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姓名运势

翟姓氏怎么读(翟姓氏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0-03 10:38:57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阳翟”称谓读音(选自书稿)

阳翟 翟 1.Zhái。1)姓氏。翟姓,为大姓,从略。2)复姓:翟公之门,即“翟门”,后成为门庭盛衰之典实。2.Dí。1)阳翟。(1)《史记》载,夏启所讲的夏代第一都城,曾经在此会盟诸侯进行钧台之享。今在河南禹州市。(2)战国时期韩国都城。2)古同“狄”,中国早期北方的民族。3)用于人名,如墨翟(墨子)。4)长尾山雉(野鸡);古代乐舞用的雉羽。5)姓氏地名。以国名为氏。翟国人以原国名为姓,逃奔迁居各地。居于北方者姓读Dí,迁居南方者读Zhái。今瑶、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6)组词有数十个,如北翟(同“北狄”)、长翟(同长狄;古国名)、赤翟(春秋时分布于今山西长治的狄人一支;以着赤衣得名)、代翟(同代狄;古国名)、拂翟(宋时郊祀祭礼的一种仪式)等。

“阳翟”称谓当今词书无有采词。“翟”的“Zhái”音只有姓氏义项,而“Dí”音解释诸多;“阳翟”名称不仅有着确凿来历,而且称谓很早,“Dí”音又有“本”义;在汉代以前只有“yang dí”一音;唐代“翟”虽出现“Zhái”音,但“阳翟”说成“阳Dí”仍处主导地位。古“阳翟”的今禹州,乃至整个河南一直在称作“阳Dí”。“尊从主人”“正音从众”,既符合传统习惯,又与“旧文旧读”原则一致。故这里将“阳翟”读作“yang dí”。

《百家姓》之翟姓

翟姓是一个汉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08位。

翟姓有2个读音,“DI”和“ZHAI”,本音读“DI”,后为躲避战祸而改音为“ZHAI”,但仍有部分族人不惧怕战乱坚持祖姓“DI”音。

▲航天英雄翟志刚

姓氏来源

出自祁姓,以国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上古时候,北方有翟族(后称翟国)。翟国是远古时黄帝的后裔建立的。

传到古代春秋时,翟国灭于晋国,后来晋国又灭于韩、赵、魏三国,到战国时,这三国又先后灭于秦国。在这长期战乱中,翟国人都以原国名为姓,逃奔迁居各地。

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两种读音,居于北方者读(Dí 音狄),迁居南方者读(Zhái 音宅)。

源于姬姓,以封邑名称为氏

西周时期,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公元前1103~前1081年待考),曾封其次子于翟地(今河南许昌禹州),子爵,称翟子。

因翟地在禹山之阳,因此又称阳翟邑。翟邑在春秋初期即被郑国吞并。在翟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官位

翟者,是翟人、重翟、厌翟、秉翟、翟閽的统称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践官,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春官·巾车》中有记载:“王后之五路,重翟钖面朱总,厌翟勒面缋总。重翟,厌翟,谓蔽也。注:翟谓敎羽舞者也。”

翟人负责教授宫廷舞蹈,重翟负责在君王、王后出行时职掌驾御仪仗中的翟车,厌翟负责为车辇绘画装饰,秉翟负责为王后遮盖,翟閽则是在祭祀大典中负责烹煮牺牲。而践官,就是虚官,有俸禄,无职权,不能世袭。

翟,实际上就是一种山雉(野山鸡),雄雉有两支美丽的长尾羽,那种山雉就称作“翟”,在史籍《左传》中记载:“翟,羽也。谓雉之羽也。

出自他族改姓而来

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有的记音为翟姓。今瑶、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迁徙分布

翟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一百七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1%左右。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载,翟氏在春秋时世居北地(今陕西耀县、富平一带),后灭于晋,秦时子孙分散到今山西境内和江南各地。

根据史料所载,春秋时齐国有翟楼新,战国时魏国有翟横,应当说在秦代以前,翟氏人已分布于今河南、山东、山西一带。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翟氏甚多,如翟方进、翟宣、翟义父子三人为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廷尉翟公为下圭阝人(今陕西渭南),翟牧为沛人(今江苏沛县),京兆尹翟荫为南阳人(今河南南阳),东汉时翟西甫为广汉雒人(今四川广汉)……说明在两汉之际,翟氏人已西入陕西,南入四川、江苏。

