的热潮,只是本冷冷清清的文学作品,他依然渴望着能被更多人看到。然而,等到让他成为一种现象的《文学回忆录》出版时,已经是2013年,那时他已经辞世。

等到他更多的作品出版,人们才意识到,或许对整个汉语写作来说,他也来得太迟了。那种干净的、没有受到上世纪任何文化运动影响的文字,天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或许以后,他还有更多的迟到——对他文学观念的公正评价、对他作品的真正理解、《诗经演》等书籍中耗费的心血、更多尚未面世的遗作手稿、画作……在现代,他慢吞吞的姿态与社会生活的快节奏格格不入,但也正是这种格格不入,吸引了更多人跟着他的影子,安静而缓慢地前行。

木心(1927-2011),1927年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东栅。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中国当代文学家、画家,出版多本著作。

采访在理想国顶层的办公室进行,陈丹青和“理想国”的总编辑刘瑞琳正坐在一张办公桌旁,面前是厚厚一沓《木心遗稿》的清样打印文件。首批面世的这份遗稿大约共计16万字,主要是木心晚年时期的笔记、备忘录和作品草稿,整理工作目前还没有完成。这只是木心尚未出版的作品的一部分,他还有更多文字,由于没有留下任何时间、标注,甚至笔迹都无法辨认,暂时无法出版。

在今天,木心几乎已成为每个读书人都知晓的名字,但对真实的木心来说,人们了解的,或许连一半都没有达到。对木心,人们有推崇、有赞赏、有质疑,也有标签化的误解。在短暂的寒暄后,我们坐在桌边,开始在交谈中追逐木心在文字中留下的痕迹。交谈结束后,这痕迹可以说更清晰,也可以说更模糊。总之就像是他重新在房间里出现了,听完我们的对话,然后等关于他的话题结束后,就起身拍拍衣服,继续消失了。

本文出自12月17日专题《迟到的人——木心逝世十周年纪念》的B04-B05。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宫子

《木心遗稿》,木心著,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2022年1月。

01

自媒体时代的木心

木心旧照。

宫子:今天我们来,当然主要是纪念木心。你之前每年在木心的纪念日都会写一些文章,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觉得还有多少想说的没说出口呢?

陈丹青:他死后五年,我每年为理想国的《木心纪念专号》写一篇回忆文章。2015年,木心美术馆建成了,我又写过很长一篇谈论他的绘画,放在2016年专号。那是专号最后一期。但2017年又写了一篇,是伦敦国家图书馆叫我写的,那年美术馆办了英国文豪的文物展,展品来自图书馆,他们蛮重视,听说老头子来过英国,就要我写回忆,他们翻译后,放在图书馆网站上。

宫子:每年应该有很多人来找你写吧?

陈丹青:倒也没有。情况在变化。十年前知道木心的人很少,2011年他死了,2012年我录入《文学回忆录》,2013年出版。那个阶段,理想国、乌镇、我,都想让大家知道木心。但十年来读者逐渐增多,好几个省的民间读者自发成立了“木心读书会”。当初我没想要那么多人知道他,其实大部分人只知道他的名字,记得一些他的俳句,听过《从前慢》,但果真去读他的书,毕竟是少数。木心的书不好读。

实话说,目前许多的读者是冲着《文学回忆录》。总之,我跟十年前、五年前的想法不一样了。知道木心的人太多了,我愿意他还是很小众的作家。

宫子:你本人现在也象征性地变成了木心的代言人,大家一提到木心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也有人质疑你是在“造神”。

陈丹青:他死了,然后有了美术馆,我又在那儿做事,自然就变成目标啦。但我无法给他代言。代他什么言呢,你说说看?只有一个方便,我做他的事再不用征得他同意了。“造神”,是他们说的,你觉得这是造神么?从2006年木心出书直到现在,都有人在质疑,说我是个托儿。好吧,他们觉得我是个托儿,我就是吧。

