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汉字五行

上元节是什么(上元节是什么日子)

时间:2023-10-20 23:42:52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

作者:杨金强(烟台机械工程学校

Anna Kumpan/Photographer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最美的日子。这一天,夜空弥漫着浓郁的烟花气息,灿烂的烟花在空中绽放着五彩斑斓的色彩,如绚烂的彩霞把晚霞的美丽盖过。烟花的声音在夜空中穿梭,欢乐的热闹声响彻天际。街道上,小朋友们都穿着色彩斑斓的衣裳,笑容满面,一个个精神抖擞,调皮捣蛋,快乐着庆祝这个节日。

夜晚,天宇之间的月光如此皎洁,洒落的银光洒向人间,洗刷着每个家家户户,照耀着这温馨快乐的元宵节。满家的欢笑声,穿越时空,那一份暖心,让每个人都心旷神怡。家家户户,点燃了灯笼,以它们闪烁的光点,绘出一幅美丽的梦幻画卷,它们也把这欢乐的节日,添加了更多的神秘和浪漫。家家户户的家人围坐在一起,谈着今年的喜事,晒着家常,享受着这元宵节的美妙,更多的还有,一锅香喷喷的饺子,让每个人的味蕾都被点燃了,它也是这个节日里最有诱惑力的一道菜肴。

晚上,家家户户都在过元宵节,大人,孩子欢聚一堂,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猜灯谜,大人们嗑着瓜子,大家一起把欢乐留在心里,品尝着满室温馨,欢笑着庆祝着。还有人在看着电视,有人在围着桌子坐着,有人在拿着小点心,聊着这个元宵节有什么不同,有人在拿着望远镜,聊着它看到了什么。团聚的气氛,充满了亲情、友情,让人放松心情,倍感温馨。

正月十五,元宵节到了。热闹的元宵节,洋溢着欢乐的气氛,空气中弥漫着欢乐的歌声,传统节日熙熙攘攘,每一个家庭都沉浸在元宵节的乐趣之中。

节日来临,家家户户都放烟花爆竹,一簇簇烟花绚丽多彩,一阵阵爆竹响起,把人们的心情推向高潮。家家户户悬挂起象征着繁荣富足的灯笼,使得这个传统节日更加热闹灿烂。放完烟花爆竹,家家户户都精心准备了各式美味佳肴,香味四溢,盛宴无边。桌子上摆满了肉丸子,鱼丸子,豆沙球,汤圆,糖果,糕点等等,无不令人食欲大增。

“元宵节,也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团聚及祝福的重要日子。今夜,灯火通明,团圆美满。一声烟火,一声欢乐,传遍天下,铺满希望!” 人们在这喜庆的节日里共聚一堂,欢聚一堂,祝福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祈求安居乐业、平安幸福。此时此刻,团圆与祝福绵延于家家户户,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乐气息。

仰天长啸,洒落良辰美景;古老的节日,带给人们热闹喜悦;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把多彩的梦想投射到现实生活;家家户户,亲朋好友,把一个又一个的生活传说,编织成一条条绚丽的春节长卷。

在元宵节的时刻,伴随着灯火的绚丽多彩,满城春色,伴随着欢乐的祝福,祈愿着一个美好的未来,一个和谐美丽的世界!

note thanun/Photographer

点评

网络时代,讲究应时应景。例如,八月十五之前写中秋节,腊月开始写春节,如果在节日到来前一两天或者当天发表,会博眼球,引流量。这篇《我们的节日——元宵节》,来得有些晚。但是,好饭不怕晚,尽管稿子姗姗来迟会影响浏览量,但是并不影响作品本身的质量。

传统节日,无疑会成为民族记忆,进而上升为国家记忆。元宵节,便是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大节日。记录元宵节,就是记录我们民族的历史。

