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植物风水

雷姓的来源(雷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时间:2023-10-01 04:04:57 作者:倚势凌人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四川百家姓·我的姓氏·雷姓⑶|唐朝成都雷氏:著名的制琴世家

隋唐时,由豫章雷氏分衍而成的冯翊雷氏发展了起来,并且在声望上逐渐超过豫章雷氏。不过,豫章雷氏和冯翊雷氏在发展中,逐渐迁徙并融合在了一起。成都雷氏因特定的历史机遇,因制琴成为唐朝名扬天下的著名家族。

唐朝的几次战乱,加剧了中原百姓南徙的速度。南下的雷姓人中,不仅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福建福安市甘棠镇田螺园村《冯翊雷氏宗谱》中记载:“唐光启二年,盘、蓝、雷、钟、李共361口,从王审知为乡导官入闽,至连江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

成都雷氏:唐朝名扬天下的家族

唐代斫(zhuó)琴师(在制作古琴方面有较深造诣的人。斫是用刀、斧砍的意思)中,名家很多,以雷、郭、张、沈4家最为有名,又以雷、张两家最为突出,其中雷家在四川。

隋文帝杨坚第四子、隋炀帝杨广同母弟弟杨秀,被封为蜀王。杨秀虽然性情暴烈,生性残忍,干过“生剖死囚,取胆为乐”的事情,但他却有个雅好:爱琴。

据说,杨秀曾经“造琴千面,散在人间”。上有所好,下有所兴。因为杨秀的喜好和提倡,蜀地出现了许多制琴名匠。

到了唐朝,很多有钱有势的人家大规模地制琴,古琴制作得到空前发展,蜀地是制琴的主要基地。

最为著名的是成都雷氏,他们所制的琴被尊称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

雷氏家族世代制琴,其中连续3代出了9个斫琴大家,号称“蜀中九雷”:雷绍、雷震、雷霄、雷威、雷文、雷俨、雷珏、雷会、雷迅。

直到唐末,雷氏家族仍“孙息不坠其业”。

雷绍、雷霄、雷震、雷威、雷俨为第一代,生活在唐朝开元年间。雷俨曾被唐玄宗召入宫中,授职待诏(以一技之长供奉于内廷的人)。

雷威是雷氏家族中最为有名的斫琴师。传说雷威的制琴技艺经过世外高人指点,出神入化。

《琅寰记》中说:“雷威斫琴不必皆桐,每于大风雪中独往峨眉,择松杉之优者伐而斫琴,妙过于桐。”

《琅寰记》的这个记载有什么玄机?

雷威选择大风雪天去峨眉山的深山老林选择制琴材料,是因为狂风撼树,树木发出声音,通过声音,能确定树木是否是制琴的最佳材料。

从这个角度来说,雷威制琴选材真的是用心之至,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制琴,最重要的是材料。当时制琴大都选用梧桐木,尤其是年岁高的梧桐木,制出的琴,音色更好。

但桐木琴的缺点是容易变形,还容易受到虫蛀,时间长了,音色会变空。

而杉木则不易变形,能保存千年之久。雷威选用杉木制琴,极大地提升了琴的质量。

从雷威开始,历代斫琴师都选用杉木制琴。直到现在,斫琴师们仍然喜欢用杉木制琴。

雷威制琴工艺超群,制作细致,造型美观,音色柔美动听,音质清越幽雅,音量浑厚而有韵,获得空前的声誉。

雷氏家族制作的琴,由于具有音色清透圆润、韵味含蓄悠长的特点,受到历代雅士、权贵的欢迎和收藏。

《琴雅》说:“(唐德宗)贞元中,成都雷生所制之琴,精妙无比,弹之者众。”

苏轼在《杂书琴事》记下了雷公琴的特点:“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先+文)。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

1971年,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鲁荒王朱檀墓出土了由雷威制作的天风海涛琴,还出土了不少琴棋书画、文房四宝。

