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猪

张姓氏的起源(张姓氏的起源简介50字)

时间:2023-10-16 08:55:06 作者:旧人陌兮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姓氏起源:张

张姓的来源有四个。

首先,是晋国大夫解张的后代,他字张侯,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形成了张氏。

其次,是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的后代,他是弓正,发明了弓矢,因此被赐姓张氏。这支张氏就像一支利箭,穿越了历史的长河。

再次,是其他姓氏改姓张的,例如三国魏时期的名将张辽原姓聂。

最后,是诸葛亮赐南蛮龙佑那为张氏。

张姓源于冀州清河流域。春秋时期,在晋国(今山西)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许多张姓人群。战国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中,张姓先民像一股澎湃的洪流,涌向全国各地。宋元明清时期,在海洋贸易和移民浪潮中,张姓先民到达台湾、海南等岛屿,并迁移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张氏主要是汉族,在多次民族交流中也有少数民族。

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张氏人物:如魏国纵横家张仪、汉初名臣张良、汉武帝使者张骞、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蜀汉大将张飞、唐代书法家张旭、北宋画家张择端、抗日将领张学良等。

张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二十四位。

陌生人之间见面也是如此,比如刚开始见面一般会问:“您贵姓?”,中国人往往会回答:“免贵姓X”,这是一种谦虚说法,意思是自己并不尊贵,也是一种身段的放低。但张姓却无需免贵一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张姓名人,欢迎关注留言

姓氏起源:张

张姓的来源有四个。

首先,是晋国大夫解张的后代,他字张侯,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形成了张氏。

其次,是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的后代,他是弓正,发明了弓矢,因此被赐姓张氏。这支张氏就像一支利箭,穿越了历史的长河。

再次,是其他姓氏改姓张的,例如三国魏时期的名将张辽原姓聂。

最后,是诸葛亮赐南蛮龙佑那为张氏。

张姓源于冀州清河流域。春秋时期,在晋国(今山西)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许多张姓人群。战国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中,张姓先民像一股澎湃的洪流,涌向全国各地。宋元明清时期,在海洋贸易和移民浪潮中,张姓先民到达台湾、海南等岛屿,并迁移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张氏主要是汉族,在多次民族交流中也有少数民族。

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张氏人物:如魏国纵横家张仪、汉初名臣张良、汉武帝使者张骞、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蜀汉大将张飞、唐代书法家张旭、北宋画家张择端、抗日将领张学良等。

张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二十四位。

陌生人之间见面也是如此,比如刚开始见面一般会问:“您贵姓?”,中国人往往会回答:“免贵姓X”,这是一种谦虚说法,意思是自己并不尊贵,也是一种身段的放低。但张姓却无需免贵一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张姓名人,欢迎关注留言

姓氏起源:张姓的前世今生 出了17个宰相和四个圣人 还出了个张三丰

本文精华预览:

第一部分:张姓源起.从张挥说起

第一种说法:源于姬姓,黄帝之后。第二种说法:还是源于张挥,得姓于图腾。第三种说法:源于晋国大夫解张,据说也是姬姓。第四种说法:源于赐姓或改姓。

第二部分:开枝散叶.生生不息(国内)

第三部分:开枝散叶.生生不息(海外)

第四部分:张姓宗族的郡望堂号

第五部分:张姓宗族的历史名人

第六部分:张姓宗祠字派、通用对联、祖训家训

第一部分:张姓源起.从张挥说起

张姓图腾

关于张姓人口的数据有很多版本,比较靠谱的是截止2022年3月5日的数据:全国张姓人口为9540万,占全国人口的7%以上,居王姓、李姓之后,排名第三。张姓的分布相对比较均匀,主要在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其中河南居住了张姓总人口的10.1%,为当代张姓第一大省。

有史以来张姓一直是一个大姓,其历史之悠久以及族大支繁,很少其它有姓氏能与之相比,是以我国历史上所谓的“四大姓氏(张、王、李、赵)”,张姓一直是排在首位的。

张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改姓等,共识最大的始祖是张挥。张挥,黄帝之孙,青阳(少昊)之子,号天禄,封地清河,葬于帝丘(河南濮阳)。张的本义是“使弓弦”,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与“弛”相对。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含义。

战国时期有曾先后任秦相和魏相的张仪家族。西汉则有大臣张良,名将张骞。东汉有科学家张衡,书法家张芝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三国有蜀汉大将张飞,曹魏大将张辽、张郃。南梁有被称为我国四大画家之一的张僧繇。

唐代张姓更是人才济济,仅宰相就有十七人,另有书法家张旭,诗人张若虚等;北宋有画家张择端,作品以《清明上河图》最为珍贵,又有道教南派初祖张;明代有政治家张居正,先后主持国事达十年之久;清代有两广总督、洋务派首领张之洞等人。

中国古代十六圣,张姓独占四圣:医圣张仲景、草圣张旭、谋圣张良、科圣张衡。

弓正亦称“弓长”

第一种说法:源于姬姓,黄帝之后。《新唐书载》:以职官为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辩证》记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又说:“黄帝之孙挥观弧星创制弓矢,故任弓正官。”弓正亦称“弓长”,后以官名二字合一,受上之赐,遂成张姓一支。

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最初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即清阳,今河北清河县东),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是为河北张氏。望出清河郡、太原郡、襄阳郡等二十六处。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第二种说法:还是源于张挥,得姓于图腾。本系传说中,“挥”是黄帝时代一个氏族的重要首领,同时也是所在部落的星官,以“张星(弧星)”为氏族图腾。“张星”是二十八宿中朱雀七宿的第五宿,在长蛇座之内,有六颗星。“挥”在仰望天象时发现“张星”排列如弓,故受到启发,创造了弓箭和网罗,并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本族在狩猎时的效率,在所有部落中获得了显赫的名声和地位。也因此,“挥”的氏族便以张星(弧星)为图腾、徽识和氏族名,后人便自然以“张”为氏为姓了。

晋国大夫解张

第三种说法:源于晋国大夫解张,据说也是姬姓。据《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世代仕晋,晋分为三之后,又世代仕韩,渐成望族,其子孙以“字”命氏。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时,张氏子孙随三国首都分迁各地,随着韩、赵、魏的不断扩张、征战和迁都等,张姓逐渐遍布各地,是为今天山西、河北、河南张氏的主要来源。其中又以迁居到韩国的张氏影响最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

解张故事一:“解张”是晋齐“鞌(ān)之战”的功臣之一。

战争一开始,晋军主帅郤克就被箭射中,他对驾车的张侯说:“我不能坚持了。”张侯和卫士郑丘缓不断地鼓励他要忍痛坚持指挥全军。郤克听了这些鼓励话,精神大为振奋,张侯左手执辔驾车,右手拿起鼓槌,帮助击鼓,战马向前奔驰不止,晋军紧紧跟上。于是大败齐军。

原文:

六月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剪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未绝鼓音,曰:“余病矣!”解张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郑丘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解张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披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解张故事二:解张是介子推的邻居和朋友。

介子推是春秋霸主晋文公重耳的功臣。在重耳流亡过程中,介子推曾割大腿上的肉给他充饥。后来,晋文公重耳登上君位,介子推却背着老母隐居到绵山深谷中去了。

而晋文公竟然也忘了这码事了。介子推有大功却不被封赏,解张为介子推打抱不平,就写了封书信挂在城墙上,晋文公看过后非常不安,就去寻介子推。为逼介子推下山领赏,以洗刷自己的忘恩之责,重耳竟然下令焚山。但是,介子推宁死不愿下山求赏,最后被火烧死了。重耳下令从此之后,这一天不准生火,以纪念介子推,即寒食节。

解张故事三:有学者研究认为,解张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后人。

(资料搜寻中……。)

解张故事四:解张本就是张挥的后代。

有人认为解张本来就姓张,是周宣王时期大臣张仲的后代,又继续溯源,张仲是张挥的后人。这样血缘又归于一统了。

第四种说法:源于赐姓或改姓。

1、源于赐姓,如:据《读史方舆纪要》载,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其中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被赐姓张,其子孙便以张为氏了。

张辽

2、源于改姓,如:据《三国志》载,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是汉武帝时“马邑之谋”的主要发起者“聂壹”的后人,其后人为躲避仇家而改姓了张,世居雁门马邑(山西朔县),逐渐发展为当地的大姓。

公元前134年,雁门马邑一带的豪商聂壹通过王恢向汉武帝建议,对匈奴诱之以利,将其击溃。之后,聂壹奉命以自身作饵,亲到匈奴阵营,向当时的军臣单于诈降,更称自己能斩杀马邑县令,迫使马邑举城投降,然后可尽得该城财物。单于信其言,又贪其利,便立刻策划起兵,并深入重地。汉武帝则派出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韩安国等五位将军连同车骑步兵共三十万在马邑设伏。

计划本来顺利进行,讵料单于在行军之际,发现城野之间只见牲畜,不见一人,于是起了疑心。他派兵攻下一个碉堡,俘虏了一名尉史。该尉史揭穿了早已有三十多万汉军埋伏在马邑附近的真相,识破阴谋的单于大惊退军,汉军设伏全无用武之地。

“马邑之谋”遂以失败告终。聂壹既得罪匈奴一族,又无功于汉室,只好离开马邑,并为了避怨而改姓为张。300多年后,聂壹的后裔子孙——曹魏一代有勇有谋的大将张辽诞生。

3、源于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氏,如:

(1)汉末三国时,乌桓族中张姓是贵姓。

(2)十六国时期由羯族建立的后赵中,就有许多羯族张姓,如张季即是。

(3)金有辽阳人张浩,本姓高,为东明王之后。

(4)元未有蒙古族将领伯颜帖木儿,英勇善战,后归明朝后,明太祖便赐姓张氏。

(5)女真族人咎卜,任女真千户,以武勇善战著称,明成祖也赐他姓张。

(6)女真族中的颜盏氏,赤盏氏等在此时也有改张氏的。

(7)古代的乌桓、女真、鲜卑、匈奴、契丹等族,有改汉姓张氏者;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均有人张姓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张氏。

第二部分:开枝散叶.生生不息(国内)

一、张氏一族的发源地主要有三种说法,都是源于张挥:

其一:河北清河。理由是张挥的封地在青阳,而青阳即今之“清河”,而且据说张挥终其一生就生活在清河。既然这样,那这个说法的确不容反驳,所以也是最通行的说法了。如今的清河县属邢台市,也是武松、武大郎、西门庆、和炊饼的故乡。

其二:河南濮阳。理由是张挥的坟茔在濮阳,既然埋在这里,大概也曾长时间生活在这里,那么以张挥这种大家庭的状态,开枝散叶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理所当然地,濮阳作为张氏发源地的证据便靠谱了许多。

张挥的坟茔在濮阳

其三:山西太原。理由同样很充分,因为张氏祖祠在晋祠,台骀神庙奉三祖,即张挥、张昧、张台骀祖孙三代。而且,尊奉解张为始祖的张氏分支也认为祖地在太原。有了这两个依据,太原作为张氏族人发源地的可信度便很高了。

若要说以上三个地方曾经是张氏族人聚居的地方,大概没有争议,因为这一点是可以从史料中进行佐证的;但是作为发源地便有了争议。

对于“太原”起源说的证据是有着如假包换的张氏宗祠。但是笔者认为这个依据和结论其实是可以商榷的。因为有宗祠的地方并不一定非得是家族的发源地,它完全可以是“发迹”的地方,可以是后人中比较兴盛的一支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族人聚居的地方。所以笔者认为以封地和莹地作为起源来考古好像更靠谱一点。如果据此分析,那么清河和濮阳两个地方便值得深究一下了。

根据可查到的史料记载,张氏一族最早的活动中心便是“尹城青阳”。虽然几乎所有的字典上都说“青阳即今之‘清河’”,但事实上古时的青阳指的是“清河流域”,而清河发源于现在的河南和山西交界处,属于太行山区,清河的流域包括了今天的河南新乡、河南濮阳、河北清河、河北沧州,然后经天津入海,理论上有新乡、濮阳、清河、沧州和天津5个可能的地方。

当然,天津是可以排除的,因为既然叫“天津”,就是因为它是后来冲击形成的地块,张氏的祖先没有可能发源于海里。再加上祖辈流传下来的也只有濮阳、清河,那便只能是用我们大家的智慧来解说一下了:

“清河”之说,只是因为“张挥的封地在青阳,而青阳即今之‘清河’”,但上面已经考证了,这个“青阳”包括了清河与濮阳,所以这个说法事实上并不准确;但如果是濮阳就相对靠谱了很多,因为本身“青阳”就包括濮阳,而且还有“张挥的坟茔在濮阳”加以证明,现在的“清河”也是后来才命名的地方,所以,推理到这儿,笔者心里已经认定,最靠谱的张氏起源之地,应该是“河南濮阳”。也就是说,现在的张姓一族的祖先,是河南人!

