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店铺起名

任姓图腾(任姓图腾什么意思)

时间:2023-10-09 13:32:53 作者:误到人间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百家姓|任氏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自黄帝。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因黄帝造车,任姓自称轩辕氏、人皇、皇族,又因奚仲造车,尊称奚仲为“皇祖”。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

源流二

源于风姓,太皞,伏羲氏。任姓乃太暤之后,出自太皞(伏羲)之后裔的封地任国(即任城),属于以国名为氏。任姓专门负责祭祀太皞和济水,精通伏羲八卦,天文历法、河流祭祀,擅长琴瑟。春秋战国时,弱小的任国先后游刃于鲁、宋、齐等大诸侯国,直至战国末期的七雄之间依然顽强地存在。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方废黜了任国而置任城县。

源流三

源自帝俊。帝俊娶妻有羲和,常羲,娥皇等三人,帝俊生子,其中就有任姓。帝俊的儿子禺号,赐姓为任。禺号-淫梁-番禺-奚仲-吉光,皆任姓。禺号-儋耳-无骨-无继-无肠,皆任姓。

源流四

源于天干第九位“壬”。远古部落联盟时期,炎黄先祖,登泰山祈祷,天乃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据天意,两两而合,命名五大宗族,并铸十鼎,永铭天德。其中,皇族标记“丁壬”。自称规矩皇族、人皇、轩辕(因皇族是造车的,皇祖奚仲为夏车正),规矩或车是皇族任氏象征图腾。皇族发明了车,为纪念皇族功德,将壬丁合文,又创造了新字“车”,由此,轩辕皇族,名震华夏。壬所生的人,将壬加人,自称“任”。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商、周初期官吏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壬,即西周初期六卿之一的的地官之长,就是后世的大司徒,后加“亻”偏旁俗称任。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任,即壬,大司徒之职,以乡三物,敎万民而宾兴之。”在大司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先祖的官职古称为姓氏者,称任氏。

源流六

源于满族、契丹族、巴民族、党项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氏。

得姓始祖 禺阳

禺阳是黄帝与四妃母嫫所生的儿子,他的身上流淌着黄帝的血液,是黄帝的嫡亲血脉后裔。黄帝给自己的儿子赐姓,赐少子禺阳为任姓,这样禺阳就是任氏家族的最早受姓始祖。受封于任地,并在当地建立起任国。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国名作为姓氏,从此,中华大地上便有了一个任姓家族。

在当时,受封或受姓者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禺阳受封或受姓的条件首先是具备了“德”。禺阳在受封或受姓之前,就已经是黄帝治下的部落首领,并且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与地域内已经创出了事业,做出了成绩。虽然史书关于禺阳的记载并不见多,但从他受封或受姓的事实可以推断,禺阳对当时的社会已经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建立了非凡的功勋。

郡望

主要有东安郡,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

堂号

水薤堂、九真堂、玉知堂、叙伦堂、吏部堂等。

任氏名人

任不齐

任不齐(前545-前468),字子选,汉族,春秋战国时楚国(今湖北)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排名第十七位,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

著有《任子遗书》十二篇:《三才》、《为学》、《忠孝》、《言行》、《治道》、《进贤》、《刑赏》、《礼教》、《乐训》、《燕居》、《问答》(上、下篇)。

任仁发

任仁发(1254—1327)字子明,一字子垚,号月山,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元代画家、水利家,书学李北海,画学李公麟。擅长人物画,所画人物笔墨苍润,生动传神。

传世作品有:至元十七年(1280)作《出圉图》卷,《二马图》卷,《张果见明皇图》卷,藏故宫博物院;《秋水凫鹥图》轴,藏上海博物馆;《饮中八仙图》《贡马图》《横琴高士图》《秋林诗友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神骏图》《三骏图》《九马图》在美国;《饲马图》在英国;《文会图》《牵马图》等在日本。著有《浙西水利议答录》十卷。《书史会要》、《书画史》、《六研斋随笔》、《黄渡镇志》、《海上墨林》、《练水画徵录》。

任薰

任薰(1835—1893),清代画家。字舜琴、阜长,籍贯萧山人,“海上画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兄任熊、侄任预、族侄任颐被后人合称“海上四任”。善画人物、山水、花卉、禽鸟。亦长于园林设计。其人物画取法陈洪绶及任熊,神态肃穆,面部夸张,须髯细密,衣纹飘逸。然奇躯伟貌,别出匠心,尤其晚年大作,运笔有如行草,气势沉雄。花鸟画则工写兼善,取景布局,富有奇趣。作品有《松菊锦鸡图轴》、《花鸟图轴》等。

任光

任光(1900-1941),中国作曲家,曾用笔名前发。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城关镇)。任光是把《义勇军进行曲》介绍到国外的第一人。1937年7月任光在法国进修期间,担任了法国左翼文化组织“民众文化协会”委员,他组织了巴黎华侨合唱团,首次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并多次在法国为救济国内难民举行募捐公演。

他的《渔光曲》、《大地进行曲》、《王老五》、 《新莲花落》, 特别是1936年创作的《打回老家去》等作品,反映了贫苦民众的真实情感,表现了革命群众豪壮坚毅的性格,创作风格进一步民众化、大众化。

任弼时

任弼时(1904年4月30日—1950年10月27日),原名任培国,湖南汨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同志非常中肯和准确地评价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中国百家姓|任氏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自黄帝。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因黄帝造车,任姓自称轩辕氏、人皇、皇族,又因奚仲造车,尊称奚仲为“皇祖”。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都是任氏后裔的封国,是由任氏分支出来的。

源流二

源于风姓,太皞,伏羲氏。任姓乃太暤之后,出自太皞(伏羲)之后裔的封地任国(即任城),属于以国名为氏。任姓专门负责祭祀太皞和济水,精通伏羲八卦,天文历法、河流祭祀,擅长琴瑟。春秋战国时,弱小的任国先后游刃于鲁、宋、齐等大诸侯国,直至战国末期的七雄之间依然顽强地存在。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方废黜了任国而置任城县。

源流三

源自帝俊。帝俊娶妻有羲和,常羲,娥皇等三人,帝俊生子,其中就有任姓。帝俊的儿子禺号,赐姓为任。禺号-淫梁-番禺-奚仲-吉光,皆任姓。禺号-儋耳-无骨-无继-无肠,皆任姓。

源流四

源于天干第九位“壬”。远古部落联盟时期,炎黄先祖,登泰山祈祷,天乃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据天意,两两而合,命名五大宗族,并铸十鼎,永铭天德。其中,皇族标记“丁壬”。自称规矩皇族、人皇、轩辕(因皇族是造车的,皇祖奚仲为夏车正),规矩或车是皇族任氏象征图腾。皇族发明了车,为纪念皇族功德,将壬丁合文,又创造了新字“车”,由此,轩辕皇族,名震华夏。壬所生的人,将壬加人,自称“任”。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商、周初期官吏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壬,即西周初期六卿之一的的地官之长,就是后世的大司徒,后加“亻”偏旁俗称任。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任,即壬,大司徒之职,以乡三物,敎万民而宾兴之。”在大司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先祖的官职古称为姓氏者,称任氏。

源流六

源于满族、契丹族、巴民族、党项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氏。

得姓始祖 禺阳

禺阳是黄帝与四妃母嫫所生的儿子,他的身上流淌着黄帝的血液,是黄帝的嫡亲血脉后裔。黄帝给自己的儿子赐姓,赐少子禺阳为任姓,这样禺阳就是任氏家族的最早受姓始祖。受封于任地,并在当地建立起任国。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国名作为姓氏,从此,中华大地上便有了一个任姓家族。

在当时,受封或受姓者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禺阳受封或受姓的条件首先是具备了“德”。禺阳在受封或受姓之前,就已经是黄帝治下的部落首领,并且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与地域内已经创出了事业,做出了成绩。虽然史书关于禺阳的记载并不见多,但从他受封或受姓的事实可以推断,禺阳对当时的社会已经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建立了非凡的功勋。

郡望

主要有东安郡,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

堂号

水薤堂、九真堂、玉知堂、叙伦堂、吏部堂等。

任氏名人

任不齐

任不齐(前545-前468),字子选,汉族,春秋战国时楚国(今湖北)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排名第十七位,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

著有《任子遗书》十二篇:《三才》、《为学》、《忠孝》、《言行》、《治道》、《进贤》、《刑赏》、《礼教》、《乐训》、《燕居》、《问答》(上、下篇)。

任仁发

任仁发(1254—1327)字子明,一字子垚,号月山,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元代画家、水利家,书学李北海,画学李公麟。擅长人物画,所画人物笔墨苍润,生动传神。

传世作品有:至元十七年(1280)作《出圉图》卷,《二马图》卷,《张果见明皇图》卷,藏故宫博物院;《秋水凫鹥图》轴,藏上海博物馆;《饮中八仙图》《贡马图》《横琴高士图》《秋林诗友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神骏图》《三骏图》《九马图》在美国;《饲马图》在英国;《文会图》《牵马图》等在日本。著有《浙西水利议答录》十卷。《书史会要》、《书画史》、《六研斋随笔》、《黄渡镇志》、《海上墨林》、《练水画徵录》。

任薰

任薰(1835—1893),清代画家。字舜琴、阜长,籍贯萧山人,“海上画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兄任熊、侄任预、族侄任颐被后人合称“海上四任”。善画人物、山水、花卉、禽鸟。亦长于园林设计。其人物画取法陈洪绶及任熊,神态肃穆,面部夸张,须髯细密,衣纹飘逸。然奇躯伟貌,别出匠心,尤其晚年大作,运笔有如行草,气势沉雄。花鸟画则工写兼善,取景布局,富有奇趣。作品有《松菊锦鸡图轴》、《花鸟图轴》等。

任光

任光(1900-1941),中国作曲家,曾用笔名前发。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城关镇)。任光是把《义勇军进行曲》介绍到国外的第一人。1937年7月任光在法国进修期间,担任了法国左翼文化组织“民众文化协会”委员,他组织了巴黎华侨合唱团,首次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并多次在法国为救济国内难民举行募捐公演。

他的《渔光曲》、《大地进行曲》、《王老五》、 《新莲花落》, 特别是1936年创作的《打回老家去》等作品,反映了贫苦民众的真实情感,表现了革命群众豪壮坚毅的性格,创作风格进一步民众化、大众化。

任弼时

任弼时(1904年4月30日—1950年10月27日),原名任培国,湖南汨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同志非常中肯和准确地评价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试说以龙凤为图腾的三皇五帝祖源文化

龙凤呈祥

作者:潘建荣

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龙凤文化特别耀眼。从成语典故到绘画雕塑,从地名水名到音乐戏曲,从乡村小庙到帝王殿堂等等等等,龙凤的形象及影子无处不有,无所不在。就连封建皇帝也自诩为真龙天子,皇后为真凤娘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成为广大群众对子女事业取得成就的代名词。其实,今天的这一切龙凤文化现象,已失去了龙与凤原有的含义。龙和凤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图腾,是上古列祖列宗的标志符号,龙凤图腾文化是地地道道的祖源文化。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正是对龙凤图腾崇拜的最深刻记忆。

笔者根据多年读经、史、子、纬之书,对上古先民氏族、列祖列宗区分排序,发现中华先民最初万国林立,各有各的图腾,不可胜纪。但到距今七千年前后,各种图腾渐渐分入两大类,即以龙、凤为图腾的两大体系,以龙、凤为图腾的两大集团,一直延续到尧舜时期,甚至到夏商西周时期还能看到影踪。现试述如下,请学人指正。

独龙族部落

一、龙和凤是中华先民的综合图腾标志

中华上古氏族是有图腾标志的,龙与凤就是上古氏族各种图腾的综合图腾,代表着中华古代列祖列宗的图腾崇拜。五帝以后,姓氏符号逐渐取代图腾标志,龙凤形象渐渐失去祖先崇拜的本质;周秦以后,龙凤形象渐渐演变为龙凤文化,龙代表着父权,凤代表着母贵,《易经》中龙与凤的地位是平等的。

母系氏族墓葬

秦汉以后,封建宗法以龙代表的父系为贵,代表母系的凤的地位下降。龙日趋被封建帝王据为己有,凤成为皇后的誉称。而在民间,龙凤文化日趋成为国人不可离弃的吉祥文化符号。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正是祖先龙图腾崇拜的最深刻的记忆,最完整的说法应该是龙凤的传人,龙凤的子孙。

“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地安语。原语为“他的亲族”。即一个氏族,用同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本氏族的标志,表示出自同一母亲,并禁止通婚的兄弟姐妹间的血缘关系。国内外图腾研究者认为,上古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且主要是以动物为主作为自己的图腾标志。这一结论尽管并未得到所有史学、考古工作者的完全认可,但图腾标志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文献记载,上古氏族是有图腾标志符号的,并以此来区别氏族之间的关系。

流传于上古,成书于战国的中华古籍《山海经》就是一部按古代地理方位,记载所居氏族的一部图腾著作。《南山经》云:有人“其状如人面的鱬鱼”,即以鱼为图腾;“有神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1],即以野猪为图腾的氏族;“有鸟焉,其状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即以白头翁鸟为图腾的氏族;“有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白狗祈”,[2]即以狗为图腾的氏族。

《西山经》记载:有钟山氏,“其子曰鼓,其状如人而龙身,”是说钟山氏以龙为图腾;又有“其状如马身而人面”,是说其氏族以马为图腾;又有“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以虎为图腾的西方氏族;又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即以马、蛇、鸟三位一体的复合图腾。

父系氏族社会

《北山经》记载:有“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则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有鸟焉,其状如雉雄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斯”,则是以鸳鸯为图腾的氏族;有“其状如犬而人面”,是说以狗为图腾的氏族;有“其状如羊身,人面”,是说以羊为图腾的氏族;有“其神皆蛇身人面”,是说以蛇为图腾的氏族。

《中山经》载:“其十六神者,皆豕身而人面”,“其神状皆人面而三首,其余皆豕身人面也。”(第117页)是说以猪为图腾的氏族。又云:“曰光山……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是说以龙为图腾的氏族。又云:“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其神状皆鸟身而人面。”是说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另还有:“洞庭山之首……其神皆鸟身而龙首”,是说以鸟、龙为标志的复合图腾氏族。

《海外南经》载:“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灌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而有翼,鸟喙,方捕鱼。”是说以鸟为图腾的氏族。

《海外西经》载:“有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海外北经》:有“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是以蛇为图腾。

