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猪

方姓的来源和历史(张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

时间:2023-10-03 03:54:47 作者:心若向阳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方”姓

方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六十九位姓氏,在皖浙地区最有影响。当今方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31%,总人口413万。

方的名义

方,本义是并船。甲骨文中的方字像两船在水中紧并在一起的船头形,其意义很清楚,是强行合并两船为一体的人,称为方。也指用竹竿编排的筏子,形成在水中的浮体。有暴力的、野蛮的、原始的意思。方,在夏商周时期是对华夏族周边的邦国的称呼,如鬼方、土方、羌方、虎方等,是有歧视倾向的称谓。其引申为相并、并排、齐等意思,派生出四方、方向、方面、方位、地方等引申词。

金文中的方字还像耒,耒是古代翻土耕地农具耜的曲木柄,上短横像柄首横木,下长横即足所蹈履处,旁两短画或即饰文。古者秉耒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最早称为方氏族的一定是善于制造和利用先进古代农具的部落,方是其中的一支,耒是氏族的原始图腾,字型方是氏族的图徽和氏族名,方人所居住的地方称为方,所依的山称为方山,所临的河称为方水。

方姓起源

方氏始祖:方雷

方氏始祖——方雷

方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

一、出自神农氏

构成方姓主要出自神农氏。传说神农氏的后裔榆罔为神农氏时代的末期帝王,榆罔时政务废弛,蚩尤作乱,诸侯皆归附黄帝,黄帝平定蚩尤后,确立了在部落联盟中的领导地位。榆罔之子雷,因辅佐黄帝平定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即今河南嵩山,称方雷氏。方雷氏是黄帝时代重要的方国,黄帝之元妃出自方雷氏,生子青阳,即少昊(少皞)帝。方雷氏的子孙以国为氏有方雷氏,后又分单姓方氏、雷氏。黄帝之臣方明,虞舜之友方回,均为方雷氏之后裔。方雷氏在夏商时不显,直到西周宣王时有周大夫方叔,受命北伐玁狁,南征荆楚,名闻天下,方叔的子孙遂以方为氏,其后不改,始成方姓。方氏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普遍使用方姓是在西周时方叔之后,大约也有3000年的历史。

外族基因融入

方姓与外族的交融发生较少,主要的事件有:南北朝梁时江西的山越族有方姓;清朝贵州贵阳地区的土司、云南元江地区的土司均有方姓,特别是满洲八旗方佳氏族,居于沈阳,后来集体改姓方。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逐渐同化为当地的方姓汉族。

方姓分布

方姓分布频率图

从明朝至今600年内方姓人口由44万增到413万,增长了9倍多,方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湖北、广东四省,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福建、湖南、四川、江苏、广西,这七省区又集中了32.2%的方姓人口。安徽为当代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方姓总人口的14.7%。全国形成了皖浙鄂、粤赣两块方姓聚集区域。

方姓血型

方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4.5%,A型占29.3%,B型占27.6%,AB型占8.6%。

方姓名人

方苞

方苞(1668年—1749年),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方苞为学以程、朱为宗,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追求道与文并重。他以简严精实的文风,在“义法”理论指导下,把古文写得清新雅洁、自然流畅,并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在清初文坛独树一帜。方苞的思想在后世发展出了“桐城派”散文,方苞也因此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方志敏

方志敏(1899年—1935年),原名远镇,乳名正鹄,号慧生。中国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入中国。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的经验,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

方维夏

方维夏(1880年—1936年),近代教育家、革命烈士。幼从父读书,后考入湖南中路师范学堂简易科,毕业后在长寿街创办高等小学校。方维夏是伟大的革命家,教育家,曾《红色湘赣》、《湘赣斗争》等多部报刊文章。1905年8月,考入日本东京农业大学,专攻农业科学,1910年学成回国。1911年夏到1918年夏,应中路师范聘请任农业、博物教员和学监主任,政治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行为;教学上,用很大精力编写出《中等学校农业教科书》上、中、下三册,所编的《儿童训育法询》被教育界誉为“试办小学之良法善本”;对学生强调管理,培养自治能力。1936年牺牲于湖南桂东县。

