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秤座

史东山(史东山故居)

时间:2023-10-03 17:27:39 作者:煮酒送别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吕梁孝义市新任副市长薛志强、史东山入职

最新官宣,《晋团融媒》聚焦。

相关新闻点击标题:晋中吕梁临汾,市、县市区最新任免

吕梁孝义市政府官网更新,新任副市长薛志强、史东山入列——

来自官网

履新薛志强—

来自官网

2022年6月任孝义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此前任职吕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1969年10月生,山西吕梁市离石区人,大学本科学历,党员。

履新史东山——

来自官网

2022年6月任孝义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新义街道党工委书记,此前任职孝义市新义街道党工委书记;1979年6月生,山西孝义市下栅乡高仁村人,大学本科学历,党员。

悦读·潮文丨东山浮石

来源:【海宁市传媒中心】

东山之奇,不仅是开阔的平原上异峰突起,可以有凭高远眺之快感;也不仅是有诸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故事,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在于,山上有一种放在水里能自然浮起的石头,叫“浮石”。

东山,位于海宁硖石之东,亦叫沈山、审山。其东南向正对着长山河蜿蜒流过,西边则与不远处的西山(亦叫紫微山)隔水相望。据说当年秦始皇东巡,因有山体横亘,遂令辟山开路,因而形成了今天的东西两山隔水相望。东山比西山稍高,海拔88.9米,山体不甚大,方圆仅几公里。从地面到山顶,不过几十米的高度,但在杭嘉湖平原,也算是有点峰岭在望了。

天气晴朗时,登高一览,江南水乡古镇,风光尽收眼底,阡陌交通,碧水如带,绿树民居,宛如一幅吴冠中笔下的江南水乡图。而东山上植被完好,树高林密,郁郁葱葱,有天然氧吧之美誉。尤其是近些年海宁有关部门持续不断地对东山森林公园整体环境加以修葺改造,使公园各项功能更加完备,环境亦越发优美,是一个群众散步健身休闲的好去处。每逢春秋假日,更是引得游客络绎不绝,上山吸氧踏青者甚众,更何况山上还有始建于宋代的智标塔(2004年重建)和顾况读书台,山下有一代军魂蒋百里故居、中国电影创始人史东山故居等名胜古迹。

东山之奇,不仅是开阔的平原上异峰突起,可以有凭高远眺之快感;也不仅是有诸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故事,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在于,山上有一种放在水里能自然浮起的石头,叫“浮石”。浮石的外观有点像蜂巢状,百孔层叠,经络清晰可见,又有点像珊瑚礁,玲珑剔透。小时候经常与一众顽童上山玩耍,然后顺手捡几块浮石回来,放在家中做盆景,或者扔到河里看它顺水飘浮。当时只是觉得好玩,也没太在意它的前世今生。一晃春秋数十载过去,我也南下去了深圳工作,再去东山,旧貌换新颜,石径尤在,古树参天,芳草鲜美,但浮石已很难寻觅了。

老一辈的硖石人大概都知道“浮石沉芦”的来历。浮石,即指东山的那种会浮的石头;沉芦,是指长在西山上的一种芦苇,把它放在水中居然会沉下去,这种现象也是着实有违常理又无法解释。于是,人们好奇,口口相传,慢慢地就把“浮石沉芦”当成是代表硖石东、西两山的风土人情故事流传了下来。后来,我为硖石里作“印章雕塑家园”项目时,还特地请几位西泠印家刻了一批关于海宁的人文地名印章,其中就有“浮石沉芦”,做成浮雕,镶嵌在景墙之间,也算是为浮石留下了一个特殊记忆。

随着时代的变迁,星移物换,沉芦已经无处寻觅,作为东山一大特色的浮石也渐渐杳无踪迹。每次回海宁小住,有机会我总要上东山走走,一来开阔一下心境,二则也寻找一下儿时的记忆,当然也想寻觅一下那种令人称奇的浮石,但已经很难觅到那种质地轻盈、百孔千姿、造型奇特的典型东山浮石了。

古代文人对石情有独钟的人不在少数,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王维、柳宗元、苏东坡乃至郑板桥,都留有许多关于赏石的诗文书画。尤其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更是拜石醉石,近乎痴狂,人称“米颠”,看来对石之有情不独渊明乎!

