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牛

送灶(送灶王爷是什么日子)

时间:2023-10-02 23:54:40 作者:伸手挽明月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今天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有讲究,“忌3样吃3样做3样”,迎好运

今天腊月二十三,是腊月里一个较为特别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不仅是小年还是民间送灶王爷的时间。不过最初的祭灶应当是在腊月二十四,晋朝的《风土记》就有这样的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这一时间一直延续到清朝后期,此后皇家为了“节省开支”便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的这天顺便也把祭灶给安排了,从此北方便沿袭了腊月二三十进行祭灶的习惯,南方则依旧按照原来的时间进行。

由于稻米历来就是我们的根本主食,相较于西方的易于烘烤保存的面包而言,稻米无法实现一次煮熟长期保存,只能随食随煮。“柴”就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七宝“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排在第一了,其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没有柴就意味没有煮熟食物的燃料,可以说饥荒的时候后面的六宝都可以没有,只要有柴还可以煮野菜树皮度日,而灶无疑是最能发挥柴火作用的工具,成了我们饮食必不可少的根本。灶神的传说由此而来,据说是玉皇大帝派到凡间专门监察每家每户的作为,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便上天汇报,玉皇大帝便根据这些汇报来定赏罚,汇报完了又会在新年这天回来继续司职。为了能够让灶王爷多说几句好话,民间百姓可谓是煞费苦心,这“忌3样吃3样做3样”便由此而来。

一,忌3样

民间关于宜忌的讲究最为繁多,而且几乎都是封建思想与迷信所致,这祭灶的忌讳亦是如此。首当其冲的就是“女不祭灶”,因为五行中灶为火,灶君为阳,所以也应当由代表阳的男性主祭。其次就是传说中的灶王爷是个美男子,在“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下,他们认为灶王爷的心智会受到美色的干扰,而女子也容易因灶王爷的容貌而产生“红杏出墙”的念头。所以古代的大部分地区都是不许女性主祭的,不过让家庭主妇来主祭的地区也是存在的,上世纪的农村更变得非常普遍。所以忌与不忌似乎并不影响什么,不过是自身内心观念的体现罢了。

其次就是忌讳在小年这天杀生,俗话常说“过了小年就是年”,古人认为这是新年的开始,应当是喜庆的一天,而杀生无疑与这样的气氛极不相符。所以他们通常都会在这天吃素,也有人在小年之前便准备好肉食。最后就是忌讳在小年讨债,本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人情世故里既辛苦又容易得罪人,如果在一年的开始就讨债,那他这一年都会在讨债的路上。同时也忌讳赊欠,这天买东西不能欠账,也不能赊账,因为俗话说“小年欠一天,新年欠一年”,谁也不想一直欠别人,同时也不想被别人一直欠,所以想从一年的开始起个好头。

二,吃三样

因为祭灶是跟灶王爷上天言事有关,所以还得先为他准备些好吃的。“祭灶糖”就是其中之一,有的地方称之为糖瓜,其作用都是一样的。就是在祭灶当晚,当仪式进行到尾声的时候便在揭下的灶王爷画上用灶糖抹一下灶王爷的嘴巴,这就是俗语“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的由来。其次要吃的就是“煮玉米”,因为有了小年不杀生的习俗,所以很多山区都用吃玉米的习俗来庆祝,俗话“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便与此相关。最后便是万能的节庆饮食——饺子,俗话说“出门饺子迎风面”,所以煮饺子是要给灶王爷送行,由于灶王爷是阳神,所以饺子数量也要用阳数也就是奇数,送完了再回锅后人就可以吃了。同时这天的饺子馅很多地方都只用白菜,据说是跟“百财”谐音有关,寓意财运滚滚。

三,做3样

除了忌和吃,还有三样事情是祭灶这天需要做的。其一就是要在进贡上香祈福等祭灶仪式结束后取下灶王爷的画像,在用灶糖抹完灶王爷嘴巴后就要把这幅画像烧掉,只能烧不能撕以示恭送。而再接灶神通常是在腊月三十除夕夜里吃过团圆饭后,此时将厨房灶台收拾干净再在神龛里贴上新的灶神像,也有一些地区是正月初四迎接灶神。其二就是要在小年这天把破损的锅碗瓢盆清出来通通不要,一是象征辞旧迎新,二是吃饭的家当通常又拿来比喻来年的事业,三是团年的时候亲朋满座,破损的饭碗容易伤人。其三就是做到全员参加,河南地区还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的俗语,所以那些在外上工的家庭成员也要在这天赶回来。如果是干儿女则还需要带上灶糖、烧饼、鞭炮、香表和一只大公鸡来参加以表示是该家庭的正式成员。

总而言之,因为灶王爷的传说而衍生了五花八门的规矩。不过历史却证明这源于古时候人们的认知局限,如今祭灶的习俗已经不那么常见了。其实早在古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灶神的待遇也逐渐江河日下,从最初的黄羊、豚酒到魏晋南北朝的“用酒灌醉”再到宋朝已经开始用“胶牙饧”来粘住灶神嘴巴的地步。不过祭灶的初衷并非祭神,周朝的时候称之为“纪灶”,其目的是为了感恩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用“纪灶”的方式来纪念他们显然才是根本,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铭记的。

无为春节美食“送灶粑粑”,清香可口,你吃过吗?

