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姓名运势

晁补之怎么读(晁补之怎么读拼音)

时间:2023-10-08 07:24:02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晁补之师承苏轼,无咎词蕴藉隽永|宋词佳作欣赏⒁

晁补之画像

晁补之(1053——110),字无咎,巨野人。宋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哲宗朝曾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等职,后归乡隐居,号归来子。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文书画俱佳,有《鸡肋集》、《晁无咎词》等。

晁补之画作

水龙吟 次韵林圣予《惜春》

问春何苦匆匆,

带风伴雨如驰骤。

幽葩细萼,

小园低槛,

壅培未就。

吹尽繁红,

占春长久,

不如垂柳。

算春长不老,

人愁春老,

愁只是,

人间有。

壶里书中岁月长

春恨十常八九,

忍轻孤,

芳醪经口。

那知自是,

桃花结子,

不因春瘦。

世上功名,

老来风味,

春归时候。

最多情犹有,

尊前青眼,

相逢依旧。

【注】幽葩细萼:指细瘦浅淡的春花。青眼:相传晋阮籍见凡俗之人,则以白眼相对;见高雅脱俗之人则以青眼视之,表示欣悦赏识。

这首词借“惜春”之情抒发心中无限感受,将人生哲理融于抒情之中,通篇弥散着无奈和失落的情愫。一方面故作旷达,另一方面却实实在在触景伤情,愁不自胜,而且这愁比自然春愁更深沉,更难以排遣。

赏梅

盐角儿 亳社观梅

开时似雪,

谢时似雪,

花中奇绝。

香非在蕊,

香非在萼,

骨中香彻。

占溪风,

留溪月,

堪羞损山桃如血。

直饶更,

疏疏淡淡,

终有一般情别。

【注】亳社:亳为商朝故都,社为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羞损:即羞杀。

梅韵

这首咏梅词,歌颂了梅花素洁晶莹的外在美,及俏不争春、自甘疏淡的内在美。观察细致深刻,写法上朴实自然,可与陆游《卜算子・咏梅》参读。

忆别

忆少年 别历下

无穷官柳,

无情画舸,

无根行客。

南山尚相送,

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

算重来,

尽成陈迹。

刘郎鬓如此,

况桃花颜色。

【注】历下:古邑名,在今山东济南市西。罨画句:罨画,杂彩之画。绀,深青泛红之色。全句意谓园林五彩缤纷,溪水碧绿可爱。刘郎: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里是作者借以自喻,说自己旧地重游,已鬓染秋霜。

罨画园林溪绀碧

无穷无尽的河边官柳,似乎在"挽留"远行之人,可是无情狠心的画船却不解人意,要载着游子漂泊异地。未见意中人前来相送,更令人抱恨终天,无限遗憾。词起首连用三个"无"字,把难以摹状的离情别根抒写得淋漓尽致。

悠闲居

洞仙歌 泗州中秋作

青烟幂处,

碧海飞金镜,

永夜闲阶卧桂影。

露凉时,

零乱多少寒螀,

神京远,

唯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

云母屏开,

冷浸佳人淡脂粉。

待都将许多明,

付与金尊,

投晓共流霞倾尽。

更携取胡床上南楼,

看玉做人间,

素秋千顷。

【注】泗州:州城在今汴河入淮河口处。幕:遮盖、笼罩。金镜:指月亮。寒蟹:一种似蝉而小的昆虫。蓝桥:在陕西蓝田县蓝溪之上。相传那里有仙窟,唐代的裴航曾在这里遇仙女英,以后结成夫妇成仙。这里作者以蓝桥指代月宫。云母屏:云母做成的屏风。云母可析成薄片,透光性好,故可做屏风。流霞:指一种仙酒。

晁补之塑像

此词为词人的绝笔之作,气势恢宏,从室外写到室内;从人间写到天上,再从天上写到人间。跌宕起伏,层次井然。同时也流露出作者从此不求功名,总情仕途的决心。这从"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一句可悟出。

归来居

汉宫春 梅

潇洒江梅,

向竹梢稀处,

横两三枝。

东君也不爱惜,

雪压风欺。

无情燕子,

怕春寒,

轻失花期。

惟是有,

南来归雁,

年年长见开时。

咏梅

清浅小溪如练,

问玉堂何似,

茅舍疏篱?

伤心故人去后,

冷落新诗。

微云淡月,

对孤芳,

分付他谁?

