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店铺起名

孔姓的来源是什么(孔姓的来源是什么朝代)

时间:2023-10-19 16:17:41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孔姓的来源

孔姓来源孔姓出自殷商 三千悠久历史

实际上,孔姓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他们的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4400多年以前的帝喾高辛氏。帝喾是黄帝的孙子,曾经继黄帝及其父少昊之后,领导中华民族70年,因此孔姓的人,当然也是黄帝的后裔。

关于孔姓的来源,《广韵》上面有这样的记载:\"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兰狄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于鲁。\"

由此看来,孔姓是出自殷商的子姓,而殷商的开国之君殷汤,则是帝喾的次妃所生的儿子契的后代,殷汤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是吞乙卵而生,就取字为乙,传了若干代,到了春秋时代,在宋国的孔父嘉,为华督所杀,他的儿子就跑到鲁国避难,并且在鲁国定居,所以孔子才会是鲁国人。

《史记孔子世家》上面,对于孔姓的渊源,有更为详细的说明:\"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

从这段记载,可以明显的看出,殷汤的后代以孔为姓,是始自孔父嘉。孔父嘉是春秋时代宋国的人,所以孔氏之得姓,应该也已经有了三千年的悠长历史。

《广韵》和《史记》上面对于孔姓的记载,内容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关于孔父嘉的后代奔鲁的记述:《广韵》上说,避华督之祸跑到鲁国的是孔父(孔子画像) 嘉的儿子木金父;《史记》上则说,奔鲁的是孔父嘉的孙子睾夷。实际上究竟是谁最先到鲁国开基,迄今仍众说纷纭,找不到确定的答案。

不过,无论哪一位才是鲁国孔氏的真正开山始祖,孔子之为孔父嘉的六世孙,已经是个不争之论。据考证,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祖父是伯夏,伯夏则是防叔之子。由此可见,孔父嘉不但是孔姓的创造人,而且的确是2000多年来举世同钦的至圣先师孔子的六世祖。

孔子以下的孔氏家谱,历2000余年如一日,把每一代子孙都记载得源源本本。因此,孔子的历代子孙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各种史书上的记载也未曾间断过,而且交代得清清楚楚。

孔氏家谱大全(共22册)

今天我们要聊聊一个非常有名的姓氏,它是《百家姓》中排名第25位的孔氏。孔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最尊贵、最有影响力的姓氏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姓”、“儒家第一姓”。孔氏的始祖是谁?孔氏的人口有多少?孔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孔氏的故事吧。

孔氏得姓历史

孔氏的得姓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出自子姓,是商朝建立者成汤的后裔,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和成汤名字中的“乙”组合起来,为子姓孔氏。

2.出自子姓,是西周初期成汤的后裔微子启的后人。微子启死后,其弟宋微仲继位。微仲九世孙孔父嘉为宋上卿,遭受迫害,他的后代逃到鲁国,以其名字中的“孔”为氏,也是子姓孔氏。这一支孔氏最为著名,因为它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孔子即是孔父嘉七世孙。

3.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郑国公族的后裔。郑穆公之子公子志,字士孔,后为姬姓孔氏;郑穆公另有一子公子嘉,字子孔,其后代中有人名叫孔张,后代亦成姬姓孔氏。

4.出自姜姓,是春秋时期齐国公族的后裔。齐国公族有一位名叫孔虺的人物,其后为姜姓孔氏。

5.出自妫姓,是春秋时期陈国公族的后裔。陈国公族有一位名叫孔宁的人物,其后代成为妫姓孔氏。

6.出自姞姓,是黄帝裔孙伯鯈的后裔。伯鯈为姞姓,封于南燕国,后被郑国攻灭。该国公族奔卫,世为卫卿,为姞姓孔氏。这一支孔氏也很有名望,因为它出了两位春秋时期卫国重臣——孔达(庄叔)和孔文子(孔圉)。

7.少数民族改姓或冒姓。清代满族有孔姓,世居沈阳;满族温屯氏、温都氏、扣岱氏、库雅拉氏、崆果罗氏等后均改姓孔;锡伯族、景颇族、裕固族、独龙族等也有改或冒用孔姓者。

孔氏人口数据

孔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根据2007年的数据,孔姓人口约为27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21%,排名第98位。根据2009年的数据,孔姓人口约为280万,排名第83位。孔氏人口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孔子后裔的不断繁衍,以及少数民族的改姓或冒姓。

