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痣相命理

拜门神(拜门神的正确方法)

时间:2023-10-07 01:34:10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来源于粉丝投稿 门神#碣石镇

我来自潮汕地区,当地信仰佛教和鬼神的人很多,因此我经常遇到各种奇怪的事情。或许因为信仰的缘故,我遇到的事情也比较多。我一直坚信,只要自己没有做过亏心事,就不用害怕鬼敲门。我一个人租了一间房子,在顶楼,虽然阳光充足,但房间比较小。后来,我弟弟来深圳读书,我们一起住,于是我又找了一间大一些的房子。由于之前的房子快到期了,我便匆忙找了这间房子。这是一间城中村的房子,房间里只有一张床和一个带镜子的柜子,镜子正对着床。有一天,我在睡懒觉,突然听到楼下有人在烧香拜佛,接着就感觉有什么东西朝我的房间走来,声音刺耳。

我睁开眼睛,发现镜子里有一个穿着白衣服、长发飘飘的人,身体无法动弹。这时,有人在我耳边低声说了一句话:“你为什么要……”然而,我并没有听到后面的话,于是身体开始能动了。我睁开眼睛,却没有看到那个穿白衣服的人。但之后,这样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

过了一段时间,我弟弟搬去学校住了,只剩下我一个人住。有一天晚上,我突然被惊醒,发现门口下面有一双漂浮的脚,我试图爬起来,却无法动弹。当我看向房间时,那个白衣服的女人就站在我旁边,但她背对着我。当时,我并不害怕,反而觉得她可能想害我,但我没有做错事,就不必害怕了。第二天,我醒来时,什么事都没有发生。我总觉得她想害我,但我没做错事,所以不需要害怕。

后来,我搬了家,找了一间阳光充足的房子,就再也没有遇到这种事了。

接下来是我弟弟的亲身经历。我来自陆丰碣石,我的父亲是一名修车师傅,他在那里租了一间车铺来修车。当时是临近过年,小偷比较多,所以我父亲每天晚上都去车铺睡觉,那里的环境比较差,只有一张小床。有一天,我弟弟从深圳放假回家,于是他让我父亲回家睡觉,他去帮父亲看铺子。在我们家乡,初一早上要拜门神。当天是初二,那天晚上,我弟弟睡到半夜时,突然听到门被人用脚踢开了。门是卷闸门,不可能被一脚踹开,我弟弟想起来看,但还是无法动弹。进来的是一个中年男子,他和我弟弟聊天,问他的生辰八字,但我弟弟并没有回答。他说他以前的女儿被人害死了,然后指向停车的地方。我弟弟看到一个小女孩在角落里玩,那个男人说他要报仇。他要我弟弟把身体借给他,但我弟弟拒绝了。他变得狰狞,掐住我弟弟的脖子,要他把身体给他。当我弟弟张开嘴时,他开始向我弟弟嘴里钻。当时,我弟弟的眼睛都翻白了,但他无意中看到了门神,心里想:“你这样看着我被他折磨,还算哪门子的门神?”

门神的像突然变得明亮,弟弟的身体也恢复了行动能力,但他感觉整个房间在旋转,不断干呕,过了很久才缓过神来。门完好无损,没有损坏。

弟弟回到家后告诉了母亲,母亲回忆起她忘记在店里拜门神了。初一时,她在家里拜了,但忘记去店里拜,于是母亲带了许多当地称为“定烛”的东西和食物到车铺拜了门神。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父亲也因为弟弟的经历,不再在车铺过夜。

门神“郁垒、神涂”,你读对了吗?

这四个字准确读音应该是郁垒神荼 [yù lǜ shēn shū],咱们一般是不是读成了[shén tú yù lěi]。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贴门神的习俗,每到春节人们都会在家里的大门上贴门神。根据史料记载,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祀门”的活动,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在门神的传说中,神荼和郁垒二神的传说在民间早有流传。汉代王充《论衡·订鬼》云:“《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贴门神的风俗盖自此始。“神荼”,“郁垒”古音中读作[shēn shū yù lǜ],但今人也有建议按现在字面读作[shén tú yù lěi]。不知道您同意哪一个?

