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墓地风水

艺术馆取名(艺术馆取名名称有哪些)

时间:2023-10-08 09:42:18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盘点中国八大民间美术馆 最浪漫的那座在昆明

今天,美术馆已经成为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机构,美术馆所承载的城市气质,远比城市景观来得通彻。逛美术馆,大概是当今中国城市精英阶层所能做的最有文化品位,最有格调的的事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中国民间美术馆的发展。

到2019年,中国已有近400家民间美术馆,其中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被称为中国八大民间美术馆。但这个“八大”名单,在2020年将要被改写了,因为阳光城地产在昆明滇池西岸的翠峰公园旁建了一座山海美术馆。这座美术馆将作为中国最浪漫的美术馆跻身八大美术馆之列。

阳光城山海美术馆新晋入围“八大”榜单

其实,中国八大美术馆各自有各自的特色,让我们来一起盘点一下:

最具中国文人气质的美术馆——松美术馆

由知名企业家,北京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创建的北京松美术馆,被称为“最具中国文人气质的美术馆”。

这座美术馆的名字“松”,其实就体现了美术馆的风格。创始人王中军说:“美术馆起名‘松’,就是希望让未来进入美术馆的参观者品到中国文化的内在气质:纯粹、峻然,象征着君子风骨。”

松美术馆造型简洁,美术馆周围的草坪上只种植了一种乔木——松树,而且是选用中国画中最常见的油松,很好地体现了美术馆的建馆理念。

松美术馆

最具国际范的美术馆——今日美术馆

今日美术馆也在北京,由房地产企业家张宝全在2002年创建。今日美术馆系中国加入WTO后第一个按照国际美术馆规范建设和运营的纯民间美术馆。无梁无柱,全开放自由展览空间及恒温恒湿、自动展板、自动灯光、多媒体声光展示系统等,系中国美术馆最高硬件标准,同时也跻身于国际一流美术馆行列。

今日美术馆

最前卫的美术馆——四方美术馆

四方美术馆位于南京,由南京四方集团董事长陆军耗时10年创建。美术馆由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设计完成,建筑风格非常具有特色,从远处看,它像一个白盒子扎入了山野。美术馆设计因空间层次交错而形成不同的观望视角,同时与周遭的园林及水域相结合,用黑白两色铺垫,把东方的神秘感诠释到完美,也被誉为最美的山中美术馆。

四方美术馆

最复古的美术馆——北京红砖美术馆

红砖美术馆由企业家、收藏家闫士杰和曹梅夫妇创办,2012年12月初步建成并试运营,于2014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红砖美术馆一改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风格,全部采用了红砖辅以部分青砖绿瓦的复古建筑风格,给人一种清新,充满回忆的感受。再加上独具慧眼的建筑师的别具一格的设计,就像行走在江南委婉的自家园林中一样。

红砖美术馆

最具内敛气质的美术馆——知·美术馆

知·美术馆位于成都市新津县,是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在中国设计的唯一的美术馆建筑,远看呈深灰色,并不显眼。走近后,才发现玄机:外立面悬挂的是用特殊材料的绳线串联的深灰色瓦片,建筑周围是灵动的水面,一静一动,使整个建筑物外形既有流畅的动感,又有含蓄内敛的气质。

知·美术馆

最中西合璧的美术馆——木心美术馆

木心美术馆位于浙江乌镇,由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弟子,美国OLI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合伙人冈本博与林兵设计,内部景观由法国博物馆景观设计专家法比恩设计。乌镇水乡本就有着丰富的城市肌理,水道、石道、枕河人家、小桥、客栈、庭院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乌镇,建筑师在设计上也借鉴了乌镇古老的城市布局原理,通过街道将清水混凝土外墙的展览空间连接。就像行走在乌镇与水道并行的街道。

木心美术馆

最具禅意的美术馆——树美术馆

树美术馆位于北京宋庄艺术区,由建筑师戴璞设计,简洁的空间结构,水与建筑的巧妙联系,富有韵味的几何造型,环境与艺术的融合,让树美术馆体现出一种简单背后的禅意。

阳光城山海美术馆

最浪漫的美术馆——昆明山海美术馆

山海美术馆位于昆明西山脚下,面朝滇池的一处高地上,城市的灯火、背后的山林、奔涌而来的滇池、远处静卧的西山睡美人,构筑了山海美术馆无与伦比的山水环境空间,也赋予它融自然与艺术为一体的独特气质。

山海美术馆在设计上大面积使用玻璃墙体,视觉上打通市内与室外界限,充分利用坡地俯瞰滇池和昆明城区的优势,营造出山水无际、红尘远去的浪漫意向。

阳光城山海美术馆

关于浪漫,在中国的最早出处是苏轼《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中提到的,“年来转觉此生浮,又作三吴浪漫游。”,在这里浪漫代表的是“任意纵情,不拘束”,是古人回归到自然之中,与知己好友放浪形骸,以解生活无趣的闲情逸致。

如此细品,其实可以看出中国人骨子里都是渴望回归自然,追求纵情、不拘束、自由的浪漫生活,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什么阳光城山海美术馆会被称作是中国最浪漫的美术馆。

阳光城山海美术馆,背靠西山面朝滇池草海,作为链接山海自然的唯一美术馆,它的浪漫不仅是自然山水世界里的建筑之美,更是东方人自由浪漫通灵的内心世界,它真正的浪漫是打造出了苏轼诗句里“作浪漫游”的洒脱精神意境,是为昆明这座正在快速发展的“新一线”城市打造一处精神“高地”。