孔氏地区分布情况

孔氏的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其中,山东是孔氏最大的聚居地,占全国孔姓人口的近40%。这与孔子的故乡曲阜有关,曲阜是孔氏家族的祖地,也是孔子祭祀的中心。历代朝廷都对曲阜孔氏给予了特殊的优待和尊崇,称为“天下第一家”。曲阜孔氏被分为内院和外院两大支系,内院是真正的孔子后裔,外院是冒用孔姓者。内院又分为五位,即袭封位、中散位、侍郎位、中舍位和博士位。外院又分为五院,即宅上院、洙泗院、驾部院、文登院和三传院。这些支系都有自己的字派和谱系,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家族组织。

除了山东外,河南也是孔氏重要的分布地之一,占全国孔姓人口的近20%。这与郑国公族和南燕国公族有关,他们都是孔氏的始祖之一。河南孔氏主要分布在郑州、开封、洛阳等地。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也有不少孔氏人口,这与明清两代的迁徙和流动有关。一些曲阜孔氏为了避免战乱或寻求发展,迁移到了这些地方,并在当地扎根。此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或冒用了孔姓,如满族、锡伯族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等地。

孔氏家谱大全下载

本人四处整理得孔氏家谱22册

下载步骤如下

关注本号始丰溪

请点看一看、转发、收藏

#时事热点头条说#

#孔#

【每日社科】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孟子的字呢?

孟子和弟子们的表字之所以没有流传下来,主要原因还是在那个时代,他那“民贵君轻”的儒学思想并不受重视,能言善辩、崇尚征伐的纵横学才是主流,法家兵家墨子杨子的日子都比儒家好过。

孟子画像

孟子,名轲,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但是他和他的大部分徒弟都没有表字,这是怎么回事呢?

谁喊我孟轲呢?没礼貌!

所谓表字,也叫字,是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解释本名的意义的名字,说白了就是取一个和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在古代,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笄礼后,再直呼其名就很不礼貌了。得另取一个别名,即“字”,人们相互之间喊字,表达一种尊敬。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比如说吧,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假如他走在大街上,忽然听见有人在背后大喊一声“孔丘”,他心里肯定会有种不祥的预感,因为这人直呼他大名,多半是来者不善。

但是如果这人开口就是“仲尼……”,那么气氛就缓和了很多,至少还可以搭个话。

然而,作为儒家的“亚圣”,孟子的表字居然失传了,不仅如此,他十八位弟子中,十五位弟子表字也失传,这在重视表字的古代,很不寻常。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一个问题,孟子到底有没有字?这个问题应该说很好回答,孟子不仅对后世影响巨大,而且在当时就担任过齐国的公卿,是很有名望的人,他不可能没有表字,每天被人“孟轲,孟轲”的叫。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有人说不对啊,他有字,我刚百度了,孟子名轲,字子舆,百度百科都是这么写的。

实际上,这完全是种谬误。现在流传着两种关于孟子表字的说法,王肃《圣证论》里的“子车”,和傅玄《傅子说》里的“子舆”,这两种说法实际上都是后世猜的。

怎么猜的呢?原来,古人的名和字大多意义相同或者相反,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不就是“名”嘛。于是,后人就想,孟子不是名轲吗,“轲”不就是“车”或者“舆”吗,行,那他的字估计就是“子车”或者“子舆”。

所以说,这完全是后人的推测,没一点历史依据,关于孟子的表字,目前仍处于失传的状态。

出名还是要趁早

那孟子的表字怎么就失传了呢?这得从孟子什么时候开始出名说起。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经游说诸侯,不过他周游列国的时候,已经差不多七十了。所以出去以后,人们称呼他的字都有些不礼貌了。

比如梁惠王,他刚见孟子就称他为“叟”,后来称他为“贤者”,以避免称孟子的名和表字,尽可能体现对孟子的尊重。

在当时的官场上,已经没有任何人能直接称呼孟子的名和字了。所以他的弟子们在写《孟子》时,自然只能尊称老师为“先生”“夫子”或“孟子”。他的表字也就没在《孟子》中被记录下来。

另外,因为儒家有孔子这个“大咖”在,孟子的“咖位”一直没提起来。很长时间里,说起儒家,那就是孔子。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是在韩非子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虽说也有些先贤挺给孟子面子,比如韩非子,他在《韩非子·显学篇》里就把孟学纳入“显学”,但也只是简单提到孟子和他的弟子乐正子而已。

到了汉代,太史公司马迁也给孟子立了传,但是对孟子师徒的记载也就几句话。隋唐以前,孟子一直都隐身在“圣人”孔子的光环下,属于可有可无的角色,想起来的时候呢,就拉出来给儒家充充场面。想不起来的时候呢,就在书架子下面吃灰去吧。

柳宗元,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一直到了中唐,孟子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真爱粉”——柳宗元,他逢人就说孟子的好,到哪儿都要给孟子搞搞宣传,孟子这才被封为亚圣,“咖位”日益看涨。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到了宋明时期,苏洵、苏轼、朱熹、王阳明等人也加入了粉丝团,他们逐渐把孟子政治经济核心思想以外的“良知良能”学说发展为心性之学,这才确定了孟子在儒学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大家看,孟子用了几千年才成大腕儿,颇有些历史“励志偶像剧”的味道。这么长的成名史,也就导致人们没能早早记录他的表字。

我的徒弟不配被记住?

