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入宅吉日

五鹿(五鹿充宗)

时间:2023-10-03 21:53:09 作者:谁为谁伤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晋国公子重耳乞食的五鹿究竟在哪儿

.作者 桂士辉 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大名县城北门

我(李恩义)的家乡河南省南乐县谷金楼乡与河北省大名县接壤,五鹿山南部边缘今

西付集村,曹任村与我乡地邻打地邻,在家期间是经常去的地方。我村与马陵之战的马陵村也仅离6公里,是历史学家与史籍公认的马陵之战地址。马陵在古代是五鹿山中的通道,树木遮天蔽日,高岗起伏。西付集、曹任村以北都是高高的土山五鹿山,五鹿山濒临古黄河,由于黄河的冲刷,五鹿山崩塌。后来黄河故道留下的大沙丘却连绵起伏。

发生在南乐县西邵乡的梁山好汉劫取生辰纲 的黄泥岗也是岗地,也与大名县接壤,离五鹿山也不远。这一带发生了许多载入历史史册的故事。

下文所写的晋国公子重耳乞食五鹿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请看河北省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桂士辉的文章,对了解历史真相很有必要。

春秋五鹿考论

2017-01-20 16:43阅读:358

春秋五鹿考论

内容提要:五鹿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古地名,得名源自周穆王。齐桓公为“卫诸夏之地”,在五鹿山西南筑五鹿城。通过实地调查,详考文献,五鹿山主体在今大名县卫河东侧,北部部分区域延伸至冠县和莘县,五鹿城在今大名县石家寨村,晋文公乞食处不在五鹿城,而在五鹿山南麓的马陵至束馆之间的古莘道上,晋文公乞食处南乐县五楼说是因音近而生误、濮阳县五鹿城是文献错录、清丰说是未加审慎文献所致。

关键词:五鹿山 五鹿城 石家寨村 辩误

作者:桂士辉(1975——),男,大名县人,河北师大文学学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二学士,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五鹿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古地名,得名于周穆王。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在五鹿山西侧筑有五鹿城,晋文公早年流亡时曾经乞食于此,城濮之战中五鹿又是晋军进军的一个重要地点,孙膑兵法扬名天下的马陵之战发生在五鹿山南麓。西汉时期,王翁孺徙家五鹿山西侧的委粟里,家族成员中出现“九侯五大司马”,王政君四朝称制,王莽代汉建新,世称委粟里为“贵乡”,遂使五鹿山名显天下。鉴于五鹿在历史上的影响,何镗、慎蒙所著的《名山胜记》(成书明崇祯十二年)将五鹿山列为名山。

本文试对五鹿山的概貌、五鹿城的位置、晋文公乞食处作一考证,不当之处 请批评指正。一、五鹿山的历史考察五鹿之名始于西周穆王(公元前976年至公元前922年在位)。穆王曾三次游历五鹿。第一次,穆王自黄帝之墟(今河南濮阳县高城村)北上,“舍于菹台”。在“猎菹之兽”时,一头驾车白鹿受惊逃逸,穆王于是“乘渠黄之乘□焉。天子丘之,是曰五鹿”。周制,天子驾六,因周穆王驾驶五头鹿追赶,故称菹台为“五鹿”。这是五鹿得名之始,五鹿为菹台异名。之后,穆王又曾两处来到五鹿:“乙丑,天子东征,舍于五鹿,叔【女坐】思哭(思哭亡母盛姬),是曰女【女坐】之丘。”“癸酉,天子南征,至于菹台”。

[1]“古者名山大川,皆天子使吏治之,而入其贡赋。是以九州川浸山薮,各在职方,不属诸侯之版。夫子作《春秋》,虎牢不系郑,沙鹿不系晋,缘陵不系杞,楚丘不系卫,盖别天子之守地也(一云:《诗》不以圃田系郑,《春秋》不以沙鹿系晋)。”

