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风水测算

1503年(1503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创作了哪一幅作品)

时间:2023-10-09 12:32:33 作者:君心似我心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郑和发现美洲?明代西方传教士绘制的地图为你揭秘

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公元1552—1610年),于公元1602年,在当时的北京绘制完成了《坤舆万国全图》,这幅地图也被历代史家认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坤舆万国全图

近年来,有学者对《坤舆万国全图》的来历提出了新观点,认为《坤舆万国全图》是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时期由中国人结合“环球航行经验”绘制完成的,由此得出推论说,明代的中国人,要比历史上的哥伦布,更早抵达美洲。这一系列新观点,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利玛窦画像

那么,《坤舆万国全图》到底诞生于明末还是明初?我们今天会通过对几幅古代地图的分析和解剖,提炼出我们的观点,并且力求在地图中,辨析“郑和环球航行发现美洲”之说。

利玛窦的地图绘制之旅

公元157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搭乘帆船离开葡萄牙里斯本港,绕过非洲好望角抵达印度果阿。公元1582年,利玛窦从印度果阿出发,辗转来到中国澳门,并于次年获准在广东肇庆居住。公元1584年,利玛窦在肇庆绘制出了第一幅近代意义上的中文世界地图,但历史资料中,并没有保留下来这幅地图的中文名称。

1935年,中国学者洪业曾经对此提出观点,认为公元1584年利玛窦在肇庆绘制的那一幅世界地图,中文名称应是《山海舆地图》。洪业的这个观点,很快被国内外学者普遍接受,几成定论。不过近年来,新发现的中文史料表明,利玛窦在肇庆绘制的那一幅世界地图,中文名字是《大瀛全图》。不过遗憾的是,《大瀛全图》并没有保存下来,所以我们也就无法知道它的原貌。

公元1595年6月至1598年6月,利玛窦在南昌生活。在此期间,他又绘制了多种世界地图,但多数已经失传,只有两种地图摹本被收入了南昌学者章潢(公元1527—1608年)编辑的《图书编》中,也就是《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这两种保存下来的摹本地图,也就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年代最早的利玛窦所绘世界地图。后来,利玛窦在南京又绘制过《山海舆地全图》,但该地图也最终失传了。

公元1601年,利玛窦获准在北京居住生活。第二年,在李之藻等中国官员的支持下,利玛窦在北京绘制出了《坤舆万国全图》,此地图的原刻本在欧美及日本都有保存。公元1603年,利玛窦又在北京绘制出了《两仪玄览图》,此地图只有两幅存世,分别保存在中国的辽宁博物馆和韩国的崇实大学。

保存至今的《坤舆万国全图》原刻本上,有利玛窦、李之藻、陈民志、祁光宗等人的序文。这些人在序文中都明确提到,这一幅《坤舆万国全图》是由利玛窦绘制的。值得注意的是,利玛窦自己后来在回忆录里,也介绍过他绘制这一幅《坤舆万国全图》地图的经过。

通过最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中外学者的主流观点是,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时,他的主要资料来源是当时西方出版的地图,特别是奥特里乌斯(1527—1598年)于1570年开始出版的地图集《地球大观》。而且,利玛窦在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时还吸收了当时中国的一些地理文献资料。

《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是否为《坤舆万国全图》的原本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研究结果,所以一般认为,《坤舆万国全图》是由利玛窦绘制的。

不过,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新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坤舆万国全图》绘制完成时间,实际上是在公元1430年左右,也就是明朝初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时期。该观点同时提出,《坤舆万国全图》实际上明朝官员为了掩人耳目而假托利玛窦所绘,具体的推论是这样的:明朝初年的郑和船队实际进行过环球航行,并早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到了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当时的宪宗皇帝朱见深曾一度有意再次派人下西洋,但是他接到报告说,当年的郑和出海资料档案已被悉数销毁,因此明宪宗的再下西洋构想只得作罢。然而作为郑和当年出海资料档案之一,《坤舆万国全图》原本并未被毁,依然被秘密收藏在明朝南京的内府。等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当时的一批明朝官员如李之藻等,就谋划着把这份《坤舆万国全图》公布出来,可是之前在成化年间时已经报告过郑和出海文献档案被销毁了,因此这时候如果拿出来郑和留下的《坤舆万国全图》,就等于欺骗皇帝,曝光了当初私自隐瞒保存郑和下西洋档案资料的行为,也就意味着必须有官员承担“欺君之罪”。此时利玛窦恰好来到中国,于是明朝官员们就密谋确定,假托西洋人利玛窦之名,将郑和的《坤舆万国全图》面世出版。

