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住宅风水

癸未年是哪一年(癸未年是哪一年属什么生肖)

时间:2023-10-08 16:30:12 作者:追梦抓梦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转载 | 陆丰1943(癸未年)发生大饥荒的那些事

1943年(癸未年),陆丰县(含现在的陆河县)等粤东地区爆发了以旱灾为导火索的特大饥荒,受灾之严重,死亡人数之多,历史罕见。据后来统计,当时陆丰全县总人口50.52万人,饿死11.71万人,加上逃荒未回来(许多死在外地)的1.67万人,总共饿死13.39万人,占当时陆丰全县总人口的26.6%。其中亡丁绝户的有9269户,散掉57个村庄。灾情如此严重,甚至连“惨烈”二字都不足以形容其惨。至今记述之,仍倍感胆寒心惊。

这场亘古未有的空前大灾难,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当时正处于八年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海陆丰等粤东沿海地区受日寇占领或封锁,物资匮乏。其次,1942年(壬午年)秋季,陆丰县各处突然爆发大规模的“虫灾”。

这些害虫昼伏夜出,到处啃食禾苗,多的每株禾苗竟有数十只,吃得苗枯叶槁,所到之处,几成一片精光。少数存留的禾苗,等到扬花出穗之时,又遭七日台风袭击,狂风暴雨之下,几无完稻。结果,等到是年秋收割稻谷时,水稻多属白穗,未结谷子,邑内农人,普遍歉收。

次年(1943年,癸未年)春,陆丰等地又普遍遭受极其严重的春旱,长达数十日滴雨未降。而且,旱的时候刚好又是春耕时节,所以使得农作物的种植深受影响。再加上本地的地主、奸商操纵粮食买卖,囤积居奇,致使米价一涨再涨,一天数价,高的时候,数十倍地涨。民众为了活命,纷纷拿出家中值钱的东西乃至土地去换粮食。

饥荒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一亩耕地换半升米的现象。当时的地方政府赈灾不力,也是酿成此大灾难的一大原因。可以说,是兵灾、虫灾、风灾、水灾、旱灾乃至人祸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了这场空前大劫难。

结果,1943年(癸未年)正月还没过完,民众家中的大米、番薯等粮食就已经吃完了,于是开始闹饥荒。有些醒目的民众,见机不妙,就拖家带口逃往长乐(五华)、江西、福建等地,先后北上避难的有十多万人,其中有不少人死在逃难的路上。当时,粤赣当局曾合组“赣省救济粤东移民委员会”,专门登记、收留入赣粤籍饥民,接济灾民。

留在本地的民众,大多勉强支撑。灾民们开口吃米糠(吃多了拉屎不出),接着是野菜树叶。如猴头、山苍计、马甲头、赤结、番薯叶、番薯藤、黄麻叶、土伏苓(硬饭头)、羊古树叶、香蕉头、马苋菜、山芋叶、盐霜柏、柿子叶、尖规(音)菜、刺苋菜等。山上野外生长的,只要是能填肚子的,都被用来充饥。由此造成水肿病多发,恶臭满地。

大饥荒之下,有些家庭全家饿死,成为“绝户”。许多村庄十室九空,饿死的人非常多。有些人头天还去帮忙掩埋别人,次日自己也饿死了。不少人死了,家人无力埋葬或家人也已饿死,多由本地善堂(旧时的民间慈善机构)收葬。多的善堂,曾一日掩埋上百人。有的义冢,一座掩埋上万人,人称“万人坟”。待到当年六月新米上市,有些饿得太久的人,又因为一下子吃太多,给撑死了。

而且此时有不少民众患癌症,水肿并发,于是又死了不少人。由于此次饥荒造成的妻离子散,家庭破碎的,数不胜数。有的饿了卖儿女;有的卖妻子;为了饱肚而出卖肉体的也甚多,甚至还出现了“卖人肉”、“吃人肉”的人间惨剧。

笔者外婆(生于1931年)是一个童养媳,时年仅十二三岁。据她回忆,当时她带着小叔子(我外公的弟弟)四处去讨饭,后来这位外祖父饿死在讨饭的路上。数十年后,外婆口述说,这位年仅八岁的堂外祖父,当时饿得皮包骨头,浑身没有半两肉,嘴里老是喊饿。另据笔者表叔廖少红讲述,笔者奶奶的父亲(外祖父),也是在这一年闹饥荒的时候饿死的。

当时,粤东地区乃至整个广东省,不止陆丰一县受灾,周边的海丰、惠来、普宁、潮阳、揭阳(含现在的揭东、揭西)等县也受灾严重。加上陆丰,上述这粤东六县共饿死五十多万人,其中陆丰是最为严重的之一。灵台山、恩平、蕉岭等县也受灾严重。据资料显示,当年广东全省“受旱死于逃亡、饥荒的人达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10%”。如此惨状,可以说是吾粤亘古未闻的大灾难。

时至今日,尽管时间已经过去整整79年了,但是老一辈陆丰(含陆河)人每念及此,或听到“癸未”二字,仍为之色变,心有余悸,可见当年这场灾荒之惨烈。今天,记述这段历史,是为了忘却这段历史。值此79周年之际,谨以此文,悼念死于1943年“癸未大饥荒”的所有亡魂。

罗炳筹整理,三十二年(1943年)农历癸未年,是陆丰有史记载的最严重的饥荒年。

一、原因

l、陆丰县是历史上的缺粮县,在正常年景下,还需进口大量的“洋米”,才能保证陆丰人民不受饥饿。一九四一年,日本侵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进占香港,对大陆实行封锁.海运断绝,“洋米”不能进口,这是造成大饥荒的前提。