[2]五鹿在春秋时期归属周天子直辖,究其何时归属,文献缺载,不得其详,但五鹿山当时是一座名山无疑,鸟兽栖息其中,山下河流纵横,风光秀美,人烟富庶。《左传》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八月五日,沙麓崩,临河山体阻黄河。[3]《说文》“林属于山曰麓”。五鹿改称沙麓,必定因茂盛林木覆盖山体而改名。因崩塌而阻挡黄河,山体是土山,临河山体高度至少在10至20米,主峰海拔最低应该有数百米,处于太行山与泰山之间,远望山势郁郁葱葱,巍峨矗立。自菹台有五鹿、女【女坐】丘异名后,相继又有沙麓、沙鹿、五鹿墟等异名,今俗称“东土山”。

沙麓山遗址

通过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五鹿山的大致范围是:西界:《汉书·元后传》:西汉武帝时期,王翁孺徙魏郡元城县委粟里为三老,委粟里即当年沙麓崩之地。元城郭东有五鹿之墟,即沙鹿地也。[4]《元和郡县图志》元城县条下载:沙麓在县东十二里,即春秋所书“沙麓崩”。

五鹿墟,在县东十二里,公子重耳乞食于五鹿,野人与之块,即此处也。

[5]《太平寰宇记》与《元和郡县图志》略同,只是在“沙麓在县东十二里”后有“亦名女【女坐】丘”,五鹿墟“在县东”而不书里数。

[6]据此,五鹿山大致以今卫河东侧的西汉黄河故道为界。南界:《晋书·束皙传》:西汉文学家束皙先祖疎广的曾孙孟达在王莽末年,“避难,自东海徙居沙鹿山南,因去疏之足,遂改姓焉。”

[7]五鹿山南麓在束馆镇、马陵村、西付集村、曹仁村以北。东界:大致在北峰村、冢北村、白果村以西。北界:北主峰在金滩镇东的沙窝庙村,并向北延伸到冠县、莘县一小部分。五鹿山南北大约近百里,东西大约三十多里。历经黄河的冲刷,大风的搬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五鹿山旧址之上还有很多起伏连绵、大大小小的沙丘,有的高达数丈。经过防风治沙、平整土地、大搞农田水利等人为因素,现在五鹿山大部辟为农田,惟有金滩镇东的北沙窝庙村和部分村庄还有残余土丘。

春秋时期,自卫适齐的古莘道和自清河联结东武城、五鹿至陶的古午道均在五鹿交汇。周穆王游历五鹿所经行之道是历史上的古莘道,五鹿居于古莘道咽喉要地,由五鹿经行古莘道南可直达周东都洛阳,东北至齐国都城临淄。

周穆王游历五鹿时驻跸行宫在今大名县石家寨村,现存庙宇为明朝时重修建筑,民间俗称泰山奶奶行宫,香火盛大。范鉴古《沙丘堰记》:“东土山在石家寨之西门外,以香火会名于遐迩。东土山者,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谓沙丘堰,大河所经,以沙麓山而名。

又周穆王女叔【女坐】曾居此,亦称女【女坐】丘,皆是物也。……其地西为黄河故道,东南距南沙麓山四五里,其上庙貌巍峨,神像庄严,俗称泰山奶奶,每岁阴历二月中有香火会。盖始必因叔【女坐】而起,后误,随俗称以为泰山奶奶云。

”[8]二、从文献的记载定位五鹿城的所在五鹿城始于春秋中期的齐桓公。《国语》卷六《齐语》称“桓公……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管子》第二十《小匡篇》作齐桓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58年)“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这是五鹿城筑城之始。此后,五鹿城因处于交通要道之上,军事地位突出,战事频仍,归属不一 。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五鹿城条下作了归纳,转引如下:“禧二十八年(周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632年),晋伐卫取五鹿,其后仍属卫。襄二十五年(周灵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548年)卫献公自齐还国,齐崔杼止其帑以求五鹿。后复入于晋。哀九年(周敬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494年),齐侯、卫侯救邯郸午之子稷于邯郸,围五鹿。