方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方姓的郡望是河南郡。方姓的堂号有河南、六桂、正学等。“正学”堂号典出明朝的方孝孺。方孝孺在洪武初任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他做儿子的老师。建文时入京做侍讲学士,他把自己的书房称“正学堂”。人们称他为正学先生。燕王朱棣夺帝位是为明成祖,强迫方孝孺写即位诏,他拒绝不写,为此被杀,连累十族。

方姓的重要楹联有五副:

一山衍派;六桂联芳。

显允兴周;循良化鲁。

巨山名翰;正学孤忠。

富文标榜;元老壮犹。

明世孤忠绵世泽;周家元老衍家声。

家训格言:方孝孺是明初大臣,在史上以忠孝耿介著称,故其治家训子也颇有影响。他认为“论治者常大天下,而小一家;然政行乎,天下者世未尝乏;而教洽乎,家人者自以为难;岂小者固难,大者反易哉!”《宗仪》是方孝孺为其家族所作的诫语和规定,他首先在序中提到:“君子之道,本于身、行诸家而推于天下”。修身和齐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德”和“法”并举,正家之道也是如此。《宗仪》除序外,还有尊祖、重谱、睦族、广睦、奉终、务学、谨行、修德、体仁等九篇。《宗仪》收录于《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中。

千年间,方氏是怎样流传演变的

方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晋代方藏在创修《奉敕方氏谱》的《方氏历代谱牒序》上写道:“自伏羲后六姓,而方氏居其一”。文天祥《方氏谱序》曰:“方氏出于榆罔,榆罔之子曰雷,封于方山,后人因此为氏,比他姓为最先”。由此,古代史中撰写方氏谱系者认为,第八代炎帝榆罔长子名雷,后黄帝征雷为左相,封于方山,因得方姓。

依照一些更为科学的数据:方氏总人口在100个大姓中占63位,在《中国名人大辞典》中收入了243名,占总名人数的0.53%,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38位。构成当代方氏宗族主要有三大来源:即姜裔方氏(即传为方雷之裔,为方氏的主流),他姓改为方姓和少数民族的方姓。他姓改为方姓者,主要有翁裔方氏、匡裔方氏、凌裔方氏、夏裔方氏、罗裔方氏等等。少数民族方姓的有南北朝梁时江西地区的山越族方姓;清代时贵州府上马桥长官司土司为方姓;清代云南元江地区直隶州新平县茄革里土把总结白巡检司巡检均姓方,系彝族;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镇瓦哨宗族均姓方,始祖方城南……

方氏在后世是怎样流传演变的,方氏文化有哪些组成,对方氏的讨论对于家族文化研究有哪些启示,最近,“方氏家谱与方氏文化研究”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举办。

华夏文化促进会方雷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会长方为民协同多位学者经20余年努力,编撰了《中华方氏全族统谱》,归统方氏宗支达551个,涉及人数约300万人。该丛书于2023年4月在方姓发源地河南禹州举办的活动中,有来自全国各地方氏代表千余人参会。

研讨会中,方为民介绍了方氏的名人,如唐末诗人方干,字雄飞,有“三拜礼让”之风,为人质野。事亲至孝,每食三拜,待人至礼,每接三拜,时人尊称为“方三拜先生”;《宋史》中记载了池州青阳有一名叫方纲的人,他家八世同爨,家中人口达到了七百人之多。每旦必鸣鼓会食,方纲也曾慷慨供谷五千担施惠赈民。宋景德初,诏旌门闾曰:“方纲七百口共爨,门闾堪旌”之大字。

除了散落于史籍中的个体的方姓名人,有时因为政治、战争等原因,氏族也会集体迁居,如南宋末年,由于支派蕃衍,人口增加,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再加上蒙古的入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居于莆田的方氏后人迁居广南东路,也有因任官而迁居广东的汕头、潮州等地,这一支系后裔人口众多,人才济济,当今分布在普宁、惠来及东南亚各国的方氏后裔达30余万。

研讨会中,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方朝晖即以《从桐城文脉看方氏文化》为题进行了分享,他总结道,桐城派经方苞(1668—1749)、戴名世(1653—1713)、刘大櫆(1698—1779)至姚鼐(1732—1815)而成熟鼎盛,桐城派的学术研究以文章寓义理、考据于一炉,是对明代理学的另一种和改革,他们并非只重文章,而是寓义理于文章,故出现方东树这样的大家;此外,也并非只重义理,亦注重事功,故出现曾国藩这样的实践家,清代桐城亦出过张英、张廷玉等重要人物。