2、三十一年(1942年)农历七、八月间,连续两次遭受水灾和潮灾的袭击,九月底晚稻将近收成,又普遍发生剃枝虫为害,部分水稻失收,晚稻减产,粮食缺欠更加严重,一九四三年春节过后,荒情便露头了。

3、春旱严重。一九四三年农历三月到五月,有的地区旱了70多天,有的早了40多天,大多在关键月份早了两个月。春收作物减产,在全县五十一万多亩耕地中,有二十四万五千多亩丢荒,占总面积百分之四十八。

4、地主、奸商操纵粮食,囤积居奇,有的甚至积压不便,米价一再猛涨,碣石镇在农历二月,每升米(注: 2.8市斤)30元(当时货币,下同)。三月中旬40元,三月二十日上午48元,下午涨至60元,五月份达到105元。最后是市场无米出售。是不是粮食全完了呢?不是。

据记载,碣石镇十九户大户(地主、资本家)囤积稻谷430n多担,番薯1200多担,直至新谷登场,番薯烂掉了。东海有一资本家囤积在米店里的大米80担不交。饥荒过后,白米变成“黑米”(霉烂了)。更严重的是,县长左新中参与奸商把陆城的5700担粮食雇民船从螺河运往外地,造成粮食供应更加紧张。5、伴随大饥荒而来的瘟疫—霍乱。夺去了更多人的生命。

二、惨况县内城镇和农村随着荒情的发展,绝粮户越来越多。开头吃米糠、瓜菜、接着是野菜、树叶。如猴头、山苍计、马甲头、赤结、番薯叶、番薯藤、黄麻叶、土伏苓、羊古树叶、香蕉头、马苋菜、山芋叶、尖规(音)菜、刺苋菜、桃密叶、猪母菜、大豆枝、大豆壳、海草等,只要能填肚子的,都用作充饥。

为了生存,饥民们不惜把自己家中所有值钱的财物,廉价抵换粮食。

东海一亩耕地换1.5斤米。甲东一亩耕地换1斤红糖。旱田一斗种耕地换1斗谷。东海、甲东一间房子换10斤番薯。湖东一间房子换l升米。早田一间房子换70斤番薯或2.6斗谷。东海一张床换2升米。甲子一张眠床换l升米。南塘一件棉被换1.5筒乌豆(筒即半升,约1.4斤)。大安一件棉被换5合米。东海一件新衣服换半斤乌豆。湖东曲清村贫农卓阿想,一家3人,把1斗8升种的耕地,以1升乌豆为价,还给地主,地主拿到契约后,连一升乌豆都不给,经几次求情,才给5合乌豆。等乌豆拿回家时,家里两人已饿死了。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出卖耕地的有38800户,84400亩;卖房子的有12300户,15300间,离妻的8710人,卖儿子的8760人。逃荒到江西、五华等地的人一批接着一批,无法计算人数。

农历二月起,沿海地区开始饿死人,到三、四月份,平原、山区普遍饿死人,饿死的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当时全县总人口是5052002人,死了117100多人,加上逃荒没回来(大多死在外地)的16760人,总共133900人。占总人口的26.6%。其中:绝户的有9269户,散掉57个村庄。

主要灾区的几个统计数字:

湖东当时总人口26700多人,死了12880人,占总人口的48%;而港内渔民4400人,竟死亡3800多人,占总人口87%;长湖村1880人,饿死了1418人,被地主、渔霸打死的23人,外出逃荒39人出卖小孩55人。

碣石镇当时总人口 27000人,死了11190多人,逃荒外地649人,离妻卖子889人,绝户的864户,4980人;沙井居民区423户,总人口2160人,饿死1300多人,绝户的59户;全镇搬运工人297人,饿死了169人。甲子镇当时总人口42000人,死了19000多人,绝户的1300多户。其中港内近万人的渔民中,死了7600多人,加上大批逃荒,饥荒过后剩下800多人。有人形容荒年人口大减是“去七留三,存对半,又加五折”。

甲东当时有26300多人,死了13400多人,外出逃荒的2970多人(荒后没回,死在他乡的有1240人),在新兴大队范国内原有518户,2850多人,饿死2250人,绝户312户,吴亚受一家有50人,死存1人。新乡村原有180人,死亡、逃荒的有174人,灾荒后存下6人,他们便迁往他处,这个村也就散掉了。

县城所在地东海镇当时有18900多人,死了9100多人,占总人口的49%。粮产区的博美镇也饿死7000多人。山区的水东区死了2580多人。

在那灾难的岁月里,湖东、甲子、碣石、碣北、东海、大安、乌坎等地都曾出现“人吃人”的惨状。湖东镇有9个杀人卖肉的流氓,先后杀掉48个小孩。碣北新酉村有个叫吴哺的女流氓,先后杀掉13个小孩和一个气息奄奄的青年。

三、血泪纪实

据参与收尸的善堂人员回忆:湖东善堂的陈坚说:“湖东镇每天都有许多人饿死,我亲手收尸1000多具,最多一天收了100具。从日出抬到日落,抬走一个,倒下的又几个,越抬越害怕”。

碣石镇有“信登”和“同德”两个善堂。信登善堂的蔡宗藩说:“信登善堂在那一年的头六个月里,共收尸.4000多具,开头是死乞丐,接着是渔民、居民,死亡逐月增多。二、三月份还有棺材收埋,四月份棺材不够用,一部分用草席,到六月份,连草席也用光了,只好赤身埋(裸葬),几具尸体埋在一个穴或一条沟里。死人少时,还能及时收埋,死的人多了,善堂里的20多个工友忙不过来,往往有的已经发臭”。