民间“烧拜香”

民间“烧拜香”

烧拜香是虔诚孝道一种表现形式。孝子家中的母亲如果有了病,除了延医治疗,孝子还要到附近的庙中许愿,请求菩萨神灵的保佑,不论病好与否,都要按时去庙里烧香还愿。

烧拜香就是还愿中的一道程序。如果母亲病故而去烧香还愿,叫做烧死拜香。如果母亲病好而去烧香还愿,叫做烧活拜香。

烧拜香一般是在晚上。孝子置办一桌酒席,把母亲,家族里的长者,阴阳先生恭请入座。孝子提壶执杯,孝敬了母亲,谢过了先生,仪式就正式开始了。

首先是“起香”,先生唱到:

一丝帕四尺长,良工巧匠织成章。今日拿来作何用,拜香童子伴梳妆。

头上将来缠一转,拜我父母寿延长。宝香烧在金炉内,保我爹娘百年长。

在堂父母增福寿,过去先祖上天堂。烧香人子诚心拜,诸神菩萨降慈祥。

唱罢之后,先生执经在前,孝子头戴孝帕,身背香筒,持香紧随其后,参拜万物诸神,直至庙宇。首先拜的是一家之主的灶神。

拜灶神时唱到:

烧香人子走忙忙,来到厨中拜灶王,灶王菩萨坐得高,每日上天走二遭。

多把善事奏玉帝,莫把恶言答二遭。一家之主你为尊,我为父母把香焚。

要到灵山朝观音,灶王菩萨做证盟。伏望司命来保佑,家门清吉保太平。

拜过灶神,就拜父母,拜父母时先生唱到:

孩儿烧香要启程,辞了双亲我才行。只有神圣来保佑,一路清吉保安宁。

儿到灵山朝世尊,发心斋戒把香焚。保佑双亲増延寿,千灾万祸永不生。

不怕天阴并下雨,打霜下雪也要行。山高自有人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深深下拜拜双亲,莫把孩儿记在心。父母在家宽心坐,伏望宽心要耐烦。”

拜了父母,再拜兄弟。拜兄弟唱到:宝香一柱凳上焚,又拜同胞兄弟们。

也是前生来修定,今世与你共双亲。发心虔诚把香焚,同到灵山朝观音。

今同善果结来世,一家和气万事兴。

拜了兄弟,再拜六亲,拜眷属,拜大众。然后就出门,出门时拜门神。唱到:

又拜门神大将军,左右门神有威灵。自从看守午朝门,唐王赦封到如今。

家家有你金客像,铁面无私不徇情。只许客人常来往,莫放邪魔入家门。

拜别门神,就出门,直往庙宇而去。沿途三步一稽首,一步一炷香,沿途参拜山神、树神、河神、水神,桥头、路口等,见什么,拜什么。

拜大路时唱到:

拜香拜到大路旁,弟子虔心去烧香。诚心诚意来参拜,惟愿父母寿延长。

五方尊神都拜了,低头礼拜往前行。念佛不讲邪言语,拜佛不管路不平。

到了庙里,正式参拜庙里供奉的菩萨。唱到:

接你香来接你香,你香插在我凳上。我为父母求忏悔,你为爹娘把香焚。

有父有母早发心,当报功劳养育恩。不为自己生死路,特为爹娘朝观音。

拜完了庙里的菩萨、诸神,最后就是交香,也就是烧拜香的最后一个程序。唱到:

稽首朝拜紫竹林,千变万化显神灵。许下香愿几年整,菩萨位下了愿心。

初上香来初发心,报答天地几载恩,天地几载恩难报,阿弥陀佛念千声。

二上香来二发心,报答日月照临恩,日月照临恩难报,齐念南无观世音。

三上香来三发心,报答父母养育恩,父母养育恩难报,万佛会上朝世尊。

自从今日了愿后,一笔勾销永世消,朝也忧来暮也忧,朝朝暮暮在心头。

自从今日还愿后,红笔上号黑笔钩,交得清来交的明,交与红火大将军。

菩萨位下了愿后,千年万载不相逢。解了愿来了了愿,从此今日的安然。

一忏悔了千年罪,二忏悔了万年衍。

在烧拜香的过程中,孝子为了表达对天地诸神的敬畏之情,和为母亲消灾赎罪的虔诚之心,拜过祖先,双亲,兄弟,族人,四邻,以及家中灶神,门神,方才出门,有的赤着脚,挽起裤腿,一路参拜。来自川北城乡各地的香客,有的行千里路,爬百座山,不辞辛劳来灵山。多少年来,巴州灵山香火越来越旺,烧香还愿,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正月初二到十五“烧拜香”的人,日夜兼程,向灵山朝拜。到了清晨,各路香客差不多都来到了十三座庙宇中,每见一尊神像,即上香、烧纸、叩头,烧香还愿,了却自己的心愿。据说“烧拜香”,只有养育自己的母亲,才能享有这儿女崇高礼仪。人们为了对慈母的孝道,忆母之苦,烧一柱拜香正是儿女对慈母的孝心。一位佛学家说:“人生的头等大事,必须求得人生的升华和人的净化,彻底改造人生宇宙,才能达到至尊、至善、至美”。

农历七月初一要拜门口,供饭不可太丰盛,这3个日子也需要拜门口

虽说公历已经进入九月,但按照农历计算,现在仍然是七月。

农村的七月有许多特殊的习俗,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月,因为这个月有农村非常重视的节日——七月半!

今天要分享的这个习俗,就和七月半有关,但除了七月半,还有3个特殊日子也需要做这个仪式。

话不多说,一起来看看农村习俗——拜门口吧!

农历七月初一,在农村看来这时候下面的门打开,逝者能够回来看望自己的亲人,顺便接受亲人提供的食物。

人们就会每顿饭开吃之前,先架上筷子,烧点之前,上点香祭祀一下亲人后,再吃。

不过因为下面的门打开了,一些无人祭祀的逝者就会到处抢吃的,为了避免这些逝者进入家门破坏家里的格局,影响生者生活。

所以在农历七月初一这天开始,不仅要在家里做饭祭祀逝去亲人,还需要在门前摆放食物祭祀那些无人祭祀的逝者,这个过程就称之为拜门口!

农村人家的大门上都贴着门神的,但一些窗户没贴,所以选择在大门前用食物祭祀,也是对那些无家可归逝者的尊重。

目的是让那些正好路过的“好兄弟”吃点,照顾好他们的情绪,避免他们从其他地方进来打扰自己的生活。

不过一般拜门口的食物,也就是祭品,都不会太丰盛,因为只是给那些无家可归路过的逝者享用的。

相比,招待自己亲人的食物就会好很多,农村大多时候都是过着清贫的日子,但在农历七月,会格外注意,食物也会相对丰盛一些,目的就是招待好去世亲人。

拜门口习俗大多只在农历七月初一那天进行,之后就不用了,但祭祀亲人,却需要一直进行到农历七月十五,十五当天需要准备更丰盛的食物,举行更隆重的仪式送去世亲人,以及无人祭祀的逝者一起回到下面。

其实除了七月半需要拜门口之外,下面3个特殊日子也需要拜门口,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是非常喜庆的节日,但民间不管大悲还是大喜的日子,都喜欢和逝者分享,春节也是如此。

春节主要是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需要拜门口,目的也是一样的,希望以此让家里安宁和谐。

我老家一般是初二的凌晨进行仪式,需要准备丰盛的食物祭祀,还需要放鞭炮。

每个地方习俗不一样,有的地方是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初二、十六这四天都需要举行拜门口仪式,但我老家这些日子则不这么做。

农村对于后事的料理是非常注重的,为了让去世亲人成功顺利进入另一个世界,安详地离开,在出殡时,也需要进行拜门口。

重点是先安抚好其他逝者,再将自家去世的亲人抬出去准备下葬。

拜门口只是第一步,之后遇到桥、岔路口等地方,还要进行路祭,目的也是在给亲人铺路,以免被其他逝者打扰。

在一些地方会有名为“八庄大道公”的纪念日,一般是九年轮庄大道会。

不过随着农村改革,轮庄习俗逐渐被遗忘,自然拜门口的习俗也不再进行。

还有的地方有下圭柔山与小坪顶「张尪公」老祖值年的说法,遇到这种日子,也需要进行拜门口,祭祀“好兄弟”!