阳光城山海美术馆

对于打造“精神高地”阳光城不只是空喊口号,除了依托正在开发的滇池半山项目,以及翠峰公园为依托,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参与打造的山海国际艺术区,阳光城还有一个宏大的“山海国际艺术计划”,山海国际艺术计划不仅囊括了一系列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的高端艺术活动,而且将持续很长时间。

山海国际艺术计划暨名家摄影展震撼开幕

山海国际艺术计划暨名家摄影展震撼开幕

4月25日,山海国际艺术计划的启幕篇章——“中国摄影名家百人百幅作品收藏大展全国巡展首展”已经正式在阳光城山海美术馆开幕,此后还将有一系列精彩的活动举办,敬请期待。

混搭!福清这座百年古厝变身文化艺术馆

日前

上迳镇梧岗村门前古厝内

又一文化馆——天趣文化艺术馆

开馆了

在这里,人们可以参观到古厝主人过去生产生活所使用过的老物件,了解到梧岗林氏名人名家事迹的点点滴滴,欣赏到林氏后人中著名专家、学者、作家、画家的著作、水墨作品和书法作品。

几十幅精心描绘梧岗风貌、福清名胜的

水墨作品和书法作品

挂满百年古厝

这里成了乡村里的一片“艺术天地”

天趣文化艺术馆

“天趣文化艺术馆”是梧岗村林氏十四世长房祖厝,建于200多年前清代乾隆年间,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三进六扇式,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屋内雕饰精美,至今仍能领略出当年卓越的巧匠工艺和学养深厚的文化气息。

老宅的传承人,万成集团董事长、香港福州十邑同乡会理事长林民盾积极响应梧岗村“乡村振兴,乡贤补位”号召,带头动员多位亲人将这座位于梧岗村门前第一大屋作为“书香梧岗”的集中展示点,免费开放参观,并引入其企业品牌,将文化馆取名为“天趣文化艺术馆”。

在几位林氏后人出资、出力、出智下,老宅重现风采。同时,对旧时古厝主人生产生活所使用过的老物件进行收集,对梧岗林氏名人名家事迹进行整理,将林氏后人中的企业家林民盾,清史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林敦奎,著名女作家林湄,著名油画家、散文家、香港油画研究会主席林鸣岗等的作品进行展示。

梧岗文化艺术名人众多,

家乡培育了他们,

他们回乡带领家乡变得更美好,

书香梧岗是乡贤反哺梧岗

所树立的又一品牌。

梧岗村书记林秉朝说

上迳镇梧岗村充分运用本地丰厚的乡贤文化资源,努力做好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文章,掀起了文化兴村“热潮”,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留住乡愁,留住根与魂。

来源:福清哥

02

唐音阁里识松风

唐音阁里识松风

汪聚应

鲁迅先生曾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写了著名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在文中他指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荣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的,中华民族无论在任何时候,总有那么一群人甘用自己毕生的心血,来标注这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高度。在中华民族记忆的年轮里,霍松林先生也应该是这样一位标注者。

二零一七年二月一日十二时五十分,农历丁酉年正月初五,一个令人无比悲痛的日子,这一天,著名学者、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我们尊敬的恩师霍松林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记得今年春节期间,先生还曾在视频中向众弟子拜年,并相期在百年寿辰时为他祝寿。不料鸡年九十七寿而终,百岁期待终成遗憾!

霍松林先生是一代学雄,国学大师。天水人一提起他,总有一种无比的自豪。作为跨世纪的文化引领者,霍松林先生自始至终以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己任,厚植根基,广育英才,情系乡梓,奖掖后学,是当代学界、教育界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名流,也是当代天水文化精神的卓越代表。

听说霍松林先生的大名是很早的事,因为在甘肃,尤其在他的老家天水,几乎家喻户自晓,并作为楷模。而真正知道先生和他所从事的工作,则是我一九八五年上了大学中文系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后。在大学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课堂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无论那一段课程,教课老师都会提到霍松林先生的论著和观点。因为先生治古代文学,并不限于哪一段,而是从源到流、从头到尾一以贯之。而唐宋文学课上,更是无人不提他,无人不赞成他对唐宋诗词高屋建瓴的解读。这也使我从内心深处埋下了热爱古代文学、期望能成为先生弟子的渴望。

初识松林师,乃是一九九四年九月。时值天水师专三十五周年校庆,我在天水师专工作已经五年有余。当时学校特邀霍松林先生作学术报告,并聘先生为中文系名誊教授,这才使我有机会一睹霍师之风采。先生在中文系会议室,健笔行云,欣然为中文系题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示勉。之后在大厅作学术报告,天花飞撒,余音绕梁,中文系师生感受到了一场大家报告的魅力。先生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仿佛有魔力一般,使我在大厅黑压压的人群中久久回味忘返。在与中文系教师座谈时,我感到最荣幸的是有机会与霍师合影,也许这张合影就定下了我和霍师的缘份。日后经常端祥着照片上那极具学者风度又和蔼可亲的大师,一股见贤思齐的狂志在内心升腾着:这便是发奋砺志,考霍师的博士生,从霍师研读唐宋文学。

一九九九年参加陕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考试后,成绩比较好,先生亦大德不弃芹陋,纳我于霍门之中,于我真是三生有幸!因向往名师出高徒,故而妄想能在霍师指导下,识得诗家三昧,积学厚德,绝俗弃愚,化识为智。