《海外东经》载:“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是说东方有以鸟和龙为标志的复合氏族图腾。“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鱼身,无足。”是说氐人国是以鱼为图腾的氏族。

《大荒东经》:“东海之诸中,有神,人面鸟身。”《大荒南经》云:“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驩头人面而鸟喙,有翼,食海中鱼,仗翼而行。”《大荒南经》:“西海陏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蛙,践两赤蛇,名曰弇兹。”以上是以鸟为图腾的氏族。

鸟图腾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有神;人面虎耳,有文有尾,皆白。”是说以虎为图腾的氏族。

《大荒北经》云:“有詹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诸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神,名曰九凤。又有神銜蛇持蛇,其状虎首而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张良。”

《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足,娶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是说黄帝之孙是以豕、龙为图腾的氏族。

在正史中,也有图腾标志的记载。

《史记·秦本纪》记述秦人之女祖女修,“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即秦大业为玄鸟的儿子,实际上是大业氏族以玄鸟为图腾。大业的儿子大费又生子,其中一人“实俗鸟氏”,即仍以鸟为图腾。俗鸟氏“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之使御”。[3]太戊是商朝的第九代商王,距今约3500年上下,其御手中衍尚有鸟图腾存在。关于先民以动物、植物为标志的图腾现象,在先秦文献中举不胜举。这些图腾标志,或绘成木制图像,或绘其身上,或做成装饰。总之,使氏族内外的人一眼就能够辨认出来,以区别族群,亲疏辨别婚姻关系,繁衍后代。

对古代氏族各种各样的图腾信仰和标志图像,我们今天无法研究的十分清楚。但是,从历代文献记载和出土图腾实物中,我们现任的图腾终归于两大类。一是鸟类,包括鸡、鹰、燕、乌、鹳、鹑、鸿、孔雀、鸳鸯、鸵鸟等以各种鸟类为图腾的氏族。就是融合了鸟类的各种形态和龙族图腾的一些特征,成为上古信仰各种鸟类先民的共同图腾。

丰富多样的姓氏图腾

二是以虫、兽两类为主的龙系列图腾标志。虫类包括鳄、蛇、鱼、蜥蜴、鲵、龟、鳖等,受累包括猪、马、牛、鹿、虎、熊、犬、狼、狸、鼠等。

另外还有一些非生物图腾,包括太阳、月亮、雷电、彩云、星星等。

虫、兽及非生物图腾被古人统称为龙。

1、关于龙崇拜及龙图腾

自然界本来就没有“龙”这种生物。龙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信仰的标志图腾,是因为龙综合了古代众多氏族的图腾,而汇为一的形象标志。

中华文明起于多元,这已被考古发觉的成果所证明。新石器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期,在这个时期,古代氏族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分别产生了鳄崇拜、蛇崇拜、鱼崇拜、蜥蜴崇拜、鲵崇拜、猪崇拜、马崇拜、牛崇拜、鹿崇拜、虎崇拜、熊崇拜,甚至产生对太阳、月亮、星星、雷电、彩虹等自然现象物体的崇拜。这些崇拜对象就是各种氏族的图腾。随着氏族的婚姻融合,又不断产生新的复合图腾。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及战争的强制,以崇拜鳄鱼、蛇为主题的氏族成为氏族的强者,龙的图腾标志开始逐渐出现。

凤,又称凤凰。它和龙一样,在自然界也是不存在。但它又确确实实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对象。在凤崇拜没有形成之前,上古氏族易经分别产生了鸡崇拜、燕崇拜、鹌鹑崇拜、孔雀崇拜、乌鸦崇拜、鸵鸟崇拜、鹤崇拜、老鹰、老雕崇拜和雁等多种鸟类的崇拜。这些鸟类,就是各氏族的图腾。

龙与凤尽管在自然界中不存在,但作为先民的图腾崇拜,最早的原始龙形已出现在辽宁省阜新市查海原始村落遗址,距今8000年,基本形态为蛇,属于居此氏族的蛇崇拜。1987年出土于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蚌塑龙,被专家断定为鳄鱼,即居此氏族的鳄鱼崇拜,距今断代为6460年。出土于山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的蒜头壶,上绘方头鱼一条,为居此氏族的鱼崇拜。古人认为鱼即龙,故被人称之为鱼龙。断代为距今7000年。甘肃甘谷西坪遗址出土陶瓶一件,上绘大鲵(娃娃鱼)遗址,时间断代为距今5500年。甘肃武山傅家门遗址出土距今5000年的陶瓶,上绘大鲵(娃娃鱼)一条,时间断代为距今5000年。武山、甘谷二县东西相距百里,两间出土陶瓶上所绘大鲵形态基本相同,可证二地均系大鲵信仰的氏族。专家们称此图腾为鲵龙。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小山赵宝沟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6000年的猪龙纹、鹿龙纹、鸟龙纹陶尊。

玉猪龙

在辽宁省喀左县牛梁河女神庙遗址中,发现属于红山文化的泥塑“猪龙”,在环绕神庙的积石冢里,墓主人又以两件玉雕“猪龙”置以胸前。以上遗址相去都不太远,显然是古代猪氏族居住区,其图腾为猪。现在学者们称其为玉猪龙,或泥塑猪龙。“雷公豕首麟身”,“状如彘”(唐李肇《国史补》)可见古人早已把猪列为龙系列。

王充在《论衡·龙虚》篇云:“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周礼·夏官》云:“马八尺以上为龙。”《尚书》云:“龙马出河。”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一件距今5000年玉雕龙,被图腾专家王大有誉为“马型原龙”。可见马图腾为龙系列。

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也属龙系列。龙的耳朵似牛耳可证。湖北黄梅县焦墩遗址出土的一条距今6000年,由大小不等、颜色各异的河卵石摆成,曾被誉为长江流域第一龙。不少学者认为此龙为牛头龙形。

1998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一件距今5300年环形玉雕龙。此龙首尾相连,两眼圆睁,吻部略突,头上有清晰的双角,龙头极像牛头,可谓真实的牛形龙。牛为居此氏族的图腾标志无异。(《中国文物报》1998年12月9日载张敬国等《凌家滩遗址考古发觉获重大成果》)

赤峰市敖汉旗台遗址,出土泥质夹砂陶尊一件,上刻画有一只呈奔跑状鹿,且昂首长角,并以鱼身鱼尾绘于后身。专家曾以此为典型的鹿图腾。(《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期,《敖汉旗南台地赵宝沟遗址调查》)

在汉文化中,龙虎联璧的词组十分鼓舞人心。如龙吟虎啸、龙骧虎步、龙蟠虎踞、龙腾虎跃、龙争虎斗等。虎被尊为图腾标志已在考古出土文物中发现。1987年,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古墓葬出土的一件距今5000年的大型玉琮,就饰刻以虎纹;山东临朐朱村大墓出土的玉佩虎纹饰,可证虎属龙系列。(《中国龙的发现》,第5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都可证虎为古氏族图腾标志。

虎图腾

另外,对古代出土器物中饰以犬、熊、龟、云、虹、星、太阳等图案的器物不胜枚举,这都可能与古代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不但龙系列在考古中不断被出土文物所证实,凤系列图腾比龙系列图腾出土的数量还多。

东汉许慎《说文》曰:“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麟后,蛇肚,鱼尾,鹳颡,鸳腮,龙文,龟背,燕颔,鸡喙,无色俱备,出于东方君子之国……”许慎笔下的凤,不但综合了很多鸟图腾的特征,而且还吸收了龙图腾系列中的重要特征,反映出龙凤两系列图腾互相兼容的基本状况。

凤图腾的最早原型是鸡。鸡是由山鸡驯化而来,五彩斑斓,且迎太阳出升而鸣,起到报时作用,故古人称为“阳鸟”。

《山海经·丹穴山》:有鸟,“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可证。

2002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距今7100多年的凤形陶杯,2003年出土于辽西牛河梁遗址四号墓的玉凤,都被专家称之为鸡形凤图腾。

玄鸟系列的多种鸟类是先民的重要图腾,包括燕子、乌鸦、八哥、斑鸠、鹫、鵰、鹞、鹗、隼及鸮形目的枭、红角鸮、长耳鸮、短耳鸮、猫头鹰等体色呈黑色的鸟类。少昊系统的25个氏族图腾,就包括众多鹰类、鸠类、雀类,并且以鹰为图腾标志。在《说文》中,“鹏”字即古文“凤”字,可证鹰类与凤鸟相通。少昊族裔以鸷鸟为图腾的鸷国遗址存在到西周初年。商族就是以燕子为图腾的氏族。

水鸟系列的多种鸟类也是先民图腾,包括鹳、鹤、鸿鹄、鸿雁等。河南临汝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缸,上绘鹳鸟銜鱼石斧图绘,被不少学者认定为鹳头氏族的图腾标志。

玉凤

孔雀也是古代氏族的图腾标志。《异物志》就有“孔雀形体即大,细颈隆背,似凤凰”的记述。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孔雀图案,就被考古专家贺称为“我国最古老的凤凰图案”。(新华网2004年3月31日)

古代氏族以水陆动物和空中飞鸟为图腾是真实存在的历史,已是无可怀疑的实际存在,对众多纷繁的图腾现象,古人用龙、凤两大系列分类是十分清楚的,即水族、两栖及陆地动物为龙族系列,空中飞鸟为凤族系列。由于龙凤二族的互相婚姻,又形成龙中有凤,凤中有龙的历史事实,故宋人郭若虚在总结龙的形象时云:“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4]《说文》在总结凤形象是云:“鸿前、麟后、蛇肚、鱼尾、鹳颡、鸳腮、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俱备。”龙凤形象对比,反映出龙凤图腾作为先民的综合图腾,龙吸纳一些如驼、鹰等等凤图腾特征,凤形象吸纳龟、蛇、鹿、鱼等一些龙系列图腾的特征。

经过综合整理,中华上古氏族、部落最终形成以龙凤形象为标志的图腾崇拜。在现存古籍中,三皇五帝、夏禹、商汤等列祖列宗,无不是龙与凤为图腾的先民子孙。说龙凤图腾是中华民族的祖源文化,是十分合适的。闻一多先生说:“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各种动物图腾

二、太昊、伏羲为二族,开凤族、龙族之先

龙凤文化是中国传之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究其渊源,凤起于太昊,龙起于伏羲。

太昊,又作大皞、太皋,是上古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太昊之原意,历代史学家皆认为与太阳有关。如崇拜太阳、太阳光辉等。据愚所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是反对、攻击太阳的,都对太阳充满崇拜。因而太阳不代表太昊之原意。在中国,太昊为古老氏族之名,因最先是以凤鸟作为本族图腾的,故为风姓。在甲骨文中,风、凤不分。凤鸟的原型应是由人类最先驯养的山鸡。它日出而鸣,先民认为是它把太阳引出来,故曰皋鸡。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神物。因而这个氏族叫太皞,兼含太阳和凤鸟的意思。太皞后裔少暤氏集团中以雉鸟为图腾的“五雉”子族,可能是太昊族最先的氏族图腾。

太昊

最先记载太皞氏发祥地的是《左传》。鲁昭公十七年(前525)载:“陈,太皞之虚也。”[5]陈,即今河南淮阳市及其周围,意即淮阳是太昊氏的故居,即凤文化源生地。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前639)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邾人灭须句。”[6]是说当时的任国、宿国、须句国和颛臾国在古代都是风姓,是太昊族的直接后裔。春秋时,仍负责祭祀太皞和济水。《史记·封禅书》云:天下大川祀二,曰济曰淮。[7]古人依水而居,看来济水两岸就是太昊氏族主要的居住地。按《禹贡》和《水经注》,济水由河南荥阳出黄河入荥泽而东,过封丘南、陶丘北,入菏泽,出大野泽,经梁山东、平阴、济南北,东入大海。

史学界大都认为,太昊、伏羲距今七千年前后,在考古学上,河南裴李岗与山东北辛文化可与之对应。照此推算,太皞氏族至春秋已经4300余年,尚有直系后裔存在,说明太昊族内是有单独的历史文化代代口耳传承至春秋之时。宿国在东平县境济水之东。鲁庄公十年(前684)三月,宋人逼迫宿国迁往徐州东南,今宿迁是也,后亡于楚;须句国,位于东平县济水之东,于鲁文公七年(前620)被邾灭国;颛臾国在泗水县东,亡于鲁。唯任国存续最长。大概因周文王之母出于该国之姓。任国,在济宁市南。《孟子·告子下》云:“任人有问尾庐子……尾庐子不能对,明日至邹以告孟子。”就是说任国人问孟子的学生尾庐一个问题,他不能回答,就跑到邹县去问孟子。

阎若璩《四书释地》:“任,国名,太皞之后,风姓,汉为任城县,后汉为任城国,今济宁州东任城废县是。去古邹城仅百二三十里,尾庐子明日即可往问。”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任”字下载,今微山嫌西北鲁桥镇仲浅遗址即是之后古任国,其据邹县里程正合阎若璩所述。《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记载,仲浅遗址在微山县西北,为东周之城。可见此地不是古任国的世居地。《左传·桓公五年》(前707)载:“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8]《谷梁传》作“天王使任叔之子来聘。”可知“任”、“仍”古通。

古任国位置图

《路史·国名纪》云:“太昊后任国,或曰仍也。”《左传·昭公四年》载:“夏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9]而《韩非子·十过篇》云:“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叛之。”可见古代“仍”与“戎”亦通,有仍即有戎。顾颉刚先生著名的《有仍国考》论证了春秋时活动于曹国西部及南部的戎国。戎国即有娀,可见任国、仍国皆指有娀。任为太昊后裔,有娀即有任,为太昊后无可怀疑。《左传·隐公十年》(前713)载:“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秋,盟于唐,后修戎好也。”[10]杜预注:济阳东南有戎城。春秋时的济阳在今东明县马头镇朱岗寺一带,是一处龙山文化遗址。今菏泽市西南、古济水南岸曹县韩集镇安陵堌堆即杜预、顾颉刚所指春秋戎国所在。

该遗址初探为4万平方米,含大汶口、龙山、岳石夏商周秦汉不断代文化,即有娀之虚,有娀还是是商始祖契之母族。《诗经·商颂》:“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又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郑玄曰:“有娀氏之女简狄吞卵而生契。”因而有娀是商族的母家。有娀还是夏朝第五代国君少康的母家。《左传·哀公元年》载:“昔有过浇……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为仍牧正。”[11]少康是在有娀外家长大,后被有过追杀,逃到有虞(今河南虞城),养精蓄锐,终于复国。

