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结婚吉日

张姓来源(张姓来源和发展历史)

时间:2023-10-03 05:12:32 作者:孤独是毒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第三大姓——“张”,最早起源于哪里?为何都没出过皇帝?

张姓,在我国是一个大姓,据公安部统计人口超过7000万,占据总人口的6%!历史上名人众多,如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外交家张仪,汉朝刘邦的得力助手,开国名臣 “汉初三杰”张良,明朝名臣张居正,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晚清重臣张之洞、大军阀张作霖,还有玉皇大帝也姓张,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关于张姓有两个有趣的神话故事,为什么玉皇大帝会姓张?

一是,姜子牙在封神的时候,有意将玉皇大帝的位置空出来,想自己担任!结果将士十分好奇便问姜子牙: “玉皇大帝的位置空出来,是打算由谁来担当呢?”姜子牙自然不好明讲,我想自己当!于是就推脱说:“自然有人来担任!”,结果众将士众突然跳了一个人出来,激动地坐上玉皇大帝的宝座,原来此人叫“友人”,姓张,也就是后来的玉皇大帝!姜子牙可能想着由众人推选他出来担任,然后千呼万唤始出来,正式上位!没想到的是却被这个叫张友人的小子占了便宜!但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即使盆不要了水也洒了一地,没办法了,只能由这个张友人来当玉皇大帝了!因此姜子牙心生不满,规定既然张姓已经是玉皇大帝,那么人间的皇帝就不能再由姓张的来当了,这也是为什么说张姓的都没出过皇帝的原因!

二是,盘古开天辟地以后,没有好的贤才来管理三界,世间一片混乱。于是太白金星便化身叫花子到人间寻找能治理三界的人才,历尽艰辛终于在一个张姓的寨子发现了一个不错的人才,这个寨子被寨主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和外面乱哄哄的世界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姜子牙便邀请这个寨主上天管理三界,此人就是后来的玉皇大帝张友人!

这当然都是神话故事,具体的已经无从考证,也说明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对于自己无法解释的都用神话加以解释!

而关于张姓的起源和历史,目前说法有两种来源

一、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张挥,为该姓的始祖!这个张挥是黄帝的孙子,因发明了弓箭这种重要武器,被皇帝赐姓张!原文:“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元和姓纂》里记载的跟《新唐书》里的差不多,也是因为 “挥”发明了弓箭,被赐官为“弓正”也称“弓长”,后来以官为氏,后人都姓张!

二、 还有一部分张姓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三国时期诸葛亮赐张姓给云南南蛮酋长龙佑那,他的后代纷纷以张为氏!还有魏国大将张辽,原本姓聂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改姓张,世代居住在雁门马邑,也就是如今的山西朔县,此为张姓一个大支!另外还有韩姓、姬等姓人士和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一些少数民族分支也改姓张,是张姓的另一分支!

另外有人说张姓没出过皇帝是因为姓氏本身“弓”和“长”的构字问题,因为“像一个人佝偻着身体,这不符合一个皇帝的王者霸气,所以不能成为皇帝!

貌似这种解释有点牵强,其实历史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循的,像张姓,我们分析之后你会发现很多都是出自古代的皇族或者大家族,是一个地方的大宗族!而像这种大宗族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容易安逸!反正家里什么都有了,我何必去斗争什么呢?历朝历代农民起义都是那些吃不饱饭的人才起来起义的,很少有富人或者当官的站出来说我要起义的。

一方面他们本身很富足,不需要斗争他们就过得很好,没有必要去干掉脑袋的事情。还有家大业大的,谁会愿意背上整个家族的命运去赌一个概率很小的事情呢?另一方面像这种大宗族一般宗族法规家教什么的都非常严谨,传统是儒家思想都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一般也不会干出很出格的事情,更不用提起义这种会连累三族的事情了!