在湾湾的油车口、沙仑和港子平一带的农民,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号都要拜门口,还有的是八月二十进行。

因为这天是清代分类械斗的纪念日,是沪尾军民抗击法国侵略者胜仗的纪念日。

不一样的是,这天拜门口的目的是祭祀当时战役里英勇奋战付出生命的战士们,当地称“败沪尾”。

拜门口是一个相对没那么出名的习俗,只在某些地区的某些村子得到延续。

一方面是慰劳无人祭祀的逝者,祈求安宁,另一方面则是纪念某些值得记住的人们。

不知道大家老家有没有这个习俗呢?欢迎留言交流哦~~

「佛教文化」寺院门神 - 山门殿哼哈二将

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古印度,在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例如设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与舍卫城的只园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于当时精舍大都建筑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故又称“兰若”,意即寂静之处;又称“伽蓝”,意指僧众所居的园林。

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东12公里处的千年古刹----白马寺。史载,佛教于公元67年传入中国,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相传,当年著名的佛教学者摩腾、竺法兰是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来到中国的,所以这座寺院便取名为“白马寺”。

从古至今,都有很多人喜欢烧香拜佛,他们有人喜欢去寺庙里烧香,有的人则是在家里,并且是每天都会烧香拜佛。

那么烧香拜佛到底有没有用呢?这个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能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其实烧香拜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罢了。

当然烧香拜佛不是佛教独有的,道教同样如此,如果追溯其历史,那就更早了。史书上有不少关于祭天的记载,最初没有烧香的习俗。

等到周文王时期,用烟祭神的方式逐渐开始流行起来,一般来说,人们烧香拜佛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可能是感恩,可能是祈求某种东西,除此之外,临时抱佛脚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平时也不信这些东西,可当发生什么之后,却又寄希望于这里。

烧香拜佛其实是有许多规矩的,甚至于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规矩,只不过现在的人早就不在乎这些了,也没人会去关心这些东西。

首先进入寺庙之前,一定要看看自己的着装打扮,最好穿朴素一点,不要穿那些奇形怪状的衣服,这会令你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实际上这一条的重点是女人,她们应该注意,尤其是夏日的时候,女性朋友们会穿的比较清凉,短裤和吊带背心都是很常见的打扮,但如果要进入寺庙,这些东西最好不要穿。

众所周知,佛教之人都是戒掉七情六欲的,如果女人穿这样一身进去,有人认为这是对佛教的一种不尊重,更别提烧香拜佛了。

除此之外,要注意别把一些荤腥的东西带了进去,寺庙里面是吃素食的,和尚们早就已经忌了荤腥,带这些进去不合适。

接下来就是进入寺庙的时候,进入寺庙的时候也要注意,一定要从两侧的小门进,那是专门给香客和普通人进的,中间的门是专门给出家人进的,也被称之为空门。

进寺庙的时候,男人要先迈左脚,女人要先迈右脚,并且要注意不能踩在门槛上面,这个规矩其实很常见,不仅仅是寺庙如此,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

请香的时候,一定要左手拿香,右手去点燃,点香的时候可别用嘴吹,香点燃之后,要把香举过头顶,插入香坛之后,切勿,这是大不敬,对自身也不好。

在拜佛的时候,肯定有许多人都是跪地礼拜,在这个时候,大家可千万别大摇大摆从人家面前走过去,别人的跪拜之礼,一般人是无福消受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殿里面如果想要吐唾液,打呵欠或者放屁之类的,最好还是退出大殿,这同样也是一种大不敬。

最后提一句,有些人觉得烧香的数量是越多越好,实则不然,一般来说都是烧三根香,三根是为自己祈福,六根为两代人祈福,九根是为三代人祈福。

十三根则是功德圆满的高香,这种香比较少见。有些人不懂,觉得烧香便是数量越多越好,殊不知,自己闹了一个大笑话。如果细究起来,规矩则更多了,在这便不一一列举了。

上述是我们一般人进寺院拜佛的基本规范,总之,佛门圣地,保持低调、安静、虔诚,衣着朴素,行为端庄就对了。

本篇我们来了解一下寺院山门守护大神---哼哈二将。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河南洛阳白马寺山门