这个观点提出以后,受到了学界的关注。有专家认为,这一观点“挑战了世界史三大经典学说”,也就是“明代郑和下西洋止于东非”“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利玛窦把西方的地理知识带来中国”这三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观点提出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明代梁辀在公元1593年绘制的地图《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该观点认为,《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的绘制者梁辀在序言中曾经提出,在明朝的南京藏有六幅地图,而这六幅地图其实就是利玛窦版本《坤舆万国全图》参考的原图。梁辀的《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参考了这六幅地图原本。而这六幅地图原本,很可能就是当初郑和“环球航行”的遗存。

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梁辀的这幅地图以及序言,并由此出发,厘清围绕《坤舆万国全图》的这一系列争论。

根据资料,《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是公元18世纪由来华传教士携至欧洲的,曾经被英国收藏家罗宾逊(Philip Robinson)收藏,1974年该图在大英博物馆展出过,1988年出现在索斯比拍卖行(Sotheby)的目录上(编号85号),现在则下落不明。该地图附有长篇序文,落款为:“常州府无锡县儒学训导泗人梁辀谨镌。万历癸巳秋南京吏部四司。刻于正巳堂。”由此观之,这幅《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的绘制者,是当时的无锡县儒学训导梁辀,绘制的时间则是癸巳年,也就是明朝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在地图序文中,梁辀还清楚地介绍了这幅地图的绘制缘起:

“尝谓为学而不博夫古,无以尽经理之妙;好古而不穷夫远,无以尽格致之功。是以《禹贡》之书,历乎九州,职方之载,罄乎四海,班氏因之而作《地理志》,则图史之从来久矣,考古证今者所必资也。此图旧无善版,虽有《广舆图》之刻,亦且挂一而漏万。故近睹西泰子之图说,欧逻巴氏之镂版,白下诸公之翻刻有六幅者,始知乾坤所包最钜,故合众图而考其成,统中外而归于一。内有中华山河之盛,古今人物之美。”

文中的“西泰子”,是当时明代文人对利玛窦的称呼。而“欧逻巴”或“欧罗巴”是当时利玛窦对Europe(欧洲)的中文音译,而绘制《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时的梁辀,尚未与利玛窦见过面,于是误以为“欧逻巴”是个人名。以下出现的“白下”,则是南京的别称。在这段序文中,梁辀表达的意思是: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地图,也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努力,不过一直没有好的地图版本;最近,南京有人将利玛窦绘制的地图进行了翻刻,而南京翻刻出来的利玛窦地图,是由六屏幅组成的;梁辀见到这幅由南京人翻刻的利玛窦地图后,才知道世界是多么的广大,因此梁辀将多种地图综合在一起,绘制出了《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从梁辀的这段序文来看,南京的所谓六幅地图实际是对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内容的翻刻,而并不是《坤舆万国全图》的资料来源,并且,梁辀自己的《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也是在参考利玛窦绘制地图的基础上完成的。

关于《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还有观点认为,梁辀所制的这份地图上,出现了美洲地名“亚伯尔耕”字样的标识,而没有使用“亚墨利加”一词。根据这个判断,该观点进而提出,“亚墨利加”一词是利玛窦来华后翻译引入,而且利玛窦绘制地图所参考的奥特里乌斯1570年西方地图,对美洲新大陆是称之为“亚墨利加”的。该观点由此认为,梁辀的《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既然没有使用利玛窦引入中国的“亚墨利加”词汇,就说明梁辀的地图并非借鉴了利玛窦的地图;同时,梁辀又使用了“亚伯尔耕”一词,这个词在利玛窦地图所参考的奥特里乌斯1570年世界地图上并没有出现,综合两个词汇的情况,就说明梁辀绘制地图时,参考的不是利玛窦地图和奥特里乌斯1570年世界地图。由此推论,梁辀绘制地图,参考的可能就是明朝初年郑和“环球航海”的资料。