一般人写元宵节,会侧重于节庆的来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俗等等,以增加文章的厚重感。本文则相反,只写当下,只写所见所闻,因而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让我们身临其境。绚烂的烟花、皎洁的月光、闪烁的灯光、美味的盛宴、欢乐的笑容,这便是我们的节日,便是我们挥之不去的乡愁乡思。

Rod Ramsell/Photographer

点评人

乌延永安,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会员。小说、散文和诗歌散见于《山西文学》《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期刊,多篇作品入选《小说月报》选目,有作品在《中国作家》杂志获奖。著有小说作品集和诗集。

壹点号一点写作课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被称为“元宵节”。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也为春节的连续庆祝划上句号。传统节日走过千年,“闹元宵”从何而来?又有哪些习俗?一起来看。

(资料来源:新华网、东方IC、《元宵灯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元宵节习俗来历》、《中国古人如何过元宵节》等)

(编辑:王晗 王辉)

上元节 中元节 下元节分别指什么节?三元的日期和关系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也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有祭祀祖先的传统习俗。除了中元节之外,还有上元节和下元节,被统称为“三元”。那么三元的具体日期是什么时候?三元之间有什么关系?本篇文章就一起了解一下。

1、上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元宵节民间习俗。

2、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亦称“鬼节”。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

3、下元节

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祭祀祖先。下元节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

三元的日期和关系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诞辰, 唐代以一、 七、 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 中元 、 下元: 上元祭天官, 中元祭地官, 下元祭水官, 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

道教有三官,正月十五天官赐福,农历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农历十月十五水官解厄。(综合媒体报道)

来源:中国小康网

下元节到了,有哪些传统习俗呢?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五,被称为“下元日”“下元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除了下元节之外,还有上元节和中元节,统称为“三元”。那么“三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元节有哪些民俗活动呢?

文史作家侯印国告诉记者,上元节是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民间习俗。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在南方,也被称为“鬼节”;传说地府在该日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同样要进行重大的纪念活动。

据侯印国介绍,“三元”的来历与道教有关。根据道教的说法:这三个日子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的生日。对天、地、水的崇拜,在道教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并在先秦时就形成相应的祭祀制度。《仪礼》中说“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意思就是:祭天用焚烧薪柴的方法;祭山和丘陵,是到山上悬挂祭物或埋藏祭物;祭河流是把祭物投到水中,任其或浮或沉;祭地,就是祭后把祭物掩埋起来。道教产生后,形成了“三官信仰”,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太上三官经》中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有各自的执掌,天官主管赐福,地官主管赦罪,水官主管解厄。早期道教中有治病禳灾的仪式就叫“三官手书”,也就是把信众的姓名以及祈祷诉求一式三份,写在纸上或刻在金属片上,分别投入山上、地下以及水中,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天、地、水的祈祷。

《三官出巡图》 宋代马麟绘

北魏时期的道士寇谦之,提出了“三元”的概念,把三官祭祀的时间固定下来,也就是上元(农历正月十五)、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下元(农历十月十五),这三天被认为分别是天、地、水三官的生辰。在下元节,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在这一天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代时,下元节还有三天官方假期。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后代。全国各地在具体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习俗。

古人在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清心示诚,称为斋戒。以前,人们会在空旷的原野放孔明灯,在河面上放河灯;或者焚烧“金银包”、纸钱等,来祭拜祖先亡灵;同时,也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让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祛除水患、农作物平安过冬。也愿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古代民间也有将水官视为“道德天君”,也就是“太上老君”的说法。民间故事中,“老君”最有代表性的法宝是炼丹炉,因此也被视为“炉神”,与炉相关的行业,比如铁匠等,也将太上老君尊为祖师爷,并在下元节这一天祭祀炉神。

《三官出巡图》局部(水官)

现在,人们可在家中纪念祖先,向下元水官诉说生活的苦厄与烦恼,求祈生命之路更加安详顺意。在这一天,对一些身患疾病或者遭受不幸的亲朋好友,大家可以一起为其祷告、解厄,希望其缓解病苦、放松身心,早日康复。