我的理解是,木心死去那年,自媒体已经有了。人类从来没遇到一个时期,有种媒介能让一个人、一件事,传播那么快,而且谁都可以加入议论。我跟木心的关系是件小事,可是被放大,被议论了。换在30年前,文学界这个出来了,那个出来了,出版界批评界都做同样的事,报纸、杂志、研讨会、访谈、见面会……集中议论某个作家,但那时不会说你“造神”。自媒体时代就是吃瓜时代,木心不是变成“神”,而是被自媒体变成一只瓜。

《张岪与木心》,陈丹青著,理想国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9年9月。

宫子:我倒是想起了一个事情,上大学的时候,2013、2014年左右,班上有人期末论文写了“木心大师”,结果被老师一顿痛骂,说有那么多能写的当代作家,结果找了个我都没听过的什么所谓大师,也不知道是哪门子的大师。

陈丹青:我刚还收到一个00后考生的消息,他说考高中和北师大,试题里有木心的文章,我很惊讶,谁定的考题?他说试题的文学家里有木心,选篇是《童年随之而去》和《林肯中心的鼓声》,要学生分析某句什么意思。可是今天你告诉我,八年前有个同学写了木心,老师会骂,老师没错呀,他没听说过木心。

错是错在哪里呢?就是所谓“大师”。谁说木心是大师?我和出版社从来没说过,想都没想过。很简单,中国有这么多作家,光是我这一辈,50后、60后,出了多少作家?他们的书已经有二三十个国家语种翻译,欧美都有了专门研究北岛、莫言、余华的博士生。现在我推荐一个老头子,79岁,第一次在大陆发表文章,怎么啦?犯了法吗,这样上赶着骂?然后说我是托儿——对,我是,我乐意托下去。

宫子:所以看到有人诋毁木心你都会很生气。

陈丹青:有三次非常生气,换到年轻时会上去打。现在变成所谓知识分子,不能动粗了,我们这代人是打架长大的。

头一个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朱伟。2006年木心的书刚上架,他就写了微博,居高临下,说一堆酸话。他是老编辑,跟我同代,上世纪80年代经手过不少知名作家,大抵是40后、50后、60后。可是看到一个20后,一个79岁的老头子,头一次出书,他就这么傲慢、摆谱。木心招惹谁了?实话告诉你,我从来看不起我这一代人,包括我自己。朱伟不知羞耻,跳出来,他本人就是文学编辑,所以十倍的羞耻。

第二个呢,是《羊城晚报》某编辑。《文学回忆录》出来,他就组织一位姓张的作家写了文章:《木心:被高估的大师?》,登出来。事后我见了张姓作者,蛮坦率的,他说他当时没看几篇木心的文章,没读过《文学回忆录》,他说那个标题是《羊城晚报》编辑加上去的。

最近一次生气,就是郭文景。说来可怜,他一点不知道自己有多丢人。你批评木心,没问题,你可以批评任何文学家,批评托尔斯泰或者鲁迅,但腔调不要这么难看,话说出去,是你自己的脸,多好的教养啊!

《羊城晚报》后来给《文学回忆录》一个年度散文奖,叫我去领,我见到了那个编辑,蛮年轻的书生,我就心软了,我逗他,我说可不可以在颁奖仪式上讲这件事情,他马上慌了,说千万不要这样。呵呵,你先撩的事,你躲什么呀——我也是个粗人,常骂街,所以我被骂是活该,但骂木心,我会非常受伤、动怒。

你刚才问我关于木心还有什么想说,有的。针对资深文学编辑朱伟,我有十万字要说,因为涉及深层的文学是非和历史是非。看机会吧,目前不会说。

宫子:我觉得木心留下的文字,有一个特点是他太容易被断章取义了。比如我看《木心遗稿》里面有句“每个女子都应该像清少纳言那样啊”。这话我们都知道就是个人在读书时随性的一句感慨嘛,但单独挑出来,太容易被攻击了——你什么意思啊,清少纳言是日本封建社会贵族阶层,她身上多少社会约束,让每个女子都像她那样,这不是和现代女性的个性解放唱反调吗?我觉得这个时代,人们似乎无法容忍一个人去随性感慨,你说的每句话都要负责任,都要有依据。

陈丹青:这就是自媒体时代,大家都能说一嘴。但现在的好处是,留言意见正反面都有,一个人被修理惨了,会有人出来说话。

宫子:那刘老师作为出版人,从出版《文学回忆录》开始就有预料到木心在今天受欢迎的程度吗?