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在文物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地图集(明代)》中,收录有《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这幅地图,中国国家图书馆也藏有这份地图的影印件。对照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在《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上的亚洲大陆北部沿海,找到“亚墨利加国”字样。因此,前面我们引述的“《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上面没有亚墨利加字样”的说法,是错误的。

在这里,我们解释一下“亚墨利加”的来源。它是西文词汇America之类的音译,此词源自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维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公元1454-1512年)之名。我们知道,哥伦布虽然于公元1492年发现了美洲,但当时的他坚信自己踏上的土地是亚洲。公元1500年前后,亚美利哥·维斯普奇在哥伦布地理发现的基础上,几次从欧洲横渡大西洋到美洲进行探险,并且提出观点,认为美洲是一块前所未知的新大陆。公元1507年,德国制图学家瓦尔德泽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公元1470-1520年),首次使用亚美利哥之名来命名美洲。利玛窦来到中国后,将西方文献上的America音译成“亚墨利加”。我们都知道,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代,因为航海家亚美利哥·维斯普奇当时还没有出生,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美洲的事情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也就不可能在郑和航海档案中出现“亚墨利加”一词。而后来的《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上面恰恰出现了“亚墨利加国”字样,这件事情本身就证明了,梁辀这幅地图的主要资料来源,并非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代的航海资料。只不过,当时的梁辀由于不了解欧美的历史文化,误将“亚墨利加”当成了一个国名,并且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其错误地标绘在了《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中的亚洲大陆最北部。

至于梁辀所绘的《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中出现的“亚伯尔耕”一词,这是源于西文地名Apalchen的音译,而且它在奥特里乌斯1570年版地图集《地球大观》中实际就已经出现了,并非没有。我们可以在其中的《美洲地图》中,找到颇为醒目的Apalchen一词,也就是中文的“亚伯尔耕”的来源。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无论“亚墨利加”还是“亚伯尔耕”,都不能证明梁辀所绘的《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是主要取材于明朝郑和航海资料的。

还有观点认为,《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当初是在南京绘制的。根据梁辀自己的说法,此图绘制于公元1593年。而这一年,利玛窦其人尚在韶州,还没有到南京。因此,南京的梁辀,不可能根据韶州的利玛窦地图,来绘制《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

梁辀于1593年绘制的《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上面标注的“亚墨利加国”。

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估计了明代的信息传播路径和速度。利玛窦来华后,早在1584年就开始绘制地图了,当时的明朝早就建立起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及驿传邮递系统。利玛窦虽然没到过南京,但是他多年前在广东肇庆绘制的那一幅《大瀛全图》地图,完全可以通过明朝这套系统,传播到南京。在这里,我们列举两个例子进行佐证:第一个例子是,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利玛窦还没有来到苏州,而当时的应天巡抚赵可怀,已经将利玛窦绘制的地图,刻在苏州姑苏驿的一块石碑上了;另一个例子是,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吴中明在南京刊印了利玛窦绘制的《山海舆地全图》,很快,千里之外的贵州巡抚郭子章就获得了这份地图,并且将其进行了缩刻。因此我们说,公元1593年利玛窦确实“还在韶州,没有到南京”,但是利玛窦于1584年绘制的《大瀛全图》却完全有可能流传到南京,南京人也完全有可能将其翻刻。而且,明代的地图盗版翻刻之风是比较盛行的,这其中,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梁辀自己绘制的《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其左下角就有四个字:“不许翻刻”。而且这一句“不许翻刻”也表明,这份地图本来就是当时面向市场的商品。