作为节日,自然都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身影。最后,我们来欣赏一首苏轼在下元节所作的诗《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农历十月十五,又逢一个月圆之夜,苏轼与同僚好友一起登上徐州黄楼。黄楼,是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楼成之时,苏轼心情极为畅快,作此诗以记之。

比起中秋时节的好天气,下元日的天气也并没什么不同;无需用红纱灯照着座位的旁边。“不用红纱”是反衬“明月皎洁”。远远望去,高山之下,白云冉冉,就像横铺的一条白色丝绢;俯瞰楼下,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就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这是写“下元之佳景”。

扁舟短棹尚未备妥,归去三峡尚待时日;然泛舟五湖之上,已经有约。这是写“下元之志趣”,有李商隐“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高洁志向。值得一提的是,这句并不是虚写。不久,秦少游也来徐州,同登黄楼,并写下《黄楼赋》,且与苏轼相约一同前往江浙游玩。

借问诸位,今日登临风景绝佳;可是,明年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位太守呢?这是写“下元之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谁能预料明年今日会怎样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编辑: 姚依依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元宵节习俗这么多,你只知道吃元宵?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

是古代中国传统节日中

最浪漫的一个

人们会在这一天

赏月、观灯、猜灯谜

……

元宵佳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都有哪些习俗

一起来看看

吃元宵/吃汤圆

“元宵节”是要吃元宵还是吃汤圆?

这个话题每年都会引发热议

其实

各地的做法不同

馅料各异

2月1日,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公园街道的一处传统手工元宵制作销售点,面点师傅现场制作传统手工元宵。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北方的元宵

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

或煮或炸,热热火火

南方的汤圆

是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包”出来的

甜香软糯,团团圆圆

其实不管是元宵还是汤圆

都寓意着

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赏花灯

1月30日,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游人在欣赏以“兔”元素为主题的花灯。新华社发(孙中喆摄)

“元宵节”又称“灯节”

正月十五夜

皓月当空

家家户户欢聚一堂

大街小巷

张灯结彩、火树银花

人们走上街头赏灯

猜灯谜

2月2日,小朋友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在古镇景区猜灯谜。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

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

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

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以增添节日气氛

送花灯

1月24日拍摄的西安大唐芙蓉园内的花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送花灯也叫“送孩儿灯”

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

以求添丁吉兆

因为“灯”与“丁”谐音

表示希望女儿

婚后吉星高照,早生贵子

踩高跷

1月29日,在河北省沧县旧州镇贾村,民俗艺人在表演踩高跷。新华社发(周洋 摄)

踩高跷

是民间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踩高跷的角色

因各自身份不同

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

极具观赏性

深受群众喜爱

耍龙灯

1月30日,人们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六龙古镇舞龙。新华社发(罗大富摄)

耍龙灯也称“舞龙”

也叫“龙灯舞”

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

传统民俗娱乐活动

“耍龙灯”的表演

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

在耍法上

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舞狮子

1月31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的社火队员在表演舞狮。新华社发(王克贤摄)

舞狮

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

是元宵节传统活动之一

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

象征着吉祥如意

从而在舞狮活动中

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

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走百病

2月1日,游客在青岛市市南区新春灯会上拍照、赏灯。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

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元宵节活动

元宵节夜人们相约出游

结伴而行,见桥必过

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

作为春节后的又一大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主要旋律就是一个“闹”字

今年也是非常热闹

全国各地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热热闹闹地庆佳节

1月29日,在河北省沧县旧州镇贾村,民俗艺人在表演落子。新华社发(周洋 摄)

1月30日,民间艺人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苟江镇表演“打铁花”。新华社发(罗星汉摄)

1月31日晚,民间艺人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磐东街道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乔林烟花火龙。新华社发(黄广平 摄)

2月1日晚,民间艺人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状元广场表演徽州板凳龙。新华社发(施亚磊 摄)

2月1日,乡村秧歌队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表演秧歌节目“太平鼓”。新华社发(史有东 摄)