天风海涛古琴,是朱檀生前娱玩之器。所谓天风海涛,是形容琴声犹如天空的长风、大海的波涛。

如今,唐朝雷琴传世的除天风海涛外,还有九霄环佩、大圣遗音、松雪、响泉、春雷、玉玲珑、飞泉、枯木龙吟等,被视为南北名琴的绝品。

这些古琴,被公认为唐琴中的标准器,成为鉴定唐琴的首要依据。

雷海青:从戏神升为全民保护神

唐朝安史之乱中,雷姓出了雷海青和雷万春两个名人,都被后世尊奉为神祇。

关于雷海青的传说较多,而且也很神奇,这里只选择其中较为普遍的说法讲述。

雷海青,今福建南安市罗东镇振兴村(一说是莆田市东峤镇田庄村)人。

他从小聪颖过人,不会说话,却通晓音律,尤其擅长弹奏琵琶。开元2年(714),唐玄宗设置教坊,在全国遴选乐工,时年18岁的雷海青应选进入梨园。

据传,一次,唐玄宗做梦遨游月宫,得到一首仙乐乐谱。醒来后,唐玄宗把谱出示给大家,却没人识得此谱。

这时,雷海青神奇般地开口说话了,说这是《霓裳羽衣曲》,并按乐谱演奏了出来。

唐玄宗大喜,赐给他3杯御酒,雷海青当场醉倒,留下“十八年后开口笑,醉倒金阶玉女扶”的传说。

天宝14年(755),安史之乱爆发。

第二年,唐玄宗逃奔蜀地,安禄山攻陷京城长安。叛军抓住没来得及逃走的教坊梨园子弟和宫廷乐官300多人送往洛阳,雷海青也在其中。

安禄山在洛阳凝碧池设宴庆功,叫乐官弹奏宫乐,宫娥妃嫔歌舞助兴。

雷海青抱着琵琶,义愤填膺,不肯演奏。安禄山令他演奏,他把琵琶扔进凝碧池以示抗拒(另有传说他把琵琶朝安禄山头部扔去),面向着唐玄宗逃跑的西方,放声恸哭。

安禄山大怒,下令将雷海青斩首(一说是凌迟处死)。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获悉雷海青忠贞不屈的事迹,颁旨追赠他为唐忠烈乐官、天下梨园都总管。

雷海青的遗骨被送回老家安葬,修建祠堂祭祀供奉。雷海青墓与祠堂位于今福建南安市罗东镇振兴村前的小溪旁,祠堂俗称坑口宫,至今犹存。

唐肃宗时,又加封雷海青为太常寺卿。闽南、潮汕各剧种戏班奉雷海青为戏神,称为相公爷,福州一带称为探花爷。

诗人王维闻听说雷海青的事迹后,伤感不已,作诗一首《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这个诗名的确太长了,要把人读断气,一般简称为《凝碧池诗》或《凝碧池口号诵示裴迪》:“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此后,关于雷海青的神奇故事越来越多。

据说,南宋末年,宋端宗赵昰被元兵追赶,从海道逃往莆田途中,突遇风暴袭击。

万分危急时,雷海青在天上显灵,带领神兵前来解难,风浪很快平静,宋端宗君臣得以安然脱险。

宋端宗抬头仰望,看到云端有天兵、天将,帅旗上镶绣个“田”字,其实那是“雷”字,上面的“雨”被云雾遮住了。

宋端宗颁诏天下,大塑雷海青金身,赐名田公元帅(又叫田都元帅),香火供祭不断。

随着时间的消逝,雷海青在民间越来越被神化,已经不再被局限于戏剧界,而是成了能消灾解厄、扶正祛邪的全民保护神。

福建各地分布着许多古老的田都元帅庙,其宫庙历史、建筑艺术、宗教仪式都富有特色。

雷万春:在民间崇祀的神祇之一

与雷海青一样享受民间崇祀的雷万春,也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

据说,雷万春本名叫雷震,万春是他的官名,字鸣空、一元,今河北涿州市人,祖籍豫章郡鄱阳县。

雷万春自幼习武,博通群书,智勇兼备,骁勇善战。

雷万春与南霁云相识并结拜后,投奔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县令张巡。

至德2年(757),安禄山的爱将尹子琦,率13万大军攻打睢阳郡(郡治在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南),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

张巡与雷万春、南霁云等带领2000精兵杀进睢阳城,与城父县(故城在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县令姚訚一起,共6800人驻守睢阳城。

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睢阳城守军连连打退叛军进攻。

叛军增兵数万,睢阳城内军粮紧缺,但全城军民士气不减。

至德3年(757)十月,因力量悬殊,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36名将领在城破后被俘,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数千将士杀敌12万,杀敌将领300人,擒叛将领60多人,经历大小血战400多次,以悲壮卓绝而名垂青史。

睢阳保卫战中,雷万春在城墙上昼夜坚守督战。

在守雍丘县(今河南杞县)的战斗中,投降安禄山的雍丘县县令令狐潮带兵叫战,雷万春站在城墙上,怒斥令狐潮不该叛变。

令狐潮叫暗中埋伏的弓箭手朝雷万春射击,雷万春面部中了6箭,仍然站在城头指挥若定,岿然不动,令狐潮怀疑射中的是个木人。

后来,令狐潮派间谍探知,射中的真的是雷万春。令狐潮大惊,远远地对张巡说:“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张巡回答说:“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令狐潮一方面对雷万春敬佩不已,另一方面又劝说张巡遵守“天道”,投降为上。张巡的回答也是大义凛然,严加斥责。

雷万春的事迹记载在《新唐书》《旧唐书》以及后来的《资治通鉴》中。

南宋学者徐钧有诗赞道:“六矢飞穿诧木人,屹然不动勇无伦。极知力尽城将陷,吾亦忘吾有此身。”

