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六爻排盘

黄守恭(黄守恭简介)

时间:2023-10-17 18:30:37 作者:君心似我心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黄姓紫云派或不存在,“五安”源头没有实据(五)

紫云派是公认的福建、潮汕地区最大的黄氏宗派之一,认黄守恭为始祖,海内外数百万黄氏子孙据族谱归其派下,祖辈流传,当有几百年之久。说其并不存在,自然很难被接受,但这并非危言耸听。

多数人会问:这是祖传族谱一代代传下的,你凭什么否认它的存在?问对了,我正是要证明:你所依据的祖传族谱,根本就是不可靠的,或者根本不能说明紫云派的存在。

为了证明这并非信口雌黄,我们可以再倒推一下:你说你是紫云派的,是黄守恭传下来的,那如果唐朝的黄守恭并没有传下后代呢?或者说,他并没有五个儿子呢?你说你是紫云派的,那是紫云派中的哪个支派,也就是紫云第几房传下来的?如果这几房的始祖源头并不存在呢?

因此,如果能证明上面的推理,也就能证明紫云派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前面的几篇文章都是在证明这些问题的。没看过的朋友再回顾一下:一是有关紫云派的来历及五子赴五安不合常理,只是不实传说(结论:如果这个源头是不实的,自然紫云五安黄就不存在了);二是关于始祖黄守恭的来历和身份之谜(结论:来历不清,身份模糊,始祖的可能性很小,自然也就没有他所传的紫云派了);三是五子赴五安是否真有其事(结论:事实存疑,长房南安派和五房诏安派的源头都没有根据);四是关于“五安”中的二房惠安派(结论:不是“二儿子黄纪”所传)

下面是相关内容链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看看:

(一)紫云派也许只是个传说

(二)紫云始祖到底是谁

(三)紫云长房和五房的始祖是谁

(四)紫云惠安派始祖是谁

这样,“五安”中,南安派不是,诏安派不是,惠安派也不是。那安溪派呢,肯定也就不是族谱所说的黄守恭“三子黄纲”所传了。

按宗谱是这么说的:唐垂拱二年(686年),黄守恭的三子黄纲,自泉州迁居安溪葛磐,被尊为紫云黄氏入安始祖。黄纲元配柯氏,生子五:和、平、昭、穆、序,其五子的后裔均外迁,后黄昭的一支后裔再迁入安溪槐植。

看到没有,又是个含糊不清的开基始祖,又是跟南安派的开基祖一样,到当地后都没开什么基,就四散外迁了,也是直至几百年后某支“后裔”再返回,也就是,在安溪黄氏中,是不可能有黄纲以下十多代的世系传承的,即使有,也是后世随意罗列的,也就出现与其他支派叠加或争抢先祖的现象了。此其一。

其二,目前族谱采用的最早的最可靠的实证应是宋朝时的《紫云派安溪黄氏谱序》,在安溪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南宋时,县令赵师戬欲改建石址木梁桥,命人向黄纲后裔黄元梁募款,黄元梁题“捐银一块”……这个传说正是来自于这个谱序中的记载, 在谱序中还提到紫云安溪凤山派始祖黄仲杰等,由此可见,安溪紫云派是采用这个谱序的。然而,遍观整篇谱序,罗列了诸多黄氏先祖,却没有一句提到始祖“黄守恭”或是“黄纲”。这个谱序作于宋咸淳乙丑年十一月(公元1265年),是最早最接近“始祖”的记载了,序作者都不知道他们出自“黄守恭的三子黄纲”,那再隔数百年后又怎么可能发现安溪派的肇基始祖是黄纲呢,很明显,那些世系都是后世编谱者杜撰出来的。

其三,这篇所谓的紫云派安溪黄氏谱序,实际上很有可能是盗用了莆田派的谱序,在莆田黄岸派的族谱里也有这篇谱序,叫《安溪凤山军城黄氏谱序》。为何不说是相互盗用呢,我们随便把两文开头的异同比较一下,大家应该自会判断:

紫云派的开头:夫本必有根,根大则枝盛。水必有源,源深则流长。山岭下随业而居,亦广其财,两遭兵焚,不伤其人。十四翁生廿二郎,及卅八郎,传至於应等,流役人多。

莆田派的开头:夫本必有根,根大则枝盛。水必有源,源深则流长。溯吾莆阳军城安溪凤山黄氏鼻祖十四世翁处士黄廙生廿二郎昭石及卅八郎昭堤,传至於应高会诸裔,流役人众,支分派别矣。

很明显可以看出,是紫云派采用时删除了“莆阳军城”句,而非莆田派采用时加上去的,因为被删后的句子都不完整了,读着都不成句。

然后,谱序中凡涉及“莆田军城派”字样的全都删去或替换,如“从弟军城二房黄仲孙始振”,在紫云派谱序中就改成“从弟始振”;“惟吾军城黄廙曾孙仲杰,遯僻凤山下仓屋,独得传其宗祀”在紫云派的谱序中就改为“惟吾支黄能仲杰,遯僻凤山下仓屋,独得传其宗祀”,尤其落款,原为:有宋咸淳乙丑年十一月书云节日,唐朝桂州刺史闽藩都镇抚莆田硕卿黄岸十七世孙黄仲杰书於凤山山珍军城留芳家堂。紫云谱改为:有宋咸淳乙丑年十一月书云节日,一十七代裔孙继吴书於凤山魁田家堂。

这个谱序之所属,对于黄氏支派的正本清源至关重要。如果确属莆田派,那么谱序中提到的先祖及其后裔就与紫云派无关了。由于大家各不相让,于是便出现了同一个黄姓先祖,既是紫云安溪房的某代公,也出现在莆田派的世系中。但如细心比对,客观地说,莆田派的世系显得更加地清晰有据,而紫云派总显得混乱不堪,漏洞百出。

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紫云派是凭空生造出来的,紫云安溪房自然也就无根无据。

黄氏大家族 泉州西街开元寺与紫云黄氏、五子分赴五安的故事

黄守恭字国材,号一翁,唐贞观三年生。

先祖黄元方,唐淮南道光州固始人,任东晋晋安郡太守,后隐居侯官(今福州)黄郑巷。唐太极元年,黄守恭逝世,享年84岁,葬于泉州西郊(今北峰镇招峰塔后村东侧)。

父黄芳于隋末由侯官迁至南安县东南十五里西洞州,生黄冲、守恭、守美。

黄守恭少习诗书,博通经史,声蜚士林。

初事货殖,后务农桑,辟桑园周围七里,田叁佰陆拾庄。成为名闻遐迩的庄园主。平时扶贫济困,一生乐善好施,最著名的故事是献桑园宅建开元寺。

黄守恭是泉州黄姓的祖宗,他为唐代巨富,生平乐善好施,好救急扶贫,因而人称长者。

开元寺原是他的桑园,一天,黄守恭睡梦中出现一个向他募款的和尚,向他求地用以筑佛寺。黄守恭提出条件,说要等他家中园里的桑树开出莲花。

过了几天,黄守恭的桑树果真开出朵朵白莲花。议论之际,梦中的和尚却出现并向黄守恭取地,当问及要多少地时,和尚却说只要一件袈裟般大,黄守恭听后喜上眉梢。

于是,和尚脱下袈裟,抛向天空,太阳一照,影子几乎覆盖了所有土地,只有袈裟上的一个小破洞,留下一个小地方。

黄守恭见和尚道行高深,即慨然答应。及后当地官绅闻得桑树开莲之奇迹,奏明朝廷,皇帝遂下诰令,将该寺取名莲花寺。后来,改名兴教寺。唐玄宗开元年间,改名为“开元寺”。

相传\"守恭梦僧欲化其地为寺,辞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不数日桑树尽生莲花,守恭神之,即舍为寺\",这个当然是传说,向黄守恭化地建寺的是唐朝的高僧匡护大师。因此,开元寺得名\"桑莲法界\"。

黄守恭他献宅建寺,历代传为佳话。其子孙,都以开元寺中的檀越祠为祖庙,“紫云”为堂号。黄守恭的后裔称为“紫云黄氏”,广泛分布在闽南、台湾和海外,是中国黄氏最大的一支。