南京大学原新闻学院院长教授方延明关注到明朝较有传奇色彩的方孝孺,方孝孺曾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后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使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民政部中国地名学会地名与姓氏文化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吉林省委党校教授宛福成对家族文化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察,他认为,家谱,尤其是老家谱是家族的珍贵遗产。但是家谱都有局限性,甚至有与史书冲突之处,“研究家族文化,要靠‘谱’,但不能惟‘谱’至上,也要重视史书,既要尊重史书中的记载,也要顾及谱书的内容。”宛福成谈道。

以谱书为代表的家族文化产品,兴起于唐宋之后,并逐渐成为流行的民间文化。姓氏圈常说“史、志、谱”是民族文化三大支柱。宛福成认为,客观地说,“谱”的社会地位,是很难与“史、志”相提并论的。根本原因就是“民修”与“官修”在格局、视野、财力支撑、团队素质等多方面,两者是有很大差距的。

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冯志亮解析百家姓:方姓,炎帝神农氏后裔

方姓是中国第六十九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两省。当今方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1%,总大口大约有413万。

得姓始祖方雷,姬姓,名雷,炎帝神农氏后裔。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陕西省陇县)。夏代时,其部落迁至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东北一带,其后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称方姓,尊方雷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方,本义是并船。甲骨文中的方字像两船在水中紧并在一起的船头形,其意义很清楚,是强行合并两船为一体的人,称为方。也指用竹竿编排的筏子浮在水中。有暴力的、野蛮的、原始的意思。方,在夏商周时期是对华夏族周边的邦国的称呼,如鬼方、土方、羌方,虎方等,是有歧视倾向的称谓。引申出相并、并排、齐等意思,派生出四方、方向、方面、方位、地方等引申词。

金文中的方字还像耒。耒是古代翻土耕地农具耜的曲木柄,上短横像柄首方字甲骨文横木,下长横即足所蹈履处,旁两短画或即饰文。古者秉耒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最早称为方氏族的一定是善于制造和利用先进农具的部落,方是其中的一支。耒是氏族的原始图腾,字形方是氏族的图徽和氏族名,方人所居住的地方称为方,所依的山称为方山,所临的河称为方水。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方姓主要出自神农氏。传说神农氏的后裔榆罔为神农氏时代的末期帝王,榆罔时政务废弛,蚩尤作乱,诸侯皆归附黄帝。黄帝平定蚩尤后,确立了在部落联盟中的领导地位。榆罔之子雷,因辅佐黄帝平定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即今河南嵩山,称方雷氏。方雷氏是黄帝时代重要的方国,黄帝之元妃出自方雷氏,生子青阳,即少昊(少皞)帝。方雷氏的子孙以国名为氏有方雷氏,后又分单姓方氏、雷氏,黄帝之臣方明,虞舜之友方回,均为方雷氏之后裔。方雷氏在夏商时不显,直到西周宣王时有周大夫方叔,受命北伐狂狁,南征荆楚,名闻天下,方叔的子孙遂以方为氏,其后不改,始成方姓、方氏有4000多年的历史。普遍使用方姓是在西周时方叔之后,大约也有3000年的历史。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方姓与外族的交融发生较少。南北朝梁时江西的山越族有方姓;清朝贵州贵阳地区的土司、云南元江地区的土司均有方姓,满洲八旗方佳氏族后来集体改姓方,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逐渐同化为当地的方姓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方姓活动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直到西汉末,方姓东迁安徽北部后,开始发达起来,形成大族,唐朝时,方姓已经分布于中原、华东和江南各地。方姓一直以中原为中心,多次南下移民,唐宋时期,方姓的足迹出现在海南、广东、福建等地,清初进人台湾。

宋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姓氏排位第三十五。方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方姓总人口的37%。主要分布于福建、安徽、浙江,这三省方姓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西,这两省的方姓占方姓总人口的12%。全国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闽浙赣皖湘方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为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方姓人口的增长几乎停顿。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这两省方姓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福建、湖北,这四省集中了方姓总人口的30%。浙江为方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6%。