多年前,我从海宁一盆景园访得一两块浮石,把它带回深圳,置于澄怀居阳台,特地给它配了一个瓷盆,时时清洗换水。每日阳光照耀,它会变成几种不同的颜色,时红时黄,再放几条小鱼嬉戏游弋其间,可以增添无声的乐趣。都道山水有情,石岂能无情?既有情在,自然会有灵气。借用古人的一句词意改一个字,叫作“山不在高,有石则灵”,若刘梦得先生地下有知,当不会叱我妄改文意吧。

本文来自【海宁市传媒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陶金:靠《一江春水向东流》名利双收,险些背叛婚姻,终白头偕老

1950年,著名导演李翰祥拍摄电影《诗礼传家》,无意撞破了男女主演的一段八卦事。

他在书中写道:“陶金拍戏的时候,忽然有点不对劲,打扮得越来越年轻了,不仅是他,就连李丽华也跟之前不一样,两个人做起了牛仔的打扮,每天出双入队的,还真有点牛郎织女的意思。”

不仅是李翰祥,就连其他剧组的演员,也发现了两人的暧昧,都说陶金是“淘到真金”了。

男女主因戏生情,在剧组里本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通常大家还能说一句祝福。

可放到陶金和李丽华身上,就只剩下尴尬了,主要因为陶金是早有家室的人,他这段“露水姻缘”,是披着出轨的外衣进行的。

那一年,陶金陷入了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舆论“攻击”,妻子无法接受心爱的丈夫背板自己,大众没法接受大银幕上彬彬有礼的儒雅男人,是个移情别恋的情感“渣男”。

陶金迎来了人生最大的抉择之一。

陶金电影剧照

说起陶金,年轻的人可能不了解,但若是往上世纪追溯,中国电影界内,绝对有陶金的一席之地。

今天就让我们回忆经典岁月,走近老艺术家的演艺事业和情感世界,吃一口上世纪明星的“八卦老瓜”。

陶金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是苏州旧知识家庭走出来的“少爷”。

陶金的父亲是北洋政府教育部的工作人员,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陶金四岁那年就从苏州老乡,搬迁到北京生活。

受家庭氛围的影响,陶金自小就表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文艺天分,不仅热爱文学书法,还精通绘画美术。

家人本想按照这个培养模式走下去,谁知一朝变迁,陶金的父亲和哥哥相继失业,原本的小康之家直接陷入了生存危机。

当温饱都成了问题,陶金更高尚的文艺追求,也只能随之破碎了。因为交不起学费,他被迫离开心爱的学校。

那一年,陶金十五岁,不得不走上社会,自食其力,属于他的安稳人生彻底发生了转变。

陶金剧照

他拉过黄包车,卖过报纸,积攒下的钱全都用来读书了,当时北京流行社会大学,有点类似今天的“半工半读”。

陶金不愿意放弃任何深造的机会,通过各种努力,争取到了中国大学生物系绘图员的工作。

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他废寝忘食一个月,完成了整整60幅画作,工作数量抵得过寻常人一年。

那时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证明自己的实力,拼尽一切努力争取到读书的机会。

苍天不负有心人,学校收到了他的画作后十分满意,给他寄去了一份录取通知书:“你工作完成得相当出色,即日起,可来本校上班,另有薪水三十块。”

陶金

这次的成功大大激发了陶金的学习动力,他在半工半读的同时,又积极备考其他大学。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同时收到了山东戏剧学院和杭州笕桥航空军官学校的通知书。

陶金斟酌许久,选择了戏剧学院,因为学校不收学费,每月还另外补助生活费。最重要的是,戏剧学院能让他感受到文艺的氛围,当年被迫中断的文艺梦想,他想重新拾起来。

彼时戏剧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陶父坚决反对儿子去当“戏子”,陶金无奈之下,只能另改了名字,也就有了“陶金”这个艺名。

至此,他正式走向了戏剧道路,并开始了他唯一奋斗一生的光辉事业!