在此,我们进一步分析:如果梁辀的这份地图的地理知识来源,是郑和遗留的“环球航行实践”,当初是郑和航海先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那么由此推论,《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理论上应该是非常接近美洲的实际地理的。但事实上,《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的美洲部分,基本上都是错误的。例如,它把利玛窦地图上的美洲地名“亚墨利加”及“革利国”标注在了亚洲北部沿海,把北美西部的“亚伯尔耕”描绘成北海中的一个岛国,还把北美洲的“巴革老地”画在太平洋上,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等等。我们需要了解,梁辀毕竟生活在明代,他还不具备完整的近代世界地理知识,也不掌握地图投影方法,所以,他只是根据中国传统地图的式样,参考利玛窦的地图资料,绘制了这份《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地图,并在地图周边随意标上一些来自利玛窦地图的外国地名。在这样的背景下,梁辀在吸收利玛窦世界地图时出现了一些错误,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坤舆万国全图》中是否隐藏着“郑和环球航行”的踪迹

在厘清了利玛窦与梁辀之间关系之后,我们现在对《坤舆万国全图》也进行一些细节上的分析。它是否隐藏了郑和环球航行、发现美洲大陆的踪迹。

在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上,北美洲附近北纬40度以上的大西洋中标识着一个“怕雾打岛”。如果我们对照公元16世纪欧洲出版的地图,就可以知道,这个“怕雾打”的中文词汇,实际就是Bermuda的中文音译,现代的我们更习惯于将它翻译成“百慕大”——“怕雾打岛”也就是著名的百慕大岛。

根据西欧历史资料,公元1503年,有个名叫Juan Bermudes的人,驾驶着一条名为“Garza”帆船,发现了这个岛屿。如果根据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这个岛屿,那么这个岛屿就是“Bermuda”岛,也就是百慕大岛。但是如果根据Juan Bermudes驾驶的帆船来命名的话,那条帆船的“Garza”之名,本意为“苍鹭”,因此也可以命名为“苍鹭岛”或者“鹤岛”。实际上,这两种命名百慕大岛的方式在历史上都曾出现过。比如公元1541年墨卡托制作的地球仪上,大西洋中的百慕大岛下方就清楚地写着:“百慕大,即鹤岛”。

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上标注的鹤岛和怕雾打岛。

但是,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上弄错了,他同时把“怕雾打岛”和“鹤岛”这两个同属于百慕大岛的名字,都标在了地图上面,而且让这两个岛名分别表示两个岛屿。也就是说,根据文献资料,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上同时标注的“怕雾打岛”和“鹤岛”两个岛屿,其实应该是一个岛屿。

这个错误不是利玛窦的“原创”。虽然在公元1541年墨卡托制作的地球仪上,百慕大岛和鹤岛是一个岛的两个名字,但是在后来公元1569年墨卡托《世界地图》上,却错误地把百慕大(位于320度经线旁边)和鹤岛(靠近350度经线)分列为两个独立的岛屿。此后,在奥特里乌斯《地球大观》中的《世界地图》及《美洲地图》上,也都把百慕大岛和鹤岛错当作两个不同的岛屿。

前人的历史错误,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同样延续了,他将“怕雾打岛”和“鹤岛”当作两个独立的岛屿绘制在地图上,但面积更大。而且在利玛窦的地图上,这两个岛屿的东西距离及南北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原本在墨卡托和奥特里乌斯的地图上,百慕大岛位于320度经线的东侧,北纬30度以上;鹤岛位于350度经线以西,北纬40度线以下。也就是说,鹤岛的位置要比百慕大岛高出近10度,两岛间东西距离将近30度。而在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上,“怕雾打岛”位于330度至340度经线之间,北纬40度线的上方。鹤岛的位置是340度至350度经线、北纬30度至40度之间。这样,与之前墨卡托及奥特里乌斯的地图相比,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上,百慕大岛和鹤岛的位置都向东移动了,而且两岛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鹤岛变成了位于百慕大岛以南的一个岛屿。