空自倚,

清香未减,

风流不在人知。

【注】东君∶指春神。练:白绢。玉堂何似:白玉堂前的梅花比不上。唐人咏梅诗有“白玉堂前一树梅”的诗句。“伤心故人”句:指有“梅妻鹤子”之称的诗人林逋逝世后,梅就失去了知音。

梅趣

这首词写梅花所处冷落的环境和孤高的品性。江边的野梅,与修竹为伍,竹枝稀疏的地方,横斜出两三枝。春神也不爱惜梅花,对它雪压风欺。无情的燕子怕春寒,轻易地错过了花期,只有这南来的归雁,年年常见花开时,真是遗憾。上片写江梅凌寒孤洁,下片写江梅不怕冷落,保持高洁的品性。

梅如画

清浅小溪如练,仍可“疏影横斜”自成风景,虽处在茅舍疏篱旁,却胜似白玉堂前的梅花。自从“故人”林逋逝世后,就少有知音能写咏梅新诗了。即使有薄云淡月照临,也不过是孤芳自赏,空自倚修竹。但是江梅清香未减,表示风流不在于人是否知晓,任何时候都要保持高洁,而不在于人们怎么看待。甘于寂寞,这是对梅花品性的高度赞扬。该词借梅花品格的清高孤独以写人品,构思新颖,笔力甚奇。

#宋词# #晁补之# #文化# #阅读#

苏门四学士——晁补之外传

鲁西南巨野——(宋)永丰塔

晁补之(1053-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进士入仕,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黄庭坚、秦观、张耒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仕途坎坷,却才华横溢,钟情文学,其散文语言凝练,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率真自得、淡泊宁静。在词作上有很高的建树,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流畅。虽然没有达到其恩师苏轼的高度,但也自成一家。今存词160余首,除写景、咏花、赠和、悼亡外,还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传世著作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晁补之画像

一、仕宦之家,拜师苏门

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晁补之出生于山东巨野一个仕宦之家。巨野晁氏家族为汉代御史大夫晁错之后。宋代巨野晁氏以气节文章显名当世,是宋代颇为显赫的大家族之一。晁补之高叔祖晁迥在宋真宗、宋仁宗朝政声显赫,与其子晁宗悫同为知制诰,可谓名重一时。晁迥有兄弟迪、遘二人,晁补之高祖晁迪赠刑部侍郎,曾祖晁宗简官至尚书刑部郎中知越州,曾被御赐门联:“公侯开极品,仆射雄蕃,廿三尚书多中眷;解状殿奇才,神童道学,七十进士半上卿”。晁氏家族耆儒硕彦,科甲连绵,“殆无虚榜,并继芳尘”。终宋一代,共出了七十三位进士,科举恩荫为官宦者二百余人,时有“晁半朝”之称。宋代名士吕夷简、曾巩、陆游、叶梦得等都是晁氏家族的姻亲。

山东巨野文庙——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晁补之父亲晁端友是皇祐五年进士,叔父晁端彦是当时文坛宗师欧阳修的学生,与苏轼同为嘉祐四年进士,两人成为好友。晁补之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日诵千言,幼能属文,闻名乡里。受益于家风的熏陶,他儿时就展现出不凡的才华。12岁时,父亲晁端友出任上虞县令,他随父在上虞读书。在江南游学的几年里,他结识了几位对自己有着深远影响的老师,更是遇到了自己的一生姻缘。13岁时,他在常州遇到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受其赏识和指导。王安国为熙宁进士,其器识磊落,文思敏捷,曾巩谓其“于书无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为尤详,其文闳富典重,其诗博而深”。第二年,他与父亲在兰陵泊舟之时,遇到了当时的河西知县杜纯。杜纯看到这位少年才华斐然,他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晁补之。

(宋)蔡卞书——上虞《曹娥碑》

在晁补之十九岁时,有感于钱塘山川和风土人情,他按西汉文学家枚乘《七发》和曹植《七启》的体例,提笔写下了赞美杭州的文章《七述》。他从夫差之盛、吴越之事、货贿之富、服饰之丽、物产之丰、江潮之壮、西湖之美七个方面描述了杭州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名其书为《七述》。熙宁四年(1071年),大文豪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恰好晁端友改任为杭州新城县令。苏轼特地来新城看望同榜好友晁端彦兄长晁端友。面对自己的偶像,晁补之抓住机会,写了《上苏公书》,前往拜谒仰慕已久的文坛领袖,表达了自己迫切希望拜他为师的愿望,并呈送了自己得意的作品《七述》向苏轼请教。

(元)赵孟頫——《东坡像》

苏轼原先也想写一篇赞美杭州风物的文章。但读了晁补之的《七述》后赞叹说:“吾可以搁笔矣”,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凭借着《七述》,晁补之成为苏门四学士中第一个“获侍于苏公”拜师学艺的弟子。熙宁七年(1074)八月,苏轼自杭州来新城巡视。公余,在晁补之的陪同下参观新城七贤乡陈氏园,写下《新城陈氏园次晁补之韵》:荒凉废圃秋,寂历幽花晚。山城已穷僻,况与城相远。我来亦何事,徙倚望云巘。不见苦吟人,清樽为谁满。晁补之则以《次韵苏公和南新道中作》:山园芙容开,寂莫岁云晚。公来无与同,念我百里远。寒飙吟空林,白日下重巘。兴尽还独归,挑灯古囊满。