甲子镇后人为死难者建立公墓。碑文上有这样记载:“全镇遭难死亡者近二万人,其中全家俱没者千余户。成万渔民死亡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由公众营葬,即现在累累在此墓者一万三千多人。”俗称“万人坟”。

湖东镇后人也为死难者立碑建公墓。其中有一段碑文是:“盖当癸未(注:1943)年,适逢中日战争踏入最后阶段,烽火连天,战祸所及,交通梗塞,海寇乘机抢劫,湖东海解之地,索称缺粮,且时逢苦旱,野绝青草,纵有金钱,何由获食。当此之时,天灾人祸,重重逼迫,以致全镇人口一万零丁,遭饿死七千余人,通衢大巷,尸骸枕籍。当时人穷财尽,死者潦草收埋,一经风雨侵袭,暴露原野。

读古人诗: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昏鬼守尸’。想当时情况,有过之无不及也”。

(根据陆丰县编史修志委员会编印的《陆丰今昔两早年》及有关公社(镇)汇报资料整理)

生于忧患死安乐,今日温饱应珍惜,人生在世不称意,哪知先人旧日凄!

作者 | 网文转载 来源 | 汕尾鹏程网 图|网络

(本文转载时,编者除了作一些错别字的修订,尽量保持原文编排、图片及文本格式。这是一段陆丰县悲惨苦难的血泪史。作为后辈,理所当然应该保存、记录和重视!历史是惨痛的,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容!回首过去,方能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生肖猪:什么时候会遇到适合的姻缘结婚,配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老师你好,看了你给人家算关于姻缘的文章,我也想让你帮我算算,看我什么时候会结婚,我以后的婚姻好吗?对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男 公历1995年9月18日16时

诸葛解答:

你好根据你提供的生辰(公历1995年9月18日16时)排出的八字,男命,乾造:乙亥年 乙酉月 壬子日 戊申时。

命局八字五行分别是:生日壬属水代表你自己,亥子属水与你同类为劫财,乙属木为食神,戊属土代表官星,酉申属金为印星,八字无火,火为财星(妻星)。天干无合。地支有亥申年时相害,子申日时半三合水局。

大运起的是:甲申 癸未 壬午 辛巳 庚辰 己卯 戊寅 丁丑,八字是五岁扎根,五岁起大运。现走(2009-2018年)癸未大运。

命局信息:本命属相猪,山头火。八字中壬水生在酉月,元神得到五行金生助,为强,命宫中还有子水为羊刃,为得地势,你命局的地支的申子亥酉都是生助元神的五行,故日元太旺,喜用:木,火(食伤、财星)。忌:水,金(比劫、印枭)。

婚姻情感信息:就要看八字的妻星和你的配偶宫情况;八字中壬水代表自己,则以五行火为你妻星(代表老婆),我看了你的八字,并没有出现任何五行火,因此你的先天命局没有妻星。你的配偶宫是子水,水为命局的忌神五行,即表示老婆在婚后,甚少帮助或关系较疏远。加上上面分析到你的命局没有妻星,因而你先天命局具有婚姻不好的信息,一般会造成早年婚恋不顺,妻星在原局不现时,多为晚婚之命。

2018戊戌年,流年七杀主事,五行土特别强,天干戊土闲神,地支戌土闲神。因此你今年运势平稳,而戊逢时干戊土为转址,还有今年在大运将交未交的最后一年,往往有人生之变动,表示今年你命中有工作的变动或者居住地址的变动,而本年没有婚喜。

2019-2028年你走的壬午大运,大运天干壬水忌神,地支午火喜神。大运与日相冲,本运势午火代表你的老婆,午火会冲动你的配偶宫子水,因此你明年开始走的壬午大运,将会有适合的姻缘出现,而午火大运也是八字所喜,为你的财星,会有好运,体现在求财上也会比较顺利。下面看看哪一年会有婚庆之喜。

2020庚子年,本年子为你配偶宫的字,表示今年有姻缘出现,因此就先天命局来说,你会在2020年有适合的人出现。要好好把握,如果错过了这一年。2021辛丑年,本年丑跟配偶宫的子水产生六合,这个六合也是具有喜事的象征,因此本年你命中也有婚姻之喜。从命理看,是2020或者2021年这两年成婚的机率比较大,要在错过的话就要到2026丙午年和2027丁未年了。

日支为子:将来的另一半个性会是幽默风趣、反应很快的,身材会微胖。此外,也要小心另一半将来的桃花可能会很旺。配偶星的五行属火:代表配偶长得亮丽,面红润。命局倾向劫财,寻找配偶的年龄不宜太小,但也不宜太大,以相差二至三岁较适宜,否则婚姻亮红灯的机率也高。此外,日支坐劫财的人,也是不易受到异性青睐的格局。

婚配与卯、未年生者三合,与寅年生者六合,也就是属相为兔、羊、虎的人婚配较为有利;与申年生者相害,与巳年生者相冲,和此二年生者婚配不利,也就是属相为猴的人较不利,与属蛇的人相冲,除此以外不必顾虑。祝你好运!

兔年大吉!网友:原来古人也逃不过可爱兔兔

时节不居,岁月如流。我们即将告别壬寅虎年,迎来崭新的癸卯兔年,新的开始,带来新的起点,在欢快的节日氛围中,展现出农历新年的节日之美。

2023癸卯年,是十二生肖中的兔年,生肖兔排行第四,被称为“卯兔”,《说文解字》称:“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因此,“卯”代表了勃勃的生机。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子不仅是吉祥之物,也是长寿的象征,还有月兔捣药的传说,都让兔子的形象在民俗文化中处处可见。

玉兔、水墨兔、青铜兔……自古流传下来与兔相关的文物很多,从这些“老物件”中,让我们一起感受农历兔年的文化魅力和美好祝福!