由此我们可以说,《坤舆万国全图》上的“怕雾打岛”和“鹤岛”,是由于一系列的误传和讹变而造成的地理错误,利玛窦并列的“怕雾打岛”和“鹤岛”,在大西洋中是根本不存在的。由此观之,如果《坤舆万国全图》假设是来源于明初郑和船队“环球航行时的实地测量”的话,那么是不应该出现“怕雾打岛”和“鹤岛”同现于大西洋之上的错误的。

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不过我认为,结合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明末利玛窦所绘《坤舆万国全图》,无法判定其与郑和的航海有直接关系,而且也无法通过《坤舆万国全图》,得出郑和船队曾经进行过“环球航行”乃至“发现美洲”的推论。

作者简介

龚缨晏, 1961年生,历史学博士,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古代地图学史、浙江历史文化。主要著作有《求知集》《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与黄时鉴教授合著)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9月23日07版

本期编辑:徐谭 杨雪丹

关淑怡《冬恋》音乐专辑,于1989年由宝丽金唱片制作发行

关淑怡《冬恋》音乐专辑,于1989年由宝丽金唱片制作发行

专辑中文名: 冬恋

歌手: 关淑怡

发行时间: 1989年

地区: 香港

语言: 粤语

关淑怡的首张大碟

关淑怡成名于1989年,当年她的名曲《难得有情人》是卡拉OK厅最热门的作品,另一首名曲《星空下的恋人》也红极一时。由此关淑怡在当时顶尖女歌手贫乏的香港乐坛很快走红,在梅艳芳、陈慧娴退出之後锋芒直逼叶倩文、林忆莲。但关淑怡随後再没推出过多少著名作品,渐渐淡出。她的其它代表作还有《爱恨缠绵》、《制造迷梦》、《一切也愿意》。关淑怡的声音总令人有无限暇想,不特别娇媚却特别的女性,让人不知不觉得陷入她所营造的音乐氛围中……

姓名:关淑怡

性别:女

星座:狮子座

身高:160cm

生肖:马

学历:大学

爱好:唱歌、游泳

家庭状况:父母、一兄一妹

排行:老二

最难忘的事情:第一次站在台上唱歌

最常去的地方:唱片公司

最喜欢的颜色:黑色、白色、红色、绿色和咖啡色

最喜欢有电影:倩女幽魂

最喜欢有地方:欧洲

最喜欢的运动:跳舞

最喜欢的人:父母

心愿:做个开心女孩

通讯地址:九龙弥敦道233——239号喜利大厦1503室

1988年8月在日本“Mayine Blue”歌唱比赛中以一首日本作家创作的《We》夺得冠军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香港女歌手。

1989年十大劲歌金曲,还获得“最受欢迎迎新人奖”和“全港点播率最高生力军金奖”,确立了歌坛地位。

1990年推出专辑《真情》,其中《爱恨缠绵》再度入选十大劲歌金曲。

1993年初推出混音精选大碟《Montage II》。之后推出的专辑有《真假情话》、《难得有情人》、《All Time Favourites》、《My Way》、《世途上(新曲 精选)》。

5年前香港乐坛总是将王菲和关淑怡的名字并列二大天后,她们有同样的前卫音乐,流行嗅觉和特立独行的行为魅力,同时到台湾发展,同时树立了自己的乐坛势力。关淑怡在音乐品质严控下,《难得有情人》、《乱了》等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旋即横扫港台两地所有歌迷的心,直至今时今日还时常有电台DJ介绍播放。除此之外,当时前卫大胆的光头形象更令所有艺人瞠目结舌,望尘莫及,完全超越时代流行的风格,让大家不受到她的吸引也难,可惜在最红的时候,她却突然在歌坛销声匿迹。