四年(周敬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491年),齐、卫救范氏,围五鹿。”[9]典籍中对五鹿城有明确记载。《春秋公羊传·僖公十四年》载:“沙麓者何?河上之邑也。”张守节《史记正义》称“五鹿在魏州元城县东十二里。”《元和郡县图志》称“沙麓在县东十二里”。《太平寰宇记》作“沙麓在县东十二里,亦名女【女坐】丘”。沙麓即五鹿城,周穆王“舍于五鹿”之地,今石家寨村就位于沙丘堰南端,古黄河东侧,正是“河上之邑”,也在元城县(治今大名县大街乡大街村)东南十二里。石家寨村即五鹿城所在,齐桓公筑五鹿城是在西周穆王驻跸行宫基础上进行修缮加固。

《大名县志》关于五鹿城的记载有误,称五鹿城“在今城东四十五里,春秋时卫地,亦于齐晋接境。又《郡志》:旧元城东三十里,有五孝城,当即五鹿之误。按:五鹿在今九区劝善村东北里许。”

[10]因旧大名府志认为“旧元城东三十里有五孝城,当即五鹿之误”,所以志未加审慎考证,盲目沿袭,误指劝善村东北里许的五孝城为五鹿城。

秦统一六国后,坏城郭,平毁原诸侯国间长城巨堑和城郭要塞,铲除交通障碍,减少割据称雄的屏障。五鹿城在秦以后史籍中不再出现,大约在此时平毁。

三、晋文公乞食五鹿处在五鹿墟并非五鹿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早年因晋国内乱,在外流亡长达十九年,在流亡生涯中,途经五鹿。史载“(晋文公)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

[11]西晋杜预注释五鹿为:“今卫县西北有地名五鹿,阳平元城县东亦有五鹿。”

[12]西晋时期的卫县即历史上的观城县,治所在今清丰县东,元城县于清末并入今大名县,卫县西北、元城县东都是指的今大名县东部的五鹿,只不过参照物不同。晋文公是向野人乞食,野人即农夫,乞食处只能是在五鹿山下的田间,绝非城邑。所以,唐宋时期的《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五鹿城下记载在元城县东,五鹿墟下记载晋文公在此乞食。五鹿墟即沙鹿山崩后的废墟地带,范围有失过宽。

《水经注》载“浮水故渎东径五鹿之野。晋文公受块于野人,即此处矣。京相璠曰:今卫县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城,今属顿丘县(郡)。”

[14]京相璠是误将五鹿城作为晋文公乞食处。浮水即繁水,东西横穿南乐县境,“浮水故渎东径五鹿之野”指出晋文公乞食处在五鹿山之阳。

春秋时期自卫适齐的大道是古莘道,晋文公乞食处当在五鹿山南麓的马陵至束馆之间的古莘道上。

沙麓山

关于晋文公乞食五鹿,目前学界还有南乐五楼说、濮阳县南说、清丰县西北说,为正本清源,避免误说流传,考辩如下。(一)南乐五楼说孙铁林、屈军卫在《晋文公重耳“乞食于五鹿”考》一文中考证晋文公乞食五鹿的时间在公元前644年,乞食处就在“今河南省南乐县五楼村。”进而又在《城濮之战晋国进军路线考辨》中将南乐县五楼村指作五鹿城。

[13]南乐县五楼村北距五鹿山大约二十多华里,距马陵十多华里,虽然也处在自卫适齐的古莘道上,但春秋战国记事原则是“有名邑以名邑冠名,无名邑冠以国名。”晋文公乞食处在“五鹿墟”,五楼村不属于五鹿墟,若晋文公乞食处果真在五楼村,马陵为当时的名邑,文献理应记载“乞食马陵”。追根溯源,南乐五楼村说源于当地将“五楼”读作“五鹿”,而五楼村又接近五鹿山,很容易让人认为五楼村就是晋文公乞食处,故大名县志中的《大名县详图》在今大名县东南、南乐县东北的小五城(楼)村和大五城(楼)集之间,标记“晋文公乞食处”六个字。