宋元明期间,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南向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浙江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方姓分布特点,方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北移动。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方姓的人口已达到413万,为全国第六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1%。从明朝至今600余年间,方姓人口由44万增到413万,增长了近10倍。主要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北、广东四省,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福建、湖南、四川、江苏、广西,这七省区集中了方姓总人口的32.2%。安徽为当代方姓第一大省,占方姓总人口的14.7%。全国形成了皖浙鄂,粵赣两块方姓聚集区域。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方姓的郡望是河南郡。方姓的堂号有河南、六桂、正学等,“正学”堂号典出明朝的方孝孺。方孝孺在洪武初任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他做儿子的老师。建文时人京做侍讲学士,他把自己的书房称“正学堂”人们称他为正学先生,燕王朱棣夺帝位,是为明成祖,强迫方孝儒写即位诏,他拒绝不写,为此被杀,连累十族。

2、宗祠楹联

一山衍派;六桂联芳。

显允兴周;循良化鲁。

巨山名翰;正学孤忠。

富文标榜;元老壮犹。

明世孤忠绵世泽;周家元老衍家声。

3、族规家训

守身也。人生无穷事业,只靠本身去做。故孔子言:大学之道,修身为本。孟子言:事亲之道,守身为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天理良心而已。房屋、衣服、饮食、男女四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处处不昧良心,念念不悖天理,改过迁善,更加存养之功久久,反身而斯全受,全不负天地父母生成之意矣。

敬天地也。世人说:天道高远,神明恍惚,纵心妄为,失却为人正理,沦为禽兽而灾祸亦随及不知天地万物父母。人在天地气化之中,如子在母腹中,一呼一吸息息相通,故一念之起,人不及知,神天先知。凡人处心积虑,总要驱恶从善,常怕得罪天地神明才是天地的良民,天地必然加福。

奉祖先也。在父母以前,有本身所及见者,有本身所不及见者,家龛早晚烧香,坟墓春冬祭扫,必诚必敬,固己尤紧要者,多积阴德以资冥福。盖先祖与我一气,我之德为圣人,则先祖亦为圣人矣。故曰:惟孝子为能飨亲。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方姓族谱390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方姓历代名人243名,占总名人数的0.53%,并列排在名人姓氏方侯231的第三十八位。方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排在第二十五位;方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6%,排在第三十一位:方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67%,排在第三十四位。

历史上重要的方姓人物

西汉汝南尹方紘;东汉洛阳令方储:唐朝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方延范,诗人方干;宋朝农民起义军领袖方腊,诗人方凤,词人方乐;元朝文学家方回,画家方义;明朝学者方孝孺;明清之际思想家兼科学家方以智,诗人方仪;清朝散文家方苞,文学家方东树,方玉润,海军将领方伯谦;第四军团总指挥、安徽省政府主席方振武,军事家方志敏。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河南省禹州市(发源地)方雷封地

方山镇位于中原腹地的禹州市,因镇内的方山而得名,是方姓的主要发源地。方山是上古时期炎帝的九世孙方雷的封地,故而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名山之一。方山脚下有一个因山得名的方山村,是上古时期方姓氏族休养生息之地,虽年代久远,如今的方山村姓氏杂居,且方姓已不占主流,但仍有方姓后代在此居住。

交通参考:方山镇距禹州市15公里左右,从禹州第三汽车站有发往方山的车,车程半小时,票价5元左右。

游线二:安徽省黄山市(方氏宗祠牌坊)——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方孝孺故里)

(一)安徽省黄山市方氏宗祠坊

处在徽州区与黄山风景区间的交通要道上的潜口镇,有一座非常独特的方氏宗祠石牌坊。它建于明嘉靖丁亥年(1527年),用徽州的白麻石雕琢而成,通体遍饰精美的浮雕。与其他牌坊不同的是牌坊正面无题字,只雕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手里拿着一支笔,脚下踏着一只方形人斗,“鬼”与“斗”合起来为“魁”。牌坊背面刻了月宫桂树图,表明立坊的方氏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魁星,去蟾宫折桂,光宗耀祖。牌坊的设计者不仅取意深远,而且图案设计生动,雕琢工艺精妙绝伦。