张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张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张姓是中国姓氏中最广泛的姓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历史的演进,张姓逐渐成为了各朝代的重要姓氏之一,并经历了传承和演变的过程。尤其在秦汉时期,张姓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其影响力也日益扩大。张姓在唐代也产生了不少文学巨匠和政治家,如唐代著名政治家张九龄和著名诗人张九成等,这些人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张姓的传承和演变。

张姓相关的历史文献和传说越来越多,这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历史的变迁,张姓逐渐为多个支系,这些支系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文化和传说。例如浙江张氏支系在民间传说中有“张氏三十六将”的故事,而河南张氏支系则有“东路张氏”的传说。这些传说和文化不仅为张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也凝聚了张氏人对家族及文化观念的认同。

张姓在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了中国姓氏中最为广泛的一个族群。张姓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张姓在近年来的科技革命和国际交往中也展现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姓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和演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张氏人都将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传统,成为中国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张姓起源的历史

张姓是我国第三大姓氏,在百家姓当中排第24位,据数据显示如今,张姓人口在中国共有8750.2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6.83%。据《张姓渊源与历史名人》记载中华民族中的巍巍张姓,名人荟萃,英贤辈出,对中国的古代文明和现代化建设,都做出了伟大而杰出的贡献。

一、张姓起源

张姓主要源于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国。具体分析如下:

1、出自姬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轩辕黄帝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讳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其实《元和姓篡》所记载的前半部有误,后半部的可以使用。由上这两条史料的记载可看出,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

2、出自少数民族: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张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台湾等地区,藏族张氏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贵州等藏族聚居区,其姓氏渊源有待予以考证。

3、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 大姓。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一些少数民族分支改姓张姓。据公安部统计人口“张”这个姓氏排在全国第三位,有7000万人,占汉族人口总数的6%。

4、砖家认证:现代近代史才出现的,就是不靠谱,无姓,原因有二,在家族中祖父与儿媳所生的,或者娘胎抱养来的姓氏,就是所谓的专家教授方可认定的姓氏的人,约占张氏族人的0-0000001%,很少。但这类人祸害张氏族人最凶。

其实以上都为挥公后裔,只不过年代,世纪不一样而来,张氏始祖是挥公,祖源地为清河。

二、张姓历史

(01)、历史发展介绍:

张姓的诞生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轩辕黄帝的之第五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有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在当时人类正是你争我夺的局面,当时轩辕与蚩尤八战不胜,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并率领部下用弓箭同蚩尤战斗,射得蚩尤节节败退,后来并杀了蚩尤,取得了胜利。挥的弓箭首立第一大功,并将官名合二为一赐挥‘’张”姓,封地青阳即清河。至此“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02)、历史名人介绍:

1、张仪

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

2、张良

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山东西南部微山湖附近[今山东留城]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3、张献忠

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陕西定边县人,明末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是大西开国也是唯一的皇帝。

04、张作霖

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市]人。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浙江省十大姓氏:王姓第二,张姓第四,谁第一?

浙江,简称“浙”,省会杭州,浙江省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在悠久的历史下,其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截至2013年,浙江省下辖11个地级市,杭州、宁波为副省级市。就浙江省的姓氏来说,按照人口数量,浙江省的十大姓氏依次是:陈、王、林、张、李、叶、郑、吴、徐、刘。

第一:陈

陈姓氏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姓氏,陈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虽然陈姓发源于河南省,不过因为战争等因素的影响,陈姓人口不断迁移到南方地区。

第二:王

至2014年,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

第三:林

林姓是浙江省第三大姓氏,和陈姓一样,林姓也是一个在南方地区分布为主的姓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林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等。

第四:张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张姓主要源自黄帝的姬姓,张挥为该姓始祖。在三皇五帝时期,张挥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古地在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

第五:李

李姓是浙江省第五大姓氏,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浙江等地。

第六:叶

叶姓,中华姓氏之一,源自芈姓,颛顼为其远祖,尊叶公沈诸梁为得姓始祖。

第七:郑

郑姓是浙江省第七大姓氏,先秦时期,郑姓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地。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魏晋南北朝等历史阶段,郑姓逐渐向浙江、福建等地迁移。

第八:吴

魏晋至隋唐的700多年里,吴姓得到巨大发展。宋朝时,吴姓有170万人,是当时的第八大姓。2014年百家姓排名吴姓排名第八位,中国吴姓人口3300多万。

第九:徐

徐姓是浙江省第九大姓氏,徐姓作为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等,以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

第十:刘

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刘姓建立了西汉、后汉、南汉等朝代,并诞生了刘邦、刘彻、刘秀、刘备等著名皇帝。

