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紫微斗数

酉初是几点(酉初是几点钟怎么读)

时间:2023-10-11 02:34:15 作者:陪你演戏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十二时辰是如何划分的?——古代十二时辰的演变及含义

利用十二地支来纪时,划分一个昼夜,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时辰”了。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依次对应一昼夜当中平分成十二份的时间段,对应到当代的十二小时制,就是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已时”;1l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3时至5时,为“申时”;下午5时至7时,为“酉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个时辰只是普遍的用法,时辰还有许多讲究。最初的时候,一天是不分为12段的,殷商武丁时,把一昼夜分为8段,即大明(天明)、大采(天亮至大食前)、大食(第一餐)、中日(中午)、昃(日偏西)、小食(第二餐)小采(第二餐以后至夜晚以前)、夕(夜晚)。祖甲时,把“夕”改为昏、妹(昧)、兮(曦)3个时段,一天就成了10段,到了周代,才分为12段:日出、食时、隅中、中日、日昃、哺食、日入、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到了汉代,才有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与地支相对应的十二个时辰:卯(日出)、辰(食时)、巳(隅中)、午(中日)、未(日昃)、申(哺食)、酉(日入)、戌(黄昏)、亥(人定)、子(夜半)、丑(鸡鸣)、寅(平旦)。到了唐代,还开始以十二时辰对应十天干相配,每5天一周,然后再循环。到了宋代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这样就把十二份又拆分为二十四份,这与我们现在的一天二十四小时是一致的。

十二个时辰与一昼夜相配,每个时辰都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古人对时辰与天象的配合非常重视,贯穿着阴阳、日月、日夜的循环思想。

子时,又叫做夜半、子夜、中夜,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即二十四小时制的23时至1时。子时正当夜半,人们常将子夜作为夜晚的代名词。在中国的古乐府中,《子夜歌》是重要的种曲目,历代皆有许多创作,因它主要在吴地流行,也称《子夜吴歌》。李白写过一首《子夜吴歌·秋歌》,非常著名:“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长安城里的女子们,在夜半之时萧飒的秋风里,想念着远方的征人,辛勤地制作冬衣,诗中景象阔大,情思深沉。

丑时,又叫做鸡鸣、荒鸡,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相当于1时至3时。在《诗经·齐风》中,有一首写鸡鸣之时的非常有趣的诗:“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这首《鸡鸣》,全篇以对话形式,写妻子在鸡鸣的时候,一再催促在朝中工作的丈夫起身,丈夫不想起,就推脱说不是鸡叫,而是苍蝇叫。妻子又说东方都亮啦,丈夫说不是东方亮,而是月光明。这种早起时发生在夫妻之间令人莞尔的生活场景,该是许多家庭都经历过吧?

寅时,又叫做平旦、黎明、平明、早晨、日旦、旦时等,这是天将明未明的时候,相当于3时至5时。明末清初的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开篇即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中国古人要求夙兴夜寐,早起劳作,是很有传统的。黎明处在破晓之前,与光明离得很近,所以黎明常常用来比拟走向光明或胜利的时刻。

卯时,又叫做日出、日始、破晓,旭日,此时太阳初升,相当于5时至7时。古时,衙门卯时开始办公,官员查点人数叫“点卯”,吏役听候点名叫“应卯”,签到称为“画卯”,点名册称为“卯册”,都带着个“卯”字,一天的工作在此时正式开始了。《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风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说“尤氏虽天天过来,也不过应名点卯,亦不肯乱作威福”,这里的点卯,就是化用官衙的典录用语,表示按时到达的意思。

辰时,又叫做食时、早食等,就是吃早饭的时间,相当于7时至9时。唐代诗人刘得仁有一首《晏起》:“日过辰时犹在梦,客来应笑也求名。浮生自得长高枕,不向人间与命争。”诗人在辰时未起,就算是晚起了,客人来访还要笑他,现在人们工作一般是朝九晚五,只要离工作地点不是太远,一般不用像古人要“点卯”,而是在辰时起床了。至于到了休息日,晏起会到了什么时辰,那可真不好说啦。