潜口镇以民宅而闻名,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坐落于潜口紫霞峰南麓,茂林修竹,景色清幽,依山就势,错落有敛,内有明、清两代最典型的各式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亭、古桥等建筑群,还有距今五百多年的古树、古井、古匾,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和建筑学的珍贵实例,被誉为“我国明代民间艺术的活专著”。

交通参考:黄山市现在没有直达潜口镇的汽车,可在黄山市乘坐中巴先到徽州区岩寺镇,票价3元,从岩寺镇再乘公交车到潜口,票价2元左右。

(二)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鱼米之米——方孝孺故里

明代人儒方孝孺故里在宁海县的象山港尾,一个背山面海的小村——溪上方。茶山山脉向西北延伸入象山港,一支涧水从中逶迤入海,因峡谷多桃花,故名桃花溪。上游的村庄以方姓居多,称溪上方。下游以王姓为主,叫溪下王。两村隔溪相望,一桥相通,在此仙山秀水的环抱下,村内人才辈出,代不乏人。方姓自宋初由桐庐迁居宁海,至方孝孺已是十四世。方家素以耕读传家,宋明年间曾出了方畿、方猷、方岳、方介轩、方炯等著名学士。方孝孺之父方克勤,曾任山东济宁知府,政绩卓著,《明史•殉吏传》亦有其名。

方孝孺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灭十族的文人。这位倔强的老先生,因为不肯逢迎夺权篡位的明成祖朱棣,遭此劫难,在历史上留下了惨烈的血腥记忆。在跃龙山还有方孝孺的读书处。茶山又名盖苍山,自古以来盛产被列为贡品的高山云雾茶,相传南北朝著名的道家张少霞、陶弘景曾在此炼丹。山中有龙湫、飞瀑、奇岩、云海等景观。

交通参考:从宁波市乘长途车到宁海县,车票18元。再转乘到大佳何乡的班车,直达方孝孺故里,车票4元。顺道游:可去大佳何乡参观“十里红妆”景点,门票20元。在宁海县县城南的江南名镇前童古镇还有方孝孺的讲学处——石镜精舍。

游线三:广东省普宁市(方耀故居)

普宁市洪阳镇400多年前就是方姓的聚居地。镇内民居的结构、街道旁的摊档和小店、居民所用的器具,还有挂在各家各户门前饱经风霜的大红灯笼等,都散发着昔日浓厚的古朴情怀。在古镇东南是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方耀的府第,即德安里。从清同治七年(1868年)开始,陆续用20年时间建成,包括老寨、中寨和新德安里,及绍园房屋773间,外置护寨河,是广东省内罕见的大型府第式建筑群。

交通参考:从广州市天河客运站乘豪华大巴到普宁,需5个小时,票价在140元之内,在普宁市可乘公共汽车到洪阳镇,车费大约3元,车程30分钟;也可在普宁市乘出租车到洪阳镇,需15元。

住宿:华扬宾馆和华侨宾馆都是不错的下榻之处。美食:洪阳蕉柑、普宁豆酱、普宁酥糖。提醒:洪阳镇内任何景点都不需要门票,这里仍然保持着淳朴的民风。镇文化站的陈鹏飞站长是一位非常热情的洪阳人,对这里的各个景点的历史了如指掌。可拨打0663-2849378与他联系。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

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宣讲人”荣誉称号。

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零四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你知道方姓的起源吗?方姓的起源地——方岗乡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方岗乡有一处明代建筑遗址,它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还桥。桥身早已缺失,只留下残破的桥头和斑驳的石面。从它旁边匆匆走过的路人,甚至不会留意它的存在,但是事实上这座桥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座桥其实是为了纪念方孝孺所建的一座桥。方孝孺是谁呢?这里又为什么叫做“还桥”呢?