1994年9月与松林师在天水师专中文系会议室合影

九月入学后,先生于九月十五日召集新考博士训话,并让已毕业的学兄一起参加见面大会,现身说法。他告诫每一位博士研究生要求做到德艺双修,学思并重,知行合一。同时要将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相结合,读书尚友,体会古人创作,方能与古人神游。第一次聆听先生教诲,我非常激动,故作《入霍门》以记当时受教之感。诗云:

负笈求学到长安,百花争春霍门妍。

恩师谆谆明教诲,学兄恰恰映真言。

四时光阴游学海,三载博闻求理诠。

立志向学著鸿篇,不负大唐盛世天。

投入霍门后,方知霍师不仅是名师,而且也是严师,可亲亦可畏。先生教导学生,亦有大家风度,虽因才而施教,然更注意知能并重,品学兼优。更非常人循规蹈距,而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因势而利导之。又能在生活诸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是为霍师慈父之可亲。同时,不论平素还是毕业,都要求学生博览融通,写出高质量论文,所论则必有理有据,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完美结合,力戒浮言噪语,架空立论。是为霍师严师之可畏也。

严师出高徒,对松林师而言似乎是一种习惯。记得二○○○年三月开学之际,想迟返校几天,就借口天水铁路伯阳隧洞塌方,不能返校向先生请假,先生很生气地说:“开学都三天了还没有到校?”就放下电话。我心里怦然直跳,心想到校如何面见先生。于是下午搭便车去西安,第二天到校。同宿舍的师兄田耕宇也到了,并说他向先生请假挨了批评。于是我俩就去唐音阁见先生。先生见面问了情况,狠狠批评了我。他说:“天水是个文化积淀很深厚的地方,出的名人很多,人们的文化水平也高。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有所成绩,让家乡人说霍松林的学生如此,我脸上如何挂得住!”先生说得很严肃,我当时不知是如何离开唐音阁的。但从此以至博士毕业,我都按时返校,再也没有请过假,学习也加倍努力。

在我的学术成长道路上,永远忘不记的是带我步入学术大门的萧瑞峰师和指引我走向学术殿堂的霍松林师。

一九九五年,我有幸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自己也非常幸运,在杭大期间,先后聆听了中文系徐朔方、吴熊和、陆坚、萧瑞峰、廖可斌、沈松勤等先生的授课,他们渊博的学识、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使每一个学生受益终身。然而把我带入唐代文学、带入侠的世界的却是萧瑞峰师。在师从萧瑞峰先生研治唐代文学期间,萧老师帮我将“唐人咏侠诗”作为我的硕士论文选题,在写作中又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反复修改多次。后来,我的硕士论文《唐人咏侠诗刍论》在《文学遗产》全文发表,又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其中不无包含着萧瑞峰师的心血和期望。

一九九九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师从霍松林先生研习中国古代文学,最终实现了师从霍先生研习唐宋文学的愿望。入霍师门下,是我天大的福分。恩师出于对家乡后学的奖掖,对我方方面面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最难忘的是对我博士论文写作的指导。先生在帮我拟定了选题后,又从选题立意、章节设置到写作规范等各个方面给予了严格的要求和悉心指导,才使本论文得以完成。其间先生为我论文写作投入的精力、给予的引导和支持,何止以一言半语能予道说!

记得刚入学,霍师就向我询问了论文的选题意向和准备情况,并鼓励我广泛涉猎,把选题做好。当开始动笔写作时,先生又叮嘱道:“这是你的奠基之作,要努力把它做好”。并说写一段时间后,可以拿一、二章给他看。

二○○一年六月二十三日,当我忐忑不安地把刚写好的四章内容送给先生时,恩师不顾炎热,一字一句地看完了四章内容,作了很多批改,甚至一个错字、一个标点都不放过。对我既有严格的要求,又往往鼓励有加。二○○二年三月论文初稿完成后,我又全部送给恩师审阅。我的初稿全为手写稿,密密麻麻五十万多字。时霍师居室隔壁正装修房子,白天黑夜不时有噪音干扰,但霍师不辍批阅。有一天晚上,我外出归来,经过先生寓所,见先生书房亮着灯光,我知道先生此时还在为我这个才疏学浅的学生辛劳,感激和不安一起涌上心头,彻夜难以入眠。一周后,我去唐音阁聆听教诲,见先生已将那么多的内容全部看完,包括以前先生曾批改过的部分。除了随页批改外,先生还写了长长的审阅意见。面对论文的不足,我愧疚万分,无地自容。而唯一能做的就是加班加点,按先生的意见,对论文进行全面修改。

二○○二年五月初,先生亲阅手批的博士论文,几经修改,亦装册成文。寄出送审,受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导葛晓音教授,四川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博导张志烈教授,中国社科院陈伯海先生等的好评。看到送审反馈的意见,不禁感慨万千。当日晚上,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述怀》小诗:

负芨长安三载春,杏园侍坐听唐音。

雁塔题名处,碑林低吟淑世铭。

绘图当年游侠事,追慕昔日盛世情。

自信人生多奇志,殊遇会当终南平。

回首初入霍师门下,回想先生对我论文的悉心指导与详细批改,不禁浮想联翩。

霍先生带我们这一届博士共三人,其中傅绍良和田耕宇都是及门弟子,学识很好,我只有不停追赶。所以这一届三个博士的学业也是霍先生比较满意的。五月二十八日论文答辩,霍先生非常高兴,与师母胡主佑教授一同在答辩主席台上,并邀请西北大学教授、党委书记董丁诚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有张学忠、李浩、张新科、霍有明等。参加答辩会的学生也非常多,因为大家都把能听一次霍先生博士的论文答辩当作精神大餐和学术讲座,也是目睹霍松林先生和听他学术观点的绝佳机会,自然会受益匪浅。而每一次答辩会上霍先生高妙的讲话和点评非常精到,富有感染力,也是答辩会的亮点和吸引大家的地方。对于我们的论文和答辩先生很满意,答辩结束,先生高兴地与我们合影,并答应为我们三人每人题写一幅字。记得当时我在《二○○二年五月博士论文答辩有感》中写道:

红幅舒展答辩名,霍门三博出镜林。

业师溢彩显神韵,主台流光聚人雄。

论题唐宋兼两代,问答情智赞三卿。

霍师高论怡四座,掣鲸碧海赋新音。

2002年5月博士论文答辩后与霍师和师母在陕西师大校园合影

2002年5月博士论文答辩后与答辩组老师合影

2002年6月授予文学博士学位后与恩师在陕西师大校园合影

三年来,霍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用力点拨,使我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虽然这点提升与先生的期望还差距甚远,但先生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融通博大的学术气度和诲人不倦的师长风范,使我如沐春风,成为我人生和学术生涯中永不磨灭的瑰宝。

博士毕业后,我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对博士论文选题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并于二○○四年对这一选题进行了延伸研究和深入细致的设计,申报了国家社科学基金项目,获得立项,使此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基金的资助。又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对论文进行了修改,先生亦高兴为我的第一部专著撰写了序言。

松林师教育学生,既重言教,又重身教,更重视门人弟子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而庆贺先生的寿辰无疑就是重要的平台。二○○○年十一月,值霍师八十寿辰,陕西师范大学举办庆祝大会,隆重庆贺先生八秩华诞暨从教六十周年。先生好友及门人弟子萃集于是。在为先生准备祝寿期间,我自己通过各种介绍材料,既深入了解了恩师,也获得了向师兄弟们学习的机会。遂感先生纳芹之恩,慨叹先生为人为文之高标独绝。当时,我在《贺霍师八秩华诞》中写道:

缀玉联珠八十年,文教同坛齐终南。

学化四海游子意,文昭九州尧舜天。

雨密牛棚筑坚志,雪满松枝傲时艰。

世纪新开寿星岁,大唐气象有真传。

借此机会,弟子们不但提高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自己导师学术思想的认识。在先生八十华诞祝寿会上,当时担任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栗战书,十分精彩地总结了霍松林先生的长寿之道,对大家启发很大。在会上,我自己也认识了霍门众师兄,建立了联系。在以后的交流和交往中,不但提高了学术水平,也结下了带着浓浓同门兄弟的情谊,成为了良师益友。

二○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先生九秩华诞暨从教七十周年庆祝大会更显隆重。陕西省委原书记张勃兴,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等领导及国内古典文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及陕师大师生200多人出席了庆祝活动。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光庆出席庆典大会并宣读贺电。市委、市政府在贺电中说,“作为天水籍的文化名人,先生一直情系桑梓,不遗余力地关怀奖掖后学,望九高龄仍亲临陇右传道授业解惑,为促进天水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天水师院送霍先生一幅中堂、一幅画。当时我从二○○二年六月毕业离开先生已经八年,虽然每年都有一两次去看望先生,但却没有以前那样能时时聆听先生教诲。而经历这么长时间的磨砺体会,内心的感动与想念很难言表。于是满怀,为其中中堂撰写了诗和对联。诗云:

赤子发秦州,铮铮九十秋。

游艺饮清誉,树桃多名讴。

德言思教化,贫达念国忧。

唐音雄风在,江河万古流。

一幅对联我撰为“学界泰斗,教坛名师”。此诗联由天水籍著名书法家万惠民手书,作为礼品献给霍师祝寿。先生很高兴,对我写的诗联也倍加鼓励。现收藏于天水师院霍松林艺术馆。这次祝寿,成为霍家军的又一次盛大聚会。在先生选集学术座谈会上,许多学有成就的同门高足高屋建瓴、侃侃而谈,让我很生难忘。并认识了新的霍门弟子,获得了新知。而先生为每一位到会弟子签名赠予的皇皇巨著,十卷本精装版的《霍松林选集》成为我案头始终不离的学术瑰宝。

我相信,霍先生的华诞庆祝大会的意义并不仅限于一次简单的祝寿,它的教育意义和传导价值值得深究。每一位弟子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接受着先生的再教育,在通过这样的形式提升着自我的人生境界。而且大家一定也通过这样的形式,感受着霍先生传递给大家的养生之道和长寿之道,并从先生身上感悟着奋斗的、有价值的学术人生带给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每一次这样的盛会,既是见贤思齐的仰贤会,也是大家充满愉悦和欢乐的课堂,因为先生用他的长寿之道给我们诠释着真正的人生快乐和生命真谛。先生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延伸着自己的学术之路,鞭策并不断地拓展、提升着自己的人生境界。

2010年霍师九十大寿时汪聚应、傅绍良、田耕宇给霍师敬酒祝寿

霍先生桃李满天下,霍门人才济济。细想先生的指导和成就,不得不佩服先生独特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式。如果不揣浅陋,我想应该是先生通过“言教、身教、互教自当育人为本,读书、教书、写书皆以教学为宗”,实现了“知能并重、品学兼优”的培养目标。霍先生自己总结它的人生经验时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而这些都是为教学服务的的。他把学术研究也当作备课。他有句名言:“我的岗位工作是教学,所谓研究,实在是备课。”试问当今有多少人把心思放在教学上,把科研与教学联系的这么紧密? 我想,认真研究霍松林先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但对我们今天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有深远的借鉴意义,而且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人文精神亦有裨益。