巳时,又叫做隅中、日禺等,相当于9时至11时。《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载八戒道:“哥哥,你昨日巳时离了师父,怎么到申时才与他斗起?你那两三个时辰,在那里的?”从巳时到申时,中间还有午时和未时,所以如此说。

午时,又叫做日中、日正、中午等,相当于11时至13时。这是太阳运行到天空中央的时候,《诗经·邶风·简兮》便说道:日之方中,在前上处。”所以有一个成语“如日中天”,正是说的这种天象,也用以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未时,又叫做日昳、日跌、日央等,太阳开始偏西,相当于13时至15时。《宋史·律历志》记载了当时五更发鼓的唱词:“朝光发,万户开,群臣谒。平旦寅,朝辨色,泰时昕。日出卯,瑞露晞,祥光绕。食时辰,登六乐,荐八珍。禺中巳,少阳时,大绳纪。日南午,天下明,万物睹。日昳未,飞夕阳,清晚气。晡时申,听朝暇,湛凝神。日入酉,群动息,严扃守。”未时,虽然只是刚刚过了正午,但是阴气已经渐盛了,中国人的思维总是非常前瞻的,要未雨绸缪,所以我们看到到了未时,人们的行动已经开始倾向于收敛了。

申时,又叫做哺时、日铺、夕食等,相当于15时至17时。《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冈》说“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当时正是三伏天,辰时起,申时歇,全天最热的时候就包含在里面,难怪土兵要抱怨。为什么不像开始时趁早凉走呢?原来刚开始时是比较安全的地面,可以挑凉快的时辰走,到了这时,进入到了危险的环境里,却是不能晚上行进了。

酉时,又叫做日入、日落、日沉、傍晚等,是太阳落山的时候,相当于17时至19时。古代的启蒙教材《增广贤文》有一句:“莫饮卯时酒,昏昏醉到酉。莫骂酉时妻,一夜受孤凄。”说的很有意思,日出时不能喝酒,否则直到傍晚都是昏昏沉沉的,日落时不要骂妻子,否则一晚上她都不理你。多么富有生活的谐趣,日落之时的夕阳是中国诗人最常吟咏的意象之一,诞生出许多佳篇,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勾勒出来一幅冷寂清幽的秋日傍晚之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戌时,又叫做黄昏、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阳落山,天地昏黄,故称黄昏。相当于19时至21时。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五言绝句《乐游原》,是家喻户晓的名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所写的,正是酉时和戌时相交时的晚景,夕阳的美动人心魄,但是它就快要落下去,进入黄昏。诗人借由夕阳与黄昏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短暂而逝的深深感伤,这甚至被看做是对曾经盛极一时的唐王朝走向覆灭的预言。

亥时,又叫做人定、定昏等,人们开始安歇了。相当于21时至23时。唐代诗人李宣古有一首《赋寒食日亥时》:“人定朱门尚未开,初星粲粲照人回。此时寒食无烟火,花柳苍苍月欲来。”人定,就是亥时,人们安定下来,停止活动,星星亮起来,月儿也渐渐爬上来。到了亥时过去,就又是下一个子时了。

十二个时辰,朝朝暮暮,寒来暑往,几千年来,留在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人生刻度里,是那古老的齿轮,滴滴答答,永不停歇。

三更是几点,十二时辰时间对照表

  三更指的是晚上23点到凌晨1点,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 ,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在古装电视剧里面,经常会出现一个打更的人,通过敲锣的方式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更了。一般三更相当于现在的几点呢?下面来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

三更是几点

  三更指的晚上23点到凌晨1点,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 ,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

  三更又称子时,是指当天23时至第二天1时,也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别称。

  古代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因为古人休息较早,所以半夜时都熟睡了,那时的半夜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深夜了。

  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 或 一百刻,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一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称为五更。把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二刻作为二更,子时整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一日有十二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十二时辰时间对照表