张彪|名门望族 享誉苏鲁——滕州大坞张氏考略

姓是一个家族的血缘符号的标志,通过这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这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并触手可及的生命繁衍的活化石。张氏溯源于轩辕黄帝,得姓于弓矢,为军武之姓。据《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观弧星,始制弓矢,黄帝封他为“弓正”,赐姓为张,封地清河。张氏得姓之祖张挥终老并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

张挥后裔繁衍极盛,今已人口逾亿,为中国三大姓氏之一。自古以来,由于郡望和播迁地不同,民间有“七王八张十二李”之说。据了解,张姓仅在滕州就有十多个不同的支脉,分别冠以地名用“大坞张”“东郭张”“大彦张”“王开张”“西万张”等来区别。而大坞张则以五世清官、功荣显贵被誉为“滕县八大家”之一,闻名于鲁南苏北。

由晋入鲁三世立

据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和《古滕张氏族谱》记载,大坞张氏一世祖张瓒,于明初由山西忻州徙滕,初居滕东艾湖,始为滕人。张瓒定居艾湖以后,架屋结茅,艰苦创业,终老于艾湖。二世祖张志贤迁居故滕城东巩庄,以“力田孝悌忠厚诗书”而传闻,生二子杲、弁;三世二人中,杲生三子寿、福、禄;弁生一子凤翔。至四世已开枝散叶为四个支系。

四世张寿始治儒学,家声渐起。五世至九世宦绩相继,为滕县名门望族。四世张寿号仁斋,邑庠生,少年即“有声于庠序间”。他学识渊博,在县城开设私塾,滕县众多名门子弟就读于此,“数十人多所成就”,培养出甲辰科进士黄玉淙等一批优秀人才。他要求两个儿子张思孝、张思忠每晚读书必到三更。子孙们遵奉他“成名非难,立位为难”“图功业上报朝廷”的教谕,耕读立身,诗书传家,累世清明。①

三世张杲次子张福,族谱记载其明末即以失续。2016年其散居江苏丰县、山东鱼台、汶上、济宁的后裔,主动与大坞张氏祠堂联系,并出示1988年自编的《古滕张氏族谱》,才使失散近400年的一支大坞张氏后裔认祖归宗。

张杲三子张禄,张禄之子思信,思信之子大读在明正德年间徙居山东汶上,其后部分后裔散居江苏宿迁等地。

三世张弁之子凤翔,凤翔六位曾孙中,唯有中式一人迁居滕西王晁,其他五位曾孙中律、中规、中矩、中节、中虑皆因失续而不知迁居何地。

五世清官一脉传

四世张寿长子张思孝(1489-1562),字继德。博览群书、敏行豁达,深得进士知县桑仟赏识,礼聘在县衙任省祭官。张思孝作省祭官年理千案,秉公执法,一生清廉自守。明嘉靖壬戍年张思孝卒于家中,享年74岁。临终时,把儿孙叫到床前嘱咐:“处为贞士,出为忠臣,勿隤(音颓,意毁坏)吾家声也。”②

张寿次子张思忠以耕读继世,长子大纲、次子大纪居巩庄,其后裔徙居西岗、鱼台等地。三子大诲、四子大绅二支在明正德年间迁居汶上。

五世张思孝长子张大经(1514—1588年),明嘉靖十三年中举,历任陕西西乡县令和直隶容城知县。张大经性格亢直,为官清正,家教甚严。长子中鸿时任户部郎,次子中鹄时任东昌府训导,他教诲二子说:“心不可欺,行不可苟,有容乃大,有忍乃济。”③他为官几十年,不但家里没有建房置地,反而为女儿出嫁卖了几亩地。

六世大经之子张中鸿(1545-1626年),字允获,自幼“聪明秀异,沉默精研”,万历八年庚辰科(1580年)进士,诰授通奉大夫。中鸿初授开州知州,后任户部郎。他任职多年,屡有贵戚贿赂,欲从中经营牟利,他统统不予理会,不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利,始终是两袖清风。因张中鸿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升任山西承宣布政司左布政使。他到任后普查土地人丁,减轻赋税,鼓励生产,克己奉公,为政清廉,誉满朝野。山西人赠送他一副对联:“一脉书香留善国,百年祖德继容城。”表达了对他的一份敬仰。