刘瑞琳:最开始是2006年的《哥伦比亚的倒影》。那是木心书的简体字版第一次在大陆出,立刻有人觉得他很有意思,后来作品一本一本地出,读者越来越多。《文学回忆录》是2013年出的。

木心在纽约授课。

宫子:当时他还在世,知道这个事情后有什么反应呢?

陈丹青:你在遗稿里会看到的。回国后他写了很多感想。第一,很高兴有读者了,第二,感慨名声来得太迟,反倒怀想默默无闻时。当他发现有名了,百感交集。

宫子:他好像很渴望能有人来写一写他?

陈丹青:是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跟他一起玩,隔三差五他就拿着稿子给我看,我说写得好啊,之后越来越熟,他说你将来要写啊。但我不肯写,写了,他肯定不会满意的。他对什么文字都不满意,包括他自己的。结果他死后我马上坐下来写,写完会难过,因为他看不到了。他活着时我写过一篇,就是2006年木心大陆版第一次推出的时候。

02

木心的“孤独”与“通透”

木心旧照。

宫子:但现在变成研究他的人太多了。我很好奇,不知道如果他还活着,看到这么多人研究他,写他的论文,会是什么反应。因为我觉得,艺术家、作家可以很极端地分成两类,一类是需要在研究里活着的,另一类呢一碰到研究就死了。

我觉得木心就是后面一类,野外的,如果把他抓到书桌上研究、剖析,他就死了。所以我不知道如果他看到这么多人研究他,他会不会重新躲起来。

陈丹青:哈哈哈,你很敏感啊!2014年上海图书馆举办《文学回忆录》的活动,上千人参加,有位嘉宾是浙大教世界文学史的张教授,发言一开始就说得很妙,他瞧着整个大厅坐满人,说:木心要是看到,一定会说:“不对的,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他说的非常对。

木心遗稿里有句话,说是做墓志铭:“不要写我,你们写不好的”。可是你不要信他。他很希望人家研究他,理解他,他最信赖的学者叫童明(刘军),是加州大学教西方文学、研究尼采的,他们俩交谈了好多年,眼下他也真的在做,但他要教书,时间少。我们还在等他把木心的专题研究做出来。

可是各大学的年轻人早已写了不少木心研究论文,硕士的,博士的,我都看不过来。专门的木心作品研究会前几年也成立了。最让我惊讶的是,有三个人,完全业余,自行释读《诗经演》,因为最难懂的是《诗经演》,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个人做得特别好,是位干部,退休后花了五年时间,一字一句释读,这应该算是研究吧?

《诗经演》,木心著,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4月。

宫子:他晚年的时候据说是如果看到有人写他的文章,他会记下来,他会看……

陈丹青:没有一个艺术家不希望别人看他。没有的。张爱玲从来不回复读者,但每篇评论都看。艺术就是为了跟人分享,为了拿到窗外去——来看呀,来看呀,告诉我你们怎么想。没有一个艺术家会说:“啊,我才不想知道读者怎么想。”那样说是不诚实的。我不太相信作家关于自己的谈论,不要太相信。

宫子:有时读他像“艺术家哪里是要隐退啊,他是等着你来找他啊”这样的话,会感觉这些看似俏皮又矫情的话语背后,其实不知道隐藏着多少辛酸和孤独。我觉得木心是个孤独的人。

陈丹青:你能看到这一层,不容易——你觉得你孤独吗?

宫子:还好。

陈丹青:还好?那你牛啊。我听太多90后80后跟我讲,他们孤独得一塌糊涂。问题是,很多人感慨木心孤独,是的,他当然孤独,但说木心孤独,什么意思呢?