元宵节

赏月自然也要安排起来

今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最圆时刻为2月6日2时29分

巧合的是

这轮满月是2023年度

13次满月当中最小的一个

温馨提示

元宵节傍晚赏月更佳,月亮刚刚升起,显得又圆又亮。

今年的元宵佳节

你怎么过

欢迎评论区告诉我们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网、央广网、北晚在线等

来源: 中国搜索

下元节到了,有哪些传统习俗呢?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五,被称为“下元日”“下元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除了下元节之外,还有上元节和中元节,统称为“三元”。那么“三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元节有哪些民俗活动呢?

文史作家侯印国告诉记者,上元节是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民间习俗。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在南方,也被称为“鬼节”;传说地府在该日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同样要进行重大的纪念活动。

据侯印国介绍,“三元”的来历与道教有关。根据道教的说法:这三个日子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的生日。对天、地、水的崇拜,在道教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并在先秦时就形成相应的祭祀制度。《仪礼》中说“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意思就是:祭天用焚烧薪柴的方法;祭山和丘陵,是到山上悬挂祭物或埋藏祭物;祭河流是把祭物投到水中,任其或浮或沉;祭地,就是祭后把祭物掩埋起来。道教产生后,形成了“三官信仰”,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太上三官经》中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有各自的执掌,天官主管赐福,地官主管赦罪,水官主管解厄。早期道教中有治病禳灾的仪式就叫“三官手书”,也就是把信众的姓名以及祈祷诉求一式三份,写在纸上或刻在金属片上,分别投入山上、地下以及水中,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天、地、水的祈祷。

《三官出巡图》 宋代马麟绘

北魏时期的道士寇谦之,提出了“三元”的概念,把三官祭祀的时间固定下来,也就是上元(农历正月十五)、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下元(农历十月十五),这三天被认为分别是天、地、水三官的生辰。在下元节,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在这一天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代时,下元节还有三天官方假期。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后代。全国各地在具体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习俗。

古人在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清心示诚,称为斋戒。以前,人们会在空旷的原野放孔明灯,在河面上放河灯;或者焚烧“金银包”、纸钱等,来祭拜祖先亡灵;同时,也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让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祛除水患、农作物平安过冬。也愿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古代民间也有将水官视为“道德天君”,也就是“太上老君”的说法。民间故事中,“老君”最有代表性的法宝是炼丹炉,因此也被视为“炉神”,与炉相关的行业,比如铁匠等,也将太上老君尊为祖师爷,并在下元节这一天祭祀炉神。

《三官出巡图》局部(水官)

现在,人们可在家中纪念祖先,向下元水官诉说生活的苦厄与烦恼,求祈生命之路更加安详顺意。在这一天,对一些身患疾病或者遭受不幸的亲朋好友,大家可以一起为其祷告、解厄,希望其缓解病苦、放松身心,早日康复。

作为节日,自然都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身影。最后,我们来欣赏一首苏轼在下元节所作的诗《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农历十月十五,又逢一个月圆之夜,苏轼与同僚好友一起登上徐州黄楼。黄楼,是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楼成之时,苏轼心情极为畅快,作此诗以记之。

比起中秋时节的好天气,下元日的天气也并没什么不同;无需用红纱灯照着座位的旁边。“不用红纱”是反衬“明月皎洁”。远远望去,高山之下,白云冉冉,就像横铺的一条白色丝绢;俯瞰楼下,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就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这是写“下元之佳景”。

扁舟短棹尚未备妥,归去三峡尚待时日;然泛舟五湖之上,已经有约。这是写“下元之志趣”,有李商隐“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高洁志向。值得一提的是,这句并不是虚写。不久,秦少游也来徐州,同登黄楼,并写下《黄楼赋》,且与苏轼相约一同前往江浙游玩。

借问诸位,今日登临风景绝佳;可是,明年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位太守呢?这是写“下元之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谁能预料明年今日会怎样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编辑: 姚依依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