来源: 人民网

冯贤亮:清初嘉定侯氏的“抗清生活”与江南社会

【17世纪中叶江南人民的抗清运动,有大量的士绅百姓因坚持抗清而先后殉难,这是明清易代之际重要的一页。嘉定侯岐曾的抗清生活日记展示了1645—1647年江南士绅们的抗清活动以及他们在清廷密网捕杀下的日常生活。清初江南社会的不安、个人生命的微弱,都在其中有所呈现。】

一、嘉定侯氏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明王朝在北方因李自成农民军与关外清兵先后进入北京城,而结束了统治。江南一带继续维持的,是以南京为中心的弘光,由明室官僚士绅的拥戴,于当年五月建立,人们希冀这半壁江山像南宋一样可以维持长久。不料只有一年,清兵就轻易地打到了江南。这一年为农历乙酉年,从王朝更替的角度而言,已是大清顺治二年(1645年)。该年频繁出现的抵抗运动,留给后世的记忆都相当惨烈,最著名者有“扬州十日”、“江阴保卫战”、“嘉定三屠”等。

众所周知,在“嘉定三屠”的殉难士绅中,侯峒曾与黄淳耀是其中最具代表者。而侯氏是嘉定县诸翟(旧名紫隄)人,现在属于上海市闵行区诸翟镇。那里有一座关帝庙,原本是侯氏的家祠。据说侯家先世姓杨,原籍山西上谷,宋室南渡后,辗转迁居于此。

侯峒曾像

从明初开始,侯家开始兴旺起来,家族子弟多数以科举入仕。侯峒曾的父亲侯震暘就在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峒曾本人则于天启五年(1625年)成了进士。在当时,峒曾与岐曾、岷曾三兄弟都较出名,人称“江南三凤”。同时,峒曾与岐曾的六个儿子,即玄演、玄洁、玄瀞与玄洵、玄汸与玄泓(后改名玄涵),被誉为“侯氏六俊”,或称“江左六龙”。这“六侯”为海内所习称。侯家在嘉定堪称望族。

侯岐曾苏州石刻像

顺治二年六月,侯峒曾与黄淳耀等人,一起领导了地方的抗清活动。侯自称“总督”,曾在罗店地方获得多次胜利。其实,在清兵攻打嘉定前夕,峒曾正卧病家中(紫隄村故居),在黄淳耀等人敦请下回到嘉定县城,与士绅百姓一起画地而守,即峒曾负责守东门、淳耀负责守西门。六月廿六日,峒曾还曾写信,要侄儿玄汸、玄泓多方筹款200两,以为军需。嘉定城陷落后,峒曾投水而死,他的两个儿子玄演、玄洁也一起赴难。峒曾死后还被清兵枭首悬示于西城门,后被挂到城中的侯家门口。“嘉定三屠”后,侯家多改姓杨或徐,以避劫难,采取不入仕、务农耕或设教卖画等生活方式,没入茫茫人海中了。多年以后,侯家稍形雍容,还能于城中废宅之上建“侯氏宗祠”祭拜这些先人,以示不忘侯家的“祖功宗德”。

而幸免于清兵大的人们中,峒曾的弟弟岐曾(1595-1647)早在清兵攻城时,已受峒曾之命,奉母亲龚恭人避往江村故居(因盘龙江而名,即紫隄村)。同时峒曾的另一个儿子玄瀞与岐曾的长子玄汸,屠城时据说适在他所,因而也得以暂免诛杀之祸。关于岐曾的生平,与峒曾相比,记载少而不详。但因岐曾有日记存世,故其惊心动魄的最后岁月与那段悲壮的历史,还是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日记起于丙戌年(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初一,至丁亥年(顺治四年,1647年)五月初十日绝笔,次日他被清兵捕获,十四日就赴死了。

这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岐曾日记所述,涉及了当时的敏感时事与地方抗清活动,因而语词之间颇多隐晦。他特别提及其姻亲夏允彝到嘉定虬江时,为避人耳目,化名“黄志华”;而他自己久称“半生主人”,与这个“黄志华”朝夕“密通往来”的,一般都是写在一小幅竹纸上的密函,抬头必称“黄老”。岐曾还说,乙酉江南之变后,仅存的那些抗清志士,都是这样改易姓名。比如,陈子龙就改号“车公”;岐曾最信任、最得力的仆人侯驯改称川马。

清朝在江南建立统治秩序之始,首先就是要行剃发令。对剃发的程度,官府作了一定的区分。这在岐曾的日记中记载比较清楚:官府设有“清发道”,按“五等”定罪。所谓“五等”,就是“一寸免罪,二寸打罪,三寸戍罪,留鬓不留耳,留发不留头”,另外“顶大者与留发者同罪”。侯岐曾有一次听到外地还有未剃发的义士,顿时“悲慰交至”。

岐曾的侄儿玄瀞也至死未剃发,所以日常行动,很多需要已剃发的岐曾之子玄汸代劳,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清初江南各地新建立的衙门,已开始正常地向城乡民众征收赋税。侯家虽隐居乡间,依然不能豁免。为了获得官府的同情和宽免而必须支付的赋税负担,使岐曾感到颇为艰难。加上新增派的乡间荡田税,岐曾觉得实在不堪重负,只好“仰屋一叹”。