七世张中鸿生一子廷贺,明代国子监监生。明天启二年(1622年)白莲教首领徐鸿儒,率4万多人攻打滕县城。因事在家的张廷贺率族人与官兵共同扼守滕县西门,终因寡不敌众,身疲力竭而壮烈牺牲。平乱之后,明熹宗褒奖张氏柱础一门英烈,下旨为张廷贺建孝烈坊,崇祀于忠义祠。

八世张廷贺生四子,长子盛美、次子光美、三子才美、四子善美。尤以盛美最为优异。

九世张盛美(1596 -1644年),字元絅。他自幼熟读经书,深得家传。《滕县志·张盛美传》称赞其“善属文,古奥离奇,名冠海岱”。天启五年(1625年)殿试进士第七名,诰授朝议大夫,初任凤阳府节推。崇祯五年(1632年),张盛美因政绩显著,升任贵州道监察御史。他“益慷慨论天下事,弹劾不避权贵,痛诋时政之病国病民者,二年章凡百余上,名重京师”,④受到朝野上下的交口称赞,但也因此得罪了一些朝廷重臣,受到他们的诽谤和打压。崇祯八年夏升任钦差江南巡按,人尚未出京赴任,就因奸臣从中作梗,而改任河南怀庆道。

张盛美“执法如山,一以严明”。顶住各种压力,冒着生命危险,先后严厉惩处了守护皇陵的“九千岁”魏忠贤的阉党和郑王世子朱翊锺。离任时,“百姓焚香哭送数百里不绝”,一路“张青天”呼声不绝于耳。

张盛美虽为官在外,却心系乡梓。崇祯八年(1635年),盛美上疏崇祯皇帝,反映滕县百姓生活“苦累”,恳求下旨解决。他在奏折中说:滕县在此之前五十年是“富庶之区,水陆咽喉之地”,后因白莲教起义阻塞漕运,下级官吏为取悦上司,浮夸虚报户口土地粮食,再加上连年干旱和匪患,致使滕县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他在奏折中恳请皇帝:“急敕山东巡抚速为清厘、审户、丈地,以清弊源”,减免滕县为邻近州县的代租。

崇祯皇帝接到奏疏,批示山东巡抚立即查办。从此以后,滕县租赋减少约半,百姓生计得以改善。

明王朝后期,朝纲松弛,官员聚敛无度,奢侈腐化,浊多清少。张盛美到任河北道参议不久,思虑再三,决意急流勇退,辞职返回滕县。在家闲居期间,淡泊自守,诗酒自娱,整理文集《邹鲁心传》《壁经正宗》《署甬罪言》《覃怀纪略》。

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盛美公痛惜大明亡国,忧思成疾,病逝滕县家中,史载“卒年四十有九”。《明史》记载了他的业绩。

盛美一子珙壁失续,大纶曾孙嗣美长子安世承嗣,迁居滕县校场街。

八世张廷贺次子光美,崇祯壬午守城殉难,经族议,由大纶曾孙嗣美长子安世承嗣盛美、光美两支;廷贺三子才美失续;廷贺四子善美,字元梏,明邑庠生,明末迁居滕县北楼。

张大经次子张中鹄,明代贡生,授东昌府训导,子三,长子养谦,字无咎,明禀膳生,其后裔失续;三子养静,明邑庠生,天启壬戌守城殉难,明熹宗下旨为张养静夫妇建双烈坊,崇祀于忠义节孝祠。

张中鹄次子张养晦(1568—1628年),万历癸卯年(1603年)中举,己未年(1619年)夏天出任河南归德府节推。万历丁卯年(1627年),张养晦调任湖北竹山县知县。竹山久无治理,积弊丛生。张养晦处理积案,澄清冤狱,减轻百姓负担,全力安抚百姓。张养晦为治理好竹山县,跋山涉水,日夜操劳,积劳成疾,于戊辰年恰逢60岁时,在竹山知县任上去世。竹山百姓闻讯,纷纷聚集县衙前痛哭流涕,哀声十里。张养晦的儿子手里没钱,凑合着在竹山县买了一副薄棺材入殓。他们一路颠簸到滕县,那副薄棺材运到家时已经拔榫裂缝,家人只好购置新棺重新装殓。“神道有灵应识我,去时还似到时贫。”这就是张养晦为官一生、廉洁自守的生动写照。非常遗憾的是,张养晦的四个儿子开美、振美、五美、启美后裔如今全部失续。