安禄山的叛乱被平定后,唐肃宗钦封雷万春为荣禄都督大夫,后又追褒为威烈忠靖侯、忠烈将军。

民间供奉雷万春为雷霆驱魔大将军、雷府千岁,代天巡狩并令民间立庙祭祀。

北宋时,宋徽宗追封雷万春为忠勇侯,雷万春由此进入民间崇祀的神祇之一。

后世各地祀奉张巡、雷万春的庙宇分布很广,海内外有3000多处。民间供奉雷万春,在雕绘他的神像时,通常会在脸上留下6个黑点,代表当日所中6箭的伤疤。

多数雷氏奉雷万春为家神,有的地方称为涂朱爷或赤察龙王。客家人南迁时,把对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的崇拜带到异地。

台湾民间尊奉雷万春为三田都千岁、雷府千岁。海丰岛(今外伞顶洲)王爷殿是台湾颇具特色的庙宇,供奉着骑虎王雷万春,又称武安王、雷抚天尊。菲律宾南洋天地宫佛寺庙中,雷万春是供奉的主神之一。

雷万春墓位于今河南商丘市,墓碑铭曰“忠勇雷公之墓”。

宋朝范成大曾作诗:“九陨元身不陨名,言言千载气如生。欲知忠信行蛮貊,过墓胡儿下马行。”

在与“说岳”有关的一些传统古典说部、戏曲中,岳云就是在梦中跟雷万春学会椎(锤)夫的。

雷万兴起义:促成陈政父子入闽

唐朝的雷姓名人中,还有雷万兴。

唐朝建立后,沿用隋朝制度,委派官员到畲族先民山越人聚居区建“义仓”,强迫他们跟中原百姓一样纳贡交税,负担徭役。

这种做法,激起了山越人的强烈反抗,雷万兴就是其中的重要首领。

雷万兴,潮州(今广东潮州市潮安区)人,与蓝奉高等人揭竿而起,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唐朝初年发生在粤东和闽南地区的“蛮僚啸乱”。

这次起义,拉开了我们在介绍很多姓氏时必须提及的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事件的序幕。

总章2年(669),唐高宗派陈政“挂新铸印符,率新兵三千六百名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一百二十三员,以其号令,前往七闽百粤交界绥安县地方”平乱。

义军与唐军交战延续了46年,其间,雷万兴战死,他的儿子雷政继续战斗。

开元3年(715),雷政等战死,起义宣告失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特别致谢:

本期雷姓稿件的采访和资料,得到雷志祥、雷其武先生的大力支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南宁心圩街,一个隐藏在城市发展中的老村落,有着什么样的往事?

多年在此地域“搬砖”,可却只是个过客。近日,受一位远居江苏,参加过1979年对越还击战的老兵委托,代为探访故地,而得以细细打量这个散居南宁西北角的城中村落。

据老兵回忆:当年随南京军区某部,秘密入桂,临时驻扎训练在新圩公社知青点21天,然后出境作战,并荣立三等战功,对公社驻地有着特殊的感情。。。经实地走访了解:当年的知青点有的早巳被高新工业园征拆,没有了痕迹,有的无从考证;公社队部则现为心圩街道办事处所在地,但已多为90年代后的建筑,当年的二层办公楼据说就是斜对面的旧楼。

曾经的心圩郊区,早已成了城中村,无论地形地貌,交通道路,民房商铺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唯一能唤起老兵记忆的,可能只有村里那一棵棵苍老的大树及残存的老屋景像了 。

隶属西乡塘片高新区的心圩街道办,前身为心圩镇,心圩公社,心圩乡。由罗赖、心圩、大岭、和德、四联、新村、振兴、明华几个村组成。人口约2万人,平话口音,汉族人家。祖先多由宋代大将狄青,于山东白马堰率兵南征广西平叛后,驻屯或辗转迁徙而来并繁衍。也有近千年历史,以陈、黄、滕、刘、林等几个大姓为多,自古偏隅首府一角,传统以稻作、养殖为主。据说曾盛产一种油尖细米,品质非常优秀,随着城区发展及高新工业园扩张,现没了水田,估计也是成了传说。据《心圩乡史记》,在清康熙年始,心圩盛行一些古代封建旧婚姻陋习,如包办,早婚,逼婚等,使妇女受尽压迫而投塘自尽成风,竟发生有5女子结队投水的惨案。引得官府特别立碑于圩街亭中警示明禁此类行为,也是罕见。也说明此地女子的刚烈和对封建礼教的无奈抗争。综观历代移风易俗,解放人类,也只有新中国领袖最有魄力了。

作为迁徙住民,像广西许多村庄一样,心圩的各村头村尾,除多种有南方常见的榕树、菩提树等,遮阴挡雨,领地标识,记载乡愁外,还有蕴意深刻的中华宗祠文化,在此也较好发扬传承。看四联村新建的雷姓宗祠,气势不凡,而不远的林氏祠堂以历史悠久而出名。特别是建于1663年的林家祖屋,已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据其族谱记载,祖先则来自福建莆田,耕读传家,人才辈出,在此繁衍14代余,院子三进二井,青砖青瓦木结构,高堂祭奉天地君亲师及先祖位,房构虽不高大,但留存的悬挂牌匾,依然显示与延续家族过往辉煌与荣光。得益于邻近广西艺术学院新校区,村里许多老古屋被一些老师及文青老板们租下改造,开起了艺舍,给村民增收养屋,一举两得的美事。