杭州西湖

一句“公来无与同,念我百里远”,既回答了苏轼“我来亦何事”之问,又表达了对老师苏轼的感激之情。两人在彼此一唱一和中,流露出那种浓浓的师生之谊。苏轼对晁补之这位弟子抱有很大的期望,时常给他指点迷津。晁补之曾自云“辱在先生门下,虽疾风苦雨,晨起夜半,有所请质,必待见先生而后去。先生亦与之优游讲析,不记寝食,必意尽而后止”。少年晁补之在苏轼门下亲闻教诲两年之久,使晁补之诗文书画进步神速,尤其在词作方面更为接近苏轼风格,因而声名鹊起。熙宁八年(1075),晁补之父亲晁端友回京升任秘书省著作佐郎。晁补之回到山东故里后不久,又去京都开封游学。师徒二人虽然短暂离别,但书信往来络绎不绝。

晁补之书法拓片(局部)

二、科举及第,少年风流

不幸的是,晁端友赴京任职不久,就因病卒于京师昭德坊,年仅47岁。晁端友官小俸低,公正清廉,死后竟无钱以时葬,使晁补之引为终身憾事。父亲逝世后,他即奉母归巨野故里,耕读度日。时岁艰难,常常为衣食困窘叹息。他知道想要出人头地,只能苦读诗书,通过科举入仕方能改变现状。他虽躬耕于田,然夜以继日,读书不辍。这一段艰苦岁月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痕迹。熙宁十年(1077)春,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的苏轼自任所去开封时,特地到汶上李师中处与晁补之相见,为其释疑解惑,提振信心,鼓励他参加科举考试。

山东汶上县——大宝相塔(北魏)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27岁的晁䃼之进京应试。在开封府考试和礼部别院的考试中,晁补之的文章脱颖而出,得到主考官的青睐,更是得到了宋神宗的赏识,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进士及第。神宗阅其文曰:“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与他一起高中进士的还有他的多年好友廖正一。廖正一字明略,自号“竹林居士”,北宋文学家。祖籍福建延平府,后徙居湖北安陆、京山一带,与李格非、李禧、董荣一起,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廖正一乃官宦子弟,为人豪爽,意气风发。两人同中进士后,在等待朝廷敕封时,廖正一便邀好友共赴青楼纵酒放歌。春风得意的晁补之正愁无处打发时间,便随口应承了下来。

开封胜境——龙亭公园

第二天一大早,廖正一便带着晁补之敲开了自己心仪的歌姬田氏房门。田氏睡眼惺忪,见自己的心上人带了一位翩翩才子来访,显得异常高兴。她一边梳妆整理,一边与二人交谈。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晁补之见到眼前这位花冠不整、懒扫蛾眉的女子,不禁怦然心动。只见田氏手握金钗,笼束着一头乌黑的头发,阵阵幽香,沁人心扉。他不由自主地心神荡漾。晁补之觉得田氏天生丽质,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优雅至极,妩媚妖娆。尤其是那双时不时向自己瞟来的大眼睛,更是勾魂撩人。然而,尽管晁补之心中对这位可人儿充满,但他还是极力抑制自己的冲动,强行把自己拉回了现实。

冰肌玉骨——花容月貌

那天上午,晁补之自斟自饮,正襟危坐,看着廖正一和田氏打情骂俏,绝不横插一嘴,始终保持一份谦谦君子形象。回到驿所后,丽人倩影,魂牵梦萦。他秉烛疾书,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词《下水船》:上客骊驹系。惊唤银屏睡起。困倚妆台,盈盈正解罗结。凤钗垂,缭绕金盘玉指。巫山一段云委。半窥镜、向我横秋水。斜颔花枝交镜里。淡拂铅华,匆匆自整罗绮。敛眉翠。虽有愔愔密意,空作江边解佩。晁补之将初见田氏的情景、田氏的音容笑貌以及自己内心的情愫全部寄于词中,表达了自己爱而不得的怅然心情。后来,廖正一看到此词后,想把田氏送给晁补之,却被他婉言谢绝。廖正一不禁被好友的这份自制力和高尚的情怀所感动。

蝶恋花

三、步入仕途,齐聚苏门

晁补之蟾宫折桂后,被任命为澶州司户参军、国子监教授,由此开启了他兜兜转转、跌宕起伏的官宦之旅。在他初入仕途不久,他的恩师苏轼却因“乌台诗案”被贬到了黄州。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任用“旧党”司马光等人,史称“元祜更化”。短短十七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知礼部贡举。元祐元年(1086年),晁补之参加了朝廷学士院招考,主考官是苏轼。他毫无悬念地通过了考试,任太学正。后升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与秦观、黄庭坚、张耒同时供职史馆,师从于苏轼,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图》

他们一起修撰《神宗实录》,公余时间,,经常聚会,谈诗论赋,饮酒品茶,时相过从彼此结下深厚的友谊。此为晁补之仕宦期间最顺遂的时期。苏轼与苏门四学士交游甚多,他在《书黄泥坂词后》一文中写道:“前夜与黄鲁直、张文潜、晁无咎夜坐。三客翻倒几案,搜索箧笥,偶得之,字半不可读,以意寻究,乃得其全”。每当他们诗文一出,士人争相传诵,京师为之纸贵。苏门四学士之所以能在北宋文坛上取得较高的成就,与苏轼细心体贴、因材施教的指导方式是分不开的。苏门师友之间的彼此尊重,互相关怀,那种既和睦而又不失活泼诙谐的团体气氛,更使后人在千载之下,尚神往不已。