宫子:他的这种孤独也是在遗稿里看到,他有一句话,就和读者说不要轻易去看破红尘,看破红尘容易,但补回来就难了。

陈丹青:你怎么理解?我不太懂这句话。

宫子:可能首先一点就是,他太通透了,他太了解人性了。就像一个心理学家——这个世界上最没办法解决自己内心症结的人是谁呢,就是心理治疗师自己,因为他们太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所以根本无法给自己治疗。我觉得木心也是这样。

陈丹青:还是没明白你的意思,不过我同意,如果一个人看破人性,太通透,对创作未必好。以我了解的木心,他没认为自己通透。他有很多困扰,他经常犯傻,他在遗稿里写了自己的傻。他写小时候是全乌镇最无能,最没前途的人,什么都拿不出来。他不知道和我说过多少次,说年轻时太傻了,不会说话,不会做人,什么作品也没有,他很晚才建立自信。

宫子:这可能是“通透”带来的另一个坏处。有时候去创作一个东西,写小说,或者画画,最好的那部分几乎都不是创作者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干什么,而是近乎一种出神或无意识的状态,写东西的时候可能自己都预料不到之后会发生什么。但木心有些太懂艺术了,看他在《文学回忆录补遗》里提到一小段自己写的东西,很清楚地知道该如何开头,如何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破题,接下来又该如何顺承。这对创作来说并不是个好事情。

木心手稿。

刘瑞琳:我好像有点理解你的意思,是说木心他太明白怎么样去写了,看得太透了,所以会影响他的写作。可能木心说的那句红尘看破了就补不回去了是这个意思,是吧?

陈丹青:有可能啊。不过我不认为这会影响木心创作,但会影响他写长篇。鲁迅和木心一样,太锐利,不适合鸿篇巨制。别人攻击鲁迅写不出长篇,只会写短的,鲁迅蛮生气的,写了杂文怼回去。但他是想写长篇,写杨贵妃,没写成。他跟木心是一类人,智性太高,看透。写长篇必须很傻,像个蚂蚁慢慢爬。木心曾说:喔哟!写长篇需要巨大的人格。

刘瑞琳:这是不是也是木心先生一直没有写出长篇的一个原因,他一直有这个计划。他从美国回来的时候有一个大本子,他就很明确这个大本子要用来写《瓷国回忆录》,然后只写了开篇的一部分。

陈丹青:对,这个长篇的开头现在还没找到。他念给我听过,然后没下文了。鲁迅,木心,都写不出长篇。这和通透有没有关系,我不知道,曹雪芹也通透啊,但他写出了那么长的《红楼梦》,长得要命。木心说起曹雪芹,说起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起哈代,就很吃醋的样子,我相信鲁迅看到《红楼梦》也吃醋的。

但我一点不认为木心和鲁迅非得写长篇。长篇是爬行动物的事,木心和鲁迅是飞掠的。世界上已经有这么多好长篇,我不会在鲁迅和木心那里寻找托尔斯泰给我的快感。

03

木心的拙与傻

木心旧照。

刘瑞琳:我们第二次去看他的时候,他晚上请我们吃饭,讲了两件事情。一个就是他要写一本书,《读者》,这个他也说了很多遍,而且第二天早上还和我们说“我昨天晚上已经开始写了”。另一个就是《瓷国回忆录》。其实他到最后已经没有力气写了,但这就变成他心里一直惦记的两件事。

陈丹青:当然,他老想做他做不到的事情,哈哈,这就是傻呀。

刘瑞琳:不过他刚才提到的一点让我很好奇,他刚才说看了木心的遗稿,感觉还是那个熟悉的木心。但我看了后感觉不是之前发表的那些作品里的木心了。

陈丹青:你在他的书里会看到一个极其机智的人,精巧,讲究。但他遗稿中的一半内容,非常率真,老实,不打磨,直话直说。你会发现另一个木心。

刘瑞琳:所以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因为你现在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