心圩街尾的陈氏老宗祠,据说七十年代为了下一代的就近教育,在兴建明华小学时而拆除献砖,也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后集资复建也是颇有特色。其周围存留有不少分支出的厅堂,虽青砖老屋,历经沧桑已显老态及破败,院门多依坡“步步高”设台阶,为硬山顶式,单檐翘角,确有北方民居遗风,也彰显出主家当年大户人家气势。如今,念旧的老人们,很难挡得住新一代人除旧建新的趋势,只能让岁月的流逝来见证这场搏奕吧。

在圩的西面,一个建于1839年道光年间的黄家祠堂及大院,则幸运得多,其占地三百多平米,青砖墙,青砖地,两进两廊,中座拜亭的围合布局,非传统的对称院落 。1951年被中央选做越南中央学舍区总部(54年搬广西大学内),为了保密对外称:广西育才学校,数年间学校为越南培养了近万名干部和学生,其中后来有一百多位官至中央委员,是中越友谊的历史见证,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得以修缮保护较完好。世事难料,没想到越国后来变成了“白眼狼”,在此,也特向当年的参战老兵们致崇高敬意,教训得好!

古老的心圩由乡村到街道,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曾立禁碑的乡村圩亭,建起了几个大棚的综合市场,人气不错,依然存续着三天一圩的乡土习俗,且管理更为规范。原来街边随处摆摊的便利没有了,村里大妈虽表示不高兴。但从外人看,环境卫生及交通秩序明显改善了许多,应该是好事,习惯就好了。

南宁心圩,一个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交融共存共进的神奇地方。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雷”姓

雷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八十一位姓氏,在四川、湖南最有影响。当今雷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0.24%,总人口大约在319万。

雷的名义

雷,是分别带有阴阳电荷云团靠近时放电而产生的巨大声音。由于阴阳激荡,雷雨能生养万物。是一会意兼形声字。在甲骨文中,雷字中间有弯曲的弧线和圆形,像雷在云中回转奔驰形。金文中的雷字,在上面增加了雨字。而小篆的雷字,仍保留金文的字形,但去掉了闪电之形。本义是雨中雷声。

雷人当以自然界的现象雷作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崇拜,以雷命氏族名,以雷的符号作族徽,雷人常住之地称雷,最终出现雷姓。

雷姓起源

雷氏始祖:方雷

雷氏始祖——方雷

雷姓的起源与演变:

一、出自神农氏

构成雷姓系出神农氏。传说神农氏的后裔榆罔为神农氏时代的末期帝王,榆罔时政务废弛,蚩尤作乱,诸侯皆归附黄帝,黄帝平定蚩尤后,确立了在部落联盟中的领导地位。榆罔之子雷,因辅佐黄帝平定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即今河南嵩山,称方雷氏。方雷氏是黄帝时代重要的方国,黄帝之元妃出自方雷氏,生子青阳,即少昊(少皞)帝。方雷氏的子孙以国为氏有方雷氏,后又分单姓方氏、雷氏。黄帝之臣雷公,为方雷氏之后裔。雷氏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

外族基因融入

雷姓中融入外族血液始于秦汉,最重要的事件有:首先是西汉南安郡雷姐羌有大姓雷,是取族名首字为姓,自称出自炎帝之裔方雷氏之后,与汉族雷姓同源,历汉晋南北朝,主要活动于陕西宝鸡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后来完全汉化;东汉南郡潳山蛮有雷姓,南郡地处湖北襄樊以南,长江以北一带,潳山蛮属南蛮一种,后来也完全汉化;三国蜀汉下辨的雷姓出自氐族,下辨地处甘肃成县西,后融入氐族杨氏之中,到隋唐时,随氐族杨氏一起也完全汉化;以上三支汉化后的雷姓是我国雷姓姓族中最重要的组成,其人数可能超过方雷氏后裔的雷氏,目前在陕西渭北地区的地名中仍留有大量的带雷字的村名和地名。

南方地区的汉族雷氏一部分来自南蛮盘古氏之后,盘古氏后裔是当代苗、瑶、畲等族的先民,雷姓为其大姓,尤其在赣浙闽地区畲族中为四大姓氏之一。北方地区的雷姓一部分来自女真人的后裔,北宋金国的阿典氏族集体改姓为雷氏,其中没有改姓的北移东北地区,至清朝时成为满洲八旗阿克占氏族,后来也集体改姓雷氏,除一部分成为满族外,其余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同化为当地的雷姓汉族。