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山门

河南登封少林寺山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相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金刚力士,在佛教中叫“那罗延”,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又作“那罗延天”。‘那罗延“是梵文的译音,那罗延菩萨就是金刚大力士菩萨,等同于密宗的金刚藏菩萨。这个名称代表颠扑不破的意思,即在任何时间环境里都不会被打倒。

这里的“颠扑不破”可有多层含义的解读。其一,代表坚定的决心。勤修戒、定、慧,对治自身贪、嗔、痴。时刻“内观”、“自省”,其实这也是自古“圣贤”的标准之一。

其二,佛学思想本身就具备“颠扑不破”的特征。以包容的态度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和宗教信仰皆展现“大而坚”的特性。以“颠扑不破”的信念领悟“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一个学佛者的基本态度。

金刚力士的称谓一般是在佛教中比较专业的叫法,民间则称之为“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巴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也有另一说法就是金刚力士和哼哈二将完全不是一类。金刚力士是从印度神话中发展出来的神王,后来被佛教吸收称为佛的护法,而哼哈二将则是民间文学对中国古代传统门神的改造而来。

宋代泥塑金刚力士像 - 麦积山石窟

宋代泥塑金刚力士 - 麦积山石窟

飞虹塔琉璃金刚力士 - 山西洪洞广胜寺

北京天宁寺辽代砖塔外石雕金刚力士

辽代蓟县独乐寺哼哈二将

辽代北京龙泉寺哼哈二将(哼)

辽代北京龙泉寺哼哈二将(哈)

辽金时期大同华严寺哼哈二将

少林寺哼哈二将

少林寺哼哈二将

唐宋时期惠济寺哼哈二将

唐宋时期惠济寺哼哈二将

山西明代天宁寺山门哼哈二将

山西明代天宁寺山门哼哈二将

西山十方普觉寺(卧佛寺)哼哈二将【唐贞观年间】

西山十方普觉寺(卧佛寺)哼哈二将【唐贞观年间】

苏州重元寺山门殿哼哈二将 【南北朝】

苏州重元寺山门殿哼哈二将【南北朝】

哼哈二将【来历/传说】

他们两位原来都是佛国里的金刚力士。据《大宝积经》记载,哼哈二将手拿金刚杵(是一种十分坚固而又锋利的古代作战武器),本是保卫佛国的夜叉神,用今天的中国话讲,就是把守山门的两位警卫大神,或者叫两位把门将军。他们原来都是有名有姓的:

哼将,原名郑伦,原是商纣王的大将,是度厄真人的弟子,他拜度厄真人为师。由于郑伦虔诚拜师,认真学法,因此深得度厄真人的钟爱,于是度厄真人很快授他一种法术,这就是“窍中二气”。他在“警卫”中如遇盗贼,只要鼻子一哼,就会响如洪钟,并随响声喷出二道白光,可吸敌人魂魄,所以,任何敌人在他面前都会失败。哈将,名叫陈奇,他腹内有一道黄气,如果遇到敌人,只要张口哈出一口黄气,同样可以吸敌人的魂魄,使敌人呆若木鸡,举手就擒,置敌人于死地。佛教界还有一种说法,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国王的夫人生了一千个儿子,个个都成了佛。最小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青叶髻。一个叫楼至德。他们两兄弟为了保卫兄长们成佛,同时也为了保护佛法,便自觉自愿做了佛国的佛法神。他们两个,手拿武器,腹怀“窍中二气”,怒目而视,威武雄壮,尽职尽责,把守山门,保卫佛国与佛法永远不受侵害。

(杂谈知识点)六神不安是哪六神?家宅六神之门神,还有什么神?

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一个人遇到棘手的事情时,着急惊慌,我们常常用“六神不安”来形容,这里的“六神”是道家的术语,道教认为在人体之内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中医理论里面经常会提到这些部位的变化能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身体健康,往往会提到一句话,”心静则六神安”。这里的静既有安静的意思,也有道教所提出的清净无为,勿扰心境的意思。

在中国源源流长的历史文化中,道教认为在家宅之中也有六位神灵在护佑着我们,家宅六神分别是门神、户神、井神、灶神、土地神和厕神,这是道教在民间信仰的“五祀”俗神基础上发展而来。所谓“行善积德,福荫子孙,六神守护,家宅平安”不但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也代表了大家对大自然“道”的尊崇之心。