“知能并重、品学兼优”是霍先生一生追求的教育理念,也是他教育思想中最具价值的内容。这样的高标与他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密不可分的。西安联合大学师长泰教授曾十分精到地将霍师的教学艺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上的求博求深;二是教学方法上的求实求真;三是教学质量上的求高求新。”二○○二年元月,寒假将近,去霍师唐音阁汇报学习情况,霍师赠我一本自己的影记,并签名留念。这本书是“文化人影记丛书”中霍师的个人分册,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收录松林师五十多幅珍贵照片。霍师在序言中说自己“在高效率完成岗位工作的同时加班加点,双休日不休息,夜间少睡觉,不到五十天,就编写出一本《影记》。”诚为感动!这本影记使我对先生学术人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知道,这是恩师以身作则,教育引导弟子门人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我自己也在每一次不同的身教中一步步地走近先生,一步步地走向先生期望的学术殿堂。

这是霍师自初中开始到一九九八年初春的人生浓缩,每幅照片都有当时详细的情景介绍,并配有相关的诗词创作,图文并茂,含英咀华,真情流露,是弟子们学习真学、了解恩师家学渊源、人生经历、治学通路、教学心得、创作甘苦、心路历程的捷径。拿到书,我像饥饿之人得到了面包,如饥似渴地看了一遍又一遍。霍师之德高哉!霍师之学博矣!霍师之作美也!霍师明道深矣!在影记五十多幅照片中,我挑选了最喜欢的《对新入学的四名博士生讲话》作像赞。这是摄于一九九七年的一幅照片,是霍师在唐音阁书房对新入学的四名博士生讲话时所拍,也是本书的封面。霍师对四位博士生讲的几条格言是:

敦品以化人,勤学以致用。务求日有进益,问心无愧;力戒虚度年华,于世无

补。务实不务名,不愁有实无名,惟恐名不副实。扶持真善美,鞭笞假丑恶。处逆

境而坚忍不拔,处顺境而刚正不阿。博古而不泥古,须求古为今用;学外而不媚外,

力争外为中用。兼取古今中外之长,放宽眼界,扩展心胸,慎思笃行,自强不息,

始能有新开拓,新建树。

这段话对我教益很大,二○○二年元月六日,我以《霍师像赞》为题,用小诗表达崇敬之意。诗云:

名满三秦扬海波,唐音高阁多浩歌。

笔头妙化千年韵,胸次圆成万顷波。

格言四条明教化,学子三省觅穷科。

自然妙悟养浩气,有为而作补时阙。

《霍松林影记》封面照片

“画卦台高渭水清,故乡常在梦魂中。”作为诗人,霍先生有着赤子般的爱心,而最令人难忘的是他对故乡梦绕魂牵般的热爱和无私的关注与奉献。对于家乡,大到甘肃省、天水市的文化建设,小到生他养他的霍家川,只要家乡有需求,他必然尽力去做。而天水每一项大的文化建设都与霍老参与分不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水市委、市政府筹备“伏羲文化节”时,霍先生便不辞辛劳,以其精深、渊博的学识论证了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的故乡,还亲自为公祭伏羲撰写祭文,称赞其“曰有伏羲,世称人祖。观法于地,观象于天;始画八卦,文字起源。民处草昧,茹毛饮血;始作网罟,以渔以猎”的历史功绩,倾全力为家乡宣传、推广伏羲文化。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于二○○二年成立,天水市委邀请霍先生担任研究会顾问,先生积极策划,多方奔走,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建设性的工作。今天,伏羲文化已经成为天水乃至甘肃重要的文化品牌,伏羲公祭纳入国家范畴,天水也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问祖之地,这与霍先生的大力支持、身体力行的参与、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是分不开的。

霍先生对家乡的文化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无论是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弘扬宣播,对天水杜甫研究工作的支持,还是题签撰联、为序作文,先生都能尽一份游子的真情与厚赐。如先生为南郭寺二妙轩的挖掘、搜寻和建设所做的努力,为麦积山、卦台山所撰的碑文,为故乡天水所撰写的各种书法作品等,都包含着先生的拳拳之心和对家乡的真情厚意、殷切期望。而对天水地方史志编纂给于的关心与支持更令人感动!《天水通史》统稿后,请霍先生写序,先生欣然应诺,并带着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深情尽心撰写,先后修改多次方定稿。2015年11月18日,在王广庆、彭鸿嘉两位部长带领下,我们去西安召开发行仪式,专程带着刚出版的《天水通史》看望并感谢霍先生,他详端精美的书册,又翻阅内容,赞叹不已。谈话中还详述1937年日寇袭击天水机场往事,赞扬天水的巨大变化。

2016年11月18日《天水通史》出版,与王广庆、彭鸿嘉部长看望霍师留影

如今走进天水,无论麦积山、卦台山、玉泉观、南郭寺等知名景点,还是大街小巷较旧的门面门匾,亦或是乡镇村野,也少不了先生的墨迹与指点。

现悬挂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陇城女娲祠霍松林先生撰写的楹联,是先生高水平楹联之一。其上联云:“毋轻抟土意,选良师精雕细研,自有英才清玉宇”;下联云:“须重补天功,任硕鼠明吞暗啮,何来美政济苍生”。楹联高度概括了人文始祖女娲抟土造人、补天立极的雄功伟绩,并结合时事引申女娲精神的现实意义,给人们以深刻的理性启迪。