(明)仇英——《西园雅集图》

而苏轼本人,不但是才华横溢、博大宏阔、襟怀坦荡、澹泊名利的千古第一才子,而且对于晁补之等这些苏派嫡传门生的培养、指导,更是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并将拔擢后进引以为平生一大快事。元祐二年(1087年)秋天,苏东坡应驸马王诜之邀,与当时京城一些才俊雅集于好友王诜之西园,作诗绘画、饮酒赏乐。参加西园雅集的除苏轼与其弟苏辙、驸马王诜外,还有苏门四学士及米芾、李公麟等名流共十六人。名画家李公麟为这次聚会画了《西园雅集图》,米芾则写了图记。西园雅集与兰亭雅集、玉山雅集一起,成为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三大雅集之一。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因抨击旧党执政后,排挤,尽废新法,丛生,而得罪了旧党保守势力。

(明)曾鲸——《东坡笠履图》

至此,苏轼既不能被容于,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好再度自求外调,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元佑五年(1090年),晁补之也因校书郎官俸微薄,不足以养家,乃乞补外官,得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他治政颇勤,在地方上政声显著。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充淮南东路兵马钤辖改知扬州。晁补之欣喜若狂,作了一首《东坡先生移守广陵以诗往迎》:“去年使君道广陵,吾州空市看双旌。今年吾州欢一口,使君来为广陵守”。师徒二人在扬州的共事的半年期间,他们游宴唱和,如沐春风,交往频繁,彼此欢愉,引为“类己”。宋绍圣二年(1095)晁补之被召回朝廷,任著作佐郎。而58岁的苏轼知扬州一年后,亦以兵部尚书衔被召还京任职。

杭州苏堤

四、宦途沉浮,连遭谪贬

元祐九年(1094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政局大变。复起,倡绍述之说,乃尽逐元祐诸臣,苏轼被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旧党”之人连遭罢黜,“苏门四学士”因亲附苏轼,被视为“旧党”,与苏轼一同遭贬。他们身不由己地陷入了这场政治旋涡之中。从此,晁补之开始了历时七年的贬谪生涯。坡老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而晁䃼之则是“飘萍又逢骤雨,信州湖州密州”。绍圣元年(1094年),旧党章惇为相,再兴史祸。党羽认为:苏门四学士为主编撰的《神宗实录》多有诬陷不实之辞。他们将前修史官分别贬黜朝廷,安置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晁补之出知济州(今山东巨野)。

山东巨野——秦王洞

绍圣元年(1094)六月,御史弹劾苏轼在掌内外制时,所作的诗词讥斥先朝,哲宗将刚上任定州太守1个月的苏轼再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绍圣二年(1095),党羽再以苏轼与晁补之在扬州修建摘星楼一事的“莫须有”之罪弹劾,晁补之主动承担修建摘星楼的大多罪责,被降职通判应天府。对此,苏轼深感不安,愧疚自己连累了晁补之。“无咎竟坐修造,不肖累之也,愧怍”。摘星楼是苏轼知扬州期间,由通判晁补之具体负责建造的扬州名楼。楼址在隋炀帝迷楼的旧址之上,位于扬州自然制高点的蜀冈东峰而被冠以"摘星"之名。晁补之在《南京谢到任表》中言道:“臣昨任知齐州,为扬州修过摘星楼事,伏蒙圣恩特从宽典,就差通判应天府,臣已于三月二日到任上讫”。

摘星楼

晁补之刚到贬所应天府不久,岳父杜纯弟杜纮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公事。为避亲嫌,又被改差通判亳州(今安徽亳州)。晁补之在亳州写下了《盐角儿·亳社观梅》词: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他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以梅花自比,将自己的志趣和情操寄托在梅花高洁的品格之中。绍圣四年(1097年),蔡京为相,再起。晁补之亦在元佑旧臣籍中,被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盐酒税。他乃匆匆携带家人赶赴贬所。不料行到丹阳途中,母亲杨氏夫人病殁,即奉灵柩还乡,服丧家居。

骨中香彻——终有一般情别

元符元年(1098年),晁补之迁居山东金乡城东。次年服除,改监信州(今江西上饶)盐酒税。已经46岁的晁补之正是有一番作为的年纪,却落得个接连贬谪的下场。抑郁壅塞的感情如浩荡的江水一样奔涌而来,难以自抑。他写下了一首《迷神引》: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船低,傍前浦。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词中流露出作者仕途坎坷,命运多舛,欲罢不得,欲归不能的悲愤之情。