有娀之虚在济水之滨,周围龙山遗址十余处,皆为其族所居。说此为太昊氏之墟,不论从考古学的年代上,还是从历史文献记载的推演中,都是合乎逻辑的。

但《左传·昭公十七年》(前1525)记载:“陈,太皞之虚。”[12]陈即河南淮阳,今有宋代的太昊伏羲陵,似是在彼。顾颉刚大师研究认为,春秋时的陈国国都在今河南淮阳县,而《左传》所说的陈不是太昊族的中心地区。看典型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密集于山东西、东部,而河南则很少……他的遗墟应当在济水流域。陈君的姓出于周王所赐,陈地又因周王所封,可见这一带的本姓未必是妫,其原始居地也未必是淮阳,所谓太昊之虚,是跟着陈国而迁徙的。他的遗墟应回复到济水一带。《汉书·地理志》:“陈留,郡陈留。”臣瓒注曰:“留属陈,故称陈留。”故知陈留本为古陈之留邑。

按《史记·梁孝王世家》,孝景六年(前144),梁孝王死,梁国一分为五,其子刘明封济川王,都济阳(今东明县南部),王七年,因罪废为庶人,收国为济川郡。武帝元狩初年(前122)改为陈留郡,迁开封东南,顾先生分析很有道理。太皞后裔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挚任氏之中女,其先是夏仲奚、商仲虺。帝舜后裔遏父为周武王陶正,武王赖其器用,封其子妫满于陈,都宛丘之侧。这恐怕是“陈,太昊之虚”的开端,据今三千多年,据鲁昭公时已五百余年,其“太昊之虚”的地位已比较巩固。陈为舜后,舜为太昊后裔可见。

夏车正——奚仲

陈梦家在《尚书通论》中说的好:“舜为妫姓,又为姚姓,居姚墟,又曰洮虚。‘妫’、‘姚’二字古通,故妫水实为后来之洮水。”按《水经注》,洮水在鄄城、菏泽交界处。《说文》:“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太平寰宇记》濮州雷泽县下云:“尧城,在县东十三里。”《援神契》:“帝舜生于姚墟,应劭曰姚墟与雷泽相近。”《括地志》:“姚墟在雷泽县东十三里。”雷泽县城在菏泽市牡丹区胡集乡胡集村,姚墟当距此不远。雷泽故城东城墙为龙山土所筑,或为姚墟旧址。尧的母族是陈锋氏,陈又为舜后,说明舜就是陈锋氏族之人。尧与舜的两个家族应为时代姻亲通婚之族。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闵公二年》记载,鲁庄公之妾僖公之母是成风氏,为太昊后裔须句国的女儿。太昊风姓,最早居地在济水之滨之有娀之墟。到帝喾之时,太昊后裔的一支从济水迁至雷泽东南一带,曰成风氏,或陈锋氏,即舜族。汉儒应劭《风俗通》引《尚书》云:“舜生姚墟。”又云:“姚墟在济阴成阳县,帝颛顼之墟,阏伯之墟是也。”应劭认为济阴郡成阳县之姚墟,不但是舜的出生地,还是帝颛顼的故墟,帝喾之子阏伯之墟。说帝颛顼故墟,是对的,说阏伯之墟,是错的,阏伯之墟在商丘。

看来太皞后裔帝舜居陈,即菏泽东北成阳一带;舜晚年居鸣条,死而葬焉,在曹县安陵有娀遗址东;后来舜的子孙在夏商之间西迁,把陈之地名带至开封东、东南一带,使陈之名渐见于史籍。西周分封,把舜裔遏父之子妫满封宛丘,国名曰陈,即是把陈风氏之故名用用为封国。故太昊之虚在淮阳之说,自西周始。而雷泽之滨的陈锋氏故虚渐为姚墟代之,济水之滨的太昊之虚先后为有娀、有仍、有戎所代替。春秋时,戎国东迁济宁,曰任国,至战国末年亡于楚,汉为任城县。以上可见,太昊之族原本来在济水流域的鲁西南。今东明南部、曹县、定陶、单县、成武、钜野境内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多为以鸟为图腾的太昊后裔凤族所居。

舜帝

三、龙族雷神与凤族华胥合,生伏羲

中华古代居雷夏泽、大野泽一带的氏族,大多崇拜鳄、蛇、龟、鼋等水陆两栖动物,称龙族,后来又有以马、牛、鹿、狸、虎、骆驼等陆地动物为图腾的氏族加入龙族部落,即从西北迁徙而来的黄帝族等部落。

雷夏泽,又名雷泽、华泽、负泽、龙泽,由西出黄河的澭水所汇,其地域在今鄄城县东南部。按《水经注》,北魏时其泽南北十五里,东西二十里,上古时应更大。此泽湮于宋金元二百年黄泛。大野泽又名东海,由西出黄河的济水所汇,在雷泽之东三十里许,泽北界商都庇城,即今郓城县城,南界是鵙丘城,即今钜野县城,东西六十里。远古时,二泽或为一水。

《山海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首,鼓其腹则雷。”又云:“东海中有神兽”,[13]晋郭璞谓之雷神。雷泽中的雷神是龙身人首,显然是以龙(鳄鱼)为图腾的氏族居雷泽岸边。《山海经》:东海之外有少昊之国。少昊国在曲阜,正大野泽之东,可证大野泽为东海。汉初纬书《诗含神雾》、《河图》皆云:“大迹出雷神,华胥履之,而生伏羲。”《河图》所谓雷泽岸边的大迹,显然也是指以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雷神的足迹。后来有众多历史地理文献重复这一记载,包括儒家正统学者也予以认同。

雷神

到了西晋,史学家皇甫谧得表弟城阳太守梁柳一批古籍后,系统地完善这一观点。他在所撰《帝王世纪》中说:“太昊伏羲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为百王先。”[14]皇甫氏十分明确指出是“大人迹”出于雷泽之中,而不是别的动物或神灵。就是说凤族太昊的华胥姑娘,在雷泽岸边与龙族青年合,生子曰伏羲。战国之前,人们在文献中只知道有太昊,而伏羲的名字始终未见于文献,是庄周第一个把伏羲写入《庄子》之中。

自此开始,战国诸子分别把各氏族口耳相传的祖先,先后以虑戏、伏戏、庖牺等不同谐音字写入竹帛。西汉的学者最后认定这位祖先就是伏羲。龙凤二族互为婚姻,共同与大自然斗争,不断推动着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战国后期,人们开始把太昊、伏羲合而为一,曰太昊氏伏羲,成为中华初祖。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凤是凤,龙是龙,虽为姻亲,但以父族为主线的血脉清晰可见。这主要反映在距今4000—7000年的上古时期。凤族的代表人物是女娲、少昊,风后、力牧、大鸿、颛顼、帝喾、舜、皋陶、伯益、垂、费仲等;龙族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共工、炎帝、蚩尤、黄帝、四岳、尧、鲧、禹等。

上古帝王图

四、凤族女娲与龙族共工

在中国人人皆知女娲娘娘,并知其为伏羲之妹,是兄妹婚姻。嘉祥县武梁祠汉画像石交尾图,皆云为伏羲、女娲。此图为夫妇昭然可见,但说其是兄妹婚姻,实属臆猜。对女娲古籍记之甚少,传说甚多。《帝王世纪》曰:“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15]从风姓看,女娲当为太昊氏凤族之人,因母系为龙族,故有龙族特征。

《风俗通义》:“女娲祷祠神祈为女媒,因置婚姻。”[16]说婚姻起自女娲。

《世本》:“女娲作簧。”[17]《帝系谱》:“女娲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又说音乐起自女娲。

《归藏》:“昔女娲筮张幕枚占之,曰:吉,昭昭九州,明代极,平均土地,和合四国。”

《淮南子》:“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且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18]

以上看出女娲是位继伏羲之后的女祖先。此时正是由母系氏族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男女轮流为氏族首领是可能的。

与女娲同时的龙族为共工氏。《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杜预注:“共工在太昊后,神农前,以水名官者。”[19]《礼记·祭法》云:“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孔安国注曰:“共工氏无録而王谓之霸,太昊、炎帝之间。”孔颖达疏曰:“共工后氏子孙为后土之官。”《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曰:“黄帝氏以云纪,炎帝以火纪,共工以水纪,太昊氏以龙纪。”[20]以上可证共工在炎帝之前。《祭典》:“共工氏伯九域。”《汉书·律历志》引《世经》:“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首太昊……任知刑以强,故伯(霸)而不王。”

共工氏是继太昊、伏羲之后,与凤族女娲同时的龙族首领可见。

女娲娘娘

女娲、共工之后,《庄子》、《史记》、《汉书》为我们开列出十五位先祖之名,即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廬氏、混沌氏、昊黄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他们皆袭太昊庖牺之号。这些氏族,究竟谁是龙族,谁是凤族已很难考证,因此史学家统列为伏羲时代。这个时期大约存在二千余年,其主要任务是为生存与大自然作斗争,主要贡献是:作纲罟以田渔,取牺牲以饱腹。

黄帝之前有个主宰北方的氏族曰神农氏。最早记载神农的书是《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治斤斧。”其次是《文子》。在上世纪,《文子》一书已被人确认为伪书。1975年河北中山靖王墓出土汉简中有《文子》,专家学者认定《文子》确系春秋末之人,即濮上葵丘人,为范蠡之师,姓辛名钘,号计然。《文子》曰:“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管子》曰:“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之谷食,而天下代之。”

《尸子》:“神农并耕而王,所以劝耕也。”“神农夫负妇戴以天下治。”尧曰:“朕之比神农,犹昏之仰旦也。”

《吕氏春秋》:“神农之教曰:土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民利也。”

神农尝百草

贾谊《新书》云:“古之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固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代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从以上所记使我们知道,神农氏显然是农耕民族,秦汉以后,多把他和炎帝连在一起,曰神农氏炎帝。其实,神农氏与炎帝在先秦古籍中为二个系统。按徐旭升先生研究,神农应与遂人、有巢等远古之人联系在一起讨论。古人说神农以德,谈炎帝以事。愚以为,神农氏泛指万年至八千年间农耕初始之先人,皆系泛指。因炎帝也是农耕之族,故把伏羲至黄帝间统称为神农时代。古籍中,凡说神农者,一般是指炎帝。

五、龙族少典氏、凤族有蟜氏

这是古代东方的两只古老氏族,少典氏为龙族伏羲后裔,有蟜氏为凤族太昊后裔。古史说少典氏,是炎帝、黄帝的父族。《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对少典氏是龙是凤,还是别的什么氏族,自古无人系统梳理。中国传说史大家徐旭生先生说:“少典氏和有蟜氏二族,原来居住何地,我们无法知道,未便妄说。”[21]反映出研究古代氏族的难度。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引用山东省微山县出土的《伏羲庙碑》云:“奉少典之祀,祀其故国也。”“东迁少典君于颛顼,以奉伏羲之祀。”按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称:“伏羲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山之西也。”[22]

少典氏

山阳高平伏羲冢正是微山县伏羲陵所在。王氏所引《伏羲庙碑》也正在此地。据《中国文物地图册·山东分册》介绍,伏羲庙位于微山县双城乡,属唐代始建,宋、元、明、清皆有修复。笔者认为,陵与碑应是东汉所立,唐代复建。十五代伏羲有一代死葬于鱼台双城一带。碑文称少典氏奉祀的是伏羲,即是龙族的一支,伏羲的直系后裔,其居地在大野泽周围。少典氏在尧舜时仍居于这一带,少昊后裔伯益的母族就是少典氏。有学者认为,少典为少昊之误,错。少昊为凤族,伯益是少昊后,岂再娶本族人为妻之理。少典奉伏羲祀,为龙族伏羲后已明。

《索隐》云:少典氏,为诸侯国号。作为地名可能在郓城附近,即春秋之少禘。

再说有蟜氏。《太平御览》称有乔氏,蟜、乔古通。

皇甫谧得表弟城阳太守梁柳古籍,补充《国语》说:“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都于陈。”

从《左传》可知,任为凤族太昊之姓,任姒是母号,女登为儿时之名,少典氏娶任娰,成为龙族少典氏的妻子。神农即炎帝,故炎帝的父族为龙族少典氏。因神龙与任姒合而生炎帝,故炎帝为龙族裔子,而母族则为凤族太昊后裔任姓有乔氏。

凤族

六、龙族炎帝、黄帝、蚩尤、共工;凤族少昊、力牧、风后、大鸿

1、炎帝:说炎帝、神农非一人,有《封禅书》可证。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说明在春秋之时,人们都知道神农与炎帝是两回事。

《史记·索隐》引邓展云:“神农后子孙称炎帝而登封者。”邓展何时人无考,但持此说者众。

《大戴礼记解诂》的作者,清学者王聘珍说:“炎帝,神农之后也。”这是秦汉以后学者通俗称谓。

《易》:“庖牺氏后,神农氏作,是为炎帝。”

《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云:“炎帝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史官蔡墨曰:“有烈(历)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是说祭祀炎帝的后代柱,夏后氏以上都祀。汉学者郑玄注曰:“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者。”杜预注:“神农世诸侯,《礼记》作历山。”又云:“历山氏,炎帝后。”雷泽西南有历山龙山文化遗址,可证历山氏的存在。

东汉《潜夫论》:“赤帝魁隗,外号炎帝。”

《礼记正义》:“伊耆氏,古天子号也,或云即炎帝是也。”知炎帝为伊耆氏。

《帝王世纪》:“炎帝先都陈,后都曲阜。”

汉《春秋命历序》:“炎帝号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

皇甫谧:“曲阜有大庭氏之库。”可证炎帝曾都曲阜。

炎帝

炎帝八代约二百五十余年,有徙山西者,留下长治炎帝文化;有徙宝鸡者,与神农文化相结合,云炎帝起于宝鸡。

汉纬书《春秋元命苞》曰:“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面而龙颜,好耕,是为神农。”,知炎帝父为龙族。

汉纬书《钩命决》云:“任己感龙生帝魁(炎帝)。”任,为太昊后,知炎帝母为凤族。

《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乔氏女名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固以化焉。”(《御览》七十,又七十八)

《国语·晋语》:“炎帝以姜水成。”姜水,即羊水。

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云:“炎帝,生于羊水,即鄄城境内羊里水。”

景以恩《炎黄虞夏根在海岱新考》云:“炎帝生于成阳,成阳即常羊。成阳、雷泽一带有历山,即炎帝发源地之历山也。”