师傅混的惨,徒弟们自然也好不到那儿去。孟子的十八位徒弟,要么是有名没字、要么是有字没名,有名有字的只有两位。

虽说孟子游说诸侯的时候,也曾经有过“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的大场面,但那会儿游说这行已经开始“卷”了。只要大小是个人物,都学着打造个人IP,接着就收徒弟、卖课程,去东边演个讲,去西边走个穴。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所以孟子和徒弟们的日子实际并不好过,各种五花八门的“治国成功学”“安邦厚黑术”层出不穷。这就导致长期追随孟子的死忠粉实际很少,绝大多数弟子看到孟子这半死不活的行情,早早就转投别的学派和学者去了。

不光别的学派太能卷,孟子自己的思想也不受待见,孟子总爱宣扬“仁政”,老想着恢复夏商周三代土地公有的井田制,使贵族各按自己的政治身份裂土分封,农民也能耕者有其田,但是他这套理论和大贵族的根本利益完全冲突。所以,他虽然去了不少国家,但是那些国家压根儿就没记录他,更不要说他那十八个弟子了。

另外,他这些弟子们也不争气,不光没混出个名堂来,师傅死了以后,互相之间来往的也少,完全没有他们之间交流来往的记录。因为师兄弟之间,肯定用的是表字来称呼,如果连交往的记录都没有了,那表字就更不可能被记录下来了。

总的来说,孟子和弟子们的表字之所以没有流传下来,主要原因还是在那个时代,他那“民贵君轻”的儒学思想并不受重视,能言善辩、崇尚征伐的纵横学才是主流,法家兵家墨子杨子的日子都比儒家好过。

参考文献:

1、孟子师徒表字失传的原因——兼考孟子五十五章语录的具体记录者,吴天明。

2、推恩保民,发行王道——孟子行道事记,闫阳。

3、从疑古到求真——孟子生平研究述论,李锐。

4、孟子之字考辨,杜克华。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微信公众号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徵在,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何姓孔?

孔子的名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是一位大思想家,是儒学的代表人物,儒家思想对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今后还将继续影响着中国人的一切。

可以说孔子那一套忠君、仁爱、中庸思想已经在中国人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深入骨髓、挥之不去。

孔子被历代统治者成为孔圣人,大成至圣先师,抬到了高高的神坛。但孔圣人并不是天上的神,而是人造的神,他是有血有肉的。

作为一个来自凡间的神,孔子当然不是跟孙悟空那样,是从石头中缝蹦出来的,他不但有母亲,还有父亲。

史料说的明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鲁国的一个叫颜徵在的贵妇人分娩,随着一声巨响,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这个孩子就是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孔丘、孔圣人。

孔子出生后,像全世界所有的父亲一样,他的父亲叔梁纥也欣喜若狂,把他抱在怀里爱不释手。接下来该做的事,就是和天下所有父亲一样给孩子起名。

起个什么名字好呢?也许是因为太兴奋了,父亲这个才高八斗的学子一时间竟然想不出合适的名字。这时候,他忽然看见孩子的头顶有凹陷,就像起伏的山丘,于是灵机一动,就给儿子取名丘,这样一来孩子就有姓名了——孔丘。

说到这里,细心的朋友发现不对劲了,孔子老爸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徵在,孩子不随母姓不跟父姓,姓孔,有没有搞错,难道孔子的母亲她?

我们知道中国是血统论最盛行的国家,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凡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无不是名人之后,哪怕不是,也要追根溯源找上一个名人去攀附。

而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祖上也一定不是泛泛之辈,可以说是家世显赫。

孔子自己就曾经说过,自己祖上是商朝贵族,由此可知,孔子如此伟大,祖上跟上古圣王殷一定有血缘关系,后来商朝被周武王推翻,商朝贵族被封于商丘,建国宋国。

而作为殷的皇族,孔子家族自然也就成为宋国新贵,地位非常显赫。不过世事无常,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一代,宋国局势出现动荡,搞得人心惶惶,贵族的护身符也不管用,而且还首当其冲成为的受害者。

叔梁纥一看还等什么,撒丫子吧,于是就拼命向东,一溜烟跑到了鲁国。

儿子英雄爹好汉,孔子学问如此了得,父亲叔梁纥也不是省油的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博古通今,文武双全、满腹韬略。