二、迁徙分布的传说:

(一)最简略的描述:

自秦汉起,张氏一族便已经开始向各地迁徙繁衍,比较大的迁徙按照方位来分的话,两汉之间的“新朝”时期为第一次大迁徙:向南。西汉末年王莽当权时,张氏族人受到打压,有不少族人开始了向南的迁徙,有史可考的有4支:

最大的一支渡过了扬子江,然后又分为衢州(在今浙江)、托州(在今江西)、福州、韶州 (即今韶关)、汀州(即今福建长汀)、赣州等6支。

第二支迁往建州 (在今福建),第三支入了湖州(在今浙江);第四支入了演州(在今越南演州府)。

第二次大迁徙:西北。张姓向西北的迁徙开始于东汉末年。了解点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东汉从头到尾都是门阀政治,中央集权的力度很小,整个国家基本上就是东周那种“散装”模式,各地大大小小的“诸侯”们其实就是本地的王,拥有不下于皇帝的权力。就是朝廷里的官员们,大多背后都有地方势力的背景,国家真正的权力往往并不在皇帝手里。所以渐渐地便产生了东汉特色的外戚政治和宦官政治,因为皇帝无法信任他手下的大臣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权威和安全寄托给身边的人。在这种变态的权力结构中,天下不由得它不乱。这一点很像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之时,他本身就是最大的外戚--王太后的侄儿。

所以到了东汉末年时候,天下是乱得一批,

其时天下大乱,中原、关中等地很多张姓人家西进到张理建立的汉中地方的辖地避难。这批人中,有一些又追随降归曹魏的张鲁。

更大一次迁徙是“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此期中原、关中等地的张姓先民除了南下之外,就是西向到张轨建立的前凉甚至高昌、楼兰等地避难。

而东北的张姓多来自唐代渤海国的张姓贵族。五代初年,渤海国被契丹所亡,一些张姓先民也就随之从渤海湾地区北上关东。此外,今东北地区的张姓还有一些是内地主要是山东、河北各地闯关东的人的后裔。

两宋时期,先有金兵南下,再有蒙古族南下。其间全国经历了三次大移民,北方人口向巴蜀、两淮、东南、岭南地区流移,张姓也随之大规模向南方迁徙散播。

到明代,张姓大约有560万人,成为全国第二大姓。此期,有不少张姓人从外地迁入四川,也有不少张姓由四川向湖广地区迁移。而到了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湖广的张姓人又大量回迁四川。

(二)详细的张姓迁徙传说:

清河流域

张姓起源于“青阳”,也就是古代冀州的清河流域。清河发源于今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区,流经今河南省的新乡、濮阳,河北省的清河、沧州等地,从天津入海。清河上游的濮阳一带为“颛顼之墟”(上古帝王颛顼建都之地),可能是张姓的起源地。

西周后期有个叫“张仲”的人,曾经辅佐周宣王。他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张姓先民。到了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省境内)是张姓人群聚集的重要地区。战国时期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张姓先民随之迁徙到黄河南北,在更广阔的中原地区建立家园。汉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期,也是张姓先民的辉煌时代。他们辛勤劳作,顽强战斗,显示了自己的武勇和智慧,建立了丰功伟绩。

在黄河乃至长江流域,出现了许多声名显赫的张姓望族。伴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民众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张姓先民的足迹不但遍布于大江南北,而且还到达岭南、西南、西北、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看到张姓人群的踪影。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张姓先民在祖国大陆的分布更加广泛。他们不仅开始到达台湾、海南等我国沿海岛屿,而且已经迈出国门,走向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他们就从三晋走向诸侯各国。到了秦汉时代,转战千里的兵卒铁流、兵祸天灾造成的流民大潮、祸福旦夕的政治风云等等这些无可奈何而又无法抗拒的因素,推动着张姓先民们迁徙的脚步,而战后统一局面的形成和社会的安定发展,更需要繁荣昌盛、人丁兴旺的张姓家族自己去追寻新的生活空间。因此,到西汉木年张氏家族从古冀州分迁到全国很多州县郡国,并形成了好些名门望族。

2、秦汉时期

张姓向西南地区的移民最早见于公元前316年,秦国惠文王派张若为蜀国守,组织秦民万家入川。今云南、四川的白族张姓,相传是战国时期从陇西迁来的,估计就是张若组织的移民。此后代有张姓移人,并且主要是从关中、陇西地区而来。隋唐以前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关中地区,每逢战乱或宫廷等大的变故,京畿地区的张姓显贵就往往随朝廷走蜀道避难西南。

下面我们将要谈到的唐国子监祭酒张磷就是在广明元年(880)因避农民起义军随僖宗南迁成都的。张姓从外地进入西南的第一站一般是今四川地区(明清也有从贵州、云南进入的),然后向云、贵、藏各地迁徙。

《元史·地理志》在谈到会川路永昌州(会川路辖地在今滇川边境地区,路治在今四川会理县,永昌州治所元代在今四川境,明代起在今云南境)的沿革时说,至南诏时期,“蒙氏改会川府,置五(贝佥),徙张、王、李、赵、杨、周、段、何、苏、龚、等十二姓于此。”明代播州(今遵义)七大姓中就有张氏,其排名为田、张、袁、卢、谭、罗、吴。

两汉之际,张姓家族迁徙的出发点大体来讲是中原大地(包括河东、河内等)和关中地区。中原是由张姓祖居的古冀州辐射而形成的,关中长期以来则是中央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因而集中了较多显赫的张氏大族。

家庭的迁徙受到各种必然与偶然因素尤其是偶然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有时候带着选择,有时则是盲动,更有出于无奈被迫的缘故,因此其行动是千变万化的。但综合考察其千余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张姓迁徙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由中心向四周辐射。

大而言之,总的趋向是以中原和关中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周拓展,辐射到全国各地。小而言之,具体到某个州县也是这样,先是以某个城镇,或以某个村庄为据点,然后向四邻城乡拓展。另一个特点是每一次大的迁徙行动都与政治有关,大多数时候是无奈的、被动的。

西汉末年王莽当政建立新朝之时张氏祖脉在清河,后因生子众多迁入徐州,逐渐南下。西汉木年,王莽当权,时元始元年(1)九月十三日,一祖带领男妇族人众多,过扬子江,分往下塔衢州(在今浙江)、托州(在今江西)、福州、韶州 (即今韶关)、汀州(即今福建长汀)、赣州等处。一祖迁往建州 (在今福建),一祖人湖州(在今浙江),一祖人演州(在今越南演州府)。各成桑梓,四海散处。

张姓向西北的大迁徙,开始于东汉末年。其时天下大乱,中原、关中等地很多张姓人家西进到张理建立的汉中地方的辖地避难。这批人中,有一些又追随降归曹魏的张鲁。更大一次迁徙是“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十六国,多数是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而且更替频繁,征战仇杀不断,因此,中原、关中等地的张姓先民和其他人一样,除了南下之外,就是西向到张轨建立的前凉避难。在前凉辖地形成了很多的张姓“大族”。仅《晋书·张轨传》中提到的张姓大臣将领就有31人,其中“凉州大族”晋昌张氏张镇、张越兄弟大有取代张轨之势。

前凉

高昌、楼兰一些张氏大族的出现也与上述的迁徙有关。如《张礼臣墓表》说:“苻坚肆虐,挺扰五凉,避难西奔,奄居右地。”又《张雄及其妻麴氏墓表》云:“跗萼散于前庭,波澜流于右地,国家遂久,擗代不归,故为高昌人焉。”

3、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公元4世纪初叶水嘉之乱爆发后,西晋很快灭亡,国家再度处于长期的之中。张姓先民活动的中心中原和关中地区,在长达二百七十余年的时间内,始终处于战乱之中,尤其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他们的生活环境遭到了极度的摧残。为了求生,他们和北方其他姓氏的人民一起背井离乡大量南迁,形成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口大流徙。

如方城(今河北固安县西南)人张韪在东晋初年就被迫离弃居留六世的家园,带着妻儿随晋元帝南迁到建业(今江苏南京)附近安家落业。而他哥哥的后裔,在战乱中苦苦地撑持着,又坚持了三代,到其曾孙辈张安之手上,已是东晋与南北朝之际了。张安实在忍受不了这长期的战祸之苦,率族人南迁襄阳(今湖北襄樊)。

在整个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张姓大世家和其他汉族世家一样,为了逃避落后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统治,往往带领族人成百成千地集体南迁。为了安置他们,东晋和宋、齐、梁、陈等南方都照他们原籍的州县郡名设置州郡县来管理他们,这就是与这次移民大潮相伴而生的著名的侨州郡县制。

楼兰(今新疆罗布泊)张氏也大多是魏晋时期屯垦军卒的后裔。楼兰文书景元四年(263)载有兼将张禄,秦始三年(267)有水曹督田椽张雕、功曹张龟。秦始四年(268)则有铃下张丰,客曹吏张抚、张钧等。他们是由于中原战乱而不能东返,只得留居当地的。其子孙至今还繁衍于西北大地。

4、隋唐五代时期

与唐代同时的渤海国有很多张姓贵族。五代初年渤海国为契丹所逼,向东北边境方向逃遁,有些张姓先民也就随之从渤海湾地区北上关东。

到代替契丹而起的辽金时代,东北地区渤海族张氏就成为大姓,以至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都要改姓张。这个时期张姓名人很多,辽代有朝阳人张孝杰、沈州(今沈阳)人张琳;金代有由高姓改姓而来的辽阳人张汝霖、张汝弼兄弟,他们是名振一时的文武人吏,金代末年还有锦州人张鲸、张臻兄弟割地称雄等。明清时有好些契丹、女真、满族人改姓为张,他们跟随马队征战而流徙东北各地。

今东北地区的张姓还有一些是内地主要是山东、河北各地闯关东的人的后裔。闯关东的人多半是因饥荒战乱而逃荒避难的人,他们或拖家带口,寻觅生存之地,或与当地土著人通婚,其创业立家更为艰难。

5、宋元时期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到后来蒙古族南下。其间全国经历了三次大移民,北方人口向巴蜀、两淮、东南、岭南地区流移,张姓情况也如此,这从我们下文叙述的情况中可以看出,而张姓族谱中这类记载就更多了。

在南移的大潮中,南方地区还伴有张姓东移或西移的行动,如南宋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好些名门望族往往东移以迁就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抗金名相四川绵竹人张浚就东迁湖南宁乡,经过数代发展,成为大族。元初、明初、清初,都有东南向西南的移民行动,江西向湖南的移民,至今还留有湘赣“老表”的说法。

(三)另一个传说: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

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在台湾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第四大姓。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台湾张姓曾分金坡派、板桥派等多种。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数为占全台人数的六分之一。与大陆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佑,来自广东梅丰。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第三部分:开枝散叶.生生不息(海外)

一、越南张氏(代表人物:张定、张权父子)

越南抗法斗争

越南有抗法民族英雄张定(?—1864)。1860年法国殖民军侵入越南南部,当时任副“管奇”的张定于1861年在鹅贡等地组织军队抵抗,得到广大人民的响应。次年,越南阮氏王朝将其调任他职,企图瓦解起义。起义军民坚决挽留,并公推他为平西大元帅,领导抗法斗争。1864年张定牺牲,其子张权在越柬边境继续指挥抗法军作战,直到1870年止。

二、朝鲜张氏(代表人物:张洛、张承业)

汉武帝时,朝鲜王张洛归附汉朝,元封三年(前108)封为几侯(《汉书·功臣表》)。这是我国文献中有关朝鲜张氏的最早记载。

2000年后,朝鲜李朝时有画家张承业(1845—1899)。承业号吾园,自幼父母双亡,生活穷苦,曾沦为富人家的奴仆。努力苦学,终于成名,是朝鲜李朝极有影响的现实主义画家之一。擅画山水、人物、花卉、动物,尤长于折枝花卉。笔法洗炼有力,色彩清新明朗,主势生动豪放,富有民族特点,在朝鲜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世佳作较多,代表作有《梅》、《螃蟹》。

三、美国张氏(代表人物:张天德等)

张天德,美国费城中华文化社区中心理事长。

张立刚博士,台湾人,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托玛斯·奥森研究中心量子结构部经理。

张云樵,美国航空与太空署宇宙航空高级总工程师。

张福林,1950年出生于哥斯达黎加,祖父张文廷,于1905年从广东迁居哥斯达黎加,后又迁居美国,张福林于1986年1月12日以哥伦比亚号太空船宇航员升空。

张展成,美国华盛顿世界银行总会计师。

张道行,江苏张家港市人,美国林肯大学校长。

张光直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著作等身。张春树,美国密苏里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觉明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遗传生物学家,称“避孕药之父”,1959年在兔子身上完成了“体外受精”试验。

张月桂,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行政官员。

张雯,女,1967年由香港迁居美国,任美国《环球嘹望》电视系列节目主持人和总编辑,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研究员。

张融,女,水彩画家,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1987年获美国联合艺术家协会年度艺术比赛绘画组第一名,1984年任全美水彩画协会会长。

朱莉亚·张·布洛克,女,生于中国,1951年随父母亲移居香港再转迁美国,后来与不动产代理人、大商业家斯图尔特·布洛克结婚,现任美国驻尼泊尔大使。

张伟湛,美国纽约布朗士科学学校高中学生,获美国1991年度科学奖大赛第九名。

迈克尔·张,美国华裔网球健将,母贝蒂·张,父乔姓,居加利福尼亚州普拉林森合。

张香桐教授,原上海脑研究所所长,1980年被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全国卫生研究所福格提国际中心聘任为国际学者。