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居于汝南、南阳之翟氏颇为兴盛,后经繁衍发展,最后形成了翟氏汝南郡望和南阳郡望。此际,繁衍于庐江寻阳(今湖北黄梅)的翟汤家族颇为引人注目,其子翟庄、孙翟矫、曾孙翟法赐、玄孙翟光俱有名于当时,并名垂青史。

隋、唐之际,翟氏依旧兴盛于北方,尤其是河南一带的翟氏尤为兴盛。

五代十国至两宋时期,翟氏见诸史册之名人甚多,通过他们的籍贯来分析,翟氏在北方的河南、山东依旧很是旺盛,并在今北京一带已有翟氏人定居。而南方的安徽、江苏等地的翟氏已经初具规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的学者惠州归善人(今广东惠阳)翟逢亨,表明此际已有翟氏定居我国南端的广东省。

宋末元初,由于北方已由蒙古人统治,长江两岸兵火四起,相对稳定的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之翟氏人繁衍的较为平稳,而皖、赣、苏、浙一带的翟氏人为避兵火,辗转于南方诸省,使两湖、两广等地都有了翟氏人。

明朝初期,山西翟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

清朝乾隆年间,冀、鲁、豫三地之翟氏有闯关东迁居东三省者,并有沿海之翟氏渡海赴台,扬帆南洋等异国他乡。

如今,翟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为多,这两省翟氏约占全国翟氏人口的45%以上。

“阳翟”读作“Yang DI”至少有九大理由

一、“阳翟”之“翟”的音义

“阳翟”之名,作为夏启所建的夏代第一都城,其地位和知名度之高,不言自明。读作“阳DI”,已广泛流传,深入人心。然而,当今工具书不见身影。不能不让人怀疑,此乃刻意回避,或者置若罔闻,甚至是故弄玄虚。

阳翟 翟 1.Zhái。1)姓氏。翟姓,为大姓,从略。(2复姓:翟公之门,即“翟门”,后成为门庭盛衰之典实。2.Dí。1)阳翟。(1)《史记》载,中夏启的都城,曾经在此会盟诸侯进行钧台之享。今在河南禹州市。(2)战国时期韩国都城。2)古同“狄”,中国早期北方的民族。3)用于人名,如墨翟(墨子)。4)长尾山雉(野鸡);古代乐舞用的雉羽。5)姓氏地名。以国名为氏。翟国人以原国名为姓,逃奔迁居各地。居于北方者姓读Dí,迁居南方者读Zhái。今瑶、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6)组词:北翟(同“北狄”)、长翟(同长狄;古国名)、赤翟(春秋时分布于今山西长治的狄人一支;以着赤衣得名)、代翟(同代狄;古国名)、拂翟(宋时郊祀祭礼的一种仪式)、画翟(画野鸡)、践翟(登皇后之位)、金翟(首饰名)、鞠翟(装饰的黄色后妃礼服)、陖(jùn)翟(隗 姓之国)、牼(kēng)翟(战国时宋牼和墨翟的并称)、阙翟(固定不变)、容翟(有车帷的丧车)、戎翟(即戎狄;古民族名)、三翟(后妃的3种祭服:袆衣、揄狄、阙狄)、夏翟(亦作夏狄;五色羽毛的野鸡)、驯翟(驯雉)、厌翟(后、妃、公主所乘的车)、摇翟(亦作鷂狄;用于祭先公及飨诸侯的王后之服)、翚(huī)翟(泛指雉科鸟类)、羽翟(雉羽所制的舞具)、揄(yú)翟(雉形饰服;祭先公之服)、褕(yú)翟(王后的祭服)、重(zhòng)翟(王后祭祀时乘坐的车子);翟蔽(翟茀)、翟车(即翟辂:褘衣服;野鸡羽毛装饰的彩色车辇)、翟茀(古代贵族妇女所乘的一种车子)、翟鸡(长尾野鸡)、翟雉(鸟名)、翟文(雉羽的文理色彩)、翟衣(古代中国、朝鲜后妃命妇的最高礼服,因衣上绣有翟鸟花纹,成为古代我国、朝鲜后妃命妇的最高礼服)、翟袆(即翟衣)。

