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生辰八字

供饭有什么讲究(给逝者供饭有什么讲究)

时间:2023-10-03 18:29:12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祖宗留下讲究,“椅不摆三四,筷不列五七”,今天才明白

啷哩个啷哩个啷,闲言碎语咱不讲,今天欢颜的狗尾草给大家介绍介绍,祖宗留下讲究,“椅不摆三四,筷不列五七”,今天才明白。

老人都有这种说法“椅不摆三四,筷不列五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椅子不要摆三个或者四个,筷子不要摆五双或者七双,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这样的,古代的八仙桌要求是摆八个椅子,所以叫八仙桌。如果没有这么多人,一般是分宾主落座两个,这个三和四一般不用。

由于三和“散”是谐音,而四又与“死”是谐音,所以出于忌讳“散”和“死”,家中摆放的物品、送人的礼物等等,在各个方面都会比较忌讳三和四。所以摆三四不成体统,所以说椅子一般不这样摆,流传到今天,我们看家庭当中也是这样,长条桌长方桌一般四个六个。如果是小圆桌大家一般摆六个或者八个或者十个,一般不摆三和四。

筷不列五七,筷子必须要成双,一般的不能有五和七,也不该有五双和七双。古代人以双数为吉,单数为凶,筷子一定要成双成对,一定要将筷子摆放整齐,不要摆得三长两短,参差不齐。

同时也在告诫我们,我们有的时候也找到了一些不讲究的小店,或者去不讲究的家里去做客去吃饭,你会碰到这种情况,主人或者服务员抓一把筷子往你桌子上放,很可能它是个单数,所以这就是不讲究的人,一定要说好几个人,一定要放几双。椅子,不摆三个四个,就是希望人们要认认真真地对待摆桌子和摆椅子,这样摆椅子和摆筷子这种事儿同时还要讲究点儿吉利。

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欢颜的狗尾草期待和大家的下一次相聚,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可以与欢颜交流哦。

能念《地藏经》是大福报

学佛贵在诚,有人问,生病了,念地藏灭定业真言可不可以。我说,初学佛的,最好念地藏名号,或者念《地藏经》。学佛如佛在,念经念佛号,就好比佛就在。求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就来,也有这个心。如果地藏菩萨是虚无缥缈的,是木头,是超人,那太没有意思了。要知道地藏菩萨能听见我们讲话,知道我们的苦,这样子越学才越有滋味。

那供佛也一样,不要说,佛是个表法,是个标志。佛就是佛,要供佛如佛在。佛就在那里,然后我们每天给佛供水喝,供饭吃,供灯,供花,供香。《地藏经》讲了许多,要用饮食衣服诸玩具。我们不要偷懒。你看他是木头,就得到木头的加持,看他是佛,就得到佛的加持。弘一大师一生都供奉地藏菩萨,香烛供养。这个供养不可思议。

寺院里早上要供天,中午要供佛,晚上要下施给鬼道众生。每次都要如此。佛讲了,有十法界,有六道四圣贤,有佛菩萨,有天人,饿鬼地狱。不仅人道要吃饭,佛菩萨,天道也要吃,饿鬼道更要吃。中国祖师多慈悲,每天都要给孤魂野鬼吃饭,免费吃,吃了让他们听经念佛。鬼的寿命很长,一千多岁。没有子孙的,或者子孙不祭祀的,都成了孤魂野鬼。那怎么办?只有靠修道人给他们吃。佛法不仅是人的法,更是六道,四圣的法。这个世界,有看的见的众生,也有看不见的众生,而且更多。

如果在家里念《地藏经》,最好能在佛前点个香,点灯,供一碗水,有米饭最好。这个仪轨很重要,不要觉得浪费时间。这就是修行。能穿海清的,尽量穿海清。世人见领导,上班都要穿的正式,那念经也要很正式,这样才好。

有念《地藏经》的,要坚持念。家里有供养地藏菩萨,不管是金银铜铁的,那坚牢地神都会护持。这个世上,鬼有,阎罗王也有,那地藏菩萨自然会有,百千万亿化身吗。每天念,很容易消业障。业障太重,很苦。一生病呢,头晕脑热,讲话都难受,念经更是喘不过气。不要说念经,就连念地藏圣号,也懒得念。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这就是业障来了。你想念,也没有福报给你念。这个只是我得感冒而已。平常很英雄,一病苦就成了狗熊了。