江西上饶——三清山

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哲宗去世,端王赵佶继位,即宋徽宗,大赦天下。向皇太后听政,复用元佑党人。晁补之遇赦,召为著作佐郎,还京师。后提升为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并兼史馆编修、实录检讨官。他的恩师苏轼从儋州改为廉州安置,后任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再复任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晁补之听闻噩耗,悲恸至深,作《祭端明苏公文》悼之。“间关岭海,九死来归,何嗟及矣,梁木其摧”。在祭文中,他将其真挚情谊尽数倾注。宋徽宗亲政后,党论复起。宰相蔡京污蔑司马光、苏轼等一百二十人为“奸党”,晁补之与黄庭坚、秦观等皆在其中。他被弹劾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他在河中府修桥以便民,得到老百姓的敬重。不久,他又被徙任湖州、密州(今山东诸城) 和果州(今四川南充)。

(宋)李公麟——《东坡笠履图》(传)

五、隐居乡间,身后留名

大观二年(1108年),政局渐趋缓和,晁补之先是改提西京崇福宫,又改提举南京鸿庆宫。晁补之此时年过五十,乃退返金乡家园闲处。他羡慕东晋陶渊明的人品,受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启发,在老家修筑了一座精舍,取名为“归去来园”,自号“归来子”,从此忘情于仕途,隐居乡间。这期间,晁补之创作了大量的词作。其代表作《摸鱼儿·东皋寓居》就是在“归去来园”创作的。“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山东济宁——金乡奎星阁

此词与苏东坡词风高度相似,不仅描写了东山“归去来园”的园中景色,还喟叹自己为功名而耽误了隐居生涯,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仕途的厌倦之情,以及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晁补之不仅诗词才气飘逸,文章温润典雅,而且还工书善画,其翰墨丹青,众所推称。身处北宋书画艺术繁荣昌盛之期,加之其过人的艺术天赋和长期辛勤的探索,他在书画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画的《老子骑牛图》的绘画功力少有人能及,其书法也是一绝。其流传于世的作品至今仍熠熠生辉,光彩照人,成为华夏书画艺术的不朽瑰宝。

(宋)晁补之——《老子出关图》

大观四年(1110年),京城地区久旱不雨,并出现彗星。大臣们趁机群起弹劾蔡京。蔡京被眨逐出京。党争渐消,旧党籍人俱召复职,晁补之复起用为达州知州,后改知泗州(今江苏盱眙)。在中秋节于泗州任上写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一词: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在经历飘零寓居的生活后,晁补之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一味地自怨自艾,而是表现出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被淹没在洪泽湖下的古城——泗州

在泗州任上写下《洞仙歌》的一个月之后,晁补之带着无比的遗憾,于大观四年(1110年)九月二十五日,离开了人世,时年58岁。张耒为其撰写了铭文。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其在诗、文、词诸方面均有所建树。明清两朝对晁补之很是推崇,《四库全书》不仅收录了他的全部文集,并洋洋洒洒地写了诸多的提要,而且还将晁补之与晏殊、苏轼、周邦彦、秦观并列宋词五大家,评价极高:同叔之词温润,东坡之词轩骁,美成之词精邃,少游之词幽艳,无咎之词雄邈,北宋惟五子可称大家。《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鸡肋集》提要说:"今观其集,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聚,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逡迈,并驾于张、秦之间,亦未知孰为先后"。

晁补之撰李格非书——张鼎墓志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腊八粥》图文详解及同步练习

电子教材

知识点

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员。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

我会写:

腊:腊八 腊月 腊肉 腊鱼

粥:江米粥 八宝粥 粥少僧多

腻:油腻 肥腻 腻烦 玩腻了

咽:吞咽 咽气 咽口水 狼吞虎咽

匙:茶匙 汤匙 匙子 羹匙

搅:搅拌 搅动 搅混 搅局 搅乱 搅扰

稠:浓稠 稠密 稠人广众

肿:红肿 臃肿 浮肿 肿胀 肿痛 肿大

熬:熬药 熬粥 熬夜 煎熬 熬磨

褐:褐色 褐土 褐煤 短褐

缸:水缸 鱼缸 茶缸 染缸 糖缸

脏:脏土 脏水 脏话 脏字 脏兮兮

形近字:

腊(腊月)蜡(蜡烛) 栗(栗子)粟(粟米)

咽(吞咽)烟(烟火) 稠(稠密)绸(绸缎)

褐(褐色)喝(喝水) 缸(水缸)缺(缺少)

多音字:

匙:chí汤匙 shi钥匙

发:fā发现 fà白发

曾:céng曾经 zēng姓曾

脏:zāng肮脏 zàng内脏

近义词:

叹气——叹息 搅和——搅拌

反抗——抗争 奇怪——古怪

猜想——猜测 特别——特殊

反义词:

整齐——凌乱 反抗——屈服

常见——罕见 特别——普通

理解词语:

【洋车】即人力车。旧时一种用人拉的车,有两个橡胶车轮,车身前有两根长柄,柄端有横木相连,主要用来载人。

【沸腾】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

【搅和】混合;掺杂;扰乱。

【资格】从事某种活动所应具备的条件、身份等。

【解释】分析阐明;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

【承认】表示肯定,同意,认可。

【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奈何】意思跟“怎么办”相似,用于反问或否定式,表示没有办法。