二、“阳翟”之“翟”音义史籍

1.“阳翟”来历。《竹书纪年》载:“夏禹之子夏启,即位夏邑,大享诸侯于钧台”。《水经注》载:“河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商汤将夏禹后裔封置历国。……春秋时为郑国别都栎邑。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称狄人)入据栎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阳,改称阳翟(音狄)。……明洪武初年,撤销阳翟县制并入钧州州治。,至此沿用1700余年的“阳翟”之名退出历史舞台。

2.史籍对“阳翟”读音记载。唐代以前的说法。〔西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传》称:吕不韦者,阳翟大贾(gǔ)人。〔唐〕司马贞就此在《史记索隐》中在“翟”字下注道:音狄,俗又音宅。《史记·项羽本纪》有“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唐〕林宝《元和姓纂》和〔南朝·宋〕何承天《姓苑》均称“阳翟”指“翟”本音狄,后改音宅。隋陆法言《切韵》阳翟 狄、翟,唐孙愐之《唐韵》,均称,“阳翟”的“翟”通狄,

宋代以后的说法。〔北宋〕陈彭年 丘雍编修《大宋重修广韵》,〔北宋〕丁度等人《古今韵会》,〔元〕熊忠嫌《古今韵会举要》,均称:“阳翟,县名,亦姓。”注释为“雉”。或称“通狄。”〔北宋〕晁说之《谋归,寄阳翟李九、吕十四兄》一诗里有“故人在阳翟”一句,诗韵用的是“隙、历、敌、石、迹、食(音yi)、色()、识、息、帻、即、屐”,可以清晰地从这首诗的韵脚看出,“翟”与“历”“敌”等字同韵,音“狄”。其“石”“色”“识”“帻”诸字在古音里亦入韵。〔宋元〕胡三省认为,诸翟出于丁零。丁零,狄也。狄与翟同。但在日常生活中,翟姓读“宅”已是常识。北宋司马温公(司马光)《类篇》音苌伯切(宅)。但对翟姓另有读音。〔南宋〕史炤注释《资治通鉴》,将十六国时期翟真之姓读作“狄”,又将翟真叔叔翟斌之姓读作“宅”。〔元〕黄公绍《古今韵会》,〔元末明初〕宋濂、乐韶凤等《洪武正韵》,均称:“江淮之间谓雉。狄、翟,古通用字。又音‘宅。’”只是〔清〕《康熙字典》仅有一音,称“阳翟:县名;‘翟’,音宅。”

3.检索网络说法。徐铁生博文《翟姓的4种读音》称:“现在有的地方翟姓还读‘狄’,如河北阜平,福建宁德,云南江川、昭通等地。吴方言区许多地方(如上海市)翟姓也读‘狄’。”“海门发布”博文称:“海门沙地人读作‘狄’,通东人则读作‘宅(直)’。”〔明〕顾炎武称:“今翟姓音泽(宅),乃相沿之误……姓本音狄,后人姓乃音泽也。今江南人犹作狄音。”今天,禹州人普遍把“阳翟”读作“yang dí”,其阳翟大道路牌拼音标注为“Yang DI”。

三、“阳翟”之“翟”理应说成“Yang DI”。

从“翟”的“Zhái”“Dí”两个音标释义看,上述综合解释,“翟Zhái”只有姓氏一个义项,而对“翟Dí”的解释诸多。从传统组词上看:全都是“翟”的“Dí”音义项鸟羽及其装饰物相关。从“阳翟”名称来历看,即与北狄的“狄”演变为“翟”,又因为在嵩山之南,故名也。从当今书报等主流媒体看,虽然报刊集体“失音”,但《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对“翟”解释大体一致。《辞海》还明确指出“翟Dí”同“狄”。从“翟”的两个读音先后看,“翟Dí”音在先,且有“为本”之说。事实上,“阳翟”在汉代之前只能读作“yang dí”;虽然在唐代,“阳翟”与翟姓之“翟”出现了“宅”音,但“阳翟”说成“阳Dí”仍处于主导地位。从“翟”的“Zhái”“Dí”二音义项看,“阳翟”发音“阳Dí”不会产生汉语歧义的矛盾。至于当今两种读音并存。姓氏两读也并非个例,工具书承认的就司空见惯。究竟二姓怎么读,“尊从主人”“正音从众”,既符合传统习惯,又与汉语实践方针相一致。其实,在古“阳翟”的今禹州,乃至整个河南,当地人一直在称作“阳Dí”。汉语实践的另一原则是“旧文旧读”。“阳翟”是周代启用,明代改名的典型旧名,显然“阳翟”读作“阳DI”,天经地义,顺理成章;即使是新词,依据词性准确读音也会准确表达。