炎帝为姜姓,反映出其氏族以牧羊为主业。羊,姜之初文。按《水经注》,瓠子河自河南滑县出黄河,过濮阳之北,东南流入鄄城境,过羊里后即汇濮水东流,过羊角(今郓城棘城寺)、羊晋(今郓城双桥乡仪滨村)共七十里,一水三名,曰羊里水、濮水、瓠子河。再东流只称濮水或瓠子河。羊里水在雷泽之北,水草丰美,为炎帝族的世居地,时为母系社会;尚羊,又名常羊,羊里,即常羊哪里的简称,今鄄城西关王堌堆遗址即古常羊,是第一代炎帝诞生地。

说龙族炎帝早期在雷泽大野泽一带活动,还有以下证据:

《史记·周本纪》:武王封神农后于焦。

《汉书·地理志》说焦在弘农,即今三门峡一带,查该国为姬姓国。杜预说在亳县之譙,亦非。按《通典》、《城冢记》、《肇域志》、《读史方舆纪要》载,在钜野县金山之东。《兖州府志》嘉祥县下:“故焦城,在南县十五里青山之东,周无望封神农之后于焦,世传焦王宫殿一直尚存,今青山惠济庙,即其地也,乡名焦城村。”省文物局勘定为西周城。

明万历于慎行《兖州府志》:“焦国在钜野金山之东,今焦城村。”已勘探为西周初年之城,为焦国无疑。金山在东汉之前为焦氏山,因炎帝后封焦国而名。炎帝姜姓,地多有羊字,金山之南曰羊山,羊山西南有距今6000年大汶口西夏侯遗址可证。金山之上有汉代炎帝祠,山下有合药集古村,世代相传为炎帝合药处。

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

《兖州府志》金乡县下:“甲父亭,在昌邑东南,古侯国也,炎帝之后封于甲父。”按《山东省文物地图册》,昌邑古城东南五里有堌子张遗址,面积约二万平米,初识为商遗址,很可能是大汶口遗址,位于菏水之滨,为炎帝后甲父的封国。

《山海经》:“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东海即大野泽。龙族炎帝出生、立国、活动于鲁西南已明。

2、龙族黄帝

黄帝之名,首见于秦国。《史记·封禅书》云:秦文公时(前765—716),已祀黄帝。《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云:“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地。”说明在公元前635年的晋国在占卜时已有黄帝战蚩尤之卦。(《易卦》,最迟成书于周文王时)后来秦灵公(前620—613)“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五帝德》是《大戴礼记》引春秋战国间古籍之中的篇,为孔子、宰我问答。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教熊羆貔豹虎,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孔子不但说黄帝的出处,而且还提到炎帝的战争。

轩辕黄帝

《国语·晋语》:“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相济也。”《国语》进一步强调了孔子之说。

邹衍《终始大圣之篇》云:“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礼祥制度,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战国人邹子把黄帝作第一代帝王的开始,且是天下学者共知的常识。

《竹书纪年》从黄帝开始记事。《史记·魏世家集解》引晋人荀勖语曰:“和峤云:纪年起自黄帝,终于魏之今王。”和峤,西晋人,官太子少保。荀勖与和峤同朝为官。从春秋至战国的学者,已把黄帝列入与炎帝同等的地位。

《吕氏春秋·慎大篇》:“武王胜殷,入殷,未轝,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

《史记·周本纪》:“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吕氏春秋》和《史记》的追述,反映出三千年前的西周之初,人们清楚的知道谁是黄帝的后裔。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前为黄帝所出,后为誉美之词。

《庄子·盗拓》:“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国语》云:“黄帝能澄明百物,以命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箪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司马迁自序云《国语》为春秋末人左丘明撰,可证此为五帝排列之始。

《吕氏春秋·尊师篇》云:“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洲支父(鸟族),帝舜师许由,禹师大臣贄,唐师小臣。”

把黄帝作为祖宗看待,始见战国齐威王铜器陈侯因资鑊铭文说,陈侯因齐是黄帝后裔。可见,陈齐之历史追述到黄帝。

黄帝大战蚩尤

黄帝的出生地:

《河图稽命征》云:黄帝之母“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生轩辕于寿丘。”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云:“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炎帝族),又曰帝鸿氏(凤族),亦曰帝轩辕氏。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外,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

黄帝为龙族。《国语·晋语》:司空季子曰:“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大戴礼记·帝系》:“少典产轩辕。”《五帝德》:“黄帝者,少典之子。”

汉贾谊《新书》:“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集解》引三国谯周注云:“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三国韦昭注云:“贾待中(贾逵)云:少典,黄帝、炎帝之先;有蟜,诸侯也。炎帝,神农也。”虞唐云:“少典,黄帝、炎帝之父。”

《鬻子·五帝治·第七》逢行珪注:“轩辕氏,少典次子,父曰帝鸿氏,母曰附宝。”

《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

《帝王世纪》:“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寿丘在鲁,是知其母为凤族之女。《帝王世纪》:“黄帝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春秋命历序》云:“黄帝兴于穷山轩辕之丘。”陈梦家先生说:“黄帝号轩辕,轩辕即大鼋。”郭沫若也认为:“天鼋即轩辕。”天鼋即大鳖或大龟,龙属。《帝王世纪》:黄帝“龙颜,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即有穷、穷桑,大汶口文化遗址。此处是凤族少昊氏的居地,反映出皇帝沐足为少昊系统之人。

寿丘

《山海经·海外西经》云:“轩辕之国在穷山……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蛇亦龙属。反映出皇帝伏羲为龙族。

《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不少学者研究认为泗水即姬水,为少昊氏族所居。子出母姓,故黄帝母附宝为凤族少昊系统之女。按《史记》、《帝系》,黄帝父为少典族,母为有蟜氏女,即凤族任姓之女。

黄帝与炎帝是龙族,但既不同父族,又不同母族。《御览·七十九》引《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氏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女,世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及神农氏末,少典氏又娶附宝,兼大电光绕北斗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前已考,少典氏为伏羲之后,炎帝为少典氏裔子,龙的传人,姓伊耆氏即国号;母为任姓,凤族。

黄帝也是少典之子,是姬姓,因姬水而得。又说其母附宝为炎帝之后,附宝母族是凤族有蟜氏,怎么会成为炎帝之后?解释有二:一是黄帝父根本不是伏羲后少典族;二是附宝的母亲是少典族之女,或黄帝之姑祖母,姑祖母的女儿又回嫁到少典族,生黄帝。所以炎帝、黄帝不是兄弟可见。对炎帝、黄帝非兄弟,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一书中有详尽论述。黄帝与炎帝非同族,但又在曲阜和鲁西南一带活动,他的源头究竟在哪里?钱穆先生认为出自晋南;徐九旭先生认为在陕西高原;沈长云先生认为在山西西北部。

人首蛇身木俑

3、龙族缙云氏

《史记·正义》说:黄帝又曰缙云氏,错。缙云属炎帝龙族系列。

《史记·集解》引贾逵:“缙云氏,姜氏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任缙云之官也。”《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云,黄帝以云纪。贾逵说解释了此说。

颜师古注: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者。

汉马融:“三苗,国名也,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后汉书·西羌传》:班固言:“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羌族为炎帝后,源来自东方。”

郑玄曰:三苗为饕餮。马融注云:三苗,国名也,缙云之后为诸侯,盖饕餮也。颜师古、郑玄二先生之初炎帝后缙云氏是三苗之裔。

缙云堂

4、龙族炎帝共工氏、蚩尤氏

晋杜预曰:“共工,诸侯霸九州者,在神农前,太皞后。”[23]在西汉后期,太昊、伏羲合为一,太昊实指伏羲。杜预指出共工系伏羲之后。可见共工与炎帝同为伏羲之后。

《归藏》:“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故为龙族。

现代先秦史大师吕思勉:“共工者,炎帝之支脉也。”

贾逵:“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故共工为炎帝之裔子。

《路史》:“炎帝蚩尤。”

汉韦昭:“共工氏伯者,名戏。共工氏裔子句龙,佐黄帝为土官。”黄帝赶走炎帝,杀蚩尤,龙族炎帝后九黎族句龙、缙云登加入黄帝部落联盟。

《风俗通》:“共工氏之子曰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逮……故祀以为祖神。”

以上可见,共工是龙族伏羲之后炎帝之裔姜姓,与末代炎帝榆罔为同族异支,时称九黎,即九支子族。

龙族姜姓共工氏延续甚久,在少昊、颛顼、尧舜禹时一直独立存在,为凤族婚姻之族。

文颖:“共工主水官,少昊氏衰,秉政作乱,故颛顼诛之。”

共工怒触不周山

《史记·历律书》:“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淮南子·原道》:“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时共工为少昊水官,而颛顼诛之。

《文子》:“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

《楚世家》:“共工氏作乱,喾之重黎诛而不尽。”贾逵:“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为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

汉学者郑玄云:“苗民,谓九黎之裔也,九黎之君。少昊氏衰,而弃善道,上效蚩尤重行……”《淮南子》:“共工触不周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帝。”

韦昭:“三苗,九黎之后,高辛氏(帝喾)三苗为乱。”

帝尧时,共工氏又曾称霸一时。

《楚辞》王逸注云:“共工名康回。”

《国语》:“共工欲雍防百川,随高湮庳,以害天下。”

《国语·周语》:“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

《祭典》:“共工氏之霸九有也。”

《韩非子·外信者》云:“尧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孟子云:“舜流共工于幽州。”

《史记·集解》引《周书》:“昔有共工自贤,唐伐之,共工以亡。”

《淮南子·本经》:“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荀子·议兵篇》:“禹伐共工。”以上是说尧舜禹时,炎帝族共工氏子孙一直存在,并与当时的部落联盟斗争。但是自从大禹治水开始,共工氏开始以正面形象出现史册。

蚩尤

《周语》:“禹治水土,共工之从孙四岳佐之。克厌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国,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四岳、许由及夏后氏都是共工的子孙,又都是正面形象出现史册的。

《史记·正义》:“昔炎帝之末,有九黎之君,号蚩尤者。”马融注《吕刑》曰:“少昊之末,九黎君名楚,谓少昊之衰也。”

共工氏之后代分九支,时称九黎,以蚩尤氏最强。孔安国:“九黎君号蚩尤。”郑玄:“蚩尤伯天下。”高诱:“蚩尤,九黎君名。”管子:“共工之王。”《史记·集解》应劭云:“蚩尤,古天子。”臣瓒引《孔子三朝记》曰:“蚩尤,庶人之贪者。”是说共工裔蚩尤未列诸侯之前。

《初学记》引《归藏·启巫》云:蚩尤出羊水,登九淖。

《阴经遁甲》云:“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

汉孔安国《史记》注皆以蚩尤为九黎之君。九黎,亦炎帝苗裔。

《战国策》:苏秦说惠王:黄帝战涿鹿而禽蚩尤。汉高诱注云:“蚩尤,九黎君名。”

韦昭曰:“九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又云:“三苗,炎帝之后,诸侯也。”

马邦举《古史略考》:“蚩尤是九黎之君。”《尸子》:“蚩尤作九治。”

《世本》:“蚩尤以金作兵。”宋忠注:“蚩尤作五兵。”《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

大禹治水

5、凤族少昊氏:

学者研究,少昊是对太昊而言,为太昊后裔。少昊氏究竟是什么时代从太昊系统分化出来自成体系,已很难考证。太昊以雉鸡、皋鸡为图腾,而少昊把鹰类鸷鸟视为凤凰,统领雉类、扈类共二十四个支族。

谯周《古史考》云:“穷桑氏,赢姓也,能修太昊之法,宗师太昊之道,故曰少昊。”可见穷桑氏就是少昊;而少昊是太昊之后的氏族。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言:“少暤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极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

《左传·定公四年》:“鲁公封于少昊之虚。”杜预注云:“少昊之虚,曲阜也,在鲁城内。”可证曲阜曾为少昊故地。

《后汉书·张衡传》注:“少暤邑于穷桑,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地在鲁北。”

《汉书·地理志》:“周武王封少昊之后赢姓于莒,始都计斤,春秋时徙居莒也。”

《尚书正义》孔颖达注云:“重,少昊之后;黎,高阳之后。”司马迁把重、黎合一,误。

以上可知少昊为太昊后,先邑穷桑,后都曲阜。穷桑,一般认为今大汶口遗址即是,对少昊的父族,自古争论不休。

少昊百鸟国

宋忠注《世本》云:少昊是黄帝之子青阳。皇甫谧从之,曰:少昊帝名挚,字青阳。

《史记·历律志》引《考德》曰:“少昊曰清。”

杜预注《左传》:“少昊,黄帝子,己姓之祖也。”

有学者反驳说:“清者,黄帝子青阳也,其孙名挚,故挚不是黄帝子也。”

以上只能说明少昊与黄帝的关系,但少昊不是龙族,而是凤族。

《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昊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暤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者也;鴡鸠氏,司马也;鳲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名以民事。”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我们从郯子的话中知道,少昊是凤族,鸷鸟系。郯子时已认为鸷鸟就是凤鸟。

对少昊族的二十四种鸟,历来说法有异。但使我们知道少昊族有二十四个子族,且在春秋郯子时,太皞也被排斥在凤族之外,成为龙族,成为后来和伏羲合并的源头。而少昊成为凤族的实际领袖。少昊族的居地分布很广,遍布山东、沿海及江淮。集解云:“少昊乃方雷氏所生,”《世本》称少昊己氏,即母族为己氏。按《世本》,己氏为黄帝族之姓,这就是少昊为黄帝子的源头。己氏为方雷氏之姓。曹县东南古有己氏邑,汉有己氏县,有龙山文化遗址,当为少昊母族所在,己为蛇形,龙属,其母族为龙。从母族讲,少昊为与黄帝有关。

少昊

伯赵氏之居在钜野县:伯赵鸟,又称伯劳,为猛禽隼类,古称鶪,为少昊氏第三支族之图腾,其族称郹氏。其族定居后,去鸟加邑,改鶪为郹。《左传·定公十一年春》,齐侯、卫候次于垂葭,实郹氏。杜预注云:“垂葭改名郹氏,高平钜野西南有郹亭。”明万历《兖州府志》钜野县下载:“郹亭,春秋齐鲁交兵会盟之地,在钜野西南五里,至今高台尚存,春秋时称郹氏。”郹氏又名垂葭。垂,人名,郹氏族首领,帝舜之重臣。《史记》曰:“垂主工师,百工致力。”历二千年至春秋之时,在大野泽南,济水之东,尚留郹氏城邑土丘。我对此废台一直关注,多次考察没有发现上古遗物。前几年尚瑞芳女士在此地开发,我建议挖掘,她说人云伏羲在此,不敢造次。前几天在郹氏会盟台开会,我围台三周,终于在从地下新挖土中找到龙山至商周陶片八片,此处为郹鸟氏之居可定。