能念《地藏经》是大福报,世间人忙着工作,没有时间念,一生病,也念不来,到了老了,眼睛花了,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也念不来。不要小看,说这个人只会念经。他不知道《地藏经》的功德,一念就超度六道众生,连大福报的天人,要堕落时,一听到《地藏经》,都天福增长,不会堕落。更何况鬼道众生,人道众生。这个功德,不是世间人能明白的。多劝人念《地藏经》。

三明客家农事习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的粮食主要来自农业,也就是耕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三明客家祖地是八闽的重要产粮大区。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农事习俗。  稻谷飘香  三明农业生产旧有“三月种早(早稻)、四月种冬(晚稻),平原种早、山垄种冬”之俗,少数地区稻谷收成后再种豆类、荞麦、油菜、小麦等作物。因为三明各县地处山区,山垄田多,过去大多是一年一熟的单季晚稻,所以过去有“种田种田,半年辛苦半年闲”之说。从前,生产技术落后,布谷鸟叫,种子才下地,因此,又有“正月坐过,二月荡过,三月雷公暴雨都要做”之说。三明各地都有新年第一次下田“起春”的习俗,梅列、三元、沙县、永安则叫“起田头”。于元宵前选吉日(将乐民间以正月初二、初六为“起春”吉日,永安畲族则一定要选牛日或马日),明溪农人在家先吃一对圆蛋、一块鸡肉、一碗粉干和酒,接着带上香纸在田头焚化,祭祀土地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象征性地翻一两锄土,以示春耕开始。将乐、大田等地则收工回家再吃粉干、红蛋,以示吉祥。  泰宁的“起春”,是在过年的除夕日,农民上田边,用钯子锄几下田埂边角地,把水屯起来,表示田地有了耕主;春耕开始时,又择吉日让牛在早晨或上午犁几路田,即把耕牛放掉,并煮稀饭给牛吃以示慰劳。  春分前后为“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明溪农家有“瞢里瞢懂,社边浸种”的谚语,意指春社为下种时节,播种时先抓三小撮谷种在“水缺”(水田下水处)边田埂压实,然后将第一把谷种面向太阳播下,谓落地生根,不会被大水冲走。  大田历来重视选种,素有“好种出好苗,坏种出稗草”、“选种选几天,收成甜一年”之说,农作物下种,要选相鼠、马等所谓“百虫不食”的浸种日,栽种时,头三穴(株)要背着太阳,避免种子或种苗损失。清流农民旧时主要农事都要看年历通书择吉日进行。忌在“鼠日”、“四绝日”、“无取日”下田播种。秧田田埂上要插香压纸钱,并在田头垒石祀田伯公,以保佑种子、秧苗不被鼠、鸟残害。宁化自浸种之日起,每日焚香,播种时还要在田边点烛燃鞭炮,很有几分喜庆气氛。  永安、沙县插秧头一天要喝酒吃肉打糍粑,肉要大块丰厚,意为秧插得又正又稳。将乐、明溪、泰宁、建宁插秧时节,农家互请帮工,主人要备荤菜“载禾肉”款待帮工,每块肉约二两半,猪腿肉或条肉均可。将乐还佐以芥菜干蒸熟,芳香可口,群众比喻办事爽快为“菜干拌肉”。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请人帮工插秧时,不仅吃“栽禾肉”,而且上下午工间要送点心,晚餐还有酒菜招待。栽禾师傅先下田开播,其他人不得超越于他。关于栽禾师傅,客家祖地宁化石壁还有个有趣的传说:曾有兄弟俩外出帮人栽禾,壮实的同伴都被请走了,他们俩因其貌不扬,竟无人问津。这兄弟俩气不过,便找了村前一田主,要求不收工钱代插,供饭一餐便走。村人听说,纷纷来看。只见他俩走向田丘两端,一起下田,屁股相对向田中间一路插去,待两人相碰,禾行的衔接竟如墨斗弹过的直线般笔直,全场愕然。接着两人又从中间向两头插去,衔接的直线更是天衣无缝。村人知道错看了人,纷纷以高价聘请他们,但兄弟俩执意不从,傲然而去。 “有收没收在于水。”旧时,各地农村都有迎菩萨祈雨之陋习。明溪遇天旱给村前社公坛盖雨具,请和尚道士打玉皇醮求雨;大田均溪的福塘村还做“放水节”敬土地公。“分龙日”(立夏后的第一个“辰日”)不得挑粪便,不得清猪栏,以免触怒天公导致旱灾。畲族称其为“封龙节”,备酒菜祭土地神,这天还吃“分龙面”。