雷姓分布

雷姓分布频率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雷姓人口由15万增到319万,增长了21倍多,雷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雷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湖北、陕西、河南五省,大约占雷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贵州、重庆、福建、广西、江西、广东,这六省区市又集中了26.7%的雷姓人口。四川为当代雷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雷姓总人口的13.2%。在近600年中,雷姓人口主流是由东南部向西北、西部强劲地回迁,雷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西移动。全国形成了西北陕西、西部川鄂贵湘、南方福建三块雷姓聚集区域。

雷姓血型

雷姓血型分布图

雷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4.2%,A型占29.1%,B型占28.1%,AB型占8.7%。

雷姓名人

雷万春

雷万春(701年—757年),本名雷震,字鸣空,号一元,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祖籍鄱阳。唐朝时期忠臣、儒将。自幼学武,智勇兼备,博通群书,骁勇善战。安史之乱时,跟随张巡把守雍丘和睢阳,城陷遇害。唐肃宗即位,追赠荣禄大夫、忠烈将军。宋徽宗时期,追封忠勇侯,后人尊奉“雷霆驱魔大将军”。台湾民间信仰,尊为“三田都千岁”、“雷府千岁”。

雷发达

雷发达(1619年—1693年),字明所。清初宫廷“样式房”的掌案(总设计师),世称“样式雷”,被誉为近代世界著名的建筑艺术大师。清代初年,雷发达与堂兄雷发宣,因以建筑工艺见长,应募赴北京修建皇室宫殿。雷发达年70解役,著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工程营造录》等著作。雷发达生有三个儿子:雷金玉、雷金鸣、雷金升。长子金玉,字良生,生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继承父业,到光绪末年,已传到六代孙雷建昌,掌管"存式"房长达二百余年。他们参与设计的建筑物除皇宫外,还有四园: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三山;三海;二陵。

雷锋

雷锋(1940年—1962年),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主义战士。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因高尚品行和模范事迹而闻名,并以雷锋精神影响了后世一代代中国人。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伟大领袖毛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学习”,因此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雷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雷姓的郡望主要有豫章、冯翊、南安、新平等。除了有与郡望同名的堂号外,雷姓重要堂号还有谦让。“谦让”堂号典出雷义。雷义,东汉鄱阳人,雷义与同郡陈重是好友,情谊深厚。当太守推举陈重为孝廉时,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同意。而刺史推举雷义为茂才时,雷义也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允许。雷义遂装疯披发远走他乡。后官侍御史、南顿令。

雷姓的重要楹联有四副:

情逾胶漆;光浊斗牛。

钟山招隐;雍丘著名。

学精易理;忠播睢阳。

一门父子皆英烈;半千贪官尽伏诛。

雷姓:源自姜姓姬姓,资格的炎黄子孙

雷léi

《说文解字》释义:

阴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从雨,畾象回转形。

风雨雷电,“雷”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天上的雷声,那是自然对世间万物的恩赐。正是这种来自自然界的现象,让人类中的一部分人对其产生了原始的崇拜,从而出现了原始部落中的雷氏族,并逐渐演化为雷姓。雷姓的渊源,主要集中在姜姓和姬姓,而这两个渊源,都与中华民族所尊奉的始祖炎帝、黄帝有关。说雷姓是“炎黄子孙”,非常贴切。由此可见,雷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炎黄二帝塑像

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中透露,现今中国雷姓总人口有319万,排在全国各大姓氏人口的第81位。四川、湖南、湖北、陕西、河南5个省份的雷姓人口,占了总数的一半;贵州、重庆、福建、广西、江西、广东6个省份的雷姓人口,占了26.7%。四川是雷姓第一大省,占了雷姓总人口的13.2%,有42万多人,属于四川的大姓之一。

另据雷姓研究者透露,雷姓在全国各大姓氏人口的排名为78位,四川雷姓人口大约有65万人,渠县是四川雷姓人口最多的县,有14.7万人。从全国分布上来看,雷姓主要聚居在南方,是非常典型的发源于北方而兴盛于南方的姓氏。

雷字本义:雨中天上的响声

“雷”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其字形在中国文字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变化,这在中国文字中是比较少见的。

“雷”是一个古老的文字,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不仅如此,它在甲骨文中还有两个字形,能从中看到“雷”字的发展过程。

最初的甲骨文“雷”字,可以理解为一幅简要图画。中间是弯曲的弧线,像天上的闪电形状,四周是4个表示声音的点状物。

甲骨文

整个“雷”字的意思是,只可意会不可名状的雷,在云中回转奔驰,发出巨大的响声。

后来的甲骨文“雷”字,中间表示闪电状的弯曲弧线仍在,4个点状物变成了左右两边各一个“田”字,是车轮的意思。这个变化,凸显出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和认知。