大族成势瓜瓞绵

张思孝次子张大纶,字伯叙,明隆庆二年岁贡生(1568年),授宾州教谕。

张大纶生四子,长子中鹍、次子中鹗(明朝总府千总)、三子中鸾(明朝京卫武官)、四子中鹤(明朝督府赞画官)。

明万历初年,张大纶长子中鹍居巩庄,部分后裔后徙居西岗、薛城等地。

大纶次子中鹗、三子中鸾、四子中鹤相继徙居大坞,遵先祖“耕田诗书为本”的古训,耕读继世,忠厚传家,成为远近驰名的“大坞张”。

“大坞张”家族兴旺,声名远扬,以至于留在滕县城里和巩庄的张氏长支,以及散居鲁南苏北等地的张氏各支后裔,也自称为“大坞张”了。后来,中鹗、中鸾、中鹤相继终老于大坞,分别为大坞南茔、东茔、北茔墓主。

清军入关后,汉人对满清入侵普遍存有抵抗心理。作为明朝官宦世家的大坞张氏家族,更是从内心里瞧不起满人。“忠臣不事二主”,原明朝官员和有功名的人,皆归事农桑,诗酒自娱,隐逸不出。清前期举行的科举考试,张氏族人从不参加。

大坞张氏九世祖张宣美(1626—1689),明邑庠生,他誓言不做满清子民,毅然退学,拒不参加清朝科考。他的行动影响到滕县一大批读书人,其中不少人秘密加入了天地会等反清复明组织。宣美在家日耕夜读,每月十五组织家人朋友举行祭月活动,视圆月为明朝形象,追念前朝,寄托哀思,以期复明。⑤

大坞张氏九世祖毓润,原名润美,字元玉,明邑庠生,生卒年不详。他资性颖异,才华满腹,因反抗满清,在家诗酒自娱,著有《玉冰轩诗集》传世。晚年虑子姓日益繁盛,恐支派易淆而昭穆难叙,遂以修谱为己任。康熙二十六年与从兄元可、从弟宣美续修族谱,两易寒暑,付梓传世,名曰《家谱续编》。⑥

大坞张氏在150多年的反清抗争中,屡受迫害,家族文化蒙受极大损失,经济社会地位急剧下降。族人迫于生计,部分徙居江苏丰县,济宁微山、汶上、鱼台等地。

张氏家族虽然不再参加清廷科举,但耕读传家的祖训一直牢记心中。如明代总府千总张中鹗的曾孙张向恭,字子敬,别号静轩,生值明季,遭明末之乱,随父避难于丰县董氏家。清朝定鼎数年始归故里。他淹贯经史,通达世务,于间壁置书室,案堆图史,旁悬琴剑,为诗崇尚陶渊明、白居易,著有《主静轩稿》。他的孙子张体临,字月宾,经史子集,博极群书,为文不拘一格,俱能独抒性灵,下笔立就,以是友教四方,从游者益众。尤工书法,行草尤挥洒如意,或浓或淡,天趣满纸,求字者常接踵于门。道光十八年《古滕张氏族谱》记载:张体临念先世著作自明崇祯壬午难后多半散佚,悉心搜求,得张养晦《楚游遗稿》、张盛美《戊己集》、张绳美(字元宜)、张毓润(字元玉)及张向恭(字子敬)诗作,缮写成册,名曰《五公集》,自为序以识之。

张盛美的玄孙张治(?--1804),字鸣琴,读书有卓识,于有明制义,酷嗜张岱、陈子龙,为文往往神似。性浩落,世味不入于胸。遵祖父训,足不入城市。读书课子之暇,则吟诗自娱。著有《结藤斋集》二卷,督学使者张南崧征其集入《山左诗续钞》。⑦

直到清乾隆后期,大坞张氏族人感到复明的想法越来越不现实,家族里的年轻人才逐渐参加科考,家族读书风气才有所恢复。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大坞张氏十三世张涵考中恩科举人。张涵(1776--1852),字宏蕴,号晴谷。轻财好义,有贷数百金不偿者,立焚其劵。县令彭斗山闻其贤,举乡饮大宾。道光戊戌倡修《古滕张氏族谱》四卷。光绪十八年《古滕张氏族谱》载:张涵家藏书甚夥,皆手自校勘,遇疑义必反复参考,心乃安。尤喜《易》与《左氏传》,各手录若干卷,朝夕吟玩。著诗、文各一卷,曰《未定草》。