建国后,各地注重农田水利建设,求雨风俗已断,农民又有“求雨不如开圳,请佛不如积粪”之说。禾苗生长时,宁化为保禾苗,或抬着菩萨游田,或敲锣打鼓到东华山三仙祖师处祈求风调雨顺,并将祭神用过的红纸带回,裁成小条分别系于各丘长势较高的稻叶上,据说可以驱害虫;大田农民也兴择日迎佛“求熟”、“驱虫”,祈求田禾大熟、五谷丰登;水稻扬花灌浆后,各乡村都派人鸣锣禁放鸡鸭。  夏收(割早稻)开镰,新俗登场,农家要择吉日,备新禾米饭、酒肉,请亲戚 “吃新”。将乐餐前要以新禾米饭敬祖先,吃时要说吉利话。大田“尝新”时,特备鱼(意有余)等菜肴在露天摆供,谢天公和土地公。永安“尝新”一般在早晨,新米饭放上几粒豇豆,配以豆腐、茄子(整个)奉祀天地、祖先、灶神。用餐时,先吃豆,后吃饭,吃完碗里要留有余饭,表示“年年有余粮,衣食不缺”;青水畲族还用三碗饭配以三牲酒,置于大门前供奉天地;有的乡村还曾有献新谷给县太爷尝新的习惯。  永安贡川农民立秋日要备三牲奉祀土地神,挂土地神图于田头、路口、保佑丰收。晚稻收割完,农户要舂糍粑、米,备酒肉酬帮工,俗称“倒禾尾”。秋收后,家家还择吉日邀请乡邻、亲朋串门作客,有的地方建醮祈神,请戏班演戏,此为“过完冬”,喜庆丰收。  牛是农家宝,在整个农事中起着重要作用。农家爱牛如命,围绕耕牛也有许多习俗:立春要迎春牛,春节后择吉日,燃放鞭炮,驾牛下田,举行开工仪式。之后,常喂以当归、熟地等舒筋活血药物,以壮筋骨,准备春耕。至立夏日,各家做米丸吃,牛亦不例外。在农忙季节,牛的待遇并不亚于一般人,大田农村还宰鸡或狗、舂糯米糍等给牛补身体。俗传“人歇五月节,牛歇四月八”,四月初八为牛的生日。  明溪这天养牛户像办喜事似的,堂上红烛高照,鞭炮欢鸣,老少兴高采烈。大清早就忙着给“牛寿星”准备美餐--米汤、饭丸子,有的人家还加喂适量刚发酵的醇米酒。除了让牛吃饱吃好,还给牛“放假”一天。中午,还为牛办寿筵宴请亲友,客人多达二、三桌,菜肴以农家自产的“薯子羹”、“蕨秋包”为主,地道的明溪乡土风味,但席上必备一碗“碱面”,表示祝牛健康长寿。  封建时代,当地百姓受儒家“男外女内”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影响很深,千百年习俗上从不把妇女视为劳动力,农林业生产,全由男子承担。尤溪许多还禁忌妇女用手触摸种子和种苗。妇女只在家庭中从事烹饪、洗涤、缝纫、饲养禽畜等家务,或做一些纺纱织布、织草鞋草席、编竹笠等家庭手工活。唯畲族妇女不缠足,有下田上山参加劳动的习惯。以后,有少数妇女帮助男人下田上山或做工经商,也有少数女子能入学读书,从事公教等脑力劳动。新中国建立后,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女子受教育较普遍,妇女参加农林业生产的日益增多,与男人一样耕田种地、开山造林,很多成为耕田和造林能手,六十年代尤溪罗春娣妇女耕山队闻名全国,七十年代建宁金溪女将扬名省内外,八、九十年代妇女更顶半边天,与男子一样参加体力和脑力劳动,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明农民朴实善良,讲求实际,过去总把希望寄托在田野之上,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心甘情愿忙个不停。如明溪民歌《农家活》是这样唱的:  正月正忙修渠,引水池塘放鱼。 二月春社来临,管早种植要勤。  三月节气紧迫,浸谷莫过清明。 四月立夏栽种,秧大日日催人。  五月芒种忙种,夏至过了快耘。六月大小暑天,早禾割下尝新。  七月起露秋风,禾苗清绿如茵。 八月灌浆扬花,穗粒结实沉沉。  九月稻谷金黄,家家准备粮仓。十月田事未完,继续耕翻冬田。  十一月冬雪寒冷,牛羊注意保暖。十二月年过是春,家家和气团圆。  莫说种田辛苦,田中能出黄金。不欠私债官粮,逍遥自在神仙。  民歌将节气与农事结合得丝丝入扣,寄托着农人对脱离了剥削、压迫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的向往和希冀,农事习俗,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地方性、季节性和宗教信仰融为一体,带着浓郁的泥香土韵,别具风情。当然习俗中有的夹杂着一些封建迷信活动,这是不科学的,是不可取的。。