史书中说他"人品出众,博学多才,孔武有力,且能文能武"。

是金子,到哪都要发光。移民到鲁国之后,叔梁纥立马受到重用,被录用为公务员,不久之后就得到升迁,任职陬邑大夫。

都说乱世出英雄,由于春秋时期天下大乱,叔梁纥的文采没有得到发挥,武功倒是大显神威。

在一次征战之中,鲁国士兵士气高昂,呐喊着潮水般涌向城门,城门马上就要攻破,这时候狡猾的敌人故意放水,打开城门,等鲁队冲进去一部分的时候,守城军队突然要把城门放下。

这样一来,进城的士兵就会孤立无援被包饺子。

在此千钧一发的时候,叔梁纥大喊一声,以闪电般的速度冲上前去,用自己血小山一样的肩膀死死顶住了城门不让落下,城里的鲁兵趁机出城转危为安,叔梁纥一扛成名。

叔梁纥回国后受到嘉奖成为战斗英雄,鲁国君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可谓是功成名就。

但是人没有万事如意的,叔梁纥事业顺利,家庭幸福,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接班人,没有后代,都六十出头了,依旧颗粒无收。

不过说没有后代也不符合事实,叔梁纥妻子都没有生育,小妾倒是生了一个儿子,但有腿疾,不是完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叔梁纥对此耿耿于怀,为了完成使命,年过六十的叔梁纥决定再娶一个,就不信了。

既然娶妻是为了传宗接代,就要门当户对,要让将来的孩子有个纯正的贵族血统。叔梁纥听说就鲁国贵族颜氏家中有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就托人前去提亲。

颜氏共有3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都一听叔梁纥年龄都连连摇头;因为那时候人的平均寿命不到三十岁,六十岁的人随时都会向阎王爷报到,说不定嫁过去蜜月没过就要守寡。

只有三女儿颜徵在不在意对方年龄,说只要对方人品可以,身强力壮比什么都好,于是颜徵就成为叔梁纥。

新婚之后,叔梁纥为了要儿子也是拼了,不仅到处祈祷,求神拜佛,还非常注意养生。功夫不负有心人,尼丘山祈祷后,颜徵在终于怀孕。

孔子出生后,因脑袋上有一个凹陷,又在尼丘山得子,因此取名丘,家中排行老二取字仲尼,所以那个年代人们叫他孔老二。

由此可见,孔子母亲人品没有问题,那么孔子为什么没有随父姓呢?这跟春秋时期的姓氏习惯有关。

众所周知,现在的人是有名,有姓,而古代人则有姓有氏还有名字,非常复杂。

所谓姓,是大单位,也就是一个庞大的族群的代号,族群里衍生出小的单位,就是氏。

孔子身上有商朝贵族血统,是殷的后代,根据史料查知,商朝的王族姓子,因此,孔子也是姓子的。

根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孔子家族传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的时候,已经"五世亲尽",也就是到了分支的时候了。按照规矩,分支的时候,应该用族长名号,于是族长孔父嘉的名号就成了氏,孔氏家族由此诞生。

问题来了,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开始就已经有了孔氏家族了,孔子的老爸为什么没有姓孔,而是叫叔梁纥?

原因很简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没有权威,什么规矩都没有,人的称呼也是非常随便,有喊姓加名的,有喊氏加名的,有的则直呼其名。

这就像现代人如果单位里有个高力士,有人喊老高,有人喊小高,有人喊大力,有人喊小士,而他的父母则会亲昵地喊他"士"。有所不同的是,现代人不管咋喊,身份证、户口本上不会乱,古代则是乱到家了。

比如千古一帝秦始皇,叫嬴政,赢是他的姓,而他的氏为赵,母亲就被称为赵姬,因此叫他赵政也没叫错。

而孔子的父亲叔梁纥,里面没有姓,叔梁是他的字,纥是他的名,如果很规范地去叫他,孔子父亲应该叫孔纥。

《论语》在中国历史上其实一直充当着学习教材的作用,儿童启蒙阶段尤其如此。

马云在一次采访中说:“这么多年来,我最近在看、重复看的、不断看的书,就是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和佛经,我从中受益最深,这才是真正人类的智慧。”

思想家章太炎:“读《三字经》不如读《百家姓》,读《百家姓》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不如读《论语》。”

北宋名相赵普:“《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作家余秋雨:“美德的最高文本,是孔子的《论语》。”

现在的国学教育方兴未艾,学习《论语》,是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之一。作为家长来说,自己最好也能够读《论语》,如果工作忙做不到,至少可以劝自家的小朋友能读《论语》。修身养性、提高礼貌修养不说,学习考试中也离不开《论语》的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