古人认为,闪电后出现的震天巨响,是由天神驾驶着战车从天上奔驰而过发出来的。所以把表示声音的点状物变成了具象形的车轮状。

金文

金文阶段的“雷”字,简化了中间的闪电状,把表示车轮的“田”字增加为4个。因为雷声实在太大,天神的战车可能不止一辆,由此增加“田”字,表示天神的战车很多。

同时,在上面增加了“雨”字。因为伴随着闪电、巨大的响声,会有雨掉下来。这时的“雷”字,更形象直观地描述出古人眼里的天象景观。

大篆

“雷”字进化到篆文时,基本上保留了金文的字形,但做了进一步简化。

中间表示闪电状的弧线被取消,表示车轮意思的“田”字从4个减少为3个,整个“雷”字由“雨”和“畾(léi)”组成。

到隶书时,仍保留了上面的“雨”字,下面的“畾”字减少为一个“田”,形成了“雷”字形,与现今的“雷”字字形完全一致。后来的各种字体,都没有脱离这个字形。

了解了上述“雷”字字形的演变过程,我们再来看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雷”字的解释:“阴阳薄动靁(léi)雨,生物者也。从雨,畾象回转形。”

是不是感觉基本上很好理解了?

用现在的话来说,“雷”字是分别带有阴阳电荷的云团,在靠近时由于放电而产生出的巨大声音。阴阳激荡,普降雨水,生养万物。“雷”字的本义,是表示雨中天上的响声。

在远古的农业生产中,天上电闪雷鸣,是即将下雨的预兆。对从事农业生产的氏族来说,正是农耕播种的大好时机。

这个氏族对雷声产生了原始崇拜,遂以雷作为氏族名称。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雷邑(雷地),最终出现了雷姓。

雷姓第一个来源:出自姜姓

雷姓的渊源相对于中国其他大姓来说,不算多,主要出自姜姓、姬姓和少数民族改姓等。

雷姓第一个来源是神农氏姜姓,出自炎帝裔孙方雷氏封地方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奉方雷氏为始祖。

末代炎帝姜榆罔

神农氏是华夏太古三皇之一,因生于陕西岐山姜水河畔,所以以姜为姓。

他创建了原始农业,所统领的部落很快强盛起来,被其他部落推为首领,称为炎帝。子孙世代承袭帝位,也被称为炎帝。

值得注意的是,炎帝是个称谓,不是指具体的某个人。打个比方说,丞相是一个称谓,丞相诸葛亮才是指具体的人。

第八代炎帝,也是最后一代炎帝叫姜榆罔,定都在伊川(今河南洛阳市南)。

关于姜榆罔,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在位期间昏庸失道,导致部落衰落。

另一种说法是,他从小聪明好学,习文练武,长大后成为能征善战的将帅,曾与东夷人多次作战并取得胜利。正因为如此,姜榆罔才继任为第八代炎帝。

姜榆罔之所以不幸地成为末代炎帝,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变了。他即位时,正是中国北方各大氏族集团争霸的时期。

当时的天下形势是,除执政的神农氏外,还有与东夷人联合起来的魁隗氏、占据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仓颉氏、兴起于冀西北的少典轩辕氏、起于桑干河流域的九黎蚩尤氏等。

五大氏族集团凭借各自的实力,都想当霸主,相互之间不断侵略攻伐,氏族社会进入了野蛮的战争时代。

更要命的是,姜榆罔的势力在日渐衰弱。

姜榆罔让位轩辕氏

姜榆罔即位3年后,听说东夷人不大听话,派兵攻打东夷,击败了东夷少昊族和魁隗氏族联军,并把国都迁到空桑(又作穷桑,今山东曲阜市北)。

战败的东夷与魁隗氏不甘心,向蚩尤氏求助。蚩尤氏的精锐部队攻打空桑,姜榆罔被击败,迁回故都伊川。

蚩尤氏乘胜追击,联合东夷和魁隗氏,共同讨伐姜榆罔,姜榆罔接连失败。

蚩尤占领姜榆罔领地,“兴封禅,号炎帝”,取而代之。

神农氏被打得昏天黑地时,轩辕氏在西边悄无声息地干掉了仓颉氏,把势力扩展到了今河南境内。

姜榆罔向轩辕氏求救,轩辕氏积极响应,与蚩尤氏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姜榆罔也派出儿子雷带兵相助轩辕氏。

终于,轩辕氏打败蚩尤氏,并活捉处死了蚩尤(蚩尤氏首领)。

轩辕氏势力大增,乘胜追杀蚩尤氏部族和魁隗氏部族,东征东夷少昊部族,少昊部族投降。

轩辕氏平定四方,威震百氏。矛盾集中到了姜榆罔身上:让轩辕氏称臣,显然人家不会答应;让轩辕氏称霸,自己能否答应?

