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双子座

邝姓(邝姓女孩取名)

时间:2023-10-05 15:04:54 作者:舍我其谁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百家姓姓氏图腾(34)亢、寇、邝、况、雷、劳、历、利、隆、楼

亢姓:

亢,本指人的颈部。亢为脖颈,其内有咽喉,其义为要害。

【起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亢父邑,以封地为姓。春秋时期有个贵族受封于军事要地亢父(今山东济宁任城区南部),世称其为“亢父”。据传,亢父邑是古代东夷族部落的住地,有亢父山,因以为名,是最早的风姓古国之一。后代子孙以封地名为氏,形成了亢姓。

得姓始祖:亢父(春秋)

寇姓:

寇,其本义是“暴”,引申为强力、强制和霸道。甲骨文的寇字,上部是一个封闭的、高大的房屋,从“宀”,屋内右部有一个持有棍棒的手,似手正在伸向和殴打左边的一个人,从“人”、从“手”。这种在屋内打劫、引凶及抢掠的行为称为“寇”,寇有主动侵犯他人的意思。

【起源】1、西周初年,昆吾的裔孙忿生被周武王任为司寇(掌管刑狱及纠察的官),封苏国,都于温,其子孙以官为氏,为寇氏。2、西周卫国始祖姬封(即卫康叔),于周成王时任司寇,其支孙以官为氏。

得姓始祖:苏忿生

邝姓:

邝,主要用于姓。广的甲骨文字形下一个“黄”字,表示住人之屋很大。“邝人”定是会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建筑大房子的人。

【起源】出自古邝国,以国名为氏。古旷国,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一带,古称旷林,居人因以为氏。据代代口传,古旷国起源于五代古国之首,辖管江南东部一带,始祖流落他乡为不忘家国而以国为姓。

得姓始祖:炎帝

况姓:

况,同況。本义是寒冷的水。即水冷的程度。

【起源】1、出自姚姓。周朝初年,舜的后人烈公被封于况地(今山东省境内),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况”作为姓氏。2、出自三国时期有蜀国名人况长宁之后。3、出自由黄姓所改。明代苏州知府黄钟,要求恢复祖姓况氏。帝感其敬祖,允许他改姓。黄钟就成了况钟,后人就是况氏。

得姓始祖:况长宁之后(三国蜀汉)

雷姓:

雷,即雷电。

【起源】炎帝神农氏的9世孙方雷氏,因协助黄帝伐蚩尤有功,被黄帝封于方山(今河南嵩山一带,具体地说,当是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北的嵩山余脉方山附近的方山镇),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

得姓始祖:方雷

劳姓:

劳,“劳动也”。劳的本义是用力过多,辛勤、劳苦。作为山名,同崂。

【起源】以山为氏的姓。在今天的山东省青岛市东面的海面上,有一个有名的风景胜地——崂山。崂山在古代的时候称为劳山。居住在崂山的人一直自为体系,一直到西汉时才开始与外界的人交往,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他们成为了汉王朝的百姓。汉王朝在这个时候赐他们为劳姓,世代相传。

得姓始祖:劳山人

历姓:

厉的本义是粗粝的磨刀石,旱石。在古代,制作工具是十分重要的职业。“厉”字,从房、从万,说明在大的屋子里,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加工“旱石”,或加工好的旱石有成千上万。

【起源】1、出自姜姓。周宣王姬静执政时,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史称齐厉公。齐厉公的直庶子孙以谥号为姓。2、以封国名为姓氏。周朝时,有个诸侯国厉国(在湖北省随县西北厉山),春秋时,改名为随国。原厉国君主的后代支子以原国名为姓。

得姓始祖:齐厉公

利姓:

利,本义是锋利。甲骨文的利字像犁刚出土的形,可见“利”是“犁”之初文,利,阴阳相和,各得其宜。有和之义,引申有利落、迅猛、顺利、富饶等义。

【起源】老子李耳之祖李利贞之后,有利氏。李利贞,或作利正,或作利真,为商末纣王之大臣理征之子。

得姓始祖:利贞

隆姓:

隆,“丰大也”。本义是指丰大。也指“两边高,中间低”,如山谷,中央下而四边高,因高处名之“隆”。

【起源】1、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的隆邑(今山东泰安乡城),以居邑为氏。2、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丰隆,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称丰隆氏、雷师氏,后简为单姓隆氏。3、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赵国大夫楚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得姓始祖:楚隆、隆疆

楼姓:

楼,“高楼也。”,本来是指两层以上的楼房,早期的楼阁架木构成。从字义上,楼出于娄。

【起源】出自黄帝裔孙大禹之后娄衢(东楼公),于西周初被封于杞(今河南杞县),其支孙以楼为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娄氏、楼氏同宗同源。

得姓始祖:东楼公(西周夏少康后裔)

项城地名传说:项城邝楼、邝庄、邝花园的来源

南顿东北四里多有个村子,名邝楼,村民以邝姓为主。关于邝姓,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出自古旷国后人。据宋·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记载:“旷,邝,是字书邝,古国,有邝氏,音荒,又有荒氏,见〈姓苑·邝·庐江〉,人于姓编临淮。”据据南北朝·宋·何承天著《姓苑》记载:“邝氏,广东南海、高要多此族。”

庐江,指今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一带,古治舒(城),古称旷林。原来这里有个舒鸠国,公元前548年,舒鸠人背叛楚国,与吴队联合。楚国令尹屈建率师讨伐舒鸠,吴国援救舒鸠,楚师在会战中大败吴师。并进而灭亡舒鸠。其后,舒鸠国之地被古旷国具有,居人因以为氏。

古旷(邝)国起源于五代(指颛顼、帝喾、尧、舜、禹之五代,非梁唐晋汉周之五代)古国之首,辖管江南东部一带,即今巢湖市庐江县一带。约在战国时期或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灭亡。秦始皇设置南海郡以后,为了保持岭南的稳定,命进军岭南的将士留守当地屯戍。同时还从中原向岭南地区大批移民,邝姓子孙即在此时移民于今广东南海、高要,为不忘家国而以国为姓,即邝姓。

第二种说法,出自黄姓。远祖名黄宣,东汉河阳侯,家南边是白水村,娶邓禹孙女。八代孙名黄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粱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黄旦,次黄丞。因败关灭族。易姓潜名,黄旦添“日”字于左为旷(繁体作曠),居河南陈留村:黄丞添“邑”字于右为邝(繁体作鄺),徙居吉州(江西)。改姓也没离开“黄”。

那么,邝楼之邝姓出自哪一种说法呢?看一看其家谱就知道了。据《邝氏家谱》记载:“邝氏祖起南海(始祖橐),迁高安,徙麻城,(来祖道安公)明崇祯年间来横七沟。”长挂中堂对联曰:“湖广麻城迁来客,横七沟村移来人。”

“起南海”,这里的南海,指的不是中国南海,而是一个地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由中央任免。开始全国设三十六郡,南征百越(岭南)后增设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辖境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四个县,郡治番禺(今广州)。

根据“起南海”这三字可以推断邝楼邝姓之来源属于第一种情况,是随着南海郡的设置从庐江移民广东南海、高要的。

“迁高安,徙麻城”,高安即今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麻城即今湖北麻城县。这六个字也说得过于简单,邝楼邝姓先祖什么时候从高要县迁到高安县,什么时候又从高安县徙居麻城县的呢?绝不会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时候,因为秦末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楚汉相争,活动区域主要在河南、江苏、河北、山西、陕西、四川一带,没有波及到江南地区,邝姓没有可能参加秦末农民起义或楚汉战争。再者,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前221年,秦末农民起义是前209年,西汉建立是前206年,高要邝姓不可能在这么短短十几年内又迁到江西高安。