九扈氏之居在郓城北,梳洗楼遗址为其源头。有十几部地理历史文献可证。据顾颉刚先生研究,凡与鸟有关的河水名,皆与太昊、少昊凤族有关,如雎水、淮水、澭水、潍水、獲水、鸿沟等。少昊族系后裔众多,春秋战国时秦、赵、徐、梁、黄、江、徐、郯、莒、英、六等几十个小国均为其后。对少昊氏族没有被司马迁列入《五帝本纪》,后来的学者非常有意见。西汉孔安国、西晋皇甫谧、孙冯异注《世本》,都把少昊列为五帝之首。实际上,太昊凤族的主要传宗世系就是少昊系统。少昊之名在炎黄蚩尤大战之前已经存在。少昊与风后、力牧、大鸿等凤族又同时出现在炎黄之时,可证黄帝部落联盟凤族人数之众。

伯劳

《帝王世纪》云:“炎帝初都陈(在雷泽一带),又徙鲁。”炎帝何时赶走少昊而居此地?《帝王世纪》曰:“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箕文谏而杀之。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说明炎帝时代少昊氏后人久居曲阜,是被本族赶下台的。

另外,凤族中还有风后、力牧和大鸿。

风后,黄帝联盟中凤族代表。

《集解》郑玄曰:“风后,黄帝三公也。”《帝王世纪》:“黄帝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

《春秋内传》:“黄帝师于风后,风后善于伏羲之道,故推演阴阳之事。”

朝上述,风后之族在黄帝时居海边,后加入黄帝部落联盟。

力牧:黄帝部落联盟的太昊氏后裔。《太平御览》三十九引《帝王世纪》曰:力牧之后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伊尹名鸷,属鸷国,任姓。故力牧为凤族太昊后。班固云:“力牧,黄帝臣也。”《帝王世纪》:“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又云:“黄帝征诸侯,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太昊后裔任姓力牧为黄帝灭蚩尤立下大功。

大鸿:《史记》说是黄帝之号,非也。应是黄帝部落联盟的凤族,属少昊系统。《封禅书》云:“鬼臾区号大鸿,黄帝大臣也。死葬雍,故鸿冢是也。”雍在今陕西凤翔,秦人为少昊后,立国后,把大鸿文化带来西方,为大鸿建冢,此前无此说。

大鸿

七、炎黄、蚩尤大战

对炎、黄、蚩尤大战,历代史学家都非常关注,从无人怀疑这次战争的伪虚,但是对大战的次数、地点,历来分歧颇多。

史学界一致认为,在《史记》中所记关于这次战争的材料来源,是司马迁对各种原始材料不动字句的拼凑,故有很多矛盾。但细读这段文字,虽为拼版,但叙事清楚,层次分明。先说神农氏(炎帝)衰,诸侯互相攻击,神农氏(炎帝)不能制止;又说黄帝用兵征不享,诸侯来享;再说蚩尤最暴,黄帝莫能战。后又说炎帝又侵陵诸侯,诸侯都归黄帝。再后说黄帝训熊、罴、貔貅、豹虎与炎帝战于阪泉,三站而胜。再后是蚩尤不听黄帝,黄帝主动联合各方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杀蚩尤,尊黄帝为天子。

炎黄二帝

首先这是一场以战争形式推进中华先民大融合的伟大事件。

这次大战,小战役肯定很多,但大战只有三次,一是蚩尤伐炎帝榆罔;二是黄帝阪泉战败炎帝蚩尤;三是黄帝于涿鹿战败蚩尤,杀之。

蚩尤伐炎帝于空桑,当在曲阜至大汶口一带。《周书》:“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可□□,上天莫成之厌。蚩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摄,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请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挚。天用大成,至今不乱。”《史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又云:“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这是司马迁总结前代文献与学者研究的结晶,即阪泉之战是与炎帝打,榆罔南奔;涿鹿之战是与蚩尤打,蚩尤被杀。

《御览》五十六引《帝王世纪》:“蚩尤氏强,与榆罔争王于涿鹿之野。”

《帝王世纪》:“榆罔居空桑,故《归藏》曰:蚩尤伐空桑,帝所居也。”

炎帝败,南逃江左,蚩尤自为炎帝。黄帝见蚩尤势大,伐之。

汉贾谊《新书》:“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应为阪泉)之野,血流漂杵。”

涿鹿之战

又云:“神农氏衰,黄帝修德抚民,诸侯咸去神农而归黄帝,于是乃扰驯猛兽,与神农氏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之。”此为炎帝蚩尤与黄帝之战。

阪泉之战,势均力敌,故《史记》称:“蚩尤作乱”,“蚩尤为暴”,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即《周书》所谓“阪泉氏徙居独鹿,诸侯叛之。”

《归藏》:“黄帝与炎帝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巫咸曰:果哉而有咎。”此为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

《山海经》:“黄帝命应龙攻杀蚩尤。蚩尤请风伯、雨师以从,大风雨。”

《帝王世纪》:“黄帝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擒于涿鹿之野,使应龙杀于凶桀之丘。凡五十二战而天下服。”此为黄帝与蚩尤之战。

《归藏》:“蚩尤出自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蚩尤于青丘……”

《盐铁论》:“轩辕战涿鹿,杀两曎,蚩尤而为帝。”两曎,太昊、少昊后裔,看来有支持蚩尤者。

《五行篇》:“黄帝得六相,蚩尤为其一。盖黄帝之后,有服属于黄帝者也。”此说明蚩尤之后其族人曾加入黄帝联盟。缙云氏为姜姓是其一。

蚩尤战败,被杀,有阪泉、涿鹿二地说,有炎帝、蚩尤一人说。对大战地点有河北涿鹿说、河南新郑说、鲁西南说。

蚩尤战败

《帝王世纪》:“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周书》曰,黄帝斩蚩尤于中冀,因名其地曰绝辔之野。”

阪泉涿鹿何在?天下有三:一是河北涿鹿县东南。《魏土地论》:“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二是北京市延庆县西。《方舆纪要》云:“黄帝战炎帝于此。”三是山西阳曲县东北,因有解州盐池,说蚩尤在此。钱穆先生持大战在山西盐池说。

先秦史大师吕思勉先生在《先秦史》之《炎黄蚩尤大战》中,雄辩论证此次大战发生在古兖州境内的鲁西南。愚认为非常有理。自古认为,涿鹿为后来之名,最初应为独鹿。《周书》:“昔阪泉氏……徙居独鹿,诸侯叛之,阪泉以亡。”独又为虫,虫又为蛩,《墨子》所云尧葬处,舜耕之山。台湾学者发表虫字考如是说。独又为蜀,汶上、嘉祥之西部,钜野东南古称蜀。在甲骨文中,蜀距陶丘仅一天路程,当在钜野、牡丹区之间。菏泽有鹿地。自《左传》记载,到《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皆云济阴乘氏县有鹿城乡,今孔楼堌堆龙山遗址即是。《汉书·地理志》寿张县下云:“蚩尤祠在西北济水之上。”《皇览》云:蚩尤头葬寿张阚城乡(今汶上、嘉祥交界);肩胛骨葬钜野大野泽南。至今墓冢犹存,为龙山文化遗址。蚩尤被杀的青丘在牡丹区马岭岗镇,青丘龙山遗址尚存。

黄帝族打败炎帝蚩尤,与太皞后裔风后、

力牧、炎帝、共工族蚩尤、缙云氏等结合成新的部落联盟,龙凤二族继续联姻共处。

黄帝使应龙杀蚩

《史记》称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临朐县境)及岱宗。西至于空桐(在甘肃),登鸡头(在甘肃)。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可见其疆域之大。“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东方朔云:“东海大明之虚有釜山,河济之间。故四泽,古称东海,定陶陶丘,墨子称为釜丘,即釜山。”可证吕思勉所云为是。《史记》又云:“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名,为云师。”姜姓缙云氏可证。黄帝都涿鹿,一云在徐州南,一云在新郑。不少学者认为应在鲁西南。

青丘

八、凤族颛顼、帝喾,龙族共工、句龙

1、帝颛顼

颛顼位居五帝之次,但实无事迹可言,以不足百字而述之。可是一查众书,颛顼一族不得了,上古中华各系多出于此。

按《史记》,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鬻子》说:“帝颛顼,年十五而佐黄帝,二十而治天下。”照此是黄帝之孙。

《潜夫论》:“赤帝颛顼,其骈干。”颛顼似有炎帝族血统。

《集解》:汪照曰:“名疑,曰高阳氏,名颛顼,姬姓,或云妘姓,或云风姓,号黑帝,又号元帝。”

《绎史》:“颛顼,黄帝之孙,而少昊氏兄弟之子也。据《史》则嗣黄帝而立,据《世纪》则继少昊而立。”《绎史》的作者马啸对颛顼究竟出于黄帝还是少昊着实犯了难。

《吕览·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帝位。”空桑曾为少昊、炎帝、黄帝之居。

颛顼

《大戴礼记》:“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昌意娶于蜀山氏女,蜀山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照此,颛顼颛顼的父族为黄帝族,母族蜀山氏之昌濮氏,离蜀地和濮水不远,为炎帝族。《山海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手、谨耳、人面、豕喙、麟身、豚止,娶淖曰阿女,生颛顼。”照此,韩流为猪形龙,颛顼的父族为龙族。共工氏之后代分九支,时称九黎,以蚩尤氏最强。孔安国:“九黎君号蚩尤。”郑玄:“蚩尤伯天下。”高诱:“蚩尤,九黎君名。”

管子:“共工之王。”《史记•集解》应劭云:“蚩尤,古天子。”臣瓒引《孔子三朝记》曰:“蚩尤,庶人之贪者。”是说共工裔蚩尤未列诸侯之前。共工氏之后代分九支,时称九黎,以蚩尤氏最强。孔安国:“九黎君号蚩尤。”郑玄:“蚩尤伯天下。”高诱:“蚩尤,九黎君名。”管子:“共工之王。”《史记·集解》应劭云:“蚩尤,古天子。”臣瓒引《孔子三朝记》曰:“蚩尤,庶人之贪者。”是说共工裔蚩尤未列诸侯之前。

《帝王世纪》:“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濮,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末,女枢生颛顼于若水。昌意虽黄帝之嫡,以德劣,降居若水为诸侯。及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登帝位。”换肤米的材料来源不清楚,但基本和《史记》相合。

古空桑

《帝王世纪》:“及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而冠,二十年而登帝位。平九黎之乱,以水承金……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颛顼接了少昊的班,都空桑。因平九黎之乱,而从空桑(大汶口)迁居卫地濮水为都。

徐九旭先生认为,从大野泽到濮阳、黎阳,都属于蚩尤九黎族的区域。

《竹书纪年》:“元年,帝(颛顼)即位居濮。”

《左传·昭十七年》曰:“卫,颛顼之虚也,故帝丘。”即河南濮阳是颛顼的最终之都。

裴駰《史记集解》引《皇览》曰:“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

《春秋历命序》云:“颛顼即高阳氏,传二十代,三百五十岁,或云传十代。”濮阳之葬,或是其中之一者。

在正史中,颛顼几乎无所记,而在古籍文献中,其裔则绵延千年而不息。

《秦本纪》:“秦之先,颛顼之苗裔。”《楚世家》:“楚之先出自帝颛顼之高阳。”

按《五帝本纪》:帝喾为颛顼之孙;帝舜为颛顼七世孙。《夏本纪》:“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匈奴传》:“为夏之苗裔,”亦颛顼之族。据推算,春秋之国为颛顼后者竟达百余。除此以外,《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季禺之国颛顼之子。”“有国曰颛顼,生伯服。”《大荒西经》曰:“有国曰淑土,颛顼之子”。《大荒北经》曰:“有叔蜀父国,颛顼之子”,又曰:“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轮,颛顼之子。”又曰:“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游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僖姓”等等,颛顼之裔可谓多矣。

濮水

考察这些后裔,大多与凤族系统有关,如帝喾、帝舜、伯益等,皆是以鸟为图腾之族,故颛顼也是凤族之列。说颛顼为凤族,有以下为证:1、《纂则》云:“颛顼帝风姓,故《唐表》韦氏、彭氏皆云妘出风姓,颛顼之后。”2、宋人宋世名云:“颛顼裔孙女生大业,大业孙曰皋陶,字庭坚,为舜大士赐姓偃。轸、州、绞、蓼、六、群舒皆其后,春秋时,楚尽灭偃姓六国,遂绝其后。”此为皋陶回归旧姓,以承祀,照此,颛顼偃姓,偃即鶠鸟。《尔雅·释鸟》:鶠,凤,其皇。笔者认为颛顼父族系少昊系统,母族为炎帝系统蜀山氏。从母族讲,说为炎帝之孙,无问题。3、郝行懿《山海经笺疏》云:“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又可证为少昊后。”

前已论明,少昊不是黄帝系统,那么作为少昊裔自的颛顼也不是黄帝系统。所谓与黄帝的关系,还是从少昊己姓,黄帝之子有己姓而发。

凤族颛顼氏裔子:

按《史记·楚世家》,“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火正……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系本》云:“陆终娶鬼方氏之妹,曰女嬇。”鬼方为炎帝后,姜姓。

帝喾陵

先说昆吾。《世本》:昆吾,己姓,出于少昊。《集解》曰:“昆吾名樊,为己姓。”宋忠曰:“昆吾,国名,己氏所出。”又曰:“其一曰樊,是为昆吾。昆吾者,卫是也。”卫即河南濮阳。《括地志》云:“濮阳县,古昆吾国也。昆吾故城在县西三十里。昆吾台在县西百步颛顼城内,周迴五十步,高二丈,即昆吾墟矣。”昆吾氏历经唐尧、虞舜至夏朝为五伯之首。《元和郡县图志》云:“濮阳县,本汉旧县,古昆吾国,即帝丘,颛顼之墟也。昆吾即夏诸侯,为五伯之首。”直到夏末桀时,昆吾仍是夏王朝的最后砥柱。