1934年,陶金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中国旅行戏剧团上班。那时候的戏剧单位还是集体制,实行“吃大锅饭”,整个戏剧社的成员全部捆在一起。

陶金剧照

这样的经营模式有利有弊,好的时候能每月能收入七八块钱,但一旦收入不景气,全体人都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有时甚至还要借贷度日。

虽然生活不是很如意,但陶金却感到很踏实满足,只要能让他上台表演,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那几年,陶金跟随戏剧满中国的跑,去过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江西、广东……

他在日复一日的演出中,磨炼出了精湛的演技,推出了《茶花女》、《复活》、《雷雨》、《少奶奶的扇子》等一系列优秀话剧,在业界小有名气。

可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就迎来了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北京数以万计的学生走上街头,举行抗日救国游行运动,呼吁政府抵抗日本的侵略。

陶金左二

为了响应,文学界也不甘示弱,刊印了各种救亡图存的报纸和文章,陶金就是支持爱国运动的一员。

那天,陶金正在剧团后台准备表演,突然冲进来一队警察,不顾陶金的阻拦和解释,径直从他的房间里搜出了几本《新青年》杂志,以及鲁迅先生的小说。

“我身为新青年,读书看报有什么错?”

“这是罪证,是你的罪证!”

警察二话不说,就将陶金关进了监狱,虽然是锒铛入狱,可他依旧不曾灰心丧气。

陶金

每天想尽办法读书,还跟看押他的宪兵结下了友谊,教他们唱流行电影的插曲《渔光曲》和《毕业歌》。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宪兵们都不再难为陶金,还主动照顾他,免去了他打扫厕所,抬尿桶的脏活累活。

陶金对自己的处境丝毫不曾悲观,他坚信正义属于人民,他没有犯错,政府迟早会还他自由。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他就在剧团负责人的积极营救下出了监狱。重获自由后,陶金将自己在监狱的那段生活,写进了散文里,发表在了茅盾主编的《申报》副刊上。

陶金的这一举动,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戏剧团的团长唐槐秋怕惹祸上身,只能劝退了他。

陶金剧照

陶金明白团长的顾虑,利落地收拾好了行礼,离开了他工作数年的地方。好在他有一技傍身,找份新工作不成问题。

1936年,陶金被天一影片公司录取,成了一名电影演员。

从前他都是在台上表演,大银幕上的演出方式还是第一次,为了最好的诠释角色,陶金跟着剧组的人员学习讨论,精进演技。

最后在影片《黄浦江边》中贡献了出色的表现,也让他在电影圈打响了口碑,事业有了新的上升点。

拍摄电影之余,陶金还不忘相应救亡图存的社会使命,加入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到处巡演,既巩固了台上的基本功,也为社会献出了一分力。

陶金和女儿陶白莉主演的影片《斗鲨》

与此同时,他还邂逅了美好的爱情。

陶金和妻子张曼苹同是话剧社的演员,他们在合作话剧《新官上任》时结识,彼此产生了情愫,在朋友的见证下结为了夫妻。

等到1937年,中日战争彻底爆发后,陶金果断加入了上海救亡演剧第四队,需要跟着大部队奔赴重庆前线演出。

无奈之下,只能将妻子和母亲安排在老乡,他们夫妻聚少离多,开始了长达数年的两地分居。

陶金到了前线之后,接连表演了《自由魂》、《民族万岁》、《黄花岗》、《天国春秋》等几十部抗日话剧。

虽然前线条件艰苦,但陶金的表演热情空前高涨,因为只要一演出,热情的百姓都会争先恐后前来观看,寒冬腊月,徒步而行,都阻挡不住观众的热情。

听着观众的喝彩声,陶金心里说不出的满足和踏实:“那是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是所有文艺工作者的黄金时代!”

陶金和身边的进步电影工作者们,决定趁热打铁,加入到中国电影制片厂,推出顺应时代的抗战题材电影。

一大批闪烁着红色革命光芒的电影应时而生,陶金等爱国演员也成了电影界的“新宠”,步入了事业的黄金阶段。

1947年,陶金主演了史东山导演的《八千里路云和月》,男主角的人生经历和他无比契合,就像是量身打造一般。

影片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陶金的名声更上一层楼,各种大制作和大导演纷纷向他递出了橄榄枝。

陶金

于是陶金就等到了他演艺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部史诗巨制的影片,讲述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在现实的折磨和环境的变迁下,一步步屈服,随波逐流的故事。

陶金塑造的男主,游走在道德和良知的边缘,和妻子情人展开揪心的感情拉扯,将无数观众代入其中。

这部影片上映三个月,就创下了七十多万的观看业绩,创下了那个时代电影票房的最高纪录,成了化时代的影视标杆。

陶金饰演的角色也成为了电影史上最经典的男主角,一同成为经典的,还有陶金本人。

陶金电影剧照

可随着名利双收的同时,陶金和妻子的婚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早在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陶金就和妻儿团聚了,他们还孕育了两个可爱的儿女。