二、抗清生活

弘光结束以后,南方各地的抗清斗争,逐渐汇聚于隆武、鲁监国、绍武、永历等南明的旗帜下,既是明朝的延续,又是清初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志在抗清复明的文人士大夫们,各自拥戴这些不同的。很多人在起事时,以明室帝王为效忠的正统,构建起他们的精神依托。陈子龙在松江地方起兵抗清,曾悬挂明太祖像,并当众宣誓;侯岐曾在丁亥年元旦,也仿设明太祖像于“甲乙轩”。由此表明,这种情况在明遗民中是相当普遍的。

陈子龙像

岐曾与浙江地方南明抗清人士的沟通,向来十分谨慎。他也时常嘱咐相关同志,要保持高度警惕,以免引来杀身之祸。

六月十七日,岐曾接到友人兼姻亲顾咸正的长信,大概有几千字。他觉得复明活动颇可期待:“大都策中兴之必可期,目前举动,力劝吾辈勿过于畏慎,盖谓予前札申申指点危形故也。大鸿为父陈情,即日泛海,一言告别,可云壮游。两日闻钱塘□□,大歼于萧山之伏机。昆来者言之亦凿凿,岂天人遂尔凑泊耶?”

第二天早上,岐曾听说夏完淳兄弟已于昨天傍晚抵达槎楼,即派人送信问候,觉得抗清武装所云“□□实未渡江,胜负两皆说梦”,实在匪夷所思。当然,岐曾给夏完淳写有一信,主要是提醒完淳等人,在隐居时,行动一定要慎密。

而给女婿顾大鸿的密信中,岐曾对抗清消息的不确,显得十分焦虑:“钱塘之事,或云渡江小败,退何杭州,或云其实未渡,或云悉众而渡”,都是“杳无回报”。他需要等待其他消息来证实。后来给顾咸正的信中,还在询问“钱塘已有确耗否? 长兴白龙鱼服,不终困于豫且否?此成败大关也。雁门一网,不至株连否?”岐曾希望咸正早予确示。

对于太湖地区义士们的抗清活动、浙东南明的北上举动以及全国其他地方的抗清消息,岐曾在日记中时加记录。但岐曾也感到,毕竟大势已去,那些频繁的抗清活动又力量有限,太湖义兵已是“势渐孤蹙”,浙东地方的抗清时常受挫,与传言中的抗清捷报还是有出入的。

三、反清失败

在松江等地,岐曾的好友陈子龙、夏完淳等人已准备举事。他们的行动,其实是看到吴胜兆反清计划带来的新希望。岐曾给顾咸正的信中,有这样的隐晦表达:“云间既有反正之机,便能作先事之举否?”

吴胜兆本是明朝军中的一名指挥,降清后南下到苏州任苏松常镇提督。后来与驻苏州的巡抚土国宝多有摩擦,被洪承畴调驻松江。在部下戴之俊等人的劝说下,准备反清。戴与陈子龙联系,子龙很兴奋,表示愿意与据守舟山的黄斌卿联系,同时派友人夏之旭去见吴胜兆。双方约定,舟山的明军于丁亥年四月中旬进抵吴淞,与吴胜兆内外配合,共襄复明大业。不过很可惜,这个反清计划因走漏了消息而未果。

顾咸正亦曾提出:“海外黄斌卿是夏允彝结拜兄弟,可结连他起兵,我等作为内应。”他与侯玄瀞、夏完淳等即各具奏本、禀揭、条陈等文书,托谢尧文交付给通海舵工孙龙,送往舟山黄斌卿处。此外,托谢尧文、孙龙带通海文书的还有“结连过苏松湖泖各处豪杰、同心内应好汉”的钦浩、吴鸿等人,他们也写就各类禀帖,推荐某人可为文官,某人可任武职(谢尧文即被荐为游击)。行前,顾咸正等郑重叮嘱谢尧文道:“你须谨慎,此事关系身家性命。”

与岐曾一样,谢尧文也是嘉定人,以前因事犯狱,是岐曾救了他。他经常负有上海、松江、嘉定等地抗清义士与浙东鲁王之间的联络工作。很遗憾,丁亥年三月十九日,谢尧文在柘林附近的漴阙(今属奉贤),因衣冠与时不合,露出疑点,被柘林游击陈可抓获,同时搜出了一些书信表疏。据清初人的回忆说,谢在被捕前,还“口出大言”,被捕后一受刑,就全部招供了。

此案恰巧由在松江的提督吴胜兆负责,所以抓到谢尧文后,只作了关押处理,没作进一步审问。不久,吴胜兆的部下发生内讧,吴的兵变失败。巡抚土国宝派人搜查吴府,发现了那些“逆反”书信与表疏,十分震惊。随后,清政府即按名搜捕,除侯玄瀞等二十二名抗清人士逃出外,其余以顾咸正、夏完淳等为代表的抗清志士计三十四人,都被捕获。在刑部尚书吴达海等人审理这起大案的题本中,岐曾的情况基本上没怎么提,主要就讲顾咸正与抗清已诛侯峒曾之子侯玄瀞、夏允彝之子夏完淳“夙怀不轨之心,共造逆天之罪”,企图与舟山的黄斌卿等人联心,勾连湖泖党羽,“具应依谋叛律,不首从皆斩”;他们的妻妾子女入官为奴,财产籍没充饷,父母祖孙兄弟不限籍之异同都“流二千里”。