张涵的孙子张尚鼒(1836--1882),字汝调,又字鼎才。性敦敏,受书后为文辄成章。同治九年副贡,十二年与峄县褚少吴、族侄孙张崇谦肄业济南泺源书院。光绪初,邹令章左霖聘其教子兼课近圣书院。据二十五年《古滕张氏族谱》记载:张尚鼒家藏书数千卷,分类编次,自作弁言,以示勿坠家学。自撰楹联云:“吾辈传家惟孝友,人生为学始修齐。”所著古文、诗俱有稿,均未付梓。原无书目,兹依其号拟作《鼎才古文集》。今无考。

大坞张氏十三世张涟(1737--1813),字清溪。乾隆五十九年岁贡,嘉庆十五年钦赐举人,十六年会试钦赐国子监学正,文名动一时。后生学者若邹邑赵宗鲁、邑人杨黼,皆出其门下。自榜其斋曰:“得月书屋”,逍遥坐卧,琴书自娱,时与赵珃、满秋石、龙岭相聚,以诗、古文相商確,著有《得月堂诗文集》。

张涟次子张学奉。童岁能诗,出语惊人。张涟尤爱之,诲以制艺及格律、诗赋,无不精妙,尤工楷书。一时远近碑铭多出其手,人得尺牍辄珍藏之。甫冠入邑庠,备取嘉庆六年科选拔贡生。因父以疾终,哀毁过甚,卒于丧次。自著《从游年谱》,起自乾隆壬寅,至嘉庆癸酉绝笔。今无考。⑧

张广寅(1848-1914),字亮臣,大坞张氏十六世。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经保和殿朝考授拔贡,“光绪乙酉科拔公候选复设教谕授修职郎”。少年锐意向学,未冠之年即满腹经纶,设馆授徒,播学桑梓,终身不出。⑨

光阴荏苒,岁月无声,历史的车轮驶入新中国。滕州大坞张氏秉承祖先崇文尚武、奋发有为的强大基因,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休养生息,厚积薄发,不少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佼佼者。他们的业绩非同一般,为世人所传颂。

张崇隍(1915-1992),大坞张氏十七世,字维城,1937年,以全体考生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省立滋阳乡师(位于兖州)。1938年学校地下党支部组织一批先进分子去延安, 他积极响应。抵达延安后,他被分配在抗日军政大学任教员,并加入了中国,曾在抗日前线身负重伤。解放战争时期,他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在二野任干事、参谋。解放大西南后,他先后任重庆航空局人事科长、政委。1962 年调任南京市航运局局长。结束后,担任南京河运学校校长。1992年2月15 日逝世,享年78岁。

张肇翼(1923-2019),大坞张氏十八世,字鹏飞,少年时生活贫困,但他仍坚持读书。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后,他投笔从戎,参加了领导的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入伍后,先后在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苏鲁支队、八路军115师教二旅五团担任宣传员、宣传队政治指导员、营组织干事、连指导员等职。后调到地方工作,任临沭县区委委员、诸城县常山区委书记、诸城县委组织部长、胶县县委书记等职。建国后,先后担任青岛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武汉测绘学院党委副书记、武汉工学院副院长等职。1981年因身体原因离职休养。2019年1月9日于泰安离世,终年96岁。

张肇全 ,大坞张氏十八世,1958年出生于微山县昭阳街道老坝村,微山春蕾集团董事长。他靠着诚实守信和高效创新的科学管理,把单一的煤炭经营公司发展成为集物流仓储、煤炭、建材加工等多元化的综合性大型民营企业,销售网络覆盖浙江、河南、陕西、内蒙、新疆、陕西榆林等省市,成了当地的纳税大户、功勋企业。张肇全、李玉玲夫妇致富不忘回报社会,他深知今天的富有靠得是党和国家利民的好政策,靠得是各级政府的支持,靠得是父老乡亲的关心和帮助。他常常说“人不能忘本啊”,“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小钱是自己的,大钱是社会的,挣钱就是为了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0年,张肇全、李玉玲夫妇以公司名义设立了两千万元的“春蕾慈善救助基金”,获得了国家民政部颁发的第六届“中华慈善奖”,副总理亲自颁发奖状。