最后,姜榆罔自知无力与轩辕氏抗争,考虑到百姓的安危祸福,只好让出帝位。

在轩辕氏会盟诸侯庆功时,“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黄帝封姜榆罔为诸侯,将他封在洛水卢氏城(今河南卢氏县)。

姜榆罔不肯受封,弃爵率家人迁徙江南,定居在茶乡(今湖南茶陵县),后病逝于茶乡。

当地百姓以帝王之礼将他厚葬,初称炎帝冢,后世改称为炎帝陵,陵址在今湖南炎陵县霞阳镇。

关于炎帝和黄帝的相争、联盟,史籍中的记载都不尽相同,但也大同小异。我们这里只是讲的其中一个版本,并非就是权威说法。

姜榆罔长子雷受封方山

在炎帝和黄帝结盟打败蚩尤氏的过程中,姜榆罔的大儿子雷脱颖而出,屡建战功。

黄帝论功行赏,把他封在方山,建立诸侯国。其后裔子孙以及部族人等按当时的习惯,以封地为氏,称雷为方雷氏,复姓方雷。

雷的得名,据说是因为他与自己统领的氏族生活在雷泽(今山东菏泽市雷泽区境内),一说是雷水(今山西永济市南),遂以雷为氏。

黄帝为表示友好,还娶了方雷氏的女儿节为妃。

方雷氏的后裔子孙,省文简化分衍为两支,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为雷姓;以地名为姓氏者,为方姓。

对于雷被封的方山究竟在哪里,说法众多,没有定论。如今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方山在河南境内。

即使如此,说法也不一:有的认为是在禹州市方山镇一带,有的认为是在登封市嵩山一带,有的说是在叶县。

有一种观点认为,雷虽然被封在了方山,但他像父亲姜榆罔一样,“应封而未从”,带着族人北上到了雷首山(今山西永济市南)。

雷最初居住的地方雷水(雷泽),就源于雷首山。或者说,雷在功成名就后,回到了故乡。这从情理上来说,的确还说得过去。

雷定居雷首山后,大家以受封的地名方山,把他称作方雷氏。

雷姓第二个来源:出自雷公

雷姓第二个来源出自黄帝的大臣雷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对于雷公,如今的争议很大。

黄帝与雷公

有的观点认为,雷公是黄帝部族的人,所以属于姬姓。

有的认为,雷公就是末代炎帝姜榆罔的长子方雷氏,甚至认为雷公因辅佐黄帝有功被封方山,所以被称为方雷氏。

还有的观点认为,雷公是方雷氏的后裔。这种观点的前提是,据王大有著《三皇五帝时代》一书中的观点,黄帝与炎帝一样,是一个职位的称谓。

统一天下的黄帝叫轩辕,到雷公出现时的黄帝叫有熊灵宝,中间隔了200多年。

灵宝黄帝四处访求学仙道飨玉之术,西行到岐山问道岐伯。

回途中,灵宝黄帝遇到方雷氏部族中年轻的雷公,发现雷公在医术方面很有天赋和造诣,收雷公为徒,把他带在身边。

《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篇》中记载,雷公曾自称“臣年幼小”。如果说雷公是末代炎帝的长子方雷氏的话,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雷公精通医术,经常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

《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

《黄帝内经》中的著至教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征四失论等多篇文章,都是以黄帝与雷公讨论医药问题的形式写成的。

雷公与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的岐伯同一时代,一起共事。

刘恕《外纪》中说:“黄帝命岐伯、雷公寮明堂,究息脉。”雷公的主要贡献在草药及针灸方面,被尊为“针灸之祖”。

雷公研究人体息脉

有观点认为,雷公对人体息脉的研究,早于战国时的扁鹊,应为“望闻问切”之术的鼻祖。

张人元著《中华姓氏故事》中,讲述了雷公对人体息脉的研究故事。

雷公深受黄帝重视,压力过大而经常失眠。

一天,雷公又失眠了。突然,一只小羊从羊圈蹿出来,跑到他的身边。毫无提防的雷公,被小羊吓出了一身冷汗。

无意中,雷公的手触到胸口,发现心脏跳动得非常厉害。他惊讶地冒出一串疑问:为什么人的心跳时快时慢?时急时缓?死人的心脏为什么不会跳动?

经过一番思索,他领悟到,心跳的轻重缓急,可能与人的生命活动有关。由此,他开始了对人体息脉的研究。

而这,正是后世“望而知之”和“望闻问切”之术。

雷公堪比神农氏

一些雷氏家谱记载,雷公最大的贡献是在草药研究上。

雷公踏遍名山大川,尝遍百草,堪比神农氏。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雷公熟知什么草药治什么病,并尝试把各种草药混合使用治疗疾病,贡献巨大,被尊称为“医圣”。

雷公的后人、南朝著名药物学家雷敩在《雷公炮炙论》中说,雷公是散、膏、丹的创始人。

如今,中药店里用的舂药工具,如雷碗、雷锤等,都是纪念雷公的佐证。

有雷姓研究者认为,雷公应是中成药的开拓者。

今陕西白水县冯雷镇大雷公村凤凰沟畔有雷公墓,墓地3亩,内有雷公亭、雷公碑和唐宁石柱、瓦当。村里有雷公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被毁,后来村民集资重建。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二日是雷公庙会日,成千上万的人前来举行祭祀活动。