这样一件反清大案,当然涉及松江地方最著名的抗清人士陈子龙。陈子龙听到抓捕风声后,与夏之旭、小童子等人逃到侯岐曾家。岐曾先将他们藏在仆人侯驯的家中,后来转移到在昆山的女婿顾天逵处。其目的,就要是转道昆山进入苏州,再通过海路远走浙东。岐曾的日记于此事记载较细。他说四月二十六日,因松江风声较紧,陈子龙与夏之旭避至嘉定乡下的王庵地方,大概离侯家居地不远。可是乡间到处传言,清军大兵俱集松江,将兴大狱。他们重找避地,躲到离王庵仅三里的丰浜,应该在侯驯的家,但四邻对他们产生了怀疑。此后,他们想转道至苏州府常熟县再出海,不料常熟地方道路戒严,舟楫不通,就打算到唐市镇的杨彝处躲藏,却被杨氏拒绝。

电影《柳如是》中的陈子龙

这时,岐曾已避迹于嘉定厂头的恭寿庄。大概在五月初十日中午,侯驯回到嘉定侯家住地,汇报了这一情况。第二天,陈子龙就被捕了。

五月十二日,岐曾被抓到了松江城。巡抚土国宝审讯之后,派人送来酒菜,要他通个家信,岐曾曰:“吾已无家,何信为?”次日再审,岐曾踞坐,大骂不止。十四日午刻,岐曾与夏完淳、顾咸正及仆人侯驯、朱山、鲍超、陆二、李爱等一起,被杀于松江城西门的跨塘桥,即“云间第一桥”。与他们一同死难的,还有顾咸正的两个儿子天达与天逵。他们皆因藏匿子龙而死,与子龙的死一样悲壮。当时有位宝山参将,还称岐曾为“好男子”。

通过岐曾的日记,可以看到,在最后的一段时期,岐曾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况一样,也比较糟糕,有时便秘六七日、有时又是急性腹泄(日记中常说是痁、霍乱或“河鱼暴下”)、有时是痰火病发、有时为寒热重症。五月初七,是俗传的“天生婆婆”祭拜活动日,岐曾尚未从一场严重的腹疾中恢复过来,就准备请工匠为他母亲打造一具寿材。第二天,他的心情似乎很糟,因为有人来报告“千确万确”的消息,道是官府当晚可能会来他们住的恭庄抓捕,岐曾还带着侥幸心理让家人保持镇静,晚上也确实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初九日,岐曾的母亲还在逗弄孙儿为乐,报信的人再次来传递危信,“彰彰有据”,结果晚上还是没事。岐曾还是大意了,不过在那样的时局下,侯氏一家又能躲到哪里去呢?

四、余论

清初帝国努力在江南推行其统治的过程中,地方精英阶层与民众的态度、依归取向,产生了很大分化。有一部分人,主要是士绅,为生活所迫,为实现个人的愿望,暂时服从了清朝的统治。而一些乡村中的强宗大族,似乎对“华夷之别”并无观念上的严格区分。如上海地区的大族曹氏,较为积极支持这个新建立的清王朝,虽然在以后的“奏销案”使他们一度衰落。但为后世多所称道的,是一些士绅与民众奋起抵抗,否认清已经建立的事实,以武力和文化批判等方式,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反对活动。

侯岐曾等人的地下反抗活动,若非其日记的留传后世,单凭想像,人们很难能细致地感受到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惊心动魄。而与岐曾暗中勾连的江南反清人士,堪称遍布太湖东南部城乡地区,有的还是一代名士。他们短暂的抵抗活动,随着清的全面渗透太湖地区,已趋减退。所谓“每一王兴,有附而至荣者,即有拒而死烈者”,生易死难之叹在明清交替之际更让人感怀至深。殉难时不过17岁的夏完淳,留有绝笔诗有云:“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临刑前,完淳还对人说:“我辈未尽之志,慎毋相忘!”而岐曾的日记,亦如清代人讲的那样,所谓“忠孝之言,缠绵悱恻,几使人不忍卒读”。人生命运的变幻与时代的不幸遭际,时时让人体味到一种深深的悲凉。

从这个层面而言,“嘉定三屠”后的江南社会,无疑带有浓厚的悲彩。

本文原载于《学术月刊》,观察者网经作者授权转载,转载时略有删节。

转载 | 陆丰1943(癸未年)发生大饥荒的那些事

1943年(癸未年),陆丰县(含现在的陆河县)等粤东地区爆发了以旱灾为导火索的特大饥荒,受灾之严重,死亡人数之多,历史罕见。据后来统计,当时陆丰全县总人口50.52万人,饿死11.71万人,加上逃荒未回来(许多死在外地)的1.67万人,总共饿死13.39万人,占当时陆丰全县总人口的26.6%。其中亡丁绝户的有9269户,散掉57个村庄。灾情如此严重,甚至连“惨烈”二字都不足以形容其惨。至今记述之,仍倍感胆寒心惊。

这场亘古未有的空前大灾难,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首先当时正处于八年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海陆丰等粤东沿海地区受日寇占领或封锁,物资匮乏。其次,1942年(壬午年)秋季,陆丰县各处突然爆发大规模的“虫灾”。

这些害虫昼伏夜出,到处啃食禾苗,多的每株禾苗竟有数十只,吃得苗枯叶槁,所到之处,几成一片精光。少数存留的禾苗,等到扬花出穗之时,又遭七日台风袭击,狂风暴雨之下,几无完稻。结果,等到是年秋收割稻谷时,水稻多属白穗,未结谷子,邑内农人,普遍歉收。