株连十族

公元1357年,方孝孺出生于浙江宁海。他天资聪颖,文风豪迈,被誉为“白鸟中见此孤凤”。这样的称谓无疑是极高的评价,但或许是一语成谶,这只孤凤注定要走上一条常人无法理解的道路。

明朝洪武十五年,二十五岁的方孝孺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见。朱元璋虽然对他的才华和举止很是满意,但是隐隐觉得他与常人有所不同,于是赐以厚礼送方孝孺回乡。

十年后,方孝孺第二次见到了朱元璋,当时方孝孺主张施行仁政,朱元璋的治国方略却十分强硬。政见的不同使得方孝孺再一次与他的理想擦肩而过。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位,称建文帝,方孝孺应诏来到南京,成为了皇帝的老师。年轻的皇帝对这个学识渊博的大臣寄予了无限的崇拜与信任。方孝孺对这位宅心仁厚的皇帝更是充满了慈父般的怜爱和一份知遇之情。

在此后不平静的四年时间里,方孝孺迎来了他政治生涯中短暂的春天。

建文帝刚刚继位不久,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反叛,史称“靖难之役”。随着燕兵攻破南京城,建文帝在大火中不知所踪,只留下一桩千古悬案。

朱棣命人将方孝孺待到殿前,想要借助他的声望为自己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却嚎啕大哭,哭声响彻整个朝堂。

朱棣亲自走下殿来安慰,方孝孺毫不领情,句句质问,步步紧逼。

“成王安在?”

“彼自焚死。”

“何不立成王之子?”

“国赖长君。”

“何不立成王之弟?”

“此朕家事。”

这时,朱棣早已理屈词穷。他强压怒火命其起草诏书。

倔强的方孝孺写下了笔墨淋漓的四个大字——燕贼篡位。然后把笔狠狠甩在地上。此时的朱棣终于失去了最后一丝耐心,喝问道:“你难道不怕株连九族吗?”

方孝孺慨然作答:“就算是十族又能如何?”

历史上最惨烈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中国古代只有灭九族的酷刑,被灭十族者唯有方孝孺一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方孝孺的门生被算作第十族而遭到株连,被杀者共计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入狱、充军、流放者,也有一千余人。有学者认为方孝孺确实被朱棣所杀,但被诛十族的事情来自于野史,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然而无论如何,方孝孺事件是一个史学家们,始终绕不开的沉重话题。有人说他愚忠,有人叹其气节。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方孝孺将“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诠释到了极致。

据说,方孝孺遇难后,其幸存的侄辈敬祖、敬先二人为避难,从浙江宁海逃到了方岗乡。方岗乡的方姓支祖就是敬祖公。

方姓的起源

那么天下之大,方氏后人为何会选择在方岗乡繁衍生息呢?

据史籍记载,方姓源于炎帝神农氏,炎帝的第九世孙名为雷,面对炎帝部落的日渐衰败和蚩尤部落的威胁,雷与北方的轩辕氏结成联盟,最终打败了蚩尤。轩辕氏在战争中的杰出表现,使雷清醒地认识到,炎帝神农氏的辉煌时代已经悄然远去,于是将帝位逊让给了轩辕黄帝,从而促使了华夏民族的统一。

黄帝为了表彰雷的卓越功勋和逊让的美德,封其为左相,食邑方山,称为方雷氏,后人尊称他为“雷公”,而古代被称为方山的地方,在河南境内有许多,方岗乡西北部的方山就是其中之一。因此,这里会是方雷氏的封地吗?

从上世纪八十年始,禹州市的考古工作人员就展开了调查。

因为禹州市是黄帝活动的中心区域,他的众多大臣也在此地有过封地,因此可以推断方雷氏的封地也非常可能在这个范围内。

考古队在方岗乡的方山脚下,发现了许多夏代以前的石器和陶器,经过地层分析,认定这里就是一个黄帝以后,夏代以前,远古先民们居住的地方。因此,最后认为方岗乡的方山,无论从方位上来说还是从遗迹来看,应该就是是方雷氏那个时期,生存和活动的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雷氏的后裔又分化为方姓和雷姓,方姓就是这样出现的。

方姓的其他起源

方雷氏虽然被公认为方姓的始祖,但是关于方姓的起源还有另外的说法。根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周宣王时有一位大臣姓姬名寰,字方叔,他智勇过人,南征北伐,为周室中兴立下赫赫战功,方叔的子孙以此为荣,便以祖上的字为姓氏,形成了方姓的又一支。