二说惠连。宋忠曰:“二为惠连,是为参胡。参胡者,韩是也。”又曰:“参胡,国名,斯姓,无后。”但《广韻·侵韻》曰:“参,姓。《世本》韻:祝融之后。”《通志·氏族略四》:“参氏,董姓,陆终第二子参胡后。”宋表云:“参胡,国在冯翊梁山之野,后晋封韩武子于韩源,即其地。”据此,今陕西韩武一带为参胡的居地。这是宋表依春秋韩实子的封底而推演,事实上,参胡的封居地不会离郑州太远。

三说彭祖是陆终的第三子。《大戴礼记·帝系》云:“其三曰篯,是为彭祖。”《国语·郑语》:“彭姓彭祖,豕韦,诸暨,则夏商灭之。”韦注:“大彭,陆终氏第三子,曰篯,为彭姓,谓之彭祖,彭城是也。”看来,彭祖的母系为彭姓,彭为何族?彭通鼓,似为黄帝子夷鼓之后。彭祖的母系可能是黄帝之子夷鼓之后。

汉刘向《列仙传》云:“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仲子。”韦昭曰:“大彭,陆终第三子。”《释文》曰:“彭祖,尧臣,封于彭城,而虞夏至商,年七百岁,故以久寿见闻。”王逸注《楚辞·天问》云:“彭铿,即彭祖,事帝尧。彭祖至七百岁,帝喾之元孙。”《世本》曰:“篯铿,在商为守藏吏,在周为柱下吏,年八百岁。”《续博物志》:“彭城县,故彭祖国也。”彭祖居彭城,即徐州,应是出于后起之说;彭祖最初可能在河南省中牟县,即《毛传》:“郑之郊。”彭祖氏又分出豕韦氏,在河南省滑县故韦城县,为夏后之伯,这个家族直到西周时尚在。

彭祖像

四说球言。按《楚世家》,求言是陆终氏第四子。《世本》:“求言是为郐人。郐人者,郑是。”宋忠曰:“求言,名也,妘姓所出,郐,国也。”妘是黄帝族姓,是说求言母族为黄帝族妘姓。韦昭曰:“求言为妘姓,封于郐。郐,今新政也。”求言的居地就在祝融之墟的新政。《毛诗谱》:“昔高辛氏之土,祝融之墟,历唐至周,重黎之后,妘姓处其地,是为郐国,为郑武公所灭。”

五说曹安。按《楚世家》,曹安是陆终第五子。宋表曰:“安,名也,曹姓者,诸曹所出也。”课征陆终的第五子安的母族为曹姓。古陶丘在定陶西北,自古称曹,可能是曹族人的发祥地。曹安的母族当在定陶一带。《史记》云:“邾子,曹姓也。”古今史学家一致认为西周春秋时活跃于曹、鲁诸国的邾国及小邾国,就是曹安的后裔。《括地志》云:“故邾国在黄州黄国县东南百二十里。”此邾国何时置此,待考。

六说季连。据《楚世家》,季连是陆终氏的第六子。宋表云:“季连,名也。芈姓,诸楚所出,楚之先。”《说文·羊部》“芈,羊鸣也。”五代徐锴《说文系传·羊部》:“芈,此楚古姓也。”《国语·郑国》:“(祝)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确是楚人最早的姓。姓由母出,母为芈姓即羊,羊女即姜,姜为龙族炎帝后,可知楚人的父系为凤族陆终,母族为龙族炎帝之后。这也是在研究楚人之先祝融,往往和炎帝交织的根源之一。

芈姓最终成为出国的源头。曹县东四十里有楚丘、楚丘城等三处龙山文化遗址,在曹县、成武黄沟支水两岸。史学家多认为是楚人季连之初居;商汤灭夏,迁楚人于河南滑县,故卫南龙山文化遗址是也。

祝融——芈姓

2、凤族帝喾

《大戴礼记·五帝德》引孔子语曰:“帝喾,玄嚣之孙,蟜极之子也,曰高辛。”如此说,帝喾为龙族黄帝系统。

《帝王世纪》:“帝喾年十五佐颛顼,受封于辛,故号高辛。”如此说,高辛是帝喾的居地。

《竹书纪年》:“术器作乱,辛侯灭之。”按《山海经》,术器为共工之子,可知帝喾曾为辛侯,并以辛侯的身份去灭术器。

《淮南子·原道训》:“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高辛平共工氏术器,应在颛顼为部落盟主之时。

《潜夫论》:“帝喾代颛顼氏,号高辛。”是说颛顼之后,由居住在高辛的帝喾任部落盟主。

《拾遗记》:“帝喾之妃,邹屠氏之女。”邹屠氏是少昊颛顼后裔曹安之族,可证帝喾不是颛顼系统,且陆终六子与帝喾同时。

徐中舒先生认为,高辛氏曰帝喾,与太皞、少暤很有关系。喾字从告,告、暤古通。帝喾之名在《逸周书》、《书序》中作《帝告》;在《殷本纪》中作告,而《索隐》作俈;《史记·三代世表》、《封禅书》、《管子·侈篇》以俈作喾。《孔传》云:“契父帝喾都亳,故曰从先王居”,可见帝喾之名在商初已有。

玄嚣

而告、诰又与暤、昊通。《御览》八十引《帝王世纪》云:“帝喾高辛氏,姬姓也,”又云:“帝喾母无闻。”姬姓乃黄帝族本姓,帝喾的母家为黄帝之后无疑。《大戴礼记》、《史记》称其为黄帝之后,应是从母族而论。从古文献中没有发现帝喾与炎帝族有血缘关系。其父蟜极,可能是太皞后裔有蟜氏的讹传。所以,笔者认为,帝喾为太昊系统有蟜氏之子孙。

《集解》张晏曰:“高阳、高辛皆所兴之地名。”《索隐》:宋忠曰:“高辛,地名,因以为号;喾,名也。”

皇甫谧:“帝喾都亳,今河南偃师是也。”

帝喾封辛侯,即高辛之居地在今何方?辛为莘之初文,辛与莘通。有辛即有莘。故帝喾之族又称有莘氏。

莘,既是夏商周时国名,又是氏族之名,又作辛、侁、姺、先,在古代有五地称莘。1、山东曹县有莘之虚。《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在今山东曹县北十八里莘冢集。2、商、西周时国,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南。《诗经·大雅》:“绩女维莘”即此。3、春秋时卫邑:《左传·桓公十六年》(前696)“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杜预注,阳平县西北有莘亭,在山东莘县北十里。4、春秋时虢邑:北宋时名莘原。《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前661)“秋七月,有神降于莘。”杜预注,莘,虢地。在今河南郏县东南硖石乡西十五里。5、春秋蔡地:《春秋庄公十年》(前684)“荆败蔡师于莘。”即此。对照《中国文物地图册》,春秋时这五处莘地,只有曹县莘冢集之莘为大汶口、龙山、夏商周不断代遗址。其周围尚有春墓岗、郗堌堆、燕堌堆等十余处古遗址,皆莘族之居。有莘一族是夏、商、周三代的母族,非常重要,希望更多的学者投入对有莘一族的研究。去年在召开菏泽文化研讨会其间,中国著名商史专家殷玮璋、曹淑琴夫妇在成武博物馆发现五件晚商至西周陶器,上刻“先”字,认为是有莘族之遗物。联系西周初年武王封文王庶子于告,为郜国,可证此地称告已久,告是凤族太昊氏之故地。

帝喾都亳。按《帝王世纪》,亳在河南偃师。岂不知在古代文献中亳只有一地,即曹县南二十五里汤陵之侧。汤陵是龙山遗址,其北尚有土山、天齐庙两处龙山遗址。二里之内三处龙山遗址、合乎帝喾距今4150—4400年的文献推演。古代史专家罗琨先生对商都亳进行多年研究。她从甲骨文到春秋左传关于亳的记载研究认为,曹县南之亳,是西周前唯一的亳,即商都亳、景亳。《尚书》:“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史记》说汤祖契为喾子,从先王居,即从帝喾之居。亳在曹县无疑,帝喾时代部落联盟的中心在曹县南,当时的主要氏族部落有龙族炎帝之裔共工氏、伊耆氏、夏后氏。凤族有颛顼裔子陆终氏之后代有六:昆吾氏、参胡氏、大彭氏、郐人氏、曹安氏、季连氏。太昊后裔汪罔氏,太暤后裔皋陶氏等。

重:重为凤族少昊裔子,传二千年,至春秋初亡。

《左传·昭二十九年》称,少昊有子曰重,颛顼有子曰黎。则重、黎为二人各出一帝。以重黎为官号,乃《史记》之误。《左传》成重为勾芒,是木正;黎为祝融,是火正。重南司天,黎北司地。菏泽城内三处四千年以前的遗址,按《旧唐书》为《左传》中重丘遗址,实应为少昊裔子重氏之聚落;郓城西三十里玉皇庙有《左传》中古黎丘遗址,实应为颛顼裔子黎氏之聚落。在帝喾为部落长时,曾命少昊后裔重的子孙去攻打颛顼裔孙郐国求言的子孙。《竹书纪年》:帝喾“十六年,帝使重帅师灭有郐。”《逸周书》:“昔有郐君啬俭灭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后郐弱小,禁罚不行,重氏伐之,郐君以亡。”帝喾命少昊裔子重氏的子孙去攻打颛顼裔孙郐国求言子孙,并把郐国消灭。

龙山遗址

郐国为颛顼裔孙陆终氏的第四子求言的封国,妘姓,可知其母族为黄帝后裔。按《左传》杜注和《括地志》,郐在河南新郑东北二十二里。重氏灭郐后,从鲁西南的重丘迁到郐国,子孙后世居之,仍以郐为国名。《史记·正义》引《毛诗谱》云:“昔高辛之土,祝融之虚,历唐(尧)至周,重黎之后妘姓处其地,是为郐国,是为郑武公所灭。”查郑武公灭郐国为前769年。重之后即仍名郐国,妘姓,可见重氏母族亦为黄帝后裔之妘姓。

按《春秋历命序》:“少昊传八世,颛顼九世,帝喾十世。”古人寿命短,按二十年一世,少昊约一百六十年,颛顼约一百八十年,帝喾二百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夏启立国约在前2070年,加上尧舜禹一百年,约2170年,再加上五百四十年,为前2730年上下,正为黄帝时代,距今约4700年。高辛、帝喾十代,具体名字无从考证。今陕西合阳,河南商丘,河南内黄,山东鄄城皆有帝喾陵,当视为真。鄄城历山之帝喾可能是第一代帝喾陵。《山海经·海外南经》:“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中国第一个帝尧陵在菏泽古成阳,帝喾当亦在此。

帝尧陵

九、尧舜禹时代的龙族

历史进入尧舜禹时代,已为信史,尽管图腾已不再存,但龙、凤图腾尚有踪迹可见。不少史学家认为,有虞王朝,包括尧舜禹,约百余年,山大徐鸿修教授如是说。我们认为,尧舜禹时代已进入国家形态,为建立夏王朝作好了充足准备,但当时仍为氏族邦国林立。主要有龙族陶唐氏、伯夷氏、共工氏、夏后氏;凤族有虞氏、皋陶氏、伯益氏和八才、八贤。

1、龙族陶唐氏帝尧

《山海经》:“有九丘,第一丘为陶唐之丘。”可证陶唐氏居定陶。

《国语·晋语》:“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春秋晋国大夫范氏自陈其始祖为陶唐氏。

《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尽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閼伯为帝喾之子,既为陶唐氏火正,可证唐为部落联盟之长。

《吕氏春秋·古乐篇》:“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是说陶唐时有洪涝灾害。

司马相如《上林赋》:“奏陶唐氏之午,听葛天氏之乐。”可证陶唐氏存在。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春秋人深信陶唐氏存在。

《夏书》:“惟彼陶唐,有此冀方。”(襄公六年)

帝尧

《诗含神雾》:“庆都生伊尧。”

《路史》:尧“十三佐挚,封植受封于陶。自注云:陶,今广济治定陶,故范晔谓定陶为陶尧所封居。”韦昭曰:“陶唐皆国名,犹殷商然。”宋大儒邢昺曰:“未闻尧居陶,与汤称异。”孔颖达:“《书传》未闻有陶,疑陶唐或共一地。”

帝尧之名,首见《尚书》,虽出于远古,但与禹、舜相连,其人为真。

按《史记·五帝本纪》和《大戴礼记·帝系》,帝尧是帝喾之次子。为龙族黄帝后裔。经愚考证,帝尧和黄帝族系找不到任何关系。清儒孔广森曰:“陬訾皆国名。”今人王献唐云:“陈丰氏在菏泽成阳,实为有虞氏之分支。”有虞氏、陈丰氏出于高辛氏帝喾,从母族,故云:要之高辛之子。

《史记》:“帝喾娶陈锋氏,生放勳……是为尧帝。”

《五帝德》:孔子曰:“帝尧,高辛之子也,曰放勳。”

《世本》:“帝喾三妃庆都生尧,四妃娵訾生鸷。”

西汉孔安国注《尚书》云:“唐,帝尧也。姓伊耆氏,尧初为唐侯,后为天子,都陶,故号陶唐氏。”又云:“尧之文祖,盖是尧之始祖之庙,不知为谁也。”又云:“尧之文祖,不可强言。”伊耆氏是炎帝的初姓,孔安国不是不知道,但孔安国与司马迁同时人,终生治《尚书》,对《帝系》中说尧为黄帝后、帝喾后是不同意的。为避免与人冲突,故作糊涂。

对尧之所出,历来多有议论。顾颉刚先生认为是东夷鸟族之人,即凤族系统;钱穆先生认为是黄帝系统;吕思勉先生认为是东夷系统。我们研究认为,尧父亲属炎帝系统,母族属太昊系统陈锋氏,即有莘帝喾一族。

东夷

汉《帝尧碑》云:尧母庆都游三河与赤龙交,生尧于常羊。这和炎帝父系及出生地几乎如出一辙。即尧的父亲系龙族炎帝系统之人,母亲属凤族太昊氏系统帝喾族陈锋伊氏。三河即鄄城境内的瓠子河、濮水、羊里水,一河三名,故称三河。从纬书记载的传说史来看,尧生于鄄城羊里水边的古常羊。《太平寰宇记》定陶下引《九州记》云:“陶即尧国。”宋《永初山川记》云:“尧先居唐,后居陶,故曰陶唐氏。”《说文》:“夏书曰,东至于。陶丘有尧城,尧尝所居,故尧号陶唐氏。”