来源:三明客家网

再谈用筷的民俗禁忌

作者: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 王国杰

民俗起源于民间,是原生态的。民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地域长期形成的集体风俗。“民俗是一种群众智慧的结晶。”(《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民俗不能凭空创造,更不是文人的主观想象、张冠李戴、似是而非、拔高美化、艺术加工。民俗禁忌是人们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总结出来的规范或规矩,是民俗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总之,凡是民俗,都有产生的客观源头,不能有任何主观附加。

近几年,网上流传着所谓的《用筷十二禁忌》,其每个“禁忌”都用四个字归纳,大多类似成语却非成语。看上去很整齐,而且形象化,不少人以为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用筷民俗,于是纷纷转发。其实,这些“禁忌”有的漏洞百出,有的小题大作,有的夸大其词。可见作者在在编写用筷禁忌方面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饭桌上究竟哪些用筷动作属于禁忌,哪些不属于禁忌,应有个“度”的把握。我国各地区用筷禁忌各种各样,不胜枚举。哪些禁忌具有普遍意义?哪些禁忌只适用于局部地区?哪些禁忌属于用筷恶俗?哪些禁忌无足轻重?都必须慎重掂量。用筷禁忌不能过“度”,也不能没有“度”。要是用筷禁忌规定得过“度”了,那没人敢动筷吃饭了,因为一碰筷子就犯忌了。反之,要是用筷百无禁忌,那么,一切都乱套了,饭也吃不成了。 网络上流传的《用筷十二禁忌》中,有些的确是饭桌上的用筷禁忌,但有些“用筷禁忌”却经不起推敲,属于禁忌过“度”,笔者在此予以逐条剖析。

1、忌“三长两短”。这条说的是忌讳筷子摆放不整齐,看上去三长两短,预示会死人。说是人死后要装棺材,在没有盖上棺盖时,棺材板是五块,三块长,两块短,即所谓“三长两短”。

此条禁忌有三点值得质疑:

(1)经笔者查阅,《汉典》中对“三长两短”的“成语解释”是“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同时,《汉典》又把“三长两短”同棺材板联系起来的这种解释归类到“网络解释”,这就意味着这种解释至今并没有定论。

(2)吃饭时,摆放在每个人面前的筷子都必定是成双的,不可能成单数,怎么会弄出“三长两短”——五根?

(3)同一张饭桌上的筷子,规格必定是统一的,每根筷子的长度当然是一样的。即使筷子摆放很不整齐,也不可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三长两短”,即有长有短。

故此条“禁忌”属“漏洞百出”。

2、忌“仙人指路”。这条说的是拿筷子时伸出食指,有指责他人之意。这条禁忌还特地指出,“在北京人眼里,这叫‘骂大街’”。

此条禁忌有两点值得质疑:

(1)拿筷子的手势不好,与指责他人联系起来是否显得很牵强?