另外,还有翁姓、匡姓等姓,为避难或者避讳等原因而改姓方,也是方姓的一小部分。

结语

方岗的西侧有一条长约十里树茂林密的深沟,据说这里就是方雷氏后裔在向农耕社会过渡时,从方山迁移至此的最初居所。方山,又称上方山,而方岗,又被成为下方山。

方姓,作为中国最古老我的姓氏之一,自雷公受封方山得姓以来,迄今已有四千七百余年。源远流长的方姓形成千支百派,分布于海内外各地。

虽已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方氏后人对于故土的眷恋却始终如一,我们不难想象,这就是为什么方孝孺的后裔在家族遭遇劫难之时,选择回归到最初的家园。就好像在外受到了委屈的孩子,急于回到母亲温暖的怀抱。文章开头的“还桥”便因此而得名。

如今作为方姓的起源地,和方雷氏封地内唯一的方姓后裔聚居地,方山和方岗得到了海内外方姓族人的认可,每年回来祭祖的人们络绎不绝。

《百家姓》之——方姓来历

接着花姓的是方姓。方姓的来源是怎样的呢?

第一,是炎帝之后。根据古书记载,炎帝有一个叫作雷的后代,被封在方山(今河南叶县附近),称为方雷氏。他的子孙一半姓方,一半姓雷,

所以方雷是一家。过去方雷不通婚,依据就在这里。

第二,出自姬姓。周宣王的大臣姬方叔平定了南方湖北一带的荆蛮,

为周室的中兴立下大功,被封于洛。其子孙后来就姓方,这是方姓的主体。

第三,还是出自姬姓,但是是从翁姓里面分出来的。这一支分出来很晚,但晚归晚,生命力和繁殖力却极其旺盛。宋朝初年,泉州有一个人叫翁乾度,

是姬姓后裔,生了六个儿子,全部都中了进士。这事可是世所罕见。有意思的是,这六兄弟虽是一家人,却是六个姓。要知道,在中国传统里,人

们把自己的姓是看得比命还重要的,大丈夫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万万不能改的。这异姓六兄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也是时局所迫。翁

乾度主要生活在北宋建立前的闽国,当时政局动荡,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到灭门之祸。为了保险起见,翁老爷子便给六个儿子当中的五个改了姓,分

别是洪、江、方、龚、汪,剩下的一个儿子还姓翁。没想到北宋建立以后,六个儿子居然都中了进士,号称“六桂联芳”。

此外,今天的满族、蒙古族、傣族、回族、土家族、朝鲜族、高山族等兄弟民族里都有方姓。

先秦的时候,方姓主要活动在河南一带,但一直不活跃。据说现在韩国的方姓,是先秦时从河南迁过去的。西汉末年,方姓迁到安徽北部,

开始发达起来,形成大族。唐朝的时候,方姓已经分布到中原、华东、江南各地。方姓一直以中原为中心,多次南下移民,唐朝时,在海南、广东、

福建就已经有方姓人的记载了。宋朝时,方姓主要集中在福建、安徽、浙江,全国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闽、浙、赣、皖、湘方姓聚集地。宋明两朝,

福建的莆田方氏一族中举人数盛况空前,中了进士和举人的竟然有360多人,其中进士多达132人。仅两宋的时候,就有28对父子进士和26对兄

弟进士,实在了不得。

明清两朝,以安徽的桐城方氏为代表的诗礼世家使方氏的声望达到了顶峰。桐城方氏不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桐城方氏易学学派,还开创了主导

清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桐城文风后来一直被视为正宗。清朝著名学者朱彝尊说过:“方氏门オ之盛,甲于皖口。东南学者,推为帜志焉。”东南

的学者都以桐城方氏作为旗帜和领军人物。梁实秋先生曾经讲过:“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仅次于曲阜孔氏。”当代学者钱理群讲:“桐城方氏

是曲阜孔氏之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家族,是中国文化世家的绝唱。”所以在《影响百年中国的文化世家》一书中,桐城方氏被誉为中国第二大文

化名门,这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现在全国形成了豫鄂皖浙、闽粵两块方姓聚集区,其中安徽是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方姓总人口的15%。