  1、子时:作为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于零点换日。对照:北京时间23时~01时。

  2、丑时:作为第二个时辰。丑时被称作鸡鸣。对照:北京时间01时~03时。

  3、寅时:作为第三个时辰。据说,寅时是老虎最威猛的时刻。对照:北京时间03时~05时。

  4、卯时:作为第四个时辰,破晓时刻,此时的太阳才微微露脸呢。对照:北京时间05时~07时。

  5、辰时:作为第五个时辰,又名食时,孩子们吃早餐的时间到了!对照:北京时间07时~09时。

  6、巳时:作为第六个时辰,快到中午时分,蛇会常常躲避在草丛中。对照:北京时间09 时~11时。

  7、午时:作为第七个时辰,顾名思义也被称作中午。对照:北京时间11时~13时。

  8、未时:作为第八个时辰,午后,可以小憩一会儿。对照:北京时间13时~15时。

  9、申时:作为第九个时辰,也被称作夕时,猴子会在此时不停叫唤。对照:北京时间15时~17时。

  10、酉时:作为第十个时辰,太阳悄然落山了。对照:北京时间17时~19时。

  11、戌时:作为第十一个时辰,因为天还没有黑,万物处于朦胧中,所以被称作黄昏。对照:北京时间19时~21时。

  12、亥时:作为第十二个时辰,夜深人静,所有人都静静地睡去。对照:北京时间21时~23时。

十二时辰是如何划分的?——古代十二时辰的演变及含义

利用十二地支来纪时,划分一个昼夜,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时辰”了。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依次对应一昼夜当中平分成十二份的时间段,对应到当代的十二小时制,就是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已时”;1l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3时至5时,为“申时”;下午5时至7时,为“酉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个时辰只是普遍的用法,时辰还有许多讲究。最初的时候,一天是不分为12段的,殷商武丁时,把一昼夜分为8段,即大明(天明)、大采(天亮至大食前)、大食(第一餐)、中日(中午)、昃(日偏西)、小食(第二餐)小采(第二餐以后至夜晚以前)、夕(夜晚)。祖甲时,把“夕”改为昏、妹(昧)、兮(曦)3个时段,一天就成了10段,到了周代,才分为12段:日出、食时、隅中、中日、日昃、哺食、日入、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到了汉代,才有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与地支相对应的十二个时辰:卯(日出)、辰(食时)、巳(隅中)、午(中日)、未(日昃)、申(哺食)、酉(日入)、戌(黄昏)、亥(人定)、子(夜半)、丑(鸡鸣)、寅(平旦)。到了唐代,还开始以十二时辰对应十天干相配,每5天一周,然后再循环。到了宋代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这样就把十二份又拆分为二十四份,这与我们现在的一天二十四小时是一致的。

十二个时辰与一昼夜相配,每个时辰都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古人对时辰与天象的配合非常重视,贯穿着阴阳、日月、日夜的循环思想。

子时,又叫做夜半、子夜、中夜,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即二十四小时制的23时至1时。子时正当夜半,人们常将子夜作为夜晚的代名词。在中国的古乐府中,《子夜歌》是重要的种曲目,历代皆有许多创作,因它主要在吴地流行,也称《子夜吴歌》。李白写过一首《子夜吴歌·秋歌》,非常著名:“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长安城里的女子们,在夜半之时萧飒的秋风里,想念着远方的征人,辛勤地制作冬衣,诗中景象阔大,情思深沉。

丑时,又叫做鸡鸣、荒鸡,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相当于1时至3时。在《诗经·齐风》中,有一首写鸡鸣之时的非常有趣的诗:“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这首《鸡鸣》,全篇以对话形式,写妻子在鸡鸣的时候,一再催促在朝中工作的丈夫起身,丈夫不想起,就推脱说不是鸡叫,而是苍蝇叫。妻子又说东方都亮啦,丈夫说不是东方亮,而是月光明。这种早起时发生在夫妻之间令人莞尔的生活场景,该是许多家庭都经历过吧?