五楼村缘何读作“五鹿”,史国强先生依据考古实物所作的推测不无道理。1996年夏秋之交在南乐县东小楼村发现一唐墓,出土墓志一合,志文载墓主安葬在“南乐县清德乡平邑村小逯疃”。1982年前后,在平邑村发现有北宋初年的逯氏墓地。史国强先生认为,由“南乐县清德乡平邑村小逯疃”可以考虑南乐现代地名渊源。平邑是战国时期的古城池,今为村,历经千年不变,姑且不论。小楼诸村今皆读“楼”为“鹿”,如“大楼”、“五楼”、“小楼”等,恐是因“逯”与“鹿”音相近而讹传“小逯”为小楼(读作鹿)。

l李恩义注:南乐县谷金楼乡平邑村离县城4公里,是古地名,周威烈王八年(公元前418年)筑,兵家必争之地。现分前平邑、东平邑、中平邑和后平邑四个大村。20世纪70年代曾在此村出土墓砖,称属贵乡县。由隋大业初入贵乡县,唐属昌乐县。

古时县下有乡,乡下有大村,大村 下又辖几个村。大村相当于解放初的小乡。所以才有“南乐县清德乡平邑村小逯疃”之称。小逯疃今写小楼,分东西小楼两个村,东小楼村归大名县管辖,西小楼村属南乐县谷金楼乡,西小楼村有一12亩大地块,产的甜瓜非常出名。小楼今仍读小逯。疃tuan,南乐县人读tan.如善缘疃,乔崇疃,韩固疃。疃均念作tan。

[15](二)濮阳说有不少学者持元城说(即大名说)、濮阳说并存,也有独持濮阳说的。查明清《开州志》(开州系濮阳改名,后又改濮阳),明嘉靖《开州志·地理·城丘》称“五鹿城在州南三十里。鲁伐卫取五鹿即此。”

[16]清光绪《开州志·地理志》五鹿城条下载:“五鹿城有二,一在元城、一在州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过卫,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杜预注:五鹿,卫地。

《水经》:浮水故渎东径五鹿之野。注:晋文公受块于野人即此处也。《寰宇记》五鹿城在濮阳县南三十里。”

[17]《大清(咸丰)一统志》卷名府部与清光绪《开州志》略同,《清咸丰大名府志》记载元城县和濮阳县均有五鹿城。濮阳说是因濮阳县南有五鹿城而指为晋文公乞食处,前文已明晋文公乞食处不在五鹿城,濮阳说不成立。

濮阳县南三十里有五鹿城始于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七澶州濮阳县条下有:“五鹿城,在县南三十里。《左氏》:‘晋伐卫,取五鹿。’即此地也。”《太平寰宇记》之前的地志中不见濮阳五鹿城,《太平寰宇记》不知所本,这个晚出的濮阳五鹿城的真实性令人生疑。濮阳五鹿城若果真系春秋五鹿城,杜预、京相璠等人在注释五鹿时必定会有所记载,二人恰恰没有记载濮阳五鹿城。遍考先秦典籍,关于五鹿的历史事件有四起:晋伐卫取五鹿,齐崔杼向卫献公求五鹿,齐侯、卫侯两次围五鹿。这些历史事件都表明五鹿在卫国边境,迭次归属晋、卫、齐,处于这个方位的只有今大名县东的五鹿城适宜。

濮阳南的五鹿城位于卫国腹地,曹国、卫国结盟楚国,晋军攻伐曹卫,先取五鹿,两月后攻克曹国都城,俘虏了曹共公。晋军行军路线势必要从濮阳南的五鹿城东进攻占卫国都城,然后再攻克曹国都城,但文献中没有晋军攻占卫国都城的记载,后来还将五鹿城归还卫国。《太平寰宇记》所征引的“《左氏》:晋伐卫,取五鹿。”是指的元城县东南的五鹿城,先秦文献中不见发生在濮阳五鹿城的历史事件。