就在一家人感叹风波平息,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时,陶金遇到了李丽华。

1950年,陶金受香港导演的邀请,前去参演影片《诗书传家》,在拍摄过程中,对搭档的女演员李丽华动了心。

李丽华被誉为“沪港四大女星之一”,是个风情万种的大明星,即便是见惯了各类美人演员的陶金,也忍不住为之倾倒。

两人在剧组确定了恋爱关系,每天出入成双,十分甜蜜,坠入爱河的陶金做出了一个背弃世俗的决定——和妻子离婚。

1951年2月,陶金返回上海,见到妻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告知离婚的消息。

章曼苹这才知道丈夫变了心,悲痛伤心之余,她也下定了决心:“坚决不离婚!”

一个为了挽回即将破碎的家庭,一个为了争取新的爱情自由,曾经恩爱的夫妻,陷入了无止境的争吵。

陶金心中也是矛盾的,他每天挣扎在家庭和爱情的困境中,迟迟下不了决心,直到注意到两个可怜的儿女。

因为陶金夫妇的离婚争吵,两个孩子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每天如惊雀一般害怕,而真正触动陶金的是那个晚上。

他和章曼苹结束了又一次争吵,发现小儿子躺在床上泪眼朦胧,儿子的眼泪,一下子惊醒了陶金。

他忍不住反思自己,为了所谓的爱情,让无辜年幼的孩子受到波及,这真的好吗?

陶金剧照

他又回忆起和妻子携手共度的十几年,他们有共同的孩子,共同的责任,风风雨雨走了这么久,如今说放手就放手,将来难道真的不会后悔吗?

那一夜,陶金久久难眠。

经过彻夜的思考,他一时冲动的爱情,终于败给了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陶金给李丽华寄出了一封长达万字的“分手信”,选择结束这段感情,回归家庭。

李丽华收到信后,伤心了一段时间,默默接受了这个结果,转身嫁给了别人。

这场婚姻危机,到此收尾!

经历了这次感情危机,陶金对妻子和儿女,更多了一份想要补偿的愧疚,尽他最大的努力弥补三人,这个小家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之后的几十年里,陶金与妻子始终相濡以沫,风雨相随。

十年特殊时期的时候,章曼苹被打成右派,陶金也不曾抛弃妻子,一直陪伴在她身边,因为他的守护,章曼苹才能挨过那段艰苦的岁月。

等到一家人被平反之后,陶金又回归到了热爱的演艺事业上,还将女儿陶白莉也引上了这条路,父女两人一起合作出演了影片《斗鲨》。

儿子陶令昌也受父亲的影响,从事了电影导演这一行业,在业界创出了一番小天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焕发了“第二春”,很多老电影甚至走出国门,在国际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其中就有陶金的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

陶金的名字,再次回归到大众视野,很多人说他的人生经历,其实完美契合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男主。

也曾一腔真诚赤胆,是个公认的大好人,可在现实欲望中有过迷失,险些致使婚姻破裂。

陶金剧照

唯一值得清醒的是,他像男主,又比男主更懂得抉择,在最后的时刻及时回头,选择回归家庭,保全了后半生的名誉和幸福生活。

1986年9月28日,陶金在广州去世,这位影响了中国电影界几十年的老艺术家,离开了最热爱的舞台。

可时代并没有就此将他遗忘,2005年,陶金被选为中国电影百年百大影星之一。

近些年,随着年轻一代的流量明星占据各大平台,目之所及,全是金钱和资本的味道。

人们开始怀念以前的影视时代,怀念引领旧时代经典潮流的老艺术家们。

属于陶金的荣誉和赞美,并不会随着时光和生命的流逝,而湮灭在电影的长河里,反而像大浪淘沙般,越经沉淀,越能绽放隽永的光辉!