次年(1943年,癸未年)春,陆丰等地又普遍遭受极其严重的春旱,长达数十日滴雨未降。而且,旱的时候刚好又是春耕时节,所以使得农作物的种植深受影响。再加上本地的地主、奸商操纵粮食买卖,囤积居奇,致使米价一涨再涨,一天数价,高的时候,数十倍地涨。民众为了活命,纷纷拿出家中值钱的东西乃至土地去换粮食。

饥荒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一亩耕地换半升米的现象。当时的地方政府赈灾不力,也是酿成此大灾难的一大原因。可以说,是兵灾、虫灾、风灾、水灾、旱灾乃至人祸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了这场空前大劫难。

结果,1943年(癸未年)正月还没过完,民众家中的大米、番薯等粮食就已经吃完了,于是开始闹饥荒。有些醒目的民众,见机不妙,就拖家带口逃往长乐(五华)、江西、福建等地,先后北上避难的有十多万人,其中有不少人死在逃难的路上。当时,粤赣当局曾合组“赣省救济粤东移民委员会”,专门登记、收留入赣粤籍饥民,接济灾民。

留在本地的民众,大多勉强支撑。灾民们开口吃米糠(吃多了拉屎不出),接着是野菜树叶。如猴头、山苍计、马甲头、赤结、番薯叶、番薯藤、黄麻叶、土伏苓(硬饭头)、羊古树叶、香蕉头、马苋菜、山芋叶、盐霜柏、柿子叶、尖规(音)菜、刺苋菜等。山上野外生长的,只要是能填肚子的,都被用来充饥。由此造成水肿病多发,恶臭满地。

大饥荒之下,有些家庭全家饿死,成为“绝户”。许多村庄十室九空,饿死的人非常多。有些人头天还去帮忙掩埋别人,次日自己也饿死了。不少人死了,家人无力埋葬或家人也已饿死,多由本地善堂(旧时的民间慈善机构)收葬。多的善堂,曾一日掩埋上百人。有的义冢,一座掩埋上万人,人称“万人坟”。待到当年六月新米上市,有些饿得太久的人,又因为一下子吃太多,给撑死了。

而且此时有不少民众患癌症,水肿并发,于是又死了不少人。由于此次饥荒造成的妻离子散,家庭破碎的,数不胜数。有的饿了卖儿女;有的卖妻子;为了饱肚而出卖肉体的也甚多,甚至还出现了“卖人肉”、“吃人肉”的人间惨剧。

笔者外婆(生于1931年)是一个童养媳,时年仅十二三岁。据她回忆,当时她带着小叔子(我外公的弟弟)四处去讨饭,后来这位外祖父饿死在讨饭的路上。数十年后,外婆口述说,这位年仅八岁的堂外祖父,当时饿得皮包骨头,浑身没有半两肉,嘴里老是喊饿。另据笔者表叔廖少红讲述,笔者奶奶的父亲(外祖父),也是在这一年闹饥荒的时候饿死的。

当时,粤东地区乃至整个广东省,不止陆丰一县受灾,周边的海丰、惠来、普宁、潮阳、揭阳(含现在的揭东、揭西)等县也受灾严重。加上陆丰,上述这粤东六县共饿死五十多万人,其中陆丰是最为严重的之一。灵台山、恩平、蕉岭等县也受灾严重。据资料显示,当年广东全省“受旱死于逃亡、饥荒的人达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10%”。如此惨状,可以说是吾粤亘古未闻的大灾难。

时至今日,尽管时间已经过去整整79年了,但是老一辈陆丰(含陆河)人每念及此,或听到“癸未”二字,仍为之色变,心有余悸,可见当年这场灾荒之惨烈。今天,记述这段历史,是为了忘却这段历史。值此79周年之际,谨以此文,悼念死于1943年“癸未大饥荒”的所有亡魂。

罗炳筹整理,三十二年(1943年)农历癸未年,是陆丰有史记载的最严重的饥荒年。

一、原因

l、陆丰县是历史上的缺粮县,在正常年景下,还需进口大量的“洋米”,才能保证陆丰人民不受饥饿。一九四一年,日本侵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进占香港,对大陆实行封锁.海运断绝,“洋米”不能进口,这是造成大饥荒的前提。

2、三十一年(1942年)农历七、八月间,连续两次遭受水灾和潮灾的袭击,九月底晚稻将近收成,又普遍发生剃枝虫为害,部分水稻失收,晚稻减产,粮食缺欠更加严重,一九四三年春节过后,荒情便露头了。

3、春旱严重。一九四三年农历三月到五月,有的地区旱了70多天,有的早了40多天,大多在关键月份早了两个月。春收作物减产,在全县五十一万多亩耕地中,有二十四万五千多亩丢荒,占总面积百分之四十八。

4、地主、奸商操纵粮食,囤积居奇,有的甚至积压不便,米价一再猛涨,碣石镇在农历二月,每升米(注: 2.8市斤)30元(当时货币,下同)。三月中旬40元,三月二十日上午48元,下午涨至60元,五月份达到105元。最后是市场无米出售。是不是粮食全完了呢?不是。

据记载,碣石镇十九户大户(地主、资本家)囤积稻谷430n多担,番薯1200多担,直至新谷登场,番薯烂掉了。东海有一资本家囤积在米店里的大米80担不交。饥荒过后,白米变成“黑米”(霉烂了)。更严重的是,县长左新中参与奸商把陆城的5700担粮食雇民船从螺河运往外地,造成粮食供应更加紧张。5、伴随大饥荒而来的瘟疫—霍乱。夺去了更多人的生命。