四、印度尼西亚张氏

张度渊,云南人,苏门答腊华侨资本家。张维居,清末、爪哇岛《民报》创办人。

五、文莱张氏

张民,漳州人,迁居文莱,为文莱发展工农商业立下大功。文莱王封为拿督勋衔。

第四部分:张姓宗族的郡望堂号

一、郡望,张姓的郡望有二十七个:

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郡、河东郡、始兴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梁郡、汲郡、高平郡、河内郡、上谷郡。

(一)河北清河郡:源于张耳。

史载:

为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临清县一带地区。

传说:

张氏最初立庙清河的是赵王张耳家族(后人)。公元前

209年张耳拥戴武臣为赵王被封为赵右丞相;前207年张耳又拥戴赵王歇,仍任赵相;前206年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辖恒山、河间、钜鹿、清河四郡。根据顾颉刚先生《史记地名考》及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考证信都在今邢台南宫境内,位于清河南宫之间。

前203汉初高祖封张耳为赵王,都襄国(在邢台县境内),下辖清河、河间、邯郸、钜鹿、恒山五郡。

前202年张耳之子张敖继承王位,张敖尚鲁元公主,但前199年因高祖剪除异姓王,被除国,改封宣平侯。前182年,张敖去世,子张偃被封为鲁王,子张寿为乐昌侯(今河南南乐),张侈为信都侯(今河北南宫东北)。

汉文帝即位,张偃改为南宫侯,薨逝,儿子张生嗣位。张耳家族的封地虽然不断变化,但是始终在今清河以及周边地区,清河为张氏得姓之地,因此遵照礼制在封地建立家庙祭祀祖先是必然的。

西汉张氏另外一支显赫的家族为富平侯张安世家族,其家族封地也在清河郡及周边,其存在加强了张氏家族在清河郡的实力。张安世家族与留侯张良家族是同族。张安世之父张汤曾担任汉武帝时期的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显赫。汉昭帝时,拜右将军兼光禄勋,以辅佐功封富平侯。汉宣帝时,累官至大司马、卫将军、领尚书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其侯国在今山东平原县一带。

东汉光武帝即位后改封富平侯张纯为武始候,武始候封地为富平侯封地一半在武城县,旧址位于今河北清河县境内。富平侯—武始侯家族九世封侯,是两汉功臣家族侯爵继承不曾断绝的唯一一家,其声望、政治势力自然不言自明。

另外,西汉留侯张良的嫡孙张典曾任官居清河太守,郡守治所在青阳。关于张典史籍记录不详,只知道他是阳平公张乘的曾祖曾任清河太守。张乘为宣帝所封,但从时间推论张典任清河太守当在汉景帝到汉武帝前期这一时段。

在两汉要成为显赫的一姓郡望除显赫的政治地位以外,在学术上也要有深厚的底蕴。赵王张耳本人尊贤敬士。

辅佐两代赵王的赵相张苍精通易学、律学、天文学、算学。两汉儒林传对儒生籍贯记载往往以地域性学术流派进行分类,冠以山东人、齐人、鲁人、济南人等字样,清河张氏在学术上受业于山东大儒,传承山东儒家学术,归于齐鲁学派是理所应当的。

根据蛟川张氏《传经表-通经表-两汉五经博士考》(花雨楼丛钞)统计,传鲁诗的张长安、张游卿;传伏生《尚书》的张生、张山附;传施氏易学的张禹、京房易学的张鲂均应属于清河张氏,其中张禹明确为清河人。深厚的学术底蕴大大提升清河张氏的名望,是清河张氏长盛不衰的智力基础。

总之,东汉以后张氏以清河为郡望虽有族源地方面的考量,但是更多的是门第、名望、政治经济实力方面的考量。张耳家族、张良家族、张汤—张安世家族等张氏三大家皆获封于清河郡这是历史赋予张氏宗族的重大机遇;清河张氏世传儒学人才辈出,张氏之学受世人尊崇,为清河张氏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望;这些条件为清河张氏的经济实力、政治地位、社会名望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因此后世才会有张氏以清河为郡望,“天下张氏源清河”的赫赫声名。

(二)河南南阳郡:代表人物张咨。

南阳太守张咨宴席上被孙坚杀害

史载:

战国时秦置。相当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传说:

南阳太守张咨:坐拥汉末第一大郡,却被孙坚杀害。“咨字子议,颍川人,亦知名。”张咨是豫州颍川郡人,出身不详,据《三国志·许靖传》载:“灵帝崩,董卓秉政……进用颍川荀爽、韩融、陈纪等为公、卿、郡守,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郡张邈为陈留太守。”

中平六年(189年),权臣董卓担心反对他擅行废立而出逃南阳的后将军袁术挑事,便任命张咨为南阳太守,派他监视袁术。可张咨与袁术本就交好,且都是士族子弟,自然对祸乱超纲的寒门子弟董卓不满,便暗中保护袁术。

不久长沙太守孙坚带兵北上,表示要参加讨董联盟。可孙坚却在北上的途中因私怨杀害了上司荆州刺史王睿,可见孙坚目的不纯,有借讨董之名吞并荆州的嫌疑。很快孙坚就带着数万大军达到南阳,趁着与张咨会面的机会,以其拒绝供给军粮为由而将其杀害。

据《三国志·孙坚传》载:“坚以牛酒礼咨,咨明日亦答诣坚……主簿复入白坚:‘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案军法从事。’便牵咨於军门斩之。”

张咨被孙坚杀害的过程,因《三国志》与《吴历》记载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三国志》称孙坚到南阳后主动送给张咨牛酒以示友好,张咨于是主动到孙坚大营答谢。二人饮酒相会,孙坚的主簿称南阳没有为义军提供军粮补给,导致义军不能按时进兵讨贼,请求按军法处置南阳官员,孙坚便以此为由处死张咨。书中没有提到张咨不给孙坚军粮,只是孙坚杀害张咨而找的借口。

据《吴历》载:“初坚至南阳,咨既不给军粮,又不肯见坚。坚欲进兵,恐有后患,乃诈得急疾……咨闻之,心利其兵,即将歩骑五六百人诣营省坚。坚……按剑骂咨,遂执斩之。”

孙坚到南阳后既得不到军粮补给,也见不到张咨本人。孙坚担心张咨会在自己背后捣乱,便诈称病重,想要把大军交给张咨统领。张咨贪图孙坚的数万精兵,这才主动去见孙坚,结果被孙坚当场杀死。

荆州辖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等七郡,其中以南阳郡人口最多,经济最富庶,可以说是荆州乃至天下第一大郡,同时南阳郡与京师洛阳所在的河南郡接壤。所以孙坚想要夺取荆州并称霸中原,必然要控制南阳郡。既然张咨不肯供给孙坚军粮,那他必然要杀掉张咨而控制南阳。

说到底,孙坚杀人的目的还是为了吞并,看看南阳的家底就明白了。据《后汉书·郡国四》载:“南阳郡,秦置。雒阳南七百里。三十七城,戸五十二万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万九千六百一十八。”

(三)江苏吴郡:源于张良。

剧照

汉末年分会稽郡置。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带。治所吴县,即今江苏省苏州市。

吴郡张氏的起源大概有两说:一说出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吴郡张氏本出嵩第四子睦,字选公,后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另一说出自《宋书》卷五十三《张茂度传》:“良七世孙为长沙太守,始迁于吴”。

两种传说的指向是一致的:都认为吴郡张氏是张良后人,只是一说认为是张良七世孙蜀郡太守张睦迁居吴地,一说认为是张良七世孙长沙太守张某迁居吴地。都是张良的七世孙。可能是前后两人,也可能是一人的两种传说吧。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七十二下):张氏……韩相张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赞、彭、睦、述。壮生胤。胤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吴郡张氏本出嵩第四子睦,字选公,后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

(四)甘肃安定郡:源于张耳。

剧照:张耳与赵王

汉武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及宁夏西部。

安定张氏是西汉赵王张耳的第15代孙张烈,张烈曾任县令,儿子张显(一说张温)官至太官令,主管皇帝膳食,孙子张轨(安定乌氏人),西晋时任凉州牧。后来张轨的子孙张寔、张茂等建立了十六国之一的前凉,成为泾川历史上和张姓历史上唯一的皇帝家族,从此名扬天下,成为望族,安定郡成为张姓郡望。

据陕西临潼《田市张氏家族谱》载,明朝时,泾川有张姓迁往庆阳宁县,有兄弟俩去陕西临潼做“麦客”,麦收后见当地富庶而落户,自此繁衍了20多代,至今有100多户,人口居田市镇张、刘、任、校四大姓之首,成为田市镇最大的家族——张家户。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即为张家户后裔。

(五)甘肃敦煌郡:源于张奂。

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县西)。相当今甘肃疏勒河以西及以南地区。此支张氏,为东汉太常张奂之族所在。

张奂(104-181),字然明,东汉时期名将、学者,“凉州三明”之一,曾任武威太守、度辽将军、大司农等职。张奂父亲张惇,曾任汉阳太守。儿子张芝,著名书法家,有“草圣”之誉;张昶,书法家,有“亚圣”之誉;张猛,官至武威太守。张氏世代是沙州(敦煌)地方豪强,地位无比显赫。

(六)甘肃武威郡:源于张绣、张琮。

张绣剧照

西汉置。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

武威保存的张氏碑刻较多,志主多为本邑名人,说明武威是张氏播迁较早的地区之一。如果进一步追根溯源,武威张氏又来自于不同地区。

史料记载,武威最早的张姓名人是东汉末年割据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的张绣(?-207)。张绣,武威祖厉县人。祖厉县一说是今甘肃靖远县;张澍以为祖厉前后汉均属武威,应是平番(今永登县)。张绣是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之一、骠骑将军张济的从子。

曹魏时期,张绣与贾诩、段煨、魏明帝曹睿皇后明元郭氏是同乡,都是凉州豪族集团的代表人物。投降曹操后,参加了官渡之战,官至破羌将军,封宣威侯。后与曹操联姻,成为皇亲国戚。在北征乌桓(207年)途中因病去世,谥定侯。《三国演义》中称他为“北地枪王”。张济、张绣叔侄是记载明确的、也可能是张姓在武威郡最早的名人家族。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行睦州刺史上柱国开国侯南安公张琮碑》,简称《张琮碑》,刻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张琮(cóng)出身武威将门官宦世家,又是皇族姻亲,且有从征大功,官位贵显,但新旧《唐书》无传,此碑可补其阙漏。碑文由唐初名臣于志宁撰文,大书法家欧阳询书丹,康有为评价此碑:“结体必密,运笔必峻,上可临古,下可应制”。

张琮(583-637),字文瑾,武威姑臧人。出生于官宦世家,又是唐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的姐夫,“少习文史,尤工骑射。”入唐后,任骠骑将军、上柱国、银青光禄大夫、睦州刺史等职,封南安县开国侯。曾参加过多次战役,智勇双全,深得皇室信任。曾祖张谊,曾任北魏凉州刺史,封武威郡公;祖父张暠,曾任北周骠骑将军、鄜城郡太守等职;父亲张辩,曾任隋上柱国、秦州总管、左武卫大将军等职,封河北郡开国公。

《大清张公碑记》,立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简述张公兄弟支持发展地方教育事业的善举。其先世为武威望族,曾教导乡人读书明理。张公兄弟继承先人遗志,带头施与学舍田地,以实际行动支持教育事业。

《张介侯墓志铭》,刻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已佚,志文引自钱仪吉《衎石斋纪事续稿》。简述了张澍的少年、中式及仕宦经历、学术活动和编纂的学术著作,兼及家庭情况等,突出其秉公办事、不阿权贵的行政风格,对研究张澍的生平和性格、为人、操守、仕宦生涯及其学术成就具有重要价值。张澍母亲张氏是元朝驸马高昌王的后裔,说明武威张姓中有蒙古族融入。

《张仲杰神道碑》,刻于清道光十年(1830)。现存古浪县新堡乡崖头村张氏家族墓地。志主字俊吾,古浪人,曾任双井堡把总。

《顺天府尹张公神道碑》,刻于清咸丰八年(1858)后,现存古浪镇小桥村。志主张起鹓(1806-1858),古浪县人,举人张进南次子。历任永定河道、顺天府府尹、直隶天津道道台、按察使等职。尚气节,崇礼仪,士民拥戴,河北知名。

(七)河北范阳郡:源于张宇。

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相当今河北内长城以东,永清以西,霸县、保定市、紫荆关以北和北京市房山以南地区。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应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八)太原郡:源于张伟。

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南)。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此支张氏,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之族所在。

(九)京兆郡:源于张汤。

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十)襄阳郡:源于张安之。

东汉置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相当今湖北襄阳、南漳、宜城、当阳、远安等县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南北朝宋濮阳太守之子张安之。