孔颖达:“《书》、《传》未闻有陶,疑陶唐或共一地也。”《元和郡县图志》云尧“先居唐,后居陶,故曰陶唐氏”。山西说唐在晋西南,河北说在唐县、望都,有的学者说在山东鱼台。其实,帝尧不过是中原一带一个部落联盟的酋长,其疆界不会越古陶即今菏泽太远。《史记》说尧为帝喾的儿子。尧母陈锋氏庆都,以母族说尧是帝喾裔子可信。尧是包括成阳在内的整个济濮水流域大部落联盟的首领。但是,尧并不是继承帝喾的位子,而是喾子鸷的帝位。鸷才是凤族有莘氏的首领。史说,鸷不善,禅让于尧,又被封于有莘氏。龙、凤二族互为首领可见端倪。

《竹书纪年》说:帝尧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竹书》又说“一百年帝陟于陶。”《郑玄诗谱》:“昔尧尝游成阳,死而葬焉。舜渔雷泽。”《史记·货殖列传》:“昔尧作游于成阳,舜渔于雷泽,汤止于亳。”《帝王世纪》说,舜摄政二十八年,尧与方回游成阳而崩。是说尧死于成阳。反映出帝尧禅让帝舜以后,其晚年是在陶丘隐居,在游成阳时而死。对此,郑玄诗谱特写一大段文字记之。

陶丘

尧死于成阳,葬于成阳,史有明载。《吕氏春秋》说尧葬谷林。《宋史》记濮州知州韩铎奏雷泽县谷林山有尧陵、尧母庆都陵。西汉宗室刘向第一个提出尧葬济阴。时成阳属济阴郡九县之一。《汉书》济阴郡成阳县下载:“有尧冢、灵台,《禹贡》雷泽在西北。”东汉建武二年刘秀登基为帝就急忙要去济阴成阳祀尧,被大臣杜林以“汉兴缘不由尧”而阻之,但还是定下了春秋两季由郡县祀成阳尧陵的制度。汉安帝、汉章帝、汉桓帝、汉灵帝都曾遣使赴成阳祀尧,并大规模的修建尧陵、庆都陵。谁出的钱多,就升谁的官,如刘郃、仲定、孟郁等。

三国人著《皇览》明确指出尧冢在济阴成阳,《晋书·地理志》济阴郡成阳县下云:“舜所渔,尧冢在西。”《水经注》说尧陵在成阳西二里,庆都陵在南一里,尧妃中山夫人祠在城西50步,并对尧陵规模进行了详细记述。唐朝贞观元年下诏祀成阳尧陵、禁樵采,春秋奠酹。宋熙宁政和年间还在成阳祀尧。宋人欧阳修撰《集古录》、赵明诚撰《金石录》、洪适著《隶释》,都记述了成阳汉尧陵四碑全文。该陵毁于金、元、明、清七百年黄泛、战乱。2008年,省文物部门对汉尧陵进行了勘探,从地下三米出土大量龙山时期残陶片,说明此处确实为帝尧时的遗址。

2006年,村民又在尧陵地下挖出尧妃中山夫人残碑碑首,有物可证。至于山西平阳尧陵,乃元代所修;东平尧陵乃明代所修。顾炎武《肇域志》记载,明代弘治七年礼部上书耿裕就要改东平尧陵而祀曹州尧陵。鄄城还有清乾隆元年所建濮州尧陵。中国尧陵有四,山东占三,菏泽有二,反映出古人对帝尧葬地的看法。帝尧生常羊,帝尧都成阳,晚年居陶,死葬于成阳。一生没有离古陶地。由此可见,尧是龙族炎帝后裔世居雷泽一带的正宗传人。

成阳

2、龙族夏后氏

夏后氏包括鲧、大禹及其子孙。

夏禹,又称大禹。《汉书·律历志》引《帝系》曰“帝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大戴礼记》:“颛顼产鲧,鲧生文命,是为禹。鲧娶有莘氏,有莘氏之子谓之女志氏产文命。”照此,鲧、禹为凤族颛顼、帝喾之裔。但研究证明,夏后氏为炎帝之后,与共工、四岳同族,为伏羲龙族系统。禹治水有功,封于夏,史称夏后氏。夏后氏究竟起于何地,众说纷纭。有山西夏县说、河南崇山说、四川广元说、山东临沂说等。考虑到颛顼氏族长期生活在豫东、鲁西南,其死葬又在河南濮阳,故鲧禹的起源当不会离此太远。战国人鲁仲连说:“舜耕历山而友益,舜陶河滨而友禹。”意思是说,在鄄城历山耕种认识了犬丘的伯益,在定陶陶丘制陶认识了大禹。舜为太昊帝喾系统,居历山一带。伯益为凤族少昊系统,世居犬丘。据京相璠《春秋地名释》及《水经注》记载,《左传》中卫国境内的犬丘垂都,就在濮水之滨小成阳东南五里,今鄄城郑营乡刘堌堆遗址即是。此遗址位于雷泽之西,东南距历山三十里,西北距常羊十五里,北距箕山龙山遗址四十里。伯益是秦人、赵人、梁人之祖,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助手。大禹治理洪水,功垂千古。《禹贡》仅1900字,其中引菏泽的地名就有15处之多。

洪水发生在尧舜时代,鲁西、豫东、淮北的堌堆遗址就反映了当时人众避洪水的事实;以四千年前的技术水平,时人治理大江大河是不可能的,禹所作的是治理洪涝灾害。自古以来,西来客水至巨野泰沂高地,不是北流由济水入海,就是南入泗水通淮入海。长此以往,河沟淤塞,排水不畅,则四泽十三水泛滥成灾。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整个封建社会。大禹在济、濮流域治水成功,取代舜而为天下盟主,建立了家天下夏王朝。史载,禹都平阳,又说禹都阳城,应是成阳的倒置。禹以成阳为都较为可信。商汤灭夏,先由东往西打,后由南往北打,夏王朝不是向西逃,而是往东跑,几次关键战役全在菏泽之境,也说明了菏泽曾是夏王朝的大本营。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沈长云教授近20年来对尧舜禹的起源作了深入研究,认为尧舜禹均兴起于济濮流域,而夏后氏的世居地则是鄄城境内的雷泽历山。笔者认为,夏后氏父族为龙族黄帝系统。鲧的母族系少昊颛顼系统之己氏,所谓“颛顼五世而生鲧”,是以母族论;禹的母族则是太昊帝喾有莘氏,所谓“鲧娶有莘氏女,谓之女志”。《国语》谓“崇伯鲧”,即《连山易》“鲧封于崇”,崇即沈长云所说之历山。禹在有莘氏曹县境内长大,有莘之墟北距陶丘四十里,故能和舜在陶丘互相认识。夏后氏终始以济濮为中心,商汤灭夏的有娀、鸣条、三朡、南巢四次战役都发生在菏泽境内。夏桀最终被囚禁在老家历山至死。对此,笔者《商汤灭夏地名考辨》,作了系统论述。

夏代疆域图

3、龙族炎帝后伯夷

伯夷为尧舜大臣,作《吕刑》。

说伯夷为炎帝之后,有三证:《国语·郑语》:“姜,伯夷之后也。”《国语·周语》云:“袏,四岳之国,命以伯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申吕中衰,齐许犹在。”可见伯夷为四岳首领。四岳又作太岳,《左传·隐公十一年》(前712)云:“夫太岳之胤也。”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前672)云:“姜,太岳之后也。”知姜、许为同姓,许即许由。

《汤师中》云:“尧始让四岳,四岳举舜。”《左传》曰:“伯夷,尧宗秩,炎帝之后,四岳之族。”

《说苑》:“尧时伯夷为秩宗。”官名,指古代掌宗庙祭祀之官。可证尧与伯夷是同族,即炎帝后裔。

《国语·周语》:“伯夷,共工之孙,四岳佐之。”又知伯夷为共工系统之人。

《山海经·海内经》云:“北海外……伯夷父生四岳,四岳生先龙,先龙是生氐羌。”《左传·襄公十四年》姜戎自驹支曰:“惠公益蜀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

吕思勉说:“羌即姜,东方之族。姜姓,妫姓皆因水患西迁河洛。”

龙族炎帝伯夷四岳一族,在尧舜禹一代,始终是重要一支。

伯夷

十、尧舜禹时代的凤族

1、凤族有虞氏帝舜

顾颉刚先生研究认为,舜属太昊后鸟图腾始祖;孙作云先生研究认为,舜族以凤凰为图腾,但此族人不称凤凰,而曰俊鸟,后代人又把它写成一个字,就成了“鵔”字,其义亦为凤凰,其读音如舜。在甲骨卜辞中,“俊”字为鸟首人身。大多学者解读为舜。舜为凤族可证。

按《史记》,舜为黄帝第八世孙,应为龙族黄帝之后。对这世系,自古驳斥者甚多。

《史记》:“虞舜者,名重华。重华父瞽叟,瞽叟父曰蟜牛,蟜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帝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大戴礼记》同。

《吕梁碑》:“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蟜牛,蟜牛生瞽叟,瞽叟生舜。”吕梁碑为汉朝之碑,为当时文人所撰,不但不写颛顼,也不写黄帝。

《古史考》:“五帝之中舜独不祖黄帝。”

《左传》史赵言曰:“自幕至瞽叟无以违命,舜重之人以明德。”舜祖为虞幕已明。《国语》又云:“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古代还有虞幕其人。《国语》:“幕能帅颛顼者也,”谓幕为颛顼之后。《左传》又云:“陈,颛顼之虚也。”这又把陈与颛顼联系在一起。

舜祖虞幕究为何族之后,史家历来纷争不已。

俊鸟

汉《大戴礼》曰:“《史记》舜为黄帝八世孙,而妻尧之二女,恐无是理。虞舜姚姓,其先国为虞,始为虞氏系,出虞幕,五帝中独不出黄帝。……《左传》言舜祭幕,《风俗通义》言舜祖幕,是其证。”舜祖虞幕,幕非黄帝后已明。

我们考之上古,唯太昊之后,黄帝臣力牧与虞幕谐音。上古无字,口耳相传,力牧可能是虞幕之讹。《帝王世纪》云:“得力牧于大泽,得风后于海隅。”大泽,海隅,皆指东海大野泽也。

孔子曰:“舜为蟜牛之孙,瞽叟之子也,曰重华。”蟜牛,疑即太昊后有蟜氏之误。舜是凤族太昊后高辛帝喾系列无大问题。

不论是太昊、伏羲、炎帝、黄帝,还是少昊、颛顼、帝喾,他们都代表一个氏族或一个时代。历史进入前2100年前后的尧、舜、禹,却是实指的三位真实个体祖先。

最早说出虞舜里藉的是战国诸子,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尸子》说:“虞舜灰于常羊,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墨子》说:“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灰于常羊。”《吕氏春秋》与此说同。

孟子

以上典籍所言之地名,皆在菏泽或方圆一百公里之内。历山、雷泽、姚墟在雷泽县东,常羊在鄄城,负夏在雷夏泽之北古廪丘,寿丘即梁山之土山集,河滨在定陶。查《中国历史文物地图册·山东分册》,以上地点皆是龙山文化遗址。孟子云诸冯之地,明朝以前无人解说其地望。《大明一统志》、清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大清一统志》皆云在菏泽南五十里。实地查验,定陶县西灵圣湖遗址位于古济水之滨符合地望。但笔者考证,此仍舜卒之地鸣条。孟子以后的文献不从说诸冯,而是说舜生姚墟,故姚姓。唐《括地志》从其说,说姚墟在雷泽县东十三里。唐代宰相姚崇亲来姚墟考察,说姚墟在平阳屯西二里,即帝尧陵附近。尽管不成定论,但其地域总在成阳附近。

至于孟子说舜东夷之人,与《史记》所说冀州之人,乃同指一域。此东夷非周以后之东夷,乃指豫东、冀南、淮北、宿州及山东全省。冀州的范围,古代东至泰山,西至嵩山,北至太原,南至淮河这一区域的泛称,涵盖了西周之后的东夷区域。对舜死鸣条的地望,山西人说在晋东南,河南人说在封丘,吕思勉先生认为在鲁西南济水之滨的古兖州;顾颉刚先生认为在鲁西南曹县境内。今人王相臣、唐仕英二学者作《虞舜里籍试探》,认为舜卒鸣条之地应在山东曹县境内的有莘与有娀之虚。至于湖南舜陵,乃后人迁徙所至。笔者考证,舜卒之鸣条在有娀之墟之东、三朡之西的古济水岸边,今圣灵湖遗址是也。

姚墟古迹

司马迁作《史记》,在仔细审阅先秦文献的基础上,并到河济之间进行了实地考察后,重申了上述记载:“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特别应须提到的是,郭店战国楚简云:“舜耕鬲山”。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容成氏》云:“昔舜耕之历丘,陶于河滨,渔于雷泽,以善其亲,乃及邦子,尧闻之而美其行。尧于是乎为车十乘又五乘,以三从舜于畎亩之中。”历丘、鬲山、历山的变化反映出两周人对舜耕地文字名称的演变。舜耕历山,在今鄄城历山庙龙山遗址,就是舜农耕和制造陶器的地方之一。

舜生地在尧都附近,制陶于定陶济水岸边的陶丘,渔耕雷泽、历山。在尧知道他的德行后,招为女婿。在尧的培养下,于尧都成阳禅让是顺理成章的。

按《左传》史赵所云,舜为虞幕后;《周语》说:“幕为颛顼后。”可知舜之父族为凤族颛顼之后,而母族居成阳姚墟,当为尧之族。舜之妻为尧女,龙凤二族融合仍在进行。尧舜时代是中国由部落联盟过度到文明国家的关键时期,研究这段历史事关国家文明起源,应引起全国学者的高度关注。

历山古遗址

2、皋陶、伯益

《史记·夏本纪·正义》:“皋陶生于曲阜。”曲阜为少昊之虚,又为颛顼、炎帝之都。

有人说皋陶、伯益为父子,为凤族少昊之后。《秦本纪》云:“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织,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是为柏翳。”《正义》引《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皋陶之子伯益也。”因此知大业即是皋陶。《白虎通义》:“皋陶,鸟喙。”《淮南子·修务篇》:“皋陶鸟喙。”反映出皋陶之族尚以鸟为图腾,再从皋陶之皋字,可知其为太皞、少暤之族人。

《后汉书·张衡传》注云:“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祖,今安徽六安县也。”

伯益为皋陶子,又名大费。皋陶死,荐伯益佐大禹治水。《秦本纪》云:“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属鸟氏;二曰若木,实费氏。”伯益子大廉仍以鸟为图腾。又云:“其玄孙曰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多显,遂为诸侯。”伯益成为秦人、赵人之祖。