(2)既然是普遍性的用筷禁忌,怎么可以把局部地区的民俗混同普遍性的民俗,可见作者犯了概念混乱的逻辑错误。

故此条禁忌属“牵强附会”。

3、忌“泪箸遗珠”、忌“颠倒乾坤”、忌“交叉十字”。

我们不妨想想,上述三种用筷动作,是不是真的很让人犯忌?

(1)所谓“泪箸遗珠”,是指吃饭时将汤水滴漏,其实大多只是不小心而已,并非故意为之。

(2)所谓“颠倒乾坤”,是指吃饭时粗心大意把筷子拿倒了。有没有必要讥讽为这是“饥不择食”?

(3)所谓“交叉十字”,是指筷子摆放杂乱无章,就像老师批改差生的作业打了叉。这样做是对饭桌上的所有人打了叉,予以否定。这种莫须有的联系是否有点神经质或是硬装榫头?

综合以上三条内容,笔者不能不怀疑是这是作者故意将以上三种无意触犯规矩的行为加以夸张,曲解,从而列入“用筷禁忌”凑条目。故而,此三条“禁忌”应属“小题大作”。

根据我国民间风俗习惯和笔者历经解放前后八十余年的生活经验,本人总结有十五种用筷行为是被公众视为不文明、没教养、令人反感的恶俗,建议纳入具有普遍意义的“用筷禁忌”。

1、剔筷。即把筷子当牙签,边吃饭边用筷子剔牙,使人看了非常恶心。

2、吮筷。即把筷子头含在嘴里反复舔尝、吮吸甚至发出响声,令人极度反感。

3、掏筷。即用筷子翻掏挑拣菜肴,恶行恶状,损人利己。

4、敲筷。即用筷敲打碗碟。由于敲打碗碟往往是乞丐的作派,小辈用筷敲碗会引起长辈担心其将来没出息。

5、推筷。即用筷子推移碗盏。这种动作给人印象是,此人又懒又不拘小节、不讲卫生,居然用筷子代替手去拨动碗盏,很没教养。

6、打筷。即有些老人在饭桌上习惯用筷子敲打孩子脑袋,看上去在教训小辈,却暴露了自身的粗暴、不文明、不卫生,破坏了饭桌气氛。

7、供筷。即把筷子插在饭碗上递给他人。这种做法是给死人上供,民间极为忌讳。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迷信,现在是科学社会,这条不足为训。但是,“在精神生活中,民俗的信仰心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杂有不少迷信成分,但它毕竟属于民众的心理信仰。在无神论看来,一切宗教行为都是荒唐的;而在有神论者看来,神不仅存在于幻想之中,而且主宰人间祸福。他们怀着虔诚心理,并通过一定仪式,祈求神灵保佑,满足某种愿望,求得心理平衡。”(《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所以,民间划分人鬼神界限以求得心理平衡,也是民俗学的应有之义。

8、跌筷。筷子是进食的工具,多一双筷子意味着多一个家庭成员。所以,筷子的多少象征家族的兴衰。吃饭时不小心跌落筷子,不少老人会觉得这会惊动祖先,预示不吉利。

9、杂筷。把规格不统一的两根筷子合为一双给人使用,这会令人极度反感。要是不小心给了客人,后果难以预料。

10、摔筷。吃饭时发生口角,摔筷离席,满座不欢。大忌。

11、舞筷。边吃饭,边说话,边舞动筷子,显得很没教养。

12、迷筷。手握筷子,在整桌菜肴上空游弋不定,踌躇不决,迟迟不下筷,这种吃相令人鄙视。

13、压筷。手臂越过他人正在搛菜的手去搛菜,这就是压筷。使他人感觉有挑衅意味,此属极不礼貌之恶行。

14、贪筷。一只手握筷,同时又握调羹或其他餐具。给人感觉不守规矩,贪食。

15、折筷。因生气、吵架而把筷子折断。预示着断食,断交,分离。大忌。

笔者斗胆总结以上十五条用筷禁忌,敬请各位同仁、各位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