宫子:我认为还是之前那种熟悉的木心,包括他之前发表的作品,像《文学回忆录》,我也认为那里的木心是一个笨拙的木心,而不是机智。因为经常读到他评论一个小说,会说类似于好得说不出话来,让人想眼泪汪汪之类的话,就像个嘴笨的人想夸一个东西好但又说不出多余的话来。这些绝不是一个聪明的评论者会写下来的句子,聪明的评论者不会那么完全地把自己暴露在读者面前。我认为这反而是木心的一种笨拙。

陈丹青:那你很厉害啊。木心其实很憨的,甚至很傻,真正精明的人不会这样说话。我喜欢他就因为他矛盾,复杂,多面,而且懂得怎样展示他的多面。他在已发表的文字里步步设防,但另一面,他整个儿写作又是不设防的,极端个人的,根本不考虑外界。所以他在七十年代会受罪,他就是个书生,危险到门口了,他还在想他的诗。

宫子:而且这一定是个过程,想兼顾通透和世俗,倒是容易的,但一旦达到了彻底通透、看破红尘的状态,再回去就难了。

陈丹青:哈哈,好像你特别在乎看破红尘这件事。

刘瑞琳:年轻人好像很爱说这件事情。陈老师你觉得你现在这个年纪看破红尘了吗?

陈丹青:没有。“看破红尘”这句话就是没看破的意思。生命就是红尘,除非你赶紧死,不然你就没看破。从字面意义上,所谓“通透”要到木心的年龄段,要经历很多事情,但木心要看破的是“宇宙”。遗稿中有句话,大意是人类想破解宇宙,不自量力。他出语毒辣,很会“损”,“损”一切事物,“损”各种人,包括“损”他自己。我反而觉得这是他的孩子气,绝顶聪明的孩子,嘴很毒的。

《文学回忆录(1989-1994)》,木心/陈丹青著,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7月。

宫子:可能这个话题牵涉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木心他是如何看待“人”的。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读木心能发现,他仿佛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句名言的反面——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感觉在他眼里,远处的人、艺术的人、抵达不到的人,甚至散文里路边萍水相逢的小摊小贩,远远望去,都那么可爱;然而现实的人、具体的人,一走近了,仿佛便丑陋了。

陈丹青:哈哈哈,你再多读。多读了你会发现他说过同样的意思。你会发现他在同一个问题上,有这个意思,也有那个意思,他会有很多说法,而且在其中享受快感。

宫子:是啊,他是个没有固定体系和逻辑的人。有时候看,会心想,哪怕你有个什么流派,有个什么主义呢,但凡随便有一个,就有相应的圈子,当你受到攻击的时候就会有人站出来替你说话。但那,就绝不是木心了。

然后,再说回到他“孤独”的话题上。你在美国刚认识他的时候,试过帮他卖转印画,可惜大部分人不识货,是吗?

陈丹青:有人识货,但觉得不好卖。他被拒绝的经历非常多。但这不是要点,跟他的孤独没有太大关系。很多作家如果你问他是否孤独,我相信各有各的孤独。他跟我们,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有作家相比,最不一样的是,他被外界知道是最晚的。王安忆跟我是同届,出名时也就二十七八岁。阿城比安忆大一点,出名时35岁,在那代人算是晚的,我不知道60后作家出名时多大岁数,但是你可能找不到一个当代作家,79岁才在大陆第一次出书。他在台湾发表散文,早一点,也快60岁了。这是木心跟所有作家——且不说写得如何——最大的区别。

宫子:那他在美国如何谋生呢?

陈丹青:起先是稿费。好几张华人报纸在纽约,他投稿,同时在台湾出书,有版税。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他也卖画,能维持体面的生活。遗稿里有他的账单,差不多等于收入表,每篇文章多少字,多少稿费,他会记,有点像鲁迅,喜欢弄小账单。

木心画作。

宫子:二位应该都参加了他的葬礼。葬礼上播放的不是寻常的哀乐,而是古典乐。这是他留下的遗愿吗?