二、惨况县内城镇和农村随着荒情的发展,绝粮户越来越多。开头吃米糠、瓜菜、接着是野菜、树叶。如猴头、山苍计、马甲头、赤结、番薯叶、番薯藤、黄麻叶、土伏苓、羊古树叶、香蕉头、马苋菜、山芋叶、尖规(音)菜、刺苋菜、桃密叶、猪母菜、大豆枝、大豆壳、海草等,只要能填肚子的,都用作充饥。

为了生存,饥民们不惜把自己家中所有值钱的财物,廉价抵换粮食。

东海一亩耕地换1.5斤米。甲东一亩耕地换1斤红糖。旱田一斗种耕地换1斗谷。东海、甲东一间房子换10斤番薯。湖东一间房子换l升米。早田一间房子换70斤番薯或2.6斗谷。东海一张床换2升米。甲子一张眠床换l升米。南塘一件棉被换1.5筒乌豆(筒即半升,约1.4斤)。大安一件棉被换5合米。东海一件新衣服换半斤乌豆。湖东曲清村贫农卓阿想,一家3人,把1斗8升种的耕地,以1升乌豆为价,还给地主,地主拿到契约后,连一升乌豆都不给,经几次求情,才给5合乌豆。等乌豆拿回家时,家里两人已饿死了。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出卖耕地的有38800户,84400亩;卖房子的有12300户,15300间,离妻的8710人,卖儿子的8760人。逃荒到江西、五华等地的人一批接着一批,无法计算人数。

农历二月起,沿海地区开始饿死人,到三、四月份,平原、山区普遍饿死人,饿死的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当时全县总人口是5052002人,死了117100多人,加上逃荒没回来(大多死在外地)的16760人,总共133900人。占总人口的26.6%。其中:绝户的有9269户,散掉57个村庄。

主要灾区的几个统计数字:

湖东当时总人口26700多人,死了12880人,占总人口的48%;而港内渔民4400人,竟死亡3800多人,占总人口87%;长湖村1880人,饿死了1418人,被地主、渔霸打死的23人,外出逃荒39人出卖小孩55人。

碣石镇当时总人口 27000人,死了11190多人,逃荒外地649人,离妻卖子889人,绝户的864户,4980人;沙井居民区423户,总人口2160人,饿死1300多人,绝户的59户;全镇搬运工人297人,饿死了169人。甲子镇当时总人口42000人,死了19000多人,绝户的1300多户。其中港内近万人的渔民中,死了7600多人,加上大批逃荒,饥荒过后剩下800多人。有人形容荒年人口大减是“去七留三,存对半,又加五折”。

甲东当时有26300多人,死了13400多人,外出逃荒的2970多人(荒后没回,死在他乡的有1240人),在新兴大队范国内原有518户,2850多人,饿死2250人,绝户312户,吴亚受一家有50人,死存1人。新乡村原有180人,死亡、逃荒的有174人,灾荒后存下6人,他们便迁往他处,这个村也就散掉了。

县城所在地东海镇当时有18900多人,死了9100多人,占总人口的49%。粮产区的博美镇也饿死7000多人。山区的水东区死了2580多人。

在那灾难的岁月里,湖东、甲子、碣石、碣北、东海、大安、乌坎等地都曾出现“人吃人”的惨状。湖东镇有9个杀人卖肉的流氓,先后杀掉48个小孩。碣北新酉村有个叫吴哺的女流氓,先后杀掉13个小孩和一个气息奄奄的青年。

三、血泪纪实

据参与收尸的善堂人员回忆:湖东善堂的陈坚说:“湖东镇每天都有许多人饿死,我亲手收尸1000多具,最多一天收了100具。从日出抬到日落,抬走一个,倒下的又几个,越抬越害怕”。

碣石镇有“信登”和“同德”两个善堂。信登善堂的蔡宗藩说:“信登善堂在那一年的头六个月里,共收尸.4000多具,开头是死乞丐,接着是渔民、居民,死亡逐月增多。二、三月份还有棺材收埋,四月份棺材不够用,一部分用草席,到六月份,连草席也用光了,只好赤身埋(裸葬),几具尸体埋在一个穴或一条沟里。死人少时,还能及时收埋,死的人多了,善堂里的20多个工友忙不过来,往往有的已经发臭”。

甲子镇后人为死难者建立公墓。碑文上有这样记载:“全镇遭难死亡者近二万人,其中全家俱没者千余户。成万渔民死亡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由公众营葬,即现在累累在此墓者一万三千多人。”俗称“万人坟”。

湖东镇后人也为死难者立碑建公墓。其中有一段碑文是:“盖当癸未(注:1943)年,适逢中日战争踏入最后阶段,烽火连天,战祸所及,交通梗塞,海寇乘机抢劫,湖东海解之地,索称缺粮,且时逢苦旱,野绝青草,纵有金钱,何由获食。当此之时,天灾人祸,重重逼迫,以致全镇人口一万零丁,遭饿死七千余人,通衢大巷,尸骸枕籍。当时人穷财尽,死者潦草收埋,一经风雨侵袭,暴露原野。

读古人诗: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昏鬼守尸’。想当时情况,有过之无不及也”。

(根据陆丰县编史修志委员会编印的《陆丰今昔两早年》及有关公社(镇)汇报资料整理)

生于忧患死安乐,今日温饱应珍惜,人生在世不称意,哪知先人旧日凄!

作者 | 网文转载 来源 | 汕尾鹏程网 图|网络

(本文转载时,编者除了作一些错别字的修订,尽量保持原文编排、图片及文本格式。这是一段陆丰县悲惨苦难的血泪史。作为后辈,理所当然应该保存、记录和重视!历史是惨痛的,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容!回首过去,方能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