此幅楹联,也是我对父亲嘱托的一个交代。一九九九年,我刚到霍先生门下,寒假回家,父亲说陇城女娲祠管委会会长让他嘱咐我要霍松林先生给女娲祠写一副楹联,并要我一定完成,这是父亲一生要求我做的唯一一件大事。第二学期开学就向霍先生提及此事并给先生带了一本有关女娲祠的书。先生要我将女娲祠门柱的高度等问清楚,问后也给先生写下。放暑假到先生家里去拿,先生说还没考虑好,也没写好。我当时很难为,不知回家怎么向父亲交代,但又很难再向先生申说。

二○○二年博士毕业,我的博士论文送审和答辩获赞誉很高。同时发表论文又获陕西师大研究生论文一等奖,还获得陕西师大华藏奖学金、陕西省优秀毕业研究生。霍先生很高兴,我们去唐音阁谢师时,傅绍良师兄提出要先生为我们这一届三位博士每人写一幅字,我乘机再提出要先生为陇城女娲祠撰写楹联事,先生也很愉快地答应了。过了几天,我们三人同去唐音阁,霍先生已写好了楹联,并让我们展开,为我和傅绍良、田耕宇三人讲解其中的含义。当时我非常兴奋,感到这也是先生对我们三人的一次教育。

回到天水后,我找到最好的雕刻家刻好,并托人运回陇城,悬挂于女娲祠。这个事让我终生难忘!我的家乡陇城镇历史文化悠久,先秦汉唐曾为郡为县,二○○七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人文始祖女娲的诞生地。霍师的这幅楹联使每一位到陇城镇的游

2002年霍松林先生为陇城女娲祠大殿撰写的楹联

人称道不已,也使陇城人文平添一份厚重。二○○二年六月,我在《陇城女娲祠楹联感怀》中赞叹到:

霍师楹联天下闻,女娲祠里传啧声。

补天功业寓美政,抟土伟绩化育人。

三年勤学师心动,一朝精撰寓意深。

人祖赖此明神道,陇城因之播伟名。

关注家乡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是霍师念念不忘的大事。他曾经对我说:“我培养了两名甘肃籍的博士,一名是甘肃静宁的孙明君,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另一名是你。你要为天水师院的发展服务。”(先生此言说在二○○二年,事实上,现为中国语言大学博导、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主编、甘肃庆阳环县籍的方铭师兄也是霍师培养的博士后)。故二○○二年博士毕业后,我并没有接受当时许多高校的优厚待遇,依然回到天水师院任教。但霍先生对甘肃和天水教育事业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将自己的部分图书和收藏的字画无偿捐献给天水师范学院,学校为此在图书馆建立了霍松林艺术馆,作为收藏霍先生图书、书画,学习和研究霍松林先生学术文化的平台。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天水师院霍松林艺术馆开馆,沈鹏先生为霍松林艺术馆题写了馆名,馆内收藏霍先生捐献的各类书籍四千余册,各类书画艺术品一百四十多件,并有霍先生的各类聘书、证书等。馆内还收藏有“霍松林先生访谈录”、“第十一届全国中华诗词研讨会专辑”、“中国诗词名家吟诵集锦”等音像资料54盒;收藏各类证书123本,展示了霍松林先生道德文章与荣誉。霍老家人亲属及孙明君、李钊平、刘锋焘等弟子和天水各界人士二百多人参加开馆仪式,并举行了霍松林先生学术座谈会。我在《天水师院霍松林艺术馆开馆有感》中写到:

天水六月添新闻,霍老馆开百感生。

师院学幸传薪火,陇上文赖度金针。

书卷开风传诗教,华章作霖滋后人。

一生功誉满天下,贫达总能关乡情。

此诗中情怀皆以感念霍师的境界至高、乡情至深。

天水师院“霍松林艺术馆”及霍先生捐献的任其昌先生写给他父亲霍众特的楹联

天水师院“霍松林艺术馆”寄寓着霍松林先生对家乡文化事业发展的殷切期望。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霍松林艺术馆的建立,充实了天水师院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成为激励后学、传承弘扬优秀文化、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目前,天水师范学院霍松林艺术馆收藏霍先生捐献的字画已达二百多件。其中“于右任书呻吟语序霍松林跋”手札及“梁启超致冯国瑞手札及学者题跋”影印件、霍松林先生自己创作并手书的书法作品10多件,都是文化珍品。在这些收藏中,最珍贵和富有深情的莫过于霍先生捐献的任其昌先生写给他父亲霍众特的一幅对联。上联为“红叶村成诗景致”;下联为“白衣人尽酒交游。”这幅对联霍先生已收藏一百多年,也是他对父亲的一份念想。他专门在所赠对联上作了题跋,其云:“家父众特先生中秀才后入陇南书院深造,颇受任其昌山长器重,亲赐手书楹联,至今已一百多年矣。倾闻任山长墨宝在家乡已极罕观,故弥足珍贵。今天水师范学院为余修建之艺术馆落成,郑重捐赠,希装镜框悬于馆中,供乡人瞻仰。霍松林谨题,时年九十。”现在这幅楹联成为了天水师院霍松林艺术馆的镇馆之宝。