词语扩展:

AABB式:

糊糊涂涂 进进出出 迷迷糊糊

清清楚楚 整整齐齐 安安静静

来来往往 里里外外 吞吞吐吐

缝缝补补 明明白白 真真切切

课内词语:

句子解析: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八儿这个连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小孩子,借口“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竟然要跟妈妈一样“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并且在得到妈妈同意后,得寸进尺想吃得更多。从中感受到八儿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同时也说明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想法极其强烈。2、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八儿由于个子矮看不到锅中的粥,对腊八粥有许多美妙的猜测,现在妈妈把自己抱起来,终于看见了。禁不住发出一声惊呼。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长。3、“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这里是对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16-17自然段写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现在看到粥的颜色却是黑的,不由得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心里有些许失望。4、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把八儿吃饱的肚子比作“一面小鼓”说明八儿一碗接一碗吃粥,把肚子撑的像一面小鼓。5、在他身边桌上那两只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半碗陈腊肉”都吃不下去了,说明粥的美味胜过陈腊肉,也说明八儿的爹妈也吃的非常饱胀了。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总写腊八粥对人的吸引力,从孩子到老人都喜欢腊八粥。第二部分(2~19):描写煮腊八粥的过程和八儿等着喝粥的心情以及喝粥后的情态,将腊八粥诱人的色、香、味渲染得淋漓尽致。问题归纳:1、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的情景为什么要略写?答:略写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等待喝粥的过程写得详细,喝粥写得简略。文章对八儿等待喝粥时的各种心理活动描摹得非常具体、细腻,写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逐步渲染,层层蓄势,把八儿想吃而不可得,焦急、期盼,好奇而惊异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八宝粥的香甜、诱人,也展示出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童真童趣。而在吃粥环节,并未详写吃粥的过程,而是描写吃粥的香甜和满足,更有余味,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2、从描写八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八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答:可以看出八儿是一个天真、可爱、聪明、孝顺的孩子。3、文中描写八儿一家吃粥的场面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写八儿一家吃粥的场面采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法。作用是从侧面烘托出腊八粥的香甜、好喝。课文主题:这篇课文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眷念,留给人无限的回味。课后习题答案:

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腊八节那天喜得要发疯了,高兴里藏着对腊八粥的馋。听妈妈说要到夜里才能吃粥急红了眼,装出要哭的样子,其实是一副馋像。“你吃三碗我吃三碗”“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在这讨价还价中那副馋样再也藏不住了,已经完全挂在了脸上。馋样还表现在八儿吞咽着口水想象锅中腊八粥的样子,吃一枚特别大的大枣时,吃饭时一碗接一碗狼吞虎咽的样子。

2、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等粥这件事详写,喝粥这件事略写。详写等粥,略写喝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突出文章中心。

3、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圈儿。”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已的感受。

“脱了它的红外套”“围了锅边成一圈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再现了熬腊八粥时花生、锅巴样子的变化。

类似的句子还有: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这句话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熬制腊八粥的过程。

4、小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糖醋里脊了,想起酸甜酥脆的糖醋里脊,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把里脊肉洗净切成长条,放适量盐、白胡椒粉、蛋清、放姜汁拌匀,腌制一会儿,然后撒上生粉。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另外用一个锅,放适量番茄酱、白糖、一点清水,煮开后加一点儿淀粉水,煮到汤汁变稠关火,快速倒入炸好的里脊肉拌炒,撒上芝麻就完成了。不要说吃,但是看一眼这色香味俱全的糖醋里脊就让人口水直流了,更不要说大口大口地吃了。

课外拓展:

《腊月》

宋-陆游

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

渐动园林兴,顿宽薪炭忧。

山陂泉脉活,村市柳枝柔。

春饼吾何患,嘉蔬日可求。

《腊月书事》

宋·张耒

荆棘连昌路,珠玑久化尘。

青山飞白鸟,野水渡行人。

寂寂繁华尽,悠悠草木春。

人间有兴废,何事独伤神。

作者简介:

张耒是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之一,并且在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秦观等相继辞世后,仍作为文坛中流砥柱,传道授业,光大文风。《宋史·文艺传》称其:“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

《腊月书事》为怀古之作,用词简练朴素,凝练隽永,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飘逸洒落,节奏韵律感十足,意境开阔,引人深思,体现了张耒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流露出一切释然的豁达,堪称佳作。

【鉴赏】

昔日繁华的连昌宫,如今也荆棘满路,珍珠翡翠化为粉尘。

青山、白鸟、绿水、行客,任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然而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繁华过后,归于沉寂,草木冬枯春荣,岁月荏苒,春秋变换,这是自然规律。

人间有兴衰成败,自然有季节变换,自古如此,何必因为身外事而伤神?