过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过年既是一种民俗,更是一种文化。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讲,真正进入年节,是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算起,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共计二十多天。每年进入了腊月,年味就浓了。上班的,每天都会有一份好心情。家住农村的,也不闲着,忙着做切糖、蒸年糕、做米面等,把个腊月打理得成天都像过年似的。而到了年关,杀猪的、宰羊的、做豆腐的,让整个村子都弥漫在一股十足的年味中。这时的故乡,张开了双臂,以亲人般的姿态,等待着那些常年在外奔波的游子们。在安徽芜湖市,无为县一带民间以制作米粑粑作为送“灶神”的祭品。每当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都做送灶粑粑。一般上午准备米粉、馅心等原料,下午加工成型,傍晚煎烤。煎烤好的第一锅粑粑则首先用来祭灶。送灶粑粑是安徽合肥市以及芜湖、马鞍山等地,如坝镇、槐林、无为、庐江等一带的汉族传统小吃。

无为春节美食“送灶粑粑”

无为县虽属江北小县,很多的习惯却是沿袭江南的。这里没有过腊八的习俗,于是,腊月二十三就成了这里春节来临前的第一个小年。无为人对小年的期盼,胜过了对除夕和春节的期盼,因为过完了小年还有春节,而过完了春节则意味着新一轮的背井离乡又要开始了,短暂的相聚与温馨瞬间就要被离愁别绪所代替,归途匆匆,离途茫茫,眼泪更汪汪。这一说又扯远了,其实人们对腊月二十三这个小年的期待,满满的却是对送灶粑粑的垂涎,而我觉得,这个元素似乎更多一些,甚至超过了送灶节的本意。以前,每年的小年二十三,我都要去楼下买上几个,豆角馅、萝卜馅、芝麻馅,什么馅的都有。回到家再用油煎,然后就着一杯新泡的绿茶,嚼出美美的味。

无为春节美食“送灶粑粑”

送灶粑粑的做法很多,目前无为的市面上多见用糯米作面粉,用萝卜丝或小菜加肉丝作馅的那种,一个个揉好再拍打成圆饼状,整齐地摆放在蒸笼里,小火慢蒸。刚出笼的送灶粑粑,色泽润白,面软馅香,加之新鲜而冒出的腾腾热气,让人垂涎欲滴。送灶粑粑贴锅的一面色泽金黄,脆而不焦,酥香味美;不贴锅面,光滑油润,软而不粘;馅心多汁,鲜咸味美,清香可口。送灶粑粑的馅料多变,除萝卜肉馅外,还常有“咸菜肉馅”、“芹芽炒肉丝馅”、“白糖馅”、“桂花糖馅”、“芝麻糖馅”、“辣味馅”等风味品种。小编最喜欢那面团嚼在嘴里黏黏的感觉,粘得上下牙得用力才能分开。还记得小时候当第一锅送灶粑粑出锅时,母亲总是让我尝一下有没有熟透。于是,夹起一个送灶粑粑,炫耀似的捧着碗在村子里到处跑,然后在小伙伴们面前一边吃,一边故意夸大了这种因为粘牙而咂嘴的声音。却殊不知,当小伙伴们都在拼命地咽口水时,自己的嘴角和下巴都已是油光可鉴了。

无为春节美食“送灶粑粑”,清香可口,你吃过吗?

送灶粑粑按照馅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种类,总的可分为咸心的和甜心的。甜心粑粑多是芝麻馅的,咸心粑粑,馅的内容就可以自由发挥了,可以是咸菜肉丝,也可以豆干、咸豆角切成肉丁状再加肉丝的,当然类似于生姜、大蒜等调料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今,很少有人那么虔诚地去"送灶神"了。但每当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这两天,制作"送灶粑粑"的习俗依然流行甚广,只是大都用来自家享用,很少有人用来做祭品了。"送灶粑粑"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传统的节令食品。虽然送灶的习俗渐渐远去了。但是送灶粑粑永远是我们心里最好吃的家乡美味!尤其是身在外地的朋友们。有时路过街头,看见有人在卖送灶粑粑,也许会情不自禁地买上一个,但是吃起来,却也不是我们记忆里那个特别的味道。小伙伴们,无为春节美食“送灶粑粑”,清香可口,你吃过吗?

民间习俗送灶

今天是民间习俗送灶,君三民四,官宦人家二十三送,平民百姓是二十四送。灶老爷这天要回天庭述职,天下百姓为了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好酒好菜拿来敬灶老爷图他上天说好话,给下界保平安。

热门推荐