2010年12月23日在唐音阁霍先生向天水师院杜松奇书记介绍捐赠的任其昌书法对联

天水师院霍松林艺术馆收藏《于右任书呻吟语序霍松林跋手札》

回故乡看看是霍先生一辈子念念不忘的事。虽说身体好的年月,省上、天水有重大的文化活动,邀请先生参加。但随着先生年事渐高,回故乡就成为不太容易的事,虽然父老乡亲盼望先生能每年来看看家乡的变化,也有过盛情的邀请。

二○○七年五月十五日,天水师院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刚刚结束。天水市麦积区四大组织邀请霍松林先生来天水,是年先生已是八十七岁高龄。受先生邀见,我去麦积区专程看望,之后陪霍师访问天水建一小学、游南郭寺。霍老高龄来家乡,故地重游,兴趣高,触景生情。吾亦能有幸陪恩师,实为最快愉之事。此后,先生多次想回家乡,但最终未能成行。现在想来,这竟是先生最后一次回家乡,就不禁潸然泪下。

先生此次到天水,去了他的出生地今天水市麦积区琥珀镇霍家川,祭奠了祖先。五月十五日,与小儿子霍有亮到天水秦州。霍师一到秦州,先去建一小学,学校师生在操场隆重欢迎。霍老接受了小学生敬献的红领巾,并作讲话,接受天水电视台的采访。先生接受采访时,我拿着话筒。在言及自己年近九旬能来故乡时,激动不已,泪流满面,感动了当时在场的每一位人员。后来我以《巳亥夏陪松林师天水行二首》为题,记录了这次感人的场面。其中《到建一》云:

麦翻绿浪花如潮,霍师回乡到秦州。

少年育人天师地,今朝携子故地游。

破墨挥毫抒心志,开机访谈忆春秋。

学子献巾齐声赞,抒情立志看高标。

2007年5月15日霍松林先生在天水建一小学接受少先队员敬献的红领巾

2007年5月15日与霍先生到天水逸夫小学留影

车出建一,直奔南郭寺。时与有亮陪霍师同游。在南郭寺门口,霍师主动伸出手,紧抓我手,与我合影留念,我非常激动。这一情景使我感到与先生是多么的近、多么的亲!其中我在《陪霍师游南郭寺》诗中有记载。其云:

山路弯弯景幽幽,师徒兴高南郭游。

空庭老树展碧翼,古寺清泉飞歌讴。

放眼连夸秦州好,俯身绝赞人文优。

诗史堂外留身影,何年同赏二妙秋。

2007年5月15日陪霍先生到南郭寺留影

先生对故乡的眷念可谓刻骨铭心,无论生前还是死后,赤心不改。家人看望他,每次他都要问小时种的枣树长得怎样,牡丹是否年年开花等等。对于自己身后之事,先生依然绕不开故乡的山山水水。

二○一五年春天,先生从西安打电话给我,专门讲自己身后安排。在电话中他说,自己去世后,想魂归故里,安葬在南郭寺附近。一则是南郭寺有他支持建立的二妙轩碑,有他题写的序文;二则南郭寺有邓宝山将军的纪念亭,他与邓宝山将军交往很深,是很好的朋友,同为天水人;三则离南郭寺不远的天水师范学院有他的艺术馆;四则天水是他的故乡,有他始终不能忘怀的一份眷念。听着先生的话,我很难过,似乎先生要离我们而去似的,心中不免泛起一层悲凉。之后,我把先生的意愿向相关部门进行了述说。

霍师眷念故乡天水,天水对霍老这位值得敬仰的游子亦满怀深情。天水民众对霍先生魂归故里非常感念,都想着为促成此事尽一份力。

回忆如珍珠,师恩如金线。一幕幕的往事如烟而过,唯有师恩永难忘记,恩师的教诲常响在耳边。我每年抽空一两次去西安专程看望恩师和师母,然每次看望老师,最高兴的是与先生和师母一起用餐。看着先生良好的食欲,健康的胃口,听着先生和师母席间所讲的一些时事新闻和时髦话语,享受着二老带给大家的无限欢乐。让人惊讶的是,二老不但能记背一些新闻,还能说一些风趣的段子。我深信先生寿比南山,百岁可期。

2009年4月3日看望霍先生与恩师共进晚餐

二○一五年,我去西安看望恩师,顺便将写给霍先生的诗打印出来带给先生。谈话中想让先生为我即将出版的几本书题写书名,尤恳请先生为曾给我命名的书斋题写匾额。先生欣然应诺,说写好后寄给我。过了一周,先生用挂号信寄来了写给我的东西,并在信中对我赞誉有加。从二○○二年先生为我书斋命名“博雅堂”到题写斋名,时间过了十三年。记得先生在为我书斋取名时说:“天水历史文化悠久。名人辈出,文化发达。为人也罢,做学问也罢,都要追求高标。西方及香港都有博雅教育,所以取名‘博雅堂’。以期‘学问要博、作人要雅’之高标。” 二○一五年二月五日,与杜松奇书记专程看望先生,因请先生为我即将出版的几本书题写书名,在题写了《博雅堂诗文集》后,特请先生题写了书斋名。现在,这些墨宝成为我最珍贵的纪念。

2015年霍松林先生为我所题写的书斋名和书名

2016年11月20日在唐音阁与康震等霍门同仁看望霍师留影

二○一六十一月二十日,陕西师大召开博士点建设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会后众弟子去唐音阁看望霍师,在唐音阁与先生留影,倍感亲切。先生虽行动不便,但清楚地记得每一位曾经跟他学习的博士,还为大家签名赠书。当时我也与先生合影留念,但竟未想到这是与先生的最后一面,也是与先生的最后一张合影。

二○一七年二月一日中午,天水师院蔡文浩校长从兰州打电话给我,说霍松林先生今天中午去世了,我简直不能相信。而当时我也没有听到任何有关霍松林先生去世的消息。于是急忙询问,结果令人无比悲痛!先生真是离我们而去了!