(十一)洛阳:源于张韪。

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此支张氏,多为晋散骑常侍张韪6世孙隆之后。

(十二)河东郡:源于张咤子。

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相当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东晋移治蒲阪(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此支张氏,世称临猗,为范阳张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晋司空张华裔孙隋河东郡丞张咤子。

(十三)始兴郡:源于张华。

三国时置郡,治所在曲江(今广东韶关市南)。相当今广东连江。滃江流域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出自西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

(十四)冯翊郡:源于张纲。

三国魏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相当今陕西韩城、黄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后汉司空张皓少子广陵太守张纲),其曾孙张翼,为冀州刺史,后子孙自键为徙下邽(今属甘肃)。

(十五)平原郡。

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

(十六)河间郡:源于张耳。

汉时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相当今河北北献县、交河、东光、阜城、武强各一部分地。此支张氏,出自西汉赵王张耳之后。世居鄚县,隋唐时显 赫。

(十七)中山郡:源于张仓。

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市安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和滹沱河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出自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 山义丰。

(十八)魏郡:源于张大安。

汉初置郡,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等县地。此支张氏,出自繁水(今河南南乐西北)张氏之后。即唐宰相张大安之族所在。

(十九)蜀郡:源于张若。

战国秦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西汉时相当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彭县、洪雅以西,峨边、古棉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以及雅砻江之间康定以南,冕宁以北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应为战国秦时蜀郡守张若。

(二十)武威郡。

汉时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县东北)。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

(二十一)犍为郡:源于张良。

西汉置郡,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遵义市西)。相当今四川简阳和新津以南,大足、合江、贵州绥阳以西,岷江下游、大渡河下游和金沙江下游以东,云南会泽、贵州水城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张嵩长子张壮(亦即张良6世孙)。

(二十二)沛郡:源于张良。

东汉置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县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6世孙张睦。

(二十三)梁郡。

汉置郡,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相当今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城、民权、安徽砀山等县地。

(二十四)汲郡:源于张镐。

晋时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相当今河南新乡市和新乡、汲县、辉县、获嘉、修武等县地。此支张氏,出自平原郡张氏之后,即唐宰张镐之族所在。

(二十五)河内郡。

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二十六)高平郡。

晋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相当今山东独山湖、金乡、巨野、邹县之间地。

(二十七)上谷郡。

战国燕置郡,秦代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小五台山以东,赤城、北京市延庆县以西,及内长城和昌平县以北地。

二、堂号,张姓堂号很多,比较有名的如百忍堂:

总堂号是清河堂。分堂号有136个之多。最有名的“百忍堂”源于唐太宗的功臣张公艺。

据《旧唐书》载,濮阳郡寿张县(今河南濮阳市台前县)张家庄张公艺,以“忍”与“孝“治家,九世同堂,名闻遐迩。

唐太宗不忘张公艺救驾之功,于贞观九年(635)特赐金匾一方,御书“义和广堂”四字,派使臣悬挂张府厅堂,以示褒忠。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冬十月,高宗偕皇后武则天率文武官员泰山封禅毕,到寿张县张家庄张公艺家,以表敬贤抚忠之意。问其治家方略,张公艺写100个“忍”字,说:“父子不忍失孝道,婆媳不忍失孝慈,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等等。高宗与皇后等俱为感动,即封张公艺为醉分侯,封其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勅修匾额,悬挂门楣。

张姓族人以此为荣,遂以“百忍”为堂号。

其余堂号有:

金鉴堂,孝友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一本堂,二铭堂,九如堂,九居堂,九裔堂,三立堂,三知堂,三治堂,三箧堂,于斯堂,大本堂,大忍堂,五眼井张祠,中和堂,文星祠,文星堂,文德堂,世恩堂,世德堂,本立堂,四益堂,永思堂,永庆堂,芝泉堂,存着堂,存善堂,光裕堂,曲江堂,亦政堂,守经堂,聿修堂,孝思堂,志合堂,芹馀堂,两铭堂,序源堂,祀先堂,青湖堂,东聚堂,忠文堂,忠孝堂,尚义堂,尚德堂,味芹堂,明伦堂,明义堂,垂裕堂,和德堂,金陵堂,念德堂,建本堂,草圣堂,持纪堂,思存堂,思孝堂,思则堂,追远堂,衍庆堂,叙伦堂,峻德堂,凌云堂,务本堂,培本堂,萃敬堂,崇本堂,崇德堂,敦本堂,焕文堂,清河堂,张在公祠,绍忍堂,报本堂,万石堂,敬宗堂,敬睦堂,敬爱堂,敬翠堂,棣萼堂,顺德堂,集成堂,复古堂,诒谋堂,敦九堂,敦本堂,敦厚堂,敦伦堂,尊经堂,尊礼堂,道生堂,裕裔堂,睦族堂,爱敬堂,诚心堂,雍睦堂,义芬堂,源远堂,福人堂,嘉顺堂,嘉会堂,寿康堂,聚星堂,鸣珂堂,种德堂,毓秀堂,横渠堂,乐育堂,德成堂,德征堂,馀庆堂,庆馀祠,燕诒堂,燕翼堂,树德堂,积庆祠,积庆堂,笃亲堂,亲睦堂,凝远堂,济美堂,彝伦堂,怀义堂,怀德堂,宝鉴堂,继忍堂,铁耕堂。

第五部分:张姓宗族的历史名人

一、张仪:

剧照

张仪(?一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运城万荣)人,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纵横家和谋略家。

张仪早年师从鬼谷子,后曾游历于楚国、赵国,不被重用,愤而入秦,以连横之策被秦惠文王重用,并两度出任秦相。张仪入秦后,多次领兵攻打韩、赵、魏等国。

前328年,与公子华拔魏蒲阳;前325年,魏、韩两国互尊为王以抗秦,张仪率兵攻占魏国的陕(今河南陕县);前324年,张仪拥戴秦惠王正式称王,更年号为秦惠王元年;前316年,张仪与司马错灭蜀,并乘机攻取巴,设立巴郡、蜀郡和汉中郡。张仪任秦相之后,多次出使山东六国,以连横之策游说山东诸国,以破合纵之策,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变为连横事秦。张仪被秦惠文王封为武信君。

前311年,张仪出使燕国未回而秦惠文王死。次年,秦武王即位,与张仪不和。张仪害怕被诛杀,于是逃到了魏国。 张仪任魏国相国一年以后,于前309年卒于魏国。

在《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10篇,是张仪作品及其相关资料的汇编。此书汉以后亡佚。传世的一件战国铜戈上有“十三年相邦仪之造”和“咸阳工师”的铭文,当是秦惠文王十三年张仪任相邦时所监造。

张仪两任秦相期间,分化合纵,蚕食列国领土,攻克巴蜀,使秦国的领土几乎扩大了一倍,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张良:

张良,字子房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今河南郊县)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西汉政治家、谋略家,武庙十哲之一,封留侯。张良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汉高祖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道”的创始人张道陵就是张良的第八世孙,唐朝开元年间的名相张九龄、“医圣”的张仲景同样是张良的后人。

据一些张氏家谱记载,张良是张挥的第80世孙。《史记会注考证》中引《张氏谱》说明:“良,张仲三十七代孙,张老(晋悼公时的大夫)十七代孙”。

三、张耳:

张耳陈余

张耳(?-前202年),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汉初异姓诸侯王。

张耳少时为魏信陵君客,曾亡命游外黄,娶富家女,得到资助,任外黄令,刘邦早年曾到外黄县跟随张耳。与陈余为刎颈交,俱为魏之名士。秦灭魏,以重金悬赏缉拿人,乃与余变名姓至陈,为里监门。

前209年,参加陈胜、吴广起义反秦,为校尉,劝陈胜立六国后,未被采纳。又请兵略赵地,与陈余共立武臣为赵王,自任丞相。巨鹿之战后,与余交恶,从项羽入关。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时,立为常山王,都襄国(治今河北邢台)。因受陈余袭击,遂归附汉王刘邦。

前204年,张耳和韩信打破赵国井陉(今河北井陉东),在泜水河畔杀死陈馀,追杀赵王歇。前203年,汉王封张耳为赵王。次年,张耳逝世。

张耳自秦末农民起义初起登上历史舞台,至楚汉战争即将结束,西汉王朝建立在即,退出了历史舞台。他为推翻秦朝统治做出了一定贡献。

班固曾评价张耳:“张耳、陈馀,世所称贤,其宾客厮役皆天下俊桀,所居国无不取卿相者。然耳、馀始居约时,相然信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慕用之诚,后相背之也!势利之交,古人羞之,盖谓是矣。”

四、张苍:

张苍

张苍(?—公元前152年),史书也作“张仓”。河南郡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福宁集乡张大夫寨村)人。西汉初期丞相、历算学家。

早年在荀子门下学习,与李斯、韩非等师出同门。秦时担任御史,主四方文书。后因罪亡归,跟随沛公刘邦起义,拜常山太守,颇有功劳。汉朝建立后,历任代国相、赵国相。从平燕王臧荼叛乱,封为北平侯,入朝为计相、主计,管理财政事务,主持订正律历,制定律令及百工程式品类。高后八年(前180)为御史大夫,与绛侯周勃等尊立文帝。

汉文帝四年,灌婴去世后,接任丞相。因政见不同,主动致仕。

汉景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52年),去世,谥号为文。曾经校正《九章算术》,制定历法,主张废除肉刑,主要门生为贾谊。《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张苍》十六篇,今佚。

五、张汤:

张汤

张汤(?-前115年),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中国西汉汉武帝时大臣,酷吏。

张汤自幼习律令,父亲死后任长安吏。因丞相田蚡欣赏,任茂陵尉、丞相史。张汤熟读律令,善于揣摩上意,以处理陈皇后巫蛊案和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谋反案得武帝赏识。累迁太中大夫、廷尉,后在任御史大夫期间,张汤极力迎合武帝心意,协助武帝在全国推行算缗、告缗、币制改革、盐铁官营等政策。

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坚决反对和亲,主张出兵匈奴。与赵禹编次律令,制定出了《越宫律》《朝律》。元鼎二年(前115年),因被朱买臣、王朝、边通等合谋陷害,自杀而死。

张汤参与制订和实施了政治、经济上的一系列举措,加强了汉武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专横跋扈的守旧贵族给予沉重的打击,严加惩处王侯贵族及豪强势力达数万人,使割据诸侯王的势力从此一蹶不振。

张汤主张法治,其奉诏与赵禹等一起制定了许多法令条文,撰有《越宫律》27篇,已失传。这些法令在当时对打击豪族势力,稳定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汉朝的法律制度,且其执法极为严峻,并以《春秋》古义为饰,以武帝意旨为准绳,成为了后世酷吏的典范。。

六、张骞:

张骞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代汉中郡城固(今陕西城固)人,中国西汉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张骞早期经历不详,汉武帝即位初期,任郎侍从官,武帝即位之初,张骞组成使团,由归汉的胡人堂邑父任向导。前139年,出发西行,其使团过陇西,经匈奴境时,身份暴露,被俘并押至单于处,张骞在大夏逗留岁余后返汉,并改取南道,以避匈奴,不料因羌人已附匈奴,再次被拘,后又经岁余,趁匈奴内乱逃脱,前126年,返抵长安。

前123年,张骞以校尉身份,从大将军卫青出击漠北,攻打匈奴。得胜返回后,封博望侯。前121年,又以卫尉身份随李广出右北平,进击匈奴。李广部队被围,张骞救援迟缓,致汉军损失惨重。张骞论罪当斩,后以侯位相抵,贬为平民。

前119年,汉武帝再任张骞为中郎将,派其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在厚赂乌孙,使其与汉结好,东向来攻匈奴,以实现“断匈奴右臂”之策。乌孙内部纷乱,意见不一,张骞游说不果。后乌孙派翻译等人护送张骞返汉,前115年,抵达长安。张骞因功拜大行令,列于九卿。次年去世。

张骞用毕生之力开辟了丝绸之路

张骞一生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域诸国沟通往来之路,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自张骞以后,中原与西域关系密切,往来不断,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所作出的贡献,为世人称道。

七、张安世:

张安世

张安世(?-前62年),字子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汉武帝朝御史大夫张汤的次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西汉大臣。

张安世少以父荫任郎,武帝时(前140年),历任给事尚书、尚书令,后迁光禄大夫。昭帝时,被大将军霍光举荐,拜右将军兼光禄勋,以辅佐有功被封为富平侯。

汉昭帝死后,张安世与霍光商议废昌邑王,迎立汉宣帝。因在化解皇位继承危机过程中立有特殊功勋,霍光死后,其任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后又任卫将军,统领两宫卫尉、城门、北军兵营。张安世食邑万户,拥有“家童”七百和大批技艺较高的工匠进行手工业生产,蓄积家财超过霍光。元康四年(前62年)春,张安世病逝。。

八、张道陵: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

张道陵(34—156),字辅汉,原名张陵,东汉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道教创始人。因其最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故又称张天师。

九、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张衡早年曾游学三辅,进入太学学习,并拒绝孝廉辟命、公府征召。期间一度为南阳郡主簿,后辞官居家。直到永初五年(111年)才应征赴都,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国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地动仪、改进浑天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人誉其为“木圣”或“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十、张仲景: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十一、张角:

太平道的创始人,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

张角(?-184年),巨鹿(今河北省平乡)人,太平道的创始人,黄巾起义的领袖。

张角信奉黄老道和《太平经》,以符水咒法为人疗病。东汉熹平年间(172年-178年),创立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后与其弟张宝、张梁同在河北一带传教,十余年间,徒众发展至数十万,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三十六方,各方设渠帅统领道众。

中平元年(184年),张角发动武装起义,自称“天公将军”,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以号召徒众,史称“黄巾军”。先后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击退北中郎将卢植以及东中郎将董卓。不久张角病逝,起义军也在东汉王朝的镇压下失败。

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震撼了东汉王朝的根基,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进而演变为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宗教领导的农民起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奠定了道教今后主要在社会下层传播、发展的历史格局。由摩民教发展而成、杂以道教和佛教的明教,亦尊其为始祖。

十二、张鲁:

张鲁

张鲁(?-216年、245年),字公祺(《后汉书》作公旗)。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教祖张陵之孙。

张鲁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称系师),于东汉末年相继袭杀汉中太守苏固、别部司马张修后割据汉中,并在此传播五斗米道,并自称“师君”。他雄据汉中近三十年,后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张鲁去世,谥号为原。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追封“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有观点认为张鲁是《老子想尔注》的作者。

十三、张春华:

剧照

张春华(189年-247年),河内郡平皋县(今河南省温县赵堡镇北平皋村)人。三国时期历史人物,曹魏粟邑县令张汪之女,晋宣帝司马懿正妻,晋景帝司马师和晋文帝司马昭母亲。

少有德行,智识过人。嫁给同郡的司马懿,生下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平原王司马干和南阳公主。晚年受司马懿冷落嫌弃。

正始八年(247年),张春华去世,时年五十九岁,葬于洛阳县高原陵,追赠广平县君。泰始元年(265年),孙子晋武帝司马炎登基,追谥宣穆皇后。

十四、张辽:

剧照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聂壹的后人。

起初,担任雁门郡吏。又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恪尽职守,历尽坎坷。吕布败亡后,张辽归属曹操。此后,立下众多显赫的功勋。洞察敌情而劝降昌豨。攻袁氏而转战河北。在白狼山之战率领先锋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驱逐辽东大将柳毅。以静制动平定军中谋反。进军江淮击灭陈兰、梅成。此后,长期镇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将士,袭击东吴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令东吴军队皆披靡。在东吴撤军时,张辽率领追兵,大破孙权、甘宁、凌统等,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张辽止啼”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

黄初元年(220年),张辽进封晋阳侯。染病之后,依旧令孙权非常忌惮。黄初三年(222年),张辽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病逝于江都,谥曰刚侯。张辽为历代所推崇,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十五、张郃:

剧照

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郡鄚县(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早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归属袁绍后,击破公孙瓒有功,迁宁国中郎将。参加官渡之战,攻曹洪不下,随后投降曹操,授偏将军。

跟随曹操攻河北,跟随张辽定淮南,跟随夏侯渊平凉州,跟随曹操夺汉中,屡建战功。建安二十年(215年),进军巴西,迁徙民众到汉中,后被蜀将张飞击败。接任荡寇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跟随夏侯渊进入汉中定军山迎战刘备。夏侯渊战死,代理主帅,率部安全撤退。后屯陈仓。

曹丕称帝后,迁左将军,受封鄚县侯,跟随曹真击平安定羌胡,又随夏侯尚围攻江陵。太和二年(228年),以特进、右将军的身份随曹真抵御诸葛亮北伐。在街亭之战中大破马谡,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迁征西车骑将军。

太和五年(231年),司马懿不听张郃劝告,张郃迫不得已领兵追击蜀军,追至木门,中箭身亡,谥曰壮侯。张郃用兵巧变,善列营阵,善估形势,善用地形。蜀汉的诸葛亮等都忌惮张郃。

十六、张绣:

张绣(?-207年),凉州武威郡祖厉(今甘肃省靖远县)人。骠骑将军张济的侄子。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张绣早时任县吏,因击杀麹胜,受到郡内百姓称赞。于是招集郡内少年,成了祖厉一带的豪杰人物。之后,张绣随张济征伐,凭军功升为建忠将军,封宣威侯。张济死后,张绣接替张济统兵,与刘表合兵一处。曹操南征时,张绣向曹操投降,但得知曹操有杀自己的打算,便带部队偷袭曹操,曹操大败。张绣便退回到穰县驻守,曹操对其连年征讨,始终未能攻破。后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张绣听取贾诩的计谋,带领部队向曹操投降,并与曹操结成亲家,被拜为扬武将军。官渡之战时,因功被升为破羌将军。207年,张绣在随曹操出征柳城途中去世。

贾诩曾评论张绣: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十七、张飞:

剧照

张飞(?—221年),字益德(也作“翼德”),涿郡(今河北保定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张飞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关羽年长数岁,张飞兄事之。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

公元196年因交恶曹豹而被吕布所破。吕布败亡之后,张飞被任命为中郎将。公元200年刘备衣带诏事情泄漏,率领关羽、张飞逃走,杀徐州刺史车胄。后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与张飞投奔袁绍。公元208年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当阳桥厉声大喝,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

刘备入蜀后,张飞与诸葛亮、赵云进军西川,分定郡县。在抵达江州时义释了刘璋手下的巴郡太守严颜。在巴西之战中,击败魏国名将张郃。在武都之战中,兵败而还。刘备称帝后,张飞晋升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同年,张飞因为暴而无恩,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谥曰桓侯。

十八、张昭:

剧照

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孙吴重臣。

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终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与周瑜等辅助孙权稳定局势。孙权每次出征,常留张昭镇守后方,领幕府事,并敬称他为“张公”。

赤壁之战时,张昭鉴于曹操势大,持主降论,从而被排挤出军政决策中心。孙权代理车骑将军时,任命张昭为军师。孙权被封为吴王后,任绥远将军,封由拳侯。此后曾参与撰定朝仪。孙权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他,先后用孙邵、顾雍。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上还官位及所统领部属,改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晚年时一度不参与政事,在家著书,即使偶有参加朝议,也常与孙权产生激烈冲突。嘉禾五年(236年),张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谥号“文”。

张昭容貌严正,敢于直言谏诤,一生以忠于孙氏基业为任,但因其与孙权在个性、军政策略等方面的深层矛盾,使其以“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的地位,却终身不得任丞相。著有《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今皆佚失。

十九、张华:

张华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郡方城县(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

张华出身范阳张氏,自少贫苦,因才学过人而受同乡名臣卢钦、刘放、阮籍等人的赞赏。在曹魏时,他历任太常博士、河南尹丞、佐著作郎、中书郎等职。西晋建立后,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逐渐受到晋武帝的重用。后拜中书令,加散骑常侍,与大将杜预坚决支持武帝伐吴,于战时任度支尚书。

吴国灭亡后,以功进封广武县侯。其后遭到排挤,出镇幽州,政绩卓然。之后返朝任太常,终武帝之世未得参与政事。晋惠帝继位后,累官至司空,封壮武郡公,被皇后贾南风委以朝政。张华尽忠辅佐,使天下仍然保持相对安宁。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张华惨遭杀害,年六十九。太安二年(303年),获得平反,追复官爵。

张华工于诗赋,词藻华丽,又雅爱书籍,精于目录学,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还曾与荀勖等人依照刘向《别录》整理典籍。《宣和书谱》载有其草书《得书帖》及行书《闻时帖》。《隋书·经籍志》有《张华集》十卷,今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张茂先集》。

二十、张轨:

前凉开国君主张轨

张轨(254年~314年),字士彦,安定郡乌氏县(今宁夏固原市境内)人,西汉赵景王张耳之后,前凉开国君主(301年~314年)。

张轨出身凉州士族安定张氏,自幼聪明好学,文雅端庄,深通儒术,深得中书监张华赏识。初授太子舍人,迁散骑常侍、征西军司。趁着八王之乱,割据凉州,平定张镇内乱,收容各地流民,拥戴晋愍帝司马邺,抵抗汉赵军队,翼护西晋皇室,封西平郡公。

建兴二年(314年),去世,享年六十岁,追赠凉州牧、侍中、太尉,谥号武穆,葬于建陵,曾孙张祚即位,追谥武王,庙号太祖。

二十一、张宾:

张宾(?~322年),字孟孙,赵郡南和(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元勋、政治家,中山太守张瑶的儿子。

博涉经史,胸怀大志。投靠石勒,随其征战四方,“算无遗策,机无虚发”。后赵建立后,出任大执法,制定国家制度,专总朝政事务。为官清廉,谦虚谨慎,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深受朝野尊重。

永昌元年(322年),病逝,获赠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景。

二十二、张育:

张育即张亚子,中国民间信奉的神仙,司文事,主科举考试。东晋宁康二年(374年),张育自称蜀王,仍奉东晋正朔,建元黑龙。与前秦名将邓羌、杨安激战,后被秦军斩杀,后人建张育祠以纪念,张育祠后与梓潼神亚子祠合并,张育随即传成张亚子。

二十三、张孟明:

高车王国建立的第二年,高车王阿伏至罗率部杀害了阚首归,敦煌人张孟明被高车王阿伏至罗立为高昌王。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高昌王国的人民对高车扶植的张孟明十分不满,杀了张孟明,推举马儒为高昌王。

二十四、张柬之:

张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将,襄州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唐朝名相、诗人。

涉猎经史,进士出身,授清源县丞。通过贤良方正科考试,擢监察御史、中书舍人。论事得罪武则天,出任合蜀二州刺史、荆州长史。得到宰相狄仁杰举荐,迁洛州司马,拜刑部侍郎。再得姚崇推荐,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联合桓彦范、敬晖等人,乘着武则天生病,发动“神龙”,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复辟唐朝,拜吏部尚书,受封汉阳郡公,累封汉阳郡王。除恶不尽,遭韦后和武三思排挤,再贬流放泷州(今广东罗定),气愤致死,时年八十二。追赠司徒、中书令,谥号文贞,配享唐中宗庙庭。

二十五、张亮:

张亮(6世纪-646年4月17日),字号不详,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唐朝初年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出身贫寒,务农为生。参加瓦岗起义,隶属于徐世勣部下。归顺大唐后,授定州别驾。在房玄龄的推荐下,担任秦王府车骑将军。进入洛阳,招募私党,坐罪下狱,拒不招供。唐太宗继位,授怀州总管,册封长平郡公,历任御史大夫、光禄卿、豳夏鄜三州都督、相州长史、工部尚书、太子詹事、洛州都督,册封郧国公。善于行政,颇得信任;揭发吏部尚书侯君集谋反,改任刑部尚书;曾任沧海道行军大总管,随军远征高句丽。晚年宠信术士,萌生异志,并收有养子五百人。

贞观二十年(646年),张亮被人告发谋反,处死于西市。

二十六、张公谨:

张公谨(594-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县(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唐朝开国将领,深州刺史张士儒的儿子。

出身敦煌张氏,早年效力王世充,担任洧州长史。武德元年,归顺大唐,出任邹州别驾,迁右武候卫长史,抵御徐圆朗叛军。在徐世勣等人的推荐下,成为秦王李世民的幕僚,参与玄武门之变,拜左武侯将军,册封定远郡公。唐太宗继位后,出任代州都督,实施屯边政策,跟随名将李靖灭亡厥,进封邹国公,外任襄州都督,颇有惠政。

贞观六年(632年),张公谨病逝,累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郯国公,谥号为襄,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儿子张大安,唐高宗宰相。

二十七、张易之:

张易之(?—705年),小字五郎,定州义丰(今河北省安国市)人。一代女皇武则天宠臣,雍州司户张希臧之子。

张易之初以门荫,授尚乘奉御。身材修长,皮肤白皙,姿态优美,擅长音律歌词。武则天临朝时,得太平公主引荐,进入宫中侍奉,成为武则天的男宠,与弟弟张昌宗一同侍奉武则天左右,历任司卫少卿、控鹤监、内供奉、奉宸令、麟台监,封恒国公,赐田宅玉帛无数,追认他的父亲张希臧为襄州刺史,母亲韦氏、臧氏一起封为太夫人。

张易之借武则天的恩宠专权跋扈,把持朝政,权势震惊天下,百官畏惧,甚至武则天子侄等亦争执鞭辔,呼为五郎。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等人,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张易之兄弟谋反。趁机发动神龙革命,迎立唐中宗复辟,唐中宗恢复帝位后,张易之被张柬之等人所杀,家道至此败落。天宝九年,张易之的外甥杨国忠得势,张易之得以追复官爵。

张易之尽孝荒淫,为他母亲阿臧建造一座七宝帐,宝帐奢华,镶嵌金、银、珠、玉等各种珍宝。张易之本性残忍无道,生烤鹅鸭、活剖驴马,后被诛杀,百姓拍手称赞。

二十八、张昌宗:

张昌宗(?-705),小名六郎,定州义丰(今河北省安国市)人。武则天在位时期幸臣,追赠襄州刺史张希臧之子。

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经过太平公主推荐,入宫侍奉武则天,并且推荐了哥哥张易之,拜云麾将军、右散骑常侍、银青光禄大夫。深得武则天宠爱,拜春官侍郎、秘书监,封为邺国公,人称“六郎”。圣历二年(699年),联合李峤、张说等北门学士编撰《三教珠英》。武周晚年,联合张易之把持朝政,败坏朝纲。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敬晖、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李多祚等大臣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李显复辟,史称神龙,在集仙殿廊下诛杀张昌宗兄弟。

二十九、张九龄:

张九龄

张九龄(673年/678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盛唐名相、诗人。

张九龄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后,他迁左补阙,得到宰相张说奖拔,

拜中书舍人,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官至中书令。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张九龄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远见卓识,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附权贵,为“开元之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在文学方面,张九龄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三十、张守珪:

张守珪(684年—740年),字元宝,陕州河北县(今山西省平陆县)人。唐朝时期名将,蔚州刺史张义福之子,安禄山的义父。

张守珪魁梧俊美,善于骑射。初以良家子从军,建立功勋,授平乐府别将。跟随北庭都护郭虔瓘,抵抗突厥。后迁幽州良社府果毅都尉,受到幽州刺史卢齐卿敬重,迁建康军使。后调任瓜州刺史,击退吐蕃,兼任都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迁御史中丞、营州都督,镇抚奚族和契丹等。他足智多谋,胆略过人,治军有方,战功卓越,累迁辅国大将军、御史大夫、右羽林大将军、幽州(范阳)节度使,受封南阳郡公,任上曾拔擢安禄山。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张守珪因虚报军功,被贬为括州刺史,翌年死于任上,享年五十七岁。获赠凉州都督,葬于洛阳北邙山。《全唐文》录其文一篇。

三十一、张巡:

杀妾做军粮的张巡

张巡(709年-757年)。唐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一说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名将。

张巡博通群书,晓军事。唐玄宗开元末年(741年),中进士。其初任太子通事舍人,后调任清河县令,因政绩显著,清正廉洁,更调真原县令。天宝十四载(755年)冬,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叛乱,张巡起兵讨贼,在宁陵、雍丘屡破敌军,扼守60 多个昼夜,因城墙单薄,率众至睢阳,与太守许远会合共同抗敌。至德二载(757年),敌将尹子奇率兵10万围攻睢阳,许远认为自己才干不足,把军政大权拜托给张巡。其常用奇谋击退敌人,固守数月,救兵不至。后睢阳城陷落,张巡与诸将坚贞不屈,遂为敌害。

张巡领兵,军纪严,赏罚明,与众共甘苦。作战注重上下协同,兵识将意,将识士情,上下相习,人自为战。故以万人之众,前后守两座孤城达两年之久,歼叛军十余万,为唐保障江淮安全、平定安史之乱起了重要作用。张巡还很有文学修养,《旧唐书》曾称赞其:“兄弟皆以文行知名”。其作品仅存《守睢阳作》《闻笛》二首,存录于《全唐诗》。

三十二、张旭:

张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张旭出生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学有所成后为吴道子、颜真卿等钦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大约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

在书法方面,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三十三、张邦昌:

张邦昌(1081年-1127年11月1日),字子能,永静军东光县(今河北省东光县)人。北宋末年宰相,伪楚皇帝。

元符三年(1100年)进士,历任沧州教授、知光州、礼部侍郎、中书侍郎等职。宋钦宗时,累官至少宰兼中书侍郎。金军围攻开封,他受命与康王赵构前往金营,割地请和,并升为太宰兼门下侍郎。靖康二年(1127年)开封失陷后,被金人册立为傀儡皇帝,建国号曰“大楚”。金军北撤后,张邦昌立即请元祐皇后垂帘,并派人奉迎康王即位,前后“僭位”仅三十三日。南宋建立后,改为太保、奉节度使、封同安郡王。宰相李纲极论其罪,遂责授昭化军节度副使,安置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后以其僭立时曾秽乱宫廷之罪赐死。

三十四、张士诚:

张士诚(1321年8月23日-1367年10月9日),小名九四,字确卿,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大丰西南白驹)人,中国元末割据江浙一带的武装首领。

张士诚出身盐户,以操舟运盐为业。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人杀富户,招集盐丁,起兵反元,攻克泰州,连克兴化、高邮。次年正月,据高邮,称诚王,建国大周,改元天祐。至正十六年(1356年),取平江、松江、常州诸路,改平江为隆平府,据以为都。时朱元璋已克集庆,张士诚、朱元璋两军开战,张士诚连败,势穷力迫,投降元朝,封为太尉。此后继续与朱元璋争夺地盘,互有胜负。

降元后张士诚骄奢淫逸,怠于政事,大权操纵于地主文人和旧官吏手中。至正二十年(1360年)至二十三年(1363年),趁北方红巾军失败、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之机,张士诚扩展地盘,拥兵数十万。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张士诚遣吕珍袭击红巾军宋都城安丰。九月,张士诚自称吴王,不再输粮至大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朱元璋开始进攻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平江城破,张士诚被俘至应天,自缢死。

三十五、张居正:

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汉族,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万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死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三十六、张献忠:

张献忠(1606年-1647年),字秉吾,号敬轩,陕西延安府肤施县柳树涧(今属延安)人。中国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大西的建立者。

张献忠出身贫苦,崇祯三年(1630年),以米脂十八寨响应王嘉胤起义,自称八大王,后自成一军。崇祯七年(1634年),率部攻信阳、邓州,进入应山(今属湖北)。次年,与高迎祥大举东征,转战今豫、鄂、皖各地。崇祯十一年(1638年)正月,与明总兵左良玉、陈洪范战于郧西(今属湖北),失利,接受明兵部尚书熊文灿的招抚,驻兵谷城(今属湖北)。次年再度起义。

崇祯十六年(1643年)攻克蕲州、蕲水(今湖北蕲春、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称西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取四川,在成都即位,号大西国,年号大顺,改成都为西京。后清兵南下,拒战不利,退出成都。顺治三年(1646年),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兵射死。

张献忠统军作战十余年,善于以走致敌,运用远程奔袭、声东击西和里应外合等战法,出奇制胜,为推翻明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三十七、张廷玉:

剧照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领班军机大臣(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

三十八、张之洞:

香帅张之洞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原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曾任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国晚清重臣、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

张之洞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 [66] 。1850年,张之洞回原籍参加乡试,中举人。1863年,中探花,授翰林院侍讲学士。1881年,出任山西巡抚,开始筹办洋务,设广东水陆师学堂、枪炮厂、矿务局、广雅书院。1884年,张之洞擢升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抗击法军。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1894年,署理两江总督,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组练江南自强军,加强国防。1907年,其又任军机大臣,次年十一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1909年,病卒。

张之洞是晚清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其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在此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超越传统产业结构的思想主张。后将西学的视野从器物层面转向了政治制度层面,该理念的转变促使其成为清末新政的主角。张之洞这些“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对于促进向西方学习具有积极作用。其还主张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强调师范教育,后与张百熙主持制定新学制,时称“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在中国普遍实行的学制,奠定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石。其著有《广雅堂集》《辆轩语》等书,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三十九、张作霖:

“东北王”张作霖

张作霖 (1875年3月19日一1928年6月4日),字雨亭,出生于奉天省海城县西90华里北小洼村,北洋政府第十四位国家元首、北洋军阀奉系首领、陆海军大元帅。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其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阀奉系首领。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1928年6月3日,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

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孔桥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

四十、张学良:

“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09年张学良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四十一、张自忠:

抗日英烈张自忠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抗日名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4年9月, 张自忠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四十二、张澜:

张澜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

张澜(1872年4月2日—1955年2月9日),男,字表方,汉族,四川南充人(今西充县莲池乡人),清末秀才,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中国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的亲密朋友。张澜的一生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紧密相联。

1941年张澜参加发起中国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同盟),任中国同盟主席,1941年10月担任中国政团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后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民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著有《说仁说义》、《四勉一戒》和《墨子贵义》等。

四十三、张云逸:

张云逸

张云逸(1892年8月10日-1974年11月19日),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6年参加中国,1929年在广西右江领导武装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时期,历任红军第七军军长、中央军委副参谋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参谋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员、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抗日军政大学第8分校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央华东局委员。为华东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解放后,历任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央中南局委员、中央华南分局第二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任党的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74年11月19日病逝于北京。

四十四、:

(1928年8月1日-2015年1月14日),男,汉族,山东龙口人,1944年8月入伍,1945年8月加入中国。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大专文化,上将军衔。中国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

曾任中国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

四十五、张闻天:

“洛甫”张闻天

张闻天(1900年8月30日-1976年7月1日),原名张应皋,化名洛甫,上海南汇人,中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中成绩卓著的领导人之一。

张闻天同志1925年加入中国,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并出席遵义会议,1959年被错定为集团成员;中受尽迫害,于1976年7月1日含冤病逝。1978年8月(一说1979年8月),中央对其冤案予以平反昭雪,主要著作有《张闻天选集》。

四十六、张艺谋:

著名导演张艺谋全家福

张艺谋,1950年4月2日出生于陕西西安,中国电影导演,“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

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1984年在电影《一个和八个》中首次担任摄影师,获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师奖。1986年主演第一部电影《老井》夺三座影帝。1987年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获中国首个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1987年至1999年执导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令其在国内外屡获电影奖项,并三次提名奥斯卡和五次提名金球奖。

2002年后转型执导的商业片《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两次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四次夺得年度华语片票房冠军。

曾任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和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总导演,获得200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和央视主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并提名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2013年执导电影《归来》。2015年筹拍好莱坞电影《长城》。2016年担任中国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总导演。 2017年执导动作电影《影》,获得第55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2019年10月1日,担任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总导演。2022年,担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四十七、张国荣:

“哥哥”张国荣

张国荣(1956年9月12日一2003年4月1日),出生于中国香港,中国香港男歌手、演员、音乐人。

1977年获得丽的电视亚洲歌唱大赛香港区亚军,从而进入歌坛。1983年以歌曲《风继续吹》获得关注。1984年演唱的《Monica》是香港歌坛第一支同获十大中文金曲、十大劲歌金曲的舞曲。1986年凭借歌曲《有谁共鸣》获得劲歌金曲金奖。1987年凭借歌曲《无心睡眠》再度获得劲歌金曲金奖,之后凭借专辑《爱慕》《The Greatest Hits of Leslie Cheung》成为首位打入韩国音乐市场的粤语歌手,并打破华语唱片在韩国的销量纪录。1988年起连续两年获得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男歌星奖。1989年告别歌坛。

1991年凭借剧情片《阿飞正传》获得金像奖最佳男主角。1993年主演的文艺片《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史上首部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电影,该片打破中国内地文艺片在美国的票房纪录,他凭借此片在国际影坛获得广泛关注,获得日本影评人大奖最佳男主角奖、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贡献奖;同年担任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1995年复出歌坛后不再领取有竞争性的音乐奖项。1998年成为首位以演员身份担任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的华人男演员。1999年获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

2000年入选《日本电影旬报》20世纪百大外国男演员,同年获得CCTV-MTV音乐盛典亚洲最杰出艺人奖。2010年入选美国CNN“史上最伟大的25位亚洲演员”;同年入选美国CNN“过去50年里全球最知名的20位歌手/乐团”。

四十八、张学友:

“天王”张学友

张学友(Jacky Cheung),1961年7月10日出生于香港,中国香港流行乐男歌手、影视演员、作曲人,毕业于香港崇文英文书院。

1984年因获得首届香港十八区业余歌唱大赛冠军而出道。1985年发行个人首张专辑《Smile》。1986年凭借歌曲《遥远的她》在香港乐坛获得关注;同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霹雳大喇叭》。1989年凭借剧情片《旺角卡门》获得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1990年凭借武侠片《笑傲江湖》获得第2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1991年演唱的歌曲《每天爱你多一些》获得劲歌金曲金奖。

1993年发行的专辑《吻别》打破华语唱片在台湾的销量纪录。1995年起连续两年获得世界音乐大奖全球销量最高华人歌手奖。1997年参与策划并主演音乐剧《雪狼湖》。1998年凭借专辑《想和你去吹吹风》获得第9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奖。

2001年获得十大中文金曲金针奖。2002年凭借文艺片《男人四十》获得新德里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04年发行个人首张全创作专辑《Life Is Like A Dream》。2007年在香港星光大道留下手印。2012年举行的“1/2世纪世界巡回演唱会”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12个月内观众人数最多的巡回演唱会”。2013年获得十大中文金曲金曲35周年荣誉大奖。2014年发行专辑《醒着做梦》。2021年发行歌曲《坚持的意义》。

演艺事业外,张学友关心公益慈善。1998年当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1999年当选世界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起连续7年担任香港演艺人协会副会长。

四十九、张惠妹:

“阿妹”张惠妹

张惠妹(aMEI),1972年8月9日出生于中国台湾台东县卑南乡泰安部落,卑南族原住民,华语流行乐女歌手。

1996年签约丰华唱片,之后受张雨生提携,发行首张专辑《姐妹》,销售量超过108万张,打破96年台湾本地歌手的销售纪录。1997年推出第二张专辑《BAD BOY》,累计销售135万张,打破台湾女歌手销售纪录。1998年发行第四张专辑《牵手》;同年举办第一场个人演唱会“妹力四射”。1999年获得新加坡金曲奖最受欢迎女歌手奖。2000年在央视春晚演唱歌曲《给我感觉》。