家宅六神之门神、户神:在古代最早的门神信仰是起源于《山海经》记载的神荼和郁垒两位神仙,据传说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千年古桃树,枝干蜿蜒数千里,在桃树枝干的东北方是传说中的鬼门所在,经常有鬼怪出来伤人。神荼和郁垒把守着洞口捉鬼。后来人们用桃木雕刻成神荼和郁垒两位神仙的模样挂在大门上用来驱邪辟祸。这就是早期门神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根据不同地区的习俗,又将很多神明加入门神的行列。最为著名的是唐代的两位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他们两位老将为李世民于殿门站岗守夜,挡住外来的鬼魅。后来皇室画匠将两位的画像立于宫门,这个传统也在民间流传。道教的门神有很多位,除了上面的几位还有钟馗、文武财神、灵官马元帅等。

户神与门神区别不大,因为在古代的“门户”仅仅是根据门的数量定义的,《说文》:“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单扇是户,双扇是门。由于民间百姓的大门一般都是双扇,所以都称门神,对于门户的祭祀,也成为了对门神的祭祀。

家宅六神之井神:现代社会一般都用上了自来水,然而在古代水井是老百姓最重要的生活用水之源。人们对于生命之源也存在着敬畏,关于水井也有很多神话传说。例如在《西游记》中有一章节写的是乌鸡国国王被青毛狮子精陷害,投到花园的八角井里淹死了,然而一口普通的水井竟然还通向龙宫,水晶宫里还有井龙王坐镇。虽然只是神话传说,这也反映了古人对于水敬畏之心。

在民间有祭祀井神的习俗,一般在农历春节之时,要在水井边烧香祭祀,有的地区还献上糕点茶酒之类的祭品。井神一般没有神像或者庙宇供奉,在北方地区一般是将水母娘娘作为井神来供奉,南方地区则是供奉井泉童子。古代人祭祀井神,也体现了古人对于获得水源的一种感恩之心。

家宅六神之灶神:俗话说“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灶神就是大家熟知的灶王爷,又被道教尊为灶君司命、灶神星君等。相传每年腊月二十四这一天,灶王爷要离开家宅去天庭向玉皇大帝奏职,详细禀报这一年这家人的善恶之事。为了能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人们在这一天准备了许多糖瓜、麦芽糖等糕点作为祭品供奉给灶神。

灶神在道教的全称为“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是每一户的“一家之主”。关于灶神的来历,民间有很多版本,道教的灶神有很多位,其中有五帝灶君,分别是东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黄帝灶君。民间则是把灶神形象化为一位和蔼的老爷爷,并有一位灶母在旁边为伴。

家宅六神之土地神,有句俗语叫“别拿土地不当神仙”,意思是虽然土地神官职很小,但是也是一位神仙,不能小瞧。土地神基本上是众多神仙之中官职最低的一位,但是也是与百姓最亲近的一位,他护佑着一方百姓,几乎是每个村庄都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庙。

除了道教,在民间也有祭祀土地神的传统,是民间普遍供奉的神祇之一。土地神的形象大多是衣着朴素,非常贴近常人,而且被塑造成一位慈眉善目、须发皆白的老者。在土地神的塑像旁边还塑有一位同样慈祥的土地奶奶一同受到世人的香火供奉。道教的土地神有很多位,道教认为土地神有掌管疆土,镇守一方,兼司幽冥等职能。

家宅六神之厕神,最后一位是厕神,虽然感觉很“另类”,在道教确实有一位司厕之神。这位厕神又叫紫姑。厕神并不仅仅掌管茅厕,而是主司占卜诸事之吉凶,能知祸福。 在现代社会,人们很少知道这位神仙,但是在邻国日本却是非常注重厕神信仰的。

关于厕神紫姑的传说有很多版本,相传紫姑神原本是富家的一位侍妾,被正妻嫉恨,于正月十五日晚上设计将紫姑毒害于厕所。紫姑含冤而死,魂绕不散,在其他人如厕之时都会听到啼哭之声,又有兵刀呵喝声。上天有感于紫姑的忠贞,将她封为厕神。后来世人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会举行“迎紫姑”的活动来祭祀这位神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