“阳翟”发音“Yang DI”,9大理由不可谓不充分。

《百家姓》之翟姓

翟姓是一个汉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08位。

翟姓有2个读音,“DI”和“ZHAI”,本音读“DI”,后为躲避战祸而改音为“ZHAI”,但仍有部分族人不惧怕战乱坚持祖姓“DI”音。

▲航天英雄翟志刚

姓氏来源

出自祁姓,以国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上古时候,北方有翟族(后称翟国)。翟国是远古时黄帝的后裔建立的。

传到古代春秋时,翟国灭于晋国,后来晋国又灭于韩、赵、魏三国,到战国时,这三国又先后灭于秦国。在这长期战乱中,翟国人都以原国名为姓,逃奔迁居各地。

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两种读音,居于北方者读(Dí 音狄),迁居南方者读(Zhái 音宅)。

源于姬姓,以封邑名称为氏

西周时期,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公元前1103~前1081年待考),曾封其次子于翟地(今河南许昌禹州),子爵,称翟子。

因翟地在禹山之阳,因此又称阳翟邑。翟邑在春秋初期即被郑国吞并。在翟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官位

翟者,是翟人、重翟、厌翟、秉翟、翟閽的统称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践官,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春官·巾车》中有记载:“王后之五路,重翟钖面朱总,厌翟勒面缋总。重翟,厌翟,谓蔽也。注:翟谓敎羽舞者也。”

翟人负责教授宫廷舞蹈,重翟负责在君王、王后出行时职掌驾御仪仗中的翟车,厌翟负责为车辇绘画装饰,秉翟负责为王后遮盖,翟閽则是在祭祀大典中负责烹煮牺牲。而践官,就是虚官,有俸禄,无职权,不能世袭。

翟,实际上就是一种山雉(野山鸡),雄雉有两支美丽的长尾羽,那种山雉就称作“翟”,在史籍《左传》中记载:“翟,羽也。谓雉之羽也。

出自他族改姓而来

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有的记音为翟姓。今瑶、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迁徙分布

翟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一百七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1%左右。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载,翟氏在春秋时世居北地(今陕西耀县、富平一带),后灭于晋,秦时子孙分散到今山西境内和江南各地。

根据史料所载,春秋时齐国有翟楼新,战国时魏国有翟横,应当说在秦代以前,翟氏人已分布于今河南、山东、山西一带。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翟氏甚多,如翟方进、翟宣、翟义父子三人为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廷尉翟公为下圭阝人(今陕西渭南),翟牧为沛人(今江苏沛县),京兆尹翟荫为南阳人(今河南南阳),东汉时翟西甫为广汉雒人(今四川广汉)……说明在两汉之际,翟氏人已西入陕西,南入四川、江苏。

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居于汝南、南阳之翟氏颇为兴盛,后经繁衍发展,最后形成了翟氏汝南郡望和南阳郡望。此际,繁衍于庐江寻阳(今湖北黄梅)的翟汤家族颇为引人注目,其子翟庄、孙翟矫、曾孙翟法赐、玄孙翟光俱有名于当时,并名垂青史。

隋、唐之际,翟氏依旧兴盛于北方,尤其是河南一带的翟氏尤为兴盛。

五代十国至两宋时期,翟氏见诸史册之名人甚多,通过他们的籍贯来分析,翟氏在北方的河南、山东依旧很是旺盛,并在今北京一带已有翟氏人定居。而南方的安徽、江苏等地的翟氏已经初具规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的学者惠州归善人(今广东惠阳)翟逢亨,表明此际已有翟氏定居我国南端的广东省。

宋末元初,由于北方已由蒙古人统治,长江两岸兵火四起,相对稳定的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之翟氏人繁衍的较为平稳,而皖、赣、苏、浙一带的翟氏人为避兵火,辗转于南方诸省,使两湖、两广等地都有了翟氏人。