2001年加盟华纳唱片。2002年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凭借专辑《真实》获得第13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手奖。2003年发行第十一张专辑《勇敢》。2004年获选为第二届世界和平音乐奖大中华区代表艺人。2006年主演音乐剧《爱上卡门》。2007年发行专辑《STAR》。2008年获得新加坡金曲奖最受欢迎女歌手奖。

2010年凭借专辑《阿密特》和歌曲《好胆你就来》分别获得第21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手奖、最佳年度歌曲奖。2011年发行专辑《你在看我吗》。2013年加盟第二季《中国好声音》,担任导师并带领其学员李琦获得年度总冠军。2014年加盟EMI,并担任品牌总监职务。2015年凭借专辑《偏执面》获得第26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手奖。2016年以《阿密特2》获得第27届台湾金曲奖六个奖项提名;同年发起并举办公益演唱会“爱最大 其实我们都一样!”。2017年发行专辑《偷故事的人》。2020年发行单曲《缓缓》。

五十、张柏芝:

张柏芝

张柏芝,1980年5月24日出生中国香港,毕业于澳大利亚Rmit Holmes College,中国香港女演员、歌手。

1998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喜剧之王》。1999年,发行个人首张EP《任何天气》,并凭借歌曲《星语心愿》获得关注。2000年,获得第22届十大中文金曲最有前途新人金奖。2002年,凭借韩国电影《白兰》获得韩国电影大钟奖最佳女主角奖提名,成为首位入围韩国三大电影节之一的华人演员。2003年,凭借爱情喜剧片《河东狮吼》获得港台最受欢迎女演员金奖。

2004年,凭借爱情片《忘不了》获得第二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2006年,发行专辑《醇经典》,同年告别乐坛。2011年,重返乐坛并发行单曲《曾经》。2012年,主演喜剧片《河东狮吼2》。2014年,发行MV《该是时候》。2016年,主演动作片《失控·幽灵飞车》。2017年,主演电视剧《如果,爱》。

五十一、张靓颖:

歌手张靓颖

张靓颖(Jane Zhang),1984年10月11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内地女歌手。

2005年,参加湖南卫视选秀节目《2005超级女声》获得季军出道。2006年,发行首张录音室专辑《The One》,凭该专辑获得中国金唱片奖。2007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个人售票演唱会。2008年,在日本首相官邸举行的国宴中献唱歌曲《印象西湖雨》。2009年,发行专辑《@音乐》并在日本东京举行公演;同年,参加美国CBS电视台访谈节目《奥普拉脱口秀》。

2010年,全亚洲发行专辑《我相信》并在台北举行公演;同年,出席美国格莱美奖官方红毯秀,并获得纽约市文化局等单位联合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人奖”。2011年,全亚洲发行专辑《改变》并获得国际唱片业协会认证“双倍白金唱片销量”;同年,登上舟山号导弹护卫舰慰问演出。

2012年,全亚洲发行现场专辑《倾听》。2013年,演唱联合国妇女署国际妇女节公益主题歌《One Woman》。2014年,全亚洲发行专辑《第七感》。2015年,演唱美国电影《终结者:创世纪》全球主题曲《Fighting Shadows》;同年,获得MTV欧洲音乐奖。2016年,推出英文单曲《Dust My Shoulders Off》。2017年,担任《2017维多利亚的秘密时尚秀》的表演嘉宾;同年,出席第59届格莱美奖与美国公告牌音乐奖的官方红毯秀。2019年,发行英文专辑《Past Progressive》;同年,与美国国家旅游局合作推出个人节目《爱乐之程》。

五十二、张信哲:

实力派歌手张信哲

张信哲(Jeff Chang),1967年3月26日生于中国台湾省云林县西螺镇,祖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华语流行乐男歌手、演员、舞台剧团团长。

1987年签约滚石唱片的子公司巨石音乐。1988年因与潘越云合唱歌曲《你是唯一》正式出道。1989年发行第一张专辑《说谎》。1992年推出个人第一张英文专辑《My Eyes Adored You》。1993年-1995年发行的歌曲《爱如潮水》《别怕我伤心》《过火》成为其代表作。1996年发行个人第一张粤语专辑《深情》;同年凭借专辑《宽容》获得第7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奖。1999年为动画电影《宝莲灯》演唱主题曲《爱就一个字》。

2000年获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流行歌曲榜台湾地区最受欢迎歌手奖。2003年获得首届中国原创歌曲奖台湾地区男歌手奖。2005年获得新城国语力颁奖礼新城国语力殿堂歌手奖。2006年在香港红馆举办两场“弦歌有你”小交响乐团演唱会。

2010年凭借电影《我和你》获得第二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配角奖;同年获得第16届新加坡金曲奖流行乐坛荣誉大奖、第八届东南劲爆音乐榜劲爆港台地区最佳男歌手奖、壹戏剧大赏戏剧新人奖。2011年接掌台北故事剧场,并成为团长。2015年推出专辑《还爱》;同年获得第19届全球华语榜中榜港台最佳男歌手奖 。

2016年获得第16届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最佳青春影响力音乐人大奖、第18届华鼎奖中国最佳男歌手奖;同年发行翻唱专辑《歌时代》。2017年获得第21届全球华语榜中榜华语音乐特别贡献奖。2021年推出个人专辑《就懂了》。

五十三、张国焘:

一大主席张国焘

张国焘(张特立、张彪、恺荫),政治家,中国创始人之一、一大主席、早期领导人之一。代表作品有《我的回忆》等。1897年11月26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金山镇山明村,1979年12月3日去世。

五十四、张大千:

张大千

张大千(大千居士、下里港人),画家,山水画大家、国画大师、与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画派”。代表作品有《爱痕湖》《长江万里图》《四屏大荷花》《八屏西园雅集》等。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1983年4月2日去世。

五十五、张发奎:

张发奎

张发奎(张逸斌),军人,中华陆军总司令、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等战役,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1896年9月2日出生于广东韶关,1980年3月10日去世。

五十六、张太雷:

张太雷

张太雷(张曾让、张椿年,笔名大雷),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活动家、宣传家,中国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首个牺牲在一线的中央委员、创立中国主义青年团、共青团主要主要领导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1898年6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27年12月去世。

五十七、张群:

元老张群

张群,元老,代表作品有《中日关系密录》《谈修养》等。1889年5月8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90年12月14日去世。

五十八、张三丰:

武当派张三丰

张三丰(1248年-) ,武当山道人 ,中国道教武当派、三丰派开山祖师、三丰太极拳祖师。名通,又名彭俊、全一、君宝、思廉、玄素、玄化、三仹、三峰,字君实、铉一、蹋仙、居宝、昆阳、剌闼,号三侔、三丰子、玄玄子,世称“隐仙”;因其平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自称为张道陵后裔;陕西宝鸡人,一说辽东懿州(今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西南或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人、一说辽东懿州望平县(今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姜屯镇)人,祖籍江西龙虎山,显世道教学者、思想家、丹道学家、书法家、武术家。

五十九、张继科:

中国男乒史上第3位大满贯选手张继科

张继科,男,1988年2月16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中国男子乒乓球队运动员。他是乒坛历史上第7位大满贯选手,也是继刘国梁、孔令辉后的中国男乒史上第3位大满贯选手。

……

第六部分:张姓宗祠字派、通用对联、祖训家训

一、宗族字派(太多了):

因文字太多(约5万5千字)无法与本文内容一起发布,单独列一篇文章。请在本账号“姓氏起源”里面查找。

二、张姓宗祠通用对联:

(一)张氏家庙对联

百忍图闻传美誉

千秋金鉴衍琼枝。

--佚名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张氏家庙角柱联

追溯远祖巍峨功德

施展近代骥足途程。

--佚名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张氏家庙正座的屏基柱联

奉祖先祀典而存敬

为艺术驰驱以达真。

--佚名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张氏家庙下厅舞台柱联

怡情管弦,演奏迎洽众望

悦耳琴瑟,佐舞招来群英。

--佚名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张氏家庙下厅舞台旁柱联

茂盛繁衍,枝琼叶玉钟浩气

甫升旭日,彩映云天蕴辉煌。

--佚名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张氏家庙宪柱联

霁月光风,五族连系大团结

文明亲善,两制共和一条心。

--佚名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张氏家庙角柱联

曙光扫阴霪,重沾开放施廉政

黎明辉阳气,体现改革展新猷。

--佚名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张氏家庙角柱联

划时代业务,端赖俊杰开创举

新事物登场须凭科艺以形成。

--佚名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张氏家庙下厅舞台旁柱联

荐馨香,崇祖德,聊尽裔嗣微意

陈繁藻,奉心情,虔当祀祭牺牲。

--佚名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张氏家庙宪柱联

集思广益,一德一心,建设四化

综合众志,群策群力,振兴中华。

--佚名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张氏家庙大门联

歪风仁风,权假优伶演述作借镜

美俗陋俗,且凭舞台宣达以传真。

--佚名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张氏家庙下厅舞台柱联

登上初阶,趋向团结,促进繁荣社会

策划新猷,安定步骤,追踪盛世富强。

--佚名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张氏家庙大门联

光天化日,汰奢从约,忻逢谱牒重修整

清风明月,因陋就简,庆幸祖祠换新装。

--佚名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张氏家庙正厅栋柱联

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

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

敬恭明袖则笃其庆,昭穆列祖载锡之光。

休言别族与宗族,但道吾翁和若翁。二姓合龛对联

(二)余庆堂联

余地有亨泰,庆盛多吉祥。

土产无价宝,地生有道才。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

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

(三)氏族联

百年树德,奕代流芳。

绳其祖武,佑我后人。

昭假烈祖,佑启后人。

蒸尝勿替,祀事孔明。

心诚则灵,意虔便安。

奉先思孝,敦族言欢。

孰事有恪,明德维馨。

春秋匪懈,继序不忘。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德行。

万叶荐余庆,千龄光本支。

衣冠陈俎豆,礼乐荐馨香。

恭敬节让明礼,语默动静其诚。

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

福星高照栋宇,礼乐幸来紫阁。

富贵贵在创业,幸福福于劳动。

本支百世不易,蒸尝万古如斯。

元吉光耀在上,福禄繁荣来成。

宗功丕著钟麟趾,祖泽长绵起凤毛。

一脉源流先世泽,满堂酝酿太和春。

敬恭诚则笃其庆,昭格明戴赐之光。

泽及后裔典万古,姻怡乡党俎千秋。

保民子而民欢乐,宁尔裔则尔炽昌。

聪听祖考之懿德,思贻父母以令名。

惟籍葵忱修俎豆,敢凭明德荐馨香。

乃圣乃神监有赫,维宗维袒启无疆。

匡扶民物昭千古,燮理阴阳障一方。

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雨顺风调四时无害,民安物阜一视同仁。

必有丰年人耕禹甸,贻尔多福家戴尧天。

祖则无私无为善长,宗能秉公师作明神。

是训是行赞乃祖武,有典有则贻劂孙谋。

礼以待人恭以致昌,优然见位忾然闻声。

有德可久有功可大,致悫则著致爱则存。

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麦,兴隆四序德遍动植飞潜。

灵通本乎聪明山川并寿,显应由于正直人物增辉。

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

德叶南离饮食烹调有赖,厨称东道善恶彰昭无私。

萃子孙于一堂序昭序穆,祀祖宗于百代报德报恩。

燮理阴阳不过替天行道,参赞化育无非代地施恩。

百族重四民士农工商各归本业,两房源一脉伯叔兄弟须念同胞。

何须溯赵钱孙李周非一脉正宗,实只求工农商学兵能五体同心。

仲光滔华振志万承有元堂世运,和平忠美瑞深开业积德并传朝。

高天厚地献奇星斗图书山水画,光宗耀祖垂训衣冠礼乐圣贤言。

宗祠对名山左青龙右白虎祥瑞上腾万丈焰,门前环古水襟东江袖西洲彩练直涌百川雄。

祖遗世泽长新礼乐诗书先哲燕冀须发扬光大,宗留家声勿替衣冠文物后裔蝉联要继往开来。

尊祖敬宗岂专在黍稷馨香最贵心斋明而躬节俭,光肖裕后诚惟是簪缨炳赫自当家礼乐而户诗书。

三、祖训家训:

张氏宗祠

(一)继承祖德

清河张氏,广居丁旺,黄帝赐姓,源远流和。缅怀先辈,精忠善良,圣贤众多。功高德望。劝我族人,继承发扬,效郡报国,雍心。孝敬父母,弟恭兄让,族和邻睦,遵纲守常。礼信仁义,嫉仇豪强,慎婚传嗣,家教有方。读书习文,勤为农桑,禁戒非为,习武自强。