明嘉靖《开州志》的“鲁伐卫取五鹿”在先秦文献中也不见,卫国的都城在今天的濮阳县东南的高城村,即便“鲁伐卫取五鹿”为真,鲁伐卫焉能越过卫国都城夺占五鹿城之理?“鲁伐卫取五鹿”是“晋伐卫取五鹿”的笔误。《太平寰宇记》濮阳县南三十里有五鹿城当是误录,明清《开州志》不审照抄承袭,还将“晋伐卫取五鹿”误作“鲁伐卫取五鹿”,由误录的五鹿城又附会出晋文公在此乞食。新编《濮阳县志》不再载录五鹿城恐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18](三)清丰说《辞海》在五鹿条下载:①古地名。即五鹿墟,又名沙鹿。在今河北大名东。相传周穆王东征,舍于五鹿,即此。春秋时属卫,后属晋。《左传》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齐侯、卫侯救邯郸,围五鹿。”亦即此。

②古邑名。春秋卫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奔过卫,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即此。一说在今河北大名东。

[19]清丰说源自京相璠。《水经注》“浮水故渎东径五鹿之野。晋文公受块于野人,即此处矣。京相璠曰:今卫县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城,今属顿丘县”。因汉朝在清丰设置顿丘郡,故而有此清丰说。上文已经考证,“卫县西北三十里”的五鹿城即今大名县东部的五鹿城,晋文公乞食处在五鹿墟而不是五鹿城,清丰说系未加审慎文献所致,故而亦不成立。

综上,春秋时期的五鹿城在今天的大名县石家寨村,五鹿城东即五鹿山,即后世典籍中记载的沙鹿山、沙麓山,山体大部分在今大名县境内,部分在冠县和莘县境内。晋文公乞食处在五鹿山南侧马陵至束馆之间的古莘道上,南乐县五楼说是因音近而生误、濮阳县五鹿城是文献错录、清丰说是未加审慎文献所致。

注释:[1]《穆天子传》卷六,《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一百四十八卷大名府部收录(见中华书局影印本,第七十四册,第57页)。[2](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3月版,第9页。[3](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一,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第2254页。[4](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52页。[5](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中华书局,1983年,第449页。[6](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四,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底本。[7](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27页[8]()程廷恒:《大名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1934年铅印本,1968年8月,第1341页。[9]《读史方舆纪要》,第699页。[10]《大名县志》,第228页。[1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僖公四年》,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06页。[12](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658页。[13]《晋文公重耳“乞食于五鹿”考》载《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12月第22卷第6期。《城濮之战晋国进军路线考辨》载《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8

武汉为啥留不住人,反而去了浙江温州?5个现实原因

《武汉为何人才流失至浙江温州?探析五大现实原因》

近年来,武汉市一直是中国大陆内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但让人感到不解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这座城市,而移居至浙江温州。这种城市人口流动的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将深入探讨武汉为何无法留住人才,反而流失至浙江温州的五大现实原因。

**1. 就业机会和薪资差距**

武汉市虽然发展迅猛,但与沿海城市相比,其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相对较低。浙江温州,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提供了大量的制造业和贸易领域的工作机会。许多年轻人看中了温州相对较高的薪资水平,以及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选择了迁往这座城市。

**2. 房地产市场的差异**

武汉的房地产市场在一段时间内价格较高,购房难度大,尤其对年轻人来说,买房成为了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相比之下,温州的房地产市场相对稳定,房价较为亲民,这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往购房或置业。

**3. 教育资源不均衡**

教育一直是家庭和年轻人考虑迁居地的重要因素之一。武汉市的教育资源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而温州则以其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吸引了不少家庭。父母希望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也成为他们选择前往温州的原因之一。

**4. 生活成本的考虑**

生活成本是迁居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武汉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但温州的物价水平相对较稳定,不仅房价低廉,还有着便宜的日常消费,这使得温州成为了吸引人才的城市之一。

**5. 城市发展和文化吸引力**

最后,城市的发展和文化吸引力也是人才流动的重要原因。温州在各种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魅力,如悠久的历史、美食文化以及活跃的社交生活。相比之下,一些人认为武汉虽然发展迅猛,但在文化和娱乐方面还有待提高。

总的来说,武汉为何人才流失至浙江温州,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就业、房地产、教育、生活成本和城市发展等。要解决这一问题,武汉需要在各个方面持续改进,提高城市的吸引力,留住更多的人才,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温州也需要注意避免一味吸引外来人口,而忽略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实现城市人口流动的平衡和可持续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