关淑怡本身在纽约学的就是FASHION DESIGN,流行敏感度非常高,讯息瞬息万变,着时让造型师备感压力。工作人员和关淑怡往来港台协商不下20次,却都定不了案,因为关淑怡每天都可以提出不同的新信息,只要过了时限,不再是最新的东西,所有的企划、造型都会完全被推翻。对关淑怡来说,她对歌迷的诚意就是不做自己做过的东西,也不做别人做过的东西,因此所有造型都是造型师李大齐和关淑怡共同讨论出来的结果,这些最新的造型更是走在流行尖端,所有的衣服都是造型师亲自设计剪裁,因为市面上还买不到这些超前的流行理念。

由于关淑怡本身对音乐相当执着,同时她更是一个用功的艺人,每首歌曲她都仔细聆听、亲自挑选,因此这张专辑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筹备,这期间有收了不用的,有录失败的,还有录好不用的,整张专辑前置收歌完成时间可说磨难重重,所有人都不知这张专辑到底有无见天日的一天。虽然对歌曲的挑选非常严谨,但是一但决定进入录音室,关淑怡却绝对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歌手,只要进入状况,她的想法就源源不绝,几乎每首歌曲她都录制将近十种不同的版本,再让制作人从中挑选最好的版本,让人不得不折服她的音乐天才,如此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专辑,相信绝对值得投入这场世纪天后之战。

专辑曲目:

1. 孽恋粤语

2. 叛逆汉子 粤语

3. 悲剧剪采 粤语

4. 又再见面 粤语

5. 茧中人 粤语

6. 冬恋 粤语

7. 再会 粤语

8. 请不要认错我 粤语

9. 长夜正浓时 粤语

10. 乘风去

音乐资料,整理不易,且读且珍惜

今天,接近蒙娜丽莎的N种方式

作者:祖宇

文博热的兴起,使得全世界的博物馆不仅成为热门旅游景点,也成为屏幕上的热门IP。眼下,当很多知名博物馆因为疫情而关闭时,刷一刷那些高质量的文博影视作品,倒是会有意外的收获。

意大利纪录片《知名画作解析》(也译作《名作揭幕》)就是一部被业界认为非常值得一看的影视作品。纪录片一共八集,分别围绕八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作展开讲述。其特别之处在于向以往那些以绘画、电影、电视、摄影、戏剧等为代表的“观看的艺术”发出挑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复合型”的艺术体验。

观看者的身份切换

在共享空间里获得私人订制的“在场”经验

想象一下,17世纪的罗马人在圣路易堂观看卡拉瓦乔的祭坛画《圣马修的召唤》,与21世纪的我们坐在自家书房里翻阅某本书刊上这幅作品的印刷插图,或是在公园里用iPad观看某部文化纪录片的高清视频中对这幅作品的解析,或是在咖啡厅一边与朋友交谈一边用手机App演示放大、截选观看这幅作品的高清扫描细节,会有怎样的不同体验?且不论后三者中还有艺术史学者们运用广渊的学识和精妙的语言营造出的生动情境,单是高清、流畅的动态画面和友好、便捷的程序界面就足以打动人心了,更别说它们还会伴随着悠扬的背景音乐、详细的旁白解说,以及充满趣味性的交互式导航一同出现。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们对艺术体验的需求和标准随之水涨船高。艺术家及其作品已经从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画廊、影院、剧场、学校、市集等空间中获取解放,行驶在由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移动通信交织而成的传播渠道之上,并从以阅读和观看为中介、以语言交流为中心、以公共事务为话题的“公共交往”中,拓展至属性界限更加模糊,也更能体现个性化、社交化、自主化及一站式多元体验的“共享空间”,而智能科技的加持也使其具备了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

技术环境的革新向以往那些“观看的艺术”(绘画、电影、电视、摄影、戏剧等)不断地发起挑战。一个明确的事实是:观看者早已不再被动地局限在“真实与虚假”、“自我与他人”,或是“个体与群体”的二元对立中选择其中一方作为艺术体验的目的。他们将被动“预设”的旁观者身份切换成主动去“预期”的当事人,以获得某种私人订制的“在场”经验,同时,这样的“在场”还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在往昔、当下、未来的不同情境中自如地“登陆”和“注销”。于是,新一轮的奇观涌现了:IMAX和4DX技术在真正意义上让观影者最大程度地全息感知梦想成真的兴奋;增强现实技术为那些希望触摸文化古迹和马上抵达“远距离、大空间、多展品”的博物馆的人们带去福音;移动通信技术从1G时代一路升级进化至5G时代,摆出“万物可联”之势,以其显著的协同化、智能化、广域覆盖,以及高移动性、高速用户体验速率等功能特点,轻轻松松就能满足人们快捷捕获高清影像和虚拟现实等大数据量传输的心愿……