明朝初期,山西翟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

清朝乾隆年间,冀、鲁、豫三地之翟氏有闯关东迁居东三省者,并有沿海之翟氏渡海赴台,扬帆南洋等异国他乡。

如今,翟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为多,这两省翟氏约占全国翟氏人口的45%以上。

《百家姓》之翟姓

翟姓是一个汉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08位。

翟姓有2个读音,“DI”和“ZHAI”,本音读“DI”,后为躲避战祸而改音为“ZHAI”,但仍有部分族人不惧怕战乱坚持祖姓“DI”音。

▲航天英雄翟志刚

姓氏来源

出自祁姓,以国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上古时候,北方有翟族(后称翟国)。翟国是远古时黄帝的后裔建立的。

传到古代春秋时,翟国灭于晋国,后来晋国又灭于韩、赵、魏三国,到战国时,这三国又先后灭于秦国。在这长期战乱中,翟国人都以原国名为姓,逃奔迁居各地。

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两种读音,居于北方者读(Dí 音狄),迁居南方者读(Zhái 音宅)。

源于姬姓,以封邑名称为氏

西周时期,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公元前1103~前1081年待考),曾封其次子于翟地(今河南许昌禹州),子爵,称翟子。

因翟地在禹山之阳,因此又称阳翟邑。翟邑在春秋初期即被郑国吞并。在翟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官位

翟者,是翟人、重翟、厌翟、秉翟、翟閽的统称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践官,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春官·巾车》中有记载:“王后之五路,重翟钖面朱总,厌翟勒面缋总。重翟,厌翟,谓蔽也。注:翟谓敎羽舞者也。”

翟人负责教授宫廷舞蹈,重翟负责在君王、王后出行时职掌驾御仪仗中的翟车,厌翟负责为车辇绘画装饰,秉翟负责为王后遮盖,翟閽则是在祭祀大典中负责烹煮牺牲。而践官,就是虚官,有俸禄,无职权,不能世袭。

翟,实际上就是一种山雉(野山鸡),雄雉有两支美丽的长尾羽,那种山雉就称作“翟”,在史籍《左传》中记载:“翟,羽也。谓雉之羽也。

出自他族改姓而来

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有的记音为翟姓。今瑶、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迁徙分布

翟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一百七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1%左右。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载,翟氏在春秋时世居北地(今陕西耀县、富平一带),后灭于晋,秦时子孙分散到今山西境内和江南各地。

根据史料所载,春秋时齐国有翟楼新,战国时魏国有翟横,应当说在秦代以前,翟氏人已分布于今河南、山东、山西一带。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翟氏甚多,如翟方进、翟宣、翟义父子三人为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廷尉翟公为下圭阝人(今陕西渭南),翟牧为沛人(今江苏沛县),京兆尹翟荫为南阳人(今河南南阳),东汉时翟西甫为广汉雒人(今四川广汉)……说明在两汉之际,翟氏人已西入陕西,南入四川、江苏。

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居于汝南、南阳之翟氏颇为兴盛,后经繁衍发展,最后形成了翟氏汝南郡望和南阳郡望。此际,繁衍于庐江寻阳(今湖北黄梅)的翟汤家族颇为引人注目,其子翟庄、孙翟矫、曾孙翟法赐、玄孙翟光俱有名于当时,并名垂青史。

隋、唐之际,翟氏依旧兴盛于北方,尤其是河南一带的翟氏尤为兴盛。

五代十国至两宋时期,翟氏见诸史册之名人甚多,通过他们的籍贯来分析,翟氏在北方的河南、山东依旧很是旺盛,并在今北京一带已有翟氏人定居。而南方的安徽、江苏等地的翟氏已经初具规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的学者惠州归善人(今广东惠阳)翟逢亨,表明此际已有翟氏定居我国南端的广东省。

宋末元初,由于北方已由蒙古人统治,长江两岸兵火四起,相对稳定的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之翟氏人繁衍的较为平稳,而皖、赣、苏、浙一带的翟氏人为避兵火,辗转于南方诸省,使两湖、两广等地都有了翟氏人。

明朝初期,山西翟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

清朝乾隆年间,冀、鲁、豫三地之翟氏有闯关东迁居东三省者,并有沿海之翟氏渡海赴台,扬帆南洋等异国他乡。

如今,翟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为多,这两省翟氏约占全国翟氏人口的45%以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