郡望

诒谋堂: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乡先锋村路嘴组方祠坨埂方氏,现分布美国等海外国家,台湾、江苏、湖北均有坨埂方氏后裔。始祖法斌公,字枚臣,生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己巳二月二十七日未时,配潜邑郡庠生李元勋公女生于洪武二十八年甲戌九月十六寅时。生子四:道圆、道寿、道清、道澄。公享年六十八卒于天顺元年丙子十二月十五日巳时,妣享寿七十三终于成化三年丙戌五月十二日子时。公妣合葬怀邑渌水谷家桥有碑,二〇〇八年冬至始祖迁葬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桃元村胡屋山,墓葬坐北朝南,北依山,南有洪冲水库,风水宝地。1907年修五谱,2007年应台湾方文玉寻根问祖到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乡方祠所在地并出资修六谱但不全,应江苏省无锡方向明要求并出资20万元(自己16万元,其四兄弟姐妹各出1万元)七修,2016年5月8日七修谱上午9点在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乡先锋村路嘴组方崇谱家举行宗谱发放仪式。

敦睦堂、敦雅堂、敦本堂、敦义堂、敦伦堂、敦叙堂、敦厚堂、河南堂、六桂堂、立本堂、伦叙堂、榴耕堂 聚乐堂、永思堂、大训堂、友庆堂 永锡堂、白云堂、发祥堂、世恩堂、壮猷堂 观礼堂、阳牧亭、光远堂、光启堂,正学堂,朔源堂,源仁堂。

开封郡:江苏溧阳、宜兴、金坛、句容、南京、浙江淳安、桐庐、湖州、德清、杭州、富阳、安徽广德、徽州(黄山)、祁门。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后移治安徽歙县。

支派

桐城派

创始祖师为古文大师方苞。桐城散文派雄霸清朝文坛两百多年。桐城派大家还有方东树,方宗诚,方孝岳等。

桐城方氏学派

创始人方学渐,集大成者方以智。方氏家族七代人的研究,形成博大精深的易学体系,是近代科学易的先声。

洪门(又名洪帮)

创始人“洪门前五祖”(少林五祖):方大洪,“洪门中五祖”:方惠成。几百年影响的反清复明组织。

少林白鹤拳

创始祖师方七娘,为南少林五祖拳之一. 也称永春拳. 在闽粤海外影响巨大。

少林纵鹤拳

创始祖师方微石,一代武林宗师.纵鹤拳为白鹤拳的支派,流行于闽台海外各地。

少林方门拳

创始祖师方顺懿, 根据少林刚拳和\"肖门\"的特点创造的。流行于成都市、重庆市、德阳市、乐山市等等地。

方性的名人和典故太多了,就讲一讲“方氏三圣”。

首先是“墨圣”方于鲁,安徽歙县人,明朝万历年间制墨业“歙派”的代表人物。方于鲁原来跟随制墨大家程君房学习做墨,尽得程氏真传,

三十以前就创造了独到的“九玄三极墨”。他著有《方氏墨谐》六卷,里面提到了385种墨。

所谓方氏墨,分为国宝、国华、博古、博物、法宝、鸿宝六大类。现在谁要有一方方氏墨,那可不得了,那可是比黄金还要贵N倍的。

第二个是“联圣”方地山。方地山(1873-1936),原名方尔谦,字地山,扬州人,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书法家、楹联家。方地山出生于书香世家,

母亲很早就过世了,他和小三岁的弟弟是由姐姐抚养成人的。兄弟俩非常聪明,尽管生活困难,他们的父亲方沛森还是坚持供他们读书。兄弟俩

小的时候就很有才名,当时在文坛上号称“两方”。光绪十二年(1886年),刚刚13岁的方地山就考中了秀才。方地山特别擅长写联语,尤其是名联,

你的名字报给他,他想都不想,挥笔一写,就能把你的名字嵌在上下联里,而且写得精绝无比。后来他去北洋武备学堂教书,经常在天津的《大公报》

上发表文章,结果就被袁世凯看中了,重金请他去做家庭教师,教袁世凯的几个孩子诗词、作文。所以袁世凯的几个孩子文学修养都非常好。方地

山还和袁世凯的二公子、当时的风流オ子之一袁克文结成了莫逆之交,并且结为儿女亲家。晚年的方地山又收藏上了钱币,又成为中国钱币收藏的

大家。后来有很多著名的弟子向他问学,好几位历史教授、文史专家都是方地山的学生。

还有一位“骨圣”方先之,是骨科专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医骨科领域圣人级的人物、首创了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疗法,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骨折。

总之,方姓人才特别多,几乎在每个行业里都可以做到顶级水平。

方姓是大姓,在今天的中国姓氏里,排名第63位,人口410万,约占

全国人口的0.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