吕梁孝义市新任副市长薛志强、史东山入职

最新官宣,《晋团融媒》聚焦。

相关新闻点击标题:晋中吕梁临汾,市、县市区最新任免

吕梁孝义市政府官网更新,新任副市长薛志强、史东山入列——

来自官网

履新薛志强—

来自官网

2022年6月任孝义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此前任职吕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1969年10月生,山西吕梁市离石区人,大学本科学历,党员。

履新史东山——

来自官网

2022年6月任孝义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新义街道党工委书记,此前任职孝义市新义街道党工委书记;1979年6月生,山西孝义市下栅乡高仁村人,大学本科学历,党员。

不止《大闹天宫》,这个展览点燃了更多面的张光宇丨揭秘

张光宇是谁?或许这是大部分人听到这一名字的真实反应。张光宇作为中国现代视觉、城市文化、大众传播的先行者,是中国漫画、中国动漫电影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艺术实践遍及绘画、漫画、平面设计、空间设计、舞台美术、电影美术、壁画、动漫制作、出版、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他参与创办或编辑的《世界画报》《影戏杂志》《时代漫画》《抗日画报》《装饰》等许多中国近现代有重要影响的报刊杂志;他关注民族文化,曾搜集整理七十余首民间情歌并为之作图;他出版的《近代工艺美术》是中国第一本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设计的书籍;他为经典动画《大闹天宫》创造的动画形象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被誉为“美猴王”之父;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国家核心形象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1935-1936年,张光宇在上海留影

此次“为了前方——张光宇艺术12燃”共展出展品500余件,包括张光宇的珍贵原作288件,时间跨度从1918年到1963年,涵盖了张光宇的整个艺术生涯。策展人吴洪亮认为,张光宇先生涉足的领域非常丰富,而且每一个皆是一个令人惊艳的燃点,通常的陈述不足以呈现他的精彩。于是展览以张光宇具体的艺术实践为线索,分为“世界·生生”“48个表情”“情感·须知”“家居·东西”“民间情歌”“泼克·讽刺”“大地·星岛”“西游漫记”“解放·建设”“神笔马良”“大闹天宫”“衣食住行”12个版块,多维度地展现张光宇一生极其丰富而多样的成就。

近日,新京报记者专访展览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聊聊他与张光宇先生的情缘以及此次策展背后的故事。

霓虹灯上所有的内容都是张光宇设计的“标准字”。

策展初衷

如回望张光宇一生的众多同道、好友、学生和粉丝,其中便包括了夏衍、叶浅予、廖冰兄、张仃、吴祖光、丁聪、韩美林、阿城、丁绍光、陈丹青、王鲁湘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即便如此,时至今日张光宇仍如同隐秘传说中的一位“世外高人”,他的传奇一生仅在有限的领域里被人竞相传颂着。

1929年夏,张光宇在上海家中

这也印证了多年来,策展人吴洪亮在传播张光宇先生艺术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最大问题,纵使一代又一代的大学者对于张光宇的艺术精神情有独钟,而在大众的眼中他却始终属于一位“陌生人”,而吴洪亮之所以这么说,则是有充分的依据。

据他回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院刊《装饰》就做过《张光宇的专刊》。如今已是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文化学者的王鲁湘就受到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张仃先生的委托集聚当时一大批重要的学者和艺术家来纪念张光宇。作为当年《张光宇的专刊》的编撰者王鲁湘更是在当年的“专刊”上留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每年都会有一道考题,名词解释张光宇,但是大家好像不熟悉” 这样一段文字。

这么多年过去了,尤其是2012年那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张光宇的主题艺术展览,吴洪亮本人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也策划过“民间情歌——回眸张光宇艺术”展,但八年多过去了,发现同样的问题还摆在所有人的面前。这一次吴洪亮也是想借张光宇诞辰120周年之契机,与张光宇的文献艺术中心,张光宇的儿子张临春,嘉德艺术中心一起能通过展览为切入点,使大众能真正的或者说广泛的认识张光宇。

“12燃”概念解读

策展人吴洪亮在展览现场

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吴洪亮认为,想做一个以学术为切入点而更通俗的展览实际比做一个纯学术展览还要难。如何把握尺度?他一直都在不断地权衡。因此在策展的时候,他和策展团队并没有用一个美术史的简单叙事。

吴洪亮觉得,世人所知的张光宇标签太多了,包括动漫的奠基人,现代视觉的创始人,动画电影的先锋、讽刺漫画的前卫者等等。在摒弃了通过分类表现展品的同时,也思考过选用叙事性的概念呈现张光宇,却又发现他整个生命历程太过丰富和复杂,对于观众而言,更说不清楚。