寅时,又叫做平旦、黎明、平明、早晨、日旦、旦时等,这是天将明未明的时候,相当于3时至5时。明末清初的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开篇即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中国古人要求夙兴夜寐,早起劳作,是很有传统的。黎明处在破晓之前,与光明离得很近,所以黎明常常用来比拟走向光明或胜利的时刻。

卯时,又叫做日出、日始、破晓,旭日,此时太阳初升,相当于5时至7时。古时,衙门卯时开始办公,官员查点人数叫“点卯”,吏役听候点名叫“应卯”,签到称为“画卯”,点名册称为“卯册”,都带着个“卯”字,一天的工作在此时正式开始了。《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风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说“尤氏虽天天过来,也不过应名点卯,亦不肯乱作威福”,这里的点卯,就是化用官衙的典录用语,表示按时到达的意思。

辰时,又叫做食时、早食等,就是吃早饭的时间,相当于7时至9时。唐代诗人刘得仁有一首《晏起》:“日过辰时犹在梦,客来应笑也求名。浮生自得长高枕,不向人间与命争。”诗人在辰时未起,就算是晚起了,客人来访还要笑他,现在人们工作一般是朝九晚五,只要离工作地点不是太远,一般不用像古人要“点卯”,而是在辰时起床了。至于到了休息日,晏起会到了什么时辰,那可真不好说啦。

巳时,又叫做隅中、日禺等,相当于9时至11时。《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载八戒道:“哥哥,你昨日巳时离了师父,怎么到申时才与他斗起?你那两三个时辰,在那里的?”从巳时到申时,中间还有午时和未时,所以如此说。

午时,又叫做日中、日正、中午等,相当于11时至13时。这是太阳运行到天空中央的时候,《诗经·邶风·简兮》便说道:日之方中,在前上处。”所以有一个成语“如日中天”,正是说的这种天象,也用以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未时,又叫做日昳、日跌、日央等,太阳开始偏西,相当于13时至15时。《宋史·律历志》记载了当时五更发鼓的唱词:“朝光发,万户开,群臣谒。平旦寅,朝辨色,泰时昕。日出卯,瑞露晞,祥光绕。食时辰,登六乐,荐八珍。禺中巳,少阳时,大绳纪。日南午,天下明,万物睹。日昳未,飞夕阳,清晚气。晡时申,听朝暇,湛凝神。日入酉,群动息,严扃守。”未时,虽然只是刚刚过了正午,但是阴气已经渐盛了,中国人的思维总是非常前瞻的,要未雨绸缪,所以我们看到到了未时,人们的行动已经开始倾向于收敛了。

申时,又叫做哺时、日铺、夕食等,相当于15时至17时。《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冈》说“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当时正是三伏天,辰时起,申时歇,全天最热的时候就包含在里面,难怪土兵要抱怨。为什么不像开始时趁早凉走呢?原来刚开始时是比较安全的地面,可以挑凉快的时辰走,到了这时,进入到了危险的环境里,却是不能晚上行进了。

酉时,又叫做日入、日落、日沉、傍晚等,是太阳落山的时候,相当于17时至19时。古代的启蒙教材《增广贤文》有一句:“莫饮卯时酒,昏昏醉到酉。莫骂酉时妻,一夜受孤凄。”说的很有意思,日出时不能喝酒,否则直到傍晚都是昏昏沉沉的,日落时不要骂妻子,否则一晚上她都不理你。多么富有生活的谐趣,日落之时的夕阳是中国诗人最常吟咏的意象之一,诞生出许多佳篇,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勾勒出来一幅冷寂清幽的秋日傍晚之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戌时,又叫做黄昏、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阳落山,天地昏黄,故称黄昏。相当于19时至21时。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五言绝句《乐游原》,是家喻户晓的名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所写的,正是酉时和戌时相交时的晚景,夕阳的美动人心魄,但是它就快要落下去,进入黄昏。诗人借由夕阳与黄昏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短暂而逝的深深感伤,这甚至被看做是对曾经盛极一时的唐王朝走向覆灭的预言。