在二月三日去西安吊唁的路上,我的脑际不断萦绕着与先生相处交往的历历情景。在悲痛中,吟成《悼念霍师》挽诗一首:

渭水呜咽终南哀,神州痛失巨擘辉。

身骨朗朗期百寿,风采奕奕立千载。

凌云书笔著万卷,成蹊桃李有三才。

唐音雄风豪气在,诗言花雨入梦来。

之后,又敬撰挽联一幅:“著书立说,文精思深仰学界泰斗;传道受业,学高身正尊教坛名师”。

去唐音阁吊唁先生,短短的距离,却步履沉重,感受到西安早春的深深寒意,而痛别大师,更让时令多了几分凄凉!

“杏坛育桃李,唐音播千秋。”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的这幅挽联,高度概括了松林师文化教育事业辉煌的一生。先生一生坚守教书育人,培养硕士研究生二十多人,博士研究生七十多人,浩浩荡荡的一支霍家军在学术界早已崭露头角。先生终生滋兰树蕙,教书育人,把智慧和心血贡献给了学术与教育。陕西师范大学校长程光旭意味深长地说:“霍松林先生是高等学府德高望重、誉满天下的大师,是学术界、教育界‘深谷仰止’的一面旗帜,他的去世,是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美德风范,无疑是弟子、后学以及知识界广大学人人生征程上的精神路标,是我们应该永远珍存的可贵的精神财富。”

二月五日上午,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后。我在西安停留了一天,一是让自己静下来,在先生居所旁的学术活动中心回想着先生的谆谆教诲和嘱托;二是把先生家里灵堂内所有的挽联等收拾整理,带回天水师院霍松林艺术馆。望着先生的遗像,自己内心无比空白。这倒令我思想今后我们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先生,弘扬先生的学术文化精神,传承先生深厚的精神遗产。

“诗雅文雄行海内,韵高情远誉寰中。”松林师曾被于右任先生称赞为“我们西北少见的青年”,在天水籍众多的名人大家中能集学者、诗人、书家于一身者,近现代仅松林师而已。先生有着高尚的文化人格,广阔的学术视野,卓越的诗词书法创作艺术和独特的教育理念。钱仲联先生曾称赞霍师时说:“松林之为人,能文、能书、能倚声、能研说部、能雕文心,而尤长于诗。继其昌先生再传衣钵,实大声宏。”颇为准确地道出了霍先生博学多能、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兼擅的大师风范。对先生的学术、诗词文创作及书法等给予评价的文章已经很多,我自己也在《杏坛花雨,阐经论道》及《博学多能开新派,一代骚坛唱大风》中也有详细论述。而先生最让人敬佩和赞叹的是他的博学多能。他的博学多能表现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我曾在《霍松林先生的文化人格》一文中写道:“作为学者,其博学多能表现一是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的兼善共济与相得益彰;二是学术研究领域的广泛融通与相互发明;三是文史哲的融汇贯通与相生相长;四是文学史研究与文艺理论研究的表里如一与学术共建。作为师长,其博学多能表现一是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二是品学兼优与知能并重。作为文人,其博学多能表现一是诗、词、曲、赋、文的兼能;二是文学创作与书法艺术的共荣。”

“浩气由来塞天地,高标那许混风尘。”松林师聪颖好学,生性有西北人的豪迈大气,身上和骨子里始终充满着人文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嶙峋傲骨。先生做人处事、著书立说都敢于求真求是。他曾在九秩华诞时在其10卷本《霍松林选集》出版之际口占诗句“苦学学到鬓如银,不慕荣华不厌贫。阅世读书辄妄议,忧时感事亦狂吟”就是最好的心声展现。如果说性命、生命、使命皆具者可为大德大家,那么松林师就是有使命担当的一代宗师。现在大家纪念他,学习他,就是因为在他身上还体现着人文知识分子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勇气;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精神。无论《试论形象思维》带来的无情批判和迫害,还是其它来自各种低级趣味的污蔑等,先生都能以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斗争精神给予化解。在当下,这是新时代知识分子应具有的时代精神。而霍师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傲然正气永远是每一位具有良知和使命担当的知识分子学习崇敬的榜样!

“高歌盛世情犹热,广育英才志愈坚。假我韶光数十载,更将硕果献尧天。”这是霍师八十大寿时在《八十抒怀》中抒发的豪情。作为一代宗师,霍先生诲人不倦、润物无声的人格魅力,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又能借鉴西方新的研究方法、新的学术思想的创新精神,博学多能的创造精神,都使他作为跨世纪的文化人,做出了无负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光辉业绩。他的文化引领、道德化育、学识文章,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古典诗文创作艺术,如同春风化雨,浸润、沾溉几代莘莘学子,给这个时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与霍师结缘,真乃人生一大快事,从霍师而倘佯于古代文学的海洋,顺其流而畅其学,厚其德而养其能,浩浩乎其壮哉!古人云:“入兰之室,久而闻不知其香,是为化矣”。从霍师游学升品,熏习先生之高风懿德,是人生中最大的幸运之事。

霍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先生的学术思想必将产生更大的社会文化影响。

2017年2月21日晚于博雅堂

(作者系天水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