陈丹青:不是。他没留下任何遗愿。他发昏了,谵妄了,然后死了,没有一句话留下来。但是第一,他和我都喜欢古典音乐。第二,当时就这么做了。12月24日是葬礼,22日晚上我放CD一个个听,然后选出来,排了顺序,请乌镇一位录音师在音响里事先准备好,比较长的那段在灵堂放,短的那个音频在葬礼上放。

宫子:他还有在“时期”留下的音乐手稿,还有笔记《狱中手稿》,这些都还能找得到吗?

陈丹青:《狱中手稿》的三分之一在美术馆陈列。你有兴趣可以翻《木心纪念专号》,有五篇被他自己强行解读出来,因为字迹只有米粒大小,一个挤一个,很难辨认。他不认为《狱中手稿》有解读价值,只有观看的价值。他说他再不能那样写作了。音乐手稿都在,大概40份。其中有六七个谱子被年轻音乐家编创为可演奏的谱子,2016年演奏过。

《木心纪念专号》,刘瑞琳主编,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04

骂声的泛滥与批评的空白

宫子:另外借助木心,其实也可以反思我们现在的很多事情。比如对木心的攻击,断章取义地读到其中一两句话就开始骂,这是不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对审美的包容性也越来越小?

陈丹青:如今每个用微信微博的人都不被包容,不是吗?你说他的话太直白,金句又多,太容易被人挑出来。是的,但也不是。自媒体时代的言论其实都被转发、被曲解、被攻击,这不是木心一个人的遭遇。我是觉得,谁质疑,请写出来,说明他读了木心,注意到他,甚至在乎他,然后很多质疑,很不以为然。很好啊,写啊。

要骂,没人拦得住,譬如郭文景。但骂有骂相,别弄得太难看。骂和质疑是两回事,质疑就是批评。我非常渴望中国多一些文艺批评,文学的,音乐的,绘画的,有吗?谁要是长篇大论告诉我:木心不行啊,他的观点、写法,他所谓的美文,根本不行啊,然后我看了很被说服,那我会高兴,说明还有认真的人,爱文学的人,说真话的人。

有吗?你告诉我。大多是粗鄙的,东一句西一句,吐口水。这么多年了,看不到认认真真的批评,哪怕千把字短文,驳斥喜欢木心的人,看高木心的人,而且言之成理,那我会非常高兴中国又出了个人。

这样一个话语环境,木心干净,确实讨人厌。可是谁看过木心的书,谁真的喜爱他,一聊就知道的。尤其是年轻一辈,心思很干净,很诚恳。六年来我亲眼看到来很多青年读者,每周收到木心读者的信,什么感觉?大多是很文弱,很内向,很淳朴的人,迷途羔羊似的。他们未必真懂,可是为了木心哪句话,诚心诚意老远来乌镇,展厅待很久,来好几次,还会哭。

当然,很多游客是为了蹭空调,拍照,那也好啊。美术馆就是让人来逛来玩的。

05

木心留下的追忆与反思

木心旧照。

宫子:是的,年轻人中喜欢木心的很多,而且很纯粹。我忘记是谁说的了,在中国不会有人读了莫言的书就想去见见莫言这个人,但是读木心的书会。

陈丹青:梁文道说的。他说一个鲁迅,一个张爱玲,一个木心,人们读了他的书,还想见这个人。我不能说没有其他人,但这现象是很奇怪。今年还有人给木心写情书,字迹娟秀,“我爱你”。每次看见有信,以为是给我的,一打开,写给木心。当然这是少年期的心理投射,我相信每个中国作家都收到过不少情书,区别是,木心已经死了呀。

刚才你说的那个考试写木心的同学,我关心他后来做什么了。少年人容易喜欢木心,真正读书,相信书,都是十来岁的事。眼下00后读者也出现了,他们在喜欢一个至少爷爷辈的人,但未必会喜欢自己的亲爷爷。他们真的爱木心,我很奇怪。

宫子:我是来到书评周刊做编辑了。不过,木心很多时候也让我反问自己。假如我收到了一篇木心那样的书评,里面说一本新出版的小说——“写得真好,好得像是一个人在笑的时候眼泪汪汪”,我会给它发表吗?这是我经常反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而且就像你之前在一期关于凡·高的视频里说的,每年看艺考生的画,那个技巧给凡·高一辈子他都画不出来,但那些画你看了,就很想死。我有时收到的书评也是,逻辑观点特别充分,论证很完整,但我看了,也想死。我去798艺术区,看展览,看作品旁边的那些展语,也想死。