张裕道,大坞张氏十九世,1936年3月出生,1958 年滕县一中高中毕业。1963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海洋水文气象系,分配到辽宁省气象局工作。1982年1月任辽宁省气象局副局长,辽宁省气象学会理事长。1988 年被授予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张裕道工作期间一直从事气象预报工作。多次参与制定“辽宁省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等规划方案制定,先后主持参与了10多项科研课题。他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了《辽东山区气象灾害及减灾对策》等多部气象学专著。

张国梁,字嘉树,大坞张氏十九世。1955年出生于大坞。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分配到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作。在省政府办公厅先后为两位省长服务,负责为省长起草讲话、《省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政策性文件。后担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省委国家安全领导小组成员、省委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山东省新闻发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等职务,参与省内重大问题与案件的研究处理,政务繁要。社会工作方面,曾担任中国墨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理事、山东省对外友好协会理事等职务。他先后访问了50多个国家,主持接待了67位外国元首,多次参加处理重大敏感事件和国家重大政治事件。他秉承“五世清官”之家风,工作认真负责,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在省政府工作期间,先后立功受奖20多次,其中荣立大功一次、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张国梁信奉“文章千古事”,笔耕不辍,是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文史哲》《大众日报》《山会科学》《中外天地》等国家和省级重要报刊上发表文章260多篇:出版《他乡的云》《域外采风》《调查研究之研究》《办公室理论与实践》《世界外交家家传》《山东进士》《中国历代贫官传》《友好山东》《山东省志·外事志》(1840-1985)《山东省志·外事志》(1986- 2005)《山东外事史话》等著作11部。他心系桑梓,2021年主编了《古滕大坞张氏文献辑要》,汇集整理了一批重要家族历史资料。他的家族历史研究之作《五世清官》引起很大社会反响,2021年主持建立了“五世清官博物馆”,每日里参观者络绎不绝,成为一个廉政建设教育基地。

张国梁“为人谦恭, 为官清正。为学精深。”他坚持终生学习,家庭藏书逾万册。1998年在全省家庭读书活动中评为“山东省十大藏书家庭”。他积极参与发起墨学研究。在山东大学历史系读研期间,与张知寒教授等人共同倡导墨学,协助知寒教授成立了“中国墨子学会”,并当选为常务理事;积极参与筹备召开国际墨学研讨会,并多次参加会议,有一定学术影响。1989 年张国梁向滕州市委市政府书面提出了“滕州要打墨子牌”、“借助墨子走向世界”的建议。1991年首先发表《墨学研究之当代意义》,吹响了当代墨学研究的号角。《墨子世系考》更是当代墨学研究力作,与张知寒教授的《墨子里籍考》被誉为“两论定滕州”,奠定了墨子是滕州人的历史地位。⑩

古诗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滕州大坞张氏家族自山西忻州迁滕600多年来,涌现出了无数杰出人物,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大坞张氏家族涌现出一批国家栋梁和英雄模范,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依然不断创造着新成就新佳绩。从大漠边陲到南海之滨,从国内到海外,到处都有大坞张氏的英姿,到处都有闪光的足迹,其势如群星灿烂,熠熠生辉。

注释:

①②③张国梁《五世清官》,《善国文化》2019年第二期。

④徐晓方《强项御史张盛美》,《善国文化》2019年第二期。

⑤张国梁《三朝英烈》,《善国文化》2020年第一期。

⑥⑦ 杨其东《滕州文献志》,中国文史出版社。

⑧ 张涵、张涟史料参见《古滕张氏族谱》十四卷《滕阳晴谷张先生家传》《石村公传》。

⑨ 张裕道《乡忆》。

⑩《古滕大坞张氏文献辑要》(上),张裕洽《当代族人》。

 

张彪,1972年出生,滕州市官桥镇前莱村人,现就职于枣庄矿业集团柴里煤矿。长期从事煤矿民俗、地方人文历史、姓氏文化暨唐代名将张士贵文化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编著出版《枣庄矿区民俗志》《大唐名将张士贵传》,参与编著《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民间故事·山东卷·枣庄分卷》《薛国沧桑》《百年中兴史略》等多部文集。曾获“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等荣誉称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