汉高祖六年(前201)设建成县,直到唐朝武德五年(622)为避太子李建成名讳,才改建成县为高安县。《姓苑》是南北朝·宋学者何承天所著,根据这一点,邝楼之先祖从高要县迁居高安县,应该在南北朝时期。徙居麻城,时间要晚于南北朝时期。

“来横七沟”的时间就比较明确了,在明崇祯年间,也就是1628年至1644年之间。横七沟是个村名,在南顿西南七里余,北靠任河。该村原名白楼,明末,陈姓从山西洪洞移民来此定居,因村周围横竖七条沟,故名。

其实,横七沟不只包括横七沟一个村,南边的邝庄也应包括在内。《邝姓家谱》里所说的横七沟,实指邝庄,横七沟比邝庄名气大,便称横七沟。这是南顿邝姓最早居住地。

好了,解决了《邝氏家谱》几次迁徙的问题,下面再说说邝姓为何又从横七沟迁移到邝楼,邝楼为何又分成邝楼河南,邝楼河北这样两个问题。

邝姓没有陈姓迁横七沟早,先来者为大,邝姓来祖觉得在陈姓面前矮了半截,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同时,横七沟距南顿七里,距县城(今秣陵镇)五十余里,西临商水县,地理位置相当偏僻,想出门办点事都很不容易,于是邝姓来祖决定重新找一个好的居处。邝姓来祖世代相传为风水大师,经常利用这一点外出寻找好去处。

邝先生查看到一处好风水,利于自家子孙享受,但需要到一百五六十年才能得到,自己无论如何是等不到了,便用朱砂锁住命脉,使其不至于流动。然后安排子孙几个地点,可循序渐进在那里安家,最后才能到目的。不久,邝先生就去世了。

李自成推翻了大明王朝,吴三桂勾结满人入关,满人占领中国建立大清,做了皇帝。转眼间到了康熙年间,邝先生的孙子遵从老爷子临终遗嘱,将老爷子的尸骨移至南顿故城东侧高地上,立坟刻碑,并以守墓的名义在这里居住。几代人以后,人口大发展,家业相当可观,便在此地建楼,人称邝家楼。成村后简称邝楼。

邝楼村中有古运河流过,将村子分为南北两部分。到了1949年,邝楼人口已经发展到五六百,代数远了,人们的亲情关系大不如以前,就有了分村的想法。恰好这时新中国成立,河南、河北都在一起办公不方便,便以村中古运河为界,将邝楼一分为二,河南称邝楼河南,河北称邝楼河北。这两个村庄原属南顿镇,2005年均划归光武办事处。

乾隆年间,邝楼一支迁到南顿东南二里多地。因为南顿是个大集镇,生意很兴隆,邝姓便在这里开菜园,拔出的菜挑到南顿集上去卖。人们便称这里为邝家菜园,成村后名邝菜园。后来不种菜了,改村名为邝园。邝园原属南顿镇,2005年划归光武办事处管辖。

到了乾隆中期,南顿邝庄邝姓分家,有一支迁徙到南顿东八里、解庄和孔营之间地带居住。这一支很喜欢画、种竹子,便在家门前栽种一片竹园,人称邝家竹园,成村后名邝竹园。到了1950年,村民觉得自己是从邝庄迁来的,又改名邝庄,但毕竟村小,便命名小邝庄。小邝庄原来归城郊乡,2005年均划归千佛阁办事处。

到了乾隆后期,南顿邝庄一支迁到驸马沟南岸,在此处建了一处花园,人称邝家花园,成村后名邝花园。至此,邝老爷子的心愿才算全部完成。邝花园原归城郊乡,2005年均划归花园办事处,今已和市区紧密相连。

另孙店北十二里也有个邝庄,村民说来祖是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成村的,以姓定村名。这个邝庄的来历值得商榷,因为邝姓多在南方居住,北方少有邝姓。这个邝庄邝姓极有可能是从南顿邝庄或者邝楼迁来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