生字讲解

课文解读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眷念,留给人无限的回味。课文语言通俗简练,童趣十足,人物对话彰显个性,妙趣横生,将读者引入美好的腊八风俗中,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家庭生活的温情。课文共十九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课文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起语不凡,用“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代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描写老老少少提到腊八粥都会“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的感觉”,风趣、俏皮又亲切的语言使人倍感生活的温馨。接下来具体描摹腊八粥的熬制过程,从食材到做法,字里行间透出了“甜甜的膩腻的”味道,有声有色有味,热气腾腾,使人真切地看到、闻到、品到传统节日美食腊八粥。一幅浓郁的美好的生活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

课文的第二部分(第2~19自然段),主要写“等粥”“喝粥”两件事。其中,“等粥”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喝粥”写得比较简略。

“等粥”的过程(第2~17自然段)是课文的主要部分,共呈现出四个生动场景。作者将人物的活动、感受与对腊八粥的描写结合起来,主要通过八儿的所见所闻所想来写腊八粥;文中的大量对话围绕着粥的熬制过程展开,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将八儿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粥经历了一个逐渐熟烂的过程,人也经历了一段丰富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与粥相互映衬,呈现出一个饶有趣味的“人与粥的故事”,展现出课文整体构思上的巧妙。

“等粥”部分的第一个场景是八儿盼粥快点儿熬好(第2~8自然段)。因妈妈正在熬腊八粥,八儿“喜得快要发疯了”“进进出出”,不停询问,内心既兴奋,又急切,却又不得不一次次失落。粥是“益发浓稠了”,这当然符合八儿的期待一一应该可以吃了吧?但妈妈说“要到夜里”,于是八儿“眼睛急红了”,耍赖说自己“饿”,并做出“要哭的样子”。“锅中的粥”,只能发出“有声无力的气”,这声“叹气”,既暗含着八儿的失落,也表现出粥熬制初期的情状。

第二个场景是八儿在说如何分粥(第9~12自然段)。粥尚未熬好,八儿提前打起“如意算盘”,给家人分起了粥。个头儿还不及灶台高的小人儿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不断跟妈妈“讨价还价”,想多给自己分些粥吃,一个天真、聪慧、狡黠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噗……‘锅内又叹了声气”,仿佛是听到八儿的话后忍俊不禁的笑声,也写出了粥逐渐熟烂的情状。

第三个场景是八儿猜粥熬成什么样子了(第13自然段)。因一时吃不到,八儿忍不住想象着锅里各种食材的样子或口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样的想象源于他对腊八粥的急切渴望,八儿自动联系了以往的生活经验,在脑海里描绘出一幅清晰诱人的腊八粥画面:栗子、饭豆、花生仁、枣子……会熬成了什么样子?八儿的一系列猜想,既表现出孩子好奇而急切的心理,又极巧妙地突出了腊八粥的特点。

第四个场景是八儿终于看到了锅里的粥(第14~17自然段)。八儿最终求妈妈把自己抱了起来,如愿看到了锅里腊八粥的模样,“惊异得喊起来了”。孩子的眼睛是天真的、纯粹的,用儿童的视角和口吻来写腊八粥,字里行间洋溢着童真童趣,新奇自然。栗子是“融掉了”,饭豆是“肿胀”,花生仁是“脱了它的红外套”,锅巴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既符合预想,也有出人意料之处。此处描写与八儿猜时的描写相呼应,细腻地刻画出腊八粥的变化。

“喝粥”的过程(第18-19自然段),作者没有用过多笔墨描写一家人喝粥的情景,而是独具匠心地生动描绘了八儿一家喝粥之后的情景。一番充满诗意而又趣味横生的描写充分激发起人的想象,让人如临其境。

文中所配插图为八儿被妈妈双手抱起,看到锅内熬煮着的腊八粥时,瞪大眼睛,张开嘴巴的惊喜样子,足见儿童的可爱稚态。图中灶台的正中,是那一大锅氤氲着热气的浓稠的腊八粥,颜色深褐,食材丰富,不断散发着香气。

同步练习1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油腻(nì) 嘟囔(dū) 腊肉(là)

B.肿胀(zhǑng) 沸腾(fèi) 孥孥(nú)

C.锅铲(chǎn) 搁置(gē) 栗子(sù)

D.唾沫(tuÒ) 焖饭(mèn) 奈何(nài)

2.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

(2)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

(3)你们想,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

3.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 )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

(3)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

4.(2018·潍坊)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不我待,青年一代要勇立时代潮头,只争朝夕,在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B.行驶在滨海路上,一边是苍茫的大海,一边是无际的农田,沧海桑田,美景如画,令人目不暇接。

C.我们要提高电信安全意识,因为每天接到的让人不厌其烦的骚扰电话,有不少以为目的。

D.美国采取大规模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霸凌行径直指中国,大有挑起贸易战之势,其图谋无可非议。

5.(2018·泰安)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看着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B.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将军,而罗曼·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D.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提供了证据。

6.古人庆祝“腊八”是为了( )

A.庆祝丰收 B.祭祀祖先 C.表达美好希望 D.祈求团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10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她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年1月8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选自《冰心七十年代文选》,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了煮腊八粥的哪些人?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通过这条线索把哪三件事串联在了一起?

三、请你在括号里分别填上一个字,然后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一读,你会有意外的惊喜。你能照样子也来写一写吗?