陈丹青:你今年多大?27岁?好吧。等你37岁、47岁,不要变成他们。你要知道,他们年轻时恐怕也跟你一样,也对上代作家的文章嗤之以鼻,结果渐渐变成你说的这种,职业批评家,职业教授,然后给一个20后读到了,想死。

宫子:所以我们今天会纪念木心,也是因为像这样一个人,那样的一个干净的世界的人,他离开了,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远,再不会有这样一个人再走回来了。

木心旧照。

刘瑞琳:从他的作品集到《文学回忆录》,再到现在这个《木心遗稿》,我越来越觉得木心是一个特别可爱、有趣的人。我也很难说清楚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但他的那些话别人是说不出来的,就是没有这种人了。马上要出《木心遗稿》,我心里会有点不安。经历了几次木心的书出版后,有很多人喜欢,也有人要骂。就是一方面总有人在非议,另一方面总有读者在催问,怎么还不出、怎么还不出。

宫子:我倒是觉得无所谓,做书嘛,把书给到喜欢的读者手里就好了。博尔赫斯的全集一辑两辑三辑地出,难道每本都好吗?里面有多少是他给阿根廷报纸写的用于谋生的边角料啊。马尔克斯和石黑一雄,连演讲都要给他们做成书,真有这个必要吗?所以我觉得只要有一部分读者真心期待就好了。

陈丹青:再说一个《木心遗稿》的事。他写了好多人名。我分辨了,其中部分是他上海美专所有同学的名字。部分是他工艺美术工厂,就是他遭罪的单位里几乎所有人的名字,非常长,还有就是他家人,包括佣人一共18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老了,他在回想,他再也见不到他们了,都死了,老了。80岁前后,他开始回想这些人。而且这种回想非常真挚、朴素,连名带姓,一个个写下来。我做不到,我不会回想全班同学的名字,而且写出来。

还有一个,他在练记忆力。我认识他时他比我现在还年轻,快60岁了,我们聊天常想不起某个名字。他说,保持想,直到记起来,这样会锻炼记忆力。他真的这么做了。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宫子;编辑:宫子;青青子;校对:薛京宁;李铭。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习主席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致每一个奋斗的中国人

  每当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这个从北京传遍全球的声音总是直抵人心。2020年12月31日晚,中国国家主席在北京发表了2021年新年贺词。这也是他第8年在同一个时间节点发表这篇重要讲话。在带领中国战胜了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之后,习主席会怎样讲述这一年发生在这个国家的故事?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他对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会有怎样的深情告白?

  最高礼赞:“每个人都了不起”

  2020年,极不平凡。当病毒打破生活的平静,我们共同扛过那些“至暗时刻”,一起迎来光亮和希望。

  疫情初始,江城告急,抛下所有,热血出征的,是你;封一座城,护一国人,顾全大局,咬牙坚持的,是你;鏖战之时,壁垒森严,事无巨细,温暖人心的,是你;国有所需,走出家门,复工复产,加班加点的,是你;“闷死”病毒,裹足不出,云上监工,隔空加油的,是你……

  △2020年12月31日,晨曦之中的武汉。

  辞旧迎新之际,你是否已经准备好接受一次最高嘉奖?

  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主席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 。”

  这一年,给很多人点过赞。他在几个月前的全国抗疫表彰大会上说:“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在2020年9月8日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钟南山获颁“共和国勋章”,张伯礼、张定宇、陈薇获颁“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2020年,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从“天使白”、“橄榄绿”到“守护蓝”、“志愿红”,从抗洪英雄陈陆、甘磊、帖克艳到“00”后抗疫护士刘家怡……主席都曾一一点赞。他尤其提到,“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为你们而感动、而赞叹!党和人民感谢武汉人民!”