亥时,又叫做人定、定昏等,人们开始安歇了。相当于21时至23时。唐代诗人李宣古有一首《赋寒食日亥时》:“人定朱门尚未开,初星粲粲照人回。此时寒食无烟火,花柳苍苍月欲来。”人定,就是亥时,人们安定下来,停止活动,星星亮起来,月儿也渐渐爬上来。到了亥时过去,就又是下一个子时了。

十二个时辰,朝朝暮暮,寒来暑往,几千年来,留在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人生刻度里,是那古老的齿轮,滴滴答答,永不停歇。

扫盲贴——古今时刻对照表

古今时刻对照表

古人对日时间的划分及计时标准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也有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子时(夜11、12点):据说老鼠是深夜里最活跃的动物,所以子时属鼠。

丑时(后半夜1、2点):据说牛是最早耕地的家畜,所以丑时属牛。

寅时(后半夜3、4点):寅字解析为害怕的意思,古人最怕的动物是老虎,所以寅时属虎。

卯时(早晨5、6点):据说此时为“大阴”(即月亮)的时间,传说月球中有玉兔,所以卯时就属兔。

辰时(早晨7、8点):传说此时是群龙行雨的时候,所以辰时属龙。

巳时(上午9、10点):据说蛇最爱在此时利用青草作掩护,所以巳时属蛇。

午时(上午11、12点):午时阳气到顶,阴气始生,正是骏马驰骋的时候,所以午时属马。

未时(下午1、2点):传说羊在未时吃过的草,草根再生力很强,所以未时属羊。

申时(下午3、4点):天快晚了,猴要呻叫,所以申时属猴。

酉时(下午5、6点):此时正当日没月出之际,古有“太阳金鸡”的传说,所以酉时属鸡。

戌时(晚7、8点):夜的开始,犬守夜,所以戌时属犬。

亥时(晚9、10点):据说晚上9、10点钟天地最混沌,而猪爱睡觉,混沌不清,所以亥时就属猪。

古今时间对照表

子时——23:00 - 01:00

子初——23:00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子正——00:00

丑时——01:00 - 03:00

丑初——01:00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丑初——02:00

寅时——03:00 - 05:00

寅初——03:00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寅正——04:00

卯时——05:00 - 07:00

卯初——05:00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卯正——06:00

辰时——07:00 - 09:00

辰初——07:00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辰正——08:00

巳时——09:00 - 11:00

巳初——09:00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

巳正——10:00

午时——11:00 - 13:00

午初——11:00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午正——12:00

未时——13:00 - 15:00

未初——13:00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未正——14:00

申时——15:00 - 17:00

申初——15:00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申正——16:00

酉时——17:00 - 19:00

酉初——17:00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酉正——18:00

戌时——19:00 - 21:00

戌初——19:00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戌正——20:00

亥时——21:00 - 23:00

亥初——21:00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亥正——22:00

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萟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午时三刻,按照现在的计时方法,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按阴阳家说法,此时是阳气最盛,而现代天文学认为正午最盛,两者说法略有不同。午时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此时开刀问斩,阳气最盛,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罪大恶极的犯人,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罪刑轻者,可在正午开刀行斩刑,让其有鬼做。所以,“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以显示老龙罪行极重。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

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古时指\"一柱香\"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十五分钟。而现在的香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易燃的也有不怎麽快燃.不能作为计时参考。

子时 夜半 23:00-01:00 三更

丑时 鸡鸣 01:00-03:00 四更

寅时 平旦 03:00-05:00 五更

卯时 日出 05:00-07:00

辰时 食时 07:00-09:00

巳时 隅中 09:00-11:00

午时 日中 11:00-13:00

未时 日映 13:00-15:00

申时 哺时 15:00-17:00

酉时 日入 17:00-19:00

戌时 黄昏 19:00-21:00 一更

亥时 人定 21:00-23:00 二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