狱神皋陶

但对伯益为皋陶之子,是根据班固之妹曹大家的说法而来,不少人表示怀疑。按《秦本纪》:颛顼族女女修,吞鸟卵而生大业。女修是凤族偃姓,男人也是鸟族,而生大业。从大系统讲,父系为凤图腾嬴姓,母族为凤图腾偃姓颛顼后。大业又娶了龙族少典氏之女女华为妻,生下大费,与禹平水土……佐舜调训鸟兽,是为柏翳,舜赐姓嬴姓。而嬴姓是少暤族之姓,这以为着伯益的父亲大业可能是少暤族裔子。李学勤先生曾严厉批驳把柏翳充当皋陶之子的做法。如是皋陶子,则是颛顼族中人,不是皋陶子,则是少昊系统之人可定。

中国疑古辨派杨宽先生认为皋陶即许由、伯夷,是混淆了伯夷与伯益的关系及与皋陶的关系。

在颛顼之姓中已论,皋陶系颛顼后,而伯益属少昊后,二人均为凤族,世系久远,为婚姻之族。伯益之母为少典氏女,为炎帝族。看来,曹大家有误,不知出于何典。

伯益

3、皋陶、伯益的始居地。

二人为凤族,其世居地在哪里?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中引两汉人冯衍之赋,云:“皋陶钓于雷泽兮,赖虞舜而后亲。”西汉末年正史王莽称帝后,要夺尧后刘汉江山,大造二次禅让舆论的非常时期,学者们对尧舜禹时期的研究颇多。冯衍认为皋陶住在雷泽附近,代表了西汉末年学术界的一种普遍观点。

对伯益的居地比较容易找到。伯益,嬴姓,春秋战国赵、江、黄、梁、徐、郯、莒等众国之祖。据柳明瑞先生研究,嬴姓分支竟达138姓之多。伯益早期的居地是犬丘。古代犬丘有五:一在鄄城县郑营乡刘堌堆。《春秋地名释》、京相璠《土地释》有明确记载;二在今陕西兴平东南周懿王之都,秦更名废丘;三在今河南永成西北,东汉改名太丘;据说山西省还有一个犬丘。古人迁徙,往往把地名带走,这一系列犬丘,正是伯益族迁徙的路线。反映出犬丘是伯益族始终不肯放弃的地名。

犬丘

伯益和虞舜、大禹年轻时,曾是好朋友,可能舜大,禹次之,伯益最小。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皆在菏泽境内。鲁仲连说:“舜耕历山而友益,陶河滨而友禹。”是说在历山种地认识的伯益,在陶丘制陶认识的大禹。历山在雷泽西南岸,犬丘在雷泽西岸、濮水之滨,二地相距不足30里。鄄城犬丘当是伯益的始居地。

伯翳佐舜有功,被封为诸侯。《盐铁论·结合》篇引桑弘羊的话曰:“伯翳之始封秦,地为七十里。”秦在何地?《左传·庄公三十一年》(前663)载:“秋,筑台于秦。”杜预注:“范县西北有秦亭。”西晋范县在今郓城北黄河岸边台前古城村。查此周围无龙山文化遗址,而其南五里,郓城县有肖堌堆是龙山遗址,此为伯翳之初封可信。其南二十里即有扈氏之居,亦属少昊凤族。肖堌堆于犬丘,西南、东北约七十里,此为伯翳初封,仍在故里之域。伯翳佐舜有功,又封于嬴,在莱芜古城村,汉为嬴县。

此地曾为少昊氏族群居地。益子大廉居之。伯翳佐禹治水功大,禹老,欲传天下主于之,伯翳避箕山之阳,在鄄城箕山镇,有龙山遗址为证。启即位,伯翳就国于费,在鱼台南,有龙山文化遗址为证。据柳明瑞考证,伯翳之子名思成,居郓城之秦,最先于商时移往甘肃天水,把秦之地名带走,从此甘肃称秦;后来非子又封秦,其子孙座大为秦国、秦朝,秦地名包括甘陕一带,秦成为一个永不能磨灭的秦代与地名。然而,伯翳后人不忘根本,还是把犬丘地名带到永成、山西、陕西兴平和天水。《史记》称伯翳裔孙“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犬丘急读即垂。犬丘又成为秦人西迁的第一个地名,经发掘为商遗址。犬丘源头在鄄城。

尧舜时之族,为凤族陆终氏之裔,在定陶北济水养龙,舜赐姓豢龙,封诸鬷川,鬷夷其后也。鬷夷之族至春秋尚存。

定陶

4、凤族殷商

商族之源,史无定说,至今也没有形成共识。但商属凤族,即以鸟为图腾的族群,从古至今无疑义。而鸟图腾系太昊氏的子孙,世居山东、淮北、豫东一带。史载商族女祖简狄是有娀氏女,可证是太昊系统,而其父族不清。顾颉刚认为有娀氏在春秋戎州,即曹县西北的古济水之滨。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商契,反映出商族在济水生活。山东大学栾丰实、方辉教授认为,岳石文化就是先商文化,沈长云认为岳石文化是夏商共有文化。

其实先商文化和夏文化同处一个时代,错居河济之间,共同生存,其生活用器甚至习俗在早期是没什么严格区别的。山东中西部遍布岳石文化,菏泽三百堌堆遗址全有岳石文化,说商起源于山东西部是有根据的。王国维大师关于夏商二族错居于河济之间,盖数百岁的论断,至今证明仍是正确的。商祖契称玄王。少昊系统有玄鸟氏,商之父系应为少昊系统。有的学者认为大野泽、孟渚泽是商族的起源地,商族契居商丘,商汤始居亳,开始筹备兴商灭夏的大业。

殷商

再从汤灭夏的战役说起。汤先与桀战有娀之墟,再战鸣条之野,败绩,桀奔三朡,又奔成,战于南巢,被俘于焦门,桀被汤在成地活捉,又放之历山,叶落归根,决不是历史的巧合。汤在三朡俘获宝玉。我曾向李学勤等很多专家请教俘获宝玉之事,皆云宝玉为国家重器。夏社也在三朡,不排除三朡是大禹宗庙之地。

汤灭夏,商王朝定都亳。《竹书纪年》、《史记》都记载自汤至太戊九王都亳,这说明商朝前期159年的首都一直在亳。对亳的位置,从《左传》、《史记》、《汉书》中都能找到方位。《水经注》、《括地志》、《太平寰宇记》中所记十分明确,即今曹县南25里商汤陵之侧。据顾炎武考察所记,明末清初尚有遗迹可见。

西汉前,商都仅亳一说;自班固云偃师尸方为汤都,郑玄从之;西晋皇甫谧又提出南、北、西三亳说,亳都欲乱,其实都是商王后迁之都。

商汤

近几十年,一些学者坚持郑亳说,呼声甚高。但经碳十四测定,年代相差甚远,郑亳说不攻自破。探源工程要寻商都亳之所在,必需尊重三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记载,应在山东曹县南、故蒙亳一带,即商汤陵一带寻找,才能真正见到成效。对汤陵所在,《左传》有记,即亳为宗邑之地,因汤陵在此。西汉建平元年,大司空御史长卿亲祭汤陵;东汉崔骃随汉章帝东巡,亲至汤陵,并云:汤冢在济阴亳县北;《皇览》记载了汤陵在济阴亳县北东郭三里;《括地志》记载了汤陵在曹州济阴县薄城的具置。

今查,汤陵座落在曹县闫店楼土山集,其西南三里应是汤都亳遗址。清乾隆间学者孙星衍曾任山东兖、沂、曹、濮粮道,后又任山西粮道、河南粮道,对三省之汤陵对比考察,确认山西、河南、陕西之商陵为伪,曹州曹县之汤陵为真,并致信山西、河南布政司,为此打了几个来回笔墨官司,直到三省巡抚都认输作罢。这种求实精神,值得我们的官员学习。《诗经·商颂》说汤“陟彼景山”。宋人笔记引《诗经》为“陵彼景山”。鲁西南无山。《尔雅·训诂》云:“景即大。”景山即大土丘。当年商汤会汉南方国首领于景丘之上,誓师伐夏。故《左传》称“汤有景亳之命”。汤死于亳,葬景丘,后称景山,今名土山集。考古调查发现,汤陵在龙山文化遗址之上。自汤陵往北500米之内,一连三座龙山遗址,均含岳石、商文化,反映出景山早已有先民居住,更能印证帝喾居亳之说。

汤王陵

十一、姬周,华夏民族的形成

《大戴礼记·帝系姓》云:“周氏族为帝喾元妃有邰氏女。”

周父族为黄帝后裔,母族为炎帝后裔,其龙图腾可见。

《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说文》云:“邰,炎帝之后,姜姓,封邰,周弃外家。”《史记》又云:“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弃虽封在炎帝之国,而姬姓出于黄帝之后,可证其父族为黄帝。

史学界近几十年研究认为,周祖兴起于晋西南,为黄帝族白狄之裔,约于夏后期迁往陕西北部,再迁周原一带。约在前1100前文王振兴周族。文王母系炎帝后姜姓,文王妻为太昊后任姓,文王子武王娶姜太公女为妻,又复娶夏禹后姒氏为妃。

周族经文、武、周公百年之治,把其祖黄帝列为中华共族,五帝之首。尽管现在知道是秦人先祀黄帝,实受周人影响,经西周、春秋数百年间,周姬正统帝位巩固,故出现姜原为帝喾正妃,弃为长子,为何不为帝?

后稷

黄帝裔除周姬姓以外,其余十二姓,皆为炎帝、太昊族本有之姓,古随母姓,黄帝子孙亦然。大多数中华之民,实与黄帝关系不大。

其实,氏族大融合在夏周时代已经萌发,王国维有夏商错居河济盖数百年的理论。

商周千余年是中华古老氏族大融合的关键时期。夏为萌芽,商为初始,西周为推进,春秋加速,战国基本融合华夏一统。

商汤灭夏,其中央重臣除商族外,还包括夏贵族,同时与炎帝后鬼方、西戎、东夷集团不断斗争,不断融合。黄帝直系后裔周族也在商王朝中任职。

武王灭商,周联合炎帝、太昊后裔十几个方国参加牧野之战。姜太公是炎帝之后,共工氏四岳的嫡系子孙;文王母亲太任,是太昊后裔鸷国的女儿。武王分封,把炎、黄、太昊、尧舜禹之后全部予以封国,时诸侯三千,比夏时的万国少多了。到春秋之时,经过弱肉强食,诸侯国不过几十个;到了战国只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和十几个苟延残喘的小国,已名存实亡,龙凤图腾的痕迹完全消失,氏族的烙印已不存在,但新的士族阶层崛起,成为灭国绝氏之族的作传人,很多上古先人就是经过这些知识分子整理出来,成为我们知道的祖先,并把他们分别为龙凤两个图腾系列。

在商周间形成的《周易》,龙与凤的地位平等,龙代表着父系,凤代表着母系。但龙凤是祖先崇拜的生灵的内容已经失去,龙凤形象渐渐失去祖先崇拜的本质。秦汉以后,龙凤形象渐渐演变为龙凤文化。龙日趋被封建帝王据为己有,凤成为皇后的誉称。而在民间,龙凤文化日趋成为国人不可离弃的吉祥文化符号。时至今日,中华儿女自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正是祖先图腾崇拜的最深刻的记忆。之所以失去“凤”,正是二、三千年封建礼法以男人为主,主宰一切的结果。最完整的说法应该是中华儿女是龙凤的传人,龙凤的子孙。

今天,全世界凡有华裔存在的地方,就有龙凤形象的存在。龙凤形象乃至龙凤文化已成为海内外华人最强有力的凝聚符号,充满着无穷的向心力。还龙凤形象还原祖源文化,唤起海内外华人对列祖列宗的记忆和祭祀,到了最辉煌的时代。

龙凤文化

1、见《山海经·南山经》卷一。 ↑2、同上。 ↑3、见《史记·秦本纪》。 ↑4、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5、《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425页。 ↑6、同上,第321页。 ↑7、《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62页。 ↑8、《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81页。 ↑9、同上,第1243页。 ↑10、同上,第53页。 ↑11、《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707页。 ↑12、同前。 ↑13、见《山海经·海内东经》。 ↑14、《帝王世纪》,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2页。 ↑15、同上,第3页。 ↑16、《风俗通义校注·山泽篇》,中华书局,1981年1月版,第599页。 ↑17、《世本》,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5页。 ↑18、见《淮南子·览冥训》。 ↑19、《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6页。 ↑20、同上,第1420页。 ↑21、见徐旭升《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22、《帝王世纪》,齐鲁书社,2000年,第3页。 ↑23、见杜预《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八》。

作者简介:

潘建荣,山东菏泽定陶人,曾任菏泽市政协副主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任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研究会会长。

主编书目有:巜中华上古人物分类史料汇编》巜庄子故主考辩》巜二十五史人物与菏泽历史文化》巜史前文明与菏泽历史文化》《商都亳研究论集》《商汤伊尹文化概览》巜临济宗故里菏泽佛教文代概览》《菏泽儒学文化概览》《张咏研究汇编》《帝尧陵研究论集》等书:抢救点校明清曹州各县方志十余部:撰写《伏羲生于雷泽考》《虞舜生于姚墟考》《尧都城阳考》《雷泽成阳华夏祖原文化圣地考》《麒麟文化研究》巜宋江起义研究》《金日磾家族封秺研究》等考证文章近百篇。十五年来,先后发现勘探《先秦宛朐故城》巜先秦成阳故城》《先秦乘氏故城》,定陶西汉王陵,定陶十里铺北龙山岳石小城,定陶何楼北辛太昊遗址,鄄城城内王堌堆常羊遗址神台,曹县商汤陵遗址,郓城负夏遗址等先秦见手文献的遗址30余处,先后被国家发掘的六处。

著名历史文化专家学者潘建荣

图文编辑:

黄艳生,济宁伏羲文化学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济宁市中华文化促进会伏羲专业委员会主任,济宁市伏羲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安徽亳州谯城区药用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等。

炎黄家族:100字探寻“任”姓的由来

根据研究资料,“任”姓最早写作“凭”,后来简化成“任”。

任姓十分古老,可以追溯到伏羲时期,姓氏图腾非常复杂而华丽,由天穹、测量方位的天竿和一只戴胜鸟构成,图腾含义已经无从考证。

另有记载,任姓是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姓氏之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