  △2020年3月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90后援鄂医生刘凯在护送罹患新冠肺炎的87岁老人王欣出病房做CT途中,让老人欣赏了一次久违的落日。时隔半年,9月4日,痊愈的王欣老人和刘凯在武汉重逢,再现了看夕阳的经典画面。(资料图)

  在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在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曾经引用过一句话:“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他由衷赞叹:“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

  △2020年2月24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援鄂医疗队员的护目镜。

  在新年贺词中,主席说:“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生动展示了伟大抗疫精神 。”

  他曾这样诠释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2020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伟大抗疫精神的铸就者。每一个中国人,也都是伟大抗疫精神的展示者。

  △2020年4月14日,雷神山医院ICU病区最后4名重症患者转运至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至此,雷神山医院实现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听了习主席的点赞,你的内心是不是有些澎湃?就怀揣着这份小激动,迎接新一年的挑战和磨砺吧。

  最足干劲:“咬定青山不放松”

  2020这一年,我们太难了。但是,再难,我们都挺过来了。这一年,你坚持做了哪些事?实现了哪些小目标呢?

  2020年,中国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主席重点谈到了三件事。

  △2020年12月8日,中尼两国联合对外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这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珠峰测高。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农村1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要如期完成,还得咬定目标使劲干”……透过每一年的新年贺词,可以看出习主席对脱贫攻坚的深深牵挂。

  △甘肃张掖苗家堡村“扶贫车间”里,农户在晾晒枸杞。

  历经8年,决战脱贫攻坚在2020年这一年取得决定性胜利。在2021年的新年贺词中,主席说,我们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

  下一步怎么走?习主席说,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之描述为“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

  △重庆黔江区小朝门山的产业扶贫公路,既带动了山上药材基地发展,也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2020年是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习主席说,改革开放创造了发展奇迹,今后还要以更大气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

  △这是位于深圳前海国际会议中心,主题为“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的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展览。

  就在发表新年贺词的前一天,2020年12月30日,出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7次会议,并与欧方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再次发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鲜明信号。

  △上海浦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新年贺词中,主席说,经历了一年来的风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就在2020年将尽之时,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了8000万例,死亡人数超过了170万例。这一年,世界经济陷入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这是2020年8月26日,即将由南昌车站加紧发往巴基斯坦的防疫物资。

  2020年,主席密集开展元首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引领前行的方向。习主席说:“近一年的抗疫实践证明,只要团结一心、科学防治,病毒传播可以控制,疫情影响可以克服。”中国为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世界,注入了弥足珍贵的确定性、稳定性。

  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习主席再次呼吁:“疫情防控任重道远 。世界各国人民要携起手来,风雨同舟,早日驱散疫情的阴霾,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2020年3月22日,用于支援非洲54国抗击疫情的中国援助物资运抵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国际机场。

  2020年,除了做好自己的事,你也是一件件国之大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在新年贺词中,习主席为每一个人鼓起最足干劲。2021年,让我们继续心怀国之大者,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

  最强宣言:“我们还要继续奋斗”

  2020年,在泰山压顶的危难时刻,中国带领中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也上了一堂何为制度优势、何为“主心骨”“定盘星”的“全民公开课”。

  △这是位于上海兴业路的一大会址中,还原一大会议情景的塑像。

  2021年,是中国百年华诞。你打算如何跟着中国一起奋斗?

  主席在新年贺词中,重点说到了中国的“初心”——“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我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牢记使命 ,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位于嘉兴南湖上复建的“红船”。

  葆初心,必奋斗。新年贺词,金句频出,不少就与“奋斗”相关:“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大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在2021年的新年贺词中,主席说:“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2020年11月24日,海南文昌,我国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这是人民领袖的深情寄语,这是百年大党的热切召唤。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心中有了方向,奋斗更有力量。

  “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惟愿和顺致祥、幸福美满。”每一个你我,都是他心中的牵挂。奋斗的你,当铭记,你的背后是整个中国。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主笔丨刘瑞琳

  责编丨郁振一

  视觉丨陈括

  编辑丨杜弘扬 于明立

(央视新闻客户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