黄守恭把宅第捐了出去,五个儿子分五安,五安黄会亲诗曰:“五子五安各千秋,本是开元共一流。欲晓紫云真命脉,源头始祖在泉州。”

黄守恭长子黄经--居县北吕洋(属南安县),次子黄纪--居县东黄田(后属惠安县),三子黄纲--居县西葛磐(后属安溪县),四子黄纶--居县南金柄(后属同安县),五子黄纬--居漳浦绥安(今漳州市诏安县)。

至今海内“五安”黄氏族人生息繁衍,蔚为当地望族。黄守恭被奉为江夏紫云派始祖。

泉州的近世史上出了有1600多位进士,扣掉那些恩科,特进的,有1298位,而从这座祠堂里面走出了392个,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数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黄守恭留下来的恩荫,是他留给自己后世子孙的功德。

当年同年同一座城,文武双状元都出在这里。那一年南安的黄培松拿到了当年的武状元。正在做喜事庆祝的时候,北方来了一只认祖归宗的队伍,当年的文状元黄诗勇来认祖归宗了,他是诏安那一支的。

他的先辈们混都不错,已经到南京去做官了。但是在南京的时候遇到了一件翻天覆地的事情,太平天国起义,他们一家38口人已经被当作典型给镇压了,只留下了当时七八岁的他写得一手好字,被留在洪秀全身边,当写字官。

后来太平天国覆灭了之后,他被他父亲的好朋友收养,发奋读书,最后终于考中了文状元,造就了同一祠堂,同一年连出文武双状元的盛事。

黄培松介绍---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黄培松,黄培松又名尔琴,字贤礼,号菊三,生于咸丰五年,祖籍南安,清光绪二年黄培松参加殿试时,在前两项比试中耗去大半体力,刀法表演时用的是统一的180斤重的关刀,规定动作是108步,他一招一式步步精彩,主考官和慈禧太后也暗中喝彩。

可是当108步演毕收势时,不慎失手,关刀从手中滑落,黄培松急中生智,马上用脚把滑落的关刀钩起用手接住。

主考官大惊,慈禧太后则问黄培松这最后一步叫什么名称,黄培松文思敏捷,喘着粗气说:“臣这最后一步叫魁星踢斗。”慈禧太后听了微笑道:“堪称状元之才!”主考官一听老佛爷这么一说,即不敢违抗,宣布黄培松为武状元。

从此黄培松平步青云,很快被任命为琼州镇总兵、协理两广提督。

但在晚清,他却站到了革命党人的对立面。

1911年策划的广州起义失败后,作为晚清大臣,他以协理的身份参加审判并监斩被俘的革命者,这激起了革命党人对他的无比愤慨。

或许是出于害怕,他迅速转投到袁世凯帐下,继续镇压反袁护法的革命党人。革命党人曾派杨子熙行刺黄世金,又派庄汉民在往泉州道路上中途截杀黄培松,但均未成功。

五年6月,国民政府授予黄培松“培威将军”称号。1922年(十一年),清乡督办公署撤销,黄培松辞职,解甲退隐于厦门,倡建厦门江夏祠。

晚年他开始醒悟,目睹清政府的垮台,看到袁世凯集团无耻和南北军阀混战的局面,看到革命党人为国家民族舍生捐躯的壮烈义举,他对时势与革命的认识渐渐提高,从此凡事持重,不再对革命者施行严厉的刑罚杀戮。

同年双状元,这是中国科举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奇迹。

当时政府还给黄培松在开元寺门口颁了一个忠勇牌坊,但在辛亥革命发起的时候被推掉了。

因为黄培松是黄花岗72烈士的监斩官,但是到了那个时候,其实他已经是心向革命的了。

后来黄培松还是被解除了职务,来到了鼓浪屿上,度过了后半生。但最后是在福州死去的,他的墓还在福州,黄培松是泉州的最后的武状元。

以前开元寺要收门票的时候,泉州籍的姓黄的拿出自己的身份证,免票。因为这里永远是他们的家。每年的春冬两季,全世界各地的紫云黄氏的子孙会派出他们的代表来这里,祭祀他们的祖先。这里是全球黄氏大宗祠,几百多万人都从这里延伸出去。

而那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莲古迹”。

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

有一年,大风将树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

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