此时的吴洪亮索性换了一种思路,用了一个“12燃”这样偏通俗的概念。吴洪亮认为,他们只是从张光宇众多创作中选出12个非常有意思的点来跟观众分享。这个展览可能就变得像是张光宇自己起的名字一样,因为他的名为“光宇”,而笔名又为“明宙”,索性借用了“光明宇宙”的概念。吴洪亮希望用一种闪亮形象,如同星空一般的展览策划方式来跟大家分享,12个燃点便代表12个张光宇的特殊之处。“这样相信大家就不会特别拘泥于,我们到底是不是在谈一个完整的学术性问题,而是在寻找他与我们、与观众之间的关系。”

1918年,《世界画报》第2期

例如,在第一燃“世界·生生”中,吴洪亮从张光宇编撰的《世界画报》,与公司名“生生公司”为切入点,所呈现的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具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那个时候的霓虹灯就相当于现在的LED屏,具有一种非常绚烂的状态。吴洪亮认为,用霓虹灯的方式进入张光宇的认知又不是简单地表现霓虹灯。其实霓虹灯上所有的内容都是张光宇设计的“标准字”,包括一些刊头,广告用语的形象字体,进而由此走入了属于张光宇的艺术世界。

这作为整个展览的起点,吴洪亮并没有用一个长长的简历来说明他,尤其在整个展厅的入场口更是用稿纸、铅笔、毛笔、钢笔、墨水瓶来组合成一个骑士的形象,制作出一尊被吴洪亮称作“光宇骑士”的巨大3D雕塑,将张光宇一生经典的作品,以动态的万花筒形式投射到雕塑身后的LED屏。吴洪亮认为,“万花筒是一种既让人觉得绚烂,又有规律可循的东西,可以把复杂的世界用一种有规律的方式告诉每个人,同时也隐喻了张光宇的精神世界。”

“光宇骑士”巨大3D雕塑,张光宇一生经典的作品以动态的万花筒形式投射在LED屏上。

对于“12燃”中,人们最为熟悉的“大闹天宫”,则是以一个互动多媒体的形式在展厅中呈现。不仅展厅内引用露天电影的形式,将动画片《大闹天宫》在展厅里通过投影不停循环播放,还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由中央美院的老师带着学生,根据张光宇的作品重新绘制了花果山的图像,并将其做成环球屏幕的影像,增强了互动性。

观众通过扫码,便可与“大闹天宫”里任何一位动画形象,在这座充满动感的花果山前合影留念。吴洪亮认为,“这的确不是用一般的展览概念——仅仅梳理了他的作品,把它们挂起来那么简单,而是完全基于张光宇先生给予我们的一种精神力量,重新演化出一个可视或可感的现场情境。我希望这是依托着张光宇的创造能力,推动着我们继续创造,但这也是策展中很不容易的环节。”

“大闹天宫”展厅现场

何为“为了前方”

展览的主题“为了前方”是张光宇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前线做文艺宣传举起的标语。抗战期间的张光宇,在香港办杂志、画漫画,组织漫画协会,举办现代漫画展。展览《把愤怒寄托在枪杆上》等作品,以漫画为武器开展抗日和反对汪精卫投降派的活动。虽历经“湘桂大撤退”等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他仍笔耕不辍,于1945年在重庆完成长篇讽刺漫画《西游漫记》。

抗日时期的张光宇,约1938年在香港

策展人吴洪亮认为,张光宇那一代人当年为“前方”所做的努力正是今日中国的基础,是那时“前方”可期望的“未来”。张光宇的创作正是中国早期现代城市文化的形象化呈现。他持之以恒地在整理传统、理解当下的过程中进行本土化表达的探索,甚至对今天与未来的中国视觉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展览中,吴洪亮特意将张光宇举着“为了前方”牌子标语的黑白照片,摆放在第一燃“世界·生生”进门处左手边的位置,实质是想在一进门便告诉大家,当民族与国家有危难的时刻,张光宇是怎么做的。“他不像一些人苦涩地去面对危难的现实,而是用一种笑的方式举着牌子告诉大家,我们要为了前方支持抗战,要为了国家独立与民族生存去奋斗。我希望通过展览,将这些精神一点点渗透给每一位观众,这是跟我过去策划的其他具有研究性的展览最不一样的地方。”

最具心思的“燃点”

在“12燃”中,有一组特别的“燃点”,吴洪亮与策展团队花了很多心血的作品——“神笔马良”。1954年《神笔马良》的故事在作者洪汛涛的笔下完成,并投稿给杂志《新观察》。杂志记者邀请张光宇为其配插图。因其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并于为中央美术学院收集教学素材途中,在绍兴配了12张插图,还编好了版面。1955年,《新观察》第2期发表了6张。人民美术出版社看到这些作品,决定请张光宇按他们提供的剧本画成连环画出版。张光宇答应并做了一些前期工作,画好了38张草图,后因剧本问题,出版社取消合同。张光宇觉得故事情节好,1955年还曾写信给当时主管电影的夏衍,建议将《神笔马良》拍成动画片。