这一切,都在呼唤更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艺术体验,这种体验的构建除了要从创作者与观看者两种立场出发外,还要观照艺术的传播媒介、方式、迭代对其意义所产生的影响,它们不仅重塑大众对艺术的感知和理解,也让同一件艺术作品在其之后的不同时代里得以再生。

讲述情境的可视化

揭开悬了几个世纪的艺术史事件的神秘面纱

类似《知名画作解析》这样的文化纪录片连同其周边开发的一系列艺术产品,就为我们炮制了如上所述的“复合体验”。这部八集纪录片由来自意大利罗马的电视制作公司BALLANDI ARTS推出,分别围绕八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作展开讲述。

八件画作分别是:藏于意大利罗马博尔盖塞博物馆的提香的《神圣和世俗的爱》(创作于1514年左右)、藏于佛罗伦萨乌斐齐美术馆的桑德罗·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创作于1487年)、藏于罗马圣路易堂的卡拉瓦乔的《圣马修的召唤》(创作于1597-1598年)、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创作于1503-1519年)、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的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创作于1434年)、藏于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馆的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蒙特费尔特罗祭坛画》(创作于1472-1474年)、藏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的耶罗尼米斯·博斯的《人间乐园》(创作于1490-1500年)以及同样藏于普拉多美术馆的委拉斯凯兹的《宫娥》(创作于1656年)。主创立足对作品本身的阐释,将其背后的事件与人物一并串联起来,构建出一幕幕可视的艺术史情境,讲述这些名作所在时代的历史故事。

该片的导演是来自西西里的皮耶罗·梅西纳,片中主持人是曾经获得过“艾美奖最佳女配角奖”的意大利女演员格列塔·斯卡奇,英文解说是莱斯利·拉佩纳。而该片在节目编排、商业推广、导演、摄影、照明指导、后期制作、配乐、画面剪辑、混音、声效编辑等方面的杰出合作,以及主持人与解说人的优秀“演绎”,也使其透露出鲜明而浓厚的“艾美”气息。甚至在片尾字幕部分的背景图,都与号称“艾美奖最佳剧集”的《广告狂人》的经典剧照有着惊人的神似。再一次地,格列塔在片中恰如其分地完成了“女配角” 的戏码,并配合作为主角的名画们完成它们在其所属时代里历史叙述者的使命,让观众通过这些名作无限接近往昔的记忆,以及那些充满着神圣奇迹和现实日常事件的一个个时刻。又或者,透过格列塔那睿智的谈吐和犀利的目光,在画作和现实之间悬了几个世纪的艺术史事件们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观看的注意力锁定

捕捉并欣赏到画作的每个局部

《知名画作解析》立足对作品本身的阐释,将其背后的事件与人物一并串联起来,构建出一幕幕可视的艺术史情境,讲述名作们所处时代的历史故事。其撰稿脚本的文献来源是意大利的马尔科·卡尔米纳蒂和斯特凡诺·祖菲合著的《艺术之谜》(24小时文化出版社,2012年),两位作者都拥有“中世纪和现代艺术研究”的学术背景,并兼有文化遗产保护和媒体从业经历,马尔科是一名供职于《24小时特刊》的职业记者,斯特凡诺是一位电视台的栏目编导。所以,在该纪录片撰稿的研究和写作上有着特殊的故事性魅力:除了将画面的表现内容与相关事件的现实情节相衔接外,还将艺术家的个人传记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轶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相勾连,旁征博引多种经卷文书、档案资料,以及不同时期艺术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们的观点进行例证,从对艺术家和艺术品的介绍扩展至更为广袤的社会场域中:与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鉴定学、宗教、艺术赞助与收藏等融为一体。在这样的研究和写作方式中可以一窥欧洲艺术史研究的经典方法:即图像学研究与风格分析。其中,将视觉图像提升到历史证据的地位,阐释艺术品背后的社会文化关系。