陕西白水县当地认为,雷公全名叫雷祥,生于白水县冯雷镇大雷公村。

雷公不仅是中国医药学创始人之一,还擅长泥塑工艺制作,是制陶业的先祖,各地窑神庙都供奉他。

《全英词典》记载:“中国陶器业之祖——雷祥,他发明创造了碗。”

有研究者认为,因雷公功勋卓著,他的后代以此为骄傲,遂以雷为姓,方雷氏部族由此一分为二:雷氏部族和方氏部族。

此后,雷姓子孙繁衍昌盛。

真正的战斗部族

当高辛氏族东迁到山西时,有一些雷姓人加入到了高辛氏部落联盟中。

到夏朝时,雷氏部族势力强盛,与夏王朝关系密切。

商灭夏后,把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流放到南巢(今天安徽巢湖市),有一支雷氏跟随桀迁到了南巢。

在商朝统治时期,雷氏部族曾多次与商王朝发生战争,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屡败屡战,这才是真正的战斗部族。

对如此令人头疼的部族,商王朝采取的办法是驱赶,赶到远远的地方去,眼不见心不烦。

《殷虚文字乙编》中,多次出现这样的记载:“帝其令雷”、“帝其于一月令雷”、“贞,其令二月令雷”,就是记载驱赶雷氏部族的历史。

雷氏部族战败后,逐渐被分化为雷、丰、离3个部落。离部落迁到了山东东莱(今山东龙口市),建立了商周时期的莱国。

雷部落也不得不四处迁徙,主要是南迁。有一支迁到今江苏郯城县一带,曾建立了一个雷伯国。

南迁到江、浙、皖的雷人,因与越人杂居,逐渐融入越族。南迁的雷人,又被称为俚人,古时雷、俚二字读音相近,俚又称为里。后来归为蛮人的一种,所以在南方的蛮人里有雷姓。

汉朝时,俚人南迁到湖南、贵州、两广及越南一带,与苗、瑶、巴、僚、濮、越人杂居。

隋唐后,在岭南的俚人定居在雷州半岛。

从唐朝到宋朝,雷州半岛的俚人有一部分迁入海南岛,成为黎族的一支,称作加茂黎。

还有一支雷人西迁到陕西、甘肃到甘青川的岷山,后来演变为羌雷。

在羌雷中,有一支雷人被称为犁羌。犁羌迁到甘肃的合黎山,汉初迁到新疆,建立了蒲犁无雷国,都城叫卢城,“卢城乃雷城之讹。”

有关史籍记载,雷姓还有一个以先祖名字为氏的来源,出自商朝殷纣王宠臣雷开。

在雷开的后裔子孙中,有延续雷开的姓氏者,称为雷氏,世代相传至今。

雷姓第三个来源:他姓改姓

雷姓第三个来源,出自他族和少数民族改姓。

东汉末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有潳山蛮和南安羌改姓为雷。

《姓氏考略》中记载,潳山蛮是东汉对战国时原楚国人的一种称谓,民族成分混杂,由若干群体组成,其联盟酋长被称作雷迁,也就是首领的意思。

东汉末,潳山蛮分布在湖北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府以南,即东汉时的南郡境内,部族人多以首领的官称为姓氏,称作雷氏。

建武23年(47),潳山蛮起兵反抗,被武威将军刘尚镇压。

朝廷将潳山蛮7000多人迁徙安置在沔中(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潳山蛮被改称为沔中蛮。

潳山蛮后来逐渐迁徙到岭南地区,雷氏族人的一部分融入当地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并将姓氏带入这些民族,世代繁衍,生息至今。

南北朝时,前秦国苻氏集团中有一支南安羌雷氏部落,是前秦国的核心部族之一。

何光岳著《炎黄源流史》中认为,方雷氏分为方氏、雷氏后,有的雷氏部落居住在岷山山脉之间的甘川青交界山区,后来成为西羌雷氏。

西羌雷氏汉化后以雷为姓,代表人物为前秦国大司马雷弱儿。

蒙古族中的雷姓,最早源自忽雷演奏者。忽雷是蒙古语胡尔的音译,是一种创始于北方民族、史载中最早有名的弦乐器名称。

忽雷的演奏者被称为忽雷氏,其后裔子孙中,有的汉化改为雷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留佳氏,也称刘佳氏,清朝后期大多改为汉姓雷、刘姓等。

金国时,海西女真阿典部,族人以部为氏,称为阿典氏,汉语的意思是“雷”,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明朝初期,朱元璋严诏天下,禁止胡姓,阿典氏改为单字汉姓雷、战姓等。

满族乌噜氏,也称乌禄鲁氏,源出金国时女真斡雷部,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来大都改为汉姓雷、赵姓。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特别致谢:本期雷姓稿件的采访和资料,得到雷志祥、雷其武先生的大力支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