一衣带( )落石( )生入( )里逃( )离死别

牛鬼蛇( )通广( )快人( )口如( )览无余

手无寸( )证如( )清水( )而不( )事求是

虎口余( )死存( )羊补( )不可( )门而入

答案:

一、1.C 解析:“栗”应读“lì”。

2.(1)拟人 (2)反问 (3)反问

3.(1)语言描写 (2)心理描写 (3)动作描写

4.A 解析:B项中,“沧海桑田”的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该词在本句中属用错对象。C项中,“不厌其烦”的意思是不嫌烦琐与麻烦,很有耐心。该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项中,“无可非议”的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该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故选A。

5.B 解析:A项缺少主语,可去掉“看着”;C项语序不当,“解决”和“提出”调换位置;D项成分残缺,在“运动”之后加上“这一学说”或“这一理论”。

6.A

二、1.五代人。母亲、“我”、“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来源:学科网ZXXK]

2.腊八粥。“我”的母亲纪念她的母亲、“我”纪念“我”的母亲、“我”的第三代孩子纪念周总理。[来源:Zxxk.C

三, 水,出,死,生

神,大,心,一

铁,山,秀,实

生,亡,牢,破

同步练习2

儿童成语故事:《胸有成竹》

北宋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最擅长的是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似乎具有人的那种高风亮节的精神,远近闻名。

为什么文同能够画出这样的竹子呢?这里面有很大的奥秘……

原来文同十分喜爱竹子,就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严寒酷暑,阴晴风雨,他都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觉就立刻回到书房,铺纸墨砚,把刚刚看到的景象画在纸上。

日积月累地画下去,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文同画竹,胸中有成竹。”

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熟练有把握。

小朋友们,你们平时有哪些事在做之前是胸有成竹的呢?

小宇班上有个同学作文写得非常好,被同学们称为“作文狂魔”。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上拿来讲解。小宇一直很佩服这位同学,到底怎样才能像同学一样,写出一篇好作文呢?

小宇将自己的疑问说了出来,同学回答他:“写作文并不难,一定要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还有平时多看书,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小宇听了点点头,心里想着,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自己平时就是太粗心了,还是要多观察才行啊!

老师下课后布置了周末的作业,是写一篇写景的作文,正在小宇纠结写哪些景物的时候,同学过来邀请他第二天一起去公园玩。“这次写景的作文就写公园的景物吧,到了以后多观察观察景点。”同学的建议正好解决了小宇的困扰。

第二天到了公园,每走到一个景点,同学都会留下来观察一会再继续走。小宇看了,想着我也要多观察观察,于是小宇也认真地观察起公园里的景色,还会掏出本子将一些特别的地方记录下来。

回到家后小宇回想了一遍在公园见到的景物,心里对这篇作文有了大体的把握,便自信地写了起来。

周一的课上,老师还是跟以前一样,表扬了同学的作文,但让小宇没想到的是,他的作文也受到了表扬。老师在读了一遍小宇的作文后告诉大家,小宇的这篇作文,说明他已经认真的观察过公园的景色了,只有心里对作文内容有了完整的计划,才能顺利的写下来,这就叫做“胸有成竹”。

小朋友们,要是心里没有完整的竹子,又怎么才能画出逼真传神的画来呢?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有把握去做才不会出错,大家要多观察、多积累、多学习哟!

「姓氏寻宗」晁姓——历史来源

一、源于姬姓,是周景王小儿子朝的后代,以祖名为氏。

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爱小儿子王子朝,于是打算将他立为太子。但是事情还没有办完的时候景帝就心脏病突发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个儿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于是他乘这个机会暗中勾结晋国的君臣作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争夺王位。这时,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拥立了另一个王子猛作为国君,称为周悼王。王子朝发动周都部分贵族和失去官位的旧贵族的子弟起兵,赶走了悼王。这时晋国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归国复位。不久以后,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继位,称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贵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赶走了敬王,自立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晋军的帮助下复位。王子朝带着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王子朝的子孙后代后来并以朝为姓,称为朝氏。晁是鼌、朝的古字,因而又写做晁、鼌氏。晁与鼌、朝古代的时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二、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为姓。

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便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 得姓始祖:王子朝。从历史文献上考证,在我国古代,晁、鼌(鼌)、朝三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经常被混为一用。依照《风俗通》上记载,晁姓是卫大夫史晁之后。而《史记·晁错传·索隐》上记载说:“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通志·氏族略》一书指出,这个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儿子王子朝,或是卫国大夫史晁(又作史鼌)。据《鼠璞》上记载,认为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综合上述记载,可以知道推算起来,他们的得姓至少已经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追本求源,他们还是周文王珠姬姓后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东)。故晁氏后人奉王子朝为晁姓的得姓始祖。

历史人物有:西汉政治家晁错,辽东襄平人晁崇、晁懿,宋朝文官晁迥,济州巨野人晁公溯,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宋代著名学者晁冲之,目录学家晁公武,宋代诗人晁端礼。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