荷兰文化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曾明确提出:视觉图像是历史灵感的唯一源泉,历史意识是一种产生于图像的视像。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曾说:只有通过艺术这一媒介,一个时代最秘密的信仰和观念才能传递给后人,也只有这种传递方式最值得信赖。英国批评家和道德学家约翰·拉斯金在1884年发表的文章中也指出:伟大民族以三种手稿撰写自己的传记,行为之书、言词之书和艺术之书,唯最后一部值得信赖。由此可见,艺术是开启往昔的一把钥匙,而这其中的图像,既然可以用来诊断往昔时代的精神、社会结构和宗教政治变化,当然也可以用以预测未来。无疑,本片的撰稿来源——马尔科·卡尔米纳蒂和斯特凡诺·祖菲的著作在向欧洲艺术史研究的经典方法致敬,以致在细读其笔下的那些不按照编年史顺序进行组织的名作案例时,会使人不禁联想到雅各布·布克哈特的不朽之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随着文本中的一切被转化为影像的画面,并配上与之交相辉映的欧洲古典音乐后,人们的体验从画面延伸到了现实中的园林、建筑、街景,以及光线和气氛……这种“体验”仿佛一座阶梯,拉近了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观看距离”,使我们循着迄今六个世纪之久的颜料气息追踪大师们的足迹,这是一场在文艺复兴精神的世界中驰骋的游历,一部可观、可居、可游的艺术史,还是一种立体而丰满的艺术体验。

事实上,在马尔科和斯特凡诺的原著中,讨论对象远不止上述八幅作品,可检索的就有十幅,并已在2014年以《一幅名画读懂一个大师》为题由中国的现代出版社整套发行。

除了上述电视纪录片和图书出版物之外,还有一系列围绕这批“名画”的同名移动终端应用程序早在2012年就被24小时文化集团开发出来提供给iPhone和iPad的用户使用。应用程序辐射到了《艺术之谜》丛书中的九幅画作,也被誉为是向波提切利、卡拉瓦乔、达·芬奇、拉斐尔、博斯、皮耶罗、韦罗内塞、凡·艾克和委拉斯凯兹几位文艺复兴大师致敬的礼物。其中的每一个应用程序都有一个直观而吸引人的界面,用户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交互式导航浏览作品,加深对艺术家传记、创作经历、历史背景的了解。还有一大创新是允许用户切换成观众的视频叙事模式:当场外解说的声音讲述到作品细节时,一系列的图像视觉效果(变焦、鱼眼等)则会藉由相应的交互手段让用户将注意力锁定在被描述细节的特定位置上。这也使得非专业的“使用者”可以轻而易举地近距离欣赏到画作的每个局部,为爱好者们揭秘那些不太为常人所知的名作背后的故事。

桑德罗·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是第一幅被开发成该系列应用程序的名画对象,程序售价4.99欧元,你在下载时可以看到下面的介绍:

“你如何‘理解’一幅画?

难道只能通过观看吗?

这一系列应用程序可以让每个人都充分欣赏到艺术史上的九幅不可思议的杰作。

这里不光有直观的界面,更吸引人的是,不管你是绘画新手还是艺术爱好者,都可以进入作品的导航界面探索其中的每一个局部。

如果你愿意,你只需简单地点击解说按钮就能聆听画作的语音介绍,并借助一系列的交互图标去锁定并放大观看相关细节。

如果你愿意,你还可以检索作者的个人传记和历史事件,以便更准确地跟踪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所有这些,都通过一种清澈而亲切的声音,一个简捷并及时的图标,和一张高清分辨率的图像,让你屏气凝神地重新体验艺术。”

(作者为艺术史博士、青年文艺评论家、策展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