《神笔马良》(十二),27×36cm,1954年。马良不住地画着风,大海卷起滚滚波涛,猛烈地往木船打去。

在吴洪亮看来,张光宇笔下所创造的《神笔马良》形象跨越时代,但对于今天的动漫创作来说,吴洪亮始终不满足:“从视觉角度讲,目前所有动漫作品里,能表现出中国人独立形象的很少,而我在张光宇先生过去创作的形象中,却找到自己最爱的形象神笔马良。” 张光宇笔下的马良形象让吴洪亮觉得,就像当下一位最酷的少年,他拥有中国人特有的眼神,发饰与服饰更是独具中国特色。尤其曾在与张光宇的儿子张临春聊天时,谈及父亲生前最大的心愿便是将《神笔马良》变成动画片,最终也没有实现,更是让吴洪亮铭记于心。

《神笔马良》(二),27×36cm,1954年。他到山上砍柴时,就用一杆树枝在沙地上画飞鸟。

张光宇生前画了仅12张插图与38张草稿,吴洪亮深知如果为此次展览特别制作一部动画片,从财力、人力与时间上,都是非常有难度的事情,而为完成这一心愿,他最终还是请来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动漫领域的专家团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部想象中“神笔马良”的动画状态。

吴洪亮认为,在现有的时间和能力范围内,这部小作品已算做到极致,虽然可能距离张光宇先生当年想要做成长篇动画的愿望相距甚远,但能展示出一个小片段,至少为完成这个愿望开了一个好头。吴洪亮真心希望有一天能有电影公司愿意投资,将这部动画作品制作出来。“从动漫的角度来讲,我们曾经有过非常成熟、具有中国人能量的动画形象,为什么不能在今天的世界领域得到充分的呈现?当我看到如今还是别人的思维渗透到我们视觉系统里时,可以说,今天这个展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不甘心’下激发完成的。”

这个时代,为什么看张光宇?

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为了前方——张光宇艺术12燃”的展览,重新点燃了世人对张光宇的兴趣,那么吴洪亮相信,这应该是张光宇在100年前,就给人们留下了“被点燃”的可能性。“由于疫情让全球化受到了巨大阻碍,人类通过这样的特殊经历,从过去的一种极度自信,逐渐陷入到了空前的自我怀疑之中。如果人们今天再看张光宇的作品,或许与之前的很多感受与想法都不大一样。”在吴洪亮看来,张光宇每一次的乐观背后最隐秘的地方,还有他的忧愁和担忧。“正因每一次张光宇想用作品去讽刺或警醒世人时,会受到很多的阻碍,他才会做一个‘光宇骑士’,以笔为枪,他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人民生活得更愉悦,但是这个世界好像并不会那么简单地就这样将幸福感赋予每一个人。”

在此次策展的过程中,吴洪亮曾读了1934年,张光宇与史东山、周克等人曾东渡日本考察美术及电影时期写下的一篇考察体会,并为此感动。但在这次展览中,吴洪亮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传递这份情感,最终也化作了一丝遗憾。

连拍照,1930年代

在吴洪亮看来,当年张光宇所见的日本比同一时期的中国更为发达,正在加速国际化发展的步伐,而最重要的是,那里的人民都充满着向前努力的愿望,这些见闻促使张光宇回国后奋发图强,做了那么多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事情。当吴洪亮读完那篇文章,看到张光宇当年写下的许多愿望,再回来看他的作品,更有着与过去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

吴洪亮认为,今天的中国也跟当年发展中的日本有类似的境遇。“为什么中国人现在对自己的国家与传统越来越尊重,对未来充满着空前的信心,我觉得其实某种程度很相似,只是这种愿望的历史背景不一样。今日之中国,比100年前的中国要强大得太多,但是人民向前的愿望是相似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繁荣富强,更急切地希望与世界交流。今天张光宇再次被重视,一个展览引来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也是因为他内置性的能量在今天被点燃了,他的精神是可以跨越和影响到今天的。”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李立军

文中所有图片由嘉德艺术中心提供

来源:新京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