(二)忠效国家

国家与民,关系互相。民忠国盛,国富民康。国泽黎民,民增国光。天经地义,效国理当。劝我族人,以此为尚。奉事国家,蹈火赴汤。为国稳安,戎马扛枪,为国振兴,农工学商。清政廉洁,不图恩偿。和衷共济,不怨下上。执行政令,遵纪守纲。踊跃赴公,早完税粮。

(三)勤为职业

现代职业,百千万行,择业从事,各有理想。脑力体力,士农工商。贵在勤勉,富在自强。劝我族人,切莫闲浪。必从谋业,或专或广。荻耿果实,老奉幼养,欲成大业,地于少壮。从头做起,不惰不旷。勤操苦干,必有报偿,精专计谋,物丰财旺。永不息止,家富业旺。

(四)孝敬父母

身为人子,必有爹娘。生子不易,养更非常。竭尽全力,操碎心肠。恩重如山,情深似洋。劝我族人,必为报偿。父母在世,孝顺敬让。不可,不可欺诓。遇有要事,应与商量。父母老耄,服待奉养。问寒问暧,关心痛痒。父母归仙,节礼安葬。

(五)雍和兄弟

兄弟之情,非同寻常。只因缘份,方逢世上。如身手足,根脉一纲。荣辱联结,祸福关相。劝我族人,兄弟莫忘。珍视情义,互尊互谅。雍爱和睦,兄恭弟让。莫记恩怨,免为参搡。福禄共享,苦难同当。遇事多商,亲朋礼往。妻室各教,父母共养。团结一致,共拒豪强。

(六)慎结婚姻

男婚女嫁,大事一桩。立家之言,门楣之光。夫妻恩爱,欢乐无疆。美满婚姻,地久天长。劝我族人,慎结俪伉。择女选郞,切莫轻肓。德才为先,不偏长相。慕爱淑贤,求取忠良。勤俭能干,品行端庄。性温体健,善有儿郞。情深意笃,莫重财妆。依照法律,鸾凤成双。

(七)友睦族邻

人之祖先,原本同纲。繁衍生计,迁徙各方。近者是邻,远者为乡。百姓如是,况且族党。劝我族人,友睦乡党。以和为贵,仁厚谦让。缓急通义,庆吊礼往。艺业相扶,困难相帮。邻里之间,互为守望。哀矜孤寡,顾照幼长。不弄是非,多忍多让。莫欺贫弱,勿恃豪强。

(八)训教子女

生育子女,重在教养。启其愚顽,提高智商。德才体能,全面向上。立志成才,以仕栋梁。劝我族人,教子莫忘。从幼抓起,不可疏旷。打骂冻饿,继然不当,溺爱放任,非属良方。家教要严,更需师长。锻炼意志,教导思想,习礼知义,循规遵章。胆识才略,诗书文章。

(九)崇尚节俭

持家之道,勤俭二方。勤则生财,俭为备荒。懒惰之人,好景不长。劝我族人,节俭为尚。居不贪高,房坚宅亮。食不求珍,腹饱口粮。衣不华贵,齐整大方。器质而洁,不图排场。红白好事,不宜铺张。现时富足,当思久长。量入为出,有储有藏。

(十)禁戒非为

为人处世,需求名芳。忌人说短,怕指脊梁。品端行正,受人敬仰。胡作非为,定遭祸殃。劝我族人,正大明光。非理之事,不为不想。不义之财,莫贪莫枉。酗酒吸烟,宜戒不倡。偷抢讹诈,。聚众欧斗,诬告诽谤。此事作为,触犯律章。禁之止之,免讼公堂。

(十一)家范二十程

夫椒衍瓜绵祖先之厚望寡廉鲜耻子孙之薄行一族之中秀顽不齐不有训诫曷由劝惩因撰家训二十程列之简并俾共省觉。

1、忠国家以尽臣职。

2、孝父母以全子道。

3、急国课以免追呼。

4、重坟墓以培祖脉。

5、建祠堂以妥先灵。

6、置祭田以永禋祀。

7、敦祀事以报祖德。

8、和兄弟以敦友爱。

9、明嫡庶以肃家规。

10、慎立嗣以继绝世。

11、肃阃范以正妇德。

12、勉子侄以循规距。

13、恤孤寡以扶柔懦。

14、平争讼以敦和睦。

15、敦诗书以绵世泽。

16、慎术艺以美家业。

17、简户分以饬(chi)家政。

18、严主仆以正名分。

19、续谱牒以传家乘。

20、以上家规条目无非约束人心以厚风俗此乃立身要务不可视为虚谈但所立之程未善未备改而正之张而火之垂为以远之规深有望于后人。

(十二)时代家风

家族繁衍盛昌,人丁兴旺,乃先祖之厚望。崇尚祖德,正我家风,一族之中,秀顽不齐,不有训戒,曷由劝惩,因撰家范条规列之简异,裨共省鉴。

(1)爱我祖国,一切以国家利益至上。只有国富民强,民族才兴旺,训尔子孙,振兴中华,建设国家,尽责所望。

(2)热爱人民,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为臣清廉,不谋私利,不图享乐,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即为人民好公仆。为民正直,不损公利己,要克己奉公,维护公共利益,利国利民。

(3)树立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崇尚科学,不迷信。不参与任何邪教,不信谣,不传谣,禁嫖赌恶习,嫉恶如仇,弘扬正气,重我尊严,做道德高尚的社会公民。

(4)孝亲厚道,在家孝父母,出外敬长辈,不虐待歧视老幼,关爱弱小群体,文明礼貌待人,邻里和睦相处,凡事三思而行,不生纠葛多自省,不与争端忍又忍。

(5)胞兄胞弟,情如手足,姐妹同源,连本共枝,妯娌和睦,互为体谅,兄友弟恭,奋发图强,家兴人旺,古训勿忘。

(6)克勤克俭,顺立家档,五谷杂粮,来之不易,劳动所得不得抛荒,一生之计,长远着想,不可今朝有酒今朝醉,来日方长无后望。

(7)教子明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切莫虚度时光,自幼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程门立雪,刺股悬梁,努力学习,有志竟成,光耀门庭。

(8)训尔儿郎,必有一技之长,科学技术,必须懂行,时代发展,诸事争上,服务人民,利己利人。

(9)“妇乃家之所由盛衰”明曰妇主与家庭的兴衰成败直接相关。一家主妇应为贤妻良母,不惹是非,不沾玷污,尊老抚幼,勤俭孝敬俱全,教促家美和谐兴旺。当然男女一样夫妻平等,家之大计,有商有量,互敬互爱,源远流长。

(10)交朋结友,诚信至上,一诺千金,受恩必报,承宠不矜,无信不立,无义不存,见义勇为,功德不朽,遗训子孙。

如此家范条规,无非以暖人心,以厚家风,立身要务,不可视为虚谈,所立条规未善,备改而正矣,便于行之,垂为久远规深,有望于后人。

张氏简介:来源、文件记载、堂号、郡望

图文、编辑|望族家谱

查家谱、寻根、请家谱,请关注博主并私信留言或评论区留言!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

一、张氏来源

1. 出姬姓,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爲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挥

2. 以字爲氏张氏,世仕晋,分爲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爲氏者。(春秋)解张,字张侯。

3. 以地为氏女真族金特嘉氏,其先世居张皇堡,以张为氏

4. 改姓金张浩,辽阳人,本姓高,东明王之后。曾祖霸,仕辽为张氏。。(辽)张霸

5. 改姓汉张良,本韩公族,避秦难改姓张。

6. 改姓清代满族之爱义氏、罕楚氏、彰锦氏、扎拉哩、扎库塔、颜札、赫乌里等多个姓氏或改为张张氏

7. 赐姓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爲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挥

8. 赐姓明赐哈喇尼敦曰张善;藏布曰张志义。(明)张善;(明)张志义

9. 赐姓汉诸葛亮赐白族龙佑那为张氏龙佑那

10. 赐姓唐代赐南诏国大首领将军乐进求张姓。乐进求

11. 少数民族姓氏彝族张氏张姓,由都卑普(蜂族)、对素普(鸟族)、薄以鱼扑(虎族)、阿鲁普(獐族)、那普(黑族)等所改。

12. 少数民族姓氏羌族张姓,由耶给所改。本为人名,汉意獐子,以名为姓,盖取其汉意獐之音,谐以汉姓张

13. 少数民族姓氏土族张姓,由姜加·孔、姜加·阿寅勒所改。

14. 少数民族姓氏自赫哲族张姓,由瞻字音讹而得。

15. 少数民族姓氏苗族张姓,由万姓所改。

16. 少数民族姓氏阿昌族张姓,由喇准改

17. 少数民族姓氏基诺族张姓,由谢也撒所改,分布于云南之景洪。

18. 少数民族姓氏锡伯族张姓,由张佳氏所改。

19. 少数民族姓氏东乡族张姓,或始自大湾头门宦创始人穆罕因底尼。穆罕因底尼,阿拉伯人。穆罕因底尼到大湾头传传教并留在党地,随乡入俗改姓了张,取名张玉皇,字普吉,后来人们就把大湾头门宦称为张门门宦。

20. 少数民族姓氏达斡尔族张姓,由札模氏所改,系出倭哷哈拉。

21. 出自高丽

二张氏分 布 地:

中国各地

三、张氏分布民族:

汉、满、蒙、回、鲜、壮、京、黎、水、苗、怒、白、彝、羌、土、侗、布朗、纳西、土家、布依、赫哲、仫佬、仡佬、拉祜、景颇、阿昌、基诺、哈尼、门巴、锡伯、东乡、撒拉、裕固等。

四、张氏文献记载:

1. 《广韵•阳》:张,姓。出清河、南阳、吴郡、 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爲、沛国、梁国、中 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本自轩辕第五子挥, 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

2. 《风俗通》云:张、王、李、赵,黄帝赐姓也。

3. 《元和姓纂•十阳》:张:黄帝第五子青阳生 挥,爲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4. 《姓解•五五•弓部》:(节录)张氏,总十四 望。周有张仲。

5. 《礼记》有张老。汉有张耳、张良、张释之、张叔、张苍、张骞、张汤、张禹、张贺、张辟强、张敞。又,自武帝封张安世爲富平侯,图形麒麟阁,子孙八代冠冕。后汉别族张衡、张纲、张奂、张俭。前凉张轨,都凉州。魏有张鲁、张绣。吴张昭,晋张华,宋张绪,梁张讥绾,子孙并显名当世。

6. 《通志•二七•以字爲氏》:张氏,世仕晋,分爲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爲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爲弓正,观弧星始治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赵有张谈。韩有张开地。韩、赵分晋,皆张侯之后也。汉有张耳、张释之。后周改赐叱罗氏,隋复旧。

7. 《古今姓氏书辨证•十阳》:张氏,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爲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赐姓张氏。周宣王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仕晋万大夫。张侯生老。老生君臣。君臣生趯。趯生骼,其孙曰柳朔。至三卿分晋,张氏事韩。良字子房,汉太傅、留侯。裔孙嵩。嵩五子:壮、赞、彭、睦、述。壮裔孙华字茂先:晋司空。至唐,张柬之相武后、中宗。张说相睿宗。说三子:均、垍、埱。河东张氏,出晋司空张华。裔孙张嘉贞:相唐玄宗。嘉贞生延赏,相唐德宗。延赏生弘靖,相唐宪宗。时号三相张家。始兴张氏,亦晋司空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曲江。君政曾孙九龄,相唐玄宗。冯翊张氏,出后汉司空皓。至唐,仁愿相中宗。吴郡张氏,出汉张嵩第四子睦。裔孙张镒,相唐德宗。清河东武张氏,爲留侯裔孙。后魏有侍中张彝。张文瓘字稚圭,相唐高宗。文瓘弟文琮。文琮生锡,相武后、韦后。河间张氏,后魏赐姓叱罗氏,隋复本姓。裔孙文蔚,相哀帝;爲朱全忠胁传禅,又相全忠。张濬字禹川,相昭宗。中山张氏,汉丞相苍之后。至唐,张行成相太宗、 高宗。魏郡张氏:大安相高宗。汲郡张氏:镐字从周,相肃宗。郑州张氏:亮相太宗。

8. 《姓纂》曰:唐有安定、范阳、太原、南阳、敦煌、修武、上谷、梁国、荥阳、平原、京兆等四十三望,大抵皆留侯远裔。

9. 《姓氏急就篇•上》:张氏:少昊第五子挥之后。周张仲。晋张倓、老、骼、趯。宋张匄。赵张孟谈。魏张仪。韩张翠。秦张唐。汉张耳、良、苍、相如、释之。后汉湛、堪、霸、纯、敏、酺、升、纲。晋张华。唐张行成、说、九龄、柬之、嘉贞、镐。宋张载、孝祥。

10. 《希姓录•七阳》:张若:黄帝臣。其后,周宣王时有张仲。

11. 《檀弓》有张老。战国有张孟谈。秦有张仪。楚有张丑。皆非一姓。惟春秋时张白蔑,宋国人,张仲之后也。见《潜夫论》。

12. 《史姓韵编•二十二》:张良,其先韩人,见《史记•留侯世家》

五、张氏郡 望:

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爲、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等

六、张氏堂号

查家谱、寻根、请家